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长屋是什么意思
① 马来西亚的伊班人有什么文化
伊班人的刺青文化 - 马来西亚
看这里
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p=681055
数百年来,伊班人都是居住在长屋里。对于长屋,他们有着一生一世的情缘。
在砂劳越境内各省份的内陆地区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长屋。长屋的长度是视所居住的家庭的多寡如何而定。长屋的两端,建有木梯,居民出入都利用这两个入口。长屋内部用木板隔成数个大房,每个大房里住着一个家庭。大房里面又以木板分隔成数个小房间,包括睡房、客厅、厨房、晒台等。客厅设在屋子中间,介于睡房与晒台之间,没有墙壁或其他遮盖物。下午工作回来或者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长屋内的住民就围在厅上闲聊。
婚丧仪式或其他的节日都在厅上举行。前来访问的亲戚朋友,在未获得所欲访问者或是屋主的邀请之前,也坐在这种厅上等待;这种客厅,伊班人称之为ruai。在睡房和客厅的上面,设有一个贮藏室,伊班人称之为Sadau。他们的农作物诸如稻米等是收藏在Sadau里面的,接近客厅的地方,有一个晒台,没有屋顶,是用来晒稻米、黑胡椒、树胶等农作物用的。
这位伊班族跳起舞来七情上脸
每一座长屋都委任一位“屋长”(tuairumah),“屋长”之下另委数名助手,协助“屋长”处理长屋内之一切事务。他们主要任务维持长屋的安宁,指挥与安排长屋居民清理长屋内外的工作,规定庆典的时间以及安排庆祝仪式等工作。此外,“屋长”亦负有司法的责任。
到今天,伊班人仍然喜欢居住在长屋内。伊班人是一个温和,有礼以及深具同情心的民族,他们若居住在一起,就可以发挥互助的精神。
长屋开始兴建之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必须清除建屋基地。被指定作为奠基,即竖立木柱的工匠,必须到森林里去寻找一种名为Nendak的鸟。这种鸟和平常的鸽子差不多。如果这种鸟是在他右边鸣叫,他就折断和带回去五根树枝,如果那种鸟是在他的左边唱叫,他就折断和带回去三根树枝。那种树枝被称为PaongBurung。伊班人相信,有好多种鸟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
当他们把柱子竖立起来时,妇女须准备几种吃的东西;这些食物包括糯米、蛋、栳叶、槟榔、烟叶、香烟以及糕饼等。作为竖立木柱用的地洞挖好以后,他们把鸡血或猪血洒在木柱上和地洞里。木柱竖立起来以后,他们就在地洞旁边种植一种树,这种树的名称是mumban。据说,若把石块、铁片和mumban树埋在地洞里的话,兴建起来的长屋才会坚固和耐久。
伊班人的传统舞蹈
所有的工作,是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奠基仪式通常都很隆重,白天他们一起工作,晚上就一同吃、喝、跳舞和唱歌。长屋建好以后,尚要举行一个更盛大的庆祝入伙仪式。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0/pages3/sinchew120500.html
② 马来西亚都有啥特色啊
马来西亚是个以农立国的民族,因此维持着许多原始信仰,非凡是各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
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马来人在政治上势力很大,伊斯兰教也成为马来西亚的国教,全国各地的主要清真寺无不宏伟壮丽。除伊斯兰教以外,马来人还保留着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仪式是称作昆德利的共食仪式。这种共食仪式起着维持社会连带关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马来人的社会组织是由伊斯兰教规范和传统习惯二者合一共同维系的。
住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观音寺、三宝洞、霹坜洞;马六甲的青云寺;槟榔屿的极乐寺、白云寺等。寺院规模多宏伟壮观,大多成为名胜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撑马来西亚经济的华人的社会力量。佛道混合是这些寺院的特征,一个寺院里往往同时供奉着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释迦牟尼、观音菩萨。
住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多为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其代表性的宗教当然是印度教,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点是一无教祖,二无教会组织,三无至高无上的经典,人们崇拜村镇神、家族神和个人神三种神氏。印度教有许多外国人很难理解的地方,比如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终极理想是达到梵我如一,而要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种种苦行。供奉的神有维鸠奴神、湿婆神。
海龟产卵奇观
红滩是闻名遐迩的大海龟产卵地,位于瓜拉丁加奴以南60公里,是一个静谧的乡村,这里是有名的海龟产卵地,每年5月到9月是产卵季节,大批旅游者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来观赏这一奇观。
红滩有5种大海龟,体长平均155厘米、体重平均375公斤左右。至今观测到的最大的海龟有体长200厘米、体重750公斤的大家伙。
海龟在深夜从海底慢慢地爬上来找产卵处,找到一处即全力以赴的挖开沙子,在里面产下80——100个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卵,在上面盖上沙子,然后慢慢回到海里,不留任何脚印。整个过程宛如一幕动人的戏剧,也正是因为它太有名,假如旅游者一心想看到在海边静静产卵的海龟,恐怕会失望而归,而对于海龟来说,如今已落到在众目睽睽之下产卵的尴尬境地。
在红海滩住宿时,若事先向旅游人员说好,一有海龟上岸的消息,服务员会敲客房门通知游客。时间早则夜里9点或10点,晚则黎明4、5点钟。海龟要在海滩上徘徊许久才产卵。产卵结束后海龟爬回大海,产下的卵立即会有工作人员收集保护起来。旅游中心四周的沙滩上有小海龟孵化场。运气好的话可在此看到新出生的龟宝宝。
马来人早期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经常可以见到放木排工人的村庄,宽宽的木筏上有竹制的茅屋。在马来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他们终生在船上居住。
塞诺伊人的村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两三户有亲戚关系的人家组成的建在水边的高脚屋村寨,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类;另一类是由一个或几个如同加里曼丹达雅克人那样的长屋组成的村寨,长屋最里边的房间属于头人(头人这个职位在各支塞诺伊人中都是世袭的),这类长屋已较少见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诺伊人喜欢住在河源地带,他们盖房子更随便。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简陋,是用棕榈叶搭的窝棚。棚子一端触地,另一端用两三根木棍支起,有时他们把小屋建在树上。在沙捞越州,海达雅克族(即伊班族,是沙捞越州最大的少数民族)则集体住在长屋里,长屋是一种与浮脚楼相似但相长的房子(长达数十米,甚至有200米长),长屋中间有一通道,通道两旁是住户。在离沙捞越州首府古晋58千米的甘蓬加犹山区,居住着陆达雅克人(即伊班族)。他们住的“长屋”是用椰子叶覆盖的,屋内的地板、梁柱,非凡是高架木桩,用的都是上等硬木,墙壁则竹木兼用。
马来头饰
马来人无论男女头上都戴着各种各样的头饰。在去村里或城里清真寺的路上,经常可见戴圆锥型天鹅绒帽子的男性,这表明他是回教徒。而到麦加朝过圣,获得“哈吉”称号的人都戴一种叫做可达雅的白色帽子。
马来语“通可罗”即是指妇女用的头巾,也是表演传统文艺或体育活动时不可缺少的头饰,其式样可根据本人喜好而千变万化。马来西亚国王的通可罗幅在马来式头饰中是最有名的,它是国王身份的标志,他人不得随意模拟。国王的头巾甚至还被起了个名字叫做“永远的回忆”,据说这原来是森美兰州苏丹用过的。
苏丹及其继续人、大臣、阁僚的头巾一般使用代表高贵的黄色和白色,头巾包裹也有特定的方式,一般人不得模拟(舞台上除外)。
