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靠云南哪些地方是原始森林

缅甸靠云南哪些地方是原始森林

发布时间: 2022-04-29 02:31:47

❶ 缅甸野人山在什么地方同古又在什么地方

克钦山区,中国称为野人山或枯门岭,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缅甸北部山脉,南北纵贯于克钦邦中部,为迈立开江和亲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岭。最高点本帕本山,海拔3,411米。为缅甸少数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之一。

至今山区大多还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原属中国云南省,由于此地居住的门巴族尚未开化,故被称为野人山。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

(1)缅甸靠云南哪些地方是原始森林扩展阅读

主权转移

第一次

据古书记载,缅甸北部的野人山一带原是中国疆土。最早在东汉时期,这里就是汉朝统治下的一个边塞夷地,每年都要将其出产的翡翠作为贡品献给中央朝廷。从明朝起就已明确的列入版图。在清干隆时期,翡翠就已作为中国国宝由朝廷亲自监管开采。

只是后来缅甸洞吾王朝的兴起,加之英国殖民者的插手,将这大片土地划入缅甸版图,硬玉翡翠遂之成为缅甸的国宝,约定俗成,成为历史。

英国是于1927年实现了野人山实际有效管制的,当时的民国政府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反应,直到1929年,才由云南交涉署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

1942年9月,民国军上校团长谢晋升带600人的队伍进入江心坡建立怒江西北抗日基地,英国立刻提出抗议,蒋介石政府随即密令其速从江心坡撤出。

请注意,这是 1942年9月!此时,日军已经席卷缅甸,中英两国已经于41年底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这种情况下,英国仍然视缅北为禁脔,不容他人染指。而中国一接到抗议就撤军的情况(没有任何其它声明),很容易被解释是对英缅拥有江心坡主权的默认。

❷ 求关于我国云南省以及老挝、缅甸森林植被分布的相关文章

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西双版纳是我国着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地处热带北缘,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傣、哈尼、布朗、拉祜、瑶、基诺等兄弟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利用植物传统方法和经验十分丰富。

解放前,在反动统治下由于交通极为闭塞,瘟疫流行,毒虫猛兽猖獗,以及民族隔阂等多种原因,植物学者无法进入这一地区工作,仅有个别学者如A.Henry,吴中伦、王启无等,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过短期零星的采集工作,因此,在植物学上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地区。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曾组织过较大规模的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1954—1960);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双版纳建立了专门的植物学研究机构。随着边疆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进步,为植物学工作者提供了深入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植物学知识的有利条件。

民族植物学,或人文植物学(Ethnobotany)一词源出人文贝类学Ethno-Cunchology(研究早期货币的科学),由美国植物学家哈斯伯格(J.H.Harshberger)1896年创立。哈斯伯格当时对民族植物学所作的定义是“研究早期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和土着植物学”。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与探索,民族植物学已发展成为“研究人类与植物直接交互作用的科学”(R.I.Ford,1978)。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群对植物的意识与利用,及其对植物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尤其侧重于无文献记载的人文地理社会和特定的民族文化地区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对植物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和植物在人类精神文化上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学者对民族植物学的极大兴趣。由于植物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涉及到一定地区、一定民族的人群与植物的全面关系。包括人们在吃、穿、用、住、草药、文学、艺术、宗教、乃至民俗,民间传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一切植物;关系到一个社会多方面的行为、结构、及其相伴的整个植物世界。西方学者认为,民族植物学是开发新世界的一个产物,有人把它归属于人文科学下的一个分支;也有人把它归属为经济植物学下的分支;但确切地说,它是位于植物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位置上。植物学家和人文学家从各自的领域在实践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在共同编织民族植物学的理论、方法、观点和材料。植物学家进行科学地鉴别环境植物材料的用途、问题,焦点是利用,材料按林奈分类系统排列;人文学家的焦点则是所研究地区人群的见解、地位、及其对周围世界所作的安排(R.I.Ford,1978)。

笔者五十年代末进入西双版纳从事植物调查研究工作,由于长期定居于当地,有较多机会深入少数民族村寨,采集、调查、学习访问当地民族有关认识与利用植物的独特知识,其中不少是前人没有发现记载过的。本文试图按照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整理,作为在我国开展这一工作的一个初步尝试。

