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诵经节吃什么
1. 东南亚居民的生活习俗是什么
饮食
泰国:泰国人早餐喜欢吃猪油糕、甜面包、水饺、沙丁鱼、汤面、西式点心、多士煎蛋,喝鸡粥,牛奶或咖啡。日常生活中以米为主食,爱吃鱼类,但不吃海鲜
2. 缅甸有哪些佛教节日
迦提那节
俗称希施节,是缅甸佛教徒一年一度举办的重要传统节日。
迦提那节是在缅历七月(德甸鞠月)十六日至八月(德伞梦月)十五日之间(相当于西元年里的十一月前后)选择一吉日来举办其节日的活动。当节日期间,佛教徒们都聚集一起用怀着对佛祖的敬意把金钱,僧衣,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奉献到佛寺里。
2008年11月12日,在老街市的和平寺,佛教徒们把供奉僧侣的各种生活用品和纸币,精心制作成美观的礼品架,跳着舞抬进寺中。他们在寺庙里向各位僧侣敬拜,僧侣们则会给他们讲道,滴水和祝福。礼毕后一起聚餐,一同度过美好的节日。
像这样的节日,对佛教徒来说,都是圣洁而荣耀的,节日将会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每个缅甸佛教信徒都会参加这样的节日。
迦提那节日的起源,相传是在西元前五百四十多年前,一些佛教僧侣要到山上去朝拜佛祖释迦牟尼。那天下着大雨,僧侣们都在雨中很艰苦的向山上爬,花费了好多天的时间才找到佛祖。当他们找到佛祖时,他们都很累又很饿,衣衫又湿又脏又臭。所以佛祖给他们更换新的衣衫,讲完道以后给他们赐福,又给他们预备食物。
就这样,佛教信徒们为了纪念这个事实,遂在丰收以后,选定一吉日为寺院里的僧侣们献上金钱,僧衣和食物,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3. 缅甸最壮观的“僧人聚会”,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直以来,东南亚旅游都是我们国内非常热门的旅游路线。
从早期“出国游”兴起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到海外旅游,东南亚旅游依旧是一个很大的热点。
缅甸,便是其中之一。
法新社报道位在缅甸中部历史悠久的瓦城是佛教重镇。今天在瓦城附近的机场举行的布施大会,除了有众多赤足僧侣参加,还有来自12个国家的佛教高层人士聚集。
当太阳升起时,着藏红色和栗色僧袍的僧侣在足球场大小的场地形成一片壮观人海,他们冥想、祈福及接受布施。
根据一份声明,这场活动是为了加强“(缅泰)两国僧侣及佛教徒之间的关系”,并强化区域的僧侣文化。
这场布施大会是2015年来第3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24岁缅甸僧侣吴苏南达(U Thu Nanda,译音)说:“我希望未来几年可以继续举办更大的活动”。
4. 清泉节吃什么
你说的是清明节吧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其实有其最基本的原因.先不说三月三吃蛋吧,端午吃粽子,鸭蛋,喝雄黄酒,中秋吃月饼,春节吃年饭,元宵节吃元宵,这里注意两点,一是这些节日基本是分布均匀的,过一段时间一个.第二都离不开吃点什么.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多数年份物质是比较匮乏的,一般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营养通常是不足的.长期的营养不足就会影响生存,于是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来吃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加之农历三月三这一时期正是鸡生蛋的高峰期,蛋多了,要买的话也价钱不高,所以要"扩大内需",自己吃掉一些,一举两得.
