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坟墓在哪个城市
‘壹’ 马来西亚华人比较集中在哪个城市
2010年人口普查:
雪兰莪州=1,450,000人
柔佛=1,034,713
霹雳=693,397
槟城=670,400
吉隆坡=655,413
‘贰’ 马来西亚十大必去景点有哪些
马来西亚十大必去景点有独立广场、国家清真寺、吉隆坡唐人街、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京那巴鲁公园、东姑阿都拉曼公园、沙巴州博物馆、诗巴丹岛、迪加岛。
1、独立广场
独立广场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该广场从1961年开始建设,1976年建设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广场上建有马来西亚国家纪念碑等建筑。
4、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为国立综合性博物馆,在吉隆坡市西郊,它是马来西亚国内最主要的博物院。1963年开放。马来西亚吉打州式传统设计,门口两幅巨大的镶嵌壁画,是以马来西亚的历史和文化为主题。
5、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
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和水族馆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郊区,面积17公顷。热带雨林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种动物,一片洪荒景色。园内有小火车供儿童乘坐。水族馆内有80多种海洋及淡水生物。
‘叁’ 马来西亚有哪些历史建筑物
狮城是新加坡。。。 -_-|||
马六甲:
圣保罗教堂 - 在荷兰城处有一个阶梯,攀登上去就是圣保罗山,圣保罗教堂就座落在此。 1521 年时,一位葡萄牙将军 DUARTE COELHO 在此兴建一座小教堂,他希望它会是这座城市中最先进的天主教堂。当荷兰人接管马六甲后,它被改称为圣保罗教堂。 1753 年 CHRIST 教堂建造完毕,圣保罗教堂就被弃而不用。后来,荷兰人将它改为埋葬有名望的人之墓园。圣保罗教堂里有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坟墓,他生前经常到访这间小教堂。 1553 年时,他被埋葬于此,后来,他的遗体才被移往印度的 GOA 。这里竖立了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大理石雕像,为纪念他 400 多年前曾经到此居留,并作出他的贡献。站在山丘的教堂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此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很有特色的荷兰墓碑。
THE STADHUYS 荷兰城- 位于城市广场上,这座荷兰城有着厚重的木门、深红色的墙壁及锻铁铸成的铰链,它是荷兰殖民统治者所遗留下来最重要的遗迹。建于 1641 年至 1660 年之间,荷兰城被认为是东方世界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物。它是荷兰砖瓦砌工及木工技艺的最佳呈献之其中一个例子。整栋建筑粉刷成橙红色,向来是荷兰总督的官邸。如今荷兰城内包含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人种博物馆及文学博物馆。
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 海峡华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在郭陈祯禄路上,有着一整排 19 世纪海峡华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这里俨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馆。这些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物是典型富裕华人的住家。长型的屋子,屋内又非常宽敞,里边有一个天井,可以容许阳光及雨水进入屋内。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屋里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要求定制而进口的。
青云亭 - 此庙建于 1646 年,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庙内有碑铭纪念明朝大使郑和将军第一次到访马六甲。
青云亭里有许多厚重的木门。庙宇的屋顶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国神秘动物来作装饰。庙内的装饰同样庄严,主要的祭拜大厅供奉着三座祭坛,佛、儒、道各一座。所有的建筑材料及工匠,皆是从中国引进来的。
