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为什么能控制掸邦东部
① 谁能介绍一下缅甸掸邦的情况
这个地方07年2月我去过。把旅行日记给你看:)
缅甸有14个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着27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掸邦省东枝Taunggyi,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加上莱茵湖的魅力,使它成为近年来缅甸最吸引人的避暑胜地……
掸邦算是缅甸最保有原始味的一个邦,这里也是传说中下蛊毒最厉害的地方,所以,男士们可别轻易去招惹此地的姑娘──华人导游小李的开场白挺吓人的。而三年前女导游阿英也曾提及一则传说,原来这深山里的水上民族有一种行水葬的怪习俗,阿英的祖父在50多年前就亲眼见过,他们将棺木凿了许多小洞沉入茵莱湖中,目的是让小鱼入棺啃食尸身,以尸体养鱼。等过约三个月再捞起棺木打开,哇!里面全是又肥又大的鳝鱼,煮出来的汤味道可是甜美!人们把鱼捞来吃,把人骨再丢回水中,实在令人毛骨耸然,后来只要饭桌上有鳝鱼大伙就都反胃不吃。不过小李说这习俗已然废除了。就在奇风异俗的流转下,我展开了真正深入茵莱湖风土民情的旅程。
黄香粉、纯烟草集市采风乐趣多
我们首先就去赶这热闹的集市,集市里的物品对我们来说都是稀奇罕见的,像那锯成一节节卖的木头,第一次看到还以为是卖给人当柴火的,其实是一种黄香树(MureaExotica),也就是缅甸女人脸上涂的那一圈圈黄粉的来源。缅甸人家里都有座小石磨,就是用来磨这种树皮的,磨成粉状再沾水擦在脸上可防晒去斑,这也是她们的习俗,阿英说小时候曾因未擦黄香粉去上学而被老师处罚呢!
市集里还有他们自制的纸卷烟、叶卷烟,缅甸的方头雪茄Cheroots大部分是此地做的,这里的烟草没有加化学品很纯,可以慢慢的抽上数个小时,是一种享受。其他还有炸蟋蟀、炸橡树虫,橡虫很肥,一棵树只有一只,一只卖200缅币,约合台币10元,可油炸也可生吃,真是无奇不有。市集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处,以墠族人居多,他们着深蓝服饰很好辨认。
观浮田、赏月色、湖上饭店做好梦
Inlay的In是缅语数字的4,Lay是湖,茵莱湖原是由四个小湖泊汇成的大湖,它位在多雾的墠山群山环抱中,是座天然高山湖泊,海拔2.900多公尺,面积158平方公里,近年来湖水干涸,湖面也缩小了。
茵莱湖也有人称它梦湖、奇幻湖,传说此湖是湖之仙子茵撒斯Inthas的家。茵莱湖上有二百多个水上村落,彼此间有大小水道相通,每条水道也和陆上街道一般各有名字,水道口还有指标标示出通往的村子及公里数,只差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警察,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在茫茫湖面上绝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只,游湖的马达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重心落在后半段,观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个人;当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们由湖北岸的良瑞码头进湖去,长长水道上一路迎面而来的船只多是载着湖中浮田出产的蔬果,还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脚划船Leg Rowers只在茵莱湖看得到(中国绍兴的东湖船夫是坐着用双脚摇橹)如今已成了茵莱湖的独特标志,他们多半用左脚支撑右脚勾住桨一张一合的划,穿着沙龙也照划不误,远看就像跛子在水上行进,很抢眼,也是拍摄剪影的最佳目标。他们空出的双手可以用来捕鱼,茵莱湖的捕鱼郎可不用网捕鱼,他们用一个喇叭状的大竹篓,捕鱼时将喇叭口朝下放入水中,再用手中的竹竿(桨)插入竹篓中戳呀戳的,让水草中的鱼儿乱了方寸四处窜逃,结果便卡在竹篓上成了渔人的阶下囚。这种捕鱼方式在我看来有点拙,很少看到丰收镜头,但看他们一个个悠闲而与世无争的模样,根本渔翁之意不在鱼,你就不会替他们担忧了,捕不到鱼时他们会挖些污泥回去填补菜园或捞些水草做肥料,一天在湖上晃呀晃、拐呀拐的也是一种度日方式吧!至少为莱茵湖平添了一份吸引力。
②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周边态势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位于缅甸,北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接壤,东与老挝相邻,西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相连。
由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控制,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勐拉军,是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所属武装力量。由缅共815军区的部队演化而来。勐拉军由驻南板县的911师(原缅共768旅)、驻色勒县的369师(原缅共683旅)、驻勐拉市总部的中央独立旅(现896支队)三支部队和总部直属队组成。勐拉军又将师旅编制改为支队,正规部队总兵力约3600人。另有民兵组织兵力约2000人。领导人林明贤及其子林道德
西部与佤邦相邻,由佤邦联合军控制,佤邦联合军(缅甸第二特区),是从缅共领导下的缅共人民军中分离出来的民族地方武装,现已成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总部设在邦桑(现改为邦康)。邦桑是原缅共中央和缅共东北军区所在地。1989年4月,当时的缅共中央候补委员赵尼来和鲍有祥策动兵变,将缅共中央领导人驱赶到云南孟连县的孟啊,终止了缅共在佤邦的一切活动,宣告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后改为佤邦联合党)和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后改为佤邦联合军)。
佤联军辖区由北至南分成两部分。北部辖区位于掸邦东北部,萨尔温江以东,北纬22°一23°和东经98°一100°之间。东北面与中国临沧地区耿马县和沧源县,思茅地区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接壤,边境线长502公里,在中缅边境145至210界桩之间,西北与果敢同盟军控制区(掸邦第一特区)相邻,东南是掸邦东部同盟军控制区(掸邦第四特区),西面至萨尔温江,南面是缅政府控制区。掸邦第二特区的北部辖区包括邦康、龙潭、南登3个特区和景北(勐冒)、景南、勐博和温高4个县,约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
南部辖区(即南部171军区),指挥官魏学刚,政委鲍有义,副政委岩崩龙,副参谋长、军训总监李文。南部是泰国,东部隔湄公河与老挝相望,东北是第四特区和缅政府控制区,西北是拉祜族民族武装控制区和缅政府控制区,西南部是蒙泰军(坤沙残部)控制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又从北部南移近6万人。缅甸军政府还将原蒙泰军所控制的近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归佤联军南部军区管辖,使南部军区的面积增至1.8~1.9万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6万。
