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有多少人在缅甸
A. 有没有谚语,让本人完成作业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 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动手成功,伸手落空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想喝甜水自己挑。
路要自己走,关要自己闯。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家有斗量金,不如自己有本领。
宁苦干,不苦熬。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
锯一响就有锯末。
血书必须用血写。(西班牙谚语)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蒙古谚语)
眼望高山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
多做强似能说。
愿望的东西,必须伸手才能得到。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看到了目标,并没有到达目的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虽然有了好种子,庆祝丰收还太早。
要想成功,必须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路。
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做梦收获所得。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办事要扎实,说话要谨慎。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儿是车轧出来的。
别只看骑车马如飞龙,也要看他驯马时留下的伤痕。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
不问收获,只看耕耘。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
打鱼的不离河,打柴的不离山。
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能干的人不一定会说。(高山族谚语)
清晨的阳光不算温暖,瞬息的安逸不算幸福。(蒙古谚语)
勤恳者讲实干,懒惰者讲茶饭。(蒙古谚语)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缅甸谚语)
多深的地基,垒多高的墙。(日本谚语)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国谚语)
如果不费力,东西没价值。(西班牙谚语)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德国谚语)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
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功夫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如果每天挖掉一些土,就是高山也能铲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苦练日久,得心应手。
人有恒,万事成;人无恒,万事空。
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久的人。
吃饭吃饱,做事做了。
摆船要摆到岸。
开弓没有回头箭。
望远镜能展望前进的目标,却不能缩短要走的路程。
大胆的尝试等于成功的一半。(美国谚语)
虾儿虽小,却能游过大海。(缅甸谚语)
滴水也能装满缸。(尼泊尔谚语)
慢火煮出好饴糖。(英国谚语)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
铁要打,人要练
老天不负勤苦人。
艺高人胆大。
身经百战,浑身是胆。
钢不压不成材。
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
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
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菊花耐寒。
不经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日本谚语)
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不怕虎狼
敢伏虎者上高山,能降龙者下大海
打虎岂怕虎咬。
要想挤狮奶,就得有斗狮的胆量。
打铁先要自身硬。
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也要摸一下。
人越勇敢,伴儿越多。
树不坚硬虫来咬。
骏马总是迎着暴风骤雨奔跑;冬青总是傲着严冬冰雪矗立。
不经长途,不知马俊。
攀登高峰,就要和斜坡做斗争。
敢过大江,不怕小河。
治疮莫怕挖肉。
戳了蚂蜂窝,不怕蜂子蜇。
没有不遇风浪的海船,没有不遇雷雨的雄鹰。
崎岖路上的石块,磨不破脚底的老茧。
勇敢与成功如影随形。
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险山不绝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不担险,练不出一身胆。
走尽崎岖路,自有平坦路。
好汉喜欢烈性的马。
漫长的旅途检验好马,艰苦的历程考验英雄。
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哈萨克族谚语)
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维吾尔族谚语)
浪再大也在船底下,山再高也在人脚下。(缅甸谚语)
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英国谚语)
公鸡总是在自己的粪堆上称英雄。(英国谚语)
丧失勇气,丧失一切。(德国谚语)
暴风雪折不断雄鹰的翅膀。(蒙古谚语)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前苏联谚语)
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东非谚语)
谩骂不能使敌人退却,斗争才能赶走敌人。(马里谚语)
狗对勇士只能狂吠,见了懦夫便咬脚后跟。(马里谚语)
惹暴燥者发怒很容易,叫傻瓜上当也不难,吓唬胆小鬼更是轻而易举。(马里谚语)
莫笑跌跤的开路先锋。(非洲谚语)
作战不光靠闪亮的武器,还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南斯拉夫谚语)
