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虎头标志的是哪个军队
⑴ P-47战斗机的服役事件
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战场上,P-47,作为P-40的替代战斗机,于1943年11月加入战斗,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1943年夏天,P-47战斗机开始进入太平洋、亚洲战场。曾在南太平洋国家、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等作过战。据资料介绍,被派往缅甸支援英军作战的有16个大队,可以说这是P-47投入量最大的一个地区。另外还有少量“雷电”战斗机中队进驻墨西哥和巴西等。
1944年春天、两个P-47战斗机大队被派往中国成都地区,主要任务是为B-29轰炸机护航。P-47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对手是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这种飞机轻巧灵活、爬升性能好,曾在太平洋上空横行多年。与它相比,P-47在爬升速度、转弯半径和俯冲捡起等性能上稍逊一筹,但在速度和俯冲性能上却毫不逊色,尤其是火力和生存能力,在当时的战斗机中是最优秀的。美军飞行员根据两种飞机的优劣长短,摸索出一套扬长避短的有效战法,使P-47在与“零”式战斗机的频繁空战中连连获胜。
在太平洋战场,最早使用P-47作战的,是美军第348战斗机大队。尼尔。E。基尔比是这个大队的大队长。1943年6月,他率领第348大队抵达太平洋南部的澳大利亚。8月16日,该大队的一部分P-47飞机转场到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9月4日,基尔比率先出征,且首战告捷,取得了击落日军轰炸机和“零”式战斗机各一架的战果。
1943年10月11日,基尔比又率队出航,飞往莫尔比港西北方向的韦瓦克执行侦察搜索任务。当基尔比和他的三个同伴一起在6,000米上空巡航时,基尔比首先发现一架敌机,并立刻下令攻击,当飞机俯冲到约450米时开火,接着这架敌机拖着一股浓烟坠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洋之中。之后,基尔比带领同伴重新爬升到8,000米上空,当时晴空万里,一望无际。他们又发现前方有一群日机,12架轰炸机在36架战斗机的护航下,正耀武扬威地前行。单按战斗机的数量来说,双方力量的对比是12比1,但基尔比没有犹豫,立即下令解散编队,实施单机攻击。经过激烈格斗,基尔比击落一架“零”式战斗机和两架轰炸机。与此同时,队友邓哈姆和摩尔也各击落一架敌机。其余敌机见势不妙,纷纷溃逃。当他们爬升到6,000米高度准备返航时,又发现两架逃散的日机,于是基尔比抓住有利战机,以740公里/小时的俯冲速度对其进行攻击,一举又将这两架敌机击落……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经过一场恶战,P-47取得了辉煌战果。当他们返航着陆时,飞机上只剩下了280升燃料。
仅在1943年10月11日的这次战斗中,基尔比一人就击落6架日机。美国第5航空队司令乔治。凯里中将特此授予他荣誉勋章。到1944年1月初,基尔比参加太平洋空战不到半年,就创造了击落日机21架的记录。
在持续两年多的战斗中,P-47对日本战斗机的作战连连取胜,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1945年初,新的P-47N远航型投入使用(作战半径达1,600公里),正赶上参加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在火攻日本的行动中立功不小。
P-47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发展了多种型别,各型生产总数达15,683架。其中在共和飞机公司法明代尔飞机厂生产了9,087架;后为了加快生产速度,在印第安那州的伊文塞尔又开辟了第二条生产线,生产飞机6,242架;在寇蒂斯飞机公司的制造厂生产了354架。它们先后投入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使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种飞机生产15,683架,这个数字在现代飞机中是没有的,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据统计,各型P-47“雷电”战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飞行193。4万小时,战斗出动54。6万架次,消耗燃油2。04亿加仑,发射子弹1。35亿发、火箭6万枚,投掷炸弹13。2万吨、凝固汽油弹上千加仑。空战得失比为4。6比1,即击中敌机4。6架,自己损失1架。千架出动损失率是7架。这些记录在作战飞机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甚至是创先例的。
