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高盛被马来西亚罚多少钱

高盛被马来西亚罚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2-09-18 08:07:25

Ⅰ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打击高盛,难道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吗

主要是因为在前次的金融危机时,高盛因为高管薪酬问题挑战过一次美国政府的忍耐底线,而在这之后的美国医改提案中,华尔街对奥巴马不支持的态度更为自己在秋后的帐本中添上了一笔。再加上今次美国证券委员会(SEC)2010年4月16日对华尔街的“宠儿”高盛提出了民事指控。指控其在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大约10亿美元。该案一出,立刻触动了美国最高领导层的神经。说明奥巴马政府已经很大限度的放松了高盛,本身高盛和美国政府是很亲密的,我们知道,高盛的前老板西德尼。韦恩伯格,它既是高盛之父,也是带领高盛进入美国政府阶层的重要一人,而且高盛一直以来,都是美联储的后背人才库,像保尔森美国财政部长等,都是出自高盛。不过高盛一二再,再而三的犯错,导致奥巴马政府失去了威信,因为奥巴马曾经表示,要对华尔街实施更严厉的监管,而他必须要拿高盛作为一个案例,让华尔街的企业都好好看看,如果犯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Ⅱ 大宗商品界的高盛—嘉能可,估值从6亿美元到980亿,创始人是通缉犯

导语:嘉能可被媒体喻为"大宗商品界的高盛",40年间公司估值实现了从6亿美元到980亿美元的大跃进,其创始人马克·里奇曾被称为"石油之王",也曾是美国通缉了17年的通缉犯。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却受累于他的名声,而最终与这位创始人划清界限。

文/唐逸如

对于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来说,嘉能可公司(Glencore)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存在。如果简单地进行一下类比的话,嘉能可公司对于商品交易行业的影响,大概相当于高盛在金融行业、联邦快递在物流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1974年成立以来,嘉能可仅用4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家初出茅庐的瑞士石油贸易商进化为全球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巨头的辉煌历程。嘉能可的经营项目无所不包,涵盖谷物、金属、石油、军火、糖类等。其混业经营模式在业内也独一无二。在原油领域,其竞争对手是维多石油集团这样的公司,在农业领域是美国的嘉吉公司和法国的路易达孚公司,在采矿领域则是力拓矿业集团和必和必拓公司。

这一历程伴随着大宗商品波澜壮阔的牛市,也浸润着其创始人马克・里奇(Marc Reich)骨子里的野心和胆略。在商品交易领域,马克・里奇一直被认为是顶级的贸易商导师,他开创了原油现货交易市场,打破了石油卡特尔的垄断。但马克・里奇激进的行事风格也遭受了不少非议。他习惯于在偏僻且存在争议的地区开展业务,一旦成功就会为公司带来高盈利。

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却受累于他的名声,而最终与这位创始人划清界限。但马克・里奇不会忘记,当初他是如何白手起家,将全球的商品交易市场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石油,被喻为黑色黄金,是"世界上最富争议的资源",也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当一位司机需要汽油时,他们来到加油站,按照油价付款,加满汽油,然后扬长而去。这再正常不过的"交易"流程却在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而缔造了这一商品现货市场的发明者,就是嘉能可集团的创始人马克・里奇。

马克・里奇1934年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犹太家庭,5岁时因为逃避纳粹迫害而随家人逃往美国。从大学辍学后,他在着名的商品交易公司菲利普兄弟公司(Philipp Brothers)做交易员。在工作中,马克・里奇充分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胆识。一个当年与里奇一起在兄弟公司工作的贸易商赫特回忆说:"里奇是公司里记忆力最好的人,是一个天生的、一生 决不会 轻易失败的赌徒。他的每一项冒险都经过深思熟虑。"

马克・里奇的第一笔大生意是水银。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水银有很高的市场需求,为了未来的军事需要,各国政府都抢着购买和储存。里奇设法获得了世界最大两家公司的产品经销权,让菲利普兄弟公司能够低价购进高价卖出。此后,老板耶西森(Jesselson)开始亲自带里奇入行,并像对待亲生儿子一般地器重他。

