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产的合成毒品是什么
⑴ 海洛因是什么
根据联合国规定的海洛因毒品的概念,一般海洛因仅指概念上的毒品种类,而非代表具体的化学成分,海洛因毒品的化学成分一般分两大种类,一种为药物原体,称之为海洛因碱(heroinbase)。另一种为海洛因盐,包括海洛因盐酸盐(heroinhydrochloride)、海洛因酒石酸盐(herointartrate)和海洛因柠檬酸盐(heroincitrate)。市场上非法流通的海洛因样本大部分是海洛因盐酸盐,还有少量的海洛因碱,海洛因酒石酸盐和柠檬酸盐极不常见。世界上海洛因毒品的四大产地中,东南亚(金三角地区)、墨西哥和南美所合成的海洛因毒品几乎全部为海洛因盐酸盐的形式,而西南亚地区(金新月地区)所合成的海洛因毒品既有海洛因盐酸盐的形式也有海洛因碱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环境、生产条件等原因,海洛因盐酸盐多以结晶水合物的形态存在。[13][14][15][16][17]
水合海洛因盐酸盐
市售海洛因由于成本、运输等各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为了增重,比如烟酰胺,不属于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范围。外观与海洛因相近,药性上不冲突,与海洛因能混溶,且价廉、易获得,已成为海洛因样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稀释剂),一般都不纯,包括很多其他物质。广东省缴获的海洛因中超过六成添加了各种掺杂剂,而且不止一种,其种类包括乳糖、滑石粉、可可粉、葡萄糖、淀粉等稀释剂,甚至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掺假剂。其它常见的掺杂物包括喹啉、麻黄素、普鲁卡因、乙酰普鲁卡因、美舍东、烟酰胺、苯巴比妥、非那西丁、酚酞、氯喹、N-苯基萘胺、乙酰氨基苯、抗组胺、福可定、甘露糖,乃至碳酸钙和氯化钠,等等。基于习惯和生产方面的便利,各地区的海洛因掺杂往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分析检测毒品中的添加成分,可为毒品来源推断提供参考。像在广东省2011年前后进行的抽检当中,吡拉西坦和右美沙芬分别作为东南亚和西南亚样品特色掺杂物,而且咖啡因在西南亚样品中的45.3%的检出率要远高于东南亚样品的15.3%)。[18][19][20]
物化性质
海洛因纯品为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白色结晶粉末,透明,纯品极细,据称擦到皮肤上可以消失。由于加工方法、掺杂剂的不同,非法交易中海洛因的颜色从白色、灰白色、棕色直到暗褐色甚至黑色都有,外观和含量差异极大。[21][22]
海洛因碱和海洛因盐酸盐性质对比
海洛因由于界定存在问题,分子式也不同,海洛因碱是C21H23NO5,海洛因盐酸盐为C21H24ClNO5。分子量为369和405.5(该数值不包括结晶水)。熔点为170度和229~233度(视纯度而定)。[23][24][25]
海洛因溶解性因具体成分变化而变化,海洛因碱溶于四氯化碳,而所有的海洛因盐几乎全不溶。海洛因盐酸盐溶于氯仿和二氯甲烷,而海洛因酒石酸盐和柠檬酸盐不溶,却能够溶于甲醇。如果进行氯离子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海洛因碱无变化,而海洛因盐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不同的是,再加入硝酸溶液后,海洛因酒石酸盐和海洛因柠檬酸盐的沉淀溶解,而海洛因盐酸盐的沉淀则不溶。[11][26][27]
海洛因碱和盐酸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合成
将吗啡用乙酸酐进行乙酰化可制得海洛因,换言之,标准的海洛因是吗啡C3上的酚性羟基和C6位上醇性羟基被乙酰化后生成的双乙酰产物,这时的海洛因呈现原体状态。再经过酸化(通常是盐酸,也可以使用柠檬酸、酒石酸或硝酸,但考虑到成本和氧化性的问题,后三者一般不用)。
2010年-2012年广东省缴获海洛因纯度分布
海洛因盐酸盐也可由盐酸吗啡和醋酸酐经乙酰化反应而制得。
实验室中常见的提纯方法包括固相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及短柱层析法等。但提取如果在水溶液形式下采用氯仿溶剂对产物进行,pH值的控制非常重要,一般控制在8.5-9.5。
⑵ 海洛因俗称
海洛因,一系列吗啡类毒品总称,是以吗啡生物碱作为合成起点得到的半合成毒品,俗称几号、白粉、白面、红鸡、白戈珠。是阿片毒品系列中的精制品。一般包括海洛因碱(二乙酰吗啡)、海洛因盐(包括盐酸盐、硝酸盐、酒石酸盐和柠檬酸盐,但一般指盐酸盐)和海洛因盐水合物。
海洛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可使人格解体、心理变态和寿命缩减,尤其对神经系统伤害最为明显。
最初的海洛因曾被用做戒除吗啡毒瘾的药物,后来发现它具有比吗啡更强的药物依赖性,即成瘾性更强。海洛因已成为当今世界滥用最为广泛的毒品,在所有毒品中,涉及海洛因制造、走私、滥用的毒品犯罪案件高居首位。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被联合国认定为一级管制毒品,也是中国监控、查禁的最主要毒品之一。
另外,由于毗邻世界重要毒品产地金三角,中国的吸毒人员以使用海洛因为主,因此在中国吸毒人员一般都是指海洛因使用者,这与欧美吸毒人员普遍使用大麻不同。
需要强调,由于海洛因作用机制远不明确,迄今并无任何有效的戒除方式。
中文名
海洛因
外文名
Heroin
外观
白色结晶粉末
别名
几号、白粉、白面
历史
海洛因来自阿片,阿片旧称或俗称为“鸦片”,即民间所说的“大烟”,“烟土”,源自罂粟类植物,该植物,夏季开花,花瓣脱落后露出果实,称罂粟果。用刀割开果实外壳,有白色汁液流出,在空气中氧化风干成棕褐色或黑色膏状物,这就是生阿片,生阿片经简单加工便可制成大烟。
1806年,德国药剂师泽尔蒂纳(F.W.A.Serturner)首次从阿片中提取出含氮植物碱,即吗啡。1874年,英国伦敦圣玛莉医院的化学家莱特(R.Wright),在吗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质,首次提炼出镇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化衍生物,二乙酸吗啡,这就是最早合成的海洛因。该化合物之后被送到英国曼城欧文斯学院(OwensCollege)进行研究。动物实验发现有惊恐、渴睡、瞳孔放大、流大量口水、有欲吐的迹象,呼吸最先加速然后舒缓,心跳减弱或不正常等,但这些并未引起注意。