③ 请介绍一下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
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称呼:同家族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为称呼用途。马来人名字的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两者之间隔着“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时会省略。
见面礼:传统上,马来人在见面时会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双手互相摩擦,然后将右手往心窝点一点。对不相熟的女士则不可随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应该向女子点头或稍行鞠躬礼,并且主动致以口头问候。但现在西式的握手问好在马是最普遍的见面礼,不论用在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无阻。
(3)马来西亚长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饮食习惯:马来西亚人食物一般以米饭、糕点、椰浆、咖喱为主;喜欢带有辣味的菜肴。他们吃中餐的兴趣似乎还要比吃西餐更浓些。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会时,才偶尔用匙和叉。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吃饭一般惯用手抓饭或用勺子取食。
难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注重讲究饭菜量少质精,注重饮食及餐具的洁净卫生。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香辣味道。主食以主饭为主,也爱吃花卷、豆沙包、炒面、什锦饭、锅烙、馄钝等食品。副食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等,也爱吃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菜花、薯仔、青椒、菠菜、豆角等。
制法对煎、炒、炸、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菜谱很欣赏咕噜肉、香酥鸡、辣子鸡丁、干烧鳜鱼、番茄里脊、炒肉青椒、鲜蘑菜花、糟熘鱼片等风味菜肴果品最爱吃槟榔果,也喜欢菠萝、洋桃、芒果、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花生米等。
④ Malaysia
Culture of Malaysia
Bergendang (Drumming)
In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Malay community in Sarawak, it is the womenfolk who play the gendang or drums. Seated behind a screen, they drum out their beats in rhythm to songs sung by young maidens and dances performed by men.
Wayang Kulit (Shadow Play)
Wayang Kulit is a traditional theater art-form using puppets and shadow-play to tell the epic tales of the Ramayana. The puppets are made of buffalo hide and mounted on bamboo sticks. There may be as many as 45 puppets - handled entirely by a single master puppeteer, known as the Tok Dalang.
Maggagong (Gong Ensembles)
Brass or bronze gong ensembles form an inherent part of Sabah's ethnic music. The melody varies from district to district. The Kadazan Dusun group include six songs and a drum called the sopogogungan (Penampang) in their musical composition while the Bajau from Kota Belud add kulintangan, a set of kettle-bedded gongs.
Bunga Malai (Garland Making)
Flowers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laysian Indians for religious occasions, weddings, moving house, or welcoming an important guest. Flowers, holy basil, and the leaves of the margosa or mango tree are strung together to form a malai or garland. They are done in different styles to suit each particular occasion.
Sumpit (Blow Pipe)
The tribal people of Sarawak are known for their magnificent hunting skills. They are aided by the sumpit, a six-foot long wooden blowpipe with a poisoned or a barbed tip. One quick puff sends the dart (sometimes twenty-yards away) to the victim, usually a wild pig, deer, or bird.
Silat (The Malay Art of Self defense)
Silat, the Malay art of self-defense combines a series of supple movements, which enables a person to defend himself under provocation. The aim of silat is to instill confidence in oneself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Occasionally, a keris (small dagger) may be used.
Culture of Malaysia
Malaysian culture is a mixture of Malay, Chinese, Indian, and various indigenous tribes dating back to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go from a Malay kingdom in Lembah Bujang with traders from China and India.
The first Chinese to settl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primarily in and around Malacca, graally adopted elements of Malaysian culture and intermarried with the Malaysian community and with this, a new ethnic group called babas (male) and nonyas (female) emerged. Babas and nonyas as a group are known as Peranakan. They proced a synthetic set of practices, beliefs, and arts, combining Malay and Chinese traditions in such a way as to create a new culture.