而马克・里奇真正的成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原油市场的出色表现。当时,市场中的原油交易主要由所谓的"石油七姐妹"掌控,即海湾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这7家石油巨头。现货市场上的原油产出在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就已经按固定价格预定,致使短期需求缺口无法得到弥补。因此,石油输出国想尽办法实现了石油资源国有化,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导致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紧张起来。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菲利普兄弟公司觉得石油生意难做了,曾一度决定将重心转移到金属买卖上。但马克・里奇却认为,这种"禁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设想利用公司与中东各国的良好关系,买来石油,再高价转卖给西方各国。1969年,里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建设了一条原油运输管道,此后不久,他就开始将中东的原油出口到全世界,菲利普兄弟公司也因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原油供应商。

马克・里奇创设了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功能型竞争市场,也首次创造了现货市场这种贸易形式。石油贸易利润巨大,然而当马克・里奇准备从公司领取每人100万美元的红利时,却遭到耶西森的拒绝,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兵变"的结局。

在与菲利普兄弟公司发生薪酬纠纷后,马克・里奇在瑞士中部的楚格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马克・里奇国际公司,这家公司正是日后世界最大的商品贸易商嘉能可的前身。当时,里奇的父亲从玻利维亚银行筹措了200万美元贷款,另一个从菲利普兄弟公司"叛变"的商人雅克(Jacques Hacheu)投资了100万美元现金,而公司的启动更多依赖于伊朗议员阿里(Ali Rezai)承诺帮助其在伊朗建立一系列的石油贸易渠道。

马克・里奇把公司总部设立在瑞士楚格州,显然经过了一番缜密的计算。楚格州是瑞士的低税区,所以许多跨国公司、商行等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到这里落户不仅税低,而且手续也十分简便,只需要到一家法律事务所登记注册,就成了瑞士公司。公司成立后,马克・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墙脚"。马克・里奇不惜用重金来收买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人,并对手下职员、经理论功行赏,以高薪重奖加以刺激,以令众人一心为其卖命。

多年以后,这种工作激励机制已经深入了嘉能可集团的基因。一篇新闻曾说在嘉能可工作的压力是"投行工作压力的3倍"。如果经理级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时间过长,想要缩短工作时间以便更多地与家人相处的话,其手下员工就会加倍努力工作,并最终取代经历的位置。一位雇员说道:"成败全看业绩,与其他无关。"

而马克・里奇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利用过去的关系,将公司建立的原油现货市场与其他大宗商品业务相结合。在这一段时间,马克・里奇公司成交了一笔又一笔大生意,石油、金属、谷物、庶糖等,什么买卖都做,积累了不少资金。

公司按照马克・里奇激进而且创新的方式迅速发展。而马克・里奇想在偏僻且存在争议的地区开展业务的想法最终也成为公司一项高盈利策略。

在南非种族隔离期间,马克・里奇曾将大批原油运往南非,以中间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换原油的交易,随后他又无视美国的制裁而与古巴进行白糖贸易。

1981年由于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美国政府作出禁止美国公司与伊朗做生意的决定。但马克・里奇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实行石油禁运而使菲利普兄弟公司大发石油横财的经验中,发现可以利用美国的"贸禁"做一笔大生意。

为了避免遭到监管,马克・里奇必须绕过美国购买石油。他先是通过自己在瑞士的公司买下石油,然后转卖给两家美国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这笔2亿美元的石油买卖,最终通过他在苏黎世、巴黎、伦敦的银行户头,将巨款流向伊朗。

而休斯顿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接二连三地转卖数十次,将油价抬高到每桶20美元。显然,无论是马克・里奇国际公司,还是休斯敦石油公司、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都赚了大钱。

