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征军在缅甸叫什么山
㈠ 中国远征军是哪年去的缅甸为什么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时间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第二次入缅时间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主要国际通道,1938年1月,随着战争一步步由东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带延伸,国民政府开始修筑险峻的滇缅公路。
在中国全面抗战中,云南是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联系并取得援助的陆、空国际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为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北犯中国战场西南大后方的最后战略屏障 ,从而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我国远征军在缅甸叫什么山扩展阅读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国在欧洲战场身处困境之机,胁迫英国关闭了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滇缅公路,英国被迫妥协,与日本签订了封路协定,企图以牺牲中国为代价,阻止日本攫取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军从陆路和海陆路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断了中越国际通道 。中越、中缅国家通道被切断,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1941年,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为了彻底扼杀中国对外运输,纠集了相当于10个师团的兵力,东起浙江宁波,南迄雷州半岛,发动了一连串的海上封锁作战。
2月4日切断香港到韶关的运输线,3月3日攻占雷州半岛,3月底占领并破坏汕头、潮州一带港端口,4月中强行登陆福州附近的马尾地区。4月19日占领浙江诸暨,封锁了从宁波到温州最后的缝隙,中国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锁。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㈡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有必要!
下面是我复制的,不用给我加分。下面的话纯粹是为上面那三个字壮胆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
1月21日,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
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
此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军事专家岳思平说,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仍以极大的牺牲勇气和国际主义精神,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派出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队伍,包括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猛攻,歼敌近5000人。
“连日本人也承认这是南洋开战后第一次受挫。”老人骄傲地说,之后不久,他们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
捷报轰动英伦三岛,英国政府为此特意给中国远征军师长孙立人将军颁发勋章。
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87岁的远征军老兵李润怀忘不了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牺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们与日军遭遇。将军亲临战斗前线,日军机枪集中向他扫射,将军身受重伤。”
摸着自己右脸上那块很深的弹伤,李润怀告诉记者,8天后,38岁的戴安澜将军牺牲在了异国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两军牺牲的旅以上将领达200多人。
1943年夏,从缅甸转战至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在美国空军及工兵的协助下,开始反攻缅北,在与有着〃常胜军〃之称的日军第18师团鏖战中步步获胜。翌年5月,经过重新组织的中国远征军16万余人开始历时8个月的滇西反攻作战,以巨大的牺牲清除了日军在云南的据点,继而入缅作战。
“我们打得很勇敢,以致于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线。’”另一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薛文涛,至今还记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雪普莱在采访孟关之战后写下的这样一段报道,“如有人仍怀疑中国军队之作战能力,想系未见华军在孟关之战斗。”
接任史迪威担任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及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苏尔登将军后来的回忆说:“在此区作战的华军对盟方战役的整个成就贡献至伟,击毙大部分日军者皆因中国地面部队之功也。”
中国战区成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中国于1942年1月1日与美、英和前苏联等26个国家联合发表了对法西斯作战的《华盛顿宣言》。两天之后(即1月3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将缅甸、泰国辟出来并入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战区统帅,美国史迪威将军任战参谋长、中缅战区美军最高司令长官,拉开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序幕。
史迪威将军
作为中国人民一个真诚的老朋友的史迪威将军,1883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先后4次被派往中国,从一名学习中文的青年军人、公路工程师、教官逐步晋升为美国驻华使馆中校武官、准将、中将、四星上将,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在抗日战争中,他看到国民党集团的腐败无能,感到气愤和失望,由此和蒋介石发生了矛盾。史迪威提出“依据租借法案把送到中国的美国武器平均分给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各抗日部队”而得罪了蒋介石,导致美国政府1944年10月对他发出一纸召返令……
在以后的两年里,史迪威将军虽然仍在美国军内供职,也曾指挥了着名的冲绳战役,并于抗战胜利后在“密苏里”号战舰上参加了日本签订的正式投降仪式,但终因心理失衡,抑郁生癌,于1946年辞世。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位正直的美国军人。
