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为什么换首相
⑴ 马来西亚历届首相列表
1、东姑阿都拉曼1963年9月16日至1970年9月22。
于1903年2月8日出生于吉打州亚罗士打的皇宫。他父亲是吉打州第24任统治者苏丹阿都哈密哈林沙。
1954年,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英属马来亚的首席部长。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时,他被推选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后,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称为“独立之父”、“马来西亚国父”。
2、阿都·拉萨k,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倡议关于实现东南亚中立化的《吉隆坡宣言》。此外,他宣布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让马来族享有特权,如公司股权、大学学额等,以提高马来族的经济地位,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3、胡先·翁(马来语:Hussein Onn,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译侯赛因·奥恩,是第三任马来西亚首相(1976年至1981年),被称为“团结之父”。
胡先翁于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是马来西亚巫统首任主席拿督翁惹化的儿子,母亲是拿汀·哈丽玛·胡先。
4、马哈蒂尔·穆罕默德(Mahathir),1925年12月2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市。全名为马哈蒂尔·穆罕默德(Mahathir bin Mohamad)。任期:1981年7月16日至2003年10月31日
5、阿都拉·阿末·巴达威(马来语:Abllah Ahmad Badawi),又译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是第五任马来西亚首相(2003-2009),简称阿都拉。
⑵ 关于马来西亚的知识
马来西亚啊,没有四季,都是夏天,30°C 左右,这个不怎么变。近来几乎每天都有雨,偶尔倾盆而降,偶尔洒洒小雨。但是天气还是闷热啊,要呆到晚上天气才凉爽些,今晚有点儿冷,我都穿外套了。呵呵~
这里的国语是马来语,是马来人的语言,注意,是马来人,不是马来西亚人。但是后来为了要让各大民族团结起来,就改称马来西亚语。年轻的一辈固然会讲,国语毕竟是必修的,管你是华人还是马来人。长辈们,就算没念过书,也能说上一两句不那么正统的,打招呼八卦八卦没问题,要谈深入的话题就不行了。至于英语能力呢,只能说水准不一吧,但是一般会比中国人好些,因为实践机会比较多。从小就学,而且数理科用英语教,大学也是英语授课,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学的很出色。
马来西亚有3大民族,马来人(至少60%),华人(30%左右),印度人(少过10%)。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数民族,他们和马来人一样是土族,但是待遇实在差很多。就如我所说,马来人讲马来语,但是马来语,好像汉语一样,分成普通话和方言。华人呢,基本上都会讲华语,加上一两种华人方言,有些华人呢是因为祖先是潮州来的,所以他会说潮州话,有些则是因为地方关系,所以会说某种方言,例如住在首都吉隆坡的都会说粤语,住在槟城州的都会说福建话。很少华人只会说马来语和英语,但是还是有的。印度人就印度话啊。不少旅行,是念书,工作吗?我想应该没问题吧,我看我那些中国朋友自在的很,没什么约束。
环境呢,还好啦。只是我觉得掠夺匪太多了,这个真的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马来西亚国教是回教,马来人全是回教徒,所以这里6成以上是穆斯林,每天的5次祈祷都在各个清真寺用大喇叭播出,而且没什么地方你是看不见清真寺的了,所以我觉得有点儿不体谅。这里有种族纷争的问题,华人老是埋怨政府偏袒马来人,什么奖学金,津贴,工作机会,都是马来人的,怎么华人缴税最多,反而都没份。马来人就说,你们是二等公民,非土族,让你们来住都要感恩了,还吵。无奈~但是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老一辈的,当年从中国来马来西亚的,都离开了,都成为历史了,我们年轻的,只能说都没受过苦啊,都不是太极端,不是太在乎,没奖学金嘛,爸妈肯给就好了,没津贴嘛,我钱够用啊,就是没想这问题太多,可是爸妈那一倍还是会有些意见的。只是政治家经常围绕在这些话题上,但是有时候他们说的也未尝不是道理。