通过与一些非常规国家的交易来往,马克・里奇建立了全新并且极低的行业标准。在他的眼里,没有不能与之做生意的国家。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后的15年间,伊朗一直为马克・里奇供应石油。里奇曾谈及他与伊朗的贸易,"我们买来石油,负责运输,然后卖掉。伊朗人没办法自己做这些事,而我们能够做到"。

随着商品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合约价格的起伏也逐渐变大。为了加强对于交易者的监管和保护,1973年美国国会决定成立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的紧箍圈很快落到了马克・里奇公司的头上。1983年,联邦检察官控诉马克・里奇多宗罪状,包括敲诈勒索、偷税漏税以及在人质危机期间与敌国进行交易等。

对于马克・里奇国际公司的调查,是从其与美国石油转售商WTM公司的业务开始的。当时,石油危机令美国的油价暴涨。一桶6美元进价的石油可以卖到25-40美元,套利交易的机会明显到来。到了1978年,美国从事该项贸易的石油转售商从石油危机前的12家井喷至500家。而WTM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据1983年的起诉证明表明,马克・里奇国际公司通过WTM公司运作着整个石油业务链。

首先,WTM公司接受法国银行的贷款,同时将1800万桶原油卖给一家叫Listo的空壳石油公司。接下来马克・里奇把高质石油贴上低质石油的标签,以市价卖给WTM公司。WTM公司再将石油亏本卖给马克・里奇秘密的巴拿马公司,亏本部分自然在巴拿马公司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中补回来。

这样的交易在数量的得失之间转来转去,到石油不再被转移时,钱已经聚集在美国之外的地方了。1980年一年,WTM公司就在石油倒手生意中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平均每天经手的石油超过30万桶,而马克・里奇国际公司就占了WTM业务总量的10%甚至更多。

1983年美国司法局起诉了WTM公司老板大卫・雷特立弗(David Ratliff)和约翰・特诺兰德(John Troland)。两人后来转为污点证人出面指认马克・里奇,时任联邦检察官的韦恩伯格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马克・里奇。"

与此同时,另一个案件露头。从1974年开始,马克・里奇的公司通过以物换物方式,用武器和其他货物从伊朗换取了大量石油。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美国政府禁止公民与伊朗进行贸易往来,但里奇的生意仍然在继续。而马克・里奇瑞士公司的人则辩称,禁令对马克・里奇国际公司无效,因为公司属于瑞士。

1983年,美国政府指控马克・里奇犯有包括电信和邮政欺诈、诈骗、逃税4800多万美元、与"国家敌人"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等共达51项罪名,若罪名成立他将被判处325年监禁,同时创造了美国 历史 上个人逃税的最高纪录。在指控正式生效前,马克・里奇就和他的合伙人格林逃往瑞士。一年后,他的公司服罪并被处以罚款。

尽管身为通缉罪犯,但美国政府从未放弃与马克・里奇的商业往来。1985年,美国国会发现,马克・里奇通过帮助外国购买美国大麦和小麦的农业补助计划,与农业部进行生意往来;1989年,美国政府批准马克・里奇投资4500万在新开发的维尔克群岛设立氧化铝工厂。

自从被美国法院起诉之后,马克・里奇就一直漂泊在外。尽管在前妻丹尼斯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游说活动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期最后一天签署了总统特赦令,但马克・里奇再也没有踏上美国的领土。

在美国针对马克・里奇展开调查十多年后,马克・里奇的形象也遭到严重的损害。他成为了一个因逃税而从美国窜逃出去的亿万富翁,也是一个在人质危机中与伊朗进行非法石油贸易的不法分子。当马克・里奇的名字已成为贪婪和奸诈商人的象征时,这无疑对公司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1992年,马克・里奇曾拿出逾10亿美元的巨资企图控制市场,但其押注落败,公司濒临破产。1993年,马克・里奇将自己51%的公司股份出售给其他合伙人,并承诺将在几年之内逐渐减少他在公司的多数股权,由管理层和高级员工进行收购。而威利・斯特霍特(Willy Strothotte),一个曾受到马克・里奇指导并在后来的一场权力斗争中被开除的德国金属交易员,再次回到这里成为了首席执行官。