高唱战歌进昆明
日寇的虎狼之师在太平洋战争中横冲直闯,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支那等地。东南亚各国相继沦入敌手,日寇长驱直入缅甸南部,尔后疾速挺进缅北,中国云南边陲危在旦夕。应英军和美军的要求,为保卫云南大后方,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声援和支持下,中国政府决定出师抗击日寇。
1942年3月,第5军、第6军、第66军等10万中国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与盟军协同作战,其头部队是第5军200师的1万多名将士。作为中国组建于抗战中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并且是在广西昆仑关血战中歼灭了素有日本“钢军”之称的中村正雄旅团的中国威武之师,他们斗志昂扬地高唱战歌《战场行》进入昆明时,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战场行》这首歌是200师少将师长、着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歌词大意是:
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戴安澜将军
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1904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他的名字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曾与云南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成为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
戴安澜于1925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受过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教育。次年毕业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区队长、迫击炮连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和副师长、师长,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是最早提出响应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并始终英勇杀敌,参加过着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昆仑关大战,多次负伤,战功卓着,最后率领所属200师从云南奔赴炮火硝烟的缅甸战场,“扬威国外,藉伸正义”,战死在缅北重镇茅邦,年仅38岁,人们又将他喻为“奋飞于抗战烽火中的一只勇敢无畏的海鸥”。
云南是最可靠的战略大后方
大后方的云南各族人民为中国远征军提供了一切后勤保障,1942年1~3月,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抗日前后,仅保山县府即交军粮4.5万大包,使远征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另据保山28镇不完全统计,远征军失利后征派民工破坏滇缅公路、招待伤员又开支“积谷”14066公石,开支国币480146元。三迤大地成了10万中国远征军供给充足、进退自入的最可靠的战略基地。
远征军的重大历史影响
200师开过昆明后,即赴保山板桥一带稍作休整,1942年3月开始进入缅甸作战。滇缅公路上运兵车、大炮牵引车的马达声,汽车喇叭声,脚步声和喧嚣声不绝于耳,松软的泥土公路上尘土飞扬。200师沿滇缅公路浩浩荡荡,一路进发,沿途均有云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粮送蛋,欢送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这是中国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师援助友邦、抗击侵略而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戴安澜心中顿时不由得涌上一股从来未有的豪气,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并以诸葛武侯出征自勉,即兴赋诗两首:
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两首诗表达了戴安澜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远征军当时的义愤心情和视死如归的抗战决心。
200师以人不御甲、马不停蹄的急行军速度昼夜兼程,于1942年3月7日按时抵达缅甸东瓜(也称同古)。从此,“中国远征军”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专用名词,开始见诸于中外报刊和书籍,至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光辉。在他们入缅作战的时间里,始终牵动着1300万云南各族人民的心,频传的捷报让人欢欣鼓舞,戴安澜将军的英名也由此深深地嵌在云南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
㈢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埋在岳麓山的是谁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着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
㈣ 中国远征军是什么时候走出野人山的
65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降下了那象征侵略与残暴的旗帜,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军民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用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众多英勇的中国抗战部队中,有一支我们不能忘却的英勇军队——中国远征军。刘桂英,1920年出生,1942年以医疗兵护士的身份随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开始对日抗战,她也是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5月份开始的野人山撤退中唯一一位幸存下来的女兵。 “当时撤退到野人山的时候我们一共5个护士,最后只有我一个人走出了那片森林,其余4位因为饥饿和伤病而牺牲。我们好几万人的部队,最后也就三千来人活了下来。”刘桂英说到这段历史时总是难以掩饰自己的悲痛。从1942年2月随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开始,一直到1944年下半年撤回国内,刘桂英在此之间辗转缅甸、印度,经历了同谷与日军交战、野人山撤退、反攻缅甸等一系列对日作战的抢救伤员工作。刘桂英说,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苦难,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野人山艰难撤退中牺牲的那些战友。 2006年,中国政府给刘桂英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她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㈤ 4万中国远征军走进野人山,只幸存4名女卫生员,她们遭遇到了什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一去不回,而10万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5万人未归,但实际因战斗人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只有2万多,却有3万人永远停留在了野人山。