消费嘛,要跟地区了,乡间小镇还是可以吃到便宜到笑的东西,城市呢,也不会要命啦,一般吧,不称得上是高消费的国家,这样吧,咱们比面食吧,首都一碗叫价4元马币左右,小镇2元,略有装潢的餐馆8元,再高级点的16元,有些实在难得你会看见20多元的,但是这些都是卖气氛多过卖食物的。就是这样。还有,一份报纸1元3毛马币,搭一次公车5毛到4元不等。你自己看看兑换率好好想吧。对,马币是Ringgit Malaysia,简称RM,华语是“令吉”,1令吉马币大概,我是说大概噢,2元人民币吧。
好了,就这样。
⑶ 马来西亚的首相 (达人请进)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高任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妻子: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
马来西亚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63年9月16日 - 1970
⑷ 马来西亚首相多久换届一次
五年换届一次。
⑸ 马来西亚政界动荡,根本原因在哪里
马来西亚的总理突然宣布要辞职。
如果在国会中提出对新总经理的不信任,而且这个提议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那么这个经理就必须要辞职,国会议员将重新推选出一个新的总理。实现双赢的方式是让马哈蒂尔和安瓦尔都回到理性并利用这一机会表达对穆希丁的支持,这对于已经已经老了的前总理来说,是一个培养新一代继任者的机会。而安瓦尔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争取在下一次选举上大放光彩。
⑹ 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
马哈迪·莫哈末
Mahathir bin Mohamad
马来西亚第4任首相
任期
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出生 1925年12月20日 (1925-12-20) (82岁)
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
政党 巫统
配偶 茜蒂哈斯玛
职业 医生
信仰 伊斯兰教
敦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于吉打州的亚罗士打,曾任于1981年至2003年间担任马来西亚首相一职,后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职务转交于阿都拉·巴达威。
1964年,马哈迪·莫哈末以医生的专业身份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竞选获胜后进入国会,历任各种内阁职位,1976年担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举行巫统大会上,宣布退休。
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争议性的政治领袖,他在担任马来西亚首相期间,被认为是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工程师。无论如何,他也备受批评,特别是他的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及其裙带作风。
拥有“Dr. M”之称的马哈迪·莫哈末,在国际舞台上也非常积极,特别是以热切推动“亚洲价值观”着称。
2008年5月19日, 马哈迪宣布退出巫统[1], 并且表示只有巫统主席兼首相阿都拉·巴达威辞职下台后才会重新入党。
马哈迪在任内, 对司法部门进行政治干涉, 1998年, 他为了一些对政府不利的法庭宣判, 罢免联邦法院院长和好几名最高法院法官, 造成司法危机[1]。
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高庭法官陈汉章透露, 他在1997年的一场选举官司中宣判执政党候选人当选无效之后, 马哈迪欲透过法官仲裁委员会来革除其法官职位[2]。