三保庙 -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的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而建,后人已经将这位明朝的大使当作神明来崇拜。此庙建于 1795 年。
槟城:
旧关仔角的康华丽堡,俗称炮台,无疑是槟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自英殖民地时代,槟城历史的发源点。
217年前,经与吉打苏丹订立割让槟榔屿条约后,东印度公司的莱特上校于1786年8月11日带领水兵,登陆今旧关仔角。他正式宣布槟榔屿为威尔斯太子岛,并以纪念当时英王乔三世之名命后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市镇为乔治市。
为了防御荷兰、法国、海盗等威胁,东印度公司就在最尖角建了四角星形保垒。起初的木栅堡垒是以Ms Nibong Palm所筑构,并以当年的印度总督Lord Cornvalis取名为康华丽堡。1793年,靠印度囚犯的输入,莱特重新建造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砖造棱堡。我们在平地上,其实很难看出棱堡有何特别,除非从高处往下看,才会明了棱堡的形状和意义。
所谓棱堡,是海洋贸易的殖民地时代帝国主义者所建的港口要塞堡垒。最基本的是个四方型,在四角处凸出棱角以架大炮,平面看来像个星形。
康华丽堡就是属于这基本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年的康华丽堡同时是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内部拥有军火库、营房、办公室及小教堂等。现只遗存库房及小教堂。围绕康华丽堡一周,原有27尺宽,6尺深的濠沟。东西面各有引桥衔接堡门。自从1816年英法对抗结束后,康华丽堡已失去其军事防御意义。之后,随着乔治市的发展而被摆置一旁。1923年,濠沟被填平为草坪,南边的在战后被辟成停车场。
2005年,国家博物馆在康华丽堡的四面尝试挖掘,恢复一段濠沟,唯没有再盛水。作为槟城,甚至是新马重要的历史遗存,康华丽堡在1977年是首批被法定为国家古迹。然而奇怪的是,当局却在堡内操练场建了很不协调的现代露天剧场。
90年代还私营化,经过一段很不适当的经营管理。
莱特街的街头,起自土库街、炮台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旧关仔角钟楼和圆环的所在地。
我们现在所看到旧关仔角钟楼,并非许多人认为中的非常古老。它其实是20世纪初的1902年才建立起来,至今刚好101年。
1897年适逢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之60周年,各英殖民地皆举行盛大的钻禧纪念庆典。为了永久纪念,据邝国祥的槟城散记写道,当地政府特示意槟城富绅郑景贵和谢增煜,建大钟楼一座。
而48岁的百万富翁谢增煜来个自请独承。唯这件事却拖到1900年才签合约,将耗资3万5千元的钟楼于1902年建竣并交给地方政府时,维多利亚女皇已逝世了。(见Penang Past and Present 1786-1963)。
谢增煜太平局绅乃巨贾胡泰兴太平局绅的女婿,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槟榔屿富豪,大园主,还练得一手好书法,以“臂窠大字”着名。可惜钟楼没留下他的手迹,而只是刻印着英文字体,“This Clock Tower was Presented to Penang by Cheah Chen Gok Gsyn is commemoration of her Mejasty Queen Victoria\'s,意此钟楼为谢增煜赠与槟城,以志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1837-1897”。
钟楼高60英尺,象征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年。钟塔外观分为4层,每一层有不同的立面处理,并逐层缩小平面。地面底座是个八角形平面。朝土库街的那面为正方,门口有个八字开阶梯。第二层实为两楼,中间四面皆凸半圆露台,台底收锥形,窗头设马蹄拱。第三层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设一面大时钟。顶屋重复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撑顶一个底盘出檐的大葱顶。
这殖民地——蒙兀儿(Colonial-Mogul)或“Raj”式样显然受到当时吉隆坡政府大厦如高等法庭(The Sultan Abl Samad)建筑的影响。那是一种试图将印度回教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结合,以便体现回教地域政治的色彩,不过槟城的公共建筑物就只一列。其他还是走新古典主义路线。
由于钟楼的造形别致,独然矗立,又与四周如炮台、政府机关大楼构成优美的都市景观,自建成后不只成为乔治市的地标之一,更是明信片最受宠爱摄取的景物。唯战后周遭的改变使它渐失色。80年代一栋马来商会大楼庞然大物一盖,钟楼便被比矮成微物了。
涂成浅橙色,葱顶银色,70年代楼身油上黄配白边框,葱顶亦涂上黄色。90年代楼身改涂浅灰底白框。最近一个月,钟楼又刚一番油漆,葱顶涂的是一种轻浮的艳橙色。
其实如果比较1905年左右钟楼刚建成的明信片,就可知道历来改涂的多不正确色彩。原有的楼身是灰白色,二层似乎是浅\的红砖色。而大葱顶正确的是黑色!
