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明军多少万人

缅甸明军多少万人

发布时间: 2022-08-05 00:43:23

㈠ 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

  1. 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自谷应泰以下均不提“私属”,径作“官军五十万”乃至“五十余万”, 数字之差,语意全非。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着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2. 《实录》没有提出征人数,仅说“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沿此例只记伤亡人数者渐由“丧士卒数十万”到“士卒死者数十万”。从“官军人等死伤”到“丧士卒”再到“士卒死者”,衍化过程与“五十万”的遭遇相似。上引《否泰录》作者刘定之是《英宗实录》副总裁,与总裁陈文、彭时及副总裁吴节等于正统十四年各任翰林院侍讲、修撰、编修之职,所见所闻应无太大差别。修《实录》时“职任紧要,又在于副总裁官”,而《否泰录》早在景泰年间已写成,不采其“五十万”之说于实录,说明土木之变十余年后,时人已经怀疑当年五十万大军的说法。但“死伤数十万”之说又不知何据,《否泰录》仅言“我师死伤过半矣。”可能《实录》作者为交代战争规模,只好以“死伤数十万”含糊了事。但此说一出,不但同样不采“五十万”说法的《四夷考》、《名山藏》、《明史》沿用,即连相信“五十万”之说的《国榷》、《明通鉴》等也采用之,以与“五十万”相呼应。另外一些不采“数十万”说者,如薛应 、雷礼、徐学聚、谷应泰、查继佐等多以损失“骡马二十万匹”搪塞。此说来自李贤所记:“二十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李贤亲历土木之变,侥幸逃生,所记当较单凭在京“耳闻目击”者可靠。后人既然摘其记录,却仅断章取义,而对其详细的军队人数和伤亡记载不予理睬,实在难以理解。

  3. 土木之变前夕朱勇率军败死鹞儿岭。《实录》载其率军四万,《献征录》卷五李贤《成国公朱公勇神道碑》、王世贞、徐学聚、叶向高、谈迁因之。《否泰录》载:“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高岱、黄光升、谷应泰因之。三万骑与四万人尚可相辅相成。不过李贤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雷礼、严从简、查继佐因之。《明史》卷一四五《朱勇传》却作“所率五万骑皆没”,显然是专取最大数目,又擅改“兵五万”为“五万骑”。(其卷三二八《外国传·瓦剌》又作“四万人”,显然原稿非出一人之手。)王世贞记土木之变时于出征、伤亡人数一并不书,却又记朱勇军数。严从简在此同样详事而略数。来明后期已经有人对传世的明军人数和伤亡数大为怀疑,因而阙略不书。

  4. 明军出发时究竟有多大规模呢?《实录》载:“车驾发京师亲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可见明军仓猝出发,兵员仅来自三大营以及必备的亲军。关于三大营的兵额,明代中后期以来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永乐时有三四十万。而对土木之变前京营规模尚无令人信服的说法。

  5. 当时京营由班军和在京卫所操练官军、幼官、舍人组成。关于班军,“宣德元年,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备操,令每岁输班往来。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正统十四年,令外卫轮班官军京操者,前班三月还,八月到,后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河南、山东、北直隶强壮官军,皆隶前班。”可见土木之变当年班军轮班之法未废,当时在京营班军满额应有八万人。

  6. 关于京卫操军,《实录》载:宣德五年“成国公朱勇言:‘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边备御,今五军总存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扈从、征调不足于用。请令行在兵部如旧取补。’上命兵部于京卫选士卒通十万隶五军训练。”正统二年,“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军。先是,勇奏五军营原操马步官军调遣各边备御,并逃亡者共缺二万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军属卫及亲军卫分并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内选补。两个月后,“朱勇等奏:奉命选拔三千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千有奇。欲将续选行在锦衣等七十卫官军,与之相兼编伍训练。然于内有守陵、守卫、供役、上直者,乞为处之。上命守陵、守卫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隶锦衣卫官督操,其余俱听训练备用。”十五万军中必然已本包括京卫军,续选即应指所述四类,所增加者,不过原以各种名目推托操练者。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释朱勇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认为正统时京卫操军包括上直卫军一半和五府所属在京卫所全部。即便按这样计算,京营规模最大有多少呢?

