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缅甸是哪个师
① 当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时候,200师在缅甸一个地方打了一仗,是叫同古还是叫东吁啊
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200师到达同古。在这里打了一个胜仗。
<br>同古,又译作东吁、东瓜。
在中华民族抗战中,戴安澜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身殉国,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 ,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冬瓜(亦称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 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冬瓜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千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政府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4月21日,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戴安澜率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将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然而,由于日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七十余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5月26日,第200师进军至茅邦时,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7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挽词中赞戴将军道:
黄浦之英,
民族之雄。
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澜去世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安徽芜湖故里。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② 200师第一次入缅抗战回国时还剩多少人
200师第一次入缅抗战回国时全师所剩官兵仅26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1938年1月,该团于湖南湘潭扩编为第200师(五团制,20000余人),以原团长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1940年4月,该师因在昆仑关的所受损失过重(兵员损失近三分之二),开赴湖南祁阳接受新兵开始长时期的整补。
1942年3月初,该师附军属骑兵团、工兵一个营入缅支持英军作战,接替英军在同古(又称东吁)的防务。6月中旬,该师残部经过艰难的撤退终于抵达云南永平(第200师入缅之役损失5000余人)。
(2)远征缅甸是哪个师扩展阅读
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 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战争艰苦而惨烈,在战略撤退中戴安澜将军负重伤,1942年5月逝世。同时在这次战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全师出国时是一个拥有1万余人的加强师,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伤亡达75%以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
③ 当年远征缅甸,以1万左右的兵力,歼灭日军10万余人的部队叫什么
第二支新一军,成名于抗战,原为孙立人之税警总团,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孙立人和他的部下在仁安羌重创日军主力33师团,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及盟军在亚洲战场唯一的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属瘴疠之区,纵横千里,难以穿越,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遭到日军阻击和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将军得知后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为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于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1944-1945年,孙立人率新编成的新一军进攻胡康河谷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将之消灭。孙立人将军屡克强敌,战功卓着,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备受国内外各方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誉;而被打败的日军在缅甸战后史料上,尊称他为“军神”。1945年5月,孙立人率新一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高级军官。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并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嗣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
求采纳
④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有必要!
下面是我复制的,不用给我加分。下面的话纯粹是为上面那三个字壮胆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
1月21日,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
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
此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军事专家岳思平说,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仍以极大的牺牲勇气和国际主义精神,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派出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队伍,包括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猛攻,歼敌近5000人。
“连日本人也承认这是南洋开战后第一次受挫。”老人骄傲地说,之后不久,他们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
捷报轰动英伦三岛,英国政府为此特意给中国远征军师长孙立人将军颁发勋章。
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87岁的远征军老兵李润怀忘不了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牺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们与日军遭遇。将军亲临战斗前线,日军机枪集中向他扫射,将军身受重伤。”
摸着自己右脸上那块很深的弹伤,李润怀告诉记者,8天后,38岁的戴安澜将军牺牲在了异国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两军牺牲的旅以上将领达200多人。
1943年夏,从缅甸转战至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在美国空军及工兵的协助下,开始反攻缅北,在与有着〃常胜军〃之称的日军第18师团鏖战中步步获胜。翌年5月,经过重新组织的中国远征军16万余人开始历时8个月的滇西反攻作战,以巨大的牺牲清除了日军在云南的据点,继而入缅作战。