1897年,德国拜耳(Bayer)药厂化学家霍夫曼(FelixHoffmann)将海洛因制成药物,其止痛效力远高于吗啡,至少提高了4-8倍,可明显抑制肺痨病人的剧咳、久喘和胸痛,促进患者情绪安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898年拜耳药厂开始规模化生产该药,并正式注册商品名为“海洛因”(Heroin),该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即女英雄。
1898年,该药以不会上瘾的吗啡之名上市,其后更曾用作儿童止咳药。拜耳公司很快就发现海洛因并不只是能治咳嗽,公司后来建议在治疗疼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胃癌时都可以使用海洛因,以至于在当时人们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几种不在海洛因的适用范围之内。甚至包括疯人院:那不勒斯精神病院的大夫给病人们开出海洛因,记录说有“持久的镇定作用”,“甚至有几个痊愈的病例”。俄国精神病医生用海洛因驱散“灵魂的痛苦”。甚至登山俱乐部都建议俱乐部成员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为它能使呼吸更为顺畅,能让他们登得更高。
海洛因作为商品出售后获得了巨大利润,1902年海洛因的利润占整个药品行业的5%,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拜耳公司的营销手段。公司给全世界的医生们免费发放海洛因试用品,委托一些专家做带有宣传海洛因神奇疗效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人员的记录里,海洛因仅仅具有昏沉、晕眩和便秘这些微不足道的副作用。拜耳甚至在《德国医生报》的广告中公开要求医生们用“公认的出色的”海洛因医治吗啡成瘾,称海洛因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但却事与愿违,人们很快就发现海洛因比吗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亦更快,且其脂溶性也较大,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进人中枢发挥作用,而它本身的成瘾性更强烈。它对个人和社会所导致的危害后果,已远远地超过了其医用价值。1910年起各国取消了海洛因在临床上的应用。1912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鸦片问题国际会议上,到会代表一致赞成管制鸦片、吗啡和海洛因的贩运。
1953年,首先发明了海洛因生产工艺的英国政府也将海洛因从《英国药典》中删去。
分类
据联合国发布的海洛因毒品的分类标准,一号海洛因为粗吗啡碱,二号海洛因为海洛因碱,也叫次海洛因,化学名称为二乙酰吗啡;三号、四号海洛因为海洛因盐酸盐。需要说明,国际上对海洛因的鉴定一般只定性不定号,除海洛因含量超过80%以上的确认为四号海洛因外,一般只认定是海洛因而不认定是多少号海洛因,只写明海洛因的含量。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国际上毒品的排列分十个号,主要是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安非他明、致幻剂等十个分类。其中海洛因因为纯度(其实也是成分)居第三、四号,被人们习惯叫为“三号海洛因”、“四号海洛因”。由于这样的习惯叫法,使人们误以为还有一、二号海洛因,实际上的一二号海洛因是吗啡(盐基物)或吗啡盐类和粗制的海洛因,其中,粗制吗啡(就是鸦片)称为“一号海洛因”,其所含的盐酸吗啡占总重70%至90%。将经过基本乙酰化(或单乙酰化)的粗制海洛因,或者叫海洛因碱,称为“二号海洛因”,一般都掺有其他假物质。
一号和二号海洛因因工艺粗糙像灰褐色的砖块,被称为“青皮”、“黄皮”或“黑皮”,多采用火吸,即将海洛因置于锡纸上,纸下点火加温,用吸管吸食烟雾。
三号海洛因又称为“香港石”、“棕色糖”、“白龙珠”等等,是将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化学过程)生成二乙酞吗啡(可溶性盐类)后,再添加入大量的稀释剂而制成的颗粒状的毒品,有时也有粉末状的,颜色从浅棕色到深灰色。三号海洛因中吗啡的乙酰酯化合物一般在25-45%,咖啡因的含量在30-60%,常有掺杂。这种历来用于吸食。使用时将海洛因粉撒于锡箔上面,用慢火在底下加温,使之变成流质,吸者口嘬纸筒,对箔上流质吸抽。据吸食者说,吸海洛因比吸食阿片的提神力强10倍。
四号海洛因与三号海洛因的区别在于,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反应后,不对其进行稀释,而直接提纯。四号海洛因的二乙酰吗啡含量最高可达98%。纯态时应为白色粉末。但如果制造不好,它会是浅黄色、粉红色、沙色或棕色的粗糙的粉末,也有可能是颗粒。但四号海洛因在交易前很多都掺入了其他物质,使原来纯度超过90%的海洛因,在吸食者使用时已显着降低,黑市中流行的四号海洛因的实际纯度很多都低于50%。而注入静脉的海洛因,其纯度有的甚至不到5%。吸入方式包括烟吸、烫吸,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中国境内的四号海洛因大部分都是进口,国内自产较少。
据称已经出现了纯度高达99.9%的高纯度五号海洛因,主攻高阶层吸食者,但这一分类没有得到一般性认可。
⑶ 被滥用最早的毒品是什么毒品
您好,1、海洛因
海洛因,吗啡类毒品总称,是以吗啡生物碱作为合成起点得到的半合成毒品,俗称几号、白粉、白面。是阿片毒品系列中的精制品。一般包括海洛因碱(二乙酰吗啡)、海洛因盐(包括盐酸盐、硝酸盐、酒石酸盐和柠檬酸盐,但一般指盐酸盐)和海洛因盐水合物。
海洛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可使人格解体、心理变态和寿命缩减,尤其对神经系统伤害最为明显。
2、甲基苯丙胺(冰毒)
新型毒品的一种,又名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
冰毒的主体成分或者说发挥作用的是苯丙胺类物质,代表品种是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TM)、3,4-亚甲基二氧基-N-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 dioxy methamphetamine,MDMA,摇头丸的主体成分之一)和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dioxyamphetamine,MDA,摇头丸的主体成分之一),其中的甲基苯丙胺是最普遍滥用的品种之一。市面上的固体冰毒,即使以甲基苯丙胺为主体,其成分实际上是甲基苯丙胺盐酸盐。
3、大麻