  7. 据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二《府卫官旗军人数》:“正统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计3,258,173名,实有1,624,509名。其中“锦衣等三十五卫”294,117名,实有159,871名。“五府并所属”2,964,056名,实有1,464,638名。锦衣三十五卫与五府所属分列,则应指亲军二十六卫与武功中、左、右卫,永清左、右卫,彭城卫,长陵卫,献陵卫和景陵卫等役作军卫和陵卫,五府所属京卫至万历共三十九卫。无论全国统计,还是将三十五卫分别统计,军员实额皆为原额之半,不妨以此作为当时各卫的普遍情况。役作军当然不会编入三大营,所以将亲军二十六卫与三陵卫合计,约占三十五卫的六分之五,应有十四万人左右,取其一半为七万人。若按叶盛所记,五府属卫每卫平均六千六百人,则五府属卫之半应为十三万人。但考虑到外卫往往有额外的千户所,而京卫一般五所,则五府属卫按每卫满额五千六百人的一半计,为十一万人。合计得十八万人。若减去朱勇所言征调各边的京营兵与逃亡者,则京卫操军军数尚远不及此。土木之变后五天,“令新选余丁、官舍并旧操舍人及报效者人赐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并皇城四门内外官军人赐布二匹。”新选余丁、官舍无疑是匆匆凑集的新兵,而旧操舍人应是来自隶属五军营的幼官舍人营,报效者应来自殚忠效义营,匠人、火夫可能来自专供匠役的武功诸卫,他们都应属战斗力较弱者,故得留守。官军显然指留守的部分上直军。土木之变后次日“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就是指这些留守军队。姑且以旧操幼官、舍人占留守兵一半即近五万人计,合计班军、京卫操军与幼官舍人,当时京营最多三十万人。英宗亲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可见英宗亲征前京营兵精锐已被抽调出不少。明军从京师出发时,合计三大营与全部上直军,即三十万加七万,再减去十万和四万五千,规模当在二十三万上下。即使“私属”队伍庞大,明军总数也就在二十五万左右。

  8. 明军几经辗转到达土木堡时,人员组成已经有不少变化。据《实录》,六月派到大同、宣府的将领中,陈怀、井源、王贵等死于土木堡,吴克勤死于土木之变前夕的断后之役,说明明军离开大同、宣府时,六月派来的京营兵随行回京。《否泰录》说英宗进兵到宣府时“井源败报踵至”,《李侍郎使北录》载明军到大同后遣“平乡伯”即陈怀出战败绩,说明此部明军已经大受损失。而明军在到达土木堡的前一天更是损失惨重, 吴克忠军作为后卫,其数量当以万计。这样增损之后,再算进行军过程中的减员,明军到达土木堡时的规模应约二十万,与李贤所记正相符合,这也间接证明了以上对京营规模的估计。明军号称五十万,可能只是沿永乐时以五十万大军亲征的说法以大造声势而已。相比之下,《正统临戎录》引也先语:“前番营里皇帝领出来大小四十万人。”倒比“五十万”更近事实。

  9. http://ke..com/link?url=cWfiUnD-c3zsnoh3RiCW-W8HbHa3aUORHAodzimORTrrUrYv-#5

㈡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人“土木堡之变”意味着什么

在土木堡战役的时候,据说明军有50万人,但是具体的人数,还有待证实。这场战役最后失败了,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意味着江山不稳,江山易主。
在土木堡战役中,明朝以惨败告终,军队损失殆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这对明朝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明英宗被俘,政府失去了主心骨,满朝上下一片慌乱,有人主张南迁,这个时候,是于谦站出来主持大局,力挽狂澜,稳住了大明的江山。

