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达成什么共识

缅甸达成什么共识

发布时间: 2022-08-03 21:46:05

㈠ 缅甸为什么到现在没有统一

我们知道,二战日本投降撤出东南亚后,缅甸就借助民族解放的契机,脱离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缅甸,时至今日,连国家统一都还没有实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网络配图)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打内战的国家并不少。只是和缅甸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基本上是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之间的对抗,而缅甸除了缅族控制的中心区域外,只要有一定实力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军队。小小的一个缅甸,反政府的少数民族武装多达十几个。

这些地方武装,不仅轮流和缅甸政府过招,逼急眼了,他们还联合起来和政府军对着干,使缅甸政府的统一理想频频破灭。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要追溯到历史上,英国对缅甸殖民统治期间产生的遗毒。

一、缅甸政府对政治权利​的剥夺造成内部民族危机。

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多达13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70%,另外30%为其它少数民族居民。

英国在占领缅甸时,曾遭到了缅族人强烈反抗。疲于应付的英国人,想出了以缅治缅的统治思路,那就是扶持少数民族势力来打压缅族,通过在克钦、克伦、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使他们拥有高度自治权利,帮助他们建立军队,给他们武器和经济支持。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一来,高度自治的少数民族实力大大增强。

等到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撤出缅甸,缅族掌权后,开始回收少数民族手中的权力及军队时,这些土司老爷们就不答应了。以前各自为政,相安无事,凭啥以后要受你管辖。最终,双方只能在战场上论高低。于是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现在。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网络配图)

二、缅甸政府对历史移民的态度激化了外来民族矛盾

当年英国人为了打压缅族人的影响力,从同为殖民地的孟加拉和印度大量移民到缅甸的若开邦。我们知道,缅族人信奉佛教,而移入的孟加拉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

这帮移民进入缅甸后,因为信仰差异,屡屡和当地的缅族人发生民族矛盾冲突,大量抢夺土地和政治资源。据当年英国驻若开邦的移民帮办史茂特记载:“阿拉干人(缅甸人)正被来自孟加拉的人挤走,他们不得不向东迁移。”

英国人在日本占领缅甸时,在若开邦组建了一支由罗兴亚人组成的“孟加拉V支队”武装力量,用来阻挡日军。

但是这支军队并没有拦击日军,而是对当地的缅族人进行种族清洗式的大屠杀。据缅甸和英国资料记载,V支队屠杀了若开邦10多万缅甸人,仅靠近孟加拉边境的一个小镇,就有3万多名佛教徒被杀,民族仇恨进一步升级。

缅甸军政府掌权后,非常担心,如果承认当地占主导地位的罗兴亚人的身份,贫穷的孟加拉会有更多的移民进入。到那时,若开邦将完全成为罗兴亚人的天下,迟早会被分裂出去。

1982年吴奈温上台后,缅甸政府制订《缅甸公民法》,明确罗兴亚人为非法移民。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为了同化罗兴亚人,缅甸政府捣毁了若开邦的清真寺庙。佛教徒对罗兴亚人的人身迫害,政府也不闻不问。这使得罗兴亚人对缅甸政府的仇恨不断升级,反抗愈加强烈。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昂山将军)

三、缅甸政府以大缅族为中心的沙文主义路线不得民心。

早在1947年2月,带领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昂山将军,在掸邦彬龙镇,与克钦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举行了会议,达成建立统一缅甸联邦的共识。少数民族拥有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这就是有名的《彬龙协议》。

六十年代缅甸奈温军政府上台后,否认《彬龙协议》合法性,意图用军事强权统一缅甸,实行中央集权的党政军联合独裁统治,推行大缅族沙文主义。缅族利高于一切。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少数民族公民,沦为饱受歧视的二等公民。最终导致以缅族主导的军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多年来,缅甸军政府在各方努力下,也曾多次和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但很快又重新开战。究其根源,如果双方不能建立相互诚信,在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之间达成共识。消除民族歧视和不平等,保证各民族之间拥有等同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公权,那么,想从根本上停止内战乱象,几无可能。