一、研究地区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土地面积19,220平方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滇南湿热河谷类型;热带森林分布于全区各地,现有森林被覆率高达33.8%,是我国现存大片热带原始森林的唯一地区。西双版纳在行政上现划分为三个县十九个公社,即景洪、勐腊、勐海三县,西北部与云南省思茅地区相连,东南部与老挝接界,南部与缅甸毗邻,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纵横,山间盆地众多。主要山脉为横断山南延部分,哀牢山系由西北向东南纵列,最高山峰为景播大山,海拔2400米,最低处为南腊河下游官累海拔42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一般300—500米左右,澜沧江及其干支流,流沙河、罗梭江、南腊河横贯全境,中小河流及山泉不计其数,水源相当丰富。

本区气候终年温暖,年平均温度20—22℃,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雪,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左右,全年划分为干季(3—5月),雨季(6—9月),雾季(10—2月)三个季节。本区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南端,垂直高度差异甚大,具有多种类型的植被分布,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带森林植被呈明显的热带东南亚性质,大多属于热带季雨林,局地分布有以龙脑香料(Diptc-rocar paccac)望天树(Parashorea chincnsis Wang Hsie)为优势的热带雨林群落,山地则以热带山地雨林为主,呈明显的南亚热带常绿林过度性质,以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caccac)、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科乔灌木为主要成分。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垦殖森林,植被类型已急剧演变,大部分森林植被已沦为次生林、灌丛、竹丛和稀树草地所取代。

二、民族及其文化特征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总人口63.83万中,傣族占20.83万,哈尼族(当地称爱尼)8.4万,布朗、拉祜、瑶、基诺等其它少数民族各在3万人口以下〔3〕。傣族聚居于河谷盆地,其它少数民族分散居住于山地。西双版纳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特别是在利用植物方面,呈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传统经验,形成利用植物的独特文化。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要土着民族,遍布本区各地,主要居住于低山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和农业文化传统。傣族自称为“Daizu”,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据民族学研究,傣族与我国南方的壮、布依、水、侗、黎等民族同出一源,古代通称为“百越”。远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后代,傣族的先民就已经居住在今云南西南部广大地区,西双版纳是聚居中心之一,开发西双版纳有着悠久的历史。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西双版纳的傣族操傣泐语、使用傣泐文。西双版纳在傣族语中释意为十二“千田”,“千田”为封建领地的计算单位,每一千田便是一个“版纳”,其面积大小并不等同,相当于行政管理上的一个区。西双版纳自元、明、清各封建皇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沿袭至解放,直到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才彻底结束了封建领主制。漫长的封建领主制度、极为闭塞的交通和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傣族人民长期以来生活在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社会之中。不仅植物资源的保存比较完好,而且民族文化也保存比较完好,是研究民族植物学的理想地区。傣族信奉小乘佛教,某些植物的利用传播直接与宗教文化有关,如贝叶棕、菩提树、铁刀木、鸡蛋花、羯波罗香、孟加拉苹果等。傣族人民有保护森林的良好传统习惯,每一村寨都有自己的“龙山”,划定为禁伐禁猎区,又有人工种植的薪炭林,这样,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傣族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植物便有较大的依赖性,因而对于当地植物的认识与利用,便成为生产、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西双版纳傣族认识与利用植物的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度的水平,他们早已有了定耕的农业,种植水稻为主,陆稻次之,同时,也种植少量其它旱地粮、油、棉、果树等农作物;与此同时牛、猪、鸡、鸭等家养动物也以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野牧方式发展了起来。在定居的村寨内,每户农民都拥有面积一到数亩不等的小块家宅园圃,种植多种热带果树(香蕉、芒果、罗望子、柑桔、菠萝蜜),香料(薄荷、罗勒、香蓼、香茅、香露兜、姜花、生姜等)、草药(巴豆、苏仿木、白花丹、血苋、薏苡、儿茶、槟榔、芦子等)、纤维(攀枝花、牛角瓜、九层皮、白榔皮等)、染料(靛叶、密蒙花、红木等)以及竹类、观赏植物等,并且拥有独特的人工种植的薪炭林——铁刀木(Cassia siamea Lam.)作为农村能源的主要供应者。在每一个村寨附近的山谷、陡坡上都保留着大面积的热带原始森林,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是傣族人民采摘野菜、野果、草药、饲料,和狩猎补充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森林又是建造竹木结构的傣家竹楼、独木舟、牛车、家具、农具等的天然材料“仓库”,森林被视为自给自足的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被保存了下来。森林自身的保水保土,涵养农田灌溉用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保持生物种间以及种群个体数量之间平衡的微妙作用,推动着傣族地区水稻——家宅园圃——天然森林农业生态系统缓慢而稳定地发展着。这是西双版纳地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得以长期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应特别提到的是,勤劳而智慧的傣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已形成了本民族的医药学——傣医药,在我国《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中傣族医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们不仅有本民族的医疗方法,而且拥有超过五百个以上药物方剂,以植物药为主,来自三百种以上的药用植物,大多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并拥有用傣文编写的专门医药学书籍收载有关的医药学知识,至今尚未加以系统研究整理。