大麻(学名:Cannabis sativa L.)是桑科大麻属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枝具纵沟槽,密生灰白色贴伏毛。叶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特指雌性植物经干燥的花和毛状体。大麻种植可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株叫_,雌株叫苴。
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四氢大麻酚(简称THC),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
4、可卡因
可卡因(Cocaine),又称古柯碱,化学名称为苯甲基芽子碱,多呈白色晶体状,无臭,味苦而麻。
少量使用可卡因或含可卡因类物质确能起到消除疲劳、提高情绪的作用(具体剂量仍无准确数据且区间波动极大)。研究认为是因为它能阻断人体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并可通过加强人体内化学物质(如多巴胺)的活性来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神经。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甚而会有攻击倾向。
5、麻古
“麻古”也称麻果、麻骨,系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和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服用麻果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另外,它能使吸食者产生精力无穷、不易受伤的幻觉,同时也会减低自我抑制能力,导致失去对危机的机警性,还会令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
6、“K粉”氯胺酮
氯胺酮,全名为 2-邻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是苯环已哌啶(PCP)的衍生物。因为其物理形状通常为呈白色粉末,而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K,故俗称K粉。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
K粉有个俗名“情景药品”,意思是要在一定场合吸食才有“气氛”。最早的K粉都是在歌舞等公共娱乐场所吸食。但近些年K粉的吸食场所开始由迪斯科舞厅、KTV等逐步向茶艺吧、咖啡厅、酒店、宾馆、各种大型的聚会性晚会和私人舞会等场所蔓延,甚至出现了家庭派对集体吸毒的现象。
7、蓝精灵
“蓝精灵”成分氟硝西泮,属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催眠、遗忘、镇静、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其中催眠和遗忘的作用更显着。其药理作用与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镇静催眠作用比硝西泮、地西泮强。
蓝精灵(第三代毒品),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是第三代毒品,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
8、犀牛G点液
“犀牛G点液”是一种粉红色液体管状物品俗称,其中含有引发迷幻效果的5-MeO-DiPT成分,由于属于新型的致幻剂,已被列入我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中。
9、0号胶囊
0号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二甲基色胺5-MeO-Dipt,外观为白色或米黄色,具体强烈致幻效果,而二甲基色胺5-MeO-Dipt是国家一级精神药品。印第安人使用毒箭蛙分泌的毒汁制作弓箭,毒汁即含有5MeO-Dipt,可见其药性强劲。而目前黑市上的0号胶囊则是化学合成,纯度更高,作用更强。
0号胶囊化学结构与苯丙胺相似,是苯丙胺的衍生物(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可以通过吸烟或鼻腔、直肠黏膜吸收,口服有剧毒——所以衍生出了零号胶囊的形式,具有迷幻和催情的作用。
10、“兔子液”
主要成分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该物质系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在2015年已被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
11、聪明药
“聪明药”是一种神经兴奋类的西药,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等。一些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服用类似于兴奋剂的药物,来增强记忆力,使思维更灵活。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哌醋甲酯在世界各国都将它列为管制药品,我们国家早在1996年便将它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进行严格管理。
12、开心果
近两年从国外流入我国的一种新型毒品,主要成分是冰毒,其外形是粉红色颗粒。
13、酒石酸唑吡坦
本品为一催眠剂,镇静催眠作用很强,口服吸收快,在肝脏进行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为70%,半衰期为2小时。
14、γ-羟丁酸(gamma-hydroxybutyrate,GHB)
我国规定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常被贩毒分子制成合成毒品“神仙水”。吸食者服用后可出现性欲增强的特点并产生快速睡意,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即对昏迷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记忆,常被犯罪分子利用。
15、舒芬太尼
镇痛药,一级分类:神经系统药物;二级分类:镇痛药物;三级分类:强镇痛药。临床上一般不作常见剧痛的镇痛药,用作静脉复合麻醉的主药,或辅助麻醉的镇痛药。
16、二甲基色胺(DMT)成分的植物原料(俗称“死藤水”)
死藤水(Ayahuasca),是一种深棕色带苦味的饮料,常见于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在克丘亚语中的意思是“灵魂的葡萄酒”。据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饮用死藤水的习俗。
