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不忘祖国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不忘祖国

发布时间: 2022-12-25 15:07:34

1. 马来西亚华人:荒漠中的文化传承

港台的唱片公司,打造了梁静茹、巫启贤、张栋梁、光良等一批让我们误以为是港台歌手的华语明星,他们实则来自外国——马来西亚。

通过《奇葩说》,我们见识到了胡渐彪、颜如晶、陈咏开、颜江瀚这一派马来辩手风采。他们操着一口类似台湾腔的口音的中文驰骋华语辩坛。如果不先看国籍,你也许会疑问:咦?他们来自广东福建香港还是台湾?

他们是马来西亚华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马来西亚除了水果、丛林就是猴子,要么就是沙滩、夕阳和清真寺,其实,中华元素是大马不可缺少的因子。因为这片土地上,还有我们海外的同胞们。他们说着中文,却不是中国人;他们传承我们丢失的东西,却不被同根同族的我们了解。

南洋的华人把中国文化保存得很完善,很多时候甚至比中国还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当我们的文化在本土遭受浩劫时,部分南洋华人们为了文化与血脉的传承,曾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南洋华人因为穷,才背井离乡下南洋。中国自古不重视海洋发展,近代的两广、海南和福建许多穷苦的劳工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的风险出海求生,有的还是被"卖猪仔"卖到当地做苦力。

在异国见到同乡,彼此之间还会问候:"你是几时入番的?"他们靠着中华民族勤劳聪明的特质,成为了当地有声望商贾。几十年后,南洋华人已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土生华人,在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中国人与当地的马来人和土着结合,诞生了东南亚及其具有韵味的娘惹峇峇。

在饭店里常见的"南洋菜"中,娘惹是菜单上必不可少的名词。号称世界服务最好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姐,着装就为娘惹的传统服饰。这类的华人与中国已经随着时间而疏远,成为当地的特色民族。

第二种是海峡华人,他们是近代移居海外,完全受着西方教育,不以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感自居。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为代表,同时也以先前奉行反华政策的新加坡为地域代表。这类华人有一种戏称,叫做"香蕉人",因为他们外黄里白。

海峡华人们,抛开血脉与文化,着重思考着利益与生存。

新加坡分离马来西亚联邦前,陈嘉庚的叔侄陈六使先生,于新加坡建立了南洋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这所大学还聘请了林语堂先生作为校长。

南洋大学的建立可不容易,大到新马商界、学界,小到三轮车夫、小贩、舞女和理发师,都先后参加乐捐,义驶,义踏,义卖,义演等活动,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呼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都希望能尽点微薄之力,让自己的后代有机会进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然而,新加坡独立后,为了新国家的发展,李光耀政府废除了所有华文教育,南洋大学强制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部改用英文教学。陈六使先生甚至被李政府剥夺公民权。

第三种则是传统华人,他们也是近代移居海外,不忘根不忘本,坚持着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建校者陈嘉庚为代表。先前,传统华人国籍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坚持为中国。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宣布新中国否认双重国籍时,他们不得不放弃国籍认同。今天的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就是保有中华文化认同的华人们。在新加坡尚未被迫离开马来西亚联邦时,新加坡华人们大多也是如此。

厦大里的陈嘉庚先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在华人生根发芽的地方,就一定书声朗朗、庙宇林立。

传统华人在马来亚对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始终得不到与本地人同等的权利。华人身为外来民族,人口自然是不能超过本地马来人(新加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踢出马来西亚联邦)。

华人社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受到殖民政府和后来当地政府打压。比如,任何商铺都需要写上马来文再附上中文;公立学校里以马来语教学,华文学校的毕业文凭在马来西亚官方不被承认。更可怕的是,至今的马来西亚也是如此。

吉隆坡最繁华的唐人街马来文打头

早年华人善于经商,不把马来亚当作自己的归属地,所以长期以来并未争取政治权力,在马一直是二等公民地位。

林连玉先生,在马的华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致力于在马争取华人的地位,推崇华文教育。不幸,在抗争中他也被剥夺了公民权。"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此后,他坚持着为华文教育争取权利,联合不少华社开办了华校。老先生临终前道: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这是一个民族,在海外保存的气节。

华族"族魂"林连玉先生

由于体制限制,华校毕业的学生们很难在马来西亚找到出路,无法被马国政府承认学历。学校也拿不到政府津贴,全部华社华商出资建设。

尽管如此,华人们还是愿意把孩子们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接受中文教育,他们会参加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校。孩子们毕业后,很多都会选择前往两岸三地或者西方发展。

今天,在柔佛州新山有一所华校名为宽柔中学,是马来西亚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华文私校。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马来西亚华人,自诩为一种尴尬的存在。在 体育 赛事上,当李宗伟对上林丹,他们自然为李喝彩,当中国队对上其他国家的对舞,他们可能义不容辞地站在中国队一方。