哈尼、布朗、瑶、拉祜、基诺等民族是西双版纳山地的土着民族,他们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民族起源方面来说,他们与我国南方许多兄弟民族有着共同的起源和血肉的联系。他们都有本民族语言和多种方言,但多数没有文字。他们从前依靠草药、巫医治病,尚未形成本民族的医药学。他们信奉自然崇拜或多神论,十分崇拜山神、树神、兽神等,但没有定耕的农业生态系统,几千年来一直依赖传统的游耕农业——刀耕火种谋生。笔者近年来考察发现,世界热带地区,除了水稻种植区和近代发展橡胶、可可、油棕、咖啡等树艺作物种植业以外,基本上都是这种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占主导地位,在我国热带也不例外。西双版纳地处热带、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在热带的气候生物土壤环境良好条件下,森林植被经过烧垦种植粮食2—3年以后,丢荒任其自然恢复植被,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恢复地力的,即在一定范围内轮垦森林,七年为一个周期,反复循环,这种粮作——森林休闲轮作制,能够连续数千年地保持了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山区人口的增长缓慢,开垦森林轮作的面积不大,且长期维持在一定比例水平之上,即人口与“植口”(Plant population)的增殖是基本相适应的。同时,山区各族人民以勤劳与智慧相结合,利用热带山地天然植被发展了放养紫胶的技术,经营了大片的茶园、竹林,采集种类繁多的森林产品如省藤、木耳、竹笋、药材、木材以及狩猎等,并以这些林产品向坝区傣族换取多余的粮食,用以补充游耕农业之不足;此外,山地森林还提供了多种野生食用植物,如薯芋属(Dioscorea spp.)、榕树属(Ficus spp.)、蕨类植物等,也补充了一部分食物和荒年救灾之需要。因此,热带山地少数民族与当地森林植物,同样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植物有更大的依赖性。

三、研究方法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边疆少数民族对植物学工作者的访问、调查、采集工作全力的支持与合作,是开展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鲜明的特点。傣族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的民族,乐于同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尽管在民间医药知识方面也不是随遇而得,总的来说开放程度比汉族地区要高。山区各兄弟民族同样易于交流,较少保守,但由于交通十分不便,居住分散和语言上的困难,从他们当中获得有关植物学的知识,相对来说不如傣族地区的多。调查工作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959—1963年为第一阶段,其中59—60年野生资源植物调查历时7个月;1970—1975年为第二阶段,以调查民间药用植物为主要目标,其中1972年一次调查历时2个月,其它短期调查一般10—15天,共10次以上;第三阶段为1976年以来,进行的多次专项药用植物调查,用材树种调查和一些补充调查,以充实更多的材料。十分有幸的是,在进行民间药用植物调查时,有当地医务工作者(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医生)一道参加工作。大部分调查资料来自民间第一手材料,笔者亲自参加访问、采集、鉴定整理资料等工作;大多数食用和药用植物经过亲自实践,以作出某些直观判断。调查的地区包括西双版纳三县十九个公社中的十四个公社:勐腊、易武、象明、勐捧、麻木树、勐满、基诺、勐养、景洪、小街、橄榄坝、勐海、勐混等、涉足的村寨百处以上,一般食宿都在调查区的村寨内,与相当多的民间医生、猎人、老农、乡村教师、商业购销人员、基层干部、护林员等进行广泛的接触,其间还参加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民间医生交流会、草药展览会、和若干次林业、土产专题座谈会,从中得益不浅。

历年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共2000余号,以及一些种子、苗木、样品等。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内,部分民间药物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思茅地区中草药研究所;种子及活植物均种植于热带植物所植物园内。

