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派遣精英有哪些
① 精英的人物列表
神风烈士(先知之刃)Arbiter
神风烈士 Arbiter,是星盟宗教上的最高等级,这个等级是暂时性的。通常是有辱使命的精英战士,被派遣执行自杀式任务,他们必须穿上已经很有年代的 Arbiter 护甲,在自己最后一次的任务中以死明志。野猪兽视 Arbiter 为救世主,它的出现代表了先知的意志,称为“先知之刃”。
历史上共有 169 次派出 Arbiter 执行自杀式任务。神风烈士曾经成功镇压了野猪兽族的叛乱、驯服猎人加入星盟等。最近一次就是星盟舰队超级指挥官遭到先知的贬谪,派往气矿实验室剿灭不利星盟宗教团结的精英“异教徒”。
Arbiter 护甲的右肩上雕刻着一个代表 HALO 游戏传奇难度的骷髅头双刀标志。
先知之眼 Ossoona
先知之眼 Ossoona,与神风烈士一样是暂时性的精英等级。被先知派遣深入敌方搜集情报,但是避免与敌方直接交战,因此身穿有隐形功能的护甲,不过这套护甲没有能量防护罩,因此执行任务的精英只能依靠隐形功能和个人的潜入技巧。
先知之眼一般由高级精英担任,初级精英的经验不足胜任,派遣超级精英则代价太高。精英觉得这项潜入任务并没有多大的荣耀,不过只要先知派遣,都会服从。
先知之眼没有在 Halo 1/2/3 中出现。
议员 Councilor
精英议员 Councilor,是星盟精英的政治首领,也是精英的最高等级。他们在最高议会与先知一同参政,权力只在三名高等先知之下,是星盟的重要角色。
精英议员护甲为银白色,头饰高大而华丽,在非战斗状态时穿着紫黑色长袍。他们也是极其出色的战士,挥舞光剑如入无人之境,偶尔也手持电浆冲锋枪。在近战搏斗时,议员是唯一被打中后没有短暂硬直的精英。
Halo 3 中没有出现精英议员。
帝国舰队司令 Imperial Admiral
帝国舰队司令 Imperial Admiral,是星盟的舰队首领,指挥全部星盟舰队,相当于司令。
光环小说《奥星的幽灵》中首次提到帝国舰队司令、名为 Xytan 'Jar Wattinree 的精英。他在星盟内战后,率领全部精英舰队伏击了鬼面兽舰队。得到人类舰队前往奥星的消息后,他在星盟殖民星球 Joyous Exultation 集合了 1 艘超级母舰、2 艘巡洋舰和 18 艘驱逐舰准备前往奥星。就在舰队执行空间跃迁时,他的超级母舰上的一只野猪兽好奇地打开了星盟工程师正在研究的称为行星终结者的 Nova 中子弹原型。这枚炸弹是星盟在致远星战役中获得的,由 UNSC 海军中将 Witcomb 制造,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某一天星盟在致远星甚至自己的母星上意外引爆。炸弹摧毁了跃迁层中的部分战舰、星球的四分之一和卫星,帝国舰队司令生死未卜。
Halo 1/2/3 中没有出现精英帝国舰队司令。
舰队最高指挥官 Supreme Commander
舰队最高指挥官 Supreme Commander ,是星盟舰队的高级指挥官,掌控一支或数支舰队,相当于副司令,位于帝国舰队司令之下。
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位舰队最高指挥官是神风烈士 Arbiter。他率领的终极正义舰队在 Halo 1 中未能歼灭秋风之墩号和士官长、使得光环被毁,而且之后他的旗舰 Ascendent Justice 也被士官长和约翰逊等人劫持。Halo 2 中他回到星盟首都博爱之城后被降阶和剥夺了权利,被赋予 Arbiter 称号执行自杀式任务,以死明志。
指挥舰队作战时,最高指挥官身穿紫色护甲、紫色披风。在回到博爱之城后,他身穿精英狂徒特有的金色护甲,因此可以认为最高指挥官也是狂徒的其中一个等级。狂徒等级的精英都是高级指挥官。
高级指挥官(狂徒)Zealot
狂徒 Zealot,是星盟舰队和军队的高级指挥官,相当于将军。
狂徒可以看作是所有身穿金色护甲的精英的通称。他们的护甲更强,能够抵御 M6C 手枪一个弹夹子弹、或者狙击枪 2 枪命中头部的攻击。狂徒是星盟军队除帝国舰队司令外的最高等级,他们担任以下军职:
舰队最高指挥官 Supreme Commander:指挥全部舰队或数支舰队。
舰队指挥官 Fleet Master:指挥一支舰队。
战舰指挥官 Ship Master:指挥一艘战舰。
战地指挥官 Field Master:指挥步兵作战。
特种部队Special Operations / Spec Ops
精英特种部队 Elite Spec Ops,是星盟的战斗专家,负责执行特别行动。
特种部队指挥官 Rtas 'Vamee 的护甲是银白色,他被认为是超级精英,但是与狂徒平级或者更高。
特种部队队员的护甲是深蓝紫色、特种部队军官的护甲是深蓝黑色,一般认为他们的等级在超级精英之下、高级精英之上。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被派遣执行最危险和困难的军事行动。他们通常以小分队作战,远程射击和投雷都很精准。特种部队的护甲比高级精英要强些,而且装备了短时间的隐形系统,他们只在潜入时才使用。
Halo 3 中也出现了精英特种部队,在第五关‘虫族大门’可以看到,护甲仍然是深蓝紫色,不过将战斗型护甲改为突击型护甲,采用浑圆封闭式头盔相信是为了空投、近战以及避免吸入虫族孢子。这一小队特种部队空投到战区与虫族作战,但是他们由一名手持光剑的暗红色护甲的高级精英率领。这与以前特种部队级别要高于高级精英、只有更高等级的精英才能携带光剑的认知所矛盾,只能解释成 Bungie 为了剧情随意安排。
飞天精英 Ranger
飞天精英 Elite Ranger,可以认为是星盟特种部队的分支。
飞天精英的护甲是浅蓝色,一般认为他们的等级在高级精英之上,也可能不是一个等级、只是特殊装备的步兵。飞天精英装备了全封闭头盔和喷射装置,以适合在舰外的零重力太空环境作战,他们移动迅速和灵活,对地面部队威胁很大,不过护甲防御力稍弱。
Halo 3 也出现了飞天精英,在第五关‘虫族大门’中可以看到已经阵亡的,没有装备喷射装置。(资料未确认)