寒食、清明节里斗鸡子(卵)之戏,真正的源起,应该还是归于先秦时代某些地区的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无疑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再者清明日的郊游踏青,熟鸡蛋也是便携的食品。事前的撞击剥皮,难免引起孩童两两相撞的兴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史记》)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不也是鸡蛋吗?清明的祭祖扫墓,其中不也有慎终追远的生命意识吗?春季里万物化育,是生命的季节,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层的生命意蕴上暗合。
据说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这个风俗是怎么传下来的呢?传说古代孝感一带属云梦泽之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后来,三月初三吃地菜煮
鸡蛋就成了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清明吃鸡蛋,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一样重要。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然而,也有种说法,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
5. 56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2、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成龙的形状,故称“引龙”。然后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3、虫王节
六七月间,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基本不再搞虫王节祭祀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4、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5、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
6. 少数民族着名节日
1、蒙古族: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6)缅甸诵经节吃什么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节日,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一些节日。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
少数民族节日 网络
7. 佛教一般吃什么 什么不能吃 什么可以吃 越详细越好 做论文用的 谢谢~
佛教分很多宗派的。正常是建议你吃素,而不是强制吃荤。如果真不能吃荤的话,藏传佛教把人该饿死了。而且佛教里对荤菜的,定义并不是仅仅指肉类,还包括有葱姜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传统的佛教里面没有不能吃肉这条戒律,不能吃肉这条戒律是后人自己加上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倒是对酒有明确的教义不能喝。
8. 请问佛教有那些节日
佛教节日
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耶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佛教节日。
佛诞日除举行浴佛法会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也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佛成道日也会在寺院中举行纪念仪式,特别是煮腊八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习俗;佛欢喜日为盂兰盆节,举行供僧法会,提倡孝亲报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佛菩萨的节庆,依时间先后有:正月初一的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圣诞、二月十五的佛陀涅盘日、二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的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的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廿八的药王菩萨圣诞、五月十三日的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的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三的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萨圣诞、九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出家日、九月三十的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的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月廿九的华严菩萨圣诞等。
在这些节日期间,大部份的寺院也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广大悲愿,受到民间普遍信奉,因此观音菩萨圣诞、出家、成道纪念日,一般寺院均举行观音七,或礼拜大悲忏,或举行有关观音菩萨雕塑、画像展等修持、纪念活动。另外,在民间也会举行规模庞大的观音庙会等节庆活动。
在药师佛、阿弥陀佛圣诞时,寺院则举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药师法会。在佛教里,药师法门强调的是现世的平安吉祥、消灾延寿;修持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则着重在将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得安稳解脱。可见一个重视“现生”,一个重视“往生”。总之,称念弥陀圣号或药师佛号,无非是借此修持因缘,了生脱死,解决人生“生”和“死”两个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佛教节庆,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和发展的信仰特色。不过,佛教对节日的看法和世俗社会不太一样,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个月的六斋日或十斋日,也都算是节日。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是丛林极为重视的四大节日,而一般信徒则于六斋日、十斋日自行持斋、诵经、礼拜,甚至举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来,佛教最重视怀恩报德,不仅是报父母生养的恩德,更要报三宝、师长长养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师诞辰均举行扫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规》即载有达摩忌、百丈忌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