四、重要有用植物

历年调查采集的植物,经本所植物分类研究室整理鉴定,某些植物经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品质鉴定,已被推荐和利用于生产,如绿壳砂仁、灯台树、千年健、锡生藤、车里朴、团花、云南石梓、毛麻楝、依兰香、龙血树、美登木等,更多的种类有待深入的研究。历次调查采集的植物经过研究整理,按照当地民族利用的广度和多度,将其中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植物共218种,(按用途计食用86种,药用71种,纤维木材29种,香料、染料、饮料22种,其它10种。)汇集为《西双版纳民族有用植物集要》。植物的排列顺序,有花植物按照哈钦松分类系统,蕨类植物按照秦仁昌系统,以植物学名字母先后为序,每种植物有拉丁名、中名、当地名(按当地民族语注汉语拼音),用途及利用方法简述等。

——这里提供参考

❸ 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公园是哪个(具体情况)

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公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一、简介:
1、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洛213国道,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8%,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园内有沟谷雨林、孔雀飞舞、民俗歌舞、美食、泼水狂欢等项目,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2、以自然、生态、环保、休闲、健康等为主要元素的时尚生活理念,通过冬季的民族年俗文化季、春季的孔雀文化季、夏季的雨林文化季和秋季的民族服饰季予以体现。
3、园内按四星级标准修建的孔雀山庄,以休闲度假中心形式设计建设,展现雨林怀抱中的绿色生活。山庄拥有客房51套,其中标准间45间,套房6间。水上餐厅能容纳200人同时进餐,可提供各类民族特色菜品和独具风情的傣家长桌宴。山庄内设有两间中型多功能会议厅,设有专业中控设备和音响设备,能够提供各种多媒体服务。
二、基本情况
树木葱茏,蔓藤盘根错节,不少珍禽异兽,如亚洲象,犀鸟,孔雀,黑冠长臂猿都生活在这片热带丛林里。而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黄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等。
三:地形地貌
地貌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海拔800~1300米的低山区,占西双版纳总面积的65.3%,构成西双版纳地貌格局的主体。次为海拔500~800米的低丘区域,占西双版纳的19.4%。 1300~2 500米的中山区占 10.6%。山间盆地与河谷区,只占西双版纳的4.7%。西双版纳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49个,以勐遮-勐混盆地最大,面积为229平方公里,其余皆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10~99平方公里的盆地共有19个,总面积684.2平方公里。
四:气候特征
1、年平均气温在18~22℃之间,年均温20℃的等温线相当于850米等高线。西双版纳最冷月均温8.8~15.6℃,≥10℃的活动积温5 062~8 000℃,海拔800米以下地区2013年活动积温皆在7 500℃以上,长夏无冬,秋春相连且为期较短。西双版纳年日照时数1800~2 100小时,季节分配较均匀,其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则较大,如最冷月与最热月温差只有9.9℃,而日温差最大可达27.3℃,这和我国大部分地区迥然不同。
2、从西双版纳地貌垂直分异而言,800米以下为热性气候(热带),800~1500米为暖热性气候(南亚热带),1500米以上为暖温性气候(中亚热带)。州内史无雪迹,只是海拔较高处有轻霜,特大寒潮时有短时0℃左右的低温,会对热量敏感性的热带作物造成灾害。
3、西双版纳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降水量在1193.7~2 491.5毫米。其中盆地稍低,而山区略高。湿季降水占2013年总量的82%~85%,7~8月份月降水量皆在250毫米以上,最少的2月份降水量只有20毫米。但是,干季降水少却雾浓露重,提高了干季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降水不足。
五、园内景色
1、西双版纳原始狩猎活动点,备有原始的狩猎工具弓弩,西双版纳原始狩猎饲养有可供猎捕的动物。游人可用弓弩猎捕,自己动手收拾猎获之物,就点内烤场进行西双版纳烹饪品尝。丢包寻侣活动点,备有西双版纳傣族青年求爱寻侣的花包和陪伴丢包人员,让游人在林间草坪上开展丢包活动或观看傣族青年的丢包表演。水上漂流活动点,备有漂流工具,让游人在修整过的西双版纳菜阳河中随流漂游。
2、通过漂流,获得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快慰。此区还建有一座孔雀园,饲养着400多只绿孔雀,让人观赏孔雀开屏,与孔雀留影纪念。西双版纳观光旅游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沟谷雨林,游客可顺游览道深入西双版纳林中探秘。雨林内有猿猴栖息,有彩蝶繁殖,西双版纳犀鸟、野牛等珍稀动物也偶有出现。幸运的游人会遇到猿猴攀枝嬉戏、西双版纳犀鸟在林中觅食的情景。