1994年11月,马克・里奇终于将他所创立的公司的最后一部分股权出售完毕,从公司的行政委员会卸任。公司的新老板们摒弃了这个能够继续诱发负面联想的名字,改成了嘉能可。而且在公司的网站上只字未提马克・里奇的名字,甚至在该网站的" 历史 "栏目中,马克・里奇的名字也不见踪影。

然而,公司合伙人及管理层决定收购公司并改名嘉能可,除了担心马克・里奇的声誉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新公司注入资金,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无论马克・里奇的商品帝国有多么庞大,但嘉能可最终是一家贸易公司。与其他贸易公司一样,嘉能可身负重债,主要依赖平稳的信贷资金链来维持运转。

事实上,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是出自马克・里奇之手。在从事商品交易之初,马克・里奇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若有银行融资的支持,进行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资本和资产比人们设想的少得多。这种高度杠杆化的商业模式成了托克、维多及嘉能可等现代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经营模式。

当大宗商品繁荣时期,这样的商业模式令嘉能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商品价格在低点徘徊,嘉能可就会遭遇资金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嘉能可就在大宗商品的熊市周期中煎熬。当时,以IT业为代表的美国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而传统制造业反而显得有些没落,因此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疲软。商品价格走低,令银行也越来越吝啬手中的信贷资源,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嘉能可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因此,让管理层收购公司,则是为了提供大量资金供嘉能可开展业务。在管理层收购全部股权之后的几年里,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一系列新的资产,加强了其在煤、ͭ和金等商品领域的话语权,为接下来20世纪初开始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做好了准备。

Ⅲ imdb排行

下面给大家列出IMBD排名前15的电影

001.《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主演:蒂姆·罗宾斯 / 摩根·弗里曼 / 鲍勃·冈顿

类型:剧情/犯罪


这部影片在中国豆瓣也是TOP1,可见影迷间有极好的口碑,这就是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002. 《教父》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马龙·白兰度 / 阿尔·帕西诺 / 詹姆斯·凯恩

类型:剧情/犯罪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003. 《教父2》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阿尔·帕西诺 / 罗伯特·杜瓦尔 / 黛安·基顿

类型:剧情/犯罪


《教父2》虽然有点儿长,但你会知道为什么三个小时你都坐在这里。

能找到一个喜欢看教父的女孩,花一天的世界看完三部曲,谈一天的恋爱,也不错。

004. 《蝙蝠侠:黑暗骑士》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迈克尔·凯恩

类型:剧情/动作


小丑爸爸。

人性,神性,永恒的话题。

蝙蝠侠是最不漫画的漫画英雄,也正因为这一点,使之最有可能成为跨越犯罪剧情片和漫画英雄片界限的特例。

005. 《低俗小说》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主演:约翰·特拉沃尔塔 / 乌玛·瑟曼 / 阿曼达·普拉莫

类型:剧情/犯罪


Ⅳ 高盛因腐败案被罚226亿。重罚但免罪,高盛还能崛起么

2020年10月22日,高盛经历了一个黑暗的周四。作为全球最大投资银行,高盛显示接到了香港证监会开出的一张3.5亿美元的罚单(约23.45亿人民币);随后,根据美国司法部门公布的消息,高盛集团同一项全球监管机构支付逾29亿美元的罚款(约194);同一天,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也对外公布,将对高盛罚款9600万英镑(约8.4亿人民币)。以上罚款共计约226亿人民币。而根据高盛2019年年报及致股东函,2019年净收入为365.5亿美元,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净收入为76亿美元。也就是说本次罚款仅占去年全年收入的9.23%。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高盛集团第一次触碰法律底线了。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给予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权,并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是看空美国抵押债市场的,但高盛并未在想投资者推销这项产品时说明保尔森公司的情况,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Ⅳ 什么是高盛事件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2.90,-4.00,-0.35%)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

Ⅵ 高盛集团欺诈案过程和审计过程

建议去买本起诉高盛的书看看,里面都有
高盛“战报”:
“帮助”希腊政府走向破产,引发欧元危机
血洗中航油等多家中国企业,获利数百亿美元以上
洗劫无数香港“富豪”,狂卷……
被美国政府起诉、遭受巨额罚款
高盛,是神?是鬼?还是妖?