隐形精英 Stealth
隐形精英 Elite tealth,可以认为是星盟特种部队的分支。
隐形精英的护甲是铁灰色或铁褐色,一般认为他们的等级在高级精英之上,也可能不是一个等级、只是特殊装备的步兵。隐形精英装备了全时间隐形系统,但是没有装备能量护盾,防御力较弱,铁褐色的比铁灰色的稍强,可能隐形精英也细分两个等级。执行伏击和潜入任务时,他们通常两三名一同行动,装备两支电浆冲锋枪和光剑。
Halo 3 中没有出现隐形精英。
侍卫 Honor Guard
精英侍卫 Elite Honor Guard,是星盟议院中负责保护先知的近身侍卫,是精英族的荣耀。
侍卫的护甲是深红色,头盔、手臂、肩膀和腿部还带有橙黄色配黑边的装饰护甲。作为精英侍卫保护先知是精英族引以为傲的荣耀,他们的等级稍低于指挥官,与超级精英则是同级别。战斗中使用光剑,偶尔使用电浆冲锋枪和卡宾枪。在守卫时,他们手持与护甲颜色匹配的侍卫长矛。
Halo 2 由于程序有 Bug,在博爱之城、尸脑兽等关卡中会出现了身穿侍卫护甲的议员精英、超级精英,有些还没有头盔。他们本应该是金色护甲的狂徒,却由于程序原因选择错了护甲,有时候还没有头盔。详细解释查看:Halo 3 中没有出现精英侍卫,因为已经不需要保护先知。
超级精英 Ultra
超级精英 Elite Ultra,是星盟军队的军官,相当于校官和尉官。
超级精英的护甲是白色,一般认为他们的等级与精英侍卫平级。他们的战斗力突出,在战场上率领和指挥规模较小的部队作战,而他们的上级是狂徒,负责指挥舰队、战舰和大规模部队。超级精英的护甲相当强,防御能力是高级精英的两到三倍;在战斗中他们通常手持重武器或者双枪,例如燃料炮和电浆冲锋枪,并且携带能量光剑作为副武器。如果敌人太过靠近或者能量护甲被破,他们会发出嗥叫,然后拔出光剑冲向敌人。他们和议员都能够承受近距离霰弹枪直接射击或者一枚电浆手雷的爆炸。
部分超级精英还会在星盟部队中担任其他指挥官的角色,例如战舰指挥官、舰队指挥官、特种部队指挥官。半嘴精英 Rtas 'Vamee被认为是身份特殊的超级精英,虽然他的的等级一直不明,一般认为他与狂徒平级甚至更高。在 Halo 2 中统领星盟特种部队指挥官、Halo 3 中担任舰队指挥官。
Halo 3 也出现了超级精英,在第五关‘虫族大门’、第八关‘Cortana’中可以看到已经阵亡的。 高级精英 Major
高级精英 Elite Major,是星盟的主力战士,相当于军士长。
高级精英的护甲是红色。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战场上率领初级精英和其他星盟种族作战。他们的作战能力与斯巴达战士相近,弹跳力和速度都更优胜。电浆冲锋枪和电浆手雷是他们的标志性武器,擅长各种武器和驾驶载具。
Halo 3 中也出现高级精英,在第五关‘虫族大门’、第七关‘星盟’中可以看到,护甲有暗红、酒红、铜红等多种红色。‘虫族大门’出现的中级精英率领着一小队精英特种部队,而且手持光剑,与前两作的等级设定有所差异。
② 1944年发生的豫湘桂大溃败是否与国内精英部队派到缅甸作战有关
这个,以中国大陆的观点,注意是大陆观点,豫湘桂大溃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迫近二战末期,国民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反共而与日本人消极作战,日军接连在太平洋战争受挫,所以期望在支那战场进行反攻赢取优势,国军则一触即溃,收复的失地再次沦陷。
当然仔细分析的话肯定主要的溃败原因还是在国民党内部,但八路军新四军谴责国民党的同时也会暗中扩充自己势力,国共合作本来也是摩擦不断才给了日军可乘之机。
缅甸毗邻中国腹地云南和英国的重要殖民地印度,如果缅甸完全陷落,印度也将不保,中国将会被全面包围,盟军将处于很危险的境地。当时远征军号称国军最精锐部队,但在缅甸也是一败涂地、退入野人山,在经过史迪威等盟国将领的训练后才转变为拥有新型美式装备的世界一流部队。
所以综合来说,派远征军入缅的确是必要的,而这件事与豫湘桂大溃败并无直接关系。
③ 缅甸金三角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于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因这一地区盛产鸦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而使“金三角”闻名于世。“金三角”的范围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镇3000多个。总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
由于“金三角”地区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极适宜罂粟的生长,再加上这里丛林密布,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三国政府鞭长莫及,为种植罂粟提供了政治、经济以及地理、气候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盛县位于昔日着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国一侧。20世纪60年代,这里已成为以盛产鸦片闻名世界的四大毒品产地之一,这里成了罂粟种植、提炼、贩运和走私的黄金地带。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活动着多股反政府武装和其他毒品武装,故又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自从替代种植政策推行后,当地罂粟种植大幅下降。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就业,泰国有关部门还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