二甲基色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2H16N2。是第一类精神药品,色胺类致幻剂。不仅存在于植物中,还以痕量见于人体中,由色胺-N-转甲基酶催化产生,但具体功能不明。结构上与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其他色胺类致幻剂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蟾毒色胺、脱磷酸裸盖菇素类似。
17、“曲马多”药片
盐酸曲马多片,适应症为用于癌症疼痛,骨折或术后疼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
本品为非吗啡类强效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受体。无致平滑肌痉挛和明显呼吸抑制作用,镇痛作用可维持4~6小时。可延长巴比妥类药物麻醉持续时间。与安定类药物同用可增强镇痛作用。具有轻度的耐药性和依赖性。
18、麦角二乙胺成分的“LSD邮票”
“邮票”是新型毒品LSD的俗称,常吸附于印有特殊图案的吸水纸上,俗称“邮票”。境外流入,仅手指甲盖三分之一大小,含在嘴里就能“吸食”,为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致幻性是大麻等传统毒品的数倍,价格相对较低,瞄准青少年,透过皮肤就能渗入人体,具有毒性极强、隐蔽难发现等特点。
19、唑吡坦成分
为一催眠剂,镇静催眠作用很强,口服吸收快,在肝脏进行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为70%,半衰期为2小时。
【法律依据】
《刑法》
⑷ 毒品有哪些有哪些危害
太多了,自己看吧■什么是新型毒品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目前在我国流行滥用的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新型毒品的由来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二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库存的苯丙胺类药物投放市场,造成50年代的首次滥用大流行。6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厅、舞厅中滥用这类毒品。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区别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而鸦片、海洛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的半合成类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叫“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新型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的作用,而鸦片、海洛因等传统的麻醉药品对人体则主要以“镇痛”、“镇静”为主。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前犯罪,由于对毒品的强烈渴求,为了获取毒资而去杀人、抢劫、盗窃;而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由于在吸食后会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新型毒品的种类由于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精神药物的范围和种类不是固定不变的,新型毒品滥用的品种也将不断增多。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乙二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利定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MDMA,我国俗称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丁酸等。1、冰毒通用名称:甲基苯丙胺性状: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lce)。由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又称之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赖性极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滥用方式:口服、鼻吸。吸食危害: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等。[写真]2000年2月7日,福建厦门某一居室内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警方调查发现,开枪者是两名台湾人,他们不仅合伙秘密加工制造冰毒,而且本身就是冰毒吸食者。两人吸食冰毒后产生了强烈幻觉,神志不清,怀疑被人监视,两人竟互相开枪对射了40余发子弹。[小帖士]“麻谷”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与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2、摇头丸性状: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吸食危害: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同时在幻觉作用下使人行为失控,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写真]★一位吃过摇头丸的小姐说,药劲半个小时就会上来,先是感到浑身发热,坐着坐着就想晃动身体,你越想忍住就越想摇头,不摇就会浑身冒汗,上下牙打架,莫名的兴奋会从骨子里钻出来。★一女生在酒吧服下摇头丸后,摇头不止,直到呼吸困难、全身抽搐、倒地人事不省,被送医院抢救才挽回生命。[小帖士]最初在我国被称之为摇头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的丸剂,目前常被滥用的摇头丸成分更为混杂,除MDMA、MDA等成分外,还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黄素、咖啡因、解热镇痛药等毒品和药物,从而增强摇头丸的致幻、兴奋以及对人体的毒性作用。