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这个鹦鹉叫什么
绯胸鹦鹉,绯胸鹦鹉是中型鸟类,共有8个亚种。体长26~36cm。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头葡萄灰色,眼周沾绿色,前额有一窄的黑带延伸至两眼。上体绿色,颏白色,喉和胸葡萄红色或砖红色。晚成雏。主要栖息于海拨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群岛。网络可查

Ⅱ 请问哪些品种的鹦鹉会说话的
1、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属于大型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
非洲灰鹦鹉是已知的几种可以和人类真正交谈的动物之一,说话能力强,天资聪颖,智商高,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主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分布于非洲。
2、绯胸鹦鹉
绯胸鹦鹉(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是中型鸟类,共有8个亚种。主要栖息于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
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群岛。
3、金刚鹦鹉
金刚鹦鹉(Psittacidae):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艳丽的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鹦鹉,属大型攀禽。共有6属17个品种。以水果为食,食量很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舌有吸出果肉。面部无羽毛,兴奋时可变为红色。两性外貌相似。
是热带美洲鸟类,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达65年。有些种类可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模仿说话。但很多情况下会像野生鹦鹉那样尖叫。

4、亚马逊鹦鹉
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外表帅气。头顶的黄色也叫做“帽”。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它们的翅膀很引人入胜,主飞羽是紫光蓝色,次飞羽是紫光蓝色并分布在羽瓣和翼端。
大多数作为宠物饲养的品种有绿色的羽毛和深色的喙部。亚马逊鹦鹉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区。在亚马逊鹦鹉中,说话能力强者为大黄帽、黄领帽及蓝帽这3种。
5、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alerita)是攀禽,共有4个亚种。体羽无虹彩,主要为白色,头顶有黄色冠羽,愤怒时头冠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亚种中菲茨罗伊河亚种是蓝眼圈,其他三种均是白眼圈。食物包括种子、壳类、浆果、坚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虫等。
语言能力一般。野外分布于澳洲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塔斯马尼亚和印尼的一些岛屿。
Ⅲ 亚历山大鹦鹉的生活环境如何

亚历山大鹦鹉
可能在中国,你并不太容易见到亚历山大鹦鹉,但像在泰国、越南、缅甸这样的国家,你见到亚历山大鹦鹉的几率可能就大了很多,因为亚历山大鹦鹉主要就分布在这些国家。当然,你也不是随处都能见到它们,想要发现它们的踪迹,你得了解它们喜欢待在哪些地方。
一般情况下,你不用到高海拔地区去寻找它们,因为它们生活的区域海拔都在千米之下。食物较多的地方是它们最常出没的,比如森林等。不过在有些地方,亚历山大鹦鹉是农民们的“眼中钉”,因为它们会以农作物为食,所以农民们看到它们可能就没有想要把它们当成宠物养的冲动了。
其实亚历山大鹦鹉也会出现在城市,比如人较少的郊区、树木较多的公园等地,也有人看到过它们。虽然我们很少能见到数量非常多的亚历山大鹦鹉聚集在一起,但它们通常也不会单独出现,如果你看到一只亚历山大鹦鹉,那么周围一定还有其他的亚历山大鹦鹉。
人工饲养亚历山大鹦鹉时,主人首先需要给它们准备一个较大的笼子,因为亚历山大鹦鹉体型可不小;其次,亚历山大鹦鹉的啃咬力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所以你不能将它们跟其他种鸟儿混养;第三,为鸟儿准备新鲜的树枝不仅可以让它们尽情地啃咬,还能给它们当做玩具使。
Ⅳ 分布在西藏境内的都有什么鹦鹉丶叫什么名字
门: 脊椎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藏名音译: 耐作常玛
别名: 鹦哥 鹦鹉
学名: Psittacula alexandri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分布范围: 中国西藏江达、贡觉、昌都、波密、林芝、米林、朗县等地。以及中国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保护级别: 中国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简介:
绯胸鹦鹉(又名鹦哥)栖息于海拨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
繁殖期12月一次年4月,营巢于树洞中,每产3-4卵,孵化期约1个月,晚成鸟。
Ⅳ 都知道鹦鹉会说话,会说话的鸟还有哪些
一,红绿折衷鹦鹉
红绿折衷鹦鹉是一属一种的鸟,只有折衷能与折衷交配,原产于澳洲北部、印度尼西亚的新几内亚、以及所罗门群岛等。折衷鹦鹉是较为不饶舌与吵闹的。他们的个性天生比较优雅、安静、一点也不聒噪。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说话; 反之,折衷鹦鹉会说话的例子多不胜数。 另外,他们还有判断声音意义的能力,是十分聪明的宠物鸟。
二,小凤头鹦鹉
体长36-40厘米,体重430 - 580 克,体羽主要为白色,体格粗壮,外型特殊。人工繁殖的小凤头鹦鹉非常活跃,很快能适应环境与亲近饲主,人工繁殖鸟和人的互动性高且频繁。幼鸟说话能力佳,活泼亲人,相当聪颖易训练,是风评颇佳的宠物鸟。
三,亚马逊鹦鹉
亚马逊鹦鹉外表帅气。该属鹦鹉的羽毛大部分为绿色,眼睛虹膜桔色。黄色分布在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眼睛周围偶尔也可见。亚马逊鹦鹉通常非常嘈吵,特别在早上及黄昏时分。可以很快习惯新鸟主。在亚马逊鹦鹉中,说话能力强者为大黄帽、黄领帽及蓝帽这3种。

