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缅甸斯里兰卡哪个台风频繁
⑴ 中国东南、缅甸南部、斯里兰卡遭受哪个台风最频繁地方
中国东南部。我国是全球受台风影响最频繁的地区,每年侵袭西太平洋大陆沿岸的台风总数达到全球第一。
⑵ 中国东南地区和斯里兰卡哪个地方遭受台风侵袭最为频繁
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台风登录,根据不同台风的等级对其城市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那么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国家有哪些?通过佰佰安全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具体之最没见过统计,理论上是赤道附近的国家受到影响最严重。
西北太平洋沿岸、大西洋西岸、印度洋北岸都深受其害,根据记载日本、菲律宾、孟加拉国、中国、美国以及加勒比海岛国都遭遇过非常严重的热带风暴灾害,其中孟加拉国死亡的人数最多。
地球上的台风多在太平洋,飓风多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我国东南沿海台风较多,日本和东南亚岛屿国家是台风多发区。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为飓风多发区,中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海岸为飓风多发区。
台风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大风。热带气旋达台风级别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以上。
②暴雨。台风是带来暴雨的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可能产生150~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直接或间接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间接)1975年第3号热带气旋登陆后倒槽在河南南部产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区的降雨记录(河南75.8事件)。
③风暴潮。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⑶ 8月份斯里兰卡是不是雨季那里台风多吗那里适合几月份去
斯里兰卡接近赤道,终年如夏,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每年的5月份到8月份全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候。所以8月份的斯里兰卡是雨季。可能遇上台风,但是没想象的那么严重。12月到4月左右是斯里兰卡的最佳旅游时间。
⑷ 关于台风
词语】 台风[1] 【拼音】 táifēng 【英文】 [typhoon;hurricane;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 【法文】 [typhoon] 【释义】 (1) 指亚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风。 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指热带、亚热带海区发生的热带气旋。 台风云图(3)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风度。 个别演员台风不正。 英语 Typhoon这个词(意思是飓风)是根据台风音译而来。
[编辑本段]【台风综述】
(1) 指亚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风。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特指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泰培与美国地图的大小比较。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编辑本段]【台风形成】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结构台风结构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编辑本段]【台风源地】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c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中国南海海区; (2)菲律宾群岛以东、琉球群岛、关岛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台风发源地);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编辑本段]【台风分级】
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一、台风级别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也即台风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二、 热带扰动级别(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POOR表示差;FAIR表示一般;GOOD表示好。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以及发展成热带气旋的前景。一旦可能将加强成热带低压。此时JTWC亦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FAIR或GOOD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虽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编辑本段]【台风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台风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两季。当时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陆,波及泰、柬、缅等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编辑本段]【异常路径】
