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察隅县和缅甸哪里接壤

察隅县和缅甸哪里接壤

发布时间: 2022-05-01 13:06:24

‘壹’ 中印边界下察 寓 归谁

下察隅归属中国!

下察隅镇位于西藏的东南角,处于察隅县的南部,是察隅县的边境镇之一。东与竹瓦根镇相邻,西北与上察隅镇相连,东南怀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接壤。边境线分中印、中缅两段(其中印边境线长达95公里,中缅边境线长25公里)。全镇总面积1215.07平方公里,镇正府所在地距察隅县城61公里,距上察隅镇50公里。

全镇共辖20个村委会,分别是沙玛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玛村、塔玛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穷村(包括沙穷二组)、沙琼洞冲村、嘎堆村(含嘎美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农场直属林芝地委。

‘贰’ 察隅谷地在哪里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临云南省德钦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县、八宿县、波密县毗邻,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537公里,距邦达机场397公里,距拉萨960公里,边境线长588.64公里。
察隅县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梅里雪山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软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地处横断山脉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之腹地。它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位列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它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冰峰接踵,雪峦桓亘,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 察隅县地势向南倾斜,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沟谷直接伸入。有着以雅鲁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为主体的几十条大中河流。 察隅依山处谷,对面也是一座差不多高度的大山,两山之间一条河流向东奔泻而下,名为察隅河。

‘叁’ 察隅县的介绍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东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昌都市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邻,北与昌都市相接。面积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积3.5万亩,森林面积864万亩。总人口25823人(2003年)。辖3乡3镇。12005年,察隅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625万元。1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距市政府所在地巴宜区537公里,距昌都邦达机场397公里,距拉萨960公里,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市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2005年,察隅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625万元。

‘肆’ 上、下察隅等地真的被印度实际控制吗

上察隅完全在中国控制之下,下察隅中国控制一部分,下察隅的瓦弄等地为印度控制。众所周知,藏南地区包括门隅、珞瑜、下察隅,当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主要在门隅进行,下察隅也有小的战斗,珞瑜基本平静。

‘伍’ 谁知道独龙族分布在什么地方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着特性。

【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民族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民族建筑】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民族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民族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民族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远去的黥面遗俗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着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

独龙族的刻木记事使用广泛。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从不偷窃。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爱幼、抚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陆’ 西藏哪个地方和缅甸近

西藏唯一与缅甸接壤的县是林芝市察隅县。

‘柒’ 与西藏接壤的国家有哪些

西藏这9个边境小城,一不小心就出国

西藏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

而西藏这些边陲小城,散发着独特魅力,静静等候游人前来。

1. 三国交界的边境县之一——普兰属于中国西藏阿里的普兰,是青藏高原的西南门户,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

普兰与尼泊尔、印度相邻,是阿里从古至今通往尼泊尔、印度进行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对外贸易的通道,也是中国12个3国交界的边境县之一,中国边境贸易和陆上运输口岸。又是西藏自治区2个边境口岸之一,为国家二类口岸。因为有神山,圣湖而广受旅行者青睐。

2.“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察隅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的察隅 ,属西藏林芝,东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昌都市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邻,北与昌都市相接。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市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

察隅县拥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独特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赢得了 “西藏小江南”的美誉。

3.年无霜期仅42天——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的错那,是西藏山南市下辖县,东接印占珞瑜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

喜马拉雅山脉横贯错那境内,南部印占区属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中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原性高寒气候。年日照时数2589小时,年无霜期仅42天,年平均气温-0.6℃,常年天气寒冷,是典型的高寒县。

4.南方大悬崖——洛扎藏语里意为“南方大悬崖”的洛扎,因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东南与措美县和错那县为邻,西北与浪卡子县相连,南与不丹王国接壤,为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

洛扎县自然景观独特,有高达 1000 米的列让沟瀑布,有山南地区最高峰、国内外着名登山点库拉岗日峰,以及县境南部亚热带特点的原始森林风景区。

5.与尼泊尔交往通商的要道——吉隆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西南部的吉隆,南面和西南面与尼泊尔王国相邻,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与萨噶县相邻,东面与聂拉木县搭界,自古就是西藏与尼泊尔交往通商的要道。

吉隆县是西藏同纬度地带自然条件比较独特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结构复杂,北部为湖盆草原地带,中部为湖盆河谷地带,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境内有高达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红湖和冰湖;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水温高达60-70度的温泉10多个。

6.着名的古格王朝遗址——札达至今属于阿里管辖的札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象泉河流域,西接印度喜玛偕尔邦,南邻印度旁遮普邦,北为克什米尔地区,北、东北是日土、噶尔县,东连普兰县,是边境县之一。境内着名的古格王朝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里札达的意思是“下游有草的地方”。

象泉河两岸土山林立,蜿蜒曲折数十里,形成独特的地貌结构。在土林中有藏族先民遗留的400多座洞窟,形成了以象泉河流域为主的古建筑群。

7. 被绵绵雪山环绕——岗巴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紧靠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岗巴县,被绵绵雪山环绕。与亚东、白朗、定结等县相邻,南与锡金雪山接壤。

岗巴县交通便利,拉日铁路已经建成运营,岗巴县至日喀则市距离307公里,从日喀则火车站可乘火车前往拉萨。

8.西藏的“西双版纳”——墨脱墨脱县是西藏东南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

墨脱,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毗邻,意为“隐秘的莲花”,“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可见,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墨脱比作“花”了。的确,墨脱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景色秀丽,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这里到处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飞流急瀑,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过去墨脱也称 “白玛岗”,是莲花圣地之意。

9.西藏小江南—亚东亚东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冬与不丹接壤,西与印度相邻,境内居住着藏族、汉族、加族、夏尔巴人,还有部分不丹、尼泊尔等国侨民居住。

‘捌’ 三江明珠是云南哪个城市

云南三江明珠是在怒江州贡山县, 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

‘玖’ 三江明珠的是云南哪个州市

云南三江明珠是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位于东经98°08′—98°56′,北纬27°29′—28°23′之间,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土总面积4379.24平方公里。

地势地形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位于东经98°08′一98°56′,北纬27°29′—28°23′之间,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有怒山山脉,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达172.08公里。

贡山县地势呈“三山夹两江”高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1170米,海拔高差达3958米。国土总面积4379.24平方公里。

‘拾’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外主要聚居于缅甸北部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流域。

我国独龙族总人口为6930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6353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独龙族唯一的自治县。

其中,处在独龙江河谷的独龙江乡又是县内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区,独龙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8.87%。其余则散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的俅扒卡村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

(10)察隅县和缅甸哪里接壤扩展阅读:

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

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着民族。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

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1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66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1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8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66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14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33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