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滇西与缅甸反攻消灭了多少日军

滇西与缅甸反攻消灭了多少日军

发布时间: 2022-06-23 02:36:23

⑴ 松山攻坚战的滇西抗日战役概况

抗日战争第4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疯狂南进,相继侵占越南、泰国、马来亚、缅甸等地。于1942年5月进占滇西之龙陵、腾冲、松山,截断中国西南之国际交通路线,企图进据昆明。当日军由缅甸进占龙陵、腾冲时,云南全省震惊,形势危急。1942年4月29日,日军乘虚以第56师团由棠吉攻占腊戌,以装甲车为先导,并用汽车载运步兵的快速部队沿滇缅公路挺进。5月3日窜入滇境之畹町,4日进占龙陵,5日上午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如入无人之境。当时我云南工兵总指挥部已令将惠通桥破坏,但敌军并不停止前进,即于当日由怒江上游渡过四、五百人,与第11集团军第36师先头部队发生遭遇,经过3日之激战,敌大部分被歼灭,小部分逃回怒江西岸,乃遏止了敌军继续东进的企图,形成敌我隔江对峙局面。
6月3日,敌军又集结惠通桥西岸兵力千余人,企图进犯保山,已有三百余人抢渡至怒江东岸,36师迅速堵击,将渡江之敌全部消灭,使西岸之敌,不再东渡。敌军先后两次渡江进犯,均被我军奋勇击退。占据腾冲(腾冲于5月10日被敌军占领)之敌,虽曾屡次企图渡江东进,但均为怒江守军阻击退回,终未得逞,云南形势,稍为安定。
1942年5月起,我军预2师、36师进入腾北,随时对敌游击,予敌相当打击。1943年5月以后,36师在怒江西岸腾冲南北地区,乘虚进击,迭摧强寇,多有斩获,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4年夏季,我滇西远征军为配合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司令长官卫立煌令:以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右翼,率53军、54军、预备第2师及36师向腾冲推进;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为左翼,率第2军、第6军、第8军、第71军、新28师向龙陵推进。右翼各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向高黎贡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战斗9天,进攻部队在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日军据险筑垒情况下,鏖战旬余,迫敌溃逃,死守腾冲。敌军利用腾冲坚固城墙,构筑堡垒,壕道纵横,凭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队于8月2日开始围攻,经我军40余日之苦战,至9月14日将顽寇2000余人全部歼灭,收复全城。
反攻滇西之11集团军,于1944年6月1日渡过怒江,向龙陵推进。于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敌由腾冲、芒市集结残余兵力,进行反扑,而松山为敌据守尚未攻下,后路截断,补给不继。6月中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敌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地。到9月7日克复松山,并抽调腾冲收复后一部军力加入龙陵作战,11月3日龙陵再度克复。继复向西攻击,11月20日克芒市,12月1日克遮放。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至此滇西沦陷区域,全部收复。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⑵ 中缅之战日军死多少人

1942年,缅甸战役:日军伤亡约4500人。
1943-1944年,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⑶ 中国远征军在滇西有怎样的反攻作战

(2016·新课标)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
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滇西反攻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的进攻战。1944年5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司令官陈诚指挥第11、20集团军和第8军分左、右两路强渡怒江向腾冲和芒市方向进攻。同时,美军第14航空队相机配合。远征军右路兵团于6月16日、9月14日先后攻克北斋公房、腾冲等地。左路兵团从6月初至12月1日,先后攻克腊猛、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等地。1945年1月19日,又克畹町,进入缅境,于27日与驻印军会师芒友。此役,中国远征军16万人苦战8个半月,共歼日军2.1万余人,收复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打通了中印公路交通线,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⑷ 二战时期日本在缅甸投入了多少军队

二战时期日本在缅甸投入日军缅甸方面军下属三个军,其中本多政材的33军负责防守缅甸北部,处于中国军队的进攻范围之内,其中四18师团主要对抗从中国驻印军,第56师团负责对抗云南方向的中国远征军。

缅北滇西战役背景: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决定,驻印军在总指挥史迪威指挥下逐次集结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准备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

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驻缅北和怒江西岸的日军共4个师团,辖9个步兵联队、8个特种兵联队,在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挥下实施防御。

(4)滇西与缅甸反攻消灭了多少日军扩展阅读

战役影响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缅北滇西之战被后来的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

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再一次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全国军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从而重新振奋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⑸ 滇西大反攻的过程