虽然三国历届政府都曾做过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这一地区罂粟种植的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提炼、销售技术,并对鸦片采取收购,20世纪50年代这里形成了第一个鸦片生产高潮,接着出现60年代的“黄金时代”,产量从数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到80年代初,产量已达700吨左右,1988年增至1200吨,1989年翻一番,产量达2400吨,1991年已突破3000吨大关。
此外,“金三角”地区有许多海洛因加工厂,大多设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术人员操纵着先进的机器设备日夜工作。由于“金三角”地区的鸦片质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制毒品海洛因,“东南亚海洛因”(SEAHEROIN) 当前已成为高质量海洛因的专用名词,销往世界各地。
在泰国境内的“金三角”地区,居住着祖祖辈辈擅长种植罂粟的苗族、瑶族和僳僳族。种植罂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发财致富的一条捷径。因此,从事种植罂粟的人越来越多,毒品产量也越来越大。
缅甸是“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这里居住的主要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世代靠种罂粟维持生计。为了与政府对抗,保护自己的鸦片种植业,当地居民把自己武装起来。在这些武装中,规模最大的是前缅泰边境的坤萨(一译坤沙)集团。他们有着一支实力强大、受过军事训练的近3000人的武装部队。这支部队身着军装,配备精良武器,富有作战经验。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几年,由于缅、泰两国军队加紧了对坤萨集团的进攻,摧毁了一批罂粟种植场,同时联合国控制滥用毒品基金会又拨出专款,在“金三角”地区推行谷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罂粟种植政策。在一段时间内曾取得成效,罂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亚地区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来,“金三角”的罂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产量急剧增加,大大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再次成为世界头号鸦片生产基地。
每年经“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70%,而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消费量两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萨领导的武装向政府投降。但这一地区毒品生产并未停止,仍是仅次于“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鸦片产区。
罂粟并非金三角地区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与这个地区的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正是由内外政治势力的影响,才导致鸦片经济的不断强化和发展,最终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国之一。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从历史、地域、毒品数量和毒品质量的发展上看,我们可以交将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发展简单地分为几个阶段:殖民时代(以1954年奠边府战役的结束为标志),国民党残部时代(大至为1950年代10年时间),越南战争时代(跨越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近20年的时间)、坤沙时代(1980年代前后10多年时间)、坤沙后时代(坤沙投降到现在):从鸦片主产地域的变化看则是:老挝时代、泰缅边境时代、缅北边境时代;从数量上看是毒品的种植面积和鸦片的产量的跳跃式的增加;从质量上看则是毒品种类的不断发展,经历了由传统的“鸦片王国”过渡到“海洛因王国”和“冰毒王国”的转变。
④ 景颇族的缅甸克钦族
缅甸,这个因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备受世界关注的东南亚国家,再次因为误射到邻国中国的几发炮弹而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在中国边境爆发的战火,暴露了这个一心推动改革、希望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国家的多年顽疾——少数民族地区离心趋势和武装问题。记者连线居住在战火发生地及邻近的云南省盈江县居民,讲述他们经历的缅甸边境战事。
“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