马哈迪牵涉轰动一时的司法丑闻“林甘影片”[3], 在他给皇家委员会的供词中, 他承认在委任法官之前会谘询和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这些人当中,有可能包括商人陈志远[4]]。
在一些经济专家的反对下,马哈迪执意推动国产车普腾(Proton)计划,专家们反对的理由是马来西亚缺乏宏大的国内汽车市场以及该计划缺乏经济效益。过去20年来,马来西亚纳税人支付政府津贴来维持普腾, 马来西亚驾车人士因为政府征收高昂关税以保护普腾而需支付高价钱来购买汽车,这使得一些因为公共交通系统欠完善而买普腾车的马来西亚人承受财务负担[5]。
1987年10月, 因为前副首相安华执意委派不懂中文的校长掌管华文小学, 造成华人社会普遍不安, 马哈迪采用高压手段进行茅草行动(Operasi Lalang), 援引内部安全法扣留了100多人(包括年迈的华教人士沈慕羽)和关闭了3家中英文报章(中文《星洲日报》、英文《星报The Star》和马来文《祖国报(Watan)》[6]。
严重的裙带风气, 例如: 最显着的是玲珑集团的哈林沙艾(Halim Saad)、流动电话集团工艺资源(TRI)和马航的达祖丁(Tajudin Ramli)[7]。还有经营槟城造船工业(PSC)失败的阿明夏(Amin Shah Omar)[8]以及伊佳兰(Ekran)的陈伯勤(Ting Pek Khiing)。2000年马哈迪领导的政府以每股8令吉的价格向达祖丁(Tajudin Ramli)买回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股权,那时候,马航在吉隆坡股票市场的市场股价只有3令吉68仙 [9]。
自以为是, 无视经济专家的建议,实施抄袭日本和韩国的重工业计划(所谓的向东政策), 发展钢铁业(柏华嘉控股Perwaja)、汽车业(普腾Proton)和混凝土业, 这些失败的计划带来重大问题和无数的金钱损失。特别是柏华嘉, 涉及高层贪污舞弊、管理不当的问题[10]。
藐视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执意推动回教化, 甚至宣称世俗国家马来西亚是回教国。于1981年拉拢安华进入巫统,协助推动国家行政回教化(Menyerap Nilai-Nilai Islam Dalam Pentadbiran Negara)的政策。
2008年3月马来西亚国会大选后, 马哈迪的言论渐渐变成种族主义。 2008年8月9日, 马来西亚律师公会公开讨论改信回教所引出的问题。这个公开论坛的目的是要克服改信回教后衍生的课题, 可是进行不到几小时就受到回教激进份子的干扰与恫言闹事的情况下被迫提前结束。马哈迪较后发表声明, 表示“由于马来人越来越软弱,才令其他种族越来越大胆提出本身的诉求,侵犯马来人的权益,甚至还谈及敏感的宗教课题,马来人的前景令人担忧。”[11]
2003年, 马哈迪在第10届回教大会组织峰会上发表反犹太人言论, 此举受到西方国家的谴责
⑺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二度成立新政党,这意味什么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二度成立新政党,这意味什么?马来西亚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们虽然人口不少,可是实际上经济和政治各个领域,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社会动荡的情况,现在马哈蒂尔重新回来,建立新政党意味很深刻,下面内容大家参考:
三、马哈蒂尔建立一个新政党,也是为下一次总统选举做准备:
马来西亚总统选举非常重要,马哈蒂尔想要获胜的话,那么他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现在创建一个新政党,其实就是这种目的,或者他也可以扶持一个新人竞选,这样他也是立于不败之地。
⑻ 有关马来西亚现任首相纳吉的资料
马来西亚现任首相纳吉
首相之子纳吉
[attachment=9524]
纳吉现年56岁,家世显赫,青年得志,出身在马来半岛东海岸大州彭亨(Pahang)的官僚世家,父亲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TunRazak)。敦拉萨在首相任内的政治规划,至今仍对马国影响深远,故有“发展之父”的美称。敦拉萨曾建立一群青壮团队,包括一手提携激进青年马哈蒂尔;即使是巴达维,也谦称自己是敦拉萨的政治之子。不过敦拉萨在1976年却以54岁的盛年在任内离世,其后政治衣钵就由其子纳吉承袭。