身经百战成勇士。(柬埔寨谚语)
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不怕虎狼
敢伏虎者上高山,能降龙者下大海
打虎岂怕虎咬。
要想挤狮奶,就得有斗狮的胆量。
打铁先要自身硬。
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也要摸一下。
人越勇敢,伴儿越多。
树不坚硬虫来咬。
骏马总是迎着暴风骤雨奔跑;冬青总是傲着严冬冰雪矗立。
不经长途,不知马俊。
攀登高峰,就要和斜坡做斗争。
敢过大江,不怕小河。
治疮莫怕挖肉。
戳了蚂蜂窝,不怕蜂子蜇。
没有不遇风浪的海船,没有不遇雷雨的雄鹰。
崎岖路上的石块,磨不破脚底的老茧。
勇敢与成功如影随形。
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险山不绝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不担险,练不出一身胆。
走尽崎岖路,自有平坦路。
好汉喜欢烈性的马。
漫长的旅途检验好马,艰苦的历程考验英雄。
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哈萨克族谚语)
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维吾尔族谚语)
浪再大也在船底下,山再高也在人脚下。(缅甸谚语)
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英国谚语)
公鸡总是在自己的粪堆上称英雄。(英国谚语)
丧失勇气,丧失一切。(德国谚语)
暴风雪折不断雄鹰的翅膀。(蒙古谚语)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前苏联谚语)
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东非谚语)
谩骂不能使敌人退却,斗争才能赶走敌人。(马里谚语)
狗对勇士只能狂吠,见了懦夫便咬脚后跟。(马里谚语)
惹暴燥者发怒很容易,叫傻瓜上当也不难,吓唬胆小鬼更是轻而易举。(马里谚语)
莫笑跌跤的开路先锋。(非洲谚语)
作战不光靠闪亮的武器,还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南斯拉夫谚语)
身经百战成勇士。(柬埔寨谚语)
话说千遍,不如一干
若要知道,经过一遭。
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十遍。
木不钻不透,功不到不成。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说好不算好,做好方为好。
要学游泳,必须下水。
不穿尖头鞋,不知脚趾疼。
看人担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担子不在谁身上,谁不觉得重。
自己的鞋,知道是紧在哪儿。(西班牙谚语)
不是撑船手,休拿竹篙头
没有金钢钻,甭揽瓷器活。
没有钩子嘴,吃不了瓢儿食。
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棋逢对手难藏行。
菜刀不能削自己的柄。
马鞭虽长,不及马腹。
聪明的艄公,不跟坏天气硬碰。
一个人不能同时既纺纱又织布。(英国谚语)
量力砍树,量才办事。(苏联谚语)
心要热,头要冷
急躁越多,智慧越少。
忙中出错。
当最善于骑马的时候,须防止从马上跌跤。
颠狂的马容易闪失,慌张的人会惹乱子。
慢慢弯,脆木做成车轮;猛力压,软竹断为两截。
有打鱼的时候,也有晒网的时候。
长久拉直的弓是要坏的。
拼命不能算勇敢。(西班牙谚语)
B. 各地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 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 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 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 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 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 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 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解放后,除传统的活动我,还加有文艺、体育、电影、物资交流等活动,十分热闹。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 时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赛龙船词:“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象蛟龙,譬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放高升词:“做高升,放高升。学科学,练本领。火一点,黑烟喷,似利箭,冲入去。祝来年,好光景,愿五谷,又丰登。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C. 立秋后,天气会有何变化
立秋以后,天气就会逐渐的转凉,不再那么炎热,昼夜温差变化也很大。因而中午很热,早晚比较凉。但是有时候会有秋老虎出现,天气也会炎热。随着太阳逐渐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气温会逐渐的下降。另外,就是立秋以后,降雨会明显减少,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秋天的空气变得非常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很多人在伏天喜欢洗冷水澡,但是立秋之后,就要注意减少这种行为,毕竟天气变得凉爽了,还是尽量的洗热水澡。当然,在立秋之后,对于自己的饮食也要非常注意,不要再吃过凉的东西,以免刺激肠胃。秋天的时候,身体变得比较虚弱,肠胃很容易受到刺激,引起腹泻,所以要尽量吃热的东西,保护自己的肠胃。平时要多吃一点水果,多喝点白开水,毕竟天气变得干燥起来,身体很容易上火。
D. 民间谚语
动手成功,伸手落空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想喝甜水自己挑。
路要自己走,关要自己闯。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家有斗量金,不如自己有本领。
宁苦干,不苦熬。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
锯一响就有锯末。
血书必须用血写。(西班牙谚语)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蒙古谚语)