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0万远征军,近半数长眠在异国,不过近些年来,这些远征军也是被接回国内,“落叶归根”。
㈥ 中国远征军作战缅甸拾遗
1942年1月初,气焰嚣张的10万日军分三路入侵缅甸。缅甸战场上打响了大规模的保卫战。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从2月16日起,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聿民、甘丽初、张轸。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军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畹町而去。这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这次出兵,受到了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战局已十分危急。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远征军立即组织了东瓜战役,集中7个师的兵力,将敌五十五师围困在仰光北面的东瓜。3月19日战役打响。远征军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采用“深筑高坑、坑道串通、广设埋伏、近距杀伤、利用夜间、短促突击”的战术,激战12天,消灭敌人5000多人,俘敌400多人。这就是有名的“东瓜大捷”。六十六军于4月上旬入缅。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已被日军包围了两昼夜,他们粮尽弹缺,水源断绝,一再告急。六十六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率部奉命救援。经过3天苦战,击溃了日军主力,日军丢下1200多具尸体狼狈退出阵地。是役,远征军克复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军7000多人,取得了入缅作战之后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后,齐学启将军因公与师部失去联系,与本师负伤官兵18人向深山觅路西进,追赶师部。在离荷马林20英里处遭日寇骑兵追击,在机枪扫射之下,16人壮烈牺牲,1人落水逃生,齐将军头部中三弹、身中四弹,倒卧血泊中昏迷过去。他苏醒后,方知重伤被俘,被关在仰光中央监狱俘虏营。1944年5月,汪伪政权派陆军部长叶蓬赴仰光劝降,遭齐将军严辞拒绝。1945年3月7日,齐将军在狱中被汉奸行刺,于13日去世。冯玉祥将军曾在诗中赞颂齐将军:“还有将军齐启学,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辉煌的战绩开始,一度扼制了日军的猖狂进攻,对整个战局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特别是东瓜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和棠吉攻击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和国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
然而,事与愿违,因盟军指挥失策,协作不力,加之日军于1942年4月28日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16万盟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由主动陷入被动,并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剧——兵败“野人山”(克钦山)。在这场灾难性的国际大撤退中,中国远征军除了第90师、第96师、第200师、新28师、新29师的残余部队得以撤退回国外,归路被截断的其他几个师只好于5月15日通过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编38师跟随英军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队伍。北撤的远征军残部进入克钦山,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在纵横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与野兽和热带传染病进行殊死的拼斗……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无数远征军官兵!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于是,缅甸全境沦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决定在中印缅战场反攻日军,夺回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供给线,并重组远征军战区,由陈诚任司令长官(不久卫立煌接任),节制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4个师,总兵力达16万余人。中国驻印军6万人,也已早有准备,于同年10月从印度阿萨姆省出发,反攻缅北日军,形成了三面包围日军的有利态势。12月,中国驻印军在于邦打响了反攻缅北战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并攻入勐拱城,直逼缅北重镇密支那。与此同时,滇西远征军于年初强渡怒江天险,进入高黎贡山地区,与驻印军对敌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8月底,中美盟军以伤亡5000多人的惨重代价,夺取密支那,挫败了曾经在中国发动芦沟桥事变的日军“常胜师团”——第五十六师团。10月中旬,中美盟军南攻八莫,12月收复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至此,缅北战役取得了胜利,接着挥师南下光复腊戍,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盟军伤亡及被俘约1.5万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为中缅关系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难与共的中缅两国人民,将永远珍惜这经过战火考验的“胞波”友谊。
㈦ 求缅甸远征军的历史资料