新马两地的特色本是结合在一起,由于新加坡国力更强,被世界广泛接受认可,内心鄙视"香蕉人"的马华们,却不被国家与世界所理解。更讽刺的是,某些书店会写上"欧洲文学""印度文学"…"新加坡文学"。反观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在马华先贤的浴血奋战下,无论贫穷与富贵,始终坚守如一,然而里外都不被理解。

对于身处中国的我们,遇见马华,时常会问道"你是不是来自台湾",或者"中文怎么这么好"。对一个中华文化渗入骨髓的群体提出这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并不够。

即使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在马来西亚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那些是我们的过去,而我们却并不了解。

吉隆坡天后宫

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短短的几个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人华侨的帮助下…"。这些字眼饱含故事,饱含眼泪,饱含鲜血,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我国不可能将马来西亚华人们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浴血奋战的 历史 编入教科书。

我们哼着梁静茹的《勇气》,看着渐彪飒爽的演讲台风,听着如晶犀利的辩论观点。

除了感叹他们的才华,也应该感叹马华先贤们的独立又悲壮的华语坚守,他们的存在不应该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鲜为人知。

2. 相比于印尼华人,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能保持中华文化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相比其他国家,马来西亚华人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华人身份。我们很疑惑,马来西亚华人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一个人从别人身上看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一开始想要找到什么,特别是在与高度抽象、流动性和政治性的身份有关的问题上。我相信这个解释,与中国人“海外华人认同中国人”的思想吻合。、

除了这些历史和事实,一切都与权力斗争有关。如果你有权力,谁愿意被别人统治?华人是一个骄傲的种族,他们相信自己是龙的后裔,并为自己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而自豪。

在马来西亚的殖民时代,相比之下,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唯一的区别是,英国人是统治者,中国人是被统治的。英国人受到当时的英帝国鼓励来到马来西亚,而华人因为生计来这里谋生。与当地人相比,他们都是外族。但是,如果你不认为英国人愿意被他们征服的马来土着人统治,那么华人也不愿意。

3. 马来西亚华人的华人文化

自18世纪起至20世纪初华人南来马来西亚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或华社三大臂膀。
马来西亚执政当局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单一语文和文化的政策。对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延续,华人社会普遍上须靠本身的努力。 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已经是深入华人社会的共识并经常被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引用。通过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广,马来西亚华人三大支柱也渐渐为海外华人世界重视及报道。由于执政当局认识到三大支柱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很大,执政党长久以来试图取得华文报章来宣扬所谓的国家政策。这可从两起政党收购华文报章事件来了解。
1990年代代表马来民族利益的巫统与马华公会分别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创办的《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然而,这种试图通过强大商业财力来控制华文报章以便主导华人社会的舆论与走向以及为政党服务的作法,最终因为华人社会识破和排斥而失败。《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也因此走进历史 。
然而,号称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华公会对90年代《马来亚通报》的失败却仍然不死心,再度于己于2001年动用2亿3000万零吉向丰隆集团收购当时销量第二大的《中国报》及销量第三大,创办78年的《南洋商报》。马华公会马华收购华文报的消息证实后,华人社团的反应非常激烈,除了500个华团公开表态反对之外,活跃的华文报评论人及专栏作者也集体停止供稿给《南洋商报》及《中国报》。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马来西亚执政党以国家利益的理由下压制媒体自由。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成长,马来西亚执政当局在无法对付自由言论后就致力丑化互联网的信息。根据当今大马的描述:“不是将冠以外国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坏族群和谐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简化问题、排外反殖的建国(nation-building)论述,以政府作为民族国家的保护者,以国际社会为外患,以国内异议者为内奸。这种论述乃是所有钳制性媒体法律的自我辩护合理性依据”。 华人初到马来西亚时多开设私塾以教育下一代,当时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经》、《千字文》或《四书五经》等做为教材。
在南洋,办学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见华人势力日渐庞大,逐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对其进行阻挠和打压。
二战时期,日本侵占马来亚半岛迫使民间教育陷入停顿的状态,直至战后方见复苏。在这期间,殖民地政府先后颁布《1952年教育法令》、《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和为数众多的报告书。
独立以后,联邦政府采纳1955年的《拉萨报告书》和1961年的《达立报告书》颁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大大地削弱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引起民间的极大反弹;为了维护华人接受华文教育的权利,董总和教总在1977年开始推动独中复兴运动。现今在马来西亚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专院校。是目前两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初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对祖籍国有割舍不断的感情,渴望加强与祖国的联系,故早期的华文报刊内容多以中国新闻为主。但在独立后,马来亚政府开放让侨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诞生,华文报刊也慢慢地转变编辑方针,同时加强华人社群与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讯息交流,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今天的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也依然有特刊报导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闻。
马来西亚最初的华文报刊是1815年至1879年之间发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尚存最长青的报刊是1910年由孙中山在槟城创办的《光华日报》,当地华文报刊在反殖民统治、抵御日侵和建国独立等历史事件上都发挥了反映民情的功能,渐渐由侨报转型为主流报刊。现今较具地位的报刊分别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和《东方日报》等。