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距离中缅边境的国门只有100米左右。趟过一条河,就到了缅甸境内的拉咱。正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总部就在那里。连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个边陲小镇的宁静。 国境两头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听到炮声。我们尽量少出门。”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边陲宾馆工作人员、来自缅甸克钦邦的董丽艳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宾馆由10名缅甸人负责运营,老板是中国人,但并不在这里。
从12月底开始,连日的炮声,令原本闲适的边陲小镇,变得不再平静。12月30日,随着缅甸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的战事吃紧,3发缅方炮弹落入那邦镇,损毁了一座房屋,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这些天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每五六分钟就能听到炮声。声音很大,像打雷一样。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着觉,炮声一响,就起来看一看。”那邦镇居民杨正文向记者讲起这几天的经历,也很无奈,“我认为不会打到中国来,现在对生活影响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几天有一颗炮弹打到傈僳族的村子里面,他们还以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杨正文的老婆说,“还是挺恐怖的,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我们没什么防护措施,也不知道怎么防。”
盈江县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管小姐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她们的住处不在国界线附近,也没有听到枪炮声,但是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儿,非常担心炮火烧到中国来。“这个可说不定,但还没有想到预防这么远。”管小姐称,安检比较严,刚刚接到通知,只要外国人来住宿,就要通知边防人员。“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这段时间查得严,可能就是因为那边打仗的关系。”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杨正文对记者透露说,10日那天,那邦镇上来了很多中国景颇族人,要求缅甸双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们就要去帮缅甸那边的克钦族。
中缅边境 拒绝妥协的“独立军”
克钦邦的地方武装在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便已存在。1947年,缅北掸邦、克钦邦等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国父”昂山政权签订了《彬龙协议》,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1947年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彬龙协议》的原则也有体现。这成为缅地方武装长期存在的重要历史渊源。当然,有了枪,也就为缅甸少数民族地方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埋下了伏笔。
克钦独立军1961年成立,与缅甸中央政府军在当地的武装冲突持续了33年。克钦独立军是缅北最有势力的民族武装之一,最高政治诉求是独立。1994年,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此后十多年来,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2008年,缅甸通过新宪法,遭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认为新宪法没有赋予其充足自治权。2009年4月,缅甸军政府拟定了全缅民族武装的整编计划,同样遭到绝大部分民族武装的拒绝。其中就包括克钦独立军。
2011年6月9日,由于整编谈判破裂,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协定,战火再燃。直到冲突激化,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纠结的缅甸民族认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在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是政治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因为历史证明,人类对于身份认同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国家一样,缅甸的精英们也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概念,一个是兼顾少数民族的“Burma”,一个是大缅族主义的“Myanmar”,过去60多年来,这两种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缅甸至今难以解决的民族冲突。
