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没人种马来西亚油棕树
① 棕榈油到底是油棕树产的还是棕榈树产的
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来的,它被人们当成天然食品来使用已超过五千年的历史。棕榈油的原产地在西非。1870年,棕榈油传入马来西亚。
② 海南岛曾经从马来西亚大量引种过木本油料作物油棕,种是种活了,可就是不结果,这是为什么
这个和土壤有关,小时候土壤十分肥沃中的油棕是结果的啊。我爬到树上去摘得时候还给刺了一下。现在就没看见了的。土地都给污染了,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到油棕树还是一个问题。
③ 你在小时候吃过猪油吗
60 70年代,农村几乎都是吃猪油,很少有人买桶装植物油。家庭条件好的才买桶装植物油,那时候在农村,植物油象菜仔油、花生油等很少有卖。
有个别村里专门搞木制榨油机,材料为直径有一米的整棵龙眼树杆,人工轮流打木楔,榨花生油,椰子油等。
到了冬天,椰子油结成泥状。椰子油炒菜没有味道,很多人不吃,渐渐被淘汰。国家从马来西亚引种油棕树,种了很多油棕树,不知道是天候还是何原因,在国内种植的油棕树结果产量很低,只能被市场淘汰。
国家从马来西亚进口油棕油,油棕油象椰子油一样,成泥状,油棕油炒菜还不如椰子油,最终被市场淘汰。
现在,国家加工植物油的技术很成熟,市场上出售的植物油,品种很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现在在农村,群众基本上购买植物油,猪油逐渐被淘汰。
我在小时候吃过猪油,我觉得猪油比植物油好吃,用猪油炒任何菜,都比植物油炒的菜香!
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一些生活物质都要凭票,才能够买到,特别是吃肉,在我的记忆里,好象一两个月,才吃得一次,如果有猪油,用它炒菜,那也象吃到肉一样的感觉。吃哪都是香的。
在我小时候,我爸如果买猪油回来,先炸出油。猪油渣就当零食给我们吃,那时吃起来,也觉得是人间美味,吃得即脆还有肉香味。
特别是在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姊妹中午放学回来,我妈用土罐子煨的白萝卜,把一点猪油里面,几姊妹吃的比任何菜都香。吃的又暖和又好吃,吃饱人也不冷了。就是过去了几十年,现在也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我还记得我家一个四叔,他是在家俱厂上班的,那时做木工,都是体力活,他们家生活一般要比别人要开好一点,人才有劲工作。
我四娘娘有天就买了一斤猪油回家去炸油。她把油炸好,装在一个吃饭的碗里,放在灶台上,自己就去做别的事去了。
我四叔从工厂回家,看到灶台上的猪油,他还以为是一碗做饭留下的米汤,就一口气喝完了。喝完他还说,今天的米汤好香,比肉汤还好喝,喝完还有点腻人。
等我四娘娘回家,准备把猪油拿到柜子去,却发展只剩下一个空碗,猪油连一滴也没剩下。就问我四爷,刚才我放在灶台的一碗猪油,你端的放哪去了。我四爷说,那是猪油,我还以为是米汤,我一口喝了。
这件事,在当时作为笑话讲,我们那一块的人都知道。过去人都吃的不是蛮好,肚子里都缺油,端一碗猪油喝下去也不足为奇。
不象现在人们,天天大鱼大肉,个个吃的,长的五大三粗,三高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有,连肉都不敢吃,更不谈猪油的话。
象我们家都二十几年没买过猪油进家门了。怕吃出病来,还麻烦了。所以,猪油这几十年在我们的生活中,好象都消失了。要吃只能到餐馆去吃,才能尝到它的味道。
确定吃过!
那时候是艰难的票证岁月,每人每月只有一两豆油的计划,还要积攒起来,留待在春节的时候,油炸些菜丸子和芝麻面叶子用,所以平常的生活之中,就只能去吃猪油。
在那个艰辛困苦的时代,每人每月只能凭票供应二两猪肉,每到月末,我会拿着全家人的肉票,排着很长的队伍去买点肥猪肉,那个时候的商业售货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他会把一些肥肉板油,统统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关系户,有一次我排队到了肉案跟前,卖肉的那个大胖子,卖给我的全部都是精瘦肉,如果把它拿回家里,肯定是要挨骂的,于是我就坐在那里嚎淘大哭,最后终于感动了那个卖肉的胖子大叔……
凯旋归来,母亲会把它切成小块,加入少许的盐水,加热炼成猪油,我也会得到一、二块油渣的奨赏。
平时家里,经常会用猪油炸汤,锅里先放上一点猪油,加热之后,倒入葱花姜末和小毛白菜,然后再加上粉条和花生黄豆的碎渣,加水烧开,再加上一瓢玉米面的糊糊……
那种美味的食品,我每次都能喝上八大窑黑釉子碗的菜粥!
