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哪里有百年茶树

缅甸哪里有百年茶树

发布时间: 2022-08-04 11:36:53

❶ 普洱茶主要产地在哪个县

蛮砖茶山——野生乔木饼茶: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树树龄均上百年。该茶山位于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茶山气候温和湿润,其海拨在1200米以上,日照充足,土壤砖红壤、红壤,呈微酸性,适宜于茶树的生长,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其茶味独特、茶条粗壮、茶芽肥硕,是抢手之货。本品经适度发酵,高温蒸压而咸,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巴达茶山——野生乔木饼茶:巴达茶山位于猛海县境内,距猛海县60多公里,其海拨为1500米以上,该茶区生长着闻名世界的1700多年野生型古茶树王。茶区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其茶性味苦、回味悠久、香气独特。本品经适度发酵,高温蒸压而咸,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布朗茶山——野生乔木饼茶:布朗茶山位于猛海县境内,其海拨为1600米以上,距猛海县90多公里,其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其茶味霸气十足、香气独特。本品经适度发酵,高温蒸压而咸,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南糯茶山——野生乔木饼茶:南糯茶山位于澜沧江西岸,是我国着名的古茶山。茶山面积广阔、逶迤连绵,山岭沟谷林木繁茂,终年云雾漫漫,时时细雨纷纷。享誉茶界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就生长在南糯茶山的半坡寨。茶树均为乔木型居多,茶山气候温和湿润,常年云雾僚绕,PH值接近于7.0,土壤砖红壤、红壤,适宜于茶树的生长,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其茶味醇厚、香气独特、茶芽肥硕。本品经适度发酵,高温蒸压而成,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莽枝茶山——野生乔木饼茶: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连,如乙明山遥遥相望。传就是诸葛亮埋铜蟒之地,故名。其海拨在1000米以上,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土壤砖红壤、红壤,呈微酸陆,适宜于茶树的生长,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其茶叶质量较好,水性细腻,滋味纯正,回甘明显。本品经适度发酵,高温蒸压而成,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缅甸哪些寨子有古树茶

景洪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委会,是哈尼族聚居的缅甸边境古寨,我们寨子与缅甸边境只有1.5公里左右。

缅甸哪个地区的普洱茶好

缅甸茶大部分产于掸州,北掸州栽培最多,最大的茶叶产地在那么山,附近的江古庐山中也有野生茶树,乔木型,叶大,树高5公尺以上。伊洛瓦底河也有野生茶树分布

2014年茶学专家在考察果敢茶产区时,发现多株野生古茶树,尤其是位于果敢老街东南5公里,海拔为1000米南湖塘区域的一株初步鉴定超过1500年树龄的云南大叶种古树茶。

树种为云南原生大叶种和阿萨姆种

缅甸主要的产茶区在果敢,果敢属典型低纬度高海拔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野生乔木茶树在原始生长环境下成为了制茶最上乘的生态原料。

果敢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自然资源,茶树龄都在200-500年不等,其树种为云南原生大叶种和阿萨姆种,分别是高端普洱茶和红茶的优质原料。以上回答来自 只见普洱

❹ 千年古树茶我们临沧才有

不一定噢,也许别的地方也有,没发现罢了

❺ 果敢茶属于哪个茶山

果敢茶最大的茶叶产地在那么山,附近的江古庐山中也有野生茶树。乔木型叶大,树高5公尺以上。

果敢属典型低纬度高海拔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野生乔木茶

树在原始生长环境下成为了制茶最上乘的生态原料。

果敢茶叶的特点干茶条索清晰,饼面墨绿芽叶肥嫩,干茶香气愉悦,青叶香,汤色黄绿透亮有粘稠

感,香浓持久青叶香,烟熏香,花香复合,滋味鲜浓,轻盈爽口,微苦微涩,甘津有力耐泡度高,

叶底匀齐,嫩绿明亮有活力,柔韧有弹性。

相关信息:

1、果敢古树茶,按照普洱茶的定义,所有的不属于云南省的境外茶都不能叫普洱茶。但有人照样用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来晒青,来压饼为了避免争端,我们就叫它果敢古树茶吧。之所以这样称呼,还

有一层意思即果敢的茶全部是古树茶,这也是果敢茶产区独有的特点。

2、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彰显着果敢茶源地的历史,

而树龄200-300年的数量也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年轻”的树龄亦在100年以上。