而且,P-47还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王牌飞行员和飞行队。据资料记载,在整个欧洲空战中,单说驾驶P-47战斗机,个人击落敌机20架以上的飞行员就有7人,如美军欧洲战场的头号王牌弗朗西斯。S。加布雷斯基和二号王牌罗伯特。S。约翰逊等都在其中。而获得Ace(当时欧洲国家授予击落过5架以上飞机者的荣誉称号)资格的飞行员则为数更多。在太平洋战场,驾驶P-47屡立战功的有尼尔。E。基尔比等。上面已经提到,他在太平洋作战中,曾一次出动击落6架敌机,不到半年就击落21架敌机,这些在空战史上都是少见的。可惜的是这位英勇善战的飞行员不久便英年早逝,在1944年3月4日,基尔比又带领3名飞行员到韦瓦克上空游猎时,遇到了日军一个15机编队。在激烈的缠斗中,基尔比的座舱中弹,飞机坠入新几内亚境内的丛林之中,他没有跳伞。基尔比的最后记录是击落敌机22架。
在着名的飞行队中,最早装备P-47并使用到大战结束的第56大队,空战中共击落敌机674架,得失比8比1,产生王牌飞行员38人,均为在欧洲战争中的美军第一。该大队被誉为“狼群大队”,曾使敌人闻风丧胆。另一支王牌飞行队是第4大队,其战绩与前者差不多,但损失几乎是它的两倍。据分析,造成这种原因的是该大队后期改用了P-51,而它的坚固性明显不如P-47战斗机。
因该机曾在解放军空军服役,且在1950年代中期的台海空战中多次由台军驾驶与解放军空军、海军航空兵的米格15、拉11战斗机交战,故这个章节必须提及:
P47“雷电”的末日,1950年代P47在华被歼灭记录:
1953年7月25日8时50分~10时30分,我地面防空雷达发现台军P-47战斗机2批4架、P-51战斗机1批2架窜至上海市南25~30公里区域进行侦察骚扰,企图侦测我防空实力。解放军出动5批12架次进行拦截,除第二批宋中文带队的米格15双机与敌遭遇交战外,其余均未发现敌机。
宋中文带僚机杨宝海与9时35分升空,9时38分在杭州湾上空发现2架台军P-47战斗机遂立即展开攻击经过2个回合较量,仅以宋中文座机机翼中弹1发致轻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落击伤P-47各1架的胜利。
1954年3月18日,海军航空兵第2师第六团副大队长崔巍、中队长姜凯驾驶米格15战斗机在大陈岛附近击落2架P-47战斗机,迫使台空军退出大陈岛,为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的胜利奠定制空权基础。
1954年5月11日,台军两架P-47(已改名为F-47)战斗机采取隐蔽突袭手段意图在大陈岛至松门一带对我方去进行骚扰和偷袭。我方出动两架米格15战斗机进行拦截,在头门山岛附近空域发现目标,经过4个回合较量,以我长机保锡明座机左翼被击伤,飞行员受轻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落击伤P-47各1架的空战胜利。
同年5月19日,台军再次派出8架P-47分成2批进犯,13时27分,一批4架P-47出现在大陈岛、一江山岛上空企图空袭我已占领的岛屿和海门港锚地。我海军航空兵起飞4批8架次战斗机升空拦截,在与第一批P47的交战中取得击落3架,击伤1架的胜利,迫使对方放弃轰炸行动。
两岸之间唯一的一次活塞螺旋桨空战,使用台方当事人回忆。
1954年6月3日,国民党空军第五大队的两架F-47D“雷电(台湾叫做雷霆)”螺旋桨式战斗机按照常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北上浙江沿海,到大陈列岛上空进行例行的巡逻挑衅任务。
由于大陈距台湾二百海里,而距大陆如唇齿相依,国民党空军认为自己的飞机飞到大陈和解放军空军交战,解放军是以逸待劳,但为了保卫大陈基地,又只好勉强为之。F-47D“雷电”,是国民党空军认为比较适合执行到大陈作战的战机之一。这次国民党空军第五大队出动的F-47D战斗机,属第26中队,属于较新型号的D-28RA型,这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提供给台湾国民党军队使用的,电子设备更加先进,不过因为体形偏大而不够灵活的缺点没有改变。曾经执行过轰炸大陆城市的任务,在汕头也曾经被解放军高射炮兵击落过。
两架F-47D战斗机的驾驶员是国民党空军的徐德之上尉和黄宏宜少尉,两个人都是优秀学员,但是缺乏战斗经验。徐德之和黄宏宜在巡逻中,随时接听大陈雷达站和石门雷达站的警报,警惕解放军米格15战机的出现。
下午4时,两机到达大陈上空,刚刚改变航向进入巡逻航线,忽然从阳光方向杀出两条黑影,直奔两个措手不及的国民党飞行员而来!