国名背后的民族冲突
“Burma”还是“Myanmar”,这是缅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国名之争,民盟领袖昂山素季一直坚持使用代表多元缅甸意味的“Burma”。缅甸国内有135个民族,主体民族是缅族,占全国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数民族为掸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在缅甸独立前,这些少数民族原则上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民族自治。
二战结束后,缅甸开始了民族独立进程,为了打破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图谋,国父昂山将军身穿克钦族服装来到克钦邦首府,劝说克钦一起建立联合国家。其他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并于1947年签署了《彬龙协议》,决定在联邦国家体制下实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并依此协议形成了《缅甸联邦宪法》,其中规定了掸邦和克伦尼邦在十年之后有权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彬龙协议》对缅甸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很多少数民族仍表示要在这个协议框架内与缅甸政府谈判。
然而,5个月之后,缅甸联邦的缔造者昂山将军被暗杀了,继任者没有沿着昂山的路继续走下去,他们修改了昂山国父制定的宪法,对于这种根本的转变,负责修宪的缅甸法学家吴强吞说,“我们国家,理论上是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是单一制国家。”
单一民族还是多元缅甸?
在宗教政策上,继任政府也背离了昂山国父的意愿。缅甸有句谚语,成为缅族人就是成为佛教徒,但其他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缅甸将佛教定为国教,1962年,军政府执掌缅甸后,国家概念变成了——在一个种族(缅族)、一种语言(缅语)、一个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实现民族同化。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少数民族选择武装起义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义运动就是由克钦独立军发动的。克钦族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佛教成为国教是沙文民族主义的体现,因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与政府对抗的历史。《缅甸:起义与种族政治》一书作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像克钦族一样,起义成为缅甸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缅甸现有公开的25支民族武装和10多支隐秘的民族武装,多年冲突没有让民族武装,也没有让政府军取得胜利。缅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认为,60余年的民族武装冲突证明,在“一个宗教、一种语言、一个种族”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而实施的同化政策,不适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缅甸。
随着缅甸宣布改革,迎来了新契机,缅甸政府已经同多个少数民族签署停火协议。但签订停火协议远非长远之计,动乱冲突仍时有发生,云南省社科院缅甸问题专家熊丽英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冲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缅甸现有政策无法让少数民族相信能够得到平等的权利。如果不从国策上改变,就很难彻底解决冲突问题。”
⑤ 荆棘谷有哪些精英LRBB
看你多少级了,在初期联盟地区的黑海岸有13级的影爪,不怎么好抓,攻击力很强的,很多时候还没抓到他他先把你打死。部落地区有23级的狮王修玛,挺帅的
更高一些在荒芜之地有37级的断牙(我带的就是^^),很多人抢,攻击速度1.0
在荆棘谷有43级的虎王邦加拉什和豹王
60级的时候去冬泉谷的霜刀石能抓到霜刀石守护者,很漂亮的紫色豹子
13
影爪
黑海岸
<40,39>
<39,36>
<39,35>
<41,36>
<39,37>
23
狮王休玛
贫瘠之地
<62,34>
<62,33>
<61,33>
<61,34>
<62,32>
37
断牙
荒芜之地
<43,37>
<44,37>
<47,39>
<54,17>
<45,37>
43
虎王邦加拉什
荆棘谷
<38,37>
技能方面……如果你还没有满级的话嘲讽+撕咬+突进+隐身基本可以适应野外打怪下副本以及PK,尤其是NE的猎人种族特长的隐身+宝宝隐身偷袭很好的
60级以后的宠物爪击+撕咬+突进+隐身,在PK战场等等方面可以用,另外撕咬+畏缩+突进+隐身可以教给用来下副本的宠物
⑥ 缅甸敏昂莱有多高
敏昂莱身高多少,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身高165cm