The People
Malay are Malaysia's largest ethnic group, accounting for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By definition of the Malaysian constitution, all Malays are Muslims. Traditional Malay culture can still be found in the village. Malay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speak their own unique dialects that can sometimes be unintelligible to most of their fellow countrymen.
The Chinese have been settling in Malaysia for many centuries, as seen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peranakan culture, but the exos peaked ring the 19th century through trading and tin-mining. When they first arrived, the Chinese often worked the most grueling jobs like tin mining and railway construction. Later, some of them owned businesses that become large conglomerates in today's Malaysia. Most Chinese are Tao Buddhist and retain strong ties to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They form the second largest ethnic group.
Indians had been visiting Malaysia for many centuries, but only settled ring the 19th century. Most came from South India, fleeing a poor economy or by an organised emigration administrat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Arriving in Malaysia, many worked as rubber tappers, while others built the infrastructure or worked as administrators and small businessmen. The Indians form the third largest ethnic group of Malaysia.
The indigenous tribes are the oldest inhabitants of Malaysia. They account for about 5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represent a majority in East Malaysia of Sabah and Sarawak. In Sabah, the largest official ethnic group is Kadazan, thought many unofficially recognised subgroups exist.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as many as a hundred racial groups forming the state's population. However e to the fact that many subgroups possess only minor differences, they are not always differentiated.
In Sarawak, the dominant tribal groups are the Dayak, who typically live in longhouses if in the rural areas and are either Iban or Bidayuh.
马来西亚文化
Bergendang(击鼓)
在传统音乐表演马来沙捞越共同体,这是他们发挥gendang或鼓. 坐在屏幕上,鼓了自己的节奏来打歌初唱的年轻男子,舞蹈表演.
WayangKulit(皮影戏)
wayangkulit是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以影子傀儡操控告诉史诗的史诗故事. 木偶都装上了竹子,棒隐藏布法罗. 可能有多达45个傀儡,完全由单一的木偶大师称为dalang景观.
Maggagong(龚合奏)
铜管乐队、铜锣组成部分萨巴赫固有的民族音乐. 来自不同地区的区调. 卡达山人的六首歌曲,包括一组名为鼓Sopogogungan(Penampang)的音乐作曲,而由毒品BajauBeludKulintangan加上一套釜-锣鸣.
马来Kata(Lord作)
鲜花组成部分文物马来西亚印度人对宗教场合,婚礼、迁居、重要来宾的欢迎. 花卉、圣Basil,或margosa芒果树的叶子都凝聚成一个横跨马来或推断. 他们在做每一个不同的风格,以适合特定的场合.
Sumpit(一种毒箭)
部落的人都知道,沙捞越的宏伟狩猎技巧. 他们资助的Sumpit、六英尺长的木板blowpipe中毒或有小费. 别人送的一个快速反应小组(有时是21码以外)的受害者,通常是野生猪、鹿、鸟.
Silat(马来自卫艺术)
Silat、马来艺术自卫队将一系列灵活流动,让一个人在为自己辩护的挑衅. silat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信心面对逆境. 偶尔,Keris(小颗)可用.
马来西亚文化
马来西亚是一个文化混合马来、中国、印度、各原住民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从马来王国LembahBujang(吉打得一个地区)与中国和印度的商人.
首次来中国海峡定居点,主要是马六甲及其周围,逐步采用分子和马来西亚混血文化与社区和马来西亚,新族群称为Babas(男)、(女)Nonyas出现. BabasNonyas作为一个群体,被称为Peranakan. 他们制作了一套做法合成、信仰、艺术、马来西亚和中国传统相结合,使之形成新的文化.
人民
马来西亚是马来最大的族群,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语文. 顾名思义,马来西亚宪法规定,所有马来人都是穆斯林. 马来传统文化仍然有村. 马来人在全国各地讲了自己独特的方言,有时可以看到他们的同胞.
中国已移居马来西亚几百年,从出现的Peranakan(混血民族)文化,但在19世纪人口高峰期,通过贸易、锡矿业. 刚来时,最辛苦的工作,工作中往往喜欢锡矿业和铁路建设. 后来,有的国有企业,成为大企业,在当今马来西亚. 佛教与中国陶都保持最牢固的祖国. 他们是第二大族群.
访问马来西亚印度人已经好几百年,但只是在19世纪解决. 大多数来自南印度,为逃避经济不景气的移民名额,或由一个英国当局. 抵达马来西亚橡胶橡胶做很多,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工作人员,并为小企业. 印度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
古老的土着部落居民马来西亚. 他们约占总人口的5%,大多数是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和沙捞越. 在沙巴的最大族群是官方Kadazan(卡达山人),认为存在许多非正式小组认可. 同其他民族,可以说,有多达百族群组成国家的人口. 但由于许多人只拥有不同群体,他们并不一定区别.
在沙捞越州,主要是Dayak(大雅)族群,他们一般都生活在农村,如果longhouses(长屋)不是Bidayuh(一种民族)或判处.