“我们打得很勇敢,以致于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线。’”另一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薛文涛,至今还记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雪普莱在采访孟关之战后写下的这样一段报道,“如有人仍怀疑中国军队之作战能力,想系未见华军在孟关之战斗。”
接任史迪威担任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及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苏尔登将军后来的回忆说:“在此区作战的华军对盟方战役的整个成就贡献至伟,击毙大部分日军者皆因中国地面部队之功也。”
中国战区成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中国于1942年1月1日与美、英和前苏联等26个国家联合发表了对法西斯作战的《华盛顿宣言》。两天之后(即1月3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将缅甸、泰国辟出来并入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战区统帅,美国史迪威将军任战参谋长、中缅战区美军最高司令长官,拉开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序幕。
史迪威将军
作为中国人民一个真诚的老朋友的史迪威将军,1883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先后4次被派往中国,从一名学习中文的青年军人、公路工程师、教官逐步晋升为美国驻华使馆中校武官、准将、中将、四星上将,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在抗日战争中,他看到国民党集团的腐败无能,感到气愤和失望,由此和蒋介石发生了矛盾。史迪威提出“依据租借法案把送到中国的美国武器平均分给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各抗日部队”而得罪了蒋介石,导致美国政府1944年10月对他发出一纸召返令……
在以后的两年里,史迪威将军虽然仍在美国军内供职,也曾指挥了着名的冲绳战役,并于抗战胜利后在“密苏里”号战舰上参加了日本签订的正式投降仪式,但终因心理失衡,抑郁生癌,于1946年辞世。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位正直的美国军人。
高唱战歌进昆明
日寇的虎狼之师在太平洋战争中横冲直闯,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支那等地。东南亚各国相继沦入敌手,日寇长驱直入缅甸南部,尔后疾速挺进缅北,中国云南边陲危在旦夕。应英军和美军的要求,为保卫云南大后方,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声援和支持下,中国政府决定出师抗击日寇。
1942年3月,第5军、第6军、第66军等10万中国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与盟军协同作战,其头部队是第5军200师的1万多名将士。作为中国组建于抗战中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并且是在广西昆仑关血战中歼灭了素有日本“钢军”之称的中村正雄旅团的中国威武之师,他们斗志昂扬地高唱战歌《战场行》进入昆明时,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战场行》这首歌是200师少将师长、着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歌词大意是:
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戴安澜将军
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1904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他的名字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曾与云南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成为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
戴安澜于1925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受过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教育。次年毕业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区队长、迫击炮连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和副师长、师长,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是最早提出响应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并始终英勇杀敌,参加过着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昆仑关大战,多次负伤,战功卓着,最后率领所属200师从云南奔赴炮火硝烟的缅甸战场,“扬威国外,藉伸正义”,战死在缅北重镇茅邦,年仅38岁,人们又将他喻为“奋飞于抗战烽火中的一只勇敢无畏的海鸥”。
云南是最可靠的战略大后方
大后方的云南各族人民为中国远征军提供了一切后勤保障,1942年1~3月,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抗日前后,仅保山县府即交军粮4.5万大包,使远征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另据保山28镇不完全统计,远征军失利后征派民工破坏滇缅公路、招待伤员又开支“积谷”14066公石,开支国币480146元。三迤大地成了10万中国远征军供给充足、进退自入的最可靠的战略基地。
远征军的重大历史影响
200师开过昆明后,即赴保山板桥一带稍作休整,1942年3月开始进入缅甸作战。滇缅公路上运兵车、大炮牵引车的马达声,汽车喇叭声,脚步声和喧嚣声不绝于耳,松软的泥土公路上尘土飞扬。200师沿滇缅公路浩浩荡荡,一路进发,沿途均有云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粮送蛋,欢送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这是中国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师援助友邦、抗击侵略而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戴安澜心中顿时不由得涌上一股从来未有的豪气,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并以诸葛武侯出征自勉,即兴赋诗两首:
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两首诗表达了戴安澜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远征军当时的义愤心情和视死如归的抗战决心。
200师以人不御甲、马不停蹄的急行军速度昼夜兼程,于1942年3月7日按时抵达缅甸东瓜(也称同古)。从此,“中国远征军”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专用名词,开始见诸于中外报刊和书籍,至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光辉。在他们入缅作战的时间里,始终牵动着1300万云南各族人民的心,频传的捷报让人欢欣鼓舞,戴安澜将军的英名也由此深深地嵌在云南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
⑤ 1943年中国远征军出击缅甸,远征军都参加了那几次战役
1942年春,日军进攻缅甸。为粉碎日军的进攻,应英美盟国的请求,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于1942年3月上旬出兵缅甸,投入作战。中国远征军下辖第5、第6、第66军,约10万兵力,其中第5军为当时中国惟一的机械化军。
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机械化第5军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千里跃进,开抵缅甸南部重镇同古。这个师立足未稳,便与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围发生激烈战斗。日军不断增兵,以4倍的优势兵力合围同古城。中国远征军援兵受阻,第200师孤军奋斗,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奉命弃城突围。
