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打缅甸王
‘壹’ 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有多种方案可供康熙选择:一是信守诺言,保持这几个藩王的权力的利益;二是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三是不急于撤藩,拖下去以渐变方式解决;四是以战争的方式一次性解决。 其中第一条是康熙所不愿实行的,不论当初其祖上信誓旦旦的作出许诺,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了盟约,他都会赖个一干二净的。至于第二种方案,可以设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比较可行的是第三种办法。施行这三种办法都是有可能避免战争。但是,康熙帝采取了第四种办法,即最不合理的,损失最惨重,危险性最大的一种。 即使以战争方式解决,也可以各个击破,也就是三位藩王不要一次性解决,而先处理那些军事力量较小,号召力较差的,如耿精忠,或内部矛盾很大的,如尚可喜等,先严密控制广东、广西、福建。以好言温语让吴三桂觉得他这个亲王比另外两位藩王高的多,事实上是分化孤立了他们,大大减少了对吴三桂的支持力量。 最合理的是即拖下去,一点点地处理,就有可能和平解决。 上文已经讲过:吴三桂所干的那些坏事根本就构成不了必须立即撤藩,乃至发生一场战争的理由。如果清政府不在触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远,很难设想吴三桂会主动挑起战争。这样,就有了拖下去的条件和基础。 吴三桂起兵时六十二岁,已经是老人了,起兵后六年就死了。如果拖个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经极为衰老,也就造不动反了。 在吴三桂决心起兵反清后,下令三军到昆明郊外校场阅兵,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设想如果他再老一些,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如果他先病死了,叛乱的事当然不会绝对没有,但却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了。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吴三桂起兵时,有许多云南贵州以外的地方军事长官响应,他本人的号召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没有了他,那些人会不会响应叛乱,就很难说了。 二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满清皇帝的额附,是顺治帝的妹夫,他是忠于清朝的。当康熙帝决定撤藩,吴三桂决意造反,要秘密把吴应熊从北京接回云南,他不愿回去,结果只把他的儿子,也就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秘密接走。若吴应熊延袭了平西亲王爵位,是会听清朝皇帝的话的,这场战争也就打不起来了。即使吴三桂的有些部下要打,其规模也会小很多。 三是吴三桂统军打仗能力在当时确是第一流的。在他造反后,势如破竹,一气占领了大片土地, 六十七岁时病死于湖南衡州,孙吴世璠继位,此后,吴军兵败如山倒,三年后,康熙二十年,清军入昆明,战争结束。没有了吴三桂,即使有造反的,也较容易压下去。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疑问,吴三桂和他的忠诚部下,都是一些降清的原明朝将军或农民军叛逆,多是些没有廉耻的悍将,即使清皇朝想拖,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谁也不能说他们不会搞叛乱。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这种货色,说他们是人,还不如说他更像条狗,有时能为人效劳,有时则表现如一条疯狗,会咬自己原来的主人。吴三桂这只狗咬了原来的主人明皇朝,又咬了差一点成为他的主人的李自成,最后咬了自己的新主人清王朝。 其实,正是因为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只不过是些没有政治头脑、没有长远目标的骄兵悍将,给他们些适当的甜头,他们就可能会满意。在很长时间中,他们除了对满清政府继续效忠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继续保有即得利益。如果当时康熙帝不急忙撤藩,即在实质上逐步限制清初封给吴三桂等人的权力,但却大体维持其既得经济利益,实在是看不出吴三桂及其部下一定会造反。 吴三桂及其部下并不是不可控制的疯狗,在很长的时间中,他的表现只是一条极有用的、忠顺的走狗而已。只是康熙帝过分地触犯了他的利益,他才表现出疯狗的那一面。 康熙处理吴三桂问题时,使清皇朝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 如果吴三桂能够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向老百姓许诺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一些老百姓可能支持他,但是,他只迷信武力,没有设法将他们的起兵和汉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某种结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吴三桂及其谋士们也没有设法使他们的起兵名正言顺,设法取得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例如扶持或假装扶持明朝姓朱的皇室为主子。这样,吴三桂就明摆出一付只是因为撤藩侵犯了他的即得利益起兵的,是一场赤裸裸的争权夺利的战争,是得不到较多的支持的。 而且,吴三桂在战略上犯了大错,在占领湖南后就没有进兵长江下游,或急速北征。幸好,吴三桂及他的亲信中,没有一个可称得上是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否则,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 总之,康熙处理吴三桂时,在策略上犯了极大的错误,他最后成功,战争没有对清皇朝有更大的威胁,实是他幸运。 由此可见,和吴三桂间的战争,不但可以避免,而且从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应尽力避免的。 拖下去,就年龄而言,优势尽在康熙这一边。但是,也正是康熙太年轻,把非常危险的事看得太轻了,冒然撤藩挑起战争。如果是康熙在亲政二十年后处理这类事,必是另一种策略,拖下去的可能性极大。 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却打了八年,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何正义可言?说它是不义的并不过份。