⑤ 马来西亚各民族文化习俗
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得体,尊重长者。如果双方都是穆斯林,宾主要用伊斯兰教特定的问候语打招呼。进门时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客人必须把鞋脱在门口或楼梯口,方可进屋。进屋后,宾主双方要互相问候和握手。
马来人用餐时习惯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须把手洗干净。进餐时必须用右手,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应先向他人道歉。
(5)马来西亚长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其他:
婚姻传统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继承制度均受伊斯兰律法的约束。
除非主人允许,否则不管是到访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门前先脱鞋子。到马来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垫子上,男性应盘腿而坐,女性则应把腿偏向左边而坐。
其他禁忌或礼节
马来人忌讳别人触摸其头部,除了教师或宗教仪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不要把脚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脚底对着人是对别人的侮辱。
⑥ 马来西亚长屋适应什么自然条件
热带雨林。。。。。。。。
⑦ 马来西亚城市古晋
这里有点照片http://www.e-traderland.net/board/viewthread.php?tid=40478&highlight=&page=2&sid=pYVMQh
古晋( Kuching 马来语,意为“猫”)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首府。东马历史最久、最大的城市、工商业中心与港口。古晋地处砂拉越州的西部,砂拉越河南岸,离海岸约35公里。市内新旧建筑交替,河渠纵横,绿水悠悠,装载橡胶、椰子、胡椒的小船穿梭期间,有“ 水上之都”之称。沿河两岸的高脚长屋,更是古晋的特色。近河口处建有本丁港,河边有市场、码头和干船坞,城东有小型工业区及新港丹那普提。有农产品加工、锯木、肥皂、成衣、制鞋等工业。南面的布索,有世界最大熔锑厂。公路伸入内地山区和矿场,州内大部分地区物资由此运新加坡转口。有着名的砂拉越博物院和水族馆。 人口12万(1980),华人甚多,居民从事木雕、陶器、纺织品、贝壳、装饰品的制作。东部为新工业区,沿河下游4公里处是丹那晋提新港,郊区有国际机场。
[编辑本段]语言
古晋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份子,语言成分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和其他马来西亚城市一样的,马来语、英语、华语的流通性相当大马来语是政府及半政府机关的指定用语.而英语则是通用语,在商业活动中广泛的被使用。华语虽说流通于华族之间,但事实上华族之间的沟通普遍使用方言,比如说福建话、客家话、广东话、潮州话、福州话等等。
[编辑本段]人口
古晋省的南市人口有143,500;北市的人口有133,600;巴达万区有302,800,也是全砂最多人口的一个管辖区。以宗族区分的人口有华人(220,400)、马来人(207,000)、印度人及当地的内陆民族,也就是达雅族(58,100)。
住在古晋市区的华人以客家人居多。华人当中,福建人及诏安人又以从事商业及建筑业为主,客家人多务农,兴化人多从事渔业、轮胎等零件业,海南人多经营咖啡店,潮州人多经营杂货业,福州人也多数从商,还有金融及木材业。
虽然大马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仍属于宗教自由的国度,本地华人多信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最广为人知的,是青山岩的寺庙及“寿山亭大伯公庙”。
古晋是座民风淳朴的城市,跟其他大城市比较起来,古晋人的生活较悠闲,步伐没那么匆忙。
古晋更有一历史博物馆,展示之历史文物,堪称东南亚最丰富的博物馆。里头拥有许多当地的古物及文明。
[编辑本段]休闲购物
目前,古晋市的购物商场有23间,超过大约1300家的零售店分布在这些商场内,而所有商场的面积总和约125,000平方米。其中较受欢迎的购物中心有:Crowne Plaza Riverside (河滨广场)、Tun Jugah (敦朱加大厦)、Sarawak Plaza (砂拉越大厦)、Hock Lee Centre (福利中心)、以及Wisma Saberkas (青统大厦)等。
⑧ 在马来西亚亲朋好友去世有什么礼节
马来西亚婚礼习俗在所有的习俗中,马来人最重视婚姻方面的习俗,仅就婚姻习俗而言,其从订亲、结婚到离婚,种类繁杂,习俗各异,不了解些习俗,你将无所适从。马来族男孩一到成婚年龄。男方一家就开始物色对象,找到目标后就着手对女方本人及其家人进行了解,并到女方家看看姑娘。看完姑娘后,如男方同意了,就在家人中商议,取得一致看法后,确定去求亲的日期和方法,求亲时通常由男方家长出面,女方家长一般不立即应允,等过了一天甚至一周之后才给男方家长肯定的答复。如果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后,就将聘礼、结婚费用和婚礼日期等事确定下来,如果婚礼晚些时候才举行男方可先送订婚礼物。订婚礼一般是一枚钻石戒指,还有布、拖鞋、鞋子等物。倘若男方毁约不能成婚,订婚礼是不能索回的;如果是女方反梅,其所受礼品将加一倍退回男方。马来西亚虽然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如今的马来人在婚姻上已经相当开明了,自由恋爱非常普遍。但在传统的马来族家庭里,正式结婚却仍然要经过一系列的古老而繁琐的程序。相亲首先是正式的相亲。在约定的这一天,小伙子带着礼物和父母、媒人一起来到女方家中,见过女孩的全家。双方家长初次会面,谈谈家常,相互了解。如果没什么问题,这次就可以将送给姑娘的娉礼、结婚的日期等具体问题确定下来,以便尽早安排和准备。一般情况下,一年后就可以举行婚礼了。婚前准备婚礼一般定在周末,并提前一段时间通知亲友,以便那些路远的能及时赶到。马来人非常重视婚礼,把它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人们要把新郎、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富丽堂皇,让他们过一天“国王和王后”的生活。婚前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涂指甲红,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满。姑娘们掐来新鲜的指甲花,挤出红色的汁液,把新娘的指甲、手掌和双脚涂得鲜红。