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1. 有哪些国家也过元宵节
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过元宵节。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文化,尤其是隋唐时期的一些风俗。起初日本的元宵节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于近代日本取消了农历,所以改成了1月15日。虽然时间改变了,但风俗却还是那些风俗。在元宵节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会喝红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此外,元宵节也是举办成人礼的日子。在这一天,刚刚成年的日本青年们会穿上和服,举行属于自己的成人礼,类似于中国的加冠礼。
2、韩国
韩国曾经是我们的藩属国,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一样,韩国的元宵节也是正月十五,韩国的元宵节被称为大望日。不过韩国人不吃汤圆,而是喝五谷粥,寓意今天五谷丰登。
在元宵节这天,韩国人要穿上韩服到野外放风筝,风筝上写着不愉快的事情,让这些事都飞的远远的。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篝火晚会。其实,中华文明中的节日,韩国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节也是这样,不过韩国人的春联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当年的藩属国之一,和韩国一样保留了很多传统节日。在元宵节这天,越南人要集体吃年糕,然后去花市买上几盆鲜花。越南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表演等等。言而总之,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
4、泰国
在泰国,元宵节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会起得很早,争取上第一炷香。
5、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会出来看灯展,希望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语言之外,过元宵节几乎各方面都和国内一模一样。
2. 马来西亚什么时间过春节
马来西亚有两上代表新年的节日,一个是马来人的春节,叫开斋节。一般是每年9月到11月之间,每年的日期不定。一个便是华人的新年节日春节,其时间与中国农历时间一样。
马来西亚为多元族裔国家,但华人比例高,因此把春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放假2天,每逢此时民间大肆庆祝。与传统春节的差异,他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到农历初七时,会吃“捞生”抢好彩头。
(2)马来西亚华人过年有什么习俗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过春节习俗与中国大致相同,由于当地华人多来自福建,受闽南文化影响,人们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闽南语“凤梨”与“旺来”谐音,凤梨就成了春节的吉祥水果。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拜年时,喜欢带一些橘子,进门送给主人,“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此外,穿新衣也历来被视为辞旧迎新的标志。
吉隆坡的商业区和饭店区会挂上了2-3万盏大红的灯笼,特别是到了晚上,万盏齐明,颇为壮观。吉隆坡的中国城张灯结彩。
3. 新年习俗也太不同了,马来西亚人捞生买万字,中国都没有
全世界人都知道,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实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世界的华人圈子以及华人圈子影响到的地方,都会过这个节日。马来西亚人口的多数都是华人,所以自然也会遵循华人的传统过春节了。马来西亚的华人,大部分都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带,所以受当地的习俗影响,过年的习俗可能会何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所不同。那么马来西亚过年,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呢?
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形式看上去非常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4. 海外春节的中国游客都会如何庆祝春节
1、马来西亚
大马华人称春节为农历新年,本地各族则称华人过年为“Chinese New Year”和马来文的“Tahun Baharu Cina”,意即华人新年。
在福建裔人口为主的槟城,每年拜天公的庆典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齐聚姓周桥,大家一起摆长桌“团拜”迎接天公诞,场面蔚然壮观。如今的天公诞不仅由福建裔庆祝,其他方言群体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传统。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猜灯谜之外,马来西亚还有“抛柑接蕉”的习俗。单身男女汇聚一堂,女生将联系方式写在柑上边,然后抛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则捞取,趁机结识有缘人。
2、美国
除中国以外,与世界各国城市相比较,美国纽约的唐人街春节活动可谓阵势最大。每到华人春节的时候,纽约唐人街里都会举行隆重的花车巡游活动,可以吸引20万以上的华人和外国游客前往围观,如今这已成为了纽约市的一大招牌文化景观。
自2005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已被定为纽约州的法定节日,也是该州公共节日里仅有的一个华人节日。
从20年前开始,每年中国农历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纽约地标建筑帝国大厦会连续两晚彻夜亮起红黄双色彩灯,传递喜庆与吉祥,向全体全球华人拜年,此时的帝国大厦也是游客们争相拍照合影的一大风景。
3、加拿大
201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把农历新年命名为“春节”(Spring Festival)。之后,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加拿大总理都会发表新春贺词,祝福华人朋友们新年快乐。
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有该国规模最大的唐人街。每到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多伦多唐人街比平日更加热闹。春节期间,加拿大唐人街的美食氛围也更加明显,饭馆餐厅鳞次栉比,供应味道最正宗的典型中国菜。用当地华人的话说,吃美食,也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传统方式。
4、新加坡
牛车水(China town)是指新加坡的唐人街。新年期间的牛车水,所有街道都张灯结彩,与灯火辉煌的夜市和流光溢彩的装饰品相映成趣,成为新加坡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的焦点。而牛车水街市亮灯活动期间则是体验牛车水狂热气氛的最佳时机。
新加坡妆艺大游行是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传统游行活动,近年来已发展成盛大的街头游行,汇集舞蹈、街头彩车、杂耍、打击乐、舞狮和舞龙、小丑和杂技等众多精彩表演。
5、泰国
春节期间,远在东南亚的泰国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年味儿,随处可见的中国红:中国结、红灯笼、红对联、烟花爆竹。
在曼谷,最热闹,年味最浓的地儿当属唐人街了,到处人潮涌动,张灯结彩。在这里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春节庙会活动,国王、公主和明星都会现身。在活动中,会有中国文化习俗的展览,也会有舞龙舞狮和明星登台表演。
5. 马来西亚华人春节习俗怎么样的
看到这样一则新加坡社会的新闻:儿子当医生,年收入逾40万林吉特,老妈却在除夕夜孤单一人煮快熟面当“团圆饭”!