西北太平洋常见几种异常路径: 根据异常台风路径对我国的影响,通常将异常路径分为八种型式: (1) 黄海台风西折:其主要特点是台风沿125E附近北上到黄海时突然西折,袭击辽鲁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径是在这一带向东北方向转向的。 (2) 南海台风北翘:这类台风主要特点是到南海北部急转,沿经线方向北上,正面袭击广东省。正常路径是在南海北部继续西移,登陆我国广东西部、海南岛或越南。 (3) 倒抛物线路径:倒抛物线与抛物线路径相反,它将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动,有少数在我国华东登陆。正常路径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或成抛物线向东北方向转向, (4) 回旋路径(又称作“藤原现象”):当两个台风距离足够接近时,在太平洋上常见到互相作逆时针方向回旋,并存在互相吸引的趋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曾对此做过实验,并指出其间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径:当台风在前进过程中,同时出现左右来回摆动,表现成一条蛇形路径。预报时,每一次摆动,都可能引起预报结论的混乱,或随实况不断地改变预报结论。 (6) 顺时针打转:台风打转是其移向急变的一种方式,打转以后往往选择一条新的路径移动,使原来的预报失败。顺时针打转一般发生在基本流场很弱的环境里。 (7) 逆时针打转:有一部分逆时针打转发生在几种基本气流并相互作用的环境里,这和顺时针打转基本气流很微弱的环境不同。 (8) 高纬正面登陆:这类台风生成以后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动,登陆朝鲜和我国辽宁、山东一带。这类路径很稳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个经度上,这种路径比正面登陆我国华东的路径要偏北10-15个纬度。
[编辑本段]【防患事项】
提示一 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海滩助潮涌,大浪极其凶猛,在海滩游泳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千万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受伤后不要盲目自救 请拨打120 台风中外伤、骨折、触电等急救事故最多。外伤主要是头部外伤,被刮倒的树木、电线杆或高空坠落物如花盆、瓦片等击伤。电击伤主要是被刮倒的电线击中,或踩到掩在树木下的电线。不要打赤脚,穿雨靴最好,防雨同时起到绝缘作用,预防触电。走路时观察仔细再走,以免踩到电线。通过小巷时,也要留心,因为围墙、电线杆倒塌的事故很容易发生。高大建筑物下注意躲避高空坠物。发生急救事故,先打120,不要擅自搬动伤员或自己找车急救。搬动不当,对骨折患者会造成神经损伤,严重时会发生瘫痪。 提示三 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居民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稍微保持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还有一些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譬如钢管、榔头等,说不定会被风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四 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不要自己开车,可以选择坐火车。 提示五 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请检查家中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家长关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户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市民出行时请注意远离迎风门窗,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停留。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北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热带气旋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是一种低气压天气系统,于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纬度外的海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它移动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它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最终在海上消散、转化为温带气旋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登陆陆地的热带气旋可以造成严重的财产或人命伤亡,是由天气引发天灾的一种。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
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其它天气系统如温带气旋主要是靠冷北水平面上的空气温差所造成。热带气旋登陆后,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失去温暖而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而减弱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气流受科氏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在北半球,热带气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旋转。
不同的地区习惯上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台湾、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习惯上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台风。而大西洋则习惯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飓风。其它地方对热带气旋亦有不同称呼。气象学上,则只有风速达到某一程度的热带气旋才会被冠以“台风”、“飓风”等名字。
热带气旋级别
不同的地区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分级方法,但基本上可分为:
名称 中心持续风力 结构
热带扰动(Tropical Disturbance) 热带气旋的初型;没有明显组织的雷暴。但可能是有机会发展成热带气旋的雷暴,或是热带气旋减弱后的残余。
热带低气压(Tropical Depression) 8级以下,即≤17.1米/秒,每小时不足33海里/62公里 持续而有组织的雷暴及云,有明显的表面对流。由相关气象机构发出热带气旋编号。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 8至9级,即17至24.4米/秒每小时34至47海里/62至88公里 持续有组织的雷暴及云,开始出现明显的气旋形状。由各海洋负责之气象中心命名。
强烈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 10至11级,即24.5至32.6米/秒每小时48至63海里/89至117公里 部分地区如美国、台湾没有此级,而是并入热带风暴
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名称:台风(Typhoon):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飓风(Hurricane): 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强烈热带气旋(Severe Tropical Cyclone): 南太平洋西部、东印度洋强烈气旋(Severe Cyclonic Storm): 北印度洋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 西南印度洋 12级以上,即33米/秒每小时63海里/117公里以上 风眼开始形成,热带气旋进入发展成熟