‘贰’ 永历帝逃往缅甸,清廷都想放弃了,吴三桂为何非要出兵擒拿呢
毕竟吴三桂是前明降将,当初降清,也是为了对付李自成,所以才降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清朝对他的信任是有限的,不是兵力吃紧,实在是对于南方鞭长莫及的话,也不至于让他拥兵自重,并且镇守云南的。
所以吴三桂打算以永历帝作为投名状,来表示自己对清廷的忠心,以达到世镇云南的目的。
清廷自然是投桃报李,在吴三桂擒获永历帝以后,晋封其为亲王,表示对他的进一步重用。
当然清廷这样做,也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毕竟开国初期,久经战事,国家已经残破不堪,财政亦是困难,所以才允许野心勃勃的吴三桂在云贵一带获得半独立的地位。
等到康熙帝亲政以后,出于集权想法,自然不会容忍吴三桂这样半独立存在的异姓王。所以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自感被清廷所骗,亦是不甘心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大好局面,于是便是造反了。
而吴三桂之前主动擒获永历帝的行为,终究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可谓是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造反的,清廷直接将吴三桂当年的“三患二难”奏疏公布天下,使吴三桂在政治上再难占据优势,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叁’ 康熙怎么灭掉吴三桂的
吴三桂的叛乱是被康熙皇帝分步消灭的。吴三桂属于清朝太上皇时期的人物,康熙去对抗他的时候吴三桂就已经六十多岁了,随着时间的消耗,吴三桂的野心也被慢慢的磨灭,吴三桂因为投降清朝有功所以在云南地区还有自己的一部分战斗力,但是当他叛乱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攻打清朝,而是迅速占领了自己周边的地区,然后形成了防御的攻势。
从吴三桂没有对京城做出攻击就可以看出,吴三桂并不想直接攻击清朝,而是想从清朝的领土中占据一块土地让自己称王,吴三桂虽然拥有许多的军队,但是其根本还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康熙和他打的就是拉锯战,打了整整八年才将吴三桂彻底打败,康熙知道如果想要强硬的去和吴三桂打,那么只会两败俱伤,给一些想要谋反的人提供乘虚而入的时机。所以他先去了解了吴三桂控制力比较薄弱的地区,给那边地区的人丰厚的报酬,让他们成功的倒戈成为清朝军队的先锋兵,在后面的布局上,康熙击败了吴三桂的两个潘王,就这样彻底的孤立了吴三桂,让吴三桂一时间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吴三桂知
道自己的大势已去,所以就打算和康熙拼死搏斗,当然这些都是吴三桂的垂死挣扎,吴三桂的孙子担心自己被康熙抓住以后折磨就直接自尽了。
随着吴三桂的势力被削减,清朝收复了被吴三桂占领的湖南,四川等地,在清军短暂的休养生息后,直接攻入了吴三桂的大本营将其击杀。
这次康熙平定叛乱虽然是胜利了,但是也阻碍了清朝的经济发展损耗了清朝的大部分战斗力,通过这一次战争康熙也看见了,自己军队实力在慢慢的变弱。
‘肆’ 康熙上台之初,为何就下令强势削藩他不害怕政权不稳吗
在清朝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位异姓藩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平西王吴三桂。
这四人中,前三位是在“吴桥兵变”后,投降了皇太极,这个时候还处于后金政权时期,而他们三位在清朝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吴三桂归顺的时间相对较晚,是在顺治元年(1644年),“山海关大战”的时候在阵前投降了清朝,并且在此之后随同其他三位藩王一同南下,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接着又荡平了南明小朝廷,同样功勋卓着。
顺治九年(1652年),随着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战死,全家除了其女孔四贞外,尽皆被李定国屠戮,定南王世袭被取消。
至此,清朝初年“三藩”镇守的格局正式形成。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领贵州,主要对付的是南明永历政权以及李定国的残部;
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主要对付张献忠的余部;
靖南王耿仲明,在其去世后由其子耿继茂继任,之后便是耿精忠袭承靖南王,耿家先是镇守四川对付张献忠的残部,后驻防福建防备盘踞在金夏,后又占领台湾的郑氏集团。
裁撤三藩,康熙皇帝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却是错误的。
1673年(康熙十二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勇退,自请撤藩,本人回辽东养老,由其子尚之信袭承其平南王的爵位,继续世守广东。
尚可喜的撤藩请求无疑让康熙皇帝找到了“刚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立马予以了同意。在这之后,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先后上疏自请撤藩,等待康熙皇帝的回复。只不过,尚可喜自请撤藩是真心的,而吴三桂和耿精忠显然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伍’ 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指的是哪三位藩王
满清之入主中原及消灭南明,多赖明朝降将之力,故起初不惜以高官厚禄笼络他们。清在入关初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顺治六年又封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后耿仲明子继茂承袭父爵。南明政权消灭后,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子精忠代)镇守福建。此即所谓“三藩”
‘陆’ 吴三桂在康熙年间反清到底是为什么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
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
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
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历史评价