华人社会中不乏漠视亲情者。他们当中有些称自己的妈妈为“老妇人”,称自己的爸爸为“老头子”。遗弃双亲的事并非个别现象,新加坡政府就立法规定孩子须奉养父母(上述事件中,那没有“医者父母心”的医生被法庭下令须每月给其母亲千多元的赡养费)。据报道,新加坡越来越多适婚者选择单身,不愿意组织家庭,不向往其乐融融、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这反映出他们内心对亲情的淡泊。
华人除夕的年夜饭强调丰盛和团圆,这提醒大家要努力挣钱,但也要重视亲情,要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重;包红包、向长辈和亲戚拜年,在传达着不能忽视亲情的信息。
事实上,亲情是所有人类美好感情的基础。亲情升华了,就会产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情心和爱心是精神财富,也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有高尚同情心和爱心者,加上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就能享受文化艺术所带来的美的愉悦,这种愉悦,无论深度和时间,远远超过物质感受。
有些华人还保留先祭天祭祖后再吃团圆饭的习俗。这习俗其实有很好的含义:提醒人们,我们享有的美好的生活,别忘了大自然的赐予和祖先的恩惠。敬畏天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要有环保意识),感恩祖先,这种价值观是美好的,也是精神财富之一,我们的祖先(民族)为我们留下这一文化传统,说明了祖先的智能和对世世代代的关爱。
先哲老子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形象的描述和精辟的看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提醒我们,没有节制的追求物质生活,过分地沉溺于感官刺激,会带来各种不良后果,包括眼花、耳鸣、口伤、人心疯狂和行为失常。因此人们应该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为次。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蔡细历坦言,他在吉隆坡居住了3年,不认识邻居,两家也鲜少来往。他感慨城市缺乏乡间的人情味,也难遇到真心朋友。大城市的缺乏人情味,说明社会过度物质化会使人也物化,心灵空虚下易倾向追求层次较表面的“感觉文化”,而失去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并衍生各种社会乱象如赌的盛行,吸毒的盛行、色情业的盛行;各种罪恶事实上也源于对物质的过分崇尚。
6. 一些国家的春节习俗是什么(15个就行)
1、越南过春节
新春亮点: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和广州人非常相像的是,花市也是越南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越南人最爱的年花有剑兰、大丽菊、金橘和桃花。除夕夜零时,电台会播出国家领导人春节讲话,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随后人们采一根树枝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采绿”就是“采禄”,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以后,现在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字是一个方块,自成风格。另外,越南人也爱在家里贴上“福”、“双喜”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还有各种传统年画,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新春期间到越南,可以畅游湄公河,欣赏胡志明、美拖市内独具特色的新年装饰,感受异国浓厚的新春气氛。也可以在各地观赏到别具特色的文娱活动,如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舞狮等,还有荡秋千、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节日期间,穿上越南旗袍的年轻女子特别美丽。
2、韩国过春节
在韩国,传统节日很多,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和中秋节是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法定假日都是三天。