眼望高山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
多做强似能说。
愿望的东西,必须伸手才能得到。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看到了目标,并没有到达目的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虽然有了好种子,庆祝丰收还太早。
要想成功,必须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路。
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做梦收获所得。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办事要扎实,说话要谨慎。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儿是车轧出来的。
别只看骑车马如飞龙,也要看他驯马时留下的伤痕。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
不问收获,只看耕耘。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
打鱼的不离河,打柴的不离山。
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能干的人不一定会说。(高山族谚语)
清晨的阳光不算温暖,瞬息的安逸不算幸福。(蒙古谚语)
勤恳者讲实干,懒惰者讲茶饭。(蒙古谚语)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缅甸谚语)
多深的地基,垒多高的墙。(日本谚语)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国谚语)
如果不费力,东西没价值。(西班牙谚语)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德国谚语)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
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功夫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如果每天挖掉一些土,就是高山也能铲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苦练日久,得心应手。
人有恒,万事成;人无恒,万事空。
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久的人。
吃饭吃饱,做事做了。
摆船要摆到岸。
开弓没有回头箭。
望远镜能展望前进的目标,却不能缩短要走的路程。
大胆的尝试等于成功的一半。(美国谚语)
虾儿虽小,却能游过大海。(缅甸谚语)
滴水也能装满缸。(尼泊尔谚语)
慢火煮出好饴糖。(英国谚语)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
铁要打,人要练
老天不负勤苦人。
艺高人胆大。
身经百战,浑身是胆。
钢不压不成材。
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
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
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菊花耐寒。
不经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日本谚语)
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不怕虎狼
敢伏虎者上高山,能降龙者下大海
打虎岂怕虎咬。
要想挤狮奶,就得有斗狮的胆量。
打铁先要自身硬。
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也要摸一下。
人越勇敢,伴儿越多。
树不坚硬虫来咬。
骏马总是迎着暴风骤雨奔跑;冬青总是傲着严冬冰雪矗立。
不经长途,不知马俊。
攀登高峰,就要和斜坡做斗争。
敢过大江,不怕小河。
治疮莫怕挖肉。
戳了蚂蜂窝,不怕蜂子蜇。
没有不遇风浪的海船,没有不遇雷雨的雄鹰。
崎岖路上的石块,磨不破脚底的老茧。
勇敢与成功如影随形。
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险山不绝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不担险,练不出一身胆。
走尽崎岖路,自有平坦路。
好汉喜欢烈性的马。
漫长的旅途检验好马,艰苦的历程考验英雄。
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哈萨克族谚语)
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维吾尔族谚语)
浪再大也在船底下,山再高也在人脚下。(缅甸谚语)
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英国谚语)
公鸡总是在自己的粪堆上称英雄。(英国谚语)
丧失勇气,丧失一切。(德国谚语)
暴风雪折不断雄鹰的翅膀。(蒙古谚语)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前苏联谚语)
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东非谚语)
谩骂不能使敌人退却,斗争才能赶走敌人。(马里谚语)
狗对勇士只能狂吠,见了懦夫便咬脚后跟。(马里谚语)
惹暴燥者发怒很容易,叫傻瓜上当也不难,吓唬胆小鬼更是轻而易举。(马里谚语)
莫笑跌跤的开路先锋。(非洲谚语)
作战不光靠闪亮的武器,还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南斯拉夫谚语)
身经百战成勇士。(柬埔寨谚语)
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不怕虎狼
敢伏虎者上高山,能降龙者下大海
打虎岂怕虎咬。
要想挤狮奶,就得有斗狮的胆量。
打铁先要自身硬。
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也要摸一下。
人越勇敢,伴儿越多。
树不坚硬虫来咬。
骏马总是迎着暴风骤雨奔跑;冬青总是傲着严冬冰雪矗立。
不经长途,不知马俊。
攀登高峰,就要和斜坡做斗争。
敢过大江,不怕小河。
治疮莫怕挖肉。
戳了蚂蜂窝,不怕蜂子蜇。
没有不遇风浪的海船,没有不遇雷雨的雄鹰。
崎岖路上的石块,磨不破脚底的老茧。
勇敢与成功如影随形。
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险山不绝行路客,水深也有渡船人。
不担险,练不出一身胆。
