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阿卡族是什么族
Ⅰ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是中国人》图案相对应的民族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是中国人》图案相对应的民族解答如下:
1、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2、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
3、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4、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5、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1)缅甸阿卡族是什么族扩展阅读:
1、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2、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3、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4、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5、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参考内容:网络:蒙古族服饰
Ⅱ 哈尼宝贝是哪个族唱的歌
哈尼宝贝是云南的哈尼族唱的,这首歌的女声,最开始的那部分是哈尼族最常见的一首的民歌。
《哈尼宝贝》是南征北战NZBZ演唱的一首歌曲,同时也是电影《吃货宇宙》推广曲。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尼族的人口数为1733166人。
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Ⅲ 哈尼是哪个民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Ⅳ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Ⅳ 今天哈尼族过节什么 节目 风俗是什么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Ⅵ 阿卡族在哪个省份
阿卡族在云南省,阿卡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称爱尼人,自称阿卡,阿卡人是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我国称哈尼族)、缅甸东北掸邦、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
云南省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因此“一眼望三国”就成了江城县旅游的一个亮点。三国边地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原始形态生存方式,十分有趣,这一地区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伦族、勉族、布朗族等。
Ⅶ 国内56个民族,还有哪些民族与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或血缘联系
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与国外的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居住在边境地区的民
族。在新疆众所周知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和硕特部是大清干隆年间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迁徙而来的东归英雄。
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在俄罗斯也有分布,他们叫做那乃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2个世居少数民族。很多苗族瑶族支系和越南老挝都是
相通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族,泰国、柬埔寨的泰族都是同一个民族。
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印控藏南地区的景颇族都是一个民族。哈尼族在东南亚地区称为阿卡族。傈僳族在藏南地区、泰国、马来西亚也有分布。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自治旗三小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在俄罗斯也有分布。 布里亚特蒙古部落和俄罗斯布利亚特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民族。
Ⅷ 云南哈尼族祖先是越南来的吗
不是,哈尼族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之一的羌族分化而来。应该说越南北部的阿卡族的祖先是从中国过去的。因为大多数越南人是属于东南亚的马来人种,而越南北部的阿卡族和汉藏彝羌族有共同的祖先汉藏人种。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纳西族相似。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Ⅸ 阿卡人的介绍
云南省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因此“一眼望三国”就成了江城县旅游的一个亮点。三国边地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原始形态生存方式,十分有趣,这一地区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伦族、勉族、布朗族等。他们和中国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是同源的,比如赫蒙族就是中国的苗族,阿卡族就是中国的哈尼族,而勉族实际上是泰国的瑶族。
Ⅹ 以哈字开头的少数民族
哈尼族,哈萨克族。一个在云南,一个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