(关于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对台风分级及名称,参看台风。)
在美国,飓风会再根据强度分为一至五级:
• 一级飓风中心持续风速64至82海里,或119-153公里
• 二级飓风中心持续风速83至95海里,或154-177公里
• 三级飓风中心持续风速96至113海里,或178-209公里
• 四级飓风中心持续风速114至135海里,或210-249公里
• 五级飓风中心持续风速超过135海里,或249公里
美国的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称中心持续风力超过每小时150英里或241公里(67米/秒)的台风为超级台风(SuperTyphoon, STY)。
请注意:根据联合国国际气象组织的定义,持续风速指十分钟平均风速。但是美国的持续风速为地面上十米之一分钟平均风速。根据美国的定义所测量到的平均风速,会比联合国定义的稍高。
[编辑]
形成
热带气旋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凝固时放出的潜热。形成热带气旋的条件有:
• 低层水平风切变造成的气流辐合
• 来自广阔海洋,温暖而潮湿的空气。海水表面温度不低于26.5°摄氏;水深不少于五十米。
• 地转偏移力,离赤度超过三至五个纬度(当中亦有少数例外的,其气流偏转力可能由其它条件补足)。
• 不强的垂直风切变
• 高空有外散气流的环境,垂直大气不稳定,即对流层温度随着高度下降,对流层中部相对潮湿
[编辑]
主要源地
接近所有的热带气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纬度以内的范围内生成。当中大约87%是在南北纬二十度之内。因为地转偏移力弱小的关系,南北纬十度以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极少,一般相信大约只有每一百年一次。
每年地球总共平均有80个热带气旋生成,主要产地有:
•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国海):影响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韩国、越南、太平洋上岛国。间中可以影向泰国以至俄罗斯远东区。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 北太平洋东部:第二多生产热带气旋地区,影响地区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岛国,罕有情况下可影响加利福尼亚。
• 南太平洋西部:主要影响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各国。
• 北印度洋: 主要在孟加拉湾生成,亦有在阿拉伯海生成。影响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巴基斯坦。
• 南印度洋东部: 影响印尼及澳洲西部
• 南印度洋西部: 对这地区的热带气旋资料较少,主要影响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肯亚等地
• 北大西洋: 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每年生成数目由超过二十个至一个不等。主要影响美国、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国,间中影响可达加拿大。
[编辑]
罕见源地
以下的海洋很少会生成热带气旋:
• 南大西洋: 由于较低的海水温度、强力的风切变,至今只曾发现有三个热带气旋在南大西洋形成。
• 北太平洋中部:强力的风切变令很少热带气旋可以生成
• 地中海:只有极少数类似热带气旋的风暴
[编辑]
生成时间
热带气旋活动在夏天水温较高时较为活跃。不同地方的亦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 北太平洋西部全年皆有热带气旋,但活动以二月最少,九月初最多。
• 北大西洋及北太洋东部则主要集中在六月至十一月。
• 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在十月底开始,至五月左右结束,当中以二月中至三月初是高峰。
[编辑]
结构
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有以下的部分:
• 地面低压:热带气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海面部分是一个低压区。地球水平线上所录得最低的气压是在热带气旋中心所录得的。
• 暖心:热带气旋的暖湿空气环绕着中心旋转上升,过程中水气凝结释放大量潜热。热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热带气旋内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气温都比气旋外为高。
• 中央密云区: 在中央的低压附近有频密而持续的雨云及雷暴。拥有对称中央密云区的热带气旋一般较强及发展成孰。
• 眼: 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气,称为眼。眼内的天气通常都是平静无风,无云,有时甚至可眼阳光。(但海面可能仍然极为波涛汹涌)。眼内的地面/海面温度是热带气旋内最低的;而在高空则是最高的。眼通常都是呈圆形,直径由8公里至200公里不等。较弱的热带气旋的眼可能被中央密云区遮蔽,从卫星图像看不出来。
• 眼壁:包围眼的是圆桶状的眼壁,眼壁内对流非常强烈,亦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强烈的热带气旋有眼壁更新周期,产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内壁,但成因未明。
• 外散环流:热带气旋的高空呈反气旋式外散环流。地面/海面的风是呈强力向内旋转,随着高度上升减弱,最终改变方向。原因是与中心的暖芯有关。
[编辑]
消散
热带气旋通常在以下情况下消散:
• 移入陆地。因为失去维持能量的暖湿空气,而迅速减弱消散。多数的强烈热带气旋登陆后一至两天即变成组织松散的低压区。但是若果能够重新移到温暖的洋面上,它们可能会重新发展。移经山区的热带气旋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减弱。
• 在同一海面上滞留过久,消耗热能后消散
• 遇上垂直风切变,对流方向受破坏
• 弱的热带气旋被另一低压区影响,受破坏而成为非气旋性雷暴
• 进入冷水地区,失去热带气旋特质,变成温带气旋
[编辑]
影响
成熟的热带气旋释放的热量可达 6x1014瓦,比所有人类的发电机加起来高二百倍,或等于每二十分钟引爆一颗一千万吨的核子弹。
在海上的热带气旋引起滔天巨浪,狂风暴雨。所有的船只得知热带气旋接近,都会尽量远离,有时国际航运会受影响。但是热带气旋以登陆陆地时所造成的破坏最大。直接破坏包括:
• 大风:飓风级的风力足以损坏以至催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破坏更大。大风亦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成非常危险。
• 风暴潮:因为热带气旋的风及气压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没沿海地区,倘若适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风暴潮往往是热带气旋各种破坏之中夺去生命最多的。
• 大雨:热带气旋可以引起持续的倾盘大雨。在山区的雨势更大,并且可能引起河水泛滥,土石流及山泥倾泻。