3、缅甸果敢自治区属于世界茶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自然资源,其树种为云南原生大叶种,

是高端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4、缅甸因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茶树完全长在原始森林里面,没有人打理、更不可能接触到农

药、化肥。缅甸果敢的茶叶是真正的原生态、有不少人喝过后都说,一喝就能喝到真正大自然的味

道。

❻ 景迈茶的特点

1.苦弱涩显,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强,涩味较为明显

2.条索紧结,较细且黑亮。景迈制茶有充分捻揉的传统,条索较紧结黑细,同时长于山野中有古树避光,且生长周期长,因此色泽黑亮。

3.耐冲泡,一般可以到20泡。

4.兰花香储存得当,香气越存越显。

景迈古树茶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6)缅甸哪里有百年茶树扩展阅读:

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百年的茶树为主。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实有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1、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

2、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古茶之一,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茶独有的香。

3、甜味明显而持久。景迈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

❼ 茶树的发源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 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 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唐陆 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据查,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难以统一。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实际上更早,陆羽《茶经》提出:茶字,"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明确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不过,从今人看来,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着《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着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从读音来看,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称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并读成现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虽然,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或见有茶字的字形,或读有茶字的字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乃是中唐以后的事。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按各国语种对茶的音译而已.这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届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据陈兴琰报导,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据虞富莲报导,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6米,树干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勐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茶树,树高 5 5米,树冠 10.9 ×9.8米,胸围1.4米,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历 55代,达 800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❽ 茶的故乡在哪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关于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科学家作了尤其是考察工作。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在《中国西部游记》中写道,“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经看到普遍高10尺左右的野生茶树丛”。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野生茶树的报道。接着,在云贵地区,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曾先后发现高10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我国科学家从茶树的起源的自然分布状况,从地质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种内变异,作了翔实的谁,得了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结论。日本国志村桥、桥本实二教授从细胞跗角度作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印度、缅甸、泰国等地茶树和中国的茶树是同一个种属,而印度等地茶叶等产的历史还不到二百年,因此,茶树的原产地,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

❾ 老曼峨茶产地在哪里

老曼峨茶产地在勐海布朗古茶山核心产区——“大班章茶区”。

老曼峨寨地处着名的勐海布朗古茶山核心产区——“大班章茶区”,海拔略低于老班章,平均海拔1650米左右,常年高温湿润,距新班章仅五公里左右,距老班章不到十公里,生态环境、海拔气候都极其类似。

老曼峨茶产地的特点

老曼峨的古茶园面积有3200余亩,这里有品类繁多的植物多样性资源,再加上丰茂的原始森林使得这里的气候非常的适合茶树的生长,古茶树多数分布在寨子周围的莽莽丛林中。

茶树直径超过40厘米的非常多,一棵棵古茶树长得盘根错节,虬劲多枝,有的高达四五米,茶农摘茶需用竹梯或木桩搭靠采摘。老曼峨大树茶,树龄老,生态好,相应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很强。一棵棵布满沧桑、铭刻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久远的种。

❿ 果敢茶叶的特点

是果敢茶叶的特点干茶条索清晰,饼面墨绿芽叶肥嫩,干茶香气愉悦,青叶香;汤色黄绿透亮有粘稠感;香浓持久,青叶香,烟熏香,花香复合,芬芳;滋味鲜浓,轻盈爽口,微苦微涩,甘津有力,耐泡度高;叶底匀齐,嫩绿明亮有活力,柔韧有弹性。

果敢古树茶,按照普洱茶的定义,所有的不属于云南省的境外茶都不能叫普洱茶。但有人照样用普洱茶的传统工艺来晒青,来压饼,照样用普洱茶来称呼它,为了避免争端,我们就叫它果敢古树茶吧。

之所以这样称呼,还有一层意思,即果敢的茶全部是古树茶,这也是果敢茶产区独有的特点,也就是说果敢只有古树茶而没有台地茶。

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彰显着果敢茶源地的历史,而树龄200-300年的数量也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年轻”的树龄亦在100年以上。

果敢普洱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缅甸果敢自治区属于世界茶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自然资源,其树种为云南原生大叶种,是高端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缅甸因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茶树完全长在原始森林里面,没有人打理、更不可能接触到农药、化肥。缅甸果敢的茶叶是真正的原生态、有不少人喝过后都说一喝就能喝到真正大自然的味道呢。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7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31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4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7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8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3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9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23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0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