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征缅甸动用了多少牛马
❶ 清干隆中期的清缅战争,为何强盛的清王朝会屡战屡败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代,是封建王朝发展到顶端以后的产物,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时代变革,远非是利用残存的旧时代思想就能解决的,晚清时期的懦弱无能,也使得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最为黑暗的年代里面,不过有人认为,从清中期开始,清王朝就已经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清军战斗力薄弱的问题,第一就是八旗兵,这些入关之初骁勇善战的士兵到干隆年间早已经腐化不堪,而云南虽然有绿营兵,但疏于战阵,加上武器装备并不尽量,缅军士兵手中竟然还发现有东印度公司贩卖来的火枪,由于未能意识到在战争中的劣势,清朝最终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走了下坡路。
❷ 干隆时期为什么几十万大军连一个小小的缅甸都征服不了
首先跟当时的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毕竟那个时候的缅甸并不是清朝统治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家,缅甸那个时候可是整合了南边的很多小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南方的霸主。所以缅甸很早就从西方那些国家学得了很多先进的造武器的技术,并且拥有着清朝所没有的先进火器。
除此之外跟清朝将领轻敌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自认为缅甸的军队不堪一击,在干隆面前各种吹嘘,并且在开战的时候为了所谓的军功,各种谎报军情,贻误战机,以至于几场仗打下来损失惨重,直接导致这场战役打了10年之久,最后潦草收场。
❸ 干隆征缅甸的详细资料!!!!
清初,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来往很是频繁。干隆十八年,通过与缅甸关系较密切的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介绍,两国开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节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干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干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干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军队击退了缅军的进犯,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却因此而傲慢轻敌,贪功启衅,他白普洱移驻永昌后,致书缅甸国王,声言将率大军数十万征讨,要缅甸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双方战事再起。清军数战不利,缅甸军队乘机进扰云南。干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干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
清军惨败的消息使干隆帝甚为震惊,他见军情紧急,“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于是授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干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恒率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余名出征。临行时,干隆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这一年三月,傅恒抵达云南,四月到永昌、腾越察看情况,着手进行战前准备。他得知缅军防守“专恃木栅”,而“清军向来用寻常枪炮攻取,无济于事”,就“访闻茂隆厂一带有善造大炮之人,将来进兵时兵弁各带铜、铁一斤,遇攻栅时随时暗铸大炮,出其不意”。他还聚集众将,商讨进兵方略。鉴于过去明瑞将军专由陆路进兵,缅方得以集中兵力防御,而遭败绩的教训,傅恒决策水陆三道并进。因缅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东路锡箔江进,则阿瓦仍隔江外,于是定议一路由戛鸠江(亦名兰鸠江,或槟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直捣阿瓦,此为正师;一路由伊洛瓦底江东岸,经孟密(今缅甸杰氻)夹江南下,这是偏师:另一路则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顺流而下,先造船于蛮莫(今缅甸八莫),以沟通前两路军的联系,壮大声势,并兼及供应两军所需。
但是要实现水陆并进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早在傅恒未到云南之前,干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并派副将军阿里衮去经办此事。但阿里衮以“边外峡行湍险,舟楫不通,沿江亦无办公所奏止”。随后,傅显与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实情,“所言与阿里衮等同”。这样,造船之事只好暂且搁下了。傅恒抵滇后,详细地察询当地居民,获知蛮莫附近的翁古山树木较多,而位于此山旁边的野牛坝,气候凉爽无瘴气之害,是建造船只的好处所,于是傅恒就派遣傅显督工运料,并令湖广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干隆帝闻报很是高兴,特颁旨嘉奖,作诗《造舟行》以壮此举。