喝得肚子滚园之后,也舍不得擦掉嘴上沾着的那点猪油,那不仅仅是为了唇齿留香,更是为了向邻居北舍们去炫富!
在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拿着一块野菜饼子,去厨屋里的油罐子里沾些猪油,那是一种独特的香酥,那才能够叫做是真正的 美食 享受!
只是油罐子里缺少了一大块,事后往往要被大人们胖揍一顿,这也是现在的小孩子们,永远都无法体验到的“幸福”。
小时候记忆里吃的全是猪油。
那时候我很小啊,放学回来就和姐姐们去地里拨车车秧,蛐蛐菜,灰灰菜。家里养了二头猪,粮食特别紧张,没有饲料喂,全凭我们去地头地边去拨猪草。
生产队按人口供应返销粮,基本上全是玉米面,根本没有细粮。食用油奇缺,每人一年仅仅供应一斤食用油。说句难听的,那时候的人们大便太难。
吃的全是粗粮,又没有油水。只能千方百计自己抓小猪喂养。感觉猪特别能吃,长膘特别慢。至少一年以上,才能出栏,长个二百来斤。
父母最喜欢膘肥的猪。好用来炼猪油。基本上喂猪的主要目的,就是吃猪油了。什么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根本就没人得过这些病。
我家住在奎屯河边,毗邻兵团一三0团场,我们往往叫河对面的人为兵团人。
兵团人有钱,是按月发薪的。我们杀猪的时候,兵团老乡就早早过来买肉。专拣猪膘四指以上的肥肉要。七十年代,猪肉每公斤2.5元左右。
食用油缺的出奇,兵团人和我们一样,买猪肉也是专挑肥猪买,炼猪油用来食用。
一年下来,举全家之力,喂大二头猪,我和姐姐们的肩膀上,背猪草磨出的茧子又增厚了一层。但是,换来的是够全家一年吃的一大缸猪油。
答:当然。
1、小时候,绝大多数人家,生活拮据,去外祖母家,总能吃到一碗猪油拌菜饭,香!
2、猪油筋(油渣)那个年代有油渣吃,简直奢侈品,放少些糖、哎呦,糖猪油啊—— 香喷喷、肥嘟嘟、甜滋滋,还舍不得入口即化呢……
3、直到现在,油渣炒雪菜笋丝,还是非常下饭。
4、猪油,备好一罐,放入冰箱,偶尔冲个汤:大蒜叶、鲜酱油、一勺子猪油—— 鲜滋滋、浓郁郁、香喷喷、回味无穷
儿时吃过猪油,而且吃了不少的猪油。猪油分两种,一种叫板油,一种叫网油。板油是猪肚子上取下来的油,网油是从猪肠子上取下来的油,猪板油比网油好吃多了。
儿时的猪油真好吃,吃到嘴里那香味无法来形容,多少年都没有吃到那样的猪油了。猪油渣子也非常好吃,记得奶奶在灶台上熬猪油时我就在边上等着吃猪油渣子,刚熬出锅的猪油渣子特别好吃,又脆又香,奶奶每次都给一小块长长的猪油渣子让我抓在手上慢慢吃。
猪油有很多种吃法,猪油可以炒菜,猪油可以放到面条里,猪油可以包包子,猪油可以烧汤等,不过在我的记忆中猪油煮菜饭是最好吃的了。