同古之战后,中国远征军调整部署,准备在缅甸中部平满纳地区与日军主力决战。但是,在西路作战的英军一路败退。4月16日,英军主力7000余人在仁安羌油田附近被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挺身而出,率部救出英军。为感谢中国军队的解救,英国女王向孙立人将军颁发了“帝国司令”勋章。
由于西路英军败退和东路中国军队失利,平满纳决战计划流产。中国远征军北撤,计划在曼德勒地区作最后决战。但是狡猾的日军迂回包抄,攻占滇缅公路重要枢纽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归国的退路。中国远征军被迫放弃曼德勒会战,分多路撤退。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从缅北向云南瑞丽方向撤退时,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身负重伤,于5月26日在缅北茅邦村殉国,年仅38岁。戴安澜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哀悼,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也撰写挽诗致祭。
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军部及新22师廖耀湘部穿越缅北丛林,向印度撤退。官兵们在险恶的丛林中挣扎了近两个月,历尽千辛万苦,饱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于7月底退至印度。
孙立人将军率领新38师部队,翻越缅甸中部山脉,辗转进入印度境内。
其他几路撤退部队也都惨遭重创。据统计,中国远征军共损失5万余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于饥饿和丛林病害。
中国官兵发誓要打回缅甸,重开滇缅公路,报仇雪恨。为此,中国政府将退到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残部整编为新1军,代号“X”部队。郑洞国将军奉调赴印出任军长。其后,中国政府在云南组建了中国远征军Y部队。
1943年下半年,世界大战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盟军开始战略反攻。根据开罗会议决定,中国远征军X部队投入反攻缅甸作战。返身杀回缅北的中国官兵,沿着当年撤退时留下的斑斑血迹奋勇向前,节节推进,连克孟关、孟拱、加迈等缅北战略要点,全歼精锐的日军第18师团,重创第53师团。与此相呼应,中国远征军Y部队也从滇西奋勇出击。1944年5月中旬,由卫立煌、宋希濂等将军指挥的Y部队2个集团军近20万人,渡过怒江,分别向松山、腾冲、龙陵等日军据点发起雷霆般的攻势。
缅北、滇西战场连成一片,炮声震天,杀声撼地,立时成了二次大战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大战场。
然而,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攻城战却打得极为艰难。日军负隅顽抗,城池久攻不下。1944年7月,史迪威将军委派郑洞国将军指挥攻城,郑军长选择在7月7日这个有号召力的日子发起总攻,中国官兵同仇敌忾,奋勇争先,突破城防。之后,步步为营,掘壕推进,最终攻占缅北战略枢纽密支那。
中国远征军X和Y部队,一路沿中印公路从缅北往回打,一路由滇缅公路往外突。两路大军相向而行,奋勇冲杀。1945年1月27日,两路中国远征军部队终于在缅北重镇芒友胜利会师。至此,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宣告胜利结束。
⑥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看错了!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8师师长戴安澜吕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⑦ 中国当年赴缅甸远征军的历史
随便一本写抗战的书都有。说起来的话,长篇大论,几十万字。
⑧ 缅甸远征军总指挥
中国缅甸远征军?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10月,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为了保持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另设副总指挥部,由罗卓英节制。由于史迪威要求营以上的军官由美国人担任,因而与罗产生了矛盾。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罗卓英被调回国内,由第8军军长郑洞国接替罗卓英的职务,之后副总指挥部被撤销。
1943年3月底,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就任司令长官;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⑨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第五军第二○○师与敌血战,师长( )光荣殉国
200师长是戴安澜,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战战功卓着。随着远征军整体作战不利,戴将军奉命率军回国,路上冲破日军重重封锁,但很不幸,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无药医治,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此时距归国路程只有三天!真可谓马革裹尸啊!可以看一下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上面把他刻画的很详细,也很感人。
⑩ 客观的比较,孙立人的新一军和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哪个更强
转自孙立人吧
首先,就军事才能而言,孙立人比张灵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灵甫在孟良崮一战中犯了重大错误,导致74师是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全歼的。而孙立人一生中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也从来没有过指挥失误的时候。
再次,就战斗力而言,新一军也决不在74师之下。淞沪会战,孙立人率领的税警总团在温藻滨,大场,苏州河血战两周(此地是整个淞沪会战中双方争斗最为惨烈的地方,被日本人称为“血肉磨坊”),击退日军7次进攻,日本人称孙立人的税警总团是在华以来所遇到的抵抗力最强的部队。
仁安羌一役,新38师一个团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200余人,是整个抗战中为数不多的我军伤亡小于敌军(取得了小于1的作战交换比)的战役之一。
人们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质疑新一军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新一军是第一个接受美式装备的部队(兰姆伽整训)难免会让人觉得“新一军是装备出来的”。但是以上两场战役,新一军均未接受美式装备(淞沪会战时还未正式成军),仍然打得非常出色。而74军虽然勇猛凶悍,但是今本上每一次都要靠重大伤亡(伤亡数字绝对要比敌军多很多)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只能说,单论勇猛,74师恐怕是第一。如果要对比综合战斗力,74师肯定是不如新一军的。
再者,退一万步讲,就算新一军没有接受美式装备,同74师一样,在条件艰苦异常的国内战场抗战,以它的综合战力,仍然不会比74师差。因为孙立人非常会练兵(他有一套自己的“孙氏操典'),由他亲手训练出的部队,不单是战斗力强,单兵素质,文化水
平也普遍较高,而这对于打仗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孙立人训练出的部队,不论在什么时候接受军政部的检阅,战斗力均名列全军第一,超过其他任何主力军(从税警总团就开始了)。以上两场战役,新一军之所以显示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孙将军平日的严格训练。
因此,还是那句话,单论勇猛,74师恐怕是第一。但如果要对比综合战斗力的话,74师肯定是不如新一军的。
========
74师知名度高,就是因为他在国内打了很多的硬仗恶仗。可以说,国军发动的许多重大战役(比如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常德战役,雪峰山会战),74师几乎都参加过,立下的战功也比其他的部队要多,当然,自身伤亡也很惨重。
74师论综合素质,不如孙立人的新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