敏昂莱(Min Aung Hlaing,1956年7月3日-),出生于缅甸联邦德林达依省土瓦市,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长期从事特种部队建设,习惯动用重武器配合进攻游击队据点,被称为“铁血司令”,曾担任缅三角军区司令员,第二特战局局长等职。2021年2月1日,敏昂莱接管缅甸国家权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敏昂莱
外文名
Senior-General Min Aung Hlaing
性别
男
目录
人物履历
1972至1974年,于仰光大学读法律专业。
1974年,敏昂莱第三次尝试申请转入缅甸国防服务学院,终于取得成功。
曾担任缅军轻步兵第44师作战参谋。(当时该部队的指挥官是后来成为缅甸军政府领导人的丹瑞。敏昂莱以丹瑞为人生导师,并在他手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002年,任缅甸三角军区总司令。
2008年,任缅甸国防军第二特战局局长。
2010年8月,任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
2011年,时任缅甸联邦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军政府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主席、缅军总司令丹瑞任命总参谋长敏昂莱接任总司令一职,敏昂莱随之成为缅甸政治转型后首位新上任的军方总司令。
2016年1月,缅军方宣布敏昂莱退休年限延长5年。
2021年2月,任缅甸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
2008年至2009年间升为少将;2009年底升为中将;2011年初升为上将;2013年3月晋升大将。
政治生涯
开启脸书
敏昂莱
2013年,敏昂莱在社交网站“脸书”开设了个人网页,至今吸引46万用户点赞。网页的背景照片是敏昂莱坐在小型飞机里并竖起大拇指的形象,最新贴文包括他慰问伤兵、参观军校、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与民盟领袖昂山素季会面。
中缅友谊
10月16日,中国领导人会见了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双方传达了继续增进两国“胞波情谊”的意愿,同时就保持中缅边境持久和平稳定进行了探讨。作为缅甸军界政界均有深厚影响力的人物,敏昂莱向中方表达了乐意增进缅中传统友谊,发展两国两军关系的强烈愿望,并承诺为维护与中国接壤的缅北地区的安定做出更大努力。
致力推进中央权威
1956年,敏昂莱出生于德林达依省的土瓦市,早年毕业于缅甸联邦军事国防学院,学院位于彬乌伦,是一所专门负责培养缅军高级指挥人才的学校。据同学回忆,敏昂莱在学生时期为人谦和,性格比较内向,但一旦受领任务,就表现出“火山爆发般的热情”。毕业后,敏昂莱受命来到孟邦的萨通,担任第44轻步兵师作战参谋。该师是缅甸东北军区(今归属北部军区)的骨干力量,主要与当地活跃的少数民族游击队作战,在作战中,敏昂莱习惯动用重武器配合进攻游击队据点,以至有人将其形容为“铁血司令”。
2002年,敏昂莱被提拔为三角军区司令,专门对付活跃于金三角地区的贩毒武装和号称“独立王国”的两大少数民族势力。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敏昂莱一改以往“只硬不软”的行事风格,改采怀柔方式平靖辖区内的动乱因素,结果整个三角军区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很少有大规模军事调动,这在以往是非常罕见的。2007年,缅甸数万名民众走上仰光街头,要求政府放松管制。面对示威风潮,敏昂莱拒绝接受顶头上司登盛的看法,坚持“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支持军警对示威人群实施弹压,但同时又向愿意合作的民间势力发出缓和信号。经过这场风波,掌握缅甸政权多年的大将丹瑞对敏昂莱刮目相看。
2008年6月,敏昂莱被擢升为缅军第二特战局局长,该局主要针对克伦邦和掸邦的军事事务。在缅甸军事事务安全主席耶敏少将的协助下,敏昂莱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地方武装的“统一化”,即原归私人或部落头人掌握的武装都纳入国家领导的边境武装序列,接受缅甸国防军的领导。有意思的是,2009年8月,果敢地方武装拒绝加入缅甸政府的边境武装改组计划,中央政府让敏昂莱亲自上阵,指挥两个师的兵力在三天内将其摧毁。这次军事行动后,一些西方国家以“敏昂莱所率军队违反人权”为由,将其列入外交和金融制裁的黑名单。
但西方国家的敌视,并不影响敏昂莱在缅军内部的升迁。2010年,敏昂莱接替瑞曼,成为缅甸国防军总司令。2012年4月3日,缅甸总统登盛为敏昂莱授予准大将军衔,这是缅军第二高的军衔。根据缅甸宪法,掌握缅军实权的敏昂莱在组织军事行动时享有司法豁免权,他有权处置任何国家紧急情况。
维护军人政治地位
尽管缅甸政治改革进行多年,但军队仍对国内政体乃至国家经济政策有着巨大影响力。根据2008年缅甸通过的新宪法,议会25%的议席不经选举仍由军方人士占据,剩下议席的80%则被“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获得,该党成员很多是刚刚脱下军服的政治家。
据英国《简氏情报评论》介绍,缅甸军队不仅能从政府拿到大量经费,还拥有隐性预算和创汇机构。知情者透露,根据《特别基金法案》,缅军总司令敏昂来理论上有权支配国家财政资金,没有数额限制,而且也不必事先通知或经过联邦议会批准。其次,缅甸双汇率制也使军方受益匪浅,因为按照非官方浮动汇率(即市场汇率),美元与缅元的兑换率是1:830,但进入缅甸的美元却是按照1:6的固定汇率兑换。另据报道,缅甸军方掌控的社会经济资源远超外界想象,缅甸两大企业集团——缅甸经济控股公司和缅甸经济公司将其出售自然资源、近海原油和天然气所获得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给了军方。