没有米格起飞的警报阿?长机的徐德之上尉看到窗户外面有一条条白线红线划过心中想。。。
他忽然意识到 -- 共军战斗机,在开炮!
徐上尉说,剩下的过程,就没有多少可以回忆的了,他的全部心力,都在左躲右闪的规避“共军”战斗机的炮火,百忙中他看到共军出动的也是老式螺旋桨战斗机, 按照参照用的图片,应是苏制拉-9,或者拉-11战斗机,他们显然是起飞后超低空飞行,利用螺旋桨飞机优良的低空低速性能避开了雷达的监视,根据掌握的国 民党空军巡逻惯例,来伏击“雷电”的。
这场空战基本就是一边倒,因为国民党方面根本没有回手余地,两架(一说六架)拉-9动作娴熟凶悍,紧紧咬住F-47D不放。徐少尉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被拉 -9打下来。在他连续作规避动作的时候,徐上尉看到黄宏宜少尉的僚机如同被绳子拴在长机的尾巴上,自己向上飞,他也向上飞,自己横滚,他也横滚。。。完全 没有掩护的动作。
一阵狂乱的摆脱之后,徐德之终于从拉-9的攻击中冲了出来,但黄宏宜少尉的僚机却找不到了。事后证明,黄宏宜的那架F-47D被拉-9击落,黄宏宜少尉被击毙。
战斗持续不足十分钟,国民党空军两架F-47D一架被击落,一架被击伤。
作一下分析,这次空战一边倒的原因,一方面是国民党空军两位飞行员的作战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双方飞机性能决定的。(第五大队,属于国民党空军的王牌,当年受陈纳德指导成军,名将丁纪徐任大队长,在上海曾恶斗日寇,1941年空战中因败于零式战斗机而全队胸前缝一“耻” 字标志而闻名,在1944年作战中终于打败日本陆航的精锐而雪耻,重新换“虎头”队徽,人称老虎大队,直到今天,这支部队的后身401联队,还是国民党空军最精锐的装备F-16战斗机的部队,在驻扎台北松山空军基地,是台军的王牌)
虽然拉-9和F-47D都是同时代的优秀战斗机,但特点完全不同,F-47D战斗机秉承了美军F3F,P-40等战斗机的特点,装甲厚,机身大,作战中适 合悄悄躲在高空,利用重量优势,俯冲攻击敌机,一击脱离,而拉-9是苏联拉沃契尽设计局出品,典型的前线战斗机,爬升能力特强,装备4门威力强大的23毫 米机炮,适合缠斗。徐德之上尉在遭到突然袭击的时候,不自觉丧失了F-47D的优势,和拉-9进入了Dog-Fighting,那真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自然难以招架了。
第二天,第五大队起飞六架F-47D战斗机进行报复,由经验丰富,剽悍善战的副大队长冷培树带队,满油满弹,直扑台州方 向,寻找解放军的拉-9战斗机决斗报仇。为了刺激解放军,两架F-47D带了对地攻击的炸弹,准备扔到解放军阵地上,逼解放军空军出来交锋。
就在冷副座左顾右盼的时候,国民党军石门雷达站发现解放军机场上出现了六个亮点,速度奇快,直奔国民党空军战机而来。石门雷达站连忙用最快的速度给冷培树报警:共军米格15六架起飞来战!台军活塞战机自料不敌,悻悻而退。
我方记录:
1954年6月3日,大队长周克林(后任海航副司令员)和飞行员刘良扬、任旭利等驾驶拉11战斗机击落、击伤国民党空军F-47战斗轰炸机各1架,应该就是这次战斗了。我方伏击部队来自海军航空兵第1师第15团。
⑵ 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呢
虎衣藤牌兵原本是郑成功的私人军队,清朝承袭明朝戚家军的制度,在绿营中组建了藤牌兵。
在冷兵器时代,藤牌兵是非常勇猛的存在,可以刀砍、斧劈,又能使用剑弩,还能不断翻滚躲避敌人子弹和火药的攻击,身手十分灵活。
藤牌兵打扮比较特别,戴着老虎帽子,穿着虎皮衣,拿着老藤编织而成的藤牌,藤牌的表面都是彩绘的一只老虎,看起来挺滑稽的甚至有些浮夸,但威力如何呢?
