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缅甸腊茂
⑴ 缅甸有个地方叫腊戌还是叫腊戍
叫腊戌和腊戍都可以,所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腊戌(Lashio)是缅甸北部掸邦的首府。腊戍的西北方向面是缅甸掸邦木姐市管辖下的南渡镇、东北方向是兴威镇,东面是佤邦的南邓特区,东南方向是当阳,南面是孟崖,西南方向是昔卜、皎脉,西面是南散。滇缅公路从中国瑞丽的姐告开始,从木姐、贵概、兴威到达腊戍,然后再经过皎脉到达缅甸的曼德勒(又叫做瓦城)。
清朝末年英属缅甸占掸邦东北地区,包括腊戍等地。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腊戍抵抗日本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
2011年7月底至8月中旬,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侨联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先后寻得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遗骸,作为密支那地区和西保、腊戌地区的阵亡将士代表,火化后安放在骨灰罐中保存。
(1)怎么去缅甸腊茂扩展阅读:
腊戌的华校:
2013年12月4日,中国云南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唐建军主任及云南同乡会尚兴玺会长带领云华师范学院教师一行到腊戌边远山区了解华校的办学情况,并进行招生宣传。来到这里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心情很愉悦,同时也想了解缅北山区华文教育的一些现状。
缅北地区很多山区华校,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师资的缺乏。这里的华人华侨热心华文教育,捐资助学,让华文教育在缅甸各地生根发芽。云南同乡会深谋远虑,顺应了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需求,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创办了海外第一所华文师范学校,为华人华侨子女的华文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很多老华侨感慨地说:创办华校是造福子孙的留根工程,也是我们几代人的心愿,今天云南同乡会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作为云华师范学院的教师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的重大。
⑵ 缅甸还有怪物“吸血毯”,可以再陆地上爬行,外形像毛毯,底部有几个大吸盘,平时待在水里,谁还知道
传说中的神秘怪物
我国西部边陲,逶迤的澜沧的江从东北向西南浩浩荡荡流去,河岸两旁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密不通风,终年云雾缭绕,就像是碧波万顷的绿色海洋。 吸血毯想象图
西双版纳是我国和缅甸接壤处的一个自治州,在它的密林深处,仍保留着一块广漠洪荒的处女地,这块人迹罕至的土地,地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已经腐败的落叶,在密林纵深的地带的河流里,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一直流传着有一种神秘莫测、奇形怪状的动物,虽然这种动物谁也没有捉到过,但是密林深处确实是存在,听当地老人们描述起来非常恐怖…… 这怪物当地人叫它为“地皮卷”,外形非常似一张“毛毯”,听看到过的老人说,这家伙就像家里睡觉用的毛毯一样,尺寸差不多两米见方以上,有的还要大,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深潭里或岩层的缝隙里,它的背面复生了好多毛绒绒的青苔般的细毛,腹面有好多像灯盏一般大小的吸盘,那吸盘若是吸在人或动物的身体上,那吸盘就像蚂蝗一样,是没有办法扯开来的,一直将俘获物的血液吸干为止,因此,任何动物落入其手,就必死无疑了,因此,当地居民谈怪色变。
猎狗丧生“吸血毯”