之后,新郎、新郎穿着光彩照人的传统服饰,坐在缀满棕榈叶和各色鲜花的彩棚下,由专业摄影师拍照,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一生的留念。彩棚装饰极其精美,简直就像古代皇帝的华盖一样华丽。一对新人在众人的簇拥和欢呼声中享受着终生难忘的美妙感觉。定婚仪式这里的“定婚”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一个口头、非正式的仪式,由当地教区的教长主持。正式的定婚已经在此前完成了,并领取了具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书。按照数百年的传统,新郎要向女方奉送一定数量的娉礼,现在一般为几十马元。教长对新郎说道:“我将×××许配给你,娉礼××马元,愿安拉保佑你们!”新郎回答:“我愿娶×××为妻,娉礼××马元,感谢安拉!”在有的地区,对话在新郎和岳父之间进行,由教长或族中长老主持,内容也大致如此。说话者的吐字必须清晰,声音也须得洪亮,使得在场的三个证婚人和所有亲友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事后,教长还要送给新郎一本关于婚姻义务的小册子,提醒新郎婚后必须全心全意地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并且说明,如果新郎以后没有按教规给予妻子精神和物质上的保护和关爱的话,作为惩罚,其婚姻关系将有可能被伊斯兰教法庭予以解除。实际上,这次的娉礼只是一个很小的象征性的数目,它的意义在于宣示这样一个道理:无论贫富,真主都给予他们结婚的权利。之后还有一笔数目更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娉礼,通常会高达数千马元,用于购置珠宝、衣服和嫁妆等。结婚典礼马来人的婚礼一般会持续三天。第一天在新娘家中举行,也有在当地清真寺中举行的。一般定在穆斯林的休息日——星期五,由一名教长主持。在庞大亲友团的拥簇下,新郎带着钻戒、珠宝等礼物来到新娘家中(或清真寺),见过教长、证婚人以及新郎家的长辈。教长问新郎:“以真主安拉的名义,你愿意娶×××为妻吗?”新郎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娶×××作为我的妻子。”教长接着问新娘:“以真主安拉的名义,你愿意嫁给×××为妻吗?”新娘同样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双方交换礼物,在教长的领读下共诵>,为未来祈福。新郎送给新娘的彩礼被放在洞房里,向来宾们展示。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化妆品等,甚至还有祈祷用的跪垫(以表示对安拉的忠诚),都被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或叠得整整齐齐,让众人一饱眼福。星期天是正式成婚和大宴宾客的日子。其中,最热闹的要属闹婚了。一群未婚青年敲着手鼓,载歌载舞地簇拥着新郎来到新娘家门前,后面跟着庞大的迎亲队伍。伴娘和新娘家的亲友们会蜂拥而上,拦住新郎索要“入门费”。只有新郎给足了钱,才会放他过去。这样“过五关、斩六将”,新郎才能一睹新娘的芳容。然后,新郎、新娘身穿华丽的服饰,像国王和王后一样端坐在装饰精美的花床上,老年人在他们头上撒下鲜花和大米,并念经为他们祈求幸福。宴会一般设在庭院里,以便能招待尽可能多的来宾。庭院早就被前来帮忙的亲友们装饰一新,到处是鲜花、食品和吉祥物。婚宴一般都非常丰盛,不仅有回教传统的肉食,还有各种新鲜水果、饮料等。身着民族服装的客人们一面享受着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一面与端坐在房门洞开的新房里的小夫妻逗乐,旁边还有雇来的小乐队演唱和伴奏,气氛十分热闹。每位来宾都会得到一份礼物。在过去,一般会是一个下盛米饭、上放红鸡蛋的小杯,有时还会有漂亮的纸花。其中,鸡蛋象征着新娘健康多产、家庭人丁兴旺,米饭预示着衣食丰足、生活美满。现在则大多以新式礼品代替,例如巧克力、果冻和蛋糕等。马来西亚的习俗与禁忌1.服饰马来男子的传统套服是上身穿称为“巴汝”的无领长袖衫,“巴汝”的特点是长、宽、松。下身穿长至脚踝的布质纱笼。在正式的社交场合,马来男子现在喜欢穿一种称为“巴迪”的蜡染花布长袖上衣。马来女子的传统套服与男子的相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她们的头上常常围着一条纱巾,与中东妇女不同的是,她们用的是鲜艳美丽的纯色纱巾。2.饮食马来西亚主体民族马来人大多是穆斯林,他们的饮食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吃猪肉和水生贝类动物,不喝酒。马来人餐前餐后都必须洗手,餐间还备有洗手的水,进餐时在地毯上席地围坐,各人必须用右手抓取食物,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马来人的食物以大米为主,辣椒和咖喱是最常用的佐餐食品。马来最有名的风味食品之一是一种叫“沙爹”的烤肉。3.居住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旧时的高脚屋、长屋只在一些农村和山区存在了。高脚屋是有木桩架空离地数尺的单层建筑,屋顶用树叶或木板铺盖,墙和地板用木料建成。高脚屋防湿防潮防动物侵害。长屋是马来西亚土着少数民族集体居住的建筑,是用木桩架空离地数尺的长形建筑,长屋中间有一条通道,通道两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住户。4.嫁娶马来人的婚配是由父母决定的,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媒妁定亲、定娃娃亲、遗嘱结亲。定亲后,一般要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马来人的婚礼很隆重,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女方要准备婚礼用的并坐台。在婚礼开始之前,新娘在母亲的带领下走出新房,由伴娘扶着登上并坐台。陪送新郎的队伍一路鼓声不断,新郎进入女方家后被扶上并坐台,坐在新娘的右边。这时由新娘的母亲向新人祝福。婚礼完毕后,新郎留在新娘家,3天后才能同房。7天后新娘新郎到男方家回门。马来人的习俗是夫妻婚后居住在女方家。现在可有多种选择。5.生育马来妇女孕育孩子有很多讲究,这些讲究一般与椰子有很大关系,譬如用椰子测胎儿的性别,用椰壳装婴儿的头发后为婴儿取名字,把装有婴儿头发的椰壳埋在院子里并种上一棵椰树作为纪念等等。马来妇女生孩子后要坐月子44天。马来人对生男生女没有男尊女卑的意识,所以,当地华人生了女孩比较愿意送到马来人家抚养。6.礼节家庭礼节顺从和尊重父母,在父母面前坐板凳应恭敬,不得叉开双腿,不得翘二郎腿。坐席时应面向父母跪坐,不准盘腿。人际交往礼节尊重尊长,男子之间见面握手,但不能与穆斯林妇女握手。互相介绍时,先向女子介绍男子,向年长者介绍年幼者,向地位高者介绍地位低者,在宴会上如果不认识邻坐的女子,应请主人作介绍。7.