③ 缅甸有几个特区
缅甸有3个特区,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及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
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体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果敢的果敢族就是中国汉族,佤邦的佤族也是中华民族之一的佤族,勐拉的爱伲族则是中华民族之一的哈尼族。这里毗邻云南省临沧市,与缅甸贵概以怒江为界,与缅甸佤邦以南邓江为界。
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首府是老街,这里曾是满清时期果敢土司所在地。清末这里被割让给英缅,此后成为缅甸一部分。缅甸果敢族是缅甸承认的少数民族,其实就是汉族。老街距离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城非常近,两地相距不过十几公里。可以说是少有姐妹城市。
(3)缅甸政府为什么能控制掸邦东部扩展阅读:
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首府是勐拉,建城时期始于1989年,经过近三十年建设,这里犹如中国一个县城。这里靠近中国的打洛口岸。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东北面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同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接壤的边界线长288.5公里、同澜沧县接壤的边界线长45.92公里。东面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湄公河上隔江而治,河道总长100余公里,西北面同佤邦连接,西南面是国防军守备的区域。
第四特区即原缅共“八一五”军区,人口在几支地方民族武装中相对最少。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现为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控制,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④ 缅甸政府在10年前瓦解了果敢同盟军,为何却不敢动佤邦联合军
因为佤邦联合军他们武装力量相当厉害,已经比缅甸厉害很多。
佤邦,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地区组成,总面积大约有三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海南岛面积,北部在缅甸的东北部,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佤邦的南部与泰国交界。
1989年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将控制区域设置“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驻地为勐拉。
⑤ 缅甸的禅邦和中国有联系吗
有。
唐时,南诏兴起于云南西部,天宝十四年以后,形成了一个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缅甸境内的傣族或傣掸民族的先民均处于南诏的统治下。
缅人势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朝。蒲甘王朝兴起后,缅族的势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区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区扩张的同时,也开始向北部和东北部的傣掸民族地区扩张。
大理国时期的西部边疆一直与印度为界,元朝时期云南行中书省的西部边界线亦沿袭不改,这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仍在中国元朝的管辖之下。
蒲甘王朝末期,缅甸一度控制了“金齿” 的一些地区,元缅战争以后,蒲甘王朝衰亡,元朝先后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今缅甸太公城一带设了太公路。
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在今瑞丽县西南部境外的瑞丽江南北两岸设了蒙怜路和蒙莱路,后又在今缅甸兴威一带的木都之地设了木邦路,后至顺四年(1333年)又在缅甸本部设了邦牙等处宣慰司。
因缅王领地“处云南极边”,云南行省鞭长莫及,于1342年撤消了邦牙等处宣慰司,将其辖地仍交由缅王治理,作为元朝的属国,不再隶属云南省,云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边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这一带地区的绝大部分傣掸民族当时仍在中国元朝的统治下。
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明朝初期除了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
建文元年 (1399年),思伦法卒,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部,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先设了孟养、 木邦、 孟定三府 ,隶云南,又设干崖 、 潞江、 大侯 、 湾甸四长官司,隶金齿。重新控制了傣掸民族的广大地区。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莽应龙攻占阿瓦后,便开始向今缅甸掸邦地区和德宏境内侵扰。
先后夺去了木邦,侵占了陇川、干崖、孟养等地。莽应龙死后,莽应里继续为东吁国主,进一步向傣掸民族地区进犯,并一度侵入内地。明代后期,许多原先属于中国的傣族地区沦于缅甸。
清朝初年, 一些早先附缅的傣族首领又在中缅之间徘徊 。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占领了缅甸王都曼德勒,随即挥师北上占领整个缅甸,其殖民统治也随之向上缅甸扩展。
1886年,英国将除了掸邦的上缅甸划定为规划区,即无须议会通过法律,总督可自行颁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区。众掸邦仍然由掸族土司们统治,不隶属缅甸本部。
1887年6月,南掸邦投降,1888年1月, 英国军队占领了北掸邦,基本上控制了掸邦大部,1890年,英军才越过萨尔温江,征服了掸邦的最后一个地区景栋。
1920年3月,掸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掸族联邦的计划。
1922年8月,英属印度政府批准了该计划。掸族联邦由北部掸邦6个地区和南部掸邦35个地区组成,是与缅甸本部同级别的行政区,由总督直接管理。
1925年,改名为掸族联邦行政区,为掸族联邦专员所管辖,专员驻东枝。