卧佛寺 (Wat Chaiya Mangkalaram),建于19世纪的卧佛寺,位于车水路。该佛寺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的建筑风格,华丽且精雕细琢。寺内供奉着一尊长达33公尺,排名世界第叁大的卧佛像,仅次于缅甸和泰国的大佛。
槟城蛇庙,建于1873年,原是一间清水师祖庙,名为“清云岩”。蛇庙的称呼,是在庙建好后,来了数条青蛇在里头居住。而每当清水祖师宝诞时,更有无数的青蛇从后山涌入庙,成为一大奇景,因此“蛇庙”就享誉各地。蛇庙距离槟城国际机场3.2公里。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故居被称为蓝屋, 是在1897年动工兴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张弼士是客家人, 他不同于他在槟城的客家朋友,其他人选择建比较时髦的屋子,蓝屋是根据风水而建立的。工匠在中国引入,材料是从苏格兰输入。动工那年,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新槟两地。蓝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务考察大臣,光绪皇帝曾接见他,并授予太仆寺正卿衔(位列二品,当时满清官阶分九品,一品最高。县令列七品,州官也不过四品),在获得清政府授予官衔的南洋富商中,数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张弼士是19世纪末华人发财致富,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张弼士才16 岁,便只身从中国来到南洋, 开创他的大业。曾被中国清政府任命为驻槟城首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任命他为考察外端口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等职,被当地誉为清朝最后的官员。他于1916 年过世时, 显赫一时, 英国政府亦为他下半旗致哀。张弼士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他晚年还经常穿洋服,偶尔也吃西餐。蓝屋外观虽是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华洋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科林回教堂- 坐落在椰脚街的科林回教堂,是槟城最古老及最大的回教堂。该回教堂建于1883年,原本属方形并附设长廊及斜脊屋顶,后来再经过扩建。1926年,由回教和印度教徒捐赠及礼聘而来的建筑师将它髹上摩尔式建筑色彩。科林回教堂是以印度南方柯林部落首领的名字命名的。该首领是当年追随法兰西•莱特的印度雇佣兵。回教堂的乳白色外表及金黄色圆顶更是一大特色。
马里安曼印度庙- 这座位于皇后街的印度古庙建于1833年,具有传统的南部印度达罗毗荼建筑风格,是槟岛最早建立的印度神庙。其大门入口和四壁都塑有巧夺天工的神像,生动且逼真。寺内富丽堂皇,放置了很多印度教神像,其中以苏伯马廉神像最为瞩目。它是以金、银、钻石和翡翠所装饰,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宝物。寺庙入口处有一座高塔,上面刻有形态生动、色泽绚丽的各式人物,可谓金碧辉煌。每逢大宝森节,信徒们都会用花车载着神像游街。
吉打:
古丁古梅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年生于吉打州的ANAK BUKIT,他14岁就担上吉打州狱长。除了是名马来文和泰文学家,KU DIN也是1894年法律书藉编写人。 1897年,吉打苏丹阿都哈密(SULTAN ABDUL HAMID HALIM SHAH)委任古丁为色都(SETUL)最高专员。当时,色都、加映和普吉岛都是在泰国管辖的吉打县内。 由于古丁对色都的政经农教发展,使他被誉为色都开创之父。1902年,古丁开始被誉为色都王,并且允许使用东姑哈鲁汀(TENGKU BAHARUDDIN BIN TUNKU MEH)的称号。 1909年,在曼谷条约(PERJANJIAN BANGKOK)下,色都被纳人泰国版图。在古丁的管理期间,色都港口与槟榔屿及RAGOON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古丁本身也有几艘船只从泰南出口燕窝、木 材、椰子等等到槟岛。 古丁后来与一名槟城女子结婚,他们的办公室兼住家就在槟榔律路。暹罗(今泰国)政府一直保留古丁的职权直至他1916年退休。古丁在1932年逝世,并且 安葬在色都。
