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关累镇是靠近缅甸哪个地方

关累镇是靠近缅甸哪个地方

发布时间: 2022-04-23 17:46:50

⑴ 云南有几个边境口岸

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12个,地方口岸49个

一、国家级口岸

空港: 昆 明 、景 洪
水港: 思 茅、 景 洪
中越: 河 口、 天保、 金 平
中老: 勐 腊(磨憨)
中缅: 畹 町、 瑞丽

二、省级口岸

片马、猴桥、陇川(章凤)、弄岛、南伞、清水河

勐阿、打洛、大董、都龙、董干、田蓬。

三、地方通道

1.中越:

和平、马林、杨万、大布、勐洞、小坝子、金厂、
老卡、坝酒、新寨、十里村、南课、农富。

2.中老:

易武、勐伴、尚勇、劲满

3.中缅:

布朗山、巴达、小街、 富岩、南段、阿里、班顺

公信、腊富、翁嘎科、岳宋、新厂、雪林、

岩帅、班老、河外、勐堆、 勐捧、芒信、芒海、

芒捧、姐勒、姐相、雷允、勐戛、 铜壁关、昔马、

苏典、自治、胆扎、鹿马登、独龙江。

拓展资料: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 060 km。云南17个地、州、市,有8个地、州,27个县属边境地区。有13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邻国语言相通,往来方便,与边境邻国交往历史悠久。边民相互往来的小道、水路等数不胜数。

⑵ 关累港的位置

云南省勐腊县的关累港,距勐腊县城100公里,地处东经101°03’31”,北纬21°40’39”,南与老挝陆路相连,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关累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地相连,是目前云南省与缅、老、泰直接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关累”是傣语,意为:“追赶金鹿的地方”。码头与缅甸隔江相望,顺中缅界河而下21公里就是中老缅三国交界的244号界桩,这里绿水青山,原始森林茂密,也被世人称为“绿三角”。

⑶ 云南省主要口岸介绍

1、河口口岸

河口口岸,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又是滇越铁路昆河段终点站,属国家一类口岸。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城南端,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国境线长193公里。河口口岸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城南端,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国境线长193公里,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又是滇越铁路昆河段终点站。

2、瑞丽口岸

瑞丽口岸目前是中缅边境口岸中人员、车辆、货物流量最大的口岸,其东、南与缅甸棒赛、木姐、南坎三个城市相毗邻,东有畹町经济开发区国家一级口岸,西有章风二类口岸。是云南省乃至大西南陆路口岸的重要形象工程,是控制出入境人流、物流、车流的一个中心枢纽,是集旅检、货检、货场、边贸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口岸现代化管理功能的综合性联检查验中心。

3、畹町口岸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 , 与缅甸邻邦一河之隔 , 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 , 地处320国道终点 , 系我国通往缅甸及及东南亚的咽喉 , 国家一级口岸。畹町口岸设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站等联检机构, 维护着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着边疆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4、磨憨口岸

磨憨口岸与老挝磨丁口岸对接,是中老两国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口岸。磨憨是中国一个最南端的陆地边塞小镇,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是我国213国道(兰磨线)的终点,与老挝13号公路对接,东盟大道横贯小镇南北,长约300米。

5、清水河口岸

清水河口岸是中国与缅甸的一处口岸,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距县城83公里,地处东经99°04'、北纬23°33',平均海拔510米。口岸通道位于145号界碑旁。与缅掸邦第二特区南登(佤邦南邓)隔河相望。随着边境的不断稳定,缅军政府逐步放宽对外贸易限制,允许私人经营外贸业务,开放了邻国的边境贸易。

⑷ 云南与缅甸的边境城市有哪些

云南与缅甸边境的城市:

1、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瑞丽还是中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其东连芒市,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

2、芒市

芒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东、东北接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川江相望,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68.3公里;是通往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3、陇川

隶属云南省德宏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阡陌相连,国境线长50.899公里,国土面积1931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80人(2010年),县城章凤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最端。

4、盈江县

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语称“勐辣”,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东北面与腾冲市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距缅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缅甸八莫131公里。

(4)关累镇是靠近缅甸哪个地方扩展阅读: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7个,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邻近,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云南与缅甸临近的还有很多口岸:

1、猴桥口岸,位于腾冲西部的猴桥镇,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相联的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2、滇滩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北部边境滇滩镇,与缅甸克钦邦接壤。距离阳腊幸温泉11公里,距县城61公里,距缅北经济特区板瓦仅10公里。

3、南伞口岸,位于云南镇康县城西南的南伞镇,镇西邻缅甸果敢,明清时即有边民互市活动。今为中缅边民互市口岸,国境线37.358公里。

4.清水河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与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清水河市清水河口岸相对接,与缅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南登隔河相望。

5.章风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中缅边境内,与缅甸克钦邦八莫市雷基口岸交界,于1991年8月被国家确定为国家二类口岸。