㈡ 开罗会议最终达成了怎样的共识

会上,三国还讨论了战后对日本的处置问题,经过协商,三国确定了几项基本原则,并写进了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这些原则是:三大国对日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并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将日本从其凭借武力和贪婪攫取的其他领土上驱逐出去;在适当的时候让朝鲜独立。

在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方虽然未能在缅甸作战问题上真正达成一致协议,但是,《开罗宣言》的签署不仅表明三国决心把对日战争进行到底,而且表明三国已就战后对日本处置的原则达成了共识,《开罗宣言》也成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㈢ 缅甸为什么会走上军政府道路,结合近现代史谈谈

缅甸军人政权的产生、运转和走向

关键词: 缅甸 军人政权 产生 运转 走向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背靠中国大西南,是中南半岛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约5300万人(2004年),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有4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是其主导民族,约占总人口数的70%多。首都现在为内比都(2006年由仰光迁入),全国有七个省、七个邦和两个直辖市。缅甸资源丰富但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缅甸还是一个军人执政的国家,从1962年3月至今,军人已在缅甸连续执政45年多,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政权。【1】

军人政权是由军队控制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这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政治现象。军人政体是介于传统政体与现代政体之间的一种过渡政体。军人团体以军事力量或以军事力量相威胁,通过流血或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君主制政体或以议会文官政府以及其他形式的形体而获得政体,并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专制制度。

一、缅甸军人政权的产生

军人政体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革命性的军人政权, 另一种是保守性的军人政权【2】,缅甸军人政权正是后一种形式。议会民主制在缅甸实施的初期就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西方式政体吸纳政治参与的程度与社会的实际参与水平发生矛盾;文人政府软弱无力;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官僚阶层结党营私,统治集团内讧不断,腐败成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使刚刚成立的新政府几乎无所作为。

缅甸独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受外来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摇摆性,这与缅甸民族资产阶级的畸形发展是分不开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缅甸独立初期民族资本的贫乏和对国际资本与市场的依赖。另外,独立初期的缅甸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发展极其不平衡,也为缅甸未来的政治不稳定埋下了种子,尤其是在缅甸这样一个民族势力严重对立并导致武力冲突不断的国家里,军人政权的情强人统治也就应运而生。

缅甸国父昂山将军在日军的帮助下于1941年在泰国组建“缅甸独立军”并于1942年初随同日军攻入缅甸。之后日军不履行让缅甸独立的诺言,却准备成立效忠于日军的傀儡政权,于是,昂山将军又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缅甸光复,英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于9月重新占领缅甸。昂山在1947年遇刺身亡,缅甸人民在其继承人德钦努的领导下继续独立运动,1948年英国正式承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从此,缅甸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独立以来的缅甸,其政治制度几经变化,1948到1962年基本上实行以吴努为首的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制度。1962年,内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权,成立革命委员会。1974年,颁布新宪法,成立人民议会,组建了“社会主义纲领党”,内温任党主席,定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因经济恶化,全国爆发游行示威,党主席内温和总统吴山友辞职,吴盛伦被选为主席和总统。【3】

缅甸曾经实行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1948年1月,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并且脱离了英联邦,但在政治体制方面,仍然选择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独立前夕制定的缅甸联邦宪法规定,缅甸实行“三权分立”,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联邦政府为最高行政机关;最高法院为联邦最高司法机构。

但是,缅甸的议会民主制从确立之日起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执政集团的内讧,使政府总理吴努头痛不已。1958年9月,吴努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国防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1960年2月吴努再度执政后,缅甸局势继续恶化。1962年3月2日,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为由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终结了缅甸的议会民主制。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人执政的国家,命名“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人民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23日将“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缅甸联邦”由于治理不当和腐败导致的经济萧条,国内反政府的活动持续不断,1992年,丹瑞大将接替苏貌执政,1997年改“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二、缅甸军人政权的运行