古丁有一本关于色都(SATUN)的政治生涯日记,这本手写记载是用爪哇文记录,如今收藏在泰国曼谷的国家档案局里。
华盍街大教堂- 1786年抵达槟榔屿立后,莱特引进了首批来自吉打港口的罗马天主教徒到来定居。这批欧洲人和缅甸或暹逻人通婚的后裔,之前由于政治迫害而从普吉岛迁至吉打。大教堂是由加诺神父在1786年所创,在1857年它从教堂街迁至华盍街。现今教堂旁建筑物是由马尼苏神父所建办。1861年,这座教堂可容纳一千二百人,在1955年被格升为槟城主教教区之后,大教堂就被翻新重修,以便迎接槟城第一任教主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以前,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筑后巷(Lorong Argus)一带,如今剩下的寥寥无几。其中,有一间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英印混合式特色洋屋。
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建筑物真的多不胜数,你自己看看吧!
http://www.itravelkaki.com/place.php?p=3
‘肆’ 白光琴墓在马来西亚哪里
================
士毛月……富贵山庄
================
白光的琴墓在马来西亚士毛月富贵山庄。
注:白光的坟墓很特别,一直播放着她的歌声。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排黑白相间的琴键,上面隽刻着《如果没有你》的五线谱的一段歌。自从白光安葬在富贵山庄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歌迷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中国、香港等地歌迷,连德国、丹麦及西班牙的洋人也不惜远道观光。
2000年,白光的琴墓落成,墓地宽敞,占有九个双人墓穴,由中国设计师精心设计,材料也全部从中国进口,整个建筑显得美观而庄严:正中是白光的圆框遗像,靓丽动人的笑容栩栩如生;左首墓碑刻有“一代妖姬白光永芬史氏之墓”,具名是“永远爱你的知心人颜良龙立”;左右用楷体大字雕刻着一幅对联:“相好庄严,智慧殊胜”,下面的横幅是:“如意宝珠”四个大字。
‘伍’ 马来西亚华人具体分布具体哪个城市哪个地区
华人占最高比率的州属是槟城,而排在第二的是吉隆坡· 如果算人数则是雪兰莪及柔佛最多。
地区则是乔治市(槟城), 吉隆坡,怡保(霹雳),新山(柔佛)。。。。
‘陆’ 马来西亚哪个地方华人最多
马来西亚槟城,是该国华人聚居最多的城市,这里所保留的南洋风情,更让人想起了《初恋红豆冰》里那个安静美好的华人小城——包括《初恋红豆冰》、《色戒》等电影都曾在槟城取景,歌手阿牛的故乡也是在这里。
‘柒’ 马来西亚华人分布
吉隆坡,马六甲,宾城
‘捌’ 我想知道马六甲五屿岛的历史
距离吉隆坡约147公里的马六甲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南部,与马六甲海峡相对。马六甲有着古城之称,因为在该州您会发现四处留存着许多历史的古迹,仿如是一座将历史集中在一起活动的博物馆。如今,经过时间的洗礼,遗留下来的只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在这里,您可窥见中古世纪的风情、狭窄的街道、别致的建筑以及多元种族文化的社会。这是一个经历500年岁月的痕迹、历史见证的古迹之城。
历史
马六甲,原是一棵树名。在1400年前,一位印尼苏门答腊的王子拜里米苏拉,逃难到这儿并在马六甲树下休息。自此,便把这地方命名为马六甲。马六甲迅速发展成一个蓬勃的商业中心及繁荣的港口。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都在这儿停泊,并在此进行黄金、丝绸、香料、烟草及茶叶等商品的交易。马六甲王朝的历史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及传奇人物,如英明的苏丹满速沙,智慧过人的宰相郭霹雳及英勇的武士汉都亚。马六甲皇朝衰落之后,曾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直到马来西亚获得独立为止。马六甲的每一条街道及每一座建筑物都蕴藏着不同的文化故事与历史事迹,因此在1989年4月15日,州元首宣布马六甲为“历史之城”。
经济
