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掠夺了缅甸多少资源
‘壹’ 缅甸占20万土地不还,如今怎么样
在影视作品中,清朝经常跟缅甸方面发生争斗,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可只能说是一种惨胜。很多人在看电视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疑惑。清政府当年国力强盛,攻打缅甸的时候为何会那么吃力?事实上缅甸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弱小。早在几千年前,缅甸就有很多人定居,而且还发展出了封建王朝,其文明程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称得上先进。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缅甸国内也跟着膨胀了起来,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不断向周围扩张,最后盯上了清政府。
现如今缅甸的报应来了,他们因为连年不断的战争,再也没有了雄霸东南亚的实力。尤其是被他们强行占领的果敢地区,经常爆发大规模的反抗活动,强烈要求回归祖国。
‘贰’ 英国殖民的扩张和掠夺
英国的不断强大 发展的必然趋势 供不应求 他不能满足于本国的需求
‘叁’ 缅甸的古代史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英国于1824-1885年间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9月23日改称“缅甸联邦”。 缅甸是着名的“佛教之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前,缅甸人就开始把佛经刻写在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制成贝叶经。正如李商隐诗中提到“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在缅甸53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缅甸的每一个男人在一定时期内都必须削发为僧。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蔑视。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缅甸全国到处佛塔林立。因此,缅甸又被誉为“佛塔之国”。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缅甸成为旅游胜地。 缅甸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奴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馀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此后,缅甸进入了掸族时期。 东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缅人莽应体(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统一缅甸,成立东吁王朝而自称为王,并于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后莽应龙(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与实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Ayutthaya)交战而耗尽了资源,最后因勃固城于1599年被阿卡族占领而迁都阿瓦(Ava)。东吁王国最终在1752年没落。1753年,缅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现,赶走当时攻占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 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国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殖民时期(1885年-1948年)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着好转。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的英缅战争,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依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Dr.BaMaw)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自国内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执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AungSan)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1942年他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1944年,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昂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ThakinNu)继续领导独立运动,在英国议会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之后,于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
‘肆’ 水呢给我介绍一下缅甸独立战争的详细经过,谢谢
伊洛瓦底江饮恨在英国铁蹄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
标。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
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
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
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
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
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
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
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
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
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
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
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
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
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
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
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
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
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
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
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
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
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
攻仍遭失败。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
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
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
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
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
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
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
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
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
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
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
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
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
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
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
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
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
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
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
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
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
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
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
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
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
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
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
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
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
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
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苛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
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
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
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
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
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
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
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
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
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
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
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第三,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
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
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以可乘之机。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
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
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
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
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
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
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
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
‘伍’ 第三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答应了英方部分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陆’ 缅甸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三,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
‘柒’ 英国先把印度和缅甸征服,种植鸦片,然后输入中国。挑起鸦片战争;是这样吗
我认为鸦片战争不应该说是英国“挑起”的。这么说吧,当是英国议会在投票是否对中国宣战时,第一轮投票好像是平手,而第二轮投票是289:281,好像昂。这说明个什么事呢,就是当是的世界对中国还是比较忌惮的,毕竟中国是个近2000年的“老牌王朝”。
那么你说到了英国先征服了印度、缅甸。怎么说呢,我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进行资源掠夺,或说是成本积累所必需的。而为什么是印度和缅甸呢,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最初必然不是进攻中国的一个跳板。
然后你讲到种植鸦片,这其实是历史幽了中国一个大默。本来中国和英国进行贸易,多年来都是中国的茶叶为我们带来了贸易顺差,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知足他就长乐了。而英国人一个不经意的统计却发现,在英国输入中国的各项商品中,只有鸦片带来了高的收益。于是乎,唯利是图么~~~
再说这个鸦片战争,之前说世界还是比较忌惮咱们中国的,但我认为忌惮归忌惮,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原始资本主义走向世界必然的一步,是新与旧必然的碰撞,当然,扯淡一下也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也会是软件战争,飞机战争,电缆战争等等等等,不过介于当是鸦片是个比较直接的接口,于是就叫了鸦片战争罢了。这场战争与鸦片输入有没有关系?这是废话,名字都带鸦片了,怎么能没关系。但我们说这只是个直接原因,它的根本原因上面提到了,这场战争是历史大势之所趋。
最后说一下,以上文字乃兴(4声,意为兴趣)起所致纯属一孔之见,如果这是寒假作业的简单题的话,那就纯当放屁吧。
‘捌’ 缅甸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缅甸地处东亚,在它的东南西北部分别和我国、泰国、老挝、孟加拉和印度为邻,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和我国的青海省面积相当,总人口根本无法相比我国,只有5300万。2005年,缅甸国都从仰光迁到了内比都。
去过缅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里的旅游资源的确很多,而且环境也不错,茵莱湖、蒲甘、纳帕里海滩等都是必要的打卡之地。
每年差不多有八十万国外游客来缅甸了旅游,其中我国游客占了大部分,因为这里的气候问题,很多游客都会选择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之间来缅甸旅游。
如果按照每个人五千人民币的花费算的话,每年缅甸的旅游产业会给缅甸老百姓带去40亿人民币收入。
而且,这里落后的经济发展也带给了缅甸更多的问题,经常发生动乱,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国家之一,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外国游客并不愿意来缅甸旅游,如果缅甸国内局势稳定的话,相信来这里的游客要远远超过80万,给缅甸百姓带来的收入也会更多。
‘玖’ 英缅战争一共爆发了几次
英缅战争指英国侵占缅甸,使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各次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18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逐渐向缅甸推进。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而派出登陆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
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军事行动。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是,未能攻下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开始,英军就撤退了。
5月,马赫?班都拉率领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木附近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
然而,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便不再进攻,而匆促回师增援国内驻军。
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使缅甸政府措手不及,从而轻易地攻占该市。缅军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将仰光的敌军登陆部队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期间仰光附近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要塞,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最后仍遭失败。
12月30日恢复谈判。
1826年2月24日缔结和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贾伊蒂各公国的内政,南部的若开区和丹那沙林区划归英国,同意偿付100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总督到任视事,签订缅英通商条约。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这支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只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
同时,还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再作更大的让步。在遭到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从海上炮击马塔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雨季过去后,英国高德文将军统率的“阿瓦”加强集团军开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
因此,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第三次英缅战争是英国又一次进行侵略而引起的。为了彻底兼并缅甸,英国利用英商贸易公司就缅甸政府处以罚金问题提出控诉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口实。
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
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了的英军还是发起了进攻。
11月14日,英军占领明赫拉边防炮台,直扑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
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一个独立省划归印度。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拾’ 英缅战争是怎么回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英缅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苟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再次,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如: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的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