战后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政权,从1962年3月至今,军人已在缅甸连续执政45年多,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政权。缅甸军人的执政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1962年~1974年间的直接统治、1974年~1988年间的间接统治、1988年至今的军人与政党竞争体制。

在政治统治方面,1962年政变成功后,军人直接掌握了国家政权,由17名高级军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奈温最初的考虑并非由军人直接执政,而是建立大众政党体制,但由于当时的政党不愿意与军人合作,于是奈温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政治制度,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归革命委员会所有,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既长期担任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履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理)的职权,具有充分的立法、司法和执行的权力。为了加强政权建设,奈温于1962年 7月4日成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革命委员会全体成员自动成为该党的第一批正式党员。1964年该党成为缅甸惟一的合法政党。【4】

由于军事机关和纯军事方法不适应管理国家,奈温决定采用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和行政体制,并从1971年开始了从完全的军人统治向立宪军人统治的过渡。1973年12月,全民公决以高票通过新宪法草案,1974年1月3日,革命委员会正式颁布新宪法,规定缅甸的政体为人民议会一院制,人民议会闭会期间,由国务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国务委员会主席即为国家总统。1974年3月,已退出现役的奈温被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即总统),山友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盛温任总理,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正式将权力移交给人民议会——“还政于民”。但实际上,奈温政府仍是军政权,因为政府最高层的官员多在军队中服过役,军人1974年以后仍全方位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虽然新军人政权一直强调不会长期执政,并于1990年5月在时隔30年之后举行了新一轮大选,但却拒绝交权给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全国民主联盟,并多次软禁该党领导人昂山素季。缅甸新军人政权也因此长期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军政府最近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就是响应“路线图”计划,缓解政治压力。东盟的路线图分三个阶段:(l)迅速释放昂山素季;(2)军政当局同全国民主联盟和少数民族代表进行对话,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促进“国民和解”;(3)通过东盟、美国、中国和欧盟等对缅甸表示关注的第三势力给予缅甸侧面支持,实现民主化,包括保证全国民主联盟的政治自由和制定新宪法。最终实现的时间计划为缅甸作为东盟主席国的2006年。

2003年8月30日上午,缅甸总理钦纽在接见各部门负责人、军区司令、非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团体协会代表时,就缅甸未来发展政策走向发表讲话,对缅甸民主化作出了具体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重新启动1996年临时中断的国民大会;第二步,召开国民大会,逐步开始各项工作进程,建立一个真实的、有充分秩序的民主制度;第三步,按照国民大会制定的基本原则起草新宪法草案;第四步,举行全民公投,通过宪法草案;第五步,举行大选组成议会;第六步,按照新宪法召开议会;第七步,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和议会组成的内阁及权力机构领导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发达的新民主国家。这可以看作是对路线图计划重要环节的具体化。

然而,钦纽只不过是前台干实务的人物。国家军政大权仍掌握在丹瑞大将手上。丹瑞交出总理职位,却保留了国防部长、三军司令和全国最高决策机构“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等要职。钦纽之所以被推到前台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为人文质彬彬,素来给人以温和派的印象,对内外可起缓冲的作用。不过,未来的缅甸政治激流不可能容许他长期中庸骑墙。如果他执行的和解任务失败了,钦纽的政治生涯也许就此告终。钦纽上将如今在“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内已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从目前的情况看,他很可能步吴奈温的后尘,届时脱下军装,参加竞选。

在经济领域内,在奈温执政的26年间,缅甸由东南亚自然资源最好、发展水平位居东南亚前列的国家成为了落后的国家之一,1987 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缅甸国内也出现对军人政权不满的声音。曾于1961年~1971年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生前就坚决反对军人政权。从1988年3月开始,缅甸持续爆发大规模的反奈温政府示威游行,奈温被迫辞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职务。