3、K粉通用名称:氯胺酮性状: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二、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吸食反应:服药开始时身体瘫软,一旦接触到节奏狂放的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都造成严重损害。[写真]有一位18岁的女病人两年前开始吸食氯胺酮,当医护人员为她作智力测验时,发现她的智力已下降至86,与医学上对弱智所定义的70相距不远,而正常人的平均智力应该在100以上。[小帖士]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在迪吧、舞厅等娱乐场所将K粉和冰毒、摇头丸混合一起兜售给吸毒者使用,具有兴奋和致幻的双重作用。由此导致毒品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毒性较两种毒品单独使用要严重得多(即1+1>2),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甚至发生致命危险。目前也有发现把K粉溶于水中骗取年轻女性服用后实施性侵犯,因此也被叫做“强奸药”。4、咖啡因来源: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性状:适度地使用有祛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滥用方式:吸食、注射。吸食危害: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惊厥、导致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同时具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咖啡因被列入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小帖士]我们平时喝的咖啡、茶叶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咖啡因,一般每天摄入咖啡因总量在50-200毫克以内,不会出现不良反应。5、安纳咖通用名称:苯甲酸钠咖啡因性状:由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以近似一比一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外观常为针剂。吸食危害:长期使用安纳咖除了会产生药物耐受性需要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外,也有与咖啡因相似的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6、氟硝安定性状: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俗称“十字架”。吸食反应:镇静、催眠作用较强,诱导睡眠迅速,可持续睡眠5-7小时。氟硝安定通常与酒精合并滥用,滥用后可使受害者在药物作用下无能力反抗而被强奸和抢劫,并对所发生的事情失忆。氟硝安定与酒精和其它镇静催眠药合用后可导致中毒死亡。7、麦角乙二胺(LSD)性状:纯的LSD无色、无味,最初多制成胶囊包装。目前最为常见的是以吸水纸的形式出现,也有发现以丸剂(黑芝麻)形式销售。吸食危害:LSD是已知药力最强的致幻剂,极易为人体吸收。服用后会产生幻视、幻听和幻觉,出现惊惶失措、思想迷乱、疑神疑鬼、焦虑不安、行为失控和完全无助的精神错乱的症状。同时会导致失去方向感、辨别距离和时间的能力,因而导致身体严惩受伤和死亡。[小帖士]在台湾及香港也有以黑色砂粒状小颗粒(状似六神丸)方式呈现,叫作一粒砂、黑芝麻、蟑螂屎等名称。由于食用这种黑色、小如细沙的“黑芝麻”毒品以后,听到节奏强烈的音乐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药效长达12个小时,故又称作“摇脚丸”。[写真]吸食完LSD的青年本来在高楼上,却错误地判断自己在平地上,于是本想“走”到街上,却从高楼跳了下来;迎面而来的汽车离自己已经很近了,吸食者却错误地判断车离他还很远,于是迎着车走过去……8、安眠酮通用名称:甲喹酮,又称海米那,眠可欣。性状:临床上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症,该药久用可成瘾,而且有些病人在服用一般治疗量后,能引起精神症状,该药已成为国内外滥用药物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临床上已停止使用。合成的安眠酮一般为褐色、黑色或黑粒状的粉剂,非法生产的产品中可以看到药片状、胶囊状、粉状。在西北地区,一些吸毒人员吸食一种叫作“忽悠悠”的毒品。这种“忽悠悠”药片的主要成分是安眠酮和麻黄素,分别是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因服用这两种药片后会产生打磕睡、似酒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状态,故叫“忽悠悠”。9、三唑仑性状: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药品,口服后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无色无味,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吸食反应:药效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服用5-10分钟即可见效,用药2片致眠效果可以达到六小时以上,昏睡期间对外界无任何知觉。服用后还使人出现狂躁、好斗甚至人性改变等情况。[写真]由于三唑仑的催眠、麻醉效果远远高于安定片等其它精神药品,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此不法分子常利用其实施抢劫、强奸等不法活动。无业人员张某等3人,对少女小青(化名)酒肉招待。小青喝下“可乐”立即昏迷。原来,可乐瓶被张等人放入三唑仑。小青被麻翻后,张某等人将小青轮奸,并抢走手机等。10、γ-羟丁酸(GHB)性状:又称“液体迷魂药”或“G”毒,在香港又叫做“fing霸”、“迷奸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吸食反应:使用后可导致意识丧失、心率缓慢、呼吸抑制、痉挛、体温下降、恶心、呕吐、昏迷或其他疾病发作。特别是当与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合用时,危险性增加。