谢四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
孙旭: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为章: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胍绝南蛮。擒人即是人擒路,谁道天公不好还。行营历历草凄凄,铜柱摩崖手自题。虎豹无晴威尚在,老军犹说旧平西。
佘一元: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
着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着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
王妍:众所周知,吴三桂反清,被清朝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
(6)康熙为什么打缅甸王扩展阅读:
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于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他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
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启二年(1622年)如何在广宁之战中失利,辽东经略熊廷弼如何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
吴三桂的生母不详,吴襄奉旨调进北京,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
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
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趋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面对来势凶猛的清军,朝野非议颇多,又恰逢皇太极设计反间,生性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关宁军入卫以来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连获广渠门、左安门二捷,却仍被当作奸细谩骂,在城壕露宿半月,京营从城上扔砖砸死三人,选锋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杀或勒索。
等到袁崇焕蒙冤,众将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竟不听祖大寿号令,径自向东奔去。
崇祯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往援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祖大寿,结果吴襄临阵逃脱,被削职。
‘柒’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吴三桂处死南明永历皇帝,加封平西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自降清以来,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不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吴家显赫一时。
‘捌’ 康熙八岁登基,擒鳌拜,攘外除忧,依赖吴三桂,为何最终却执意平定三藩
因为当时藩王的实力太强,对康熙的皇权隐隐有了威胁,所以必须要平定三藩,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利。当时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以吴三桂等人为首的明朝官员在审时度势后选择投降清朝,当时的清朝廷刚刚建立不久,朝政还不稳定,对于他们的投降非常的高兴,也为了尽快的收拢人心,所以并没有剥夺他们手中的兵力,还将他们都封了官职。
随后康熙便雷厉风行的开始削减藩王的实力,虽然吴三桂等人也进行了反抗,但在朝廷无情的镇压之下都落败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君王的一贯信条,对于高高在上的君王来说,是绝对不允许大权旁落的,势必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玖’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吴三桂其实手里的兵还真的不多,要说他自己的话也就三四万的士兵,加上其他三个藩王的士兵一共也就十几万人,这个数量和清朝的中央军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就这么十几万不对照样让康熙很是头疼,吴三桂能威胁到康熙的统治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吴三桂在南方一代的威望是很高的以至于要高过康熙皇帝。
再就是吴三桂在南方地区的影响力了,一个藩王居然能联合其他地区的藩王一起造反足可以见得吴三桂的威望,而且云南地区山高皇帝远,康熙想要把手伸进南方属实也是不容易,况且吴三桂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打仗和治理国家上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一个人有部队有才华不造反才怪。 所以从兵力和政治实力上来看吴三桂无疑都是康熙最大的敌人,对康熙的位置也是最大的竞争者。
‘拾’ 陕甘提督王辅臣已经归顺康熙,为什么康熙还要将他凌迟处死
为了保住皇权,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在中国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威胁皇权者,必会被处死,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王辅臣曾经是吴三桂手下一名大将,后来大清王朝入关,平定四海八方,王辅臣投靠了大清王朝,然后在大清做了一个小官。他对大清王朝没有多大的感情,心中还惦念着吴三桂,对朝廷不太忠心。在吴三桂袭击大清的时候,王辅臣正好被康熙皇帝提拔为陕甘提督。
为了稳固皇权,避免这种叛乱的事再次发生,康熙帝痛定思痛,下令将他凌迟处死。这是他该得的,如果他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可以继续做他的陕甘提督,富贵平安的过一生。但是他贼心不死,只要还在一天,就可能威胁到大清王朝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