马六甲虽然没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但其过去辉煌的历史遗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促使州内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商业活动。此外,州政府全面发展州内的轻工业,以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者。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市区内建有不少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如Mahkota Parade,是一个为游客提供饮食和休闲的所在。
交通
马来西亚半岛的南北大道宽敞平坦,无论您是在吉隆坡(约90分钟的车程)或新加坡(2.5小时的车程),都能很快抵达目的地。您也可选择计程车或长途巴士前往马六甲,其计程车亦提供了24小时快捷的服务。
高等教育
马六甲是其中一个拥有高等学府的州属。喻为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古城,其大学和高等学府皆分布在州内的各地区,让学子们可以在国内继续进修。这些专业学府提供了涵盖各领域的教育课程,供学子们作出选择,让他们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造就一番事业。
农业生物
农业发展在马六甲不但有着重要的地位,亦是备受注目的行业之一。在这里,游客除了可以游览名胜古迹之外,也不妨前往橡胶园、油棕园及果园,参观农作物种植、收成及制作的过程。
古迹名胜
马六甲,一个充满历史色彩的州属。曾经经历岁月洗礼的马六甲,流传着令人深思的传奇及历史故事,让人不禁想穿梭在历史的步道,寻回那早已远逝的辉煌年代。身在此处的您,当然切勿错过游览这些历史遗迹:
基督教堂
建于1753年的古老教堂,是一座高雅的荷兰建筑物。这座红彤彤的荷兰改革教堂位于荷兰广场的尾端,是为了取代圣保罗教堂作为祈祷圣地而建的,更是代表马六甲的地标之一。在教堂内的圣坛上方,有一幅古典精致{最后的晚餐}的图案,引人深思。后来,英国人将它转变为英国式教堂,并在教堂内加了一座风标和钟塔,但教堂的地板仍是旧荷兰的碑铭。
古城堡
古城堡是马六甲的历史标志,是葡萄牙人在1511年为防止荷兰人入侵时所建的堡垒。经过战争及岁月摧残后,如今只剩下苔痕斑驳的城门而已。
甘榜乌鲁回教堂
在马六甲唐人街中心,有一座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回教堂。此座回教堂是由拿督三苏汀于1728年建成,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惟有马六甲才有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圣芳济教堂
这座位于市区内白色的教堂,犹如繁忙市区中的一朵百合,在1849年由一位法国神父(Reverend Farve)所创立。它曾经是一座葡萄牙教堂,特别纪念在16世纪到东南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东方传道者”-圣芳济。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在1521年由葡萄牙将军Duartecoelho建成,是当时天主教徒主要的祈祷圣地。荷兰人占据马六甲后,这座教堂改称为圣保罗教堂。当荷兰人的Christ教堂改造完毕之后,圣保罗教堂便改为贵族的陵墓。
汉都亚井
在Kampung Duyung有一口被称为圣井的汉都亚井。汉都亚是着名的马来英雄,当地人相信这口井是他灵魂的住所,并化身为一头白鳄鱼。据说只有灵性纯洁者才可以见到这头白鳄。村民亦相信这口井的井水具有医疗作用,而且喝了能带来好运。
圣约翰碉堡
圣约翰碉堡位于圣约翰山上,离市区约3公里,是荷兰人18世纪所建的碉堡。据说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浸礼教徒圣约翰的,其最吸引人注目之处是碉堡的枪弹孔是面向内陆,并非朝向海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范来自城内的攻击。
三保山及汉丽宝井
在1459年,明朝皇帝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满苏沙,以建立两国友好关系。马六甲苏丹将三保山献给汉丽宝公主,作为她与500名婢女的住所。三保庙旁的汉丽宝井,据说永不枯竭,是公主的随从为她挖掘的。如今,这口井已转为许愿井。据说若有人在此投下一个钱币,他一定会重游此地。而三保山如今拥有两座华人墓地的山丘,总面积约有25公顷。它是中国在国外最大的华人墓地,也被喻为是一座“历史山”。