㈢ 明朝奇迹:明朝究竟有多强大

1387年,明朝对兀良哈,明军胜,俘敌20万人;
1388年,明朝对北元,明军胜,俘敌7万人,北元灭亡;
1407年,明朝对安南(越南),明军胜,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将越南纳入版图;
1410年,明朝对鞑靼,明军胜,击溃鞑靼势力;
1414年,明朝对瓦剌,明军胜,明军火枪部队初露锋芒;
1449年,北京保卫战,明军胜,击败也先(土木堡之战瓦剌指挥官),最终导致也先被部下杀死;
1517年,明军对鞑靼,明军胜,由明朝最不务正业的明武宗朱厚照亲自指挥,解除了鞑靼部落的骚扰;
1521年,明海军对葡萄牙,明海军胜,缴获葡萄牙佛郎机炮,并大量仿制、改进,使明朝火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561年,戚继光对倭寇,明军胜,歼敌五千五百多人,明军伤亡不足二十人,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1584年,明朝对缅甸,明军胜,此时距明朝灭亡仅剩六十年,明军以弱势兵力击败缅甸30万大军,从此中缅再未发生战争;
1592年,抗日援朝战争,明军胜,明军在人数远远少于日军的情况下,采用多兵种联合作战、并大规模使用火炮的战术,击败处于历史最高峰的日本精锐正规军,把日本征服世界的野心埋葬在400年前;
1606年,明海军对荷兰海军,明军胜,荷兰海军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1626年,袁崇焕对努尔哈赤,明军胜,明军在人数仅为后金军六分之一的情况下,坚守孤城,并使用葡萄牙进口红夷大炮,击伤努尔哈赤,致使努尔哈赤重伤身亡;
1627年,宁锦大战,明军胜,大规模使用火器,击败皇太极优势后金军;
1633年,料罗湾海战(此时距明朝灭亡仅剩11年),明海军对荷兰海军,明军胜,荷兰殖民者动用了在亚洲的所有力量,对阵即将灭亡的大明王朝,仍然一败涂地,被迫赔款,并不得不每年向明朝缴纳12万法郎的费用,以换取商船的安全。
1644年,李自成由西安攻入北京,历史上对外最强硬的的朝代灭亡。
终明一朝276年,明军对外战争无一败绩,海军无一败绩。
我想说,我们中国人不是从来就懦弱胆小,我们中国人不是从来就逆来顺受

㈣ 在危机四伏中号称280万的明朝军队,究竟有多少

在危机四伏中号称280万的明朝军队,其实只有两百万左右,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明朝在这个时候并不稳定。撤退到草原上的蒙古贵族总是想东山再起,但当时这个国家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防御和进攻都需要大量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军制度。换句话说,一半的士兵负责种植,一半负责战备。这一政策符合当时的国情。

在边境地区,实际驻军人数仍占70%。然而,只有50%留在中部地区,只有30%留在南部地区。明朝军队的实际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朝廷自然知道这一点。明英宗和朱祁镇统治时期,明朝军队的图书数量达到最高点,超过280万册。然而,这只是一个书本上的数字。这时,明军的实际总兵力不超过150万。众所周知,由明英宗率领的50万明军全军覆没。这里的50万军队也不是实际数字。明军的实际人数只有二十多万。

㈤ 明军和瓦剌军在土木堡之战真投入的真实兵力分别是多少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获,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这次兵败是大明从全盛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一个不小的疑问:大明以五十万大军何以败给了区区二万瓦剌军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土木堡一战中,明军准备仓促加上明英宗本人不懂兵事,王振又以邀功为主,所以明军的战斗力远远不及瓦剌军。况且,瓦剌部是蒙古最精锐的骑兵,以骑兵对步兵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这个方面来说,明英宗以十五万对阵九万输了并不丢人,之所以背上骂名,是因为他被历史和后人给黑了。

㈥ 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主力真的被瓦剌全歼了吗真相到底如何

土木堡之战,五十万明军主力真的被全歼了。至于到底是什么情况,咱们慢慢来看。首先说一下明朝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这个时期的明朝军队废弛,有意思的是宣德八年,有次辽东巡抚巡视山东时发现,130人编制的军队人员只剩下了老弱的5人,缺额率竟然达到了96%,面对询问,军中将领支支吾吾,问不出个所以然。然而这个情况并不是个例,巡视中发现连山海关这个重要的关卡竟然也只有五六个人,如此种种,便可知道当时的军队腐败之风到底有多严重。


第一天,大军断炊了,虽然皇帝朱祁镇不可能断炊,但是五十万大军没啥吃啊,一天大军就经历了挨饿的第一天,第二天大军断水了,五十万人没吃没喝,就算有战斗力这时候也没有了。到了第三天瓦剌大军给明朝军队一条出口,以此来达到击溃明军的目的。明军看到有一线希望就蜂拥而至,这时候的明军哪里有点军队的样子,全然一副难民的样子,这时候瓦剌大军就开始了收割时刻,这样导致五十万大军被歼灭,皇帝朱祁镇被俘。