⑸ 初二地理

这个真的很难诶,西双版纳民族人口众多,特色浓郁,魅力无尽,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朵奇葩。

一、 西双版纳州辖区内所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

除汉族外,我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斯坦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二、 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一) 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着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着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一说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二说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女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瑶族自称“尤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靛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纳龙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皆穿长裤。据寨中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小组长吴桂才介绍,听老人说2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入勐腊,相继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时间后,迁入尚勇边境沿线,后有部分苗族迁往老挝,部分逐渐搬迁到现址。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双版纳州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勐海县回傣主要由滇西迁入,州内其余回族主要来自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佤族自称“佤”。据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寨44岁的岩很说,祖上是从澜沧、西盟迁来的。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72岁的达翁老人说,佤族是两兄弟由勐养班上领着来到勐海的,曾在离现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过“拥红”大寨,人口达到150户,因寨子遭瘟疫,人们四处分散,后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3 个寨子的佤族来源不一。据寨中66岁的魏成忠老人说,他的祖辈是从泰国来的,他祖爷爷那代就来了,当时来了三家。65岁的陈老二说他的爷爷那一代就过来了,是从澜沧逃难来的。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这里时,这里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曼养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来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称作“浓岛”。魏成忠还明确地说,佤族到这里已有288年的时间,并在经书里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据曼里寨60岁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岁的波玉香介绍,听老人说壮族是200多年前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一支进入老挝乌德县,一支迁到勐养。后因战乱,老挝境内的一些壮族迁到勐腊境内建立了曼里寨,之后勐养的壮族也迁到曼里寨。三年后,从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两任叭雅后,西双版纳解放了,到现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蚌寨分出约60年后,从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 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有15个边境乡镇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跨境而居,彝族、瑶族、苗族、壮族与老挝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跨境而居。

四、 西双版纳州已确定归属的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的情况

(一) 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

1、 曼咪人

曼咪人过去自称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戈龙村委会的小曼咪、大曼咪、江头、曼迈村委会曼咪寨,共219户904人。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一样,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2、 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忽”,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二) 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

1、 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寨,约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阿克人住房为杆栏式,语言与哈尼语相似,能与哈尼族进行交流。男子服饰也与哈尼族相似,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妇女上穿无领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辫缝在上面。下着自制青布长裙(勐腊的也穿长裤),上半截织有红、白、绿各色横条花纹,小腿缠有花纹装饰的护腿布。阿克人12月过“窝托节”(舂粑粑节)、2月过“耶列节”(汤圆节),有上新房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后,我州阿克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2、补过人

补过人集中居住在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委会的曼帕村、补过村、曼龙代村委会曼回村、勐捧镇温泉村委会南泥小组,共有181户883人,其中曼帕村74户373人,补过村58户267人,曼回村15户61人,南泥小组34户182人。补过人自称“龙比”,补过是傣族对龙比的称呼。补过人的住房为杆栏式,妇女穿傣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为僧。补过人无文字,学习傣文书写佛经,男子也纹身,与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补过男子名字为岩××。女子名字为玉××,结婚后男子叫波××,女子叫咪××。1990年后,我州补过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3、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汉族对出说的称呼,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门、过新米节。过去行父子联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族名字、傣族名字。一个排角人一般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现我州排角人归为哈尼族。

五、 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情况

我州未识别民族有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人口4236人。

(一) 克木人

克木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自称克木、克米,又因来源不同分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腊县,两县共有18个寨子2897人。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镇曼迈村委会的曼罗金、曼香班、曼回龙,嘎洒镇曼达村委会的曼播南嘎1队、2队、3队,6个寨子共有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服饰和住房与傣族一样,信仰佛教,使用傣文,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也出家当和尚,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勐腊县有12个克木人寨子,即勐腊镇南亮村委会的曼岗村,勐捧镇曼种村委会的曼种、回结、回伞,勐满镇勐满村委会的曼暖远、曼赛村委会的曼蚌索,尚勇镇尚岗村委会的南西、王四龙,曼庄村委会的东阳、南欠,勐伴镇会落村委会的克米寨,勐腊县热作实业公司的曼迈,共有人口2208人。

勐腊县克木人分为克木、克米。克木为西双版纳土着,历史悠久,曾在勐腊尚勇广补法(天峰山)一带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现东南亚一带。后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统治,部分迁入老挝。克米仅有南欠、克米两个寨子,大约在1939年从老挝迁入。传说克木、克米曾是兄弟,因打猎分配不均而反目分开。

勐腊县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克米能听懂克木的语言,但克木听不懂克米的语言。克木人住房为干栏式建筑,妇女着傣装,男子着汉装。

克木人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主要节日有丰收节、新米节和祭花节。克米人的节日有新米节、红花节和“跌木龙节”。

(二) 老品人

老品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老品寨,全寨共52户233人。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