现在,新军人政权放弃了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商贸。目前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1992-95年缅甸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7.5 %。1995年缅政府制订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力图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五年发展计划期间,缅甸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4%。2001年度,政府制订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经济发展计划,并制定经济年均增长10%的目标。【5】同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货膨胀,使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由于美等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及本身经济结构的封闭性和脆弱性,缅甸经济仍然未走出困境。。

在民族问题上,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问题普遍存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民族构成的复杂,民族压迫现象较为严重,民族间的互不信任、歧视、仇恨、冲突十分严重,各民族之间的战争连续不断。新军人政权改变了以往政治高压和军事围剿为主的策略,改为以政治安抚、经济输血为主,从而使多数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与政府达成了政治和解。

在政党和社会团体方面,1988年9月18日,以苏貌为首的缅甸国防军又一次发动政变,推翻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政府,建立了新军人政权。在政治领域,新军人政权组建了“国家治安建设委员会”(1997年11月改名“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政府官员以及法律的制定和颁布均由该委员会负责。该机构的主席兼任政府总理,直到2003年8月才单独任命另外的高级军官担任政府总理。新军人政权宣布实行多党制。缅甸政党的数量在1989年 3月达到最高峰的233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到1990年5月大选时,只剩下93个政党,目前还有九个合法政党,其中七个是少数民族政党。

缅甸现有第二大党民族团结党,最大民主政党全国民主联盟,少数民族政党掸邦民主联合会;最大群众团体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巩协),系军政府培育扶植的半官方组织,此组织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以抗衡反对派民盟的势力。【6】

在处理与最大反对派的关系上,军政府施以铁腕对策。1988年,缅甸爆发全国性反对军政府、要求民主的运动。素季积极地参加到了这一民主浪潮之中。 9月27日,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成立,素季出任总书记。她在出任该职后更加活跃,四处演讲宣传,为即将举行的全国大选做准备。民盟也随之迅速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这一切引发了缅甸军政府的警惕,最终在1989年7月20日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素季实行软禁。

昂山素季在缅甸的影响并没有因其被软禁而消失。1990年5月全缅大选,民盟大获全胜,赢得了议会495个议席中的392席。但军政府对此不予承认。这样,民盟在缅甸争取民主的努力日益具体化为两点:要求军政府释放素季;承认1990年大选结果,将政权归还给民盟。而西方各国也以这两个问题指责缅甸政府侵犯人权,对其实行制裁,施加更大的压力。

军政府于1990年举行了大选,昂山素季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在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成为国家总理,但选举结果被作废,军政府拒绝交出政权。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回响,她于1995年7月被释放。【7】她被多次阻止会见她的政党支持者,并在2000年9月再次被软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由联合国主持的秘密协商后被释放。然而,她在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经历一段时间的关押和9月的一次手术之后,她继续在仰光遭到软禁直到如今。2004年3月2日,联合国缅甸事务特使伊斯梅尔在缅甸看望了缅甸民主派领袖昂山素季并与缅甸总理钦纽举行了会谈,再次试图促使双方展开会谈。昂山素季,成了缅甸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

三、关于缅甸军人政权未来走向的预测

军人政权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成熟的体现,缅甸军人政权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利弊共生、优劣互见的政治形式。从政治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角度来看,它有压制民主、加剧对抗、专制没落的弊端,同时有强调秩序、整肃社会、集中权力和发展经济的特定优势。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来看,军人政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对于政治参与的限制,对于超过政党进行政治动员的尝试,对于阶级合作的鼓吹以及对于行政效率和政府廉洁的倡导,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或推后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的爆发,赢得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的宝贵时间。尽管军人政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军政府集权政体的长期存在和延续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必然导致权力失衡,其专制集权的性质是与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历史潮流相背离的,民主化的趋势不可抗拒。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与挑战,外来的缅甸军政府可能走向何处呢?我的预测是缅甸军政府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自己的“新政”。