每到冬天我奶奶经常从自家菜地里种的菜拔几棵回来后放到太阳底下晒一会,其目的就是把菜的水分晒掉一点,这样煮的菜饭才好吃。
经太阳晒过的青菜洗净切细,再按照1比1的比例来煮饭。锅烧热后放猪油,然后放菜和米。一边用柴火在灶堂里烧,一边用锅铲炒锅里的菜和米,要把米和菜炒匀了,把青菜里的水分都炒出来了才行。米和菜炒好后再放点开水锅里,放水是非常讲究的,因为菜里炒出来的水分比较多,只要再少放点开水就行了,水放多了会变成干稀饭,水放少了会变成焦饭或夹生饭。
米和菜炒好了,水也放的恰到好处了,这个时候就用灶堂里柴火的余火来慢慢闷饭。闷饭也特别讲究的,闷饭时灶堂里不能有明火,就用柴火的余火来闷就够了,如果灶堂里的余火太大了,就用灶堂里的死灰盖一点在余火上,因为余火太大了容易导致饭焦,饭焦了就不好吃了。
我奶奶煮的猪油菜饭特别好吃,吃奶奶煮的猪油菜饭不要吃菜都能把肚子吃饱。我的记忆中我家其他人煮的猪油菜饭都没有奶奶煮的好吃。要么把饭煮焦了,要么煮成夹生饭,要么煮成饭不像饭粥不像粥的样子。我自己前不久还用电饭煲尝试着煮了一次香油菜饭,费了好大的功夫也没有煮成理想的香油菜饭。
小时候,经常的吃猪油做的菜。像猪肉纯粉条,炖豆角都是用猫油做菜,这些菜用猪油做比豆油要香。吃猪油最香的时侯是煮黄米饭时,把猪油化开,放上葱花,放入黄饭中,简直香极了。
小时候,每到过年,妈妈都要肥膘肉熬一坛猪油,把猪的板油或肥膘子放入烧热的大铁锅中,听着肉吱啦滋滋冒油,由白变黄,冒烟的猪油在锅里滋滋作响,小孩子们等吃熬过油的油滋啦吃,长时间不吃浑腥,那酥脆的猪油渣也是解谗的美味。
等猪油在锅里凉了,用勺盛在猪油坛中,这一坛油大概够一家能吃大半年。那时,豆油按票领,一年才每人一斤多,豆油是稀罕物,要等过年时,才一总在供销社打回,要10多斤。妈妈要用豆油炸肉丸子,麻花,果子等。所以,很长的时间都是吃猪油的。
吃过,不仅仅吃过,还吃过一段辛酸的记忆!
那时候我们上初中,每天住校,一周回去一次拿下一周的粮食一并洗洗衣服。学校中午主食是大米,菜是萝卜拌辣椒粉,晚餐是面条加馒头,两餐基本上是看不到油的,有一段学校让学生们到校外吃,我们就拿着碗下午放学后到校门口对面一个专给学生做饭的个体户家里吃,也不见得做的有多好,不过面条里 以吃到炼过的猪油,如果在面条里吃到猪肉渣,就像中奖一样,香啊,太香了,至今想想都是香的。
后来,学校不让学生出去吃饭了,学校的菜品实在没味道。同桌就让他妈在家里炼些猪油,放在玻璃瓶子里带到学校,每天吃面条时挖一勺子放在面条里拌拌,碗里飘着一层油花。刚开始我是吃不惯的,看着反胃,慢慢也就习惯了,农村孩子,有什么苦不能吃呢?
后来,考上学后,家境也变好了些,城市学校食堂的菜品相对好些,再没了吃猪油的经历。
现在回忆起来,初中那段时光还是很美好的,那些苦难,就像军功章一样挂在记忆里,熠熠生辉!