在兴造船只的同时,傅恒对征缅的其他准备事务也在加紧进行。清政府增调的军队陆续抵达云南,马匹和粮草也大体齐备。干隆三十四年七月,满、汉精锐之师数万余众,马骡六万余匹,以及各种火器,如京师的神机火器、河南的火箭和四川的九节铜炮等“皆刻期云集”。然而当时距霜降尚早,部下诸将以“南徼地多瘴,群议宜俟霜降后出师”。傅恒虽然也有些犹豫不定,但他害怕时间拖长了,不仅耗费很多物质,而且士兵也会产生松懈情绪,事情就更不好办了,所以他就不顾部下的劝阻,毅然下令进兵,打算乘敌准备不足之机进攻,收出其不意之效。同年七月二十日,傅恒祭旗进发。时副将军阿里衮已患病,傅恒要他留下养病,阿里衮坚请从征,傅恒同意了,只留阿桂于蛮莫督造战船。傅恒领军至戛鸠江后,征集船只,打造木筏,用十天的时间,全军渡过了戛鸠江。然后挥军西进,一路之上,孟拱、孟养两土司先后归降,并“各献驯象四,牛百头,粮数百石”。此时缅甸正值秋收季节,一时未集军迎战,同时盂拱、盂养离缅甸中心地区又较远,因而傅恒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己前进了两千里。但是这期间,天气十分恶劣,“惟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加之,清军人地生疏,经常迷失方向,实在是难以深入了。面临如此险恶的困境,傅恒只得改变原先攻占木疏(即今缅甸甘布鲁),由陆路直取阿瓦的计划,于同年十月回师至蛮莫,与东路阿桂军会合。傅恒因率军“奔走数千里,疲乏军力,而初无遇一贼,经略之声名遂损,因羞恚得病”。虽然如此,傅恒还是带病指挥,试图扭转这不利的局面。他见水战所需战船已大部造就,并且福建和广东水师也已到达蛮莫,就把军队重新布署,以阿里衮为西路,阿桂沿江东南下为东路,而自己则督舟师居中,沿伊洛瓦底江南进为中军。此时,缅甸亦集水陆军前来迎战,双方经过一番激烈交锋,缅军败退,清军三路告捷。不过,清军虽一时得手,但阿里衮随之病亡,许多官兵不是负伤就是患病,已无力再向阿瓦进攻。于是集全力图谋夺取阿瓦城北五百里的老官屯,以迫使缅甸乞降。老官屯前临大江,缅军在江东西岸周围二三里的地带树立了许多高大的木栅,栅外掘三重壕沟,沟外又横放大木头,使尖利的树枝朝外成鹿砦,使人无法通过。这是缅军的惯用之法。傅恒先命部下修筑土台,将大炮置放台上,向敌军阵地轰击。炮弹虽然将木栅击穿,但它却不塌落,而破损处又随即被缅军修补好。傅恒见此法不能奏效,就又“属生革为长絙钩之”,但力急绳断不能倒其栅。随后他又派士兵“代箐中数百丈老藤,夜往钩其栅”,使数千人曳之,但藤却被缅军用斧砍断,此法又失败了。虽然屡次失败,傅恒仍不甘心,就又施用火攻,“先为杆牌御枪炮,众挟膏薪随之,百牌齐迸,逾濠抵栅,而江自四更雾起,迄平旦始息,栅木沾润不能爇,兼值反风,遂却”。最后,傅恒又派士兵挖地道,埋火药轰之,然而火药引爆后,虽然“栅突高起丈余,贼号骇震天”,但随之落平,“又起又落者三,不复动,盖栅坡迤下,而地道平进,故土厚不能迸裂也” 。
此时,傅恒若以小部兵力继续围困老官屯,而以大部兵力从江西岸直攻阿瓦,还有扭转不利战局的可能,但他却坚执统军非取老官屯不可,于是清军陷于进退两难的因境之中。特别是日趋加重的瘴气,使清军大量减员,傅恒在给干隆帝上的奏报中说:“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原派各营兵三万名,满兵一 千名,见计仅存一万三千余名。”
干隆帝接到奏报后,知清军已陷困境,遂下令暂行撤兵,并命傅恒返京师,“老官屯既不可久驻,野牛坝地方尚高,酌量于该处留兵屯守,并着土司等于关外相度地势驻扎防范。令其以暂时退驻,明年再行进兵之言,宣示于众……着传谕傅恒将善后事宜交阿桂筹办,即速驰驿来京” 。
与此同时,缅军在清军的攻势下,也日感震惧,加之阿桂的战船又截断了东西岸缅军之间的联系,他们也不愿再打下去了,于是就主动派人向清营递送文书,请求双方选择一适中地点,商谈休战罢兵之事。傅恒集众将商量对策,阿桂和其他将领皆“以兵多染瘴,日有死亡,争劝受降撤兵”。傅恒虽不愿以议和结局,但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听从诸将的意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休战撤兵协议。同年十二月,傅恒上奏,说缅甸方面答应清方提出的十年一贡的条件,请求干隆帝批准协议。干隆帝本来就已下令暂行撤兵,现在缅方又答应向清朝进贡,当然很快就予以批准。这样持续数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干隆三十五年三月,傅恒还至京师,干隆帝命他与其子福隆安同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然而不久,傅恒的处境就很不妙。主要是缅甸一直未履行进贡的许诺,干隆帝认为这很失体面,很是恼怒。只是因傅恒的病日见沉重,不忍心处罚他。傅恒本人更是羞愧难忍,数月之后即病死,终年还不足五十岁。干隆帝亲自到其府宅祭奠,下令以宗室镇国公例丧葬,谥号“文忠”。这以后,干隆帝东巡途经傅恒墓时,又进行了祭奠。嘉庆无年(1796),傅恒之子福康安去世,推恩赠傅恒郡王衔。
傅恒作为干隆帝的宠臣,直军机处二十三年,“日侍左右”,他对干隆前期朝政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文韬武略的干练之才,“惟以尊奉前辈,引擢后进为要务”。一些颇有作为的文臣武将,如孙嘉淦、岳钟琪、卢焯、毕沅、孙士毅、阿尔泰和阿桂等,都是经他之手,得以施展才能,显露风采的,“故一时英俊之士多集于朝”。其次,他对下属“每多谦冲”,“毫无骄汰之状”。干隆二十三年吏部尚书汪由敦死后,傅恒极力推荐其子汪承需,终使其得授兵部主事之职。
后汪承需奉命外任福建邵武知府,傅恒因其母年已八十,无人照看,特为之陈请,使汪承霈得以留京供职。兵部尚书舒赫德因处理阿睦尔撒纳归降一事不合君帝,触怒干隆帝,被籍没遣戍,傅恒特地拿出自己的银两赎买其宅,等后来舒赫德被赦归后,又把宅赠于他。由于傅恒对下谦和,常为之解难,故人“皆感佩其德,久之不衰” 。