正是在敏昂莱治军时期,缅甸军人地位之高让人印象深刻,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国家像缅甸这样赋予军人如此高的待遇。据悉,缅甸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军人出身,军人在国内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无论平时执勤还是战时执行任务,国家都给予军人一定的特权。
值得一提的是,敏昂莱长期从事特种部队建设,对特种兵青睐有加。据报道,缅军最出名的是一支连级特勤队,共有120余名官兵,他们都是从全军30万人中选拔而来,80%以上具有实战经历,堪称军界精英。该连设连长、副连长、军需官三名军官,指挥机构精干高效。下属10个战斗班,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首脑。此外,因为作战英勇,他们还常常被派往边境地区,对付武装毒贩。正是由于特勤队肩负着特殊使命和任务,其所有军需后勤,均由政府直接保障。外界普遍认为,在敏昂莱的领导下,缅甸军人的生活和待遇不会有任何下降。
⑦ 内战战败后的国民党军入缅甸后的历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据李弥部的动向,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先后集中7个团和4个团的兵力,对越境入窜的国民党军数干人实施围剿,在耿马、西盟、孟连、沧源、澜沧等县歼其700余人,余部又逃往国外。
1953年1月,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支持下,逃缅国民党军实力曾发展到1.85万人,编为1个总部、1个指挥所、3个军区、4个师及16个纵队,并改番号为“东南亚自由人民反共联军”。
11月以后,李弥总部及第8军、第26军部分兵力共5400余人撤往台湾。在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强大政治攻势下,留缅国民党军残部3000余人回国投诚。至1957年6月,逃缅国民党军仅剩3800余人,而且内部混乱,对云南边境的武装窜扰有所收敛。
1958年8月,逃缅国民党军500余人窜至滇南孟连县至勐腊县附近,进行小股袭扰。解放军昆明军区从5个公安边防团各抽调一部进行堵击围歼,给予其沉重打击。1959年5月,云南边防部队针对逃缅国民党军小股入窜的特点,制定和修改反窜扰作战方案,组织小分队分地区游击作战,粉碎了逃缅国民党军数十次窜扰。
1960年7月,台湾当局给逃缅国民党军空运大批武器装备,其实力扩增至9400余人,又加紧了入境窜扰活动。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军昆明军区集中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进行了两次勘界警卫作战,歼国民党军740余人。
此后,逃缅国民党军对云南潞西、镇康、孟连等边境地区进行了8次小股窜扰,遭到云南边防部队的沉重打击。到1966年9月,逃缅国民党军撤往泰缅边境地区,停止了对云南的武装窜扰活动。
1950年至1966年,云南边防部队对逃缅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武装特务进行大小战斗1302次,歼其29800余人,其中俘虏7600余人,迫降16000余人。
(7)缅甸派遣精英有哪些扩展阅读
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军虽有巨大的优势,最终是还被解放军打败,逃到了台湾。那时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岛还有部分国军残余部队,大陆上几乎是看不到国军的影子了。不过,在云贵川地区国民党还留有一小部分残余部队,他们没有来得及撤退,在无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缅甸。
这些国军残部逐渐在缅甸境内集合,很快就组成一支三万多人的武装部队,还有个番号国民党93师。蒋介石虽然败走台湾,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从来没放弃过反攻回大陆的念头。这样说来,远在缅甸的93师将会成为国军之后的重要力量。蒋介石甚至还将他们编入正规军,和其他部队一样给他们发放粮食军饷。
虽然国共内战中,国军被解放军打得很惨,但他们到了缅甸,和缅甸军队的实力比起来还是厉害不少的。缅甸军队每次讨伐93师都要反过来被93师教训一顿,缅甸肯定是很不服气,就告到了联合国。对于这件事,蒋介石也不能给出合理的说法,只能想办法把这支部队运回台湾。
不过在93师中很多士兵并不愿意去台湾,他们中很多都是云南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梦想着重回家乡。出现这种情况蒋介石也没办法,只能把愿意走的带回台湾,不想走的就丢在当地,并且断绝往来。
虽然留在缅甸的国军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缅甸军队还是打不过。不过,这支部队没了供给,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他们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区很有名的毒品武装部队。缅甸和泰国的部队来来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败而归,泰国政府没办法只能主动找他们谈判。