朝鲜半岛过春节的文化习俗,据说可以追溯到古新罗时代。韩国春节也在正月初一,韩国人称为“旧正”,传统上又称“元旦”、“元日”、“岁首”, 与我国春节相似。每到除夕,韩国人也是千方百计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春节一大早,举行“茶礼”,即在宗祠或住宅的厅里摆设年礼、岁酒、年糕片汤等,进行家庭祭祀,这个过程也叫做“祭礼”。然后全家一起吃“岁餐”,岁餐相当于我国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年饭后,收拾好饭桌,互相拜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糕汤,韩国人认为吃了它就算长了一岁。接着还要“省墓”,即到先人的墓地,摆上祭品,进行祭奠。
初一下午,人们互相走亲串友,给亲朋好友拜年。如今,更多的人用贺年卡和礼物来互贺春节。春节期间有很多民俗活动,如掷骰子、放风筝、抽陀螺、踏跷跷板等。 悬挂“福笊篱”的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仍很流行。
3、朝鲜过春节
朝鲜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朝鲜管春节叫年节。每年阴历初一,朝鲜人带着新的憧憬和期望热热闹闹地过年,这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节日。为了过年,人们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缝制新装,做特种饭菜。
节日饮食主要有年糕汤、煎饼、江米条、食糖、柿干、松子、柿饼汁、蜜糯汤、米花果儿等。这些节日饮食中不可缺的是年糕汤,人们说每年吃一大碗就长一岁。
每到过年这一天,无论是谁都要互相拜年。凌晨时开始祭祖。祭祖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按辈分依次拜年,然后,到村里的长辈和老师家拜年。拜年的时候,互相说些万事如意等吉利的话,表示祝福。这一天,家家愉快地吃应时饭菜。人们把过年的饭菜叫做岁餐,过年喝的酒,叫做岁酒。
过年的饭菜很丰盛,有糕片汤、糯米糕、蒸糕、煎饼类、糖果类、柿饼汁、蜜糯汤、烤肉等。其中,糕片汤是不可缺少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过年这天早晨喝的酒叫“屠苏酒”,是用多种药材泡制的。喝“屠苏酒”已成为朝鲜民族过年的一种习惯。
过年,更令人快乐的是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各种游戏,有压跳板、荡秋千、滑冰车、踢毽子、和抽陀螺等。抽陀螺在中国玩得也很普遍。目前朝鲜过春节是光有假日没有什么供应。每个人根据自家的情况过节。而金正日的生日的2.16和金日成的生日4.15的时候,不但放假,还家家户户免费供应酒、肉、粮食等。
4、新加坡过春节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一年中各种民族节日很多。重要的有华人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马来人的开斋节、印度人的大宝森节、新加坡国庆节。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的75%以上,所以中华传统的春节是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节日。
每逢春节,新加坡华人家家户户写春联、贴福字,屋里屋外红红火火;买年货、做年菜、除夕吃团圆饭喜气洋洋;民间也兴拜年、祝福、送红包和压岁钱,图个吉利。南洋华人还用独特的方式来欢庆华人年,那就是一家人欢聚一堂“捞鱼生”。“捞鱼生”是一种菜式,以生鱼条为主食,加以有色蔬菜和水果丝、白芝麻、花生碎,调和五香粉、胡椒粉、酱汁等,装成一个大盘。“捞鱼生”仪式开始时,便由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把大盘中的菜物高高捞起,并齐声高喊:“捞起,捞起(捞喜),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 。“捞鱼生”带有吉祥的意味,祈求来年好运,能发大财。一份考究的鱼生,价值新币千元以上。我多次品尝过这种既当菜又当饭的鱼生,确有其特色,但并无当地人那份兴致和着迷。
春节的市场上张灯结彩,人山人海,一派繁忙景象。特别是牛车水(唐人街)更是大量出售华人风味食品,中国民族服饰和林林总总的吉祥物。那里锣鼓喧天,舞龙队、舞狮队尽情表演。一年中唯有春节这一天,这里可以燃放烟花炮竹,节日的气氛非常浓郁。
“春到河畔迎新年” 是每年春节活动的重头戏,举行的地点是滨海湾。在那里春节期间有各种文艺演出,有各式杂货市场,有中华各地特色小吃,还有迎新灯展,并在新加坡河两岸燃放大型烟花。2012年春节还展出70多手工扎制的巨龙形彩灯,四川成都的灯彩,广西民俗文化表演,还有LED舞龙队,都是新的亮点。一年一度的妆艺大游行,往年都在乌节路等闹市区举行,今年移至新加坡河进行水上大游行,载歌载舞如同扬州古运河花船表演,不知哪个更加出色。
闻名遐迩的新加坡风景区圣淘沙,新春花会已经开幕,100万株花卉竟相绽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这可算是热带雨林的南洋岛国春节展示的一大特色。
5、马来西亚过春节
