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哪个邦是傣族

缅甸哪个邦是傣族

发布时间: 2022-08-03 16:45:30

⑴ 傣族与掸族有何区别缅甸掸族与中国境内的傣族

缅甸掸邦在地理上同我国云南省相毗连,掸族与我国的傣族又是同源异流的民族,因而历来同我国有很密切的关系。英国殖民者并吞缅甸前,掸邦土司一方面向缅甸国王纳贡称臣,同时也向中国皇帝进贡并接受其册封。元、明、清三代在现今缅北的木邦、摩密、蛮莫、孟养等缅甸地方土司,均归云南布政司管辖。明末桂王永历帝逃入缅甸时,曾以掸邦为基地与清政府作战,随永历帝逃入掸邦的部分汉人后来与掸人通婚,并定居掸邦。现今的掸族还分为普通掸族与中国掸族(即汉摆夷)两大类。后者不仅人数居多,文化较高,而且有中国汉族的血缘关系。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掸族很多生活习惯乃至服饰都与汉族相似。掸傣关系极为密切,双方结亲者甚多,他们跨国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亲串戚,亲如一家。

⑵ 缅甸的蝉邦是不是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

缅甸的傣族比中国傣族多。如此,在缅甸景颇族很多,却国内只有几万

⑶ 佤邦族的来历是什么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 State)这一名称。历史上的“佤邦”与现阶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区别。

“佤邦”这一称呼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但有资料证明,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就有人称茫弄以北、缅甸一侧靠近阿佤山区的地方为“佤邦” ,其中 “邦”是指防御工事良好、以土司为单位管辖的山寨。

佤邦通行汉语西南官话云南话和佤语。目前,佤邦的执政党是佤邦联合党,军事力量是佤邦联合军。佤邦大多数人都是传统的泛灵论信仰者,另有小部分人口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3)缅甸哪个邦是傣族扩展阅读:

人口民族

根据2010年信息显示,佤邦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以佤族为主体民族,苗族、德昂族(崩龙族)、傈僳族、布朗族、缅族、回族等16个民族。2007年,佤邦北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39.5%,死亡率为16.09%,自然增长率为23.5%。

南部地区人口约12万, 生活着傣族、佤族、苗族、彝族等民族。总人口约60万人,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

⑷ 缅甸为什么叫掸邦

掸邦,是缅甸联邦东部的掸族自治邦。面积为62500平方英里,人口约八百多万人(2005年)。是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个邦。主要居民是傣族而缅人称为掸人。首府在东枝镇。

地理
位于缅甸东面,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老挝和泰国相接壤,与克钦邦、克耶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实阶省相连。

掸邦位于东部高原,着名的山岭间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锡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栋盆地等。主要河流为萨尔温江,该江发源于中国,流经掸邦,南流去。掸邦和老挝之间有湄公河界河。

历史
唐宋时代梵语称为“妙香国”,当时掸邦跟云南南部和泰国与老挝的一部分同属一个不可分离的地区。 元明清时掸邦与云南分家,但无边界,你来我往,还是亲如一家人。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发生,1886年英国把整个缅甸地区为英属印度直接统治的一省,并置众掸邦、北部克钦邦、西北部钦邦等众边区,为英帝国的保护边区。众掸邦仍然由掸族土司们统治,不隶属缅甸本部。 1947年众掸邦与缅甸签署彬龙协议,1948年共同从英国手中获得了联合独立,是年基于彬龙协议与缅甸组建了缅甸联邦,1949年缅甸以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名入侵掸邦 ,因此,掸邦后来进行反对缅甸入侵的武装斗争。

行政区划
掸邦管辖11个县和54个镇区。

县:东枝、莱林、腊戌、木姐、皎脉、滚弄、老街、景栋、孟萨、孟别、大其力

主要镇区
东枝市:掸邦的首府,人口30万多人(1994年),通铁路和公路。黑霍的机场。
景栋市:位于萨尔温江以东,是一个重要城镇。
格罗镇:一个美丽的山城。
大其力市:大其力市是一个靠近泰国边界的边境城市,在边境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腊戌市:掸邦北部的一个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航空线路可通往各地。
南渡市:南渡市因有冶炼厂而出名。
木姐市:缅中边境城市为缅甸对中国贸易门户。

⑸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资料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历史上傣族以云南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为核心建有傣族国家——妙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薯仔)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达昂。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统称崩龙。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人口为12295人(1982)。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无文字。 族源 崩龙称谓,最早见于清王昶《征缅纪闻》。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联合傣族人民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由于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下去了。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云南西部地区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的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德昂族人民各村组织自卫队,反抗国民党统治。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窜之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昂族属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头人多世袭或由土司任免。头人称达岗(汉族称为总伙头),相当于乡长,管辖数村。每村设达吉岗一人(汉族称为伙头),并设达朴隆、达基格等头人,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为土司摊派款项和贡物。属景颇族山官(见景颇族山官制)直接管辖的德昂族,还要向山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头税、官工、官谷等,同时,要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纪初,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共居一长房,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个体经济的发展,外来商品货币的冲击,高利贷、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促使大家庭日趋瓦解,而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文化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树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哀调》、《帮工调》,笛音哀婉凄恻,非常感人。乐器受附近傣族、景颇族和佤族影响,也使用铓锣和象脚鼓。管弦乐器有葫芦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木鼓是本民族独特的一种头部宽、脚部窄的短鼓。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妇女有不同的服饰,从其统裙横线条纹的颜色来识别。她们上着开襟短衫,头缠包头,戴银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缠黑色或白色包头。少年喜带大耳坠和银项圈。 住房分竹楼和土屋两种。竹楼亦称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靠坝区村寨,多居土木结构的茅屋,厢房关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脚碓。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希望采纳