纳吉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工业经济系,从政前曾任职中央银行和国家石油公司,当他的父亲突然病逝后,他回乡参选,取代父亲的国会议席,时年仅22岁,是国会最年轻的议员。随后,他担任过能源通讯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和财政部副部长等二线官职。
1982年,马哈蒂尔出任首相后不久,就安排纳吉回故乡彭亨州担任州务大臣(相等于省长),是年纳吉只有29 岁。由于纳吉家族本为彭亨州的贵族,他与彭亨州苏丹和王室关系良好,加上双方在政治上共享保守立场与主张,这段经历有利于纳吉取得王室的信任,对往后政途大有帮助。
经历大约一届的州务大臣历练后,纳吉在1986年重回中央,不久即当选巫统青年团团长。此职是党内少壮精英通往权力核心的必经之路。纳吉接掌此职,意味着他在巫统青壮代接班团队中,确立了一定的顺位优势。随后,他开始出任内阁部长,包括传统上由巫统青年团团长担任的青年及体育部长,以后出掌政府内其它重要部门的首长,如教育部长和国防部长。在马国的多元种族政治中,教育和国防两大事务,向来负有确保马来裔政治安全感的重任,也是历来巫统精英出任首相之前的必备资历。
在巫统权力政治中,纳吉与安瓦尔、巴达维向来关系微妙,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安瓦尔本为马哈蒂尔爱将,在199 8年以前已具候任首相地位。纳吉是在安瓦尔之后才当选巫统青年团团长的,他甚至曾是安瓦尔派系的一员。1998年金融风暴期间,马哈蒂尔与安瓦尔决裂,后者不仅被开除党籍也身陷囹圄,但风暴过后马哈蒂尔却没有授意最具实力的纳吉担任党内第二号人物以及副首相一职,反而意外提拔巴达维接班。一般评论认为,当时马哈蒂尔因党内分裂地位不稳,故宁可选择较弱势的巴达维,而避免把更具野心的纳吉安放在身边。
[attachment=9525]
直到2003年巴达维接任首相后,纳吉才攀上第二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马哈蒂尔只将巴达维视为过渡时期的首相人选,他真正属意的是纳吉,因此在巴达维首相任内,马哈蒂尔在政府外不断高姿态发表政治评论,多次尖锐和强烈地批判巴达维的施政。当2008年巴达维在大选中领军失利后,马哈蒂尔更是反巴达维的急先锋,其最终用意是力推纳吉早日取得党政大权。纳吉曾对逼宫略感犹疑,而一度激怒了马哈蒂尔对他的不满和质疑。
社会对纳吉拜相的疑虑
论资历、历练和基层实力,纳吉无疑是巫统党内最有条件的接班人选。除此,纳吉在财经领域、军方和王室成员中,也有深厚渊源,对国家机关有高度的驾驭和操作能力。可是,由于马哈蒂尔的幕后加持,国内外观察家和公民社会成员多对纳吉的强势接班表示疑虑和保留。马来西亚国内有网民更发起网络联署,要求国家元首拒绝任命纳吉组阁。他们担心纳吉上台后会强硬压制国内的民权自由和反对运动,使政治民主化蒙上阴影。
社会对纳吉拜相的疑虑,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政治强硬立场、丑闻缠身、缺乏政策理念,以及马哈蒂尔阴影重现。
相比安瓦尔,乃至巴达维,纳吉从来就未曾以自由和温和主张来争取认同,其言论与行动也体现不出对民主和开放的服膺。他在巫统青年团团长任上,曾因族群之间的语文课题争议,竟高调宣称“要以华人的鲜血染红马来人的短剑”,言辞极端,使人骇异。同样地,纳吉没有真正表达要检讨违反人权自由的内部安全法令和大专学生法令。
事实上,他可能最心仪的是效法其父亲敦拉萨,在巫统危急存亡之际重建马来裔的政治支配权。敦拉萨是在1969 年全国大选后接掌政权的,当年执政联盟在选举中遭重挫,几日之后吉隆坡即发生族群暴动,全国戒严,议会民主中断了20 个月,敦拉萨趁机重组政治联盟,同时强化马来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主导与控制。如今纳吉接掌的巫统,处境也类似其父亲当年面临的局面,差别在于巫统当今最大的挑战力量并非来自华人,而是马来人政治反对势力的兴起。
有舆论相信,纳吉很可能采取强硬和威权手段重建巫统政治优势。例如在今年2月,在纳吉强势运作中,巫统结合王室和军警势力,不顾宪政规范强行以贿赂和挖角手法,从反对党手中重夺霹雳州(Perak)政权,使该州至今仍陷入宪政危机。媒体圈人士也感受到,纳吉上台后必会收紧新闻自由和互联网空间,包括压制反对党的媒体。