首先藤牌是用一种轻巧的材料制成的,比以前的金属材料、木质的都要轻,但表面又是斗笠状向外突出,箭矢不容易击中,当时康熙为了证明藤牌的威力,特意命人射击藤牌,箭矢不得入内,藤牌毫发无伤。
藤牌兵全部壮烈牺牲无一生还,这说明虎头藤牌兵根本无法对付枪弹大炮,只能是个可笑的摆设而已,在冷兵器时代尚能发光发热,遇到热兵器肯定就一命呜呼了。
⑶ 虎头标志的车
应该是積架,jaguar,给你几张图片,你看看是不是和你看的一样,積架常见的有两种,一个是立体的,和彪马类似,尾巴不翘,另外个是豹子头,是平面的,下面是图片 http://coreldraw.com/cfs-filesystemfile.ashx/__key/CommunityServer.Components.PostAttachments/00.00.02.22.30/Jaguar-logo.jpg_2D00_600x600.jpg http://www.logobrakelight.com/media/ConceptLBLs/Flashing/Jaguar.gif http://img1.qq.com/auto/pics/4566/4566422.jpg
⑷ 辽博虎头铜牌刻有“不认识”的契丹符文,究竟是啥意思
辽宁博物馆专家曾经接到一个特殊求助,一位收藏爱好者,请求其帮助鉴定一枚特殊的铜牌。这位收藏爱好者称,自己在地摊淘了一件虎头铜牌,但是牌上的三个契丹文,却神秘异常难以破解。专家经过破译后,最终将契丹文给予了诠释,同时还揭开了契丹国的一个重要秘密。虎头铜牌又会揭开契丹国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虎头铜牌的出现,诠释了当年辽国统治阶层对于天云军的重视。作为一支由太尉直接负责领导的军队,天云军肩负着维护边疆的使命与责任,在被朝廷加以调度时,天云军将领必须要亲眼见到虎头铜牌的调兵符,才能进行相应的军事行动。否则,即使是皇帝亲自出面,没有虎头铜牌的出示,也难以调动天云军一兵一卒。
虎头铜牌的出现,不仅说明了当时辽国契丹军队的规制,同时也为后世展示了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辽国部队,为日后研究辽史、金史以及宋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真可谓是意义重大,称它是文物界中少有的稀缺之品,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⑸ 当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时候,200师在缅甸一个地方打了一仗,是叫同古还是叫东吁啊
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200师到达同古。在这里打了一个胜仗。
<br>同古,又译作东吁、东瓜。
在中华民族抗战中,戴安澜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身殉国,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 ,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冬瓜(亦称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 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冬瓜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千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政府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4月21日,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戴安澜率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将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然而,由于日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七十余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5月26日,第200师进军至茅邦时,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7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挽词中赞戴将军道:
黄浦之英,
民族之雄。
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澜去世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安徽芜湖故里。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