2000年3月15日,有个当地的猎人在江边过夜,对面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这个猎人叫腊茂立,他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看到月明风清,良辰美景,正好在这里消磨到午夜,晚上若是不打瞌睡,他准备在此呆到天亮。 他两只眼睛盯着水面出神,并未意识到时间正在一秒一秒地逝去,暮色四合的夜空,他手持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突然,腊茂立在无意之中发现,在离他不远的河里,漂浮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黑糊糊的物体。 这是什么东西呢?倒像是一张被人丢弃在河边的毛毯!这张“毛毯”在水面缓慢地漂浮着,在这原始森林里,谁会丢弃一张毛毯?他站起来眺望着,集中精力察看,好奇心驱使他决定走近去瞧瞧,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他放下手中的鱼竿走过去,那“毛毯”仍然一动不动,他仔细观察,才发现在这张“毛毯”的一角,是它的头部,生着两着细小而亮晶晶的小眼睛,在月色下蓝幽幽的,对称的另一角,生着一条细长的尾巴,这“毛毯”的另两只角,其实是它的双翼,他感觉这不是什么“毛毯”,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于是,好奇心驱使他,蹲下来抓起一块石头,朝这张“毛毯”扔过去,“扑”的一声,正砸在它的中心,这时,奇迹发生了,这张“毛毯”突然飞了起来,滑翔在水面上飞了一段距离,很快就在水面消失了,显然,这是一个动物,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啥东西呢? 半夜时候,突然听到从河边传来一阵凄惨的狗叫声,他急忙起来一看,看见自己带来的那只母狗黄虎和它的崽子小虎不见了,他急忙奔出去一看,小虎正在河边拼命挣扎。原来它不知被什么拖下水了,母狗黄虎急得不得了!连连用嘴巴咬住这张“毛毯”的一角。拼命扯着,小狗却在凄厉嚎叫,在水里不停的捣腾,好半天拖出一张“毛毯”一样的玩意,后来毛毯被母狗摔到岸边,用嘴猛咬……那张毛毯看见腊茂立走近,猛地裹着狗,沉下水底,在水下经过一阵厮打,母狗挣扎脱身,浮上水面,但是可怜的小狗已经丧生了…… 猎人好奇地跑去看,啊!多么恐怖,那“毛毯”体上的像饭碗般大小的“吸盘”将小狗身上的毛褪尽了,小狗身上白惨惨的,没有半点鲜血,显然,它是被怪物吸干血了,看见这情景,腊茂立毛骨悚然。
兄弟智斗吸血怪物
无独有偶,当年秋天,有两个傣族的兄弟,午夜点着火把进入打洛河的一处岩洞捉石蛙,这个幽森森的岩洞,岩洞里到处遗下一堆堆完整的野兽的白骨,从这些完整的骨骸看出,野兽都是整个儿在此前倒地死去的。 这岩洞地处有名的岩溶地带,周围山崖连着山崖,暗洞连着暗洞,真是千疮百孔。构成地下的迷宫,进入这些暗洞寻找一个走失的孩子,简直就是大海捞针。突然,幽森的岩洞里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他以为弟弟是遇上了大蟒蛇什么的,他慌忙从背篓里抽出腰刀,看见弟弟的下半身裹着一张绿幽幽的“毛毯”拼命跺脚,最后倒在地上,痛苦挣扎滚动着,声嘶力竭地喊道:“哥!救命啊,我不知被什么裹住脚了,痛死我了”。 他用手一摸,这毛毯软绵绵的,上面滑溜溜的有一层粘液。这时他举起腰刀,但又怕误伤了弟弟,无从下手砍下去,最后他急中生智,举起手上的火把,朝怪物烧去,只听“吱”的一下,这家伙怪叫一声,空气里发出一股烧焦毛发的臭味,那怪物被火把一烧,陡然间身子一缩,放开了猎物,在地上飞快地一张一卷、一张一卷地朝前方逃去,一直逃到岩洞里的一个幽深的水潭,跃入水潭后很快在清幽幽的水面消失得无影无踪。做哥哥的过去看着倒地呻吟的弟弟,看见弟弟穿装短裤的裸露双脚的肌肉白惨惨的,再仔细一看,老天,弟弟双腿上的所有皮肤,全被怪物剥掉,只留下白惨惨的肌肉,若是他手上没有火把,弟弟的血一定会被这怪物吸干至死了,说来真让人不寒而粟。
恐怖“毛毯”众说纷纭
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有人说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一种吸血蝙蝠,但是又有人提出反驳的意见,因为按目前的历史资料记载,蝙蝠类动物虽有吸血族,但是它们却没有吸盘,所以不会是蝙蝠类动物,又有人说这是一种巨形的山蚂蝗,但是山蚂蝗身上是不长绒毛的。这到底是何种动物,现在还等待动物学家去解开这自然之谜。
⑶ 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是怎么回事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 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时间: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远征军开始入缅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间。 地点:包括全境内同古(即东瓜)、叶带西、斯瓦、仁安羌(即彦南阳)、乔克巴当、棠吉(即东枝)、腊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即第五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副总指挥郑洞国(前为罗卓英);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继任孙立人;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继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继任李鸿;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 中国方面: 时间: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后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后。 