⑹ 傣族的资料(⊙o⊙)哦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

⑺ 缅甸有傣族吗

缅甸有傣族。

缅甸人口民族:

缅甸人口有约5390万(2015年),68%为缅族。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缅甸官方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

掸族:

缅甸官方将分布在掸邦高原的泰民族命名为“掸”,分布在掸邦高原边缘和其它地区的泰民族命名为昆、允、罕底、小掸、大掸、毛掸、泰兰、泰隆、泰那等不同族称。

实际上,缅甸各地的泰民族并不承认缅甸官方的民族划分,对外均统一自称“泰”,普通缅族人称其为“掸”。

掸族与泰国的泰族、柬埔寨的泰族、越南的泰族、老挝的佬族、中国的傣族、印度的阿萨姆族,属分布在不同国家不同叫法的同一个民族,都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7)缅甸哪个邦是傣族扩展阅读

傣族: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族称: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老挝称做老,缅甸称做掸,中国称做傣,印度称做阿洪 。

⑻ 缅甸掸联邦,克钦邦,钦邦是什么族

掸邦的主体民族就是“掸族”,其实就是我国的傣族

克钦邦的主体民族是“克钦族”,其实就是我国的景颇族

钦邦的主体民族是“钦族”,有学者认为“钦”就是中国的“羌”。
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其先民大约在公元2世纪前后从中国内陆南迁至缅甸户拱地区,随后继续向南转移,大约于13世纪到达亲敦江流域,几经辗转流徙,以后又于14--15世纪被迫迁至西北部山区钦山山脉定居,即今日缅甸的钦邦。一部份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

⑼ 谁知道佤邦这个地方而且是属于什么国家的

佤邦,或称缅甸第二特区或掸邦第二特区,缅甸政府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北掸邦第二特区,位于阿佤山区,是缅甸联邦的一个自治区,曾为缅甸共产党根据地。

佤邦北面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南面与泰国接壤,首府为邦康市。佤邦下辖勐冒县、温高县、勐波县、勐元县、邦康特区、南邓特区。佤邦的总人口约55.8万人,主体民族是佤族,为主要缅北华人聚居区,军事力量由佤邦联合军组成,主要经济为农业及矿业开采。

(9)缅甸哪个邦是傣族扩展阅读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 State)这一名称。历史上的“佤邦”与现阶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区别。

佤邦这一称呼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但有资料证明,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就有人称茫弄以北、缅甸一侧靠近阿佤山区的地方为“佤邦“,其中 “邦”是指防御工事良好、以土司为单位管辖的山寨。

⑽ 傣族、掸族、泰族、老族是同一个民族还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分支或者是同源的不同民族

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历史上傣族以云南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为核心建有傣族国家——妙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满族建立的清朝进入泰族地区后,代替明朝统治着北方大部分泰族,继续明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管理,但大多数泰族地区还是保留了土司制度,仍然由各地泰族头人世袭管理,有数十个泰族土司政权。

中华民国政府延续了清政府对北部泰族地区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消了土司制度,设立了2个泰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泰族自治州、德宏泰族景颇族自治州),7个泰族自治县(临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泰族自治县、临沧•耿马泰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孟连泰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思茅•景谷泰族彝族自治县、玉溪•新平彝族泰族自治县、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泰族自治县、红河•金平苗族瑶族泰族自治县),以及数十个泰族乡(分散在中国西南各地)。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后,一部分泰族又开始向南迁徒,进入缅甸、泰国、寮国。

现今,北部泰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边疆,有人口110多万人,信仰南传上部佛教,除政治上的隔绝外,人民之间的婚姻情缘,地域上的山水相连,与南部泰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2、南部泰族

公元前2世纪左右,泰族先民逐渐开始向南迁徒,到公元11世纪中期,泰族人南徙更多起来,已经广泛分布在云南西部—云南南部—寮国北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并不断地向南迁徒。

北部泰族处在彝族白族统治之下时,南部泰族则先后建立了勐交(缅甸东部)、勐老(即兰沧,寮国北部)、兰那泰(泰国西北部)、拍尧(泰国西北部)、哈里奔猜(泰国西北部)等独立的小国家。这些小国之间、与北部泰族之间保持着王族间互相联姻的传统。后来这些小国家时而独立,时而受北方王朝的节制。勐老(兰沧)后来向泰国东北部发展,成了以后的寮国。兰那泰是泰族首先在今天的泰国境内建立的一个政权。

壮、汉、傣等族交错杂居地区,田地、山林等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7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3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5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78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8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3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9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2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1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