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三) 八甲人

八甲人为我州未识别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少部份散居在机关单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称“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其他的基本都与此相同呢
注路南石林:彝族
大理:白族
丽江: 纳西族
香格里拉: 藏族
西双版纳: 傣族 (主要的)

⑹ 西双版纳有几个县和几个镇

西双版纳辖1个县级市、2个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州政府驻景洪市。

景洪市 7133平方千米 允景洪街道、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养镇、普文镇、景哈哈尼族乡、景讷乡、大渡岗乡、勐旺乡、基诺山基诺族乡;景洪农场、勐养农场、橄榄坝农场、大渡岗茶场

勐海县 5511平方千米 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勐腊县 7056平方千米 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勐仑镇、尚勇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农场、勐棒农场、勐满农场、勐醒农场

⑺ 西双版纳有哪十三种少数民族

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着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着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一说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二说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女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瑶族自称“尤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靛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纳龙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皆穿长裤。据寨中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小组长吴桂才介绍,听老人说2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入勐腊,相继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时间后,迁入尚勇边境沿线,后有部分苗族迁往老挝,部分逐渐搬迁到现址。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双版纳州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勐海县回傣主要由滇西迁入,州内其余回族主要来自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佤族自称“佤”。据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寨44岁的岩很说,祖上是从澜沧、西盟迁来的。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72岁的达翁老人说,佤族是两兄弟由勐养班上领着来到勐海的,曾在离现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过“拥红”大寨,人口达到150户,因寨子遭瘟疫,人们四处分散,后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3 个寨子的佤族来源不一。据寨中66岁的魏成忠老人说,他的祖辈是从泰国来的,他祖爷爷那代就来了,当时来了三家。65岁的陈老二说他的爷爷那一代就过来了,是从澜沧逃难来的。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这里时,这里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曼养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来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称作“浓岛”。魏成忠还明确地说,佤族到这里已有288年的时间,并在经书里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据曼里寨60岁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岁的波玉香介绍,听老人说壮族是200多年前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一支进入老挝乌德县,一支迁到勐养。后因战乱,老挝境内的一些壮族迁到勐腊境内建立了曼里寨,之后勐养的壮族也迁到曼里寨。三年后,从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两任叭雅后,西双版纳解放了,到现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蚌寨分出约60年后,从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有15个边境乡镇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跨境而居,彝族、瑶族、苗族、壮族与老挝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跨境而居。

⑻ 关累镇的介绍

关累镇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部,东与瑶区瑶族乡相连,南与勐捧镇毗邻,西与老挝接壤、隔澜沧江与缅甸隔江相望,北与勐仑镇相邻。面积1045平方公里,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非常适宜橡胶等热带作物生长。该镇2007年GDP比上年增长12.7%,达到6266万元。文化教育及基础设施完善。2016年3月5日19时20分许,勐腊县关累镇(北纬21.71度,东经101.35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震中距勐腊县城36公里,县城、关累镇、勐仑镇等地震感强烈。1共造成167户农房不同程度受损,涉及受灾群众750名。

⑼ 想知道勐腊县的简介

勐腊县总面积705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勐腊镇,邮编:666300。代码:532823。区号:0691。拼音:Mengla xian。
--------------------------------------------------------------------------------

行政区划

勐腊县辖7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勐仑镇、尚勇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农场、勐棒农场、勐满农场、勐醒农场。
--------------------------------------------------------------------------------

历史沿革

2000年,勐腊县辖7个镇、6个乡:勐腊镇、勐仑镇、勐伴镇、关累镇、勐捧镇、磨憨镇、勐满镇、曼腊彝族瑶族乡、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乡、勐润哈尼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565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勐腊镇 27875 勐捧镇 40684 勐满镇 20863 勐仑镇 22178 磨憨镇 20293 勐伴镇 10044 关累镇 22824 勐腊乡 22772 勐润乡 12296 易武乡 7223 曼腊乡 8702 象明乡 11997 瑶区乡 7906

2004年,勐腊县撤销曼腊彝族瑶族乡、勐润哈尼族乡,原曼腊彝族瑶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易武乡管辖,原勐润哈尼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勐捧镇管辖。

⑽ 西双版纳有多少个镇

截至2019年9月,西双版纳有19个镇,具体如下:

1、景洪市(5个镇):

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普文镇。

2、勐海县(6个镇):

勐海镇、打洛镇、勐遮镇、勐混镇、勐满镇、勐阿镇。

3、勐腊县(8个镇):

勐腊镇、勐捧镇、勐仑镇、关累镇、勐满镇、勐伴镇、尚勇镇、易武镇。

(10)关累镇是靠近缅甸哪个地方扩展阅读

西双版纳的建置沿革: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领导。

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十二版纳合并为县级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1959年7月30日,撤版纳建制,将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

197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从此,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199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5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6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2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8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6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18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4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