但是,傅恒“颇好奢靡,衣冠器具皆尚华美”,这对当时日渐兴盛的豪华奢侈之风,无异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傅恒对于贪赃枉法残害民众的官吏,往往不能严之以法。两淮盐政使高恒因贪污,下刑部议罪,定为死刑,“勾到日,上恶其贪暴,秉笔欲下,傅文忠(即傅恒)代为之请曰:‘愿皇上念慧哲皇贵妃之情,姑免其死。’上曰:“若皇后弟兄犯法,当如之何?’傅战栗失色,上即命诛高恒”。因而当时就有一名叫汪松的参军批评傅恒“以宽厚博众誉”,“为台鼎重任,不知身任怨劳以济国事,惟知含垢纳污,以博一时虚誉。吾恐日后,必有徇庇之夫,假公誉以济其私者。玩惕之风,由此日甚,先朝綦严之法,必因之隳坏矣。”礼亲王昭梿甚至把干隆后期和珅掌政后,官场盛行的苟且偷安之风也和傅恒联系起来。他说:“后和相(指和珅)秉政,果以丛脞为风,以阘冗为能事,风俗因之日偷,实自文忠公(指傅恒)有以启之也”。这话不无道理。
❹ 干隆时期清朝远征缅甸,为何最终大败而归
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干隆认为缅甸只需要地方军就可以击垮,不过大清之所以失败,是一次次的大意轻敌。还有一些不良官员的作为,特别是最后一次很不巧,清军正好赶上了疫情爆发,其实让他们失败的是错误的国家政策。
而且明面上看大清失败是因为轻敌,实则不然。当时缅甸的武器其实是比大清先进的,也并不单纯是轻视了敌军,而且敌军确实强大。而且清朝实行不和外界交流的原则让军队发展被大大的限制了,连看不上都小国缅甸都比不上了。闭关锁国,耽误了中国几百年,要是当初像唐朝一样多和外界交流,想必当初中国也不会受这么多苦难。
❺ 清朝和缅甸发生过战争吗
发生过,在干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5)干隆征缅甸动用了多少牛马扩展阅读:
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干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干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干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干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干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干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干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干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干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干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干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干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干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❻ 干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的战争,为何清军没能大胜缅甸呢
1762年,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干隆皇帝下令对缅军展开反击,清缅战争由此打响。这场战争打了7年多,最终双方前线将领自行决定停战议和。一直到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主动派出使节奉表纳贡,这场战争才算真正意义上了结。
尽管这场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胜利告终,但实际上清朝却在此战中损失了大量兵员,平白耗费了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呢?
(傅恒剧照)
停战之后,缅甸方面主动派出使节进京议和。干隆皇帝尽管“极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议和的请求。
说起来,干隆之所以会很“不情愿”。其实是他一直认为清朝乃是“天朝上国”,打缅甸根本费不了什么力气。但缅甸使者在议和时却没有送上贡表,这让干隆感觉很没有面子,甚至差一点又下令重启战事。
不过,这场争端最终变成了漫长的外交战。直到1788年,缅甸主动奉表纳贡,这场清缅之战才真正意义上完结。
对于清朝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非常失败的。清朝之所以会损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绳枪,遭到了缅甸更先进的燧发枪全面碾压。但干隆皇帝却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着“天朝上国”的姿态,这最终让清朝在百年之后,遭到了列强的欺辱。
❼ "康乾盛世"顶峰时,干隆4征缅甸失败,说明什么呢
干隆处于"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也是"康乾盛世"里最后一个皇帝。当时,清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口达3亿之众,可谓泱泱大国。可是,在这种大国盛世的良好局面下,南方小国缅甸居然敢入侵清朝,而且,清朝派大军去围剿时,居然一败再败……
干隆三征缅甸,派的是大将明瑞。明瑞一到,缅军即败,然后缅军开始打游击。1768年12月,轻敌的明瑞与缅甸大军相遇,重创,明瑞及其手下大将皆战死。
干隆四征缅甸,派的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傅恒克服了轻敌倾向,战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尤其是在后勤方面,由干隆出面做了统筹安排。可结果呢,却是连续7个月作战,与缅军打成平手。打到最后,双方都实在不愿意再打了,于是和谈,清军无功而返。
征缅之战让清朝国库为之空虚,却没有达到制服缅甸的目的,而且,从战况看,若继续打下去,恐怕清军也难以取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3亿人的大清朝,还打不过缅甸这样的小邦国?