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是于1710年由葡萄牙移民的后裔所建,坐落在Bendahara路。这座教堂最着名的是星期五崇拜及复活节崇拜也是马来西亚唯一拥有“复活节耶稣”塑像的教堂。
独立宣言纪念馆
建于1912年的独立宣言纪念馆是殖民政府马六甲俱乐部的所在地。馆内收藏了马来西亚独立前的照片以及马来西亚第一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肖像。游客可看到所展出的历史性文件、地图、条约、录像带、影片、会议记录、新闻稿及争取独立时的资料,并详尽地描述了1957年马来西亚迈向独立的整个过程。
红屋
建于1650年的红屋,位于市内东方的荷兰式古老建筑物,设有厚厚的硬木门、石造的厚墙、精致的铁门栓,令人惊叹荷兰泥瓦匠和木工的手艺。红屋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迄今仅有一间房仍保留着17世纪花雕木刻的天花板。现在它已被改为历史博物院,收藏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纪念品,同时也展览华人及马来人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的历史。
青云亭
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神庙,于1646年建成,占面积4,600平方公尺。这里有一座碑铭,是为了纪念明朝大使郑和与将军第一次到访马六甲时所建。庙宇的屋顶是以碎玻璃及瓷作成的神话人物以及动物为装饰,而庙内的主坛神明则有观音菩萨,左坛是航海者的保佑神天后娘娘。坛上的栏杆描绘了佛祖的生平,庭院里则可看到一些有关佛教、儒家和道家的教义。
峇峇娘惹文化馆
中国人来到马六甲落地生根,并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并融入了马来社会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称之为峇峇与娘惹亦称作“侨生”或海峡华人。这座峇峇娘惹文化馆是首间私人文化馆,位于Jalan Tan Cheng Lock,里头展览了不少峇峇娘惹的传统手工艺品和风俗文物。
葡萄牙村
村内居民多为葡萄牙后裔,他们多以捕鱼为生。村民仍以葡萄牙语为母语,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葡萄牙语已逐渐失去其语言色彩原来的味道。村内房屋的护墙及锡顶是葡萄牙村房屋的建筑特征。每年的泼水节及圣诞节,都会为这村子带来热闹的气氛。
三保庙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的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所建,其位置就在三保井的旁边。据说,有一次郑和的船破洞而几乎倾覆,幸好洞口被一条“三宝鱼”堵住才不致肇祸。自此,此庙被命名为三保庙。
甘榜吉宁回教堂
这是马来西亚其中一座拥有多层屋顶的回教堂,明显的深受苏门答腊及爪哇建筑风格的影响。甘榜吉宁回教堂由三层堆叠犹如金字塔般的结构所组成,其被称作“拜楼”回教堂尖塔,展现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此处是穆斯林与回历SAFAR月,举行“SAFAR 浴”节庆的地点。
葡萄牙广场
此广场位于葡萄牙村内,距离市区约3公里。这座广场建于1980年代后期,是仿造葡萄牙建筑的样式而建。这里有美味的葡萄牙美食及文化舞蹈。逢星期天晚上,游客可观赏到葡萄牙人、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等各种族的精彩舞蹈表演。
爱极乐休闲公园
这座森林区距离马六甲约11公里,是一处让您感受清新怡人且绿色气息的休闲公园。这里设有人行道、野餐区、森林博物馆及原住民村等。游客可在此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如烧烤、露营及野餐等。您也可看到各种罕有的原始植物及热带原始森林的青葱景色。
五屿岛
五屿岛距离马来半岛约 13 海里,离开马六甲码头大约 10 英里。此岛是最着名的周末度假地点。岛上有几座深具历史意义的坟墓,使人回忆起日本占领此地的历史。不过大部分到此游玩的旅客,是为了清澈的海水及岛上绿意盎然的山丘而来。这里提供许多机会让游客尽情游玩,如:游泳、垂钓、潜水、打高尔夫球及露营等。岛上的 PANDANUSA 度假屋有一座 18 洞的高尔夫球场。游客可以从马六甲东北 10 公里处的 UMBAI 码头或马六甲市码头,乘船前往这里。