走尽崎岖路,自有平坦路。
好汉喜欢烈性的马。
漫长的旅途检验好马,艰苦的历程考验英雄。
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哈萨克族谚语)
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维吾尔族谚语)
浪再大也在船底下,山再高也在人脚下。(缅甸谚语)
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英国谚语)
公鸡总是在自己的粪堆上称英雄。(英国谚语)
丧失勇气,丧失一切。(德国谚语)
暴风雪折不断雄鹰的翅膀。(蒙古谚语)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前苏联谚语)
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东非谚语)
谩骂不能使敌人退却,斗争才能赶走敌人。(马里谚语)
狗对勇士只能狂吠,见了懦夫便咬脚后跟。(马里谚语)
惹暴燥者发怒很容易,叫傻瓜上当也不难,吓唬胆小鬼更是轻而易举。(马里谚语)
莫笑跌跤的开路先锋。(非洲谚语)
作战不光靠闪亮的武器,还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南斯拉夫谚语)
身经百战成勇士。(柬埔寨谚语)
话说千遍,不如一干
若要知道,经过一遭。
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十遍。
木不钻不透,功不到不成。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说好不算好,做好方为好。
要学游泳,必须下水。
不穿尖头鞋,不知脚趾疼。
看人担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担子不在谁身上,谁不觉得重。
自己的鞋,知道是紧在哪儿。(西班牙谚语)
不是撑船手,休拿竹篙头
没有金钢钻,甭揽瓷器活。
没有钩子嘴,吃不了瓢儿食。
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棋逢对手难藏行。
菜刀不能削自己的柄。
马鞭虽长,不及马腹。
聪明的艄公,不跟坏天气硬碰。
一个人不能同时既纺纱又织布。(英国谚语)
量力砍树,量才办事。(苏联谚语)
心要热,头要冷
急躁越多,智慧越少。
忙中出错。
当最善于骑马的时候,须防止从马上跌跤。
颠狂的马容易闪失,慌张的人会惹乱子。
慢慢弯,脆木做成车轮;猛力压,软竹断为两截。
有打鱼的时候,也有晒网的时候。
长久拉直的弓是要坏的。
拼命不能算勇敢。(西班牙谚语)
http://www.joyurl.com/life/read53/show_1270.html
E. 各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急用急用!!!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即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湘西、鄂西、川东南及黔东地区,人口为570万。
土家族是个比较先进的民族,解放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与当地的汉族相当,土家人有不少临水而居,故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土家街市。
土家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有神话,如《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还有叙事诗,山歌,摆手歌。土家人会编歌,爱唱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战歌,诉苦歌等。
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通过七十多个摆手动作,这一舞蹈形式可以反映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到各个生活测面的内容。
土家族的工艺纺织水平很发达。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信仰多种,崇拜组先,普遍信仰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又叫摆手堂)。另外道教对土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
土家族习惯一家住一栋房,房屋不论大小,都有天楼,楼下住人。
土家族婚俗的特点是“哭嫁”。一般在出嫁前半月就开始啼哭,嫁期越近,就哭得越悲切。而今“哭嫁”已成遗风。新娘出嫁前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哭三,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俊不禁。
在民俗村的水土上土家街市,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织工精美的土家织绵“西兰卡铺”还能见到瑶族的挑花刺绣,佤族的筒帕以及曾被征为朝廷贡品的海南黎族裙花,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泼水节
(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着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F.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立秋那一天人们都是如何度过的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七月节,暑去凉来,晨起白露。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每年立秋,果蔬日渐成熟,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立秋润燥为主,慎贴秋膘。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来,立秋之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立秋之后,酷暑将尽,秋天不远。它抖落春的稚嫩,挥尽夏的狂热,生命迎来丰收,变得充实丰盈。
G. 立秋过后,代表已经是秋天
立秋只是秋天开始的意思,暑热还没有彻底结束,要直到处暑后,暑热才会散去,天气慢慢转凉。汉族民间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
立秋后会出现秋老虎天气。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