与酒精等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合用可出现恶心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吸食危害:吸食者服用后可出现性欲增强的特点并产生快速睡意,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即对昏迷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记忆,常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强奸。[写真]香港一22岁女子在参加狂野派对时服下一种名为“fing霸”的药后,脑内一片空白,并有强烈的性兴奋,在卫生间昏迷过去。事后朋友们将她送进医院,医生为其检查身体时才吃惊地发现:她已遭多名男子轮奸,而在整个被侵害过程中,她诨然不知!11、丁丙诺啡性状:又名沙菲片。主要作用是镇痛,能暂时缓解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的症状,通常被戒毒所用在对戒毒者短期与早期脱毒替代治疗上。属于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吸食反应:吸食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晕厥、呼吸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12、麦司卡林来源:由生长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一种仙人掌的种籽、花球中提取。通用名称:三甲氧苯乙胺,是苯乙胺的衍生物。吸食反应:服用后出现幻觉,并引起恶心、呕吐。吸食危害:主要是导致精神恍惚,服用者可发展为迁延性精神病,还会出现攻击性及自杀、自残等行为。13、苯环利定(PCP)性状:也称普斯普剂,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致幻类药物。滥用方式:一般是烟雾吸入,也可口服、静脉注射。吸食反应:用药后1-2小时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兴奋躁动、失去痛感、神经麻木,继而注意力不能集中,产生思维障碍,逐渐出现幻觉,有的还因此导致进攻行为或自残行为。[小帖士]服用PCP后因思维混乱、感觉迟钝、判断力和自控力下降引起的死亡人数要远比这种毒品本身的毒性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而且很多死亡原因在常人看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服用者因思维混乱、自控力太差而溺死在浅水滩中;因感觉迟钝、痛感消失又无力辨别方向而在完全可以逃生的火灾事件中被活活烧死等等。14、止咳水吸食反应:通常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成分,服用后会出现昏昏欲睡、便秘、恶心、情绪不稳定、睡眠失调等症状,大量服用能抑制呼吸。吸食危害:长期服用可形成心理依赖,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最终转吸海洛因,才能满足毒瘾。过量滥用,可导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顿引致窒息死亡。[小帖士]购买处方药一定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但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私利,公然出售联邦止咳露、新泰洛其等止咳处方药,甚至还明目张胆地摆上了副食品商店的货架。许多孩子因为随便将该药当饮料服用,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孩子从饮止咳水开始而沦入毒品陷阱。15、迷幻蘑菇性状:多为粉红色片剂,其迷幻成分主要由一种含毒性的菌类植物“毒蝇伞”制成。“毒蝇伞”生长在北欧、西伯利亚及马来西亚一带,属于带有神经性毒素的鹅膏菌科,含有刺激交感神经、与迷幻药LSD有相似的毒性成分。吸食反应:药力持久,有吸食者称比摇头丸、K粉更强烈。吸食后即会出现健谈、性欲亢进等生理异常反应。吸食危害:过量吸食会出现呕吐、腹泻、大量流汗、血压下降、哮喘、急性肾衰竭、休克等症状或因败血症猝死。心脏有问题的人服用后可导致休克或突然死亡。16、地西泮性状:又名安定。白色结晶性粉末。吸食反应:适用治疗焦虑症及各种神经官能症、失眠、治疗癫痫。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并成瘾。吸食危害:久服骤停可引起惊厥、震颤、痉挛、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用药过量有头痛、言语不清、震颤、心动徐缓、低血压、视力模糊及复视等。有嗜睡、疲乏、头昏及共济失调(走路不稳)。超剂量可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动作失调、肌无力、言语不清、精神混乱、昏迷、反向减弱和呼吸抑制直至死亡等,也可引起精神错乱、关节肿胀、血压下降等。17、有机溶剂和鼻吸剂有机溶剂和鼻吸剂包括一系列挥发性很强的化合物,它们能像抑制剂一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这些化合物或是在室温时以气体状态存在,或者一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很快蒸发。有机溶剂会导致知觉受损、失去协调和判断能力,压抑呼吸和脑部受损。较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油漆稀释剂和去涂料剂、香蕉水、松节油、胶水、汽油、煤油和其他石油制品、打火机和清洁用液体以及各种气溶胶剂。它们的有效成分包括甲苯、丙酮、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醚以及各种酒精和乙酸盐
⑸ 麻古主要的成分
麻古是泰语的音译,其主要成分是冰毒,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属苯丙胺类兴奋剂,经化验含有甲基安非他明和咖啡因。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服用后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公安部检验报告显示:“麻古”毒品均为圆形、片剂,黄连素药片大小,呈玫瑰红、橘红、苹果绿等色,上面印有“R”、“WY”、“66”、“888”等标记。此种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迷幻作用,含毒性,吸食后呈现健谈、性欲亢进等生理上的反应,心脏有问题的人服用后可导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更加可怕的是,从警方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吸食此药能够使吸食者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通过交谈等方式随意告诉他人,并促使吸食者受人支配、出现狂想等症状,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其危害不堪设想。因此该药又被俗称为“唠嗑药”、“抢劫药”、“强奸药”。
