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英军什么时候撤离的缅甸

英军什么时候撤离的缅甸

发布时间: 2022-07-30 02:25:27

① 缅甸战役都经历了哪些历程

缅甸战役是日本第15军实施的。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英国军队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米邻和锡唐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2月23日夺占了锡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3月8日进入仰光。中国的3个军开到缅甸也未能扭转局势。日军继续进攻,占领了东吁、仁安羌、腊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并形成毫无组织的溃退。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及腾冲、龙陵等城市。

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以及为了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进行了袭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深入敌人后方等战术,其作战行动比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日军进攻获胜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为数颇多的缅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帮助,就可以使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

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至5月底,幸存的英国军队的大部分到达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

在翻越山岭之前,他们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只有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开到了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了一次暂息的机会,遂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

② 英缅战争的过程

第一次战争(1824—1826)的起因是十八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向缅甸推进。英国印度殖民当局利用阿拉干(1785年并入)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区接壤的边境上时常发生冲突为借口,向缅甸宣战。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派出登陆部队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交战。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未能攻下马拉—穆克筑垒要点。并在雨季之初撤退。5月,马赫·班都拉率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但在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消息后,便不再扩大战果,而急速回师驰援国内驻军。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实出缅甸政府所料,因而英军轻取该城。缅军在仰光城北占领阵地,把敌登陆兵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进展顺利,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仰光附近郊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防区,缅军被迫撤退。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结果仍遭失败。12月30日恢复谈判。1826年2月,英军占杨达波,进逼缅京阿瓦。同月24日缅王孟既(1819—1837年在位)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南部若开、丹那沙林两省划归英国,支付一百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舰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缅甸接受英国派遣的代表驻在缅京。这是缅甸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从此,英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缅甸,缅甸开始走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但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也高达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使英国在印度一度陷入经济危机。印度总督阿美士德险被撤换。
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战争(1885)始于英国的又一次侵略。英国利用受到缅甸政府科以罚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诉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实,企图兼并整个缅甸。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11月14日,英军占领边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③ 第一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惟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着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826年2月,英军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④ 缅甸战役是什么时候

缅甸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从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缅甸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切断连接中国与英美盟国的唯一的陆上交通线,占领缅甸,并推进到印度边境。

缅甸战役是日本第15军实施的。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英国军队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米邻和锡唐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2月23日夺占了锡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3月8日进入仰光。中国的3个军开到缅甸也未能扭转局势。日军继续进攻,占领了东吁、仁安羌、腊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并形成毫无组织的溃退。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及腾冲、龙陵等城市。

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以及为了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进行了袭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深入敌人后方等战术,其作战行动比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日军进攻获胜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为数颇多的缅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帮助,就可以使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

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至5月底,幸存的英国军队的大部分到达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

在翻越山岭之前,他们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只有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开到了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了一次暂息的机会,遂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