4.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华人华侨在抗日的时候,他们还称中国为祖国。现在在南洋的华人还称祖国是中国吗

不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才是他们的祖国,抗日那时不一样嘛,那时很多都是从中国被迫下南洋的,他们还有中国情结,现在马来西亚跟新加坡的华人的中国情结就没这么重了,而且他们法律上也不是中国人了,他们在本地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地位。

印尼的华人倒是不一样,他们很多都还说中国是自己的祖国,因为在印尼华人跟当地人的矛盾比较严重,他们很多不承认自己是印尼人

5. 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中国的认同感是怎么样的


我看已经有不少马来西亚华人现身说法。我也来凑一下热闹。就我个人而言,感受大致如下:
马来西亚:政治上就不谈了,多数人都对自国政府摇头。我由于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有浓厚的感情。喜欢这里的多元文化,也为马来西亚华人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感到自豪。虽然新加坡比马来西亚发达,但我还是庆幸自己生在马来西亚,可以接受完整的中文教育。同时也学会方言和马来文。新加坡曾经和马来西亚有着一样的文化背景,但随着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多数人已变得十分西化。虽然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也算是时代下不得为之的产物,毕竟当时周边都对马共和华人有敌意和警惕心,加之新加坡多元种族的背景,推行全中文教育反而会招致麻烦。但是接触了新加坡的华人以后,我会觉得他们没什么文化底蕴,有点不中不西的感觉。我个人还是不希望自己会成为连自己历史文化都不了解的华人的。(大家会不会觉得我有点自相矛盾呢?

6. 马来西亚华人的对马贡献

马来西亚华人历来都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更为国家争光。在各方面都有杰出人才也达到了相当理想的成绩,而且人数也不少。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体制,为国家做出贡献者都有机会荣获马来西亚国家勋衔,而华人也有不少人才荣获国家最高荣誉。
着名荣获国家最高荣誉的华裔马来西亚人有: 敦林苍佑医生:前槟城首长、前马华公会主席、民政党创会主席。 敦林良实医生:前交通部长兼前马华总会长,霹雳江沙人。 敦陈修信:马华公会前会长。 “敦” (马来文:Tun):是马来西亚的最高荣誉,全国只可以有25人拥有此名衔。 另外还有其他国家高荣誉封衔,例如: “丹斯里”(马来文:Tan Sri):是继敦之后第二高的荣誉,全国只可以有75人拥有此名衔。 “拿督斯里”(马来文:Dato' Seri)是马来西亚的州封衔中的最高封衔。 “拿督”(马来文:Datuk),马来西亚的一种封衔。

7. 马来西亚 新加坡等等海外华人的爱国心怎样

我接触过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都是相当爱国的 不过这个国不是中国 而是他们出生生长的国家尤其是年青一代 他们生于东南亚长于东南亚 中国对他们来说是祖国 祖先的国家 爷爷甚至是爷爷的爷爷的家乡 就这么多而已他们会好奇 会有到中国一览祖国的想法 但是他们从根本心理来说 他们觉得自己是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所以说句不好听的 如果两个国家打起来了 他们不会是站在中国这边的 其实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在中国不是很多北漂么 上一代的北漂在北京留下来了 他们的子女在北京出生 在北京长大他们心中就觉得 北京才是他们亲切的家乡而祖籍那个陌生的地方 也就是祖籍而已 不会比成长的地方亲切

8. 大马华人对马来西亚的感情如何

大马华人为自己的身份和民族感到自豪,他们都深爱他们的祖国——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马来语、英语:Malaysia),简称大马,是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即马来半岛(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东马)。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马来西亚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为亚洲四小虎之一,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实施马来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

气候特征:

马来西亚位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年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9.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什么这么多华人和中国的血统有关系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和中国的血统有很大关系。

那里华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和民国初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当时在福建、广东一带,人们因战乱导致民生穷困,那一带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难维持下去,他们为了得以生存下去从而维持家庭生活和躲避当时的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就赶往南洋进行谋生。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

(9)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不忘祖国扩展阅读:

人们下南洋的时期:

1、小规模时期: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

2、洪流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10. 马来西亚的大多地方都写汉字,到底是何原因

提起马来西亚,是不是想起了热辣辣的阳光,人头攒动的沙滩,和令人垂涎的美食呢?是呀,马来西旅游业很发达,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光临。

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条件很不错,有时间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到处去旅游。选择出国旅游的人也不在少数,去马来西亚旅游逐渐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

马来西亚的海岛风景非常的优美,这里有美丽的海滩,茂盛的原始热带丛林,丛林里生长着珍惜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还有千奇百怪的洞穴。这的城市现代化的程度也很高。每到夜里,城市的夜景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霓虹闪耀,灯光璀璨。

总之,马来西亚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国家。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04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36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37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97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00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66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5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16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64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