1947年,掸邦与缅甸签署彬龙协议。
1948年,共同从英国手中获得了联合独立,是年基于彬龙协议与缅甸组建了缅甸联邦。
1949年,缅甸以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名进入掸邦。
1960年,中缅双方协商划分边界线,本来名义上属于中国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划入缅甸掸邦。
(5)缅甸政府为什么能控制掸邦东部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掸邦位于缅甸东部,北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接壤,东面与老挝和泰国相接壤,西面与克钦邦、克耶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实皆省相连。
掸邦位于掸邦高原,着名的山岭间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锡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栋盆地等。主要河流为萨尔温江,该江发源于中国,流经掸邦,南流去。掸邦和老挝之间有湄公河界河。
⑥ 最近的缅甸内战是怎么回事又为何升温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除了缅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国博弈。(引用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
1:解释缅甸内战:
最近愈演愈烈的缅北战事就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临沧市等地境外发生,有些战场距离中国边境仅几十公里,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同样会影响到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宁,因此,缅北战事也引起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的战事已全面升级,战火已蔓延至接近缅甸古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缅甸政府军陆军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经投入到缅北战场上,其精锐部队33师、66师等已全部投入战斗。
仅刚刚在抹谷、孟密、瑙丘、皎迈、莫湄等地区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缅甸政府军参战部队就有:明布驻军重装88营、曼德勒驻军重装95营、莫湄驻军机动223营。
到目前为止,双方交火仍在继续中。
其它在克钦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掸邦还有如棒赛、蛮岗、大勐稳、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装冲突也仍在继续中。
现在缅北地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之间的激烈武装对抗交火仍持续不断,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武装冲突尚未看到有趋缓和停止的迹象。
中缅两国接壤并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中缅边境国境线南段全部在云南境内,北段在西藏。
缅甸自独立以来,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未曾得到过真正的和解。
所谓的缅北战事其实由来已久,如果对缅甸的国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闻是弄不明白缅北战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缅甸的民族问题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缅北战事的报道,近日来已经不止一次被问到缅北战事的情况,但多数朋友可能并不清楚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的来龙去脉,因此现特将祝湘辉先生关于介绍缅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这篇文章或许就能对缅北战事的由来和成因略知一二。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60年的恩怨缠斗》
——作者:祝湘辉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作为缅甸主体民族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民族矛盾和较深的隔阂。
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战火绵延半个多世纪,少数民族武装(国内习惯称之为民地武)数量之多也属罕见,民地武与缅甸政府对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东南亚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属独一份。
缅甸各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背景,想要弄明白这一切就要追朔到缅甸独立之前甚至更久远的历史。
2:升温原因:
简单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殖民地时期:埋下祸根
缅甸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缅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建立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
孟、掸、若开等少数民族也曾分别建立起过自己的政权或曾一度统治过缅族。
由于地理原因,加之缅甸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并因此演变成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只是形式上处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但在中央政权出现危机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会反抗缅族统治,积极谋求摆脱缅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为维护殖民统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缅族集聚居住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取代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