❽ 请问一下,清朝干隆年间,和缅甸的一场战争
干隆三十一年三月,当时清军调集仅不足2万陆路兵,水兵则并无一人,完全是虚声恫吓。缅甸国王得知清军入侵消息,集结3万精兵分四路大举反攻,声势浩大。清军出关仅数百人只抵抗两天就败退而回
干隆三十二年九月,伊犁将军明瑞接替云贵总督之职,并兼兵部尚书,经略军务。他在干隆帝的错误命令下,率清军分两路出境攻缅。清军自带两月口粮,因马匹不足,用牛驮运,一路缓慢行走,使缅军有充分准备。战争中,缅军先是主动后撤,并在清军粮尽时大举反攻。次年2月初,明瑞在后撤途中,被数万缅军包围,除少数清军突出重围,明瑞与诸将士大部牺牲。
干隆三十三年二月,皇帝不顾大臣的反对,以及缅甸提出的休兵议和愿望,固执地任命傅恒为经略,再次大举征缅。傅恒是皇帝的小舅子,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是干隆倚重的重臣。他于同年7月打破惯例,冒瘴出师,沿途未遇缅军主力,深入近2千余里。士兵多水土不服生病,傅恒也染痢疾,一路艰辛,终在被称为缅甸水陆要冲、首都阿瓦屏障的老官屯与缅军对峙,两军相持不下。以后,缅军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
❾ 干隆时代远征缅甸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结局怎样
清初,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来往很是频繁。干隆十八年,通过与缅甸关系较密切的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介绍,两国开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节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干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干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干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军队击退了缅军的进犯,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却因此而傲慢轻敌,贪功启衅,他白普洱移驻永昌后,致书缅甸国王,声言将率大军数十万征讨,要缅甸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双方战事再起。清军数战不利,缅甸军队乘机进扰云南。干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干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
清军惨败的消息使干隆帝甚为震惊,他见军情紧急,“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于是授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干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恒率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余名出征。临行时,干隆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这一年三月,傅恒抵达云南,四月到永昌、腾越察看情况,着手进行战前准备。他得知缅军防守“专恃木栅”,而“清军向来用寻常枪炮攻取,无济于事”,就“访闻茂隆厂一带有善造大炮之人,将来进兵时兵弁各带铜、铁一斤,遇攻栅时随时暗铸大炮,出其不意”。他还聚集众将,商讨进兵方略。鉴于过去明瑞将军专由陆路进兵,缅方得以集中兵力防御,而遭败绩的教训,傅恒决策水陆三道并进。因缅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东路锡箔江进,则阿瓦仍隔江外,于是定议一路由戛鸠江(亦名兰鸠江,或槟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直捣阿瓦,此为正师;一路由伊洛瓦底江东岸,经孟密(今缅甸杰氻)夹江南下,这是偏师:另一路则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顺流而下,先造船于蛮莫(今缅甸八莫),以沟通前两路军的联系,壮大声势,并兼及供应两军所需。
但是要实现水陆并进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早在傅恒未到云南之前,干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并派副将军阿里衮去经办此事。但阿里衮以“边外峡行湍险,舟楫不通,沿江亦无办公所奏止”。随后,傅显与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实情,“所言与阿里衮等同”。这样,造船之事只好暂且搁下了。傅恒抵滇后,详细地察询当地居民,获知蛮莫附近的翁古山树木较多,而位于此山旁边的野牛坝,气候凉爽无瘴气之害,是建造船只的好处所,于是傅恒就派遣傅显督工运料,并令湖广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干隆帝闻报很是高兴,特颁旨嘉奖,作诗《造舟行》以壮此举。
❿ 干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的战争,为何清军没能大胜缅甸
清缅之战,可以说是一场糊涂的战争,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劳师动众、糜耗钱粮,鏖战六年,最后草草收场,还被干隆列入了“十全武功”之中。这着实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清朝数年劳师动众,并无收获,便已经一再证明不该继续投入军力,去做无谓的战斗了。然而,干隆总觉得自己一方是天朝上国,势必要炫耀国威。如此一来,糜耗钱粮、损兵折将,换来的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