在佛菩萨圣诞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主要是希望大众在纪念、缅怀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功德特质之余,还要能唤起信众的宗教情操,激励自己,提醒大众学习并实践佛菩萨的普济精神。
不过,佛教的节日虽然很多,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佛教还没有一个全国性佛教节日,因此,多年来佛光山积极提倡,希望能订定四月八日佛诞日为“佛宝节”,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为“法宝节”,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为“僧宝节”,并进一步推动成为国定假日,就如南传佛教的卫塞节一样,让佛教徒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共同庆祝,一方面促进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同时让佛教积极走向社会,走入群众。此一理想的实现,则有待全体佛教徒共同的努力推动,以期能早日达成。
〔注释〕
农历四月八日,是纪念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据佛传记载:佛陀降诞时有“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或说有“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故中国佛教于佛诞日根据此说,举行浴佛法会。除庆祝佛陀的降诞,也使佛弟子能于此日植福培德,“发殊胜愿,回向无上一切智海”,所以佛诞日也称为“浴佛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节日。依北传佛典记载,佛陀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而无所得,形容枯槁,身体虚弱,便决定放弃苦行,当他走到尼连禅河边,饥饿过度的身体不堪负荷,遂昏厥倒地,时有一牧羊女亲自供养乳糜,佛陀食后,体力逐渐恢复,便端坐菩提树下,立誓不证菩提绝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因此称是日为“佛成道日”。后世每逢十二月八日,寺院均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诸果品、五谷煮粥”供佛,称为“佛粥”、“腊八粥”或“五味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分送给信徒,借此机缘与信众檀那联络感情,拉近信众彼此间的距离。吃腊八粥之风渐广传至民间,乃至宫廷亦于此日架起大锅煮粥供应,皇帝、皇后、百官等,亦互敬腊八粥,以示吉祥如意。一般社会大众亦认为在佛陀成道日吃腊八粥能平安吉祥,能消灾免难,所以在腊八节这一天多会到寺院吃粥求平安,腊八粥让佛教的信仰融入民众生活里。因此,身为佛教徒者应加以推广,让更多人能同沾佛陀成道日的吉祥气息。
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令僧众会集一处,专心修道,精练身心,坚厉戒行。僧侣藉安居时期的精进修行,证道者甚多,佛甚欢喜,故名“佛欢喜日”。又解夏之日,僧众集会,自恣忏悔得清净,故此日又称“僧自恣日”。
“盂兰”即倒悬之义,表示饿鬼之苦如人倒悬一般;“盆”则为救护之器,故以“盂兰盆”解为“救倒悬”。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始得六神通,欲报父母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观见其母生饿鬼中,不得饮食,皮骨相连,日夜痛苦。目犍连尊者见状,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碳。目犍连运用神通却不能救拔其母,悲号涕泣的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尽世之美,置于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则能仗此功德,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目犍连尊者依示行事,是日,其母得脱饿鬼之苦。由此,佛再慈悲叮嘱:“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教徒遵行佛制而有“盂兰盆节”。
佛世时,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载: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利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之罪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其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很相符合,故“目连救母”的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剧,深受民间喜爱,而盂兰盆会也更因为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又《释氏六帖》也记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
七月十五日,寺院除循例举行盂兰盆法会外,供僧法会也在信众的护持下日渐盛行。全国僧伽集体应供的斋僧大会,始于一九八五年,假台北中山堂举行。提倡供僧的原意,本是希望借此全国僧众大集合的日子,给予僧众一个讲习的机会,亦即在供僧法会中,聆听高僧、大德的开示和演讲,一者扩大视野,接收新知识,同时借此机会,让所有的出家众的服装、礼仪和制度等,都得以统一,也让各道场法师们互相联谊交流,观念得以沟通,达到共识,这才是全国供僧的真正意义。主办单位如果将所得净财运用于僧伽一年修行办道之所需及僧伽教育、僧伽医疗保健等工作的经费,这便是斋僧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佛光山积极提倡“道粮斋僧功德回向法会”,期将斋僧功德意义扩大到“不是供养热闹,而是供养办道;不是供养个人,而是供养大众;不是供养一餐,而是供养全年;不是供养一时,而是供养永生。”因此,不仅在七月十五举行孝亲报恩供僧法会,更在七月份每天诵经回向热心护持的檀那及其宗亲父母,并以佛教平等普济六道群生的性格,定期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普佛拜忏等佛事法会。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一个月的佛事法会,把民间视为“鬼月”的七月转化为慎终追远,感念亲恩的“孝道月”;僧众诵经回向、培福修慧的“僧伽月”;以及檀那发心供僧、作诸福德的“功德月”。并且推动孝亲楷模的表扬、亲子联谊及杰出的十大僧宝、十大檀信、十大佛教青年、十大佛教儿童、十大供养人、十大功德主选拔等种种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活动,达到化导社会风气的理想与目标。