二战初期,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了与日军合作,试图依靠外部力量谋求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选择效忠英国。
在随后发生的战争中,5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同时克伦族在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
虽然昂山此后努力加强民族关系和解,但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不信任这时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来到缅北,说服了掸族、钦族和克伦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经过较量并利益均衡后,共同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
宪法规定给予各民族上层很大权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通过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但1947年的宪法并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
二、吴努时期:打开潘多拉盒子
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
缅甸中央政府开始尝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对缅甸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采取了限制、削弱和剥夺的措施。
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和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利,同时在各民族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着缅服等各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其统一缅甸的措施。
接着在1961年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这一举措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1949年1月,克伦族为谋求民族独立,正式与缅甸中央政府决裂,开始了克伦族与缅甸政府间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战火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其它少数民族要求独立或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一时间缅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硝烟弥漫。
在克伦族联盟的支持下,以苏貌雷为首的克伦族民族武装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成立克伦国。
在掸邦,由于上层失去了传统特权,而缅甸政府军以追剿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入掸邦,引发当地掸族的不满,最终形成武装对抗。
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虽然各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对缅甸政府干预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尽管各少数民族政治诉求五花八门,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
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三、奈温时期:压制与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缅甸民族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形势下,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奈温将军领导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军事政变之后,奈温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宪法,并解散了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
在民族政策上,奈温监禁了多名掸邦和克耶邦的领袖及其它少数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企图减少或消灭民族自治权。
奈温政府还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缅甸政府,并协助缅甸政府打击其它少数民族武装。
奈温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总人数超过4万人。
奈温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一股反政府武装是缅共人民军,缅共人民军鼎盛时期总兵力曾经达到1.5万人,缅共人民军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来自于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就愈发尖锐。
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国内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为缅甸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连年战乱,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军人政府时期:国中有国
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凋敝,缅甸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权,对缅甸实行军事管制。
新军人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
从1989年以来,新军人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签署了停火协议。
对于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地区,军政府继承了奈温时期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将少数民族群众强行驱赶到政府划定的居住区,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少数民族群众强行迁移至政府控制区内居住,想以此切断少数民族武装与当地群众的联系。