❹ 世界上有很多原始森林 他们位置与那里 谢~

西非是热带原始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林木茂密,野生动植物繁多,其中科莫埃和塔伊二大原始森林区较具代表性。

科莫埃原始森林位于科特地迪瓦北部,这里有西非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科莫埃国家公园,动物和植物繁多,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科莫埃国家公园镶嵌在苏丹和亚苏丹草原上,面积11500平方千米,大部分处于海拔200米~300米的丘陵地带,科莫埃河和沃尓特河蜿蜒流过,几座高不过600米的小山兀立其间。

科莫埃自然保护区作为苏丹草原和亚林地区之间的过渡帯,最突出的特点是风景多样和生长有南方植物。科莫埃河穿园而过,在230千米长的河岸二边,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了一条绿色甬道。此外,这里的牧草林木和灌木混生大草原,既有以柏树为主的稀疏树群,也有茂密的旱林和雨林,这使得许多生活在南部得动物迁居北方。目前,该园拥有11种灵长目动物,17种食肉目动物,21种偶蹄目动物:飞禽得种类繁多,西非就有4种。另外,园内的爬行类中还有10种蛇和3种鳄鱼。

作为非洲最后一片重要的热带原始森林-----塔伊国家公园以低雨林植被而闻名,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公园西邻利比里亚边界,东以萨桑德拉河为界,原为一动物保护区(1956年设立),1972年辟为国家公园,面积3500平方千米,地貌以平原为主,南部有海拔623米高的涅诺奎山。

由于气候因素,塔伊公园内生长着二种森林:一是主要由单性大果柏构成的茂密原始森林,一是由柿树所形成的原始森林。这二类森林区,堪称是地方性植物种类的巨大宝库。另外,公园里有数目繁多的野生动物,如黑猩猩穿山甲斑马豹等。各种猿猴利比里亚矮河马斑鹿羚和奥吉比羚羊为该地区所独有。

森林里的黑猩猩,个体的身材和外貌差异很大,站直时身高通常约为1米~1.7米,体重约35千克~60千克,雄体往往较雌体更大更强壮。除面部外,它们身上被覆棕色或黑色的毛,成年黑猩猩的身体及面部皮肤为黑色,但年纪较轻的个体面部则为粉红色或白色。

现在,由于人类猎杀采伐树木开垦耕地以及商业性出口黑猩猩用于动物园展出和试验研究等原因,野生黑猩猩的数量逐渐减少,《红皮书》以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此外,在-塔伊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穿山甲,在白天是很难见到的,它们常在夜见活动,并能短时间游泳。除二部二侧和身体下部外,穿山甲的全身都覆有胶结被毛形成的重叠的浅褐色鳞片,头短,眼小,眼睑厚,嘴长而无牙,舌长而灵活。它的5个脚趾都生有利爪,主要以白蚁为食,有时也吃蚂蚁和其他昆虫。它们靠嗅觉来确定捕食对象的位置,并用前脚扒开对方的巢穴,取而代之。

塔伊国家公园由于有丰富的地方物种和一些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因而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1926年,在此地建立了面积为9600平方千米的莫耶-----卡瓦利森林区保护公园,1933年又将其改为物种专门保护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保护措施,塔伊国家公园的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原状,丝毫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在,塔伊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所剩不多拥有可观面积的热带原始森林地区,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桃山原始森林位于黑龙江 伊春市桃山局东南方向55公里处,林河林场小东沟境内,属小兴安岭山脉,原始森林内共有12座山峰,最高山峰海拔810米。以红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原始森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乔木总株数16万株,覆盖率达99%。红松的平均树龄350年,平均胸径0.4米,最大胸径l.4米,平均树高26米,最大树高36米。 林中栖息着十余种野生动物,如:马鹿、野猪、黑熊、抱子、飞龙、山鸡、山兔等;野生植物有:人参、党参、刺五加、五味子、木耳、蘑菇等。绕山而上有999级台阶,路经两处凉亭到达山顶。山顶有一座28米高的望塔;在原始森林边缘设有"猎人宿营地"1处,为欧式风格双层楼阁式建筑,楼内设有客房;酒吧及欧式烧烤壁炉。宿营地后面有一条四季长流的小溪。