四,北椋鸟
雀形目椋鸟科,全长约18厘米,背部深色,腹部白色,属于候鸟。自幼羽至成羽期间教鸟“说话”最好,每天早晚空腹时教,周围环境要安静,无噪杂声音。
每“说”清楚一次便赏给鸟喜欢吃的食物。象香蕉、昆虫等。需多次重复,一般学会一句需3—7天,能学会10句话的就是优秀者。
五,鹩哥
体形较大,体重165-258克,体长234-304毫米。全身大致为黑色具紫蓝色和铜绿色金属光泽。鸣声清脆、响亮而婉转多变,繁殖期间更善鸣叫,常常彼此互相呼应。多变,而且能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甚至学会简单的人类语言。
Ⅵ 请问亚历山大鹦鹉缅甸种和越南种怎么区分
亚历山大鹦鹉越南种归属亚历山大鹦鹉老挝亚种。
1、分布区域不同:
亚历山大鹦鹉越南种:分布于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北部和西部。
亚历山大鹦鹉缅甸种:分布于印度东北的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2、亚种的特点不同:
亚历山大鹦鹉越南种:该亚种类似指名亚种,但头颈部和背部具泛白的淡蓝色,有些延伸到顶冠;脸颊黄绿色,后颈的色带狭窄,较粉色;肩部的色块更红。 体型略小,脚黄色。
亚历山大鹦鹉缅甸种:该亚种类似指名亚种,但头顶部和颈背黄绿色,脸颊和颈部存在的蓝色色调略浅,后颈的波带狭窄,较浅。

(6)缅甸有哪些鹦鹉扩展阅读:
亚历山大鹦鹉缅甸种和越南种的共同特点:
繁殖季节约在11-4月间;在大树上筑巢,偶尔也可在大型墙体裂缝或屋檐下,喜欢死树和软木树木,也选择啄木鸟啄出的老树洞。和一窝产3-4枚卵,卵大小34.0 x26.9毫米,约28天后孵化,亲鸟须喂养约21天,7至8周后羽毛长成,48个月性成熟。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种干燥与潮湿的地方,包括森林、农作物区、红树林、椰子园等地,偶尔也在都市郊区、公园、花园活动。
通常是集小群活动,在食物充足时或在栖息处休息时会大批聚集。鸣叫声悦耳,动听。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与农田的种子、花、花树的嫩芽、花蜜、水果、谷类及蔬菜,觅食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在许多地区亚历山大鹦鹉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造成农民很严重的损失。
Ⅶ 比玄凤(鸡尾)鹦鹉贵一点的鹦鹉是什么鹦鹉
小绯胸鹦鹉,太平洋鹦哥
绯胸鹦鹉(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是中型鸟类,共有8个亚种。体长26~36cm。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头葡萄灰色,眼周沾绿色,前额有一窄的黑带延伸至两眼。上体绿色,颏白色,喉和胸葡萄红色或砖红色。晚成雏。主要栖息于海拨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群岛。
太平洋鹦哥(学名:Forpus coelestis)是一种小鹦鹉,体羽主要是绿色,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雏。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林地,如荆棘灌木丛、落叶性森林、香蕉与芒果园等从海平线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动,在觅食区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筑巢于树洞里,通常在1~5月间进入繁殖季,窝卵数约4~6枚,有时一次连续扶养两窝。分布于厄瓜多爾尔尔和秘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