揭秘高盛血洗中国企业的惯用手法
还原高盛欺诈的真相
打响中国企业对抗高盛第一枪

一部让中国企业抗击金融毒枭,实现自我救赎的宝典
一部让中国自强崛起,打赢金融超限战的实战指南
中国第一本详解复杂金融衍生品案例的巨着

自序
“他们(中国人)卖给我们有毒的玩具和污染的食品,我们(美国人)卖给他们欺诈性的金融产品”。

这是2008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09年4月2日《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的。他的这句话用来概括高盛在中国的所做所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当中国公司卖到美国的食品和玩具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马上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迅速的解决和妥善的处理。但是,至今未见任何一个美国公司因欺诈中国企业而遭到惩处。

当2008年大批中国企业倒在高盛的枪口之下的时候,当高盛被美国政府起诉、遭受巨额罚款的时候,当希腊政府在高盛的“帮助”下走向破产、引发欧元危机的时候,高盛在中国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大到被神化的程度。看看市场上有关高盛的书,就可以发现高盛在中国的地位有多“崇高”,高盛的形象有多伟大。从“高盛帝国”、“最后的赢家”、“干掉一切对手”这些用语中就可以看到高盛在中国的声誉有多高、影响有多大。从金融行业的高管到普通的股民,从政府的官员到普通的市民,都膜拜在高盛的脚下。

那么,高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呢?是鬼还是神?是人还是妖?是战无不胜的“最后的赢家”,还是一个章鱼似的“吸血鬼”?

高盛到底对中国企业做了什么?如果高盛欺诈了中国企业,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中国企业不敢起诉高盛?

本书通过真实的案例对高盛的欺诈手法进行分析和解密,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高盛。

首先,通过高盛欺诈中国公司的真实案例分析,通过作者跟高盛的直接对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高盛历史的深入挖掘,本书还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高盛:一个在美国是狐、在中国是狼的高盛,一个在美国是鬼、在中国是神的高盛,一个在美国夹着尾巴、在中国横行的高盛,一个将毒品当作补品、将金融鸦片当成套期保值工具卖给中国企业的高盛。
其次,在揭露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欺诈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对中国企业上当受骗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央企,在风险管理、业务开展、企业治理上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为何中国企业在上当受骗之后却讳疾忌医,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却不敢诉诸法律、起诉高盛的深层原因。
最后,本书对高盛为何能在中国横行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从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和金融机构实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更深的症结:过于简单的金融市场和非常弱小的金融机构是“为何受伤的总是我”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是敌手”。解决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问题,高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高盛追求卓越的成功文化、高盛的高效公司治理结构、高盛的求贤若渴和人尽其才以及儒雅谦卑背后的铁血悍猛,都是我们中国金融机构学习的方向。所以,本书对高盛的欺诈进行分析和批评的同时,也对高盛取得成就和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差距,发现那些我们可以向高盛学习的地方。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以先贤来激励自己,最终写下鸿篇巨制的《史记》。
本书无法跟《史记》相比,那是天壤的差距。但是,从作者心中所怀的愤懑来讲,是共同的。正是怀着对高盛欺诈行为如此恶劣的不平,对中国企业在被欺诈后表现得如此懦弱的愤怒,才激发了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写下这本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揭露高盛的欺诈,警醒中国的企业,减少中国企业在未来犯同样的错误。更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未来能够敢于同欺诈者抗争,敢于进行国际诉讼,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71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35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8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9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7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2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