缅甸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分兵进犯东南亚各国。12月15日,日军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城镇高东等地和三个机场。12月23日至25日,日军轰炸仰光,缅甸形势岌岌可危。英国为了挽救其在缅甸的危机,于12月25日与中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在美、英两国的建议下,于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该战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缅甸,由蒋介石任总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任参谋长。从此,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2年1月初,气焰嚣张的10万日军分三路入侵缅甸。缅甸战场上打响了大规模的保卫战。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从2月16日起,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聿民、甘丽初、张轸。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军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畹町而去。这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这次出兵,受到了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战局已十分危急。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远征军立即组织了东瓜战役,集中7个师的兵力,将敌五十五师围困在仰光北面的东瓜。3月19日战役打响。远征军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采用“深筑高坑、坑道串通、广设埋伏、近距杀伤、利用夜间、短促突击”的战术,激战12天,消灭敌人5000多人,俘敌400多人。这就是有名的“东瓜大捷”。六十六军于4月上旬入缅。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已被日军包围了两昼夜,他们粮尽弹缺,水源断绝,一再告急。六十六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率部奉命救援。经过3天苦战,击溃了日军主力,日军丢下1200多具尸体狼狈退出阵地。是役,远征军克复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军7000多人,取得了入缅作战之后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后,齐学启将军因公与师部失去联系,与本师负伤官兵18人向深山觅路西进,追赶师部。在离荷马林20英里处遭日寇骑兵追击,在机枪扫射之下,16人壮烈牺牲,1人落水逃生,齐将军头部中三弹、身中四弹,倒卧血泊中昏迷过去。他苏醒后,方知重伤被俘,被关在仰光中央监狱俘虏营。1944年5月,汪伪政权派陆军部长叶蓬赴仰光劝降,遭齐将军严辞拒绝。1945年3月7日,齐将军在狱中被汉奸行刺,于13日去世。冯玉祥将军曾在诗中赞颂齐将军:“还有将军齐启学,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辉煌的战绩开始,一度扼制了日军的猖狂进攻,对整个战局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特别是东瓜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和棠吉攻击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和国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
然而,事与愿违,因盟军指挥失策,协作不力,加之日军于1942年4月28日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16万盟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由主动陷入被动,并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剧——兵败“野人山”(克钦山)。在这场灾难性的国际大撤退中,中国远征军除了第90师、第96师、第200师、新28师、新29师的残余部队得以撤退回国外,归路被截断的其他几个师只好于5月15日通过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编38师跟随英军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队伍。北撤的远征军残部进入克钦山,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在纵横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与野兽和热带传染病进行殊死的拼斗……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无数远征军官兵!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于是,缅甸全境沦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决定在中印缅战场反攻日军,夺回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供给线,并重组远征军战区,由陈诚任司令长官(不久卫立煌接任),节制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4个师,总兵力达16万余人。中国驻印军6万人,也已早有准备,于同年10月从印度阿萨姆省出发,反攻缅北日军,形成了三面包围日军的有利态势。12月,中国驻印军在于邦打响了反攻缅北战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并攻入勐拱城,直逼缅北重镇密支那。与此同时,滇西远征军于年初强渡怒江天险,进入高黎贡山地区,与驻印军对敌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8月底,中美盟军以伤亡5000多人的惨重代价,夺取密支那,挫败了曾经在中国发动芦沟桥事变的日军“常胜师团”——第五十六师团。10月中旬,中美盟军南攻八莫,12月收复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至此,缅北战役取得了胜利,接着挥师南下光复腊戍,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盟军伤亡及被俘约1.5万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为中缅关系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难与共的中缅两国人民,将永远珍惜这经过战火考验的“胞波”友谊。
㈧ 中国远征军进入的原始森林野人山,位于哪个地方
缅甸密支那
㈨ 错。是在缅甸的野人山(过去是中国地盘)
摘要: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结果兵败缅甸,只好撤退回国。说起这场令人痛心疾首的败退,总离不开败走野人山,那么在野人山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始终说法不一,而这场大溃败的责任又该是谁来负责?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图1:说到远征军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野人山
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很可惜,第一次入缅作战功亏一篑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在撤退途中部队损失惨重。现在一提到远征军,马很多人上就会联想到野人山,那么远征军在撤退中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大溃败的责任到底该由谁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