㈦ 明军有80万,却要向1万人的八旗军投降呢

拥有80万军队的明军,向1万军队的八旗军投降,确实是让人难以理解。就算明军的战斗力很弱,八旗兵战斗力很强,但也不至于直接就投降。其中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80万明军有水分。

古代作战很多时候都会讲究夸大其词。明明几十万的军队,有时候号称百万雄师。而在这几十万军队中,很多都是些战斗力不高的普通农民组成的。这种事情在古代屡见不鲜,都是为了提升士气震慑敌人。

八旗军队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但是因为他们要前往一些其他地方作战,需要有一些炮灰顶在前面,于是在这80万军队中,他们把要求不断减小,最终也只挑出了几万个炮灰军。由此可见当时的明军到底有多弱,一旦选择和明军打起来,自己就先把阵脚给乱了,因为太多的人没有经过训练,全是老弱妇孺之类的。

㈧ 明朝是怎么占领缅北,什么时间又失去的

转帖]嘉靖末年至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及其影响
--------贺圣达

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初,即相当于我国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的军队入侵我国云南边境,引起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对双方的历史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并直接牵涉到两国边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说法,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的莽瑞体继承王位后,即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到1551年莽瑞体死时,东吁王朝已经统一了缅甸中南部的广大地区。1551年莽应龙继位东吁国王,1553年起进兵上缅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的军队攻占阿瓦,灭阿瓦王朝,接着继续北进,给中国云南边境造成了威胁。

明初,明政府在云南极边之地设有六宣慰使司,即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皆在西南极边,明王朝的统治常常是鞭长莫及,当地土司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缅甸、八百、老挝,实际上成了独立国家。由于东吁王朝的侵袭,到1575年,木邦、蛮莫都已处于在缅甸控制之下。①万历四年(1576),缅甸又大举进攻孟养。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金腾屯田副使罗汝芳得到报告,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准备部署军事行动。他用重金招募往来于中缅边境的商人,派他们深入缅人控制地区,侦察其山川道路、兵马粮响等情况,又传檄邻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养。在摸清缅军方面的情况后,即发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军到达腾越(今云南腾冲)。思个得知援军即将赶到,极为振奋,命令手下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缅军后方,绝其粮道。他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缅军深入。②缅军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缅军欲进不能,粮道又被截断,陷入了困境,“饥甚,以摄金易合米,始屠象马,既剥树皮,掘草根,军中疫作,死者山积”。③走投无路的缅军只得向思个求和,遭到拒绝。思个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赶来,歼灭缅军。但是,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防边将喜事,遂一切以镇静待之”。④他根本不谙边情,对于抗击缅军入侵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害怕“兵兴祸速”,急忙传罗汝芳,不准他发兵增援思个。“汝芳接檄愤恨,投债于地,大骂而罢”,只得撤兵。思个久等而不见援兵来,大为失望,又得知陷于困境的缅军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杀,缅兵大败,生还者什不一二”。缅军这次进犯孟养虽然遭到惨败,但是,由于明王朝的政府军未能增援思个,全歼入侵的缅军,“一时士民以为大失机会”。⑤尽管缅军不断入侵,已经控制了云南边境的许多地区,但是明王朝对于云南边境的军事形势却昏昏然,既没有支持边境地区积极抗击缅军进犯的土司,也没有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万历五年(1577),陈文遂出任云南巡抚,鉴于边境的严重局势,提出“檄诸夷,抚三宣,设将领,筑城垣”⑥等十策,“锐意请上经营”,“然与时见相抵悟,事亦寝”。⑦万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将迄西(孟养)所俘瑞体(按:这时的缅甸国王应为莽应龙,这里记载有误,下同)兵象,俏以金币诸物还瑞体”,还“好言慰谕之”。但是,缅王却不领明王朝的这番情,“使回,缅不称谢”。⑧由于明王朝对东吁势力的扩张采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强边防,这就使云南边境的抗缅爱国土司陷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处境,而缅军则得以卷土重来,乘虚而入。万历七年(1579),缅军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于是,缅甸“尽并孟养地”。⑨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明王朝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击措施,相反,万历八年(1580),云南巡抚饶仁侃又派人去招抚缅甸,但是缅王不予理睬。⑩明万历九年(1581),缅王莽应龙死去,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他继承王位后,继续竭力向北扩张。