禁忌马来人的习俗与我国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主要有:交往切忌用左手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交往,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否则便会被视作对他们不礼貌。同马来人握手、打招呼或馈赠礼品,千万不可用左手,因为马来人认为左手最脏,用左手和他们接触,是对他们不敬,犹如某种侮辱。在吉隆坡,所有公厕除了提供手纸之外,每个厕所必有一支自来水管,水笼头上必套上一条胶管,那是专门供马来人洗屁股用的。看来马来人大便后从不用手纸而用左手及自来水清洗。这就是他们认为左手最脏的原因。不要求客人送礼马来人待客人热情,通常用糕点、茶、咖啡和冰水款待。客人必须吃一点,以示领受主人的热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则认为是对他或她的不尊敬。马来西亚人不要求客人送礼,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槟榔、香蕉、糕点、饼干、糖果之类,表示友好情谊,主人会高兴地收下。用右手抓饭马来人禁烟,不吃猪肉、死物或动物血液,平时喜欢喝咖啡、红茶等饮料,也爱嚼槟榔。老百姓以大米为主食,喜爱吃带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饭、糯米糕点、黄姜饭、榴莲饭为主,还有用椰浆和糯米制成的"马来棕"、"竹筒饭"等。他们的用餐习俗也较独特。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马来人用餐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食,只有在西式的宴会上或是在高级餐馆用餐时,马来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一些受西方影响的马来人日常进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烤鸡是着名的风味莱肴,当地称之"沙爹",是宴请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饭时,客人要细心观察主人的动作,依照主人的样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讳的动作。马来人用餐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进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在摆放的各种食品和菜肴之间,放着几碗清水专供洗手用。即使事先把手洗干净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于礼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湿。马来人相互拜访时,衣冠必须整齐。如果是穿着拖鞋,首先必须脱掉,放在门口,因为马来人的内厅是供祈祷的地方。马来人认为以食指指人,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否则会引起不快。和伊斯兰教徒共餐时,不要劝酒,要避免点猪肉做的菜肴。马来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若问年纪会被视为不礼貌。马来西亚不禁止一夫多妻,所以不要随便闲谈他人的家务事。对长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称“先生”、“夫人”或“女士”。
⑨ 马来西亚的民居朝向
早期马来西亚人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
在首都吉隆坡,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群,但在乡村或城郊,马来西亚人却喜欢住在传统的浮脚楼里。
这里所谓的马来民居,主要是指马来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的传统民居,而不是指华人、印度人,或殖民而来的欧亚裔人的住宅样式。
早期的马来人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的需要,逐步创建出多种不同样式并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马来屋宇,整个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竹藤与树叶编制而成。传统的马来民居,或置身于幽静的树林中,建造独体的单层木屋,或集建形成村落;或就近在海边或河畔搭屋成家,有的渔村就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原住民族,在河源地带放木排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宽宽的木筏上,搭建一种竹制的茅屋;在马来西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终生居住在船上。
马来西亚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建造者十分重视民居的通风性和耐热性,窗户开的特别大,有的采用屋顶与墙身稍稍离开,以保持房间的凉爽通风。为了防潮以及防范热带蛇虫,房子的全部结构都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屋前搭出一个长方形的凉台,一个可随时取下的梯子就是上楼进门的唯一通道。
马来人:早期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常常可以见到放木排工人的村庄,宽宽的木筏上有竹制的茅屋。在马来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他们终生在船上居住。
塞诺伊人:塞诺伊人的村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两三户有亲戚关系的人家组成的建在水边的高脚屋村寨,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类;另一类是由一个或几个如同加里曼丹达雅克人那样的长屋组成的村寨,长屋最里边的房间属于头人(头人这个职位是世袭的),这类长屋已较少见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诺伊人喜欢住在河源地带,他们盖房子更随便。
塞芒人: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简陋,是用棕榈叶搭的窝棚。棚子一端触地,另一端用两三根木棍支起,有时他们把小屋建在树上。
海达雅克人:在沙捞越州,海达雅克人集体住在长屋里。长屋是一种与浮脚楼相似但很长的房子(长达数十米,甚至有200米长),长屋中间有一通道,通道两旁是住户。
陆达雅克人:居住在离沙捞越州首府古晋58千米的甘蓬加犹山区,他们住的“长屋”是用椰子叶覆盖的,屋内的地板、梁柱,特别是高架木桩,用的都是上等硬木,墙壁则竹木兼用。