但是,更令纳吉的道德与正当形象严重受损的,是他近年来涉嫌的一宗谋杀丑闻。纳吉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曾涉及与法国当局的军购,由于金钱回扣和利益分配,导致一名有利益关系的蒙古女性翻译,被纳吉身边的保安特警杀害,尸体并被强力炸药炸得粉碎。这宗丑闻涉及情色、军购、金钱,在法国已被记者调查揭露,成为纳吉最难回避的议题。在4月即将举行的 3场补选中,选举委员会罕见地阻止反对党在竞选中议论此案件,就被视为有偏袒纳吉之嫌。
除了形象与道德遭非议外,纳吉作为一位倾向实力主义的权力人物,也因缺乏明确理念和政策主张,而使人对其执政能力存疑。过往的马哈蒂尔,就是以创意泉涌,论述不断翻新而着称,安瓦尔则以其回教和人文素养而获支持者拥护,但纳吉却似乎欠缺理念建构的能力,也很少表现出对人文价值的关怀。他长期在政府高层服务,资历堪称完备,却没有提出任何重大的政策倡议,反而在国防部长任内牵涉数宗军备采购弊案,并因此饱受反对党质疑。
[attachment=9527]
然而,最令马国民众疑惧的是,纳吉上台后,恐将摆脱不了强人马哈蒂尔的阴影。巴达维虽然软弱无力,缺乏改革气魄,但他相对容忍的气度至少为马国政治带来一定的自由开放,公民社会也活跃勃兴,这是巴达维令人称许和怀念的一面。可是,如今巫统强硬派随着纳吉登场而重回主流,不只令党内温和改革力量转趋下风,在野和民间势力也必定面临更严峻压力。当然,人们也担心未来两三年内,已经80多岁高龄的马哈蒂尔依然退而不休,热衷指点江山影响政治,最终令马哈蒂尔主义胜利回潮。这显然不是马国普遍民意所乐见的。
⑼ 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君主,即最高元首,是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名义上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权力。
议会是马来西亚的最高立法机构,但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涉及统治者身份、特权和地位,以及马来语作为国语地位等方面的立法权受到一定限制。
马来西亚议会由三部分组成,即最高元首、上议院和下议院。议会在最高元首的召集下举行会议。通常,会议召开的间隔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半年。
(9)马来西亚为什么换首相扩展阅读:
君主是马来西亚的权力的形象,武装力量的总司令,但这些仅是象征意义。马来西亚联邦君主由统治者议会轮流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
统治者议会是由马来西亚柔佛、彭亨、雪兰莪、森美兰、霹雳州、登嘉楼、吉兰丹、吉打、玻璃市9州世袭苏丹或拉惹,还有马六甲、槟城、砂拉越、沙巴4个州的州元首组成。
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虽然是世袭,但是由于是联邦制,所以轮流做东,非常特殊。这有点像瑞士的联邦委员会制度,只不过联邦委员会成员并不是世袭。
⑽ 马来西亚第五任
是首相吧?
阿都拉巴达威
阿都拉巴达威,马来西亚首相。
1999年1月8日,当时的首相马哈迪(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宣布内阁改组,委任原外交部长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中止了外界对副首相人选的猜测,也使阿都拉成为备受万众注目的政坛明星。作为内阁资深部长及巫统元老的阿都拉,的确具备了出掌这两个重要职位的资格;而且,基于政治现实,马哈迪也有必要尽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补权力真空;温文尔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为马哈迪的选择。
阿都拉在参政前曾任文化、青年及体育部副总监,1978年全国大选,他中选为槟城甲抛峇底区国会议员,之后于八零年受委为联邦直辖区政务次长,并于八零年九月擢升为直辖区副部长。
在巫统重量级领袖当中,阿都拉巴达威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一位。特别是巫统党内充斥金钱政治、朋党主义及裙带风的时候,阿都拉的清廉形象,更像一股清流,有助于清洗及提升巫统的声誉,并能广为党内不同阵营接受。阿都拉的政治生涯,可说充满波折。而且,他的沉浮,完全系于马哈迪之手。