军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新军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动,直至上个世纪末,共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与新军人政府签订了和平或停火协议,由此,与新军人政府签订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得到逐步缓解。
停火协议和特区自治模式虽然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缅甸经济在此期间也得以复苏,但却因此形成了“国中有国”的尴尬割据局面,实际上缅甸并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没有真正解决缅甸国内的民族矛盾。
为了在2010大选前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未来的民选政府执政铺平道路,2008年4月开始,新军人政府分别与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佤邦联合军等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军队改编为边防警卫部队,并安插政府军官实行双重领导,但枪杆子是缅北民地武(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简称)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军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数民族武装的断然拒绝。
2009年8月,新军人政府对果敢特区发动了军事攻势,驱逐了彭家声政权,扶植了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白所成,并持续向佤族特区和克钦特区增兵。
在新军人政府的高压下,部分民地武如克钦新民主军(丁英部,原缅共101军区)和克伦尼各少数民族人民解放阵线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编,但新军人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五、吴登盛时期:推动和平进程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大选,但第二天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地区就爆发了民主克伦佛教徒军第五旅与政府军的军事冲突。
2011年上半年,掸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克钦邦等几个地方武装较多的邦基本开始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民主同盟军等武装则与政府军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但双方也断绝了政治关系与对话,自此与政府军形成对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数民族武装在泰国清迈成立了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开始共同对抗中央政府。
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发出与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吴登盛于2011年8月18日发表了与缅甸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并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战谈判的邀请。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在掸邦东部的景栋进行了谈判,会后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
直至2012年底,先后有钦民族阵线、南掸邦军、克伦民族联盟等10支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或和平协议。
但非常吊诡的是,缅甸政府一方面与主要民地武进行和谈或达成停火、和平协议,另一方面却又与克钦独立军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双方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整个缅北局势严重动荡。
⑦ 佤邦族是哪个国家的
缅甸的。
佤族在缅甸掸邦东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权,缅甸官方将佤族自治区称为“掸邦第二特区”,但佤族将其自治区称为“佤邦”,并一直向中央政府申请将其升级为与掸邦同级别的省邦级行政区。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佤邦官方语言为佤语和汉语,官方行文为中文。该特区分为“北佤”和“南佤”两部分,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南部地区与泰国交界,面积1.3万平方公里。
(7)缅甸政府为什么能控制掸邦东部扩展阅读;
佤邦矿藏丰富,但尚未得到普查。根据部分信息显示,佤邦地区具有丰富的铅锌矿、锡矿、宝石、稀土矿。矿业投资和矿产品需求主要来自中国。
佤邦拥有的锡矿可开发储藏量位居世界前位,是缅甸锡矿的主产区,曼相矿区和糯巴矿区是当地的锡矿主产区,曼相矿区达106.3平方千米,该矿区位于勐能县,距离佤邦首府邦康市90公里。
2012年,根据中国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4大队探矿资料显示,曼相锡矿为锡多金属矿床,矿权面积106.3平方公里。
⑧ 缅甸掸邦有几个特区与中国是什么关系掸邦几个特区中,哪个特区最有实力哪个特区管辖区域最大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0
⑨ 缅甸掸邦有几个特区与中国是什么关系掸邦几个特区中,哪个特区最有实力哪个特区管辖区域最大
摘要 缅甸掸邦总共有四个特区分别为:掸邦第一特区果敢,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掸邦第三特区克钦帮,掸邦第四特区小勐拉。每个特区都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⑩ 掸邦的独立运动
1947年2月12日,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Panglong)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Panglong Agreement),协议之目的为联合掸邦、缅甸、克钦邦、钦邦及英国统治下的各邦,联合向英国争取联合独立。