万历十年(1582),缅军袭破干崖进入姚关(今云南施甸县姚关)。

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缅军焚掠施甸(今云南施甸),进攻顺宁(今云南凤庆)、盏达(今云南盈江县莲花街),所到之处“杀掠无算”,①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缅甸军队在云南境内攻城掠地,杀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顺宁府境,窥视腾越、永昌、大理(今云南大理)、蒙化(今云南魏山)、景东(今云南景东)等地,②明廷为之震动。云南地方当局急忙采取行动,对付缅军入侵。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昌柞从昆明移驻洱海,巡抚都御史刘世曾也移驻楚雄(今云南楚雄),调动数万军队,命令参政赵睿驻蒙化、副使胡心得驻腾冲、金事杨际熙驻永昌、陆通霄驻赵州(今云南凤仪),与监军副使付宠江、忻督参将胡大宾等分道出击。同时,云南巡抚刘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请求以南坐营中军刘綎为腾越游击,武寻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③赶赴前线,全力反击。这时,缅王“应里亦西会缅甸、孟养、孟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今云南瑞丽),东会车里及八百、孟良(今缅甸东北部,府治在今缅甸景栋)、木邦兵于孟炎(在今缅甸兴威以北),复并众入犯姚关”。④刘蜓和邓子龙的部队“会诸夷兵”,⑤在当地土司军队的配合下,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地,⑥杀死耿马土司罕虔和湾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虏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后,邓子龙发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号召各土司“与我同仇”、“奋身立功”,“慕义效忠,谬力赴敌,或助兵以隶行,或助晌以奉战士;为我侦候得其声息,为我反间携其党与,为我挟刀刺之帐中,为我遮截遇之关外,为我特角击其侵轶,为我设履绝其归路”。⑦ 罕虔的儿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马西),与他们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药弩手,凭借险要的山势负隅顽抗。邓子龙从当地蒲人那儿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将邓勇等率领少数民族军队直捣敌军老巢,又在山后设下伏兵,前后夹击,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杀敌500余。⑧接着邓子龙的军队收复了湾甸、耿马。⑨刘缀率领的军队长驱直入,于1583年12月逼近岳风盘踞的陇川。⑩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岳风知道大势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来投降。刘蜓以送岳风的妻子回陇川为名,派兵直趋陇川以东的沙木笼山,占领险要之处,亲率大军进抵陇川。岳风知道已无法逃脱,于万历十二年(1584)正月到刘挺军中投降,“尽献所受缅书、缅银及缅赐伞袱器、甲枪鞍、马蟒衣,并伪给关防一颗”。⑧在此前几天,缅将散夺已骑象逃走,仅留数十缅人留守陇川。刘綎的部队顺利地占领了陇川,“夺获缅书、缅碗、缅银、缅伞、缅服、蟒牙、衣甲、刀枪、鞍马等衣物甚众”o.刘挺的军队占领陇川后,乘胜前进,分兵三路进攻蛮莫,蛮莫土司兵败乞降。刘綎提出五项条件,要他在五天内作出答复: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献出缅王发给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养。⑩蛮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条件,“擒献缅人一十八人,象一头,马五匹,并缅酋给伪关防一颗,诣军前投献”。①接着,刘綎的军队又收复了孟养和孟琏(今云南孟连)。②刘綎击败缅军,收降岳风后“夷缅畏蜓,望风内附者踵至”,③木邦罕凤、巡西(孟养)思义,都杀了缅甸使者,投归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来投降,④献出了大象和缅王发给的印章。万历十二年(1584)二月,刘挺在威运营(今缅甸曼昌瑞亨山)筑坛誓众,受誓的有孟养、木邦、陇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抚使,誓词是: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赋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⑤至此,明军已收复了被缅军占领的全部领土。刘缀“纠合诸夷,献血剖符,定纵连横,合营进讨,”⑥进兵阿瓦(今缅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缅军守将莽灼与缅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刘綎。