桃山原始森林一年四季开放,为"97中国旅游年精华线"之一。是国家保存极好的原始林木资源之一贺兰山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地处蒙古高原中部南缘,华北黄土高原西北侧,西南邻近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西北第一大南北走向的山脉,根属阴山山系。海拔3656.1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森林的典型特点。系草原至荒漠的过渡地带,有复杂多样的动植物区和比较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色调分明的垂直景观,呈现梯度分布。其中生存着许多属于国家稀有、珍贵、濒危的动植物,也包括许多属于贺兰山独有的植物,特别是许多植物分类学家以贺兰山产的标本为模式,长期以来陆续发现的许多新物种,使贺兰山成为众多模式标本的原产地。因此,是生态、地理、林业、中药等学科的理想研究和实验基地。也是向广大群众,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大课堂。因此,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纳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在贺兰山深处,奇石倚古洞,神泉见圣水,岩画融峭壁,古寺立石刹。广宗寺、福音寺两座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坐落山中。自清朝干隆二十一年建成后,经声滔滔、香烟袅袅,盛行近两个半世纪。期间庙宇楼台高耸,造型古朴神秘,色泽五彩斑斓,给人以深不可测的感觉。寺区内空气清爽,风光旖旎,塔、亭、堂、殿、阁遥遥相对,又与苍松翠柏、崇山峻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幽静、清新、圣洁的自然景观。

贺兰山原始森林、花草芬芳,山壁陡峭,气势雄伟。这里有香獐、马鹿、麝、黑鹳、蓝子鸡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山鸡、青羊、岩羊、黄羊、狐狸等百余种野生动物,时常成群出没于林间溪头,追逐戏嬉,全然是一座天然动物园。如果乌云暴风袭来,天昏地暗,声震如雷,鸟兽全无,使人胆战心寒……登上极峰,如走云天、宛履霞雾、情趣别具,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沙漠的浩翰,戈壁的宽广。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大漠落日”、“沙市蜃楼”的奇特景观。俯览群山,峰峦叠翠,林海滔滔,惊险、神秘、粗犷、神奇的感觉涌入心中。

更有那漫漫历史长河中,阿拉善边疆少数民族主体——蒙古族,和硕特部落赶着勒勒车和牛马羊群,游牧在戈壁夕阳下的情景……
,是开展森林旅游的极好资源,
胡康河谷
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野人山”。

❺ 缅甸与中国边境有原始森林吗叫什么

落基山脉·下辖的落基热带雨林·

❻ 野人山野人山介绍

野人山片区位于缅甸最北方,钦敦江上游地区,由达胡康河谷和江心坡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

野人山山峦重叠、林莽如海、树林里沼泽绵延不断、河谷山大林密、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自古以来,野人山片区均属于中国云南省。

现在中国仍然认为南坎,江心坡,野人山和胡康河谷等仍为中国固有的,不可侵犯的主权领土。

从昆明经腾冲、密支那到缅印边境的班哨,再到印度雷多只有一千二百余公里,其对滇缅印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6)缅甸靠云南哪些地方是原始森林扩展阅读:

缅北是个政治势力非常复杂的地方,按照民间的了解,军政府对其的控制比较有限,各帮派势力在密支那都有“派出机构”。

果敢人民军其据点在与云南省盈江县一河之隔的拉杂口岸,该口岸是缅甸水果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口岸全部是背枪的地方武装。

佤邦对于世界瓦乡中国沧源县的向心力是十分强的,佤邦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可以从每一个小伙子都能够说汉语,以及对中国人的亲切态度明显看出。

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远古时代生活在青海湟中平原,是古羌族的一支,与汉人的祖先同源。而且在克钦邦所处的野人山片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华人。

❼ 缅甸浅赢山在哪个位置

缅甸浅赢山在克钦山区,
中国称为野人山或枯门岭,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缅甸北部山脉,南北纵贯于克钦邦中部,为迈立开江和亲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岭。最高点本帕本山,海拔 3,411米。为缅甸少数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之一。至今山区大多还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原属中国云南省,由于此地居住的门巴族尚未开化,故被称为野人山。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

❽ 中国的原始森林有哪些

1、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是东北的珍贵树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黑龙江省在红松林最集中的小兴安岭南,面积为18400公顷。红松是东北的珍贵树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

保护价值

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丰富多样,几乎遍布全球各地。分布于俄罗斯、加拿大、亚马逊的森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几片原始森林,但是在非洲国家、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森林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陕西、四川三省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结的地方,亦是我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全区面积达3250㎞,主峰太神农架高达3300米。