首先,缅甸军政府会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争取更大的民意来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国际的和平和国内政局的稳定。政治稳定与政治变革、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缅甸当前最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内环境。经济发展对政局稳定的反作用。几十年来国际上的实践证明,只有持续、平衡的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政局。经济发展对维护政局具有积极的作用。【8】

缅甸爆发“袈裟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油价大幅度上涨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军人长期统治导致的社会压力需要释放以及军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忽视。因此,目前缅甸局势虽已基本稳定,但是动乱的根源并未消除。另一方面缅甸这次的所谓“袈裟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媒体炒作起来的,缅甸局势并未恶化到失去控制的地步。参加游行的僧侣最多时也只有全缅僧侣总数的1/20,游行只发生在仰光、曼德勒、实兑、帕科库等少数大中城市,而且以往缅甸历次反军人统治运动的主力之一——大学生并未加入其中,缅甸三大政治力量之一的少数民族也没有与反政府运动形成呼应,军人、警察、公务员以及军政府扶持的最大社团——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仍然忠于军政府。此外,目前缅甸多数民众已厌倦政治斗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领域。只要军政府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军人统治的危机并不像西方媒体渲染得那样严重。

其次,缅甸军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可能会主动机智地与各大政治力量尽快达成妥协或共识,以便是自己在未来的国内政治格局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缅甸新军人政权一直在按自己的步骤推进2003年8月制定“七步走民主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包括:重新召开1996年以来处于休会状态的国民大会;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以及其他中央机关,将领导人民把缅甸建设成一个现代、发达和民主的国家。就在开始出现抗议游行的9月3日,缅甸政府宣布历时14年之久的制宪国民大会胜利结束,将组织一个班子按照大会制定的新宪法原则起草宪法全文。根据新宪法的原则,军队在各级议会中必须拥有25 %非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名额,三军总司令是缅甸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国家陷入危机时可以接管国家政权。这些原则已得到参加国民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及其他阶层代表的认可,这表明暂时没有一支力量可以取代军人来管理这个国家。

再次,缅甸军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可能会对最大反对派民主联盟作一些低姿态让步。由于爆发的“袈裟革命”导致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缅甸的民主和人权问题,缅甸军人政权极有可能在与反对党民盟领袖昂山素季举行对话的同时,仍按原计划在2008年进行新宪法的全民公决,并在2009年举行新的大选。但无论如何,军人不会因此退出政治前台,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主导缅甸政局的发展。

2001年9月底,91岁的奈温病情严重。军政府最高领导层为了防止在奈温过世后对局势失控、谈判夭折、军队分裂,所以加快了谈判的进程。这才是5月6日素季获释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而总结过去的斗争经验与教训后,民盟也意识到必须在现实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妥协,以渐进方式实现缅甸民主。所以,在谈判中,民盟及昂山素季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作出了让步:民盟同意放弃要求军政府承认1990年大选结果的一贯原则立场,同意与军政府组成3年到5年期的联合过渡政府,并根据在此期间通过的新宪法举行大选。一旦民盟在大选中获胜,保证不会运用法律追究军政府的所作所为,昂山素季本人亦不在新政府中任职。

民盟同意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军队可在议会中拥有25%的席位,三军总司令有权任命其继任者和指定参加议会的军队代表,总统与三军总司令级别平等,在得到总统授权的情况下,三军总司令直接领导国家安全事务。 为了使谈判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军政府从2001年5月开始与其他合法政党会谈,并成立了包括奈温在内的54人政治协商委员会。【9】