⑤ 历史上中国曾经在1942到1944年帮助缅甸抗击美军的这段历史谁能帮我详细的描述一下、谢谢了

日军于1942年1~5月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的进攻战役。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日军占领缅甸后,1942年6月,日本驻缅甸占领军司令饭田祥二郎将军宣布在缅甸成立日本军政机构,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由日军司令部负责监督,建立起了军事殖民政权。饭田还宣布:在战争胜利结束以后,缅甸将获得自由,缅甸必须准备长期战争,并为战争动员一切资源,违者将由军事当局严加惩处]日本还制定了一个缅甸分阶段独立计划,建立了一个由缅甸主要政治领袖组成的筹备委员会,负责与日本合作并制定缅甸殖民地宪法。
1942年,日本成立了大东亚省和隶属于日本银行的南方开发银行,负责制定对占领的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和掠夺各国的经济。缅甸由于在日本预定的计划中是入侵印度的桥头堡,受到日本的特别重视。
占领缅甸的日军没收了英国的全部财产,将缅甸幸免于战火的技术设备和原料直接送往日本,发行既无黄金又无商品保证的占领区纸币。农业上,强行规定农民种植日本战争经济所需要的作物,征用牲畜和居民的其他财产,鼓励发展日军需要的家庭手工业,强制居民参加劳动。这样,日本达到了以战养战,维持日军的给养,并为日本战争经济运转输送原料的目的。
日本确立了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后,以日本三井三菱为首的垄断组织开始操纵缅甸的经济资源,所有大城市都开设了横滨银行的支行。日本的殖民政策使缅甸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大批工人失业,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急剧恶化。从这年夏季开始,日本开始在缅甸推行强制劳动,缅甸80万工人和农民被强行征募到“劳动军 ”中[注:V·汤普森:《东南亚的基本问题》纽黑文1942年版第9页。],位居东南亚各国之首。为了减轻英美海上封锁的压力,日本强迫东南亚各国人民修筑缅甸-泰国-新加坡铁路,被刺刀驱使修筑铁路的5万缅甸人,很少生还,而各国战俘死去的大概有12000人以上,劳工死去的有25万人以上。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德国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美英在北非登陆成功。日军在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遭受挫败后,转入战略防御。同时,由于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空前高涨,牵制了大量日军,威胁着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为了驱使缅甸人民为日本的侵略战争付出更大的牺牲,与日本一道,对同盟国作战到底。于1943年8月,日给予缅甸“独立”。同时,缅甸向英国和美国正式宣战。此后,日缅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进行合作。”缅甸宣布“独立”后,德国及仆从国立即承认缅甸为独立国家。缅甸取得形式上独立后,日本顾问取代日本军官,控制了缅甸政治、经济等一切领域。
日本的法西斯统治和横征暴敛,暴露了给予缅甸独立的真象,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反抗。1943年初,缅甸CCP秘密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制定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开辟群众性抗日斗争的决议。此后,缅共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日寇。为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组成广泛的统一阵线,缅共同各派爱国政治力量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使反法西斯的力量汇合成抗日洪流。缅甸爱国志士昂山将军和缅甸领导德钦丹成为了利用合法身份进行斗争,参加了政府,分别担任国防部长和农业部长。
1944年8月,由缅甸CCP发起,反法西斯各派政治力量和武装力量成立了统一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抗日本占领者的斗争的宣言。日本占领缅甸后,世界局势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逐渐摆脱被动局面,英美联军胜利登陆北非。在二战形势开始发生转折的时候,作为盟军亚洲太平洋战场重要基地缅甸的丧失,对盟国的总体战略产生了巨大影响。滇缅路的截断,使进入艰苦抗战第6年的中国失去了取得盟国军援的唯一陆上通道。虽然驼峰航线空运仍在进行,但数量十分有限。日军占领缅甸,打开了进攻印度的门户,英印危在旦夕。缅甸的失陷,还加重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压力和驼峰航线的空运负担。这一切,迫使盟国不得不考虑反攻缅甸的战略计划1943年10月,中国军队发起了缅北滇西大反攻。中国驻印部队从印度列多以南野人山出发,向侵缅日军一路攻击前进,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先后赢得了胡康河、孟拱河谷战斗和密支那战役的巨大胜利,攻克了八莫、南坎等地。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4月,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连克腾冲、松山、龙陵和芒市等城市。1945年1月,两支远征军在畹町胜利会师。至此,中国军队肃清了入侵缅北的全部日军。3月8日中国军队又攻克腊戍,续向康沙追击。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是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⑥ 近代中国历史中英国什么时候从缅甸入侵云南的

1910年12月底,英国一支2000余人的远征军跨过中缅边境,再次入侵中国云南片马地区。清朝在片马地区并没有驻扎军队。因此英国军队的推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轻轻松松地就占领了片马地区。19世纪以前,缅甸是中南半岛领土最大、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与缅甸是山水相连的邻居,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清干隆年间,两国确立朝贡关系。

然而,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南半岛加紧武装侵占活动,领土最大的缅甸首当其冲。1824年3月5日,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深刻影响了缅甸及东南亚历史进程。三次英缅战争历时61年,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英国和缅甸,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战争使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受到极大震动并作出不同反应,从而导致半岛形势发生剧变。

⑦ 中缅战争的原因、结果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⑧ 缅甸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什么原因导致盟军打败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⑨ 英缅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英缅战争指英国侵占缅甸,使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各次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18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逐渐向缅甸推进。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而派出登陆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

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军事行动。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是,未能攻下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开始,英军就撤退了。

5月,马赫·班都拉率领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木附近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

然而,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便不再进攻,而匆促回师增援国内驻军。

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使缅甸政府措手不及,从而轻易地攻占该市。缅军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将仰光的敌军登陆部队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期间仰光附近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要塞,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最后仍遭失败。

12月30日恢复谈判。

1826年2月24日缔结和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贾伊蒂各公国的内政,南部的若开区和丹那沙林区划归英国,同意偿付100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总督到任视事,签订缅英通商条约。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这支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只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

同时,还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再作更大的让步。在遭到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从海上炮击马塔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雨季过去后,英国高德文将军统率的“阿瓦”加强集团军开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

因此,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第三次英缅战争是英国又一次进行侵略而引起的。为了彻底兼并缅甸,英国利用英商贸易公司就缅甸政府处以罚金问题提出控诉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口实。

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

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了的英军还是发起了进攻。

11月14日,英军占领明赫拉边防炮台,直扑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

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一个独立省划归印度。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⑩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起因的过程是怎样的

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军事行动。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是,未能攻下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开始,英军就撤退了。

5月,马赫•班都拉率领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木附近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然而,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便不再进攻,而匆促回师增援国内驻军。

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使缅甸政府措手不及,从而轻易地攻占该市。缅军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将仰光的敌军登陆部队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期间仰光附近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要塞,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最后仍遭失败。12月30日恢复谈判。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6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2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2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6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7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2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39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19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