阿都拉的父亲也是一名巫统领袖。因此,他可说是“子承父业”,生长在一个政治世家,并与巫统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为何在八七年巫统党争中,他最终选择归队的一个因素。早年的阿都拉在槟城接受教育,并于1964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回教研究系,并加入巫统。这与他的前任同僚、前副首相安华的背景相当接近。
不过,两者虽然同是来自槟州,并先后在马来亚大学受教育,份属“师兄弟”,阿都拉和安华的作风,却完全不同。在气质上,阿都拉没有安华“狂飚英雄”式的传奇色彩,也没有安华雄辩滔滔的口才,即使在青春焕发的大学时代,阿都拉也是一位沉着、冷静及温文的人物;他的温和形象尽管没有安华那么突出,但是,也全无安华锋芒毕露,咄咄迫人的锐气,更容易为人接受。
因此,这两者在气质、个性上的回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日后在意识形态、政治斗争路线、行事作风及价值观念的差距。在安华被马哈迪吸纳进入巫统,并在槟城峇东埔参选以来,阿都拉便感到这位“同乡兼学弟”的威胁。
尔后,两人在政治上的不咬弦,特别是在槟州巫统联委会中,安华以后来居上之势,登上槟州巫统主席职,阿都拉任副主席,更令当时的巫统党员,有着难以取舍的矛盾情意结。
他在接下来几年官运亨通,于1981年升做首相署部长,同被委任为巫统最高理事会成员,并出任巫统槟城联委会主席。1984年,他中选为巫统副主席,并出任教育部长,再于八六年调任为国防部长。1987年巫统党选中,他参与东姑拉沙里及拿督慕沙希淡的B队,与拿督斯里马哈迪的A队抗衡。他虽在这次的党选中成功保住副主席的职位,但其部长职位较后却被撤除,不过他却选择继续效忠巫统。1988年新巫统成立,他受委为最高理事会成员,继而受委为副主席。1989年他受委代表巫统参加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担任重组社会小组主席。
在1990年巫统党选中,他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蝉联副主席,并于九一年在内阁改组中受委为外交部长。不过,他却在九三年巫统改选中站在元老派的阵营,结果以微差的票数败给宏愿队的拿督斯里那吉、丹斯慕尤汀及丹斯里莫哈末泰益,失去副主席的职位,但他仍被委任为巫统最高理事会成员。 阿都拉在1995年十二月卅日宣布参选1996年巫统副主席职位,结果他顺利的重夺巫统副主席之职。
【生平】
名字:Abllah Ahmad Badawi
出世:26/11/1939,槟城
婚姻状况:妻为已故恩顿玛末 Enn binti Mahmud
家庭:两名儿女,Nori Abllah 及Salwa
【教育】
中学: Bukit Mertajam High School, Penang Methodist Boys School 大学: 1964年 ,马来亚大学,回教研究系 (Bachelor of Arts in Islamic Studies)
【政治背景】
政党
1964 加入巫统
1979.2.2 巫统槟州联委会副主席
1979.2.2 受委巫统最高理事成员
1980.9 槟城州联委会主席
1981.6.27 中选巫统最高理事成员(廿年来首名中选的槟城人)
1984 甲抛峇底巫统区会主席
1984.5.25 巫统党选,625票中选副主席
1984.7.14 巫统教育局主任
1987.4.24 巫统党选,879票中选副主席,排名第二。
1988.2.21 新巫统筹委会成员之一
1988.4 甲抛峇底新巫统区部主席
1988.9.9 新巫统副主席(被委)
1988.9.10 新巫统九人工作队成员
1990.11.30 巫统党选,以 953票中选,排名第二。
1993.11.4 巫统党选,角逐副主席失败
1993.12.11 被委巫统最高理事会成员
【国州议席】
1978大选 甲抛峇底国会议员(总共当了六届)
1990.10 大选 第四次击败对手,得票 17,025,四六精神党的阿末哈迪阿旺只得 7,174票
1995.4.25大选 在甲抛峇底第五次击败对手,以 17,834票打败四六精神党的Naser Mohd Radzi
【官职】
1964 加入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局助理秘书
1971.6 文化、青年体育部总监
1975.6.1 文化、青年体育部副秘书长
1978.6 辞去公务员职业
1978.7.27 联邦直辖区政务次长
1980.9.16 联邦直辖区副部长
1981 首相署部长
1984.7.14 教育部长
1986.5.7 国防部长
1987.5.7 离职
1991.3.15 外交部长
1999.1.8 副首相兼内政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