五屿岛又称“孕妇岛”,这是因为从马六甲陆地望去,此岛犹如一个躺着的孕妇。五屿岛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传奇故事的岛屿,据说凡要到该岛的人,出发前必须忌吃猪肉。否则,在前往该岛的途中,将会发生沉船意外。
‘玖’ 明朝航海家郑和曾五次到访马六甲,现保留的"三保"景点指什么地方
三宝井。
三宝井,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又称丽宝井,它是马六甲的苏丹满速沙为来自中国的公主、也是其妻子汉丽宝而挖掘的。在当时,此井不会干枯,传说谁喝了井内取出的水,将来都会再回到马六甲。郑和就是因喝了这井水,才好几次重回马六甲。这一传说反映了当地人民欢迎郑和、希望郑和多来马六甲的美好愿望。
(9)马来西亚华人坟墓在哪个城市扩展阅读:
三宝井传说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就将汉宝丽公主一起带到了满刺加国。苏丹满速沙非常高兴,为了不委屈这位娇滴滴的大明公主,他和郑和商议,让郑和将大明的房子画了出来,他要为她建造一个只属于汉宝丽的“中国居住区”。
将房子建造好后,郑和发现这里打水特别不方便,取一桶淡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为了能让公主住的安心,郑和命自己带的勘探员在距公主居住区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处水源,并打了一口井。刚打出来的时候,井水非常浑浊,勘探员还以为是自己弄错了地理位置,非常自责不已,急着重新另寻地方。
郑和却不慌不忙,舀了一瓢水,不管不顾地喝了起来。神奇的是,等郑和喝完后,井里的水竟慢慢变得清澈,在场所有人都开始欢呼,都认为郑和是神仙下凡,非常有本事,为了纪念郑和,苏丹满速沙给它命名为“三宝井”。
在汉宝丽公主在世期间,这口井不对外开放,仅供公主一人使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主走后,三宝井逐步对外开放,而郑和和这口三宝井的故事也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说这口井是福井,只要喝一口这井水,便能知晓方向,会回到三宝井来。
因为在当时并无导航的情况下,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就有5次回到过这里,一定是因为喝了这个水的缘故。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三宝井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到了后期,竟有人还说这口井水可以治百病。
‘拾’ 马来西亚哪个地方华人最多
华人在马来西亚占22%槟城,吉隆坡比较多马来西亚现有华侨华人56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24.61(1999年上半年全国总人口2271万),仅次于马来族而居第二位。80年代,华侨华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2%。然而,时至今日,华侨华人人口比例下降。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是由于以往华族大家庭的观念已不复存在,目前多数家庭以小家庭为主;华族由过去的早婚,注重生育数量变为现在的迟婚,注重生育质量等原因所致2。华人在西马和东马都有分布,以西马居多(占全国华人总数的85%以上)。西马华人较多的州有槟榔屿、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和彭亨等,在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等州的华人少。东马的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不到15%,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沙捞越州。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少数来自海南、广西、浙江、上海等地。马来西亚奉行出生地原则,多数华人已加入当地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