冰毒号称“毒品之王”一次使用即可成瘾
冰毒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一次使用就会上瘾,毫无办法解脱,因此它被称为“毒品之王”。冰毒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摇头丸是由冰毒衍生物及其他化学物质合成的,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服用摇头丸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思想偏执,极易引起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K”粉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是毒品的一种。服用“K”粉后会产生强烈的幻觉及被迫害的感觉,自我抑制能力降低,容易引发暴力犯罪行为。新型毒品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近年来随着禁毒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警惕性不断提高,但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对人体及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在娱乐场所为追求刺激或出于好奇,吸食、注射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而个别娱乐场所为追求利润或吸引顾客,往往就地出售上述新型毒品。据警方了解,吸食者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清楚他们所吸食、注射的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同样属于毒品,而只是轻信售卖者的招徕之词,以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用于提神的无害兴奋药。也正是由于新型毒品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因此更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向不知其害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兜售,从中牟利。警语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新型毒品较之传统毒品表现出流行更快、危害更广的传播态势,警方提示市民,特别是广大未成年人,流行于个别娱乐场所当中的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同样属于毒品,同样会使人上瘾并危及生命,而并非真如售卖者所说的只不过是一种用于提神的无害兴奋药。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型毒品的巨大危害性,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⑹ 麻古是缅甸产的什么
是的。
【简介】
“麻古”也称麻果、麻骨,系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和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服用麻果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另外,它能使吸食者产生精力无穷、不易受伤的幻觉,同时也会减低自我抑制能力,导致失去对危机的机警性,还会令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
麻古,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其主要成分是冰毒,外观与摇头丸相似,属苯丙胺类兴奋剂,经化验含有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服用后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⑺ 麻古是缅甸产的啥
麻古。是根据泰语的一种毒品。音译而来。
说白了麻古就是毒品的一种。
⑻ 海洛因的化学名称是
海洛因按照纯度和成分可分为一到五号五大类。根据联合国海洛因毒品分类标准,一号海洛因为粗吗啡碱或吗啡盐类,其实就是鸦片,盐酸吗啡占总重70%至90%。二号海洛因也叫次海洛因,化学名称为单乙酰吗啡或一乙酰吗啡,是一号海洛因经过基本乙酰化(或单乙酰化)后得到的粗制品;三号、四号海洛因为海洛因盐酸盐。需要说明,国际上对海洛因的鉴定只定性不定号,除海洛因含量超过80%以上的确认为四号海洛因外,一般只认定是海洛因而不认定是几号海洛因,只写明海洛因的含量。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国际上毒品的排列分十个号,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安非他明、致幻剂等十个分类。其中海洛因由于纯度和成分占据第三、四位,加之一号、二号位的鸦片和吗啡与海洛因之间存在着合成顺序上的递延性,因而被人们习惯称为“三号海洛因”、“四号海洛因”。由于这样的习惯叫法,使人们误以为还有一、二号海洛因
⑼ 哪种毒品为人工合成毒品
毒品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 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
● 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
● 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 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
本期内容将会给大家介绍
合成毒品的三大种类
冰毒、麻古、摇头丸
小伙伴们一起随小编走进讲堂吧~
点击下方即可收听~
合成毒品
合成毒品是相对于传统毒品而言的,传统毒品主要取自于天然植物,但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种精神药品,它可以直接作用在人的中枢神经,达到兴奋和致幻的作用。