马来西亚过春节习俗与中国大致相同,由于当地华人多来自福建,受闽南文化影响,人们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菠萝),闽南语“凤梨”与“旺来”谐音,凤梨就成了春节的吉祥水果。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拜年时,喜欢带一些橘子,进门送给主人,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放鞭炮是过春节的标志。这两年马来西亚政府宣布解禁燃放鞭炮,给每年欢庆农历新年的华人一个大喜讯。于是,从岁末除夕到大年初一,即使到了元宵节,大街小巷到处爆竹连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欢乐地争执着,谁放的爆竹最响亮,谁放的烟花最美丽;而这叽喳争论的童稚声,总被连绵不绝的鞭炮声所淹没。
6、印度尼西亚过春节
临近传统节日春节,印度尼西亚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首都雅加达的商场超市挂满了大红灯笼和中国结,有些商场还搭起了贩卖中国传统腊肉干、应子梅等的临时摊位,红蜡烛、红年糕、各式各样的红色佩饰以及大红喜字令人目不暇接。
在班芝兰一带的唐人街,造型各异的各类鞭炮品种齐全,年糕专卖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类年糕,糖果店里的巧克力、蜜饯、开心果、瓜子、花生、山楂、梅子等一应俱全,红梅、金橘等印尼华人春节必备的装饰品销路也格外地好。
除夕当天,人们要到庙堂进香祈祷,希望一年健康平安、万事如意。除夕夜,大多华人都会聚集在老人家里吃团圆饭,家中年长者接受儿孙们的拜年,老人则向晚辈发放红包,然后儿孙们与老人合影,之后是全家聚餐。直到深夜,晚辈们才告别老人,各自回家。
印尼华人过春节的另一特色是公益色彩浓。各华社团体、宗亲会、互助会和庙堂组织献血、分发食品等社会公益活动,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一个美满幸福的春节。
7. 马来西亚人过新年有哪些习俗、活动
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开斋节是马来人新年,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前一个月,全国穆斯林都要实行白天斋戒禁食,斋月后第一天就是开斋节。节日前夕
穆斯林要进行慈善捐赠活动。节日清晨,穆斯林们在教堂举行隆重的祷告仪式,之后互相祝贺。节日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同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拜访
祝贺佳节。
8. 马来西亚人过年是什么时候
农历新年就是春节。
马来西亚农历新年必吃年糕,因为有“年年高升”的意思。传统的年糕是用糯米和白糖制成的,放在香蕉叶里蒸煮长达12-36小时。年糕的种类繁多,在马来西亚最常见的年糕与广东及香港的年糕相似,是橙红色年糕,属甜味,由糯米和白砂糖制成,通常切片用慢火将年糕煎软才食用。
春节习俗:
农历新年期间,长辈会给予晚辈红包,以红色信封包着,称“压岁钱”,统称为“红包”(粤语作“利市”)。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轻子女。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
马来西亚“粿加必”是类似鸡蛋卷,原是马来人和娘惹的传统饼食,后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华人家庭,成为华人新年必备的应节食品。“粿加必”是用传统长柄圆形饼模,倒上薄薄一层的鸡蛋面煳在饼模后赶紧合起来,慢慢用炭炉烘烤并不时翻转以便两边都被烘烤均匀。
9. 马来西亚过年穿什么
在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人讲究穿着以天然织物做成的服装。最具代表性的马来西亚人的服装,是被称为国服的一种叫作巴迪的长袖上衣,它多以蜡染的花布做成,即使在很正式的交际场合,穿这种衣服也不为失礼。 马来人还习惯穿民族的传统服装。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上穿巴汝,即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外衣。下身则围以一大块布,叫作沙笼。他们的头上,还非要戴上顶无沿小帽不可。女子的传统服装是:穿无领、长袖的连衣长裙。她们的头上,必须围以头巾。 在社交场合,马来西亚人穿着西装或套裙。但在正规的场合里,绝对不允许人们露出胳膊和腿部来,所以,在马来西亚背心、短裤、短裙往往是忌穿的。 马来人有佩戴短剑的习惯,他们认为短剑象征着力量、勇敢与智慧。去马来西亚人家里作客,进门前必须首先脱下鞋子,并且摘下墨镜。参观清真寺时,更要切记这一点。
10. 马来西亚的农历新年,饮食文化和习俗活动是怎样的
基本上和广东和闽南一带的风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