军政府原计划在2002年3月份结束与民盟的谈判,此后组建过渡政府,待新宪法制定完毕后举行新的大选。这也就是说,缅甸军政府考虑在2005-2007年间完成向民选政府的过渡。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按部就班地得到实现,苦苦追寻民主多年的缅甸将最终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最后,缅甸军政府内部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尤其是对民盟的问题上分歧严重,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军政府还要处理好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防止发生内讧给反对派机会可趁。已故奈温将军,从2000年10月开始极力推动军政府与民盟谈判,但后来双方的谈判似乎又陷入僵局,民盟与军政府对对方的不满情绪又有所抬头。但当时随着奈温年岁渐高,军队内部的分化也开始显露痕迹。所幸内温去世后军政府内部没有发生大的震荡。

㈣ 中国和缅甸经济上的互动合作称为什么

应该称为“互补型合作”(complementary strategy cooperation)。
当前中缅关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中缅都将发展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中方与缅方都愿切实落实两国元首战略共识,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另外,互补型合作往往是全方位合作或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础。2011年5月26日至28日,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缅两国达成的联合声明,即《中国与缅甸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认为,自两国建交以来,中缅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顺利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双方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友好合作全面推进,两国人民传统“胞波”友谊不断发扬光大,双方对两国关系发展感到满意。双方强调:中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㈤ 缅甸是个统一的国家吗

军政府和民主政府2012年4月份刚和平共处,达成共同发展的共识。

㈥ 缅甸政府在10年前瓦解了果敢同盟军,为何却不敢动佤邦联合军

因为佤邦联合军他们武装力量相当厉害,已经比缅甸厉害很多。

佤邦,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地区组成,总面积大约有三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海南岛面积,北部在缅甸的东北部,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佤邦的南部与泰国交界。

1989年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将控制区域设置“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驻地为勐拉。

㈦ 缅甸和中国关系怎么样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

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率先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1999年6月,缅甸国家与和平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钦纽中将访华,两国领导人就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睦邻互信的中缅友好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并就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两国关系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㈧ 10年前,缅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军,为何不敢动佤邦联合军呢

佤邦联合军

佤邦联合军是缅甸佤邦各族的武装力量,简称佤联军,总部设在邦康,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佤联军的前身也是缅共的一支武装力量,也是在1989年发动军事政变,将缅共势力赶出了佤邦,成为佤邦地区唯一的武装力量。

这支部队的使命和缅甸其他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一样,反抗缅甸政府的民族同化,武装保卫佤邦人民。虽然佤联军近几年来少有与政府军大规模交火的记录,但是双方小规模摩擦也是不断。2015年,在彭家声的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军冲突时,缅甸军方发言人就称,包括佤联军在内的至少5支民族武装参与了攻击政府军的行动。

㈨ 缅甸与中国关系如何

以前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隐形卫星国,受中国控制。
但现在开始,随着缅甸正治改革,中国已经逐渐失去对缅甸的控制权。而且,很多缅甸人对中国没有好感。
现在的中国已经改变策略,以后将以经济和正治合作为目标来与缅甸达成和睦关系。同时以缅北问题为契机,牵制缅甸反话力量,并且遏制西方介入。

㈩ 缅甸瓦邦29日局势

佤邦军副总司令赵忠丹说:“在我们的富邦、班龙、邦果 抽水一线将近布置了一个师,从萨尔温江那个桥以南一直到我们和缅甸的接合部,可能大概有两个营,那么驻在邦果、抽水富邦一线呢,除了东北军区腊戌军区的部队以外,还有99师。象猛延他原来只是驻守一个营,现在政府部队有所增加,大概有4个营到5个营,还有一些重火炮。”

不过赵忠丹也强调,虽然两军对峙严阵以待,但佤联军仅仅是防御自家防线,不会主动开打:“所以目前我们下达的给各个防线的防御观念就是,不能开第一枪,绝不能开第一枪。我们佤邦主要的路线还是以和平为前提,只要达成共识,什麽条件都可以。很多人也来问我们要不要打政府,我们从来没有把打字放在前面过。所以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状态,只是为了防御,为了预防果敢事件在佤邦发生。”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7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3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5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7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8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3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9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2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1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