滇西抗战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装逼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配合民众展开游击战,并多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为重新控制并利用滇缅公路这条战争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于1943年10月下旬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粕将军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的攻击。 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于在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并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扩大战果: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于次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倾其所有,配合军队内惩汉奸、外御强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两年零八个月的峥嵘岁月里,保山先后惨死平民9万余人;民工牺牲2.46万人;房屋被毁2.8万间;遭受日机轰炸520架次——仅“五四被炸”这一天,整个保山城除了东北一角外,所有繁华街道、居民区、机关、学校公共场所均遭日机狂轰滥炸而化为一片废墟,当场遇难10134人,3267间房屋被毁,千年古城顿时尸山血海,阴风惨烈。此后,瘟疫蔓延,又夺去了6万余人的生命(据考,此系丧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细菌弹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后,保山人民依然咬紧钢牙,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劳军的劳军,直至赢得最后的胜利。

⑹ 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

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滇西人民功不可没。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弹药、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贡献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应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出钱出力,共赴国难。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机工三千多人回国运送抗日军需,一千多名机工为国捐躯。保山旅缅侨领梁金山,动员华侨,捐资修建惠通桥,捐献汽车八十辆,抢运抗战物资。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抗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中国抗战是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的。从政治上讲,这种划分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情况,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抗战军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变化,笼统坚持两个战场的观点,已不能反映变化后的新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功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已有的敌后和东战场(即抗战以来形成的既有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来应对危局,从而形成了敌后战场、东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基本的作战区域,或者说是三个基本的战略方向。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出于新的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此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中国大后方面临着比来自东战场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西南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最感痛苦和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战略后方,抑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战场承担着阻止日军西进,从东正面保护大后方的任务,而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有鉴于此,我认为,虽然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支那,封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对外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持滇缅通道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但遗憾的是,1942年5月,日军终于进占缅甸、陈兵滇西,切断了对中国抗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南国际大动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授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对中国抗战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滇西抗战的地位、作用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战存在反攻,而且是影响抗战全局的战略性反攻,那么,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要打破日军的战略包围,贯通对外通道并获取大量的援华物资,为最后阶段的对日作战准备物质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国大后方面临的直接威胁,为下一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战场的作战创造条件;三是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战场日军派遣军兵力强大,距离日军战略后方较近,容易得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国军队在西南战场的侧背威胁未解除之前,贸然把反攻矛头指向东战场,失败的风险极大。而西南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的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日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难于投入,物资补给等也十分困难,而且该战场日军的兵力亦相对有限,还要分别应对印度、缅北、滇西几个方向。因此,中国军队在该战场反攻的胜算把握较大。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与美英盟国决定,先由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继而中国远征军西出滇西,贯通中印大动脉,随后与盟军一道收复缅甸全境。为此,中国将最精锐的部队集中用于西南战场的反攻作战。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由印度进入缅北,次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两路中国大军相对攻击,对盘踞在缅北、滇西的日军展开猛烈攻击。至1944年9月,中国的反攻大军攻克了孟拱、密支那、腾冲、松山等日军要点,奠定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胜局。此后,两路大军东西对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会师中缅边境的芒友。
在中国战场首次大规模反攻中,中国共投入21个美械师的兵力(其中驻印军5个师,远征军16个师),连续进攻15个月,挺进2400余公里,彻底打垮了当面的日军第33集团军,全歼了日军第18、第56师团,消灭了日军第53师团和第2师团主力及第49师团一部,将盘踞滇西、缅北两年多的日军荡涤尽净,赢得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四、滇西、缅北反攻胜利对抗战全局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滇缅反攻之前,整个中国均处于被日军围困的状态,但经过此一战,整个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而且国民党作战区域两面受敌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原来的必须分兵应对的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减少了一个,从而使得中国可以将原用于西南战场的生力军移师东向。这种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的结果对1945年转向东战场的反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国反攻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加强。据资料,滇缅反攻胜利之前的1943、1944两年间,经由驼峰空运的援华物资总共只有31.68万吨。中印公路贯通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万吨平均每月7万余吨。援华物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新锐兵团的组建,再加上从西南战场回国的几十万胜利之师,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开始将反攻矛头指向长期被动的东战场。1945年4月,日军以5个师团的兵力冒进芷江。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中国军队,在得到美械新装备的补充,以及从西南战场回国参战部队的参与下,从5月上旬开始大举反攻,全线击溃了日军,取得了湘西会战的大捷。日军惊呼:中国军队已面貌一新。迫于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东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被迫转入战略收缩。中国军队则乘机展开追击作战,连续收复了南宁、柳州、桂林,并进军中越边境,切断了侵华日军与其南方军的联系。
总之,进入1945年,长期沉闷的中国战场一变而活跃起来,战争主动权开始向中国倾斜,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源于西南战场的胜利。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犹如围棋盘上的要点,一步不利全局被动,一点走活全盘受益。
这就是我对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抗战地位作用的认识。