缅王得知后,就发兵进攻莽灼。这时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敌,弃城内奔,途中病死于襄朴寨(属干崖宣抚司,在今云南盈江县境内)。缅王莽应里派他的儿子莽时据守阿瓦。⑦万历十二年(1854)五月,缅军再次入侵,攻占孟密,包围五章。明军把总高国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击败数万敌军,立了一大功。⑧万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军的自卫反击,以胜利而告结束,东吁王朝的势力基本上被赶出了木邦、孟养、蛮莫等广大地区,叛国投缅的岳风及其子襄乌被押送北京处死,边境地区的土司纷纷重新归顺明王朝。万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抚司为宣抚司,添设了蛮莫、耿马两安抚司,孟琏、孟养两长官司,姚关、孟淋寨两千户数(都名为镇安),并在蛮莫设立了大将行署,任命刘f9以副总兵署临元参将,移镇蛮莫。⑨为了对付缅军的象阵,刘挺还买了大象,“冲演兵马”。⑩这些措施巩固了云南边防,加强了抵御缅军入侵的力量。

万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抚车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间,车里曾“以大车里应缅,而以小车里应中国”。在明军对缅自卫反击取得胜利的形势下,“糯猛复归,献训象,金屏、象牙诸物,谢罪”。⑧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恢复了他的车里宣慰使的职务。

万历十三年(1585)以后,缅军继续不断入侵我国云南边境。由于明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没有能够巩固万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卫反击战所取得的成果,孟养、木邦等地区便先后为东吁王朝所控制。

万历十三年(1585)冬,蛮莫安抚使思顺由于对刘綎及其部将的贪贿勒索不满,叛投缅甸东吁王朝。①缅王派出大襄长等占据蛮莫。孟养也在暗中依附于缅甸。明王朝在云南的地方官员按察使李材认为,不收复蛮莫、孟养两地就无法制止缅军入侵,于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抚了这两个地方的土司。②孟养境内有密堵、送速两城(两城都在今缅甸孟养以南),这时仍为缅军占据。万历十五年(1587),孟养土司思威想要收复这两座城市,便联络了孟密思化、蛮莫思顺一起进兵,并要求明军援助。按察使李材、游击刘天傣派出明军前去配合作战,明军把总杜斌、李朝带兵不多,就把许多面明军的旗帜授与孟养兵,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两军相遇于遮浪。缅军看到到处是明军的旗帜,“以为汉(这里指明王朝的正规军)大兵至,惊溃”,明军与土司兵乘胜追击,杀敌千余,斩杀缅将大襄长。,收复密堵、送速两城。另一名缅将散铎逃回阿瓦。③万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蛮莫思顺又叛投缅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决定以思忠为孟密宣抚使、思顺为蛮莫安抚使。由于这两人已投缅,明政府就让思忠的母亲罕洪、思顺的母亲罕送代替他们的儿子领印章。这年九月,缅军入侵,占领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养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儿子思远为孟养宣慰使。④次年缅军进兵孟养,攻破猛拱(今缅甸猛拱),思远和他的儿子逃入盏达(今云南盈江县境内)。十一月,缅军又攻破孟密宣抚司管辖的孟广(在今缅甸境内),罕烘等逃入陇川。缅军进攻陇川,被击退。⑤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鉴于缅军频频入侵,“诸夷力不能敌,纷纷求救,永腾震动”,⑥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缅有功,谙熟夷情”⑦的邓子龙。当时缅军包围了蛮莫,蛮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邓子龙率兵前往,赶到罗卜思庄(在今云南梁河县以南)。由于天气酷热,大军行动不便,裨将万国春在夜间率兵赶到蛮莫,到处燃起火炬。缅军以为明军大队人马赶到,就退走了。⑧万历二十年(1592),缅军再次入侵蛮莫,思化逃到等炼山(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邓子龙驻兵等炼,缅军则进抵遮放(今云南遮放)。邓子龙与缅军大战于控哈,杀敌数百。明军把总李朝、岳顺战死。缅军退到沙州。明军因为没有船只,无法进攻。两军相持了一个月,缅军退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底,缅军大举入犯,号称有大军三十万,战象百头。缅军在侵占蛮莫后,分兵三路,一路进攻腊撒(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一路进攻遮放、芒市(今云南潞西),一路进攻杉木龙。陇川土司多思顺抵不住,退入孟卯(今云南瑞丽)。⑨当时云南巡抚陈用宾锐意经营边防。缅军大举入侵时,他正在永昌。为了击退缅军,他率兵直入陇川,命令参将王一麟夺回等炼,中军卢承爵出雷哈,都指挥钱中选、张先声出蛮哈,守备张光吟出打线(雷哈、蛮哈、打线三地都在蛮莫安抚司境内)。明军师出顺利,收复了蛮莫,但由于产生了轻敌思想,急于向前推进,受到缅军伏击,损兵折将。宁州(今云南华宁)目把坐骑陷入泥中,被缅军杀死。前锋既失利,后两营只得退回。缅军也无力追击。⑩万历二十二年(1594),陈用宾为了加强边防,在腾越州西北至西南边界筑八关,0关址距当时的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这八关就是神护关(故址在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上)、万初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巨石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上)、铜壁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铁壁关(故址在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这三关被划属缅甸)。缅军数扰八关,叛投缅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杀天马、汉龙两关工役”。①广南(今云南广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钦杀了多俺,并在猛卯大兴屯田。②在加强边防的同时,陈用宾又派人联络逼罗夹攻缅甸,③逼罗方面口头上答应了,但摄于缅甸还很强大,未敢出兵。