吃过,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家家都是吃猪油,还有炸那个油渣吃。贵州叫脆烧。那个脆脆香香的真好吃。就现在贵州有的地方还是吃猪油。他们说猪油吃了能抗饿。哈哈。我也挺喜欢吃猪油。只是现在城市里都吃不到。
④ 为什么马来西亚棕榈油种植面积增长慢
棕榈树最初是在1870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马来西亚的,自1917年开始,其经济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目前油棕已成为马第一大经济作物。
据马来西亚棕油局(MPOB)统计,马来西亚油棕树的种植面积已由1975年的64.2万公顷增长到2003年底的380.2万公顷,占其全国农业可耕种面积的60%。
其中,私人所有的种植园为224.8万公顷,占了59.13%,同时这与马来西亚的气候也是息息相关的,马来西亚位于赤道地带,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降雨量大,为雨季;
降雨虽多,但雨下得骤,停得也快,极少有连阴雨。
白天虽然较热,但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骤雨,雨后天气转凉。
这也为棕榈树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⑤ 什么是马来西亚棕榈油局
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世界石油储量锐减使世人感受到黑金资源日益减少的压力。站在环保的角度看,石油在使用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寻找能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形势迫切。在这时候,生物燃料应运而生,成为其中一种潜能备受看好的替代能源。
在欧洲,生物燃料已经广泛作为替代燃料之用。当地大规模种植油菜,以便将油菜籽加工成生物燃料。预计,欧盟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将从2005年的300万吨增至2010年的1000万吨。巴西、印度、日本及美国也开始展开生物燃料计划,而韩国、泰国等则特别制订生物燃料政策。作为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与出口国,马来西亚也不落人后,积极投入生物燃料的研究中。
棕榈油生物燃料研发成绩喜人
早在1982年,马来西亚棕榈油局便致力研发棕榈油生物燃料作为燃料替代品,推出两种棕榈油生物燃料,即供出口用途的生物燃料甲醋(Methyl Easters),以及供应本地市场的85 Envo Diesel混合柴油。由于棕榈油价格很不稳定,甲醋的生产也就止步于测试阶段。直到2004年,时机成熟,石化柴油的价格上涨,政府决定鼓励生物燃料的研发与使用,棕榈油生物燃料又再受瞩目。
现阶段,马来西亚政府推广的是85 Envo Diesel。在 85 Envo Diesel中,棕榈油的成分只有5%,因此并不会给汽车引擎或燃料系统带来问题,对汽车的动力与燃料用量影响也不大。另外,85 Envo Diesel的润滑功能比石化柴油更强,甚至可取代某些润滑添加剂。在环保方面,它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的排放量稍增,不过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使用85 Envo Diesel的最大好处,是减少对石化柴油的依赖,帮助保留石油储存及对本国的经济带来贡献。马来西亚国内每年可用50万吨棕榈油代替石油,也就可以减少 50万吨石油进口。
2006年3月,马来西亚政府部门以自愿方式将85 Envo Diesel运用于车辆上作为测试,参与的单位包括吉隆坡市政府、军队、工程部以及马来西亚可可局。这130多辆车投入测试以来,85 Envo Diesel没有出现任何技术上的问题。
在供应出口的棕榈油生物燃料甲醋研究方面,也有令人鼓舞的发展。
棕榈油生产技术提升前景光明
棕榈油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其低流动点(low pour point)可以降低至摄氏0.21度至0度(正常凝固点为摄氏15度),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棕榈油生物燃料在冬天遇冷而凝固的问题,使其立足点不再局限于热带国家,从而为这种替代燃料开拓更大市场。马来西亚棕榈油局研发生产的棕榈油生物燃料,已经符合欧洲的生物燃料标准(EN14214) 及美国生物燃料标准(ASTM D6751)。一旦以棕榈油制成的 生物燃料真正大规模投入市场,将有利于巩固马来西亚作为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与出口国的地位。如此看来,马来西亚棕榈油生物燃料的前景十分光明。
但以棕榈油制成生物燃料,是否会如一些业者所顾虑的,会导致食用油原料的短缺,从而加剧世界粮食的不足呢?
针对这个问题,马来西亚棕榈油局认为,市场需求将决定棕榈油用于食用用途与非食用用途的平衡点。的确,除了食用油及食品外,棕榈油早已广泛用于肥皂、美容品、润滑油等工业产品上。棕榈油的多种用途,对价格稳定更有保障,开拓生物燃料用途,更是大大增加其利用价值。
油棕树含油量高效益胜同类油棕树是高产的植物油作物,油棕果的果肉和种子含油量很高,油的品质也高,它是所有植物食用油中含油量最高的植物,比花生含油量高6至7倍,比大豆含油量高近10倍,故有“世界油王”之誉。目前,全球油棕树种植面积 1200万公顷,生产全球所需油脂的22%,反观大豆,种植面积8400万公顷,所生产的油脂却只能满足全球需求量的25%。
据2006年第一期《全球油与油脂商业杂志》报道,在去年,全球的油与脂肪产量共达 1.393亿吨,产量最大的两个项目是棕榈油与大豆油,各占24%。但是,在世界油与脂肪出口方面,棕榈油就远远超过了大豆油,占去年总出口的一半以上,即53%,出口的大豆油只占总数的19%。
难得的是,棕榈油的油质很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不易变质,同时也不会变成反脂肪,这一特点使它成为多国饮食及食品加工业的宠儿。现今,棕榈油已经广泛用于食品领域,除了作为家庭烹调食用油外,它对食品工业与加工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食品工业煎炸油之一,大量用于薯条、膨化食品及方便面生产。棕榈油制成的植物黄油及人造奶油是马来西亚人最熟悉的产品。以棕榈油制成的酥油及烘培油脂,都是食品加工业中重要的原料,简言之,棕榈油可供用于制作蛋糕、饼干、面包、巧克力、雪糕、脱脂奶、奶酪奶等食品。