1947年9月24日,仓促完成《缅甸联邦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on of Burma)。
1948年1月4日,联合独立成功,缅甸联邦(Union Of Burma)誔生。国家依《缅甸联邦宪法》运作。
1948年,缅甸联邦第一任联邦总统由掸邦掸族土司王苏瑞泰担任。任期1948年至1952年。
1952年,吴努为首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执政党。同年,缅甸藉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军掸邦。
1958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同年《缅甸联邦宪法》赋予掸邦的去留权力,被看守政府搁置,由掸邦人民组织而成之军队,与看守政府之国防军发生历史第一次交战。《缅甸联邦宪法》明定宪法运作十年后,掸邦、克伦尼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还愿意成为缅甸联邦一份子。
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3月2日,缅甸军事强人奈温将军政变夺权,同年作废《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进行军人独裁统治。联邦宪法之作废等于宣告缅甸联邦解体,从此,各邦纷纷为原有之自主权而与缅甸本部交战,遍及缅甸全国之内战于焉展开,并一发不可收拾。
1964年,掸邦人民组织正式之掸邦军(Shan State Army),正式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1968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于当地成立人民军(People's Army),人民军主要由当地佤族组成。
1988年8月8日,缅甸全国人民起义,结果被军方残酷镇压,导致了举世震撼的屠杀案。
1988年10月26日,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成立。
1989年3月12日,彭家声的部队于果敢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建置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是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林明贤之815军区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另立门户组织掸邦东部同盟军(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NDAA)。同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17日,鲍有祥之佤部队于佤邦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Burma 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随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 或 UWSP),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United State Wa Army 或UWSA)。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1989年,缅甸当局将缅甸国名之英文名自(Union Of Burma)改为 (Union Of Myanmar)。
1989年,掸邦军分裂,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North)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其余掸邦军(Shan State Army)继续为收复国土而努力。
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普选,昆吞屋领导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在掸邦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翁山苏姬女士领导之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缅甸本部地区也取得压倒性胜利。遗憾的是选举结果被缅甸军政权否定。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称为毒品大王之掸邦军(Mong Tai Army) 领导坤沙(Khun Sa),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国。
1996年1月24日,坤沙领导掸邦军(Mong Tai Army) 在佤军、缅军、泰国政府压力下,向缅甸军政权投降。
1996年11月16日,掸族民主联盟(Shan Democratic Union)在海外成立。
1999年3月,掸族妇女行动网 Shan Women Action Network (SWAN)创立。
2002年,掸族妇女行动网成员,由姜冬女士 (Charm Tong)为首撰写之强奸准证 (License to Rape)报告在国际上发布,掸邦掸族妇女被缅甸军队强奸蹂躏事件,得到国际社会之广泛重视。
2003年掸邦军(Mong Tai Army) 不愿投降之部队于南掸邦老泰亮山(Loi Taileng)正式建置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并继往开来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2005年3月25日,流亡于加拿大的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苏瑞泰之长子召坎帕(Hso Khan Pha)与南掸邦军第758旅合作建置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ISG)。南掸邦军因此而呈现分裂状态。
2005年4月17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又再次正式对外宣布掸邦独立。值得一提的是,掸邦主要之各政、军团体并不支持 ISG。缅甸本部之NLD以“一个国家不能出现两个平行之政府”委婉表示反对。
2006年5月24日,掸邦宪法起草委员会(Shan State 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ssion),公布第一版掸邦宪法草案。
2006年7月16日,掸国过渡政府军方不支缅甸军政权围剿,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
2006年8月1日,因缅甸军政权并无诚意履行停战协议,因而重回丛林为收复国土而努力。据报,极有可能会重回原东家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麾下,而掸国过渡政府则继续流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