作者: 222.221.168.* 2007-4-15 21:14 回复此发言

--------------------------------------------------------------------------------

4 历史上的明朝缅甸关系!

万历二十三年(1595),缅军入侵蛮莫被击退,明军参将吴显忠斩杀缅将丙测。④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为蛮莫安抚使。⑤从万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应里的统治陷入危机,中缅边境一度趋于平静。由于莽应里在派兵侵犯中国的同时,从1584年到1593年连续五次发动侵略逼罗的战争但都遭到失败,1596年,逼罗军队开始反攻。在此后的几年中,缅甸南部的孟族起来反抗莽应里的统治,阿瓦、东吁、卑谬、良渊等地的封建领主,也纷纷宣告独立。莽应里的统治陷入危机无力侵扰我云南边境。这就是包见捷在(缅略)中所说的:“自后(缅甸)屡为逼罗、得楞(孟族所攻,疲于奔命,不复内犯矣!”

在莽应里统治陷入危机时,莽应里的弟弟良渊侯趁机在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向北扩张,侵犯中国云南。万历二十七年(1599),他的军队进攻孟养,被明军击退。⑥此后,孟养土司思轰和蛮莫思正“据险抗缅”。⑦万历三十年(1602),缅军为了夺取孟密等地的宝井(开采玉石的矿井),出动十几万军队进攻蛮莫。蛮莫思正力不能敌,逃入腾越求援。缅军追至离腾越只有三十里的黄连关。在缅军兵临城下、城内守军人少无力击退敌军的情况下,云南副使漆文昌、参将孔宪卿出于无奈,只得杀了思正,并把他的一只胳膊呈送缅军。缅军进攻思正时,孟养思轰曾兴兵救援,但是他的军队赶到时,思正已被杀。⑧缅军又占据了蛮莫。

思正被杀和蛮莫又落入缅军手中,使有识之士深以为忧。云南巡安宋兴祖在该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说:“此一时济变,万不得已之计。顾臣窃有忧者,蛮莫当水陆之冲,有蛮莫则外蔽三宣,内障腾永,远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栋,卒有蠢动,征调何及?”⑨ 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报万历帝说:“蛮莫、逃西,为三宣之襟喉,腾越之肘腋。因阿瓦结连诸夷,仇杀思正,使逆党多罕,占据蛮莫,塞我襟喉。??今抚镇筹划于上,道将协谋于下,先击多罕,逆酋望风霄遁;后助思轰,缅贼倒戈而逃,则蛮莫已复,迩西已救,腾永之间,稍可息肩也。”⑩可见,英人哈威在他的(缅甸史》中说什么“(良渊侯)曾确使中国引渡流亡在华之蛮莫土司,此举足之显示中国终已放弃其上缅甸之主权矣”,①完全是有违历史事实的谬论。