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产品生产与出口国,棕榈油供应充足。马来西亚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 0.4%,但是,全球15%以上的植物油及脂肪都依赖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产量足以满足1.65亿人每年的热量需求。
在工业上,它在油脂化学产品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成品包括肥皂、化妆品、油墨、清洁剂、润渭油、蜡烛等。
当然,当棕榈油成功地使用于世界多国都在致力研发的生物燃料上,其经济价值也就进一步提升了。
政府推出国家生物燃料政策
马来西亚向来以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产国自居。2005年,马来西亚的油棕树种植面积增加了 17.4万公顷,总数达到400万公顷。其中,单在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洲,油棕树的种植面积便有120万公顷,接近马来西亚国内油棕树种植园总面积的 30%。马来西亚所生产的棕榈油及棕榈仁油的产量分别是1496万吨及184万吨。棕榈油相关产品出口高达1862万吨,为马来西亚带来286亿林吉特的收入,由于价格稍跌,其经营收入虽比2004年逊色,仍然稳居商业作物第一的地位。
马来西亚国内棕榈油的平均榨取量(oil extraction rate,OER)是20~21%,无论是业者或政府,仍在为更高的榨取量而努力。马来西亚的目标是达到每公顷年产35吨鲜果串,并且在2010年取得 25%的年榨取量。
随着越来越多油棕树种植园的果树成熟,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总产量也将持续增加,其中将近90克供出口,约占世界棕榈油总出口量的50%,为马来西亚赚取可观外汇。
鉴于生物燃料庞大的未来潜能及与日俱增的重要性,马来西亚政府推出国家生物燃料政策 (National Biofuel Policy)。这项政策将推动环保持久型能源的使用,降低对石油燃料的消耗。同时,它也期望通过稳定及高报酬的价格,提高农业及从事农业相关人员的收入与生活福利。
马来西亚棕榈油局指出,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着重于五个方面,即交通工具的生物燃料、工业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技术、供应出口的生物燃料以及使环境更清洁的生物燃料。马来西亚棕榈油局的责任是提供技术指导,以确保相关政策的顺利落实。棕榈油局已经拟定了结合短、中、长期计划的行动规划,并与各部门通力合作,致力于该政策的成功落实。
作为马来西亚目前最主要的商业作物,油棕树对马来西亚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马来西亚国内的油棕树种植面积如今已经趋于饱和,印尼则拥有广阔的土地可以种植油棕 树,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尼油棕树果实成熟,印尼的棕榈油产量一直攀升,甚至有超过马来西亚的趋势。印尼是否会取代马来西亚成为棕榈油出口的龙头老大呢?形势所迫,马来西亚大企业唯有向外发展,在与马来西亚气候相似的印尼等地大规模种植油棕树,来缓解原料需求压力。(杨洁思)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
责编:周伟娜
⑥ 农村俗话“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都不穷”,为什么现在棕树没人种植了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种植土地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其实种树其实也是农村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只要有一片土地种树木,就会带来十分巨大的经济来源,而我们也常常听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谚语可以证明种树。的的确确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而在农村有一句俗语“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都不穷”那么这句话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在平时桐树的种植为两种,一种是棕树,另一种是油桐树,因为这两种树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大,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种植,当然这两种桐树自然有野生的,也有不少是人工种植的。
主要是由于用途减少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多东西都可以取代。生活的便携度也越来越大了,什么东西基本都能买到。而农民也不像曾经挣钱的方式那么单一,现在农民可以选择进城区进行更开放的创业,不只是在农村中选择种地和一些农家活了。大部分的农村人都选择去城里打工,自然农村的种植事业会越来越少。
再加上现在的环境保护政策也越来越完善,我们还是应该保护环境,不去破坏环境。
⑦ 棕榈仁油是一种怎样的油能食用吗有哪些危害呢
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出来的,棕榈树原产西非,18世纪末传到马来西亚,逐渐在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目前,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的很多国家都种植棕榈树。棕榈果经水煮、碾碎、榨取工艺后,得到毛棕榈油,毛棕榈油经过精炼,去除游离脂肪酸、天然色素、气味后,得到精炼棕榈油(RBD PO)及棕榈色拉油(RBD PKO)。根据不同需求,通过分提,可以得到24度、33度、44度等不同熔点的棕榈油。棕榈油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抗氧化性,在食品工业以及化学工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棕榈果实中脂肪酶或脂肪酸过氧化氢酶的水解使得棕榈油的品质不够稳定,需要采取在储罐中充填氮气等方法来保证其质量。 棕榈油也被称为“饱和油脂”,因为它含有50%的饱和脂肪。油脂是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三种成分混合构成的。