⑺ 中国驻印军总共消灭多少日本鬼子收复多少缅甸国土使日本人伤亡了多人以泰缅伪军的人数俘虏了多少

中国远征军主要的任务是去印度受训,然后回国干小 日 本。。。所以基本没有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打仗。。。同时因为远征军指挥不是中国人,好像是一个英国佬,所以在缅甸打仗打的相当猥琐,英国佬只是想保住自己就行了,基本不希望中国远征军回国抗日。
同理还有到俄罗斯受训的东北抗日联军。。。
这些在国外受训的部队,基本都是给当地政府强行留守原地,不准他们回国抗日的。。。理由很简单,那些外国人并不希望中国强大,只有等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象征性意义的命令这些部队打回去。。。
所以所谓的反法西斯战争,没有宣传所说的那么光明伟大正确,人家还是有些小九九的。。

⑻ 为了庆祝滇西反攻战役的伟大胜利,做了什么事情

1945年1月上旬,远征军三路人马先后进抵畹町,围攻盘踞在畹町的日军。

1月24日,中国远征军攻占滇西境内最后一块失地畹町。至此,入侵滇西的日军全部被歼灭,残部日军不到百人逃入缅甸的丛林里去了。

为了庆祝滇西反攻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国远征军在畹町举行了庄严的升旗典礼。典礼结束后,第11集团军各部队出师国门,分头追击日寇。

⑼ 在二战中我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共打了几次战役,消灭了多少小日本呢

1942年同古保卫战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之世界着名战役。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⑽ 滇西抗战的战争经过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日军以第五十六师团六个联队及第二师团、第十八师团各一部,进犯西南国门。五月三日,犯畹町。四日,占芒市,陷龙陵,狂炸保山。五日,进犯怒江,妄图占保山,侵昆明,觊觎重庆。在此危急之际,我惠通桥守军,毁桥阻敌。第三十六师一零二八团急驰保山,予敌以迎头痛击。十日,日军占据腾冲。我怒江以西国土,相继沦陷。
1942年5月起,我军预2师、36师进入腾北,随时对敌游击,予敌相当打击。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装逼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配合民众展开游击战,并多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
1942年6月3日,敌军又集结惠通桥西岸兵力千余人,企图进犯保山,已有三百余人抢渡至怒江东岸,36师迅速堵击,将渡江之敌全部消灭,使西岸之敌,不再东渡。敌军先后两次渡江进犯,均被我军奋勇击退。占据腾冲(腾冲于1942年5月10日被敌军占领)之敌,虽曾屡次企图渡江东进,但均为怒江守军阻击退回,终未得逞,云南形势,稍为安定。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六万将士,一面筑路,一面进攻缅北之敌,亦大获全胜。
1943年5月以后,36师在怒江西岸腾冲南北地区,乘虚进击,迭摧强寇,多有斩获,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3年10月下旬,为重新控制并利用滇缅公路这条战争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
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煌将军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一击。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于在1944年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
1944年夏季,我滇西远征军为配合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司令长官卫立煌令:以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右翼,率53军、54军、预备第2师及36师向腾冲推进;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为左翼,率第2军、第6军、第8军、第71军、新28师向龙陵推进。右翼各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向高黎贡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战斗9天,进攻部队在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日军据险筑垒情况下,鏖战旬余,迫敌溃逃,死守腾冲。敌军利用腾冲坚固城墙,构筑堡垒,壕道纵横,凭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队于8月2日开始围攻,经我军40余日之苦战,至9月14日将顽寇2000余人全部歼灭,收复全城。
1944年6月1日,反攻滇西之11集团军渡过怒江,向龙陵推进。于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敌由腾冲、芒市集结残余兵力,进行反扑,而松山为敌据守尚未攻下,后路截断,补给不继。6月中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敌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地。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5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6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18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0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4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597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4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072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5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