目前佛教节日的庆祝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全国性的,如南传国家的卫塞节、日本的佛诞游行、泰国的泼水节、韩国的佛诞灯节等,都是全民性的庆祝佛诞日的代表。甚至有些国家、地区,还将佛诞节订为国定假日,如韩国、马来西亚、香港,以及南传佛教国家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尤其斯里兰卡即以此节为国家最伟大的庆典,此日,人民群集寺院参加法会,并持戒听法;政府亦于此节庆期间禁止杀生、卖酒,间或释放囚犯;僧人日夜说法,及念诵守护经以消灾祈福,民间各项庆祝活动更是应有尽有,几乎到了举国欢腾的地步,他们把对佛陀的崇仰与怀念之意表露无遗。
南传国家认为佛诞日、佛陀成道日及涅盘日是同一天,都在国历五月五日,故将此三节汇集一起庆祝而称卫塞节。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更将卫塞节订为世界佛陀日,以此节日显示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慧光辉照耀全球,并借以发扬佛陀慈悲平等之教义,倡导世界和平。
9. 缅甸的父亲节是哪一天
缅甸的父亲节在6月16日。
缅甸是个节假日众多的国家,最隆重的要数泼水节。
缅甸的节日主要有:
1.独立节1月4日纪念缅甸1948年1月4日独立日
2.联邦节2月12日1947年2月12日昂山签署(彬龙条约)决定成立缅甸联邦
3.农民节3月2日纪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胜利
4.建军节3月27日初为抗日节,55年改为建军节
5.工人节5月1日
6.烈士节7月19日纪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等人遇难
7.民族节缅历月圆节后10天
8.泼水节4月中旬缅历1月底2月初,一般持续4天,第5天为缅历新年首日
9.浴榕节4月下旬缅历2月月圆日举行。将菩提树(榕树)视为佛的化身。在最炎热干旱季节给榕树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扬光大之意
10.点灯节10月缅历7月月圆日。传说佛祖在雨季时到天庭守戒诵经3个月,到缅历7月月圆日重返人间节凡间张灯彩迎佛祖归来。
11.敬老节10月缅历7月。传说众僧侣在雨季守戒3个月期后跪请佛祖训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间举行敬老活动。
12.献袈裟节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缅历7月月圆至8月月圆期间善男信女要向僧侣敬献袈裟。在8月月圆日点灯迎神,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此日又称“光明节”
13.作家节12月上旬缅历9月1日。古时举行拜神活动,从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奖励“像神一样崇高的”大作家们。1944年缅甸作协正式确定为“作家节”
10. 缅甸一年有几天的法定节假日
缅甸法定节假日如下:
1、独立节
1月4日,纪念缅甸1948年1月4日独立日。独立节有很多官方和民间的庆祝活动。许多佛塔也将在1月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寺院里会看到堆积如山的供品,晚上还有戏剧歌舞演出。
2、联邦节
2月12日,纪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签署《彬龙条约》决定成立缅甸联邦,各地的少数民族都会穿上民族盛装游行。
3、农民节
3月2日,纪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胜利,无论是仰光中心大街还是偏远的农村,到处是欢乐庆祝的人群
4、建军节
3月27日,初为抗日节,1955年改为建军节,在仰光会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晚上放五彩缤纷的烟花。
5、泼水节
4月13日前后(缅历新年),节日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互相向别人泼水,表示洗旧迎新。水是幸福的象征,人们便泼的越多反倒会越高兴。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向寺庙施舍食物与日常用品。
6、工人节
5月1日
7、烈士节
7月19日,是纪念在独立前夕1947年遭到暗杀的昂山将军和他的志士的先烈者日。
8、民族节,
12月1日,纪念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学学生抗英罢课。
(10)缅甸诵经节吃什么扩展阅读
缅甸其他节日
1、丰收节是缅历的第二个月(在公历四月至五月之间
4月到5月之间,缅历的第二个月举行,丰收节会令游客胃口大开,正是品尝缅甸传统甜点:一种用江米,加入各种果料,如果仁、芝麻、花生仁和姜片做的点心。
2、浴榕节
4月下旬,缅历2月月圆日举行。缅甸将菩提树(榕树)视为佛的化身,在最炎热干旱季节给菩提树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扬光大之意
3、五月节
7月到8月之间,是缅历的第五个月,纪念佛祖的节日,五月节将以隆重的仪式重现佛祖在世的一生,即从他出生到涅磐的全过程。五月节期间不要错过仰光大金塔里举行的仪式,其中最动人的场面是由虔诚的缅甸妇女顶着水罐,朝象征佛祖顿悟的菩提树洒下净水。
4、点灯节
10月,缅历7月月圆日。传说佛祖在雨季时到天庭守戒诵经3个月,到缅历7月月圆日重返人间,凡间张灯结彩迎佛祖归来。
5、敬老节
10月,缅历7月。传说众僧侣在雨季守戒3个月后跪请佛祖训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间举行敬老活动。
6、献袈裟节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缅历7月月圆至8月月圆期间。善男信女要向僧侣敬献袈裟,在8月月圆日点灯迎神,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此日又称“光明节”。
7、作家节
12月上旬,缅历9月1日。古时举行拜神活动,从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奖励“像神一样崇高的”大作家们。1944年缅甸作协正式确定为“作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