间接破坏则有:
• 疾病: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
• 停电:热带气旋可能破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
• 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
[编辑]
存在意义
热带气旋所造成的人命损失是无法衡量的。但是热带气旋亦为干旱地区带来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区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来自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亦是维持全球热量和动量平衡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热带气旋把太阳投射到热带,转化成海水热量的能量,带到中纬度及接近极地的地区。热带气旋亦作为一强烈涡旋扰动,把赤道所积存的东风角动量输送往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内。
飓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暖并且会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如果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比较轻,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维持并且发展。在飓风眼(即飓风中心)中相对来说天空比较平静。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发生在靠近飓风眼的周围大气中,称之为(飓风)眼墙。在眼墙的高层,大多数空气向外流出,从而加剧大气的上升运动。
回答:dlamqxz2082005-07-19 10:32:14 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风”实际上和所称谓的“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
在北半球,国际日界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威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界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
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作“飓风”。比如,美国人就把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为“飓风”;而人们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比如,我们就把西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回答:mask2005-07-19 12:13:11 一样的!回答:nothing2005-07-19 13:01:52 一样,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回答:Superwhales2005-07-19 13:08:01 风力大于 12 级的风 , 在太平洋上产生的 叫做 “ 台风 ” , 在印度洋上产生的 叫 “ 热带风暴 ” , 在大西洋上产生的 叫 “ 飓风 ” 。 回答:行者孙2005-07-19 16:15:05 台风与飓风,其实,就是同一种强风暴.只不过不同的地域称呼不一样而已.其实,同样一台电脑.在中国我们称谓"电脑",而英国,当地人却称为"computer".
⑸ 是中国东南还是缅甸南部还是斯里兰卡 遭受台风最为频繁
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要远远大于缅甸南部,还有斯里兰卡地区。
⑹ 比如斯里兰卡,会不会容易产生台风还有海啸之类的
海岛国家,台风海啸都是有可能的,概率肯定是比较小的哦。望采纳~谢谢·!
⑺ 在下列国家地区中,那里遭受台风袭击,最为频繁A:中国东南,B:缅甸南部,C:斯里兰卡
选A。在列举的三个地区中,中国东南遭受台风袭击最为频繁。缅甸南部、斯里兰卡都频临印度洋,发生台风或海洋风暴的频率都不如中国东南地区。
⑻ 斯里兰卡遭受台风频繁吗
斯里兰卡遭受台风频繁
⑼ 发生在美国台风和在中国台风那个多些(最好有具体数据,不是龙卷风)
中国台风多些(具体数据见下,重点我以用( )出来.) 楼上说的是美国台风比中国台风强,但不能说明台风多些.
主要源地: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间生成的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国际日期线以西的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热带气旋;而南大西洋则几乎没有热带气旋活动。几乎所有的热带气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纬度以内的范围内生成。当中大约87%是在南北纬二十度之内。因为地转偏移力弱小的关系,南北纬十度以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较少,但并非罕见。
每年地球总共平均有80个热带气旋生成,主要产地有:
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一带):
包括南海,影响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南、台湾;菲律宾、韩国、日本、越南、太平洋上各岛,间中也可以影响泰国及印尼。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沿岸是全球最多热带气旋登陆的地方);而每年也有六至七个热带气旋登陆菲律宾。
北太平洋东部 :
第二多生产热带气旋地区,影响地区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岛国,罕有情况下可影响下加利福尼亚,及中美洲的北部地区。
北大西洋 (美国一带):
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每年生成数目差距很大,由一个至超过二十个不等,每年平均大约有十个生成。)主要影响美国东岸及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国,间中影响可达委内瑞拉和加拿大。2005年的飓风文斯(英语:Hurricane Vince)更以热带低气压的强度登陆西班牙,是有纪录以来唯一一个登陆欧洲的大西洋风暴。
南太平洋西部 :
主要影响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各国。
北印度洋 :
包括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主要在孟加拉湾生成。北印度洋的风季有两个巅峰:一个在季风开始之前的4月和5月,另一个在季风结束后的10月和11月。影响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国,有时更会影响阿拉伯半岛。
南印度洋东部 :
影响印尼及澳大利亚西部。
南印度洋西部:
主要影响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坦桑尼亚、科摩罗和肯尼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