地点:包括中缅边境松山、腾冲、龙陵、畹町会师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官陈诚,继任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第五军第二百师师长高吉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直属部队,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本文所述,只是远征军第一阶段一些惨痛的回忆。
⑷ 昆明到缅甸蒙腊怎么到
缅甸有这个蒙腊这个地方?一般昆明到缅甸都是坐到仰光的航班。或者汽车走瑞丽那边出境比较多。
⑸ 坤沙是怎么死的
1996年1月5日,坤沙向缅甸政府军投降,随后前往仰光,开始了被软禁的晚年生涯,2007年10月26日,在仰光寓所病亡。 不是国名党,只是拉拢国名党溃兵组建部队,1961年,国民党残军败退,坤沙开始自己拉队伍,返回家乡继承了土司职位,并开始建立大型武装。
投降缅甸:坤沙在坤沙宣布“独立”并自任“总统”后,缅甸政府加紧了对坤沙的围剿。1994年5月上旬,缅甸政府军7000余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捣坤沙的老窝。政府军采取铁壁合围、各个击破的战术,逐步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一扫历次围剿行动中的颓势,先后攻占了泰缅边境坤沙集团的各个战略要地。坤沙集团元气大伤,被迫且战且退。
拓展资料
1995年,近6000名掸邦军士兵脱离坤沙集团,“掸邦共和国”总理也随之出走,一系列内部的打击纷纷向坤沙袭来。
在这种形势下,坤沙忽然宣布,他将向政府军投降。从1996年1月1日下午起,缅甸政府军陆续进入位于泰缅边境的金三角坤沙集团的各个据点。1998年,坤沙退隐居于仰光。
⑹ 缅甸景颇族在哪里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缅甸的景颇族被称为克钦族,约200余万人,缅甸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分布地区缅北克钦邦、印度阿萨姆邦及云南。
即缅北的密支那、八莫、杰沙、兴威、腊戍、孟拱、果当、葡萄、户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还分布在瑞丽江流域、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中缅边境地区、掸邦部分地区,在印度阿萨姆邦那加西部山区也有少量克钦族居住。。
缅甸的景颇族和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有历史渊源和相同的传统文化习俗,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受周边民族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近现代所经历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形成了景颇族文化的区域差异。
中国少数民族景颇族和僳僳族即是克钦族的分派。缅甸境内的克钦族人,则组成武装反政府组织争取民族独立自主。
相传,克钦人的祖先大约在7世纪时开始由西藏东部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于高黎贡山一带了。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逐渐迁入今缅甸境内。
克钦族进入缅甸境内之后,又分两路向南迁移。一路从孙布拉蚌沿着南部山地迁移,尔后又向西南方向迁移,另一路则沿着三角地带的山脉,从恩梅开江沿岸南下并逐渐定居下来。15世纪克钦族再次南迁,开始与缅族、掸族接触,接受缅甸文化。
克钦族有4大支系:景颇、浪峨、载瓦、勒期。克钦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法与缅语完全相同,基本词汇中有60%与缅语一致。克钦族中操景颇语者人数最多,操浪峨语者次之。景颇语是克钦族的通用语,有6种方言:普通景颇语、喀古景颇语、高伊景颇语、户拱景颇语、督茵景颇语和腾乃景颇语。普通景颇语是克钦邦普遍使用的语言,也是学校的教学用语。
⑺ 老人做寿要去庙里点腊烛吗
这个和自己的信仰有关。过生日一般在家里吃吃饭,接受子女的祝福和礼物,没听说要去庙里点蜡烛之类的,如果有的人信佛,可以去庙里上香祈福,主要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⑻ 我妈妈被关在缅甸腊修 为什么所谓的大好人红十字不管 领事管不管 就是
都是土匪谁也管不了
⑼ 西双版纳的“吸血毯”