据说合成毒品最早期是用于近代战争,军队用它来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突破疲劳的极限,产生极度亢奋的状态,但副作用就是使用者情绪暴躁不可控。战争结束后,毒贩通过后期加工制作出冰毒、麻古、摇头丸等毒品,危害全球世界。
冰毒
冰毒,新型毒品的一种,又名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吸、贩毒者也称之为“冰”。
早期制备一般用麻黄素还原法,现今多采用全化学合成法,制备工艺较为简单,有“厨房毒品”之称。
有胶囊、粉剂、小块等多种形式,可抽吸、鼻吸、口服或注射。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等正向作用,在人体内的作用快而强,故其丸剂曾有"大力丸"之称。大剂量用药后会出现精神兴奋、性欲亢进,对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常导致激动不安和暴力行为。长期吸食可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断药,会出现戒断症状。但较之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其戒断症状不很强烈。
作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中国。被认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现今对其成瘾机制等的认知相对缺乏,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但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毒品,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
需要注意的是,该物质主体化学成分为甲基苯丙胺,但市面上的固体冰毒实际上是甲基苯丙胺盐酸盐,因此冰毒与甲基苯丙胺并不能完全等同。广义上的冰毒制品还包括摇头丸等苯胺类药物。
麻古
“麻古”也称麻果、麻骨,系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和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服用麻果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另外,它能使吸食者产生精力无穷、不易受伤的幻觉,同时也会减低自我抑制能力,导致失去对危机的机警性,还会令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
摇头丸
人工合成毒品的一种,一般以 MDMA(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 MDA(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AM(苯丙胺)及 MAM(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有效成分。吸毒者食用 摇头丸 后,大脑皮层兴奋,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头会轻微地晃动,有一种疲惫、欲睡的感觉。但当服用者受到音乐的刺激时,就会随着音乐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疯狂地摇头,音乐节奏越强烈,头晃动得越厉害,感觉越舒服,甚至有摇断了脖子的记录,故此被称之为“摇头丸”。
广义的摇头丸为地下毒品加工厂生产,在毒品市场中非法买卖、流通,主要在娱乐场所中使用的含有苯丙胺类兴奋剂成分,外观为各种颜色、各种图案、各种形状的片剂、丸剂、胶囊的总称。据统计,全世界被查获的这类药物的片剂形状和图案已达至少数百种。
口服摇头丸几分钟后即开始作用,1~1.5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作用时间为4~6小时。长期滥用机体极易产生依赖,其机制可能为大量摄入后导致内源性神经递质耗竭和生成障碍,加之多巴胺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对其产生耐受性和低调节反应,致使需不断增加用量才能产生有效冲动。初服用时有口干、精神紧张等感觉,几次后即可成瘾,并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成瘾者戒断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情绪激动,抽搐、谵妄等症状,而难以忍受,导致戒断困难 。
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 能诱导快感、提高自信心、增强爆发力,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上瘾后难以戒断,半年内复吸率仍高达95%以上。
共建无毒社会 共创美好家园
⑽ 麻古是泰语的翻译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麻古”也称麻果、麻骨,系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和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服用麻果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10)缅甸产的合成毒品是什么扩展阅读
毒性:
从警方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吸食此药能够使吸食者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通过交谈等方式随意告诉他人,并促使吸食者受人支配、出现狂想等症状,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其危害不堪设想。因此该药又被俗称为“唠嗑药”、“抢劫药”、“强奸药” 。
但实际,麻古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与致幻的作用,服用后会出现精神亢奋、产生幻觉等反应,并且产生短暂的欣慰感,而药效过后,吸食者则会产生疲劳、无力、不快等不良感觉。吸食麻古会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性,比传统毒品具有更加困难的戒断过程,对人的伤害更大,长期过量服食可导致心肺衰竭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