⑩ 加里曼丹岛上的居民:伊班族
加里曼丹岛上的居民:伊 班 族
摄影/马克·莱恩(Mark Lehn) 撰文/王珩
由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共同管辖的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岛。马来语:Borneo,印尼语: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岛。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屿雨量丰沛,丛林遍布。岛屿面积73.6万平方公里,诸多独特的物种如马来犀鸟、婆罗洲猩猩、加里曼丹象(又称婆罗洲象)等在此栖息繁衍;奇特稀有的马来西亚大花草(或称大王花、莱佛士花)也在丛林中繁殖生长。
加里曼丹岛的中部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有人称其为“黑暗森林”,只因为一个令人有些生畏的本土民族——达雅族(Dayak,也称为达雅克族)居住于此。达雅族人口约200~400万,分布范围甚广,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印尼的中加里曼丹、东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等地都可寻到他们的踪迹,具体人数难以统计。
达雅族说达雅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在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 历史 述说中,他们的族群原本多居住于加里曼丹岛沿海一带及该岛最长河流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的沿岸,后因外来移民纷纷迁入,达雅族渐渐搬到内陆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所以后来有了“Orang Dayak”的称呼,即“上游的人”之意。之所以说他们让人心生畏惧,源于古时这个民族有猎取人头和食人的习俗。在过去,部落之间战事不断,而猎人头作为一种盛行于加里曼丹岛和东南亚岛屿间的习俗,是土着民族以此来显示自身勇猛和成功的一种行为。不过这种习俗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已经淡化许多。
达雅族使用多种南岛语系语言,包括多种与非洲马达加斯加官方语言类似的语言。族内分有七大族群,一些族群还拥有本族不同的语言。宗族是达雅族内重要的 社会 结构,同一个宗族的达雅人会居住在一种他们称之为“长屋”的大而长的建筑中,印尼语叫做“balai”或是“batang”。除了日常起居,长屋里还会举行一些庆典或是涉及新生死亡的宗教仪式,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伊班族(Dayak Iban)是达雅族的7个分支中的一个,约有80多万人口。在马来西亚,大多数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马来语:Sarawak,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州,还有少数人口迁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和很多土着民族一样,伊班族最初也无文字记载史料,都是口口相传。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于婆罗洲西南海岸,后来逐渐向河流源头迁移,大约16世纪中叶,他们到达今砂拉越南部地区后驻扎定居。虽无文字,但丰富的口头文学是伊班族的一大财富,他们的语言也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该语言与马来语,特别是砂拉越地区的马来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如今在语言传承方面,由于政府不重视,伊班语的承续十分困难。
和达雅族其他分支一样,伊班人也有自己的长屋。这些长屋大约每10年移动一次,以便在丛林中获得更大面积的土地。如今大部分伊班人仍旧住在叫做“Rumah Panjai”的长屋中。这相当于一个小型自治单位,一个家族的两三代人同住一屋,但每个小家庭又是独立的。在同一条河流流域或是同一个地区,彼此靠近的长屋通常会以联姻或结盟的方式形成所谓的地区联盟。
伊班族一开始便建立了种族制度,当中的少数采集者和游牧猎人或被驱逐或被根除,但有的又以和平的方式被族群接纳。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和别的部族发生暴力冲突是常有的事情,例如他们曾占领过比达友人(Bidayuh,砂拉越和西加里曼丹的主要土着群体之一)的领土,又因为河流的主导权与北部的卡扬人(Kayan)冲突不断。18世纪起,伊班族的一些长屋社区开始放弃半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停止不必要的迁移,选择留在族群的核心区生活,那里有足够的土地可供使用。而另一些依然向外扩张的族人却开始更大的动作:他们袭击中国商船、袭击马来西亚沿海居民,甚至一些遥远的伊班族定居点,如同海盗一般强取豪夺。19世纪中叶,他们还与欧洲殖民者进行过大规模对抗。
伊班族原是猎头族,这是一种将人杀死后砍下头颅并收集起来的习俗。伊班族善战,他们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便在附近河流流域展开猎人头的活动,这种男性借以获得威望和展示自我骁勇的方式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在部族头目和一些元老级人物的婚丧礼中,头颅又被当作仪式的祭品。不过,猎杀妇女、孩童和尸体不包括在内。这种习俗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渐渐摈弃。
1839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James Brooke,以下简称詹姆斯)首次在加里曼丹岛海岸登陆。他帮助文莱苏丹镇压了砂拉越土着的叛乱,并说服苏丹任命他为此地总督,以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詹姆斯还让人在伦敦游说英国政府承认砂拉越的地位,意在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虽然伊班族的海盗行径和其他部族之间的战争对当时的苏丹并无太大影响,但詹姆斯认为这是个潜在的大麻烦并会威胁到外来的商船。他开始禁止伊班族的很多行动,特别是猎头行为。他惩罚那些违反禁令的伊班人,大有杀鸡儆猴之意。不过,由于砂拉越并非英国王室的殖民地,很多人将其看作是詹姆斯的私人冒险,所以他没有得到任何英国士兵和船队的支持。
在英国殖民这段时期,伊班族被称为“海上达雅族”或“海达雅族”(Sea Dayaks)。