❾ 云南省有哪些原佁森林

云南的原始森林,一般是在边界线这些附近:怒江州与缅甸接壤的高丽贡山;云南南部与越南和缅甸接壤的六大茶山,含无量山、哀牢山等。其他就是西双版纳、瑞丽的热带雨林。

❿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旅游攻略有哪些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景洪以东、澜沧江以北,距州府所在地8公里处,是全州离景洪城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在25000亩热带沟谷雨林的基础上创建,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8%,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园内有沟谷雨林、孔雀飞舞、民俗歌舞、美食、泼水狂欢等项目,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以自然、生态、环保、休闲、健康等为主要元素的时尚生活理念,通过冬季的民族年俗文化季、春季的孔雀文化季、夏季的雨林文化季和秋季的民族服饰季予以体现。


园内按四星级标准修建的孔雀山庄,以休闲度假中心形式设计建设,展现雨林怀抱中的绿色生活。山庄拥有客房51套,其中标准间45间,套房6间。水上餐厅能容纳200人同时进餐,可提供各类民族特色菜品和独具风情的傣家长桌宴。山庄内设有两间中型多功能会议厅,设有专业中控设备和音响设备,能够提供各种多媒体服务。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里还西息着上千种动物。在密林深处,你可以看到悠然亭立的鹤,自然觅食的鹿,在古藤上皮荡悠的猴,偶尔还能看见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牛和犀牛的身影。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风情节目。 傣族头领如片领登基仪式的宏大场面,辉煌的傣族宫殿建筑,精湛的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定能使您大开眼界,从中领略到傣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始森林公园有保存最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沿途尽赏板根、绞杀、老茎生花、古藤等奇异景观。

公园里还栖息数千只孔雀和各种野生动物,您能观赏到数百只孔雀放飞的壮观场面。除了自然景观外,热情的爱伲山寨让您体会西双版纳另一少数民族爱伲人的魅力, “ 爱伲欢歌嘎汤帕” 的节庆活动亦会令你流连忘返。公园演艺场天天举行的大型民族服装服饰展演和九龙飞瀑的民族民间乐器展演充分展示了西双版纳十三个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风情。

二、最佳季节:10月--次年6月最佳。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

三、建议游玩:3-4小时

四、游玩商品:

1、木板画:以木质细腻、色泽鲜明的木材和优质的层板为原料,采用绘样、锯裁、拼帖等方法,将反映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民居建筑、自然风光的雕刻艺术品,拼帖在成板框内,精心打磨、修饰而成。

2、木雕、根雕:传统木雕,多为木刻佛像、神牛、金象,主要用于拜佛。进入80年代以后,木雕随之出现。主要木雕产品,是木象、木狮、木牛、木马、人像、变形人、木手镯、木项圈等。


3、黑陶:1991年5月,勐海县乡镇企业局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景真八角亭所在地兴建工艺美陶厂生产黑陶。1992年开始出坛、罐、壶、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

4、银饰品与蝴蝶装饰制品:传统银饰品,主要有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胸饰、脚镯、戒指、腰带等。

五、游玩步骤:

1、走进西双版纳的丛林,参天大树随处可见。丰富的降雨,使这里成为了植物的天堂。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2、厚厚的落叶下正长出新的希望,丛林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繁衍出新生命。

3、绞杀无处不在,下次你在经过这里时,原来的树已经被取而代之了。

4、一年四季都会有果实成熟,成熟的果树上会有许多鸟儿,树下吸引来了各种野生动物,听到人的脚步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5、枯木上,落叶中,生长出各种菌类。有很多是可以用来做菜肴的。


6、各种苔藓长满了树木与石块,踩上去的时候要十分小心。

7、清泉从石缝间流出来,路过的人用竹子搭出水槽,取水喝很方便。

8、林间小道上裸露的大树根见证了岁月的久远。

9、巨大的藤蔓让你瞠目结舌。藤子了储存着许多水,以前打猎的人们会砍断它,取饮里面的水。

10、欣赏丛林里盛开的野花才是真正的享受。森林里有永远都开不败的花朵。


注意事项:

1、到原始森林中去,一定要带好防护措施,带好应急物品,最好请一个熟悉环境的当地人给你带路。

2、路面很滑,穿双防滑的鞋。

3、注意安全,尽量不要一两个人自己去玩,多约几个伴,不要走散了。

4、紫外线很强,注意防晒。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6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21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8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68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1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3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