人体对棕榈油的消化和吸收率超过97%,和其他所有植物食用油一样,棕榈油本身不含有胆固醇。 作为一种饱和度较高的油脂,棕榈油曾经被推测有可能会增加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但经过许多专家进一步的实验论证,发现食用棕榈油不但不会增加血清中的胆固醇,反而有降低胆固醇的趋势,原因是大量研究数据显示,不同的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是不同的,棕榈油中富含中性脂肪酸,促使胆固醇提高的物质在棕榈油中含量微乎其微(1%),棕榈油中富含的天然维他命E及三烯生育酚(600-1000mg/kg)、类胡萝卜素(500-700mg/kg)和亚油酸(10%)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一些研究人员曾针对不同的人种(欧洲、美洲、亚洲)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棕榈油是一种完全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食用植物油。 棕榈油对人体是无害的,是一种食用油,你说很多广告里说不含棕榈油,大概是花生油和核桃油的广告吧,广告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棕榈油的成本价比上述两种油的成本低,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花生油和核桃油里掺有棕榈油的情况,另外棕榈有好象在摄氏十几度的情况下会凝固看起来就像是油壶的低部有猪油一样,这件事前一阵字在CCTV还有过报道.所以很多食用油的广告里就加上了一句"不含棕榈油",其实棕榈油对人体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⑧ 棕榈油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棕榈油的好处:
1,稳定性较好,不容易发生氧化变质,烟点高,故用作油炸食品很合适。
2,固体脂可用来代替昂贵的可可脂作人造奶油和起酥油;液体油脂用作凉拌或烹饪用油,其味清淡爽口。大量未经分提的棕桐油用于制皂工业。用棕榈油生产的肥皂能起耐久的泡沫和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
3,棕榈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500—700ppm)和维生素E(500—800ppm)。
棕榈油的坏处:
含较高的月桂酸和肉豆蔻酸。棕榈油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软脂酸(即十六烷酸),这种短链的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8)为什么国内没人种马来西亚油棕树扩展阅读:
棕榈油由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果肉和果仁分别产出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传统概念上所言的棕榈油只包含前者。棕榈油经过精炼分提,可以得到不同熔点的产品,分别在餐饮业、食品工业和油脂化工业拥有广泛的用途。
东南亚和非洲作为棕榈油的主要出产区,产量约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88%,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尼日尔爾利亚是世界前三大生产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棕榈油消费量每年约为600万吨,占市场总量的20%。
⑨ 马来西亚为什么盛产棕榈油
棕榈树最初是在1870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马来西亚的,自1917年开始,其经济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目前油棕已成为马第一大经济作物。
据马来西亚棕油局(MPOB)统计,马来西亚油棕树的种植面积已由1975年的64.2万公顷增长到2003年底的380.2万公顷,占其全国农业可耕种面积的60%。其中,私人所有的种植园为224.8万公顷,占了59.13%,同时这与马来西亚的气候也是息息相关的,马来西亚位于赤道地带,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降雨量大,为雨季;降雨虽多,但雨下得骤,停得也快,极少有连阴雨。白天虽然较热,但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骤雨,雨后天气转凉。这也为棕榈树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条莱垍头
⑩ 海南岛曾经从马来西亚引进过木本油科植物—油棕,长势不错,可结果不多,特别是琼北和琼中的山区就是不结
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年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年平均温度23℃以上,月平均温22~30℃的月份有7~8个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干旱期连续3~4个月的地区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出现季节性产果。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pH5~5.5的土壤最适于种植油棕。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2℃一26℃之间,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一32℃之间。1月份是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17.2℃。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5至10月是雨季。
从油棕理想的生长环境与海南岛进行比较,海南岛的气温有所偏低,这是造成海南岛油棕长势不错,可结果不多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琼北和琼中的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更低,油棕就不能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