万历三十二年(1604),缅军进攻孟密,向孟养思轰征兵。思轰拒绝了缅方的要求,并且逮捕了来使。于是缅军进攻孟养,思轰兵败身死。②万历三十四年(1606),缅军30万进攻木邦,明军救兵不至,木邦失陷。③ 陈用宾因此下狱被杀。万历三十四年以后,中缅战争之间基本上停止了。这是因为:在中国方面,明王朝的统治已陷于危机,再也无力收复被缅甸占领的广大地区;在缅甸方面,万历三十三年(1605)良渊侯死去,其子阿那毕隆继位,在侵占中国的木邦后,即挥戈南下,进行再次统一缅甸的战争。

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世纪,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古代中国同邻国之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场战争。主要战场是在当时中国的“西南极边之地”。

这场战争的主要影响,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严重破坏了木邦、孟养、孟密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当时属于我国云南西南地区的木邦、孟养、孟密等地区,由于同中国内地的交往日渐密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和矿业日趋繁荣。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说:“宝藏之富,生齿之繁,莫如孟密”,“孟密东产宝石、产金,南产银,北产铁,西产催生文石”。“巡西(孟养)产唬拍、产金。”“交易贾辐转,故物价常平。”④东吁王朝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也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西南夷风土记》说:“应里(缅王)性极惨刻,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头于外,以牛耙之,复复以柴草,举火焚之,彼此纵观以为乐。江头城(一说在今缅甸八莫,一说在今缅甸杰沙)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顷岁闻天兵(指明朝军队)将南伐,恐其人为内应,举囚于江边,纵火焚死,弃尸蔽野塞江。”由于战争的破坏,木邦也“残破雕敝不振。”⑤
(2)战争给云南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难首先,是广大无辜的居民,惨遭缅军的屠杀。上述江头城居民的遭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万历十一年(1583)缅军“分道入寇,伤残数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数年以后,人犹切齿。⑥其次,战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抵御缅军入侵,明政府在边境地区驻扎了上万人的军队,其粮响主要靠云南内地供应。云南高原山路崎岖,大江奔腾,当时交通条件十分恶劣,“转输米,石运价至千金”!“至内地运铜之苦,又有不忍言者”,以致“编氓r__i妻子,诸郡邑不支”,⑦“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无遗村遣户,不死而徙耳”。⑧ 为了解决军队粮响问题,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后,陈用宾开始在陇川、猛卯等地屯田,“然以瘴恶,屯者不能耕,西偏诸兵,糜公币如故”。① 明朝人沈德符在谈到万历年间缅军入侵造成的危害时说:“云南自此虚耗矣”!②(3)影响到两国疆域的变化经过这场战争,明王朝丧失了对孟养和木邦两宣慰司的统治,其范围相当于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那伽山脉以东直到掸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由掸族、低族、克钦族(景颇族)居住的地区,并入缅甸后(一些地方在清初曾一度收复,但在干隆年间中缅战争后全部丧失。),在封建时代和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当地土司头人都一直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英国殖民主义者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加深了当地少数民族与缅族的隔阂,扩大了他们之间的差异。缅甸独立以后,民族间题越来越严重,而缅北地区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的矛盾,就是缅甸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1.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全国军队最多时为莽应龙时代的15万人。且东吁王朝时代的缅甸注意力一直放在对国内诸侯的控制,对外则主要朝暹罗,老挝和曼尼坡王国方向侵略。
2.贺圣达,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3月生于上海,浙江省镇海县人。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并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㈨ 土木堡之变明军为何损失如此之大

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明军后卫骑兵全军覆没以后,蒙古军主力继续尾随明军前进,随后朱勇带领4万明军骑兵赶过来交战,与2万蒙古骑兵在逐鹿相遇。但是朱勇是大贵族,在他和监军太监的瞎指挥下,明军骑兵也陷入到了蒙古军居高临下的包围当中,而这只明军骑兵主力其实也是蒙古人。

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有五十万大军,但是我觉这有点夸大了作战人数,按当时明朝的实力,拿出五十万大军肯定没有问题,但是那得需要多少粮食,物资来供应这支庞大的军队生存?一般来说,古代要维持一个步兵的生存需要两个役夫承担,那五十万大军起码得有100万杂役。所以50万大军出征是绝对不可能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明朝到底出兵多少万!

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杂役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吴克忠他们其实就是蒙古人,是投诚明军的中原蒙古人,这些中原蒙古人一直都是明朝边军和京营的精锐力量。吴克忠本名实际上叫把都帖木儿,吴克勤叫也儿克台。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7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31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45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7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8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30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9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2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0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