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西双版纳,逶迤的澜沧江从东北向西南浩浩荡荡流去,河岸两旁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终年云雾缭绕,就像是碧波万顷的绿色海洋。 在这片的密林深处,仍保留着一块广袤的处女地,地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腐败落叶,密林深处是澜沧江的一个支流。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河流附近的居民们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这条河里有一种神秘莫测、嗜血如命的动物,虽然这种动物谁也没有捉到过,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听当地老人们描述起来非常恐怖…… 当地人叫这种怪物为“吸血毯”。其外形酷似一张“毛毯”,听看到过此怪物的老人说,这家伙的尺寸差不多两米见方,有的还要大些,多生活在雨林中的深潭里或岩层的缝隙里;它的背面生有毛绒绒的青苔般的细毛,腹面有数个像灯盏一般大小的吸盘;那吸盘若是吸在人或动物的身体上,就像蚂蝗吸血一样,很难扯开。它会一直将俘获物的血液吸干才罢休,因此,任何动物被怪物吸住,必死无疑。 2000年3月15日,当地的猎人腊茂立在这条河的岸边夜钓。突然,他无意中发现,在距河岸不远的河面上,漂浮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黑色物体。 这是什么东西呢?倒像是一张被人丢弃在河边的毛毯!这张“毛毯”在水面上缓慢地移动着。谁丢的毛毯?心存疑问的腊茂立站起来眺望,可是周围并没有人家。好奇心驱使他决定走近去瞧瞧。他放下手中的鱼竿走过去,那“毛毯”一动不动,他仔细观察,才发现这张“毛毯”的一角是头部,生着两只亮晶晶的小眼睛,对称的另一角,生着一条细长的尾巴,这“毛毯”的另两只角,好像是双翼。腊茂立感觉这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于是,他蹲下捡起一块石头,朝这张“毛毯”扔过去,“扑”的一声,正砸在它的中心位置,这时,奇迹发生了,这张“毛毯”突然飞了起来,滑翔在水面上飞了一段距离,很快就消失了,显然,这是一个动物,真是不可思议。 半夜时候,露宿在河岸的腊茂立突然听到一阵凄惨的狗叫声,他急忙起身察看,发现本来被自己拴在附近的母狗黄虎和它的崽子小虎不见了。他急忙奔到河边,只见小虎正在河里拼命挣扎。原来它竟被那个“毛毯”怪物拖下水了,一旁的母狗黄虎急得不得了!连连用嘴巴咬住这张“毛毯”的一角,拼命扯着,小狗却更凄厉的嚎叫。好半天,母狗才把“毛毯”从小虎身上扒了下来摔到岸边…… 看见腊茂立走近,“毛毯”竟猛地裹住母狗,再次沉下水底,在水下经过一阵厮打,母狗挣扎脱身,浮上水面,但是可怜的小狗已经丧生了…… 腊茂立赶紧把小狗捞上岸,眼前景象十分恐怖——小狗身上的毛似乎是被“毛毯”褪尽了,小小的身躯白惨惨的,没有半点血色。显然,小狗是被怪物吸干血了。想到这些,腊茂立毛骨悚然。 无独有偶,当年秋天,有两个傣族兄弟,午夜点着火把进入西双版纳打洛河的一处岩洞捉石蛙。一进到这个岩洞,他们发现到处都有一堆堆完整的野兽白骨,从这些完整的骨骸可以推断,这些野兽都是整个整个地倒地死亡的。 走着走着,哥哥突然发现弟弟不见了,他急忙到处寻找。这个岩洞地处有名的岩溶地带,周围山崖连着山崖,暗洞连着暗洞,构成一座庞大的地下的迷宫。进入这些暗洞寻找一个走失的孩子,简直就是大海捞针。突然,幽森的岩洞深处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哥哥以为弟弟是遇上了大蟒蛇什么的,他慌忙从背篓里抽出腰刀循声赶过去,只见弟弟的下半身裹着一张绿幽幽的“毛毯”,正在拼命跺脚。不一会,弟弟倒在地上,痛苦挣扎滚动着,声嘶力竭地喊道:“哥!救命啊,我不知被什么裹住脚了,痛死我了”。 哥哥上前用手一摸,这“毛毯”软绵绵的,上面滑溜溜的有一层粘液。形势紧急,哥哥举起腰刀打算砍“毛毯”,但又怕误伤了弟弟。最后他急中生智,拿起火把朝怪物烧去,只听“吱”的一下,空气里发出一股烧焦毛发的臭味,那怪物陡然间身子一缩,放开了猎物,在地上飞快地一张一卷、一张一卷地朝前方逃去,一直逃到岩洞里一个幽深的水潭,跃入水潭后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哥哥忙去查看倒地呻吟的弟弟,只见弟弟穿着短裤的双腿白惨惨的,再仔细一看,老天,弟弟双腿上的所有皮肤,全被那个怪物剥掉,只留下苍白的肌肉。若是哥哥手上没有火把,弟弟的血一定会被这怪物吸干至死了。 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有人说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一种吸血蝙蝠,但是又有人提出反驳的意见,因为按目前的历史资料记载,蝙蝠类动物虽有吸血族,但是它们却没有吸盘,所以不会是蝙蝠类动物,又有人说这是一种巨形的山蚂蝗,但是山蚂蝗身上是不长绒毛的。这到底是何种动物,现在还有待相关专家去解开这个自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