⑧ 缅甸军方是亲中还是反中
当然是果敢族武装了 ,因为果敢地区大部分是汉族,在缅甸属于少数民族了,外来做生意的缅甸其他地区的商人比较少,相反,内地的商家倒是挺多,在果敢在部分地区都能收到中国移动的信号,缅甸通信信号覆盖的倒是很少,果敢也一直都是民族自治区,现在果敢族武装的头彭家生以前是果敢地区主席,五年前被政府军赶下台...历史上明朝据说有一支皇族因为战乱来到这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自称是皇族后人,不过果敢地区一直被当地的几个大家族控制着。有一些方面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中的,当地的小学课本是在内地买的,书上写的首都当然是北京了,老师教的时候还得现解释...
在东盟国家中缅甸因为受到西方的制裁,所以对中国的倚赖也比较大,所以和中国军队的关系还可以.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缅甸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缅甸政府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府。
⑨ 中国当时在抗日期间为什么还派远征军去缅甸
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获得国际援助。
在中国全面抗战中,云南是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联系并取得援助的陆、空国际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所在地,为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北犯中国战场西南大后方的最后战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国在欧洲战场身处困境之机,胁迫英国关闭了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滇缅公路,英国被迫妥协 ,与日本签订了封路协定,企图以牺牲中国为代价,阻止日本攫取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军从陆路和海陆路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断了中越国际通道。中越、中缅国家通道被切断,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1941年,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为了彻底扼杀中国对外运输,纠集了相当于10个师团的兵力,东起浙江宁波,南迄雷州半岛,发动了一连串的海上封锁作战。
2月4日切断香港到韶关的运输线,3月3日攻占雷州半岛,3月底占领并破坏汕头、潮州一带港端口,4月中强行登陆福州附近的马尾地区,4月19日占领浙江诸暨,封锁了从宁波到温州最后的缝隙,中国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锁。
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
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派遣军队入缅与英军协同作战。
(9)缅甸派遣精英有哪些扩展阅读:
滇缅公路的价值意义:
第一,从战略意义上看,滇缅公路在抗战初期抢筑成功,对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是一个有力的回击,而对于中国来说,滇缅路成了维系中国和东南亚两大战区的纽带,大批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打破了日军的封锁战略。
第二,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输血管”,从物资上给抗战巨大的支持。据统计,缜缅公路货量1939年为27980吨,1940年为61934吨,1941年为132193吨。
在运入外国援华物资的同时,也输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为偿还物资的钨、铜、锡等有色金属及桐油等物资,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三,滇缅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于后方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内迁的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资基础。
第四,滇缅公路的修筑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人民在缺乏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连英美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工程。
在当时严重失利的抗战形势下,这对于国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远征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滇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