伊班族对于家庭极为重视,每次家中的新生儿都会成为族内众人关注的焦点,各种迎接新生命的传统仪式更是少不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着自己的标准。比如给新生儿起的名字必定会与其祖父母有关联,他们认为如此就能让后辈和祖先之间产生联结,是为某种福佑之意。
在伊班族的 社会 中,男女之间可自由恋爱,不过考虑到婚姻可使两个家族结为联盟,所以年长者更倾向于主导年轻人的婚姻。伊班人婚后依旧住在长屋中,也许是男方家也许是女方家。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并不保守,只需夫妻双方都同意即可,因此离婚在这里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平日里,男子负责打猎劈柴等粗重活,女子则负责家中烹饪、蔬果采集和长屋日常事宜的照料。在伊班人的传统里,男孩到了青少年时期就要学习如何外出自立,他们称之为“开启一段初始人生历程”。这些少年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并学会如何解决,当然如果能带回战利品就更令长辈为之骄傲。而少女们则通过学习编织来证明她们的成长。编织是部族女性的传统技艺之一,她们织出来的布称为“Pua Kumbu”,带有明显的热带地区风格,色彩浓郁丰富、针法讲究,这些布匹实用又不失美感,制成的传统服饰颇具风情。
但如今,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这里的手工技艺也逐渐式微,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寻找工作,只在节假日才返乡探望,伊班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乐观。
伊班族有许多仪式性的庆典都与农耕相关,这些仪式饱含了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信仰的寄托。稻米和糯米是伊班族的主要粮食作物,除了当成日常主食,他们还会将其制成糕点或是酿成米酒。他们将自制的酵母和糯米一同发酵后做成族内传统的酒类饮品“tuak”,“tuak”在经过蒸馏等过程后又能制成另一种酒精浓度更高的酒“langkau”。伊班人认为这些酒对身体 健康 极好,除了宴会时举杯同饮,平日里消暑解渴或是作为迎接客人的饮品都没问题。
由于部落中缺乏冷藏设备,他们在保存肉类食品时多使用干燥法和腌渍法。将鱼类和肉类切成小块后加入一些盐,放入陶罐或是玻璃罐中封存,一般可保存数月之久。或是把肉放置到一种平板烹饪器具上,用炉火烘烤至干,也可保存一段时日,食用时拿出来重新烹煮即可。
加拿大人马克·莱恩(以下简称马克)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和习俗有着浓厚兴趣的摄影师,一切充满 历史 感的人和事都能挑起他一探究竟的念头。多年前,马克就对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土着部落颇感兴趣,此前他曾在马来西亚沙巴地区的巴瑶族(Bajau)拍摄过一个个人项目,但他仍然期望能拍摄更多的土着民族,尤其是伊班人。在马克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离群索居并远离现代文明的人群是一件现在、甚至未来他都想持续做下去的事情。
2018年2月,马克来到了西加里曼丹岛,踏上了拍摄的旅程。由于要辗转好几个地方,他打算至少待上两个星期。考虑到对那里情况并不很熟悉,他找了一位当地修理工当助手,帮他安排一些旅程事宜,比如航班的预订、车辆和船只的租赁等繁杂事情都交予这位当地人全权负责,同时他还能充当向导和翻译。
这一次,除了像以往一样拍摄一些纪实风格的照片,马克还想进行一些别的尝试。比如他想以纯色幕布为背景,为伊班人拍摄肖像照。他认为这种方式能让这个族群的特性更为凸显,更为丰满。不仅让外界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每个人的模样和独有的特质也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为此,除了摄影器材以外,马克还准备了一个百利能箱,专门用来放置拍摄所需的背景布以及照明用灯等道具。而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则少之又少,因为光是背负这些器材就足以让他有些应付不来了。
不过,热情的伊班族却让马克的旅途疲惫感减轻不少。令他惊讶的是,和一般土着部落不同,伊班人尤为开朗,当听到马克是专程来拍摄的,他们更是异常兴奋。伊班族对于本民族的 历史 文化尤为自豪,热情地侃侃而谈。他们几乎都不惧镜头,沟通起来比想象的要顺畅许多。两周的时间里,马克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尽管生活习惯方面有诸多差异,但马克还是尽量让自己融入其中,试着体验那些不同。
和其他许多土着民族一样,数百年来,伊班人和其祖先信仰泛灵论,即所谓的万物有灵。在这个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信仰系统中,信仰者们坚信天地万物拥有灵魂,并具有思考能力。但在詹姆斯·布鲁克踏上这片土地后,许多伊班人受到欧洲传教士的影响改而信奉基督教,不过这些人又同时坚持着伊班族的旧有传统习俗,在两者中摸索,试着找寻一些平衡。
马克在很多伊班人的身上都看到大面积的刺青。显而易见,和其他岛屿民族一样,伊班族也有刺青传统。部落的刺青师用水和碳调制成黑色染料后,用尖锐的骨头碎片,加上棍子和刀具的辅助进行操作。他们的刺青图案相当丰富,动物的、花草的,还有一些抽象图案,式样不一。据说在部族中,只有男性可以刺青。而刺青的位置也有一套说法:在脖子上刺青象征着勇气,刺于双肩则象征男子成年礼。在猎人头的习惯还未抛弃之前,据说每猎杀一人就会将一个指骨刺至全黑,而在初次猎杀时会将手背刺至全黑。
同当地人一样,马克也居住在长屋中。他了解到在过去,传统的长屋以树皮为墙,棕榈叶或木瓦为顶。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伊班族开始使用砖块、混凝土或水泥来修建长屋。屋内摆设也和从前大相径庭,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并不少见,自来水、电源和互联网等现代必需品也一应俱全。如今马来西亚政府还为外来游客修建了观光体验的长屋,虽是新建,但各种元素仍旧保持,游客可通过欣赏猎头舞、品尝自酿米酒等方式来了解这个民族。对此,伊班族并不排斥。
在两周的时间里,马克发现与伊班族交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和耸人听闻的猎头族形象不大一样的是,他们性格外向且不失友善,对于脚下这片一直倚赖的土地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始终感到骄傲,而面对新奇事物的接纳度也让人惊讶。身为一名外来造访者,马克也学着以谦卑之心对待每一种他并不熟悉但愿意尝试理解的事物,也许这也是他从这个民族身上所学到的。
>>> End <<<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