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蚊子传染病叫什么
⑴ 传播疟疾的蚊种主要有哪些
1,中华按蚊
蚊子成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从人体或其它宿主体内吸食新鲜血液,以获得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这种叮咬不仅给宿主造成了极大的骚扰,同时还会传播病毒引起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虫媒疾病。
2,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是中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疟区的疟疾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区,也有自然感染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记载,微小按蚊也是东南亚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3,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是我国海南岛丛林和山区疟疾的主要媒介,有高度的自然腺感染率,达1.7%—5.9%。它也是东南亚的许多地区疟疾的重要传播者。
(1)马来西亚蚊子传染病叫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按蚊形态特征:成虫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虫,雌蚊触角基段蓬松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环。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前缘基段通常杂有少数淡色鳞,但无白斑,径脉干大部分黑色。
中足基节上下各有一白鳞簇,后足跗节1一4节末端有窄白环,基节通常无白环。腹部第2~7节腹板上各有1对舌形自斑,各节侧膜上有T形暗斑,第七腹板有鳞簇。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有很多淡色鳞。
⑵ 有关马来西亚传染病的相关问题有关模拟联合国的。
(吉隆坡综合讯)马来西亚柔佛州大水灾一些灾区的积水久久不退,卫生部担心可能爆发传染病,昨天也有灾民投诉患上皮肤病。卫生总监依斯迈指出,灾区的水源显然已经受污染,水源不流通又受到污染,可产生很多“灾难性后果”。自上个月19日以来,柔佛发生两波大水灾,造成17人死亡,至少10万人无家可归,被迫在当局设立的水数百个救灾中心过日。峇株巴辖一个乡村的灾民昨天说,他们住家附近的河流泛滥成灾,受污染的河水涌进家里,造成他们患上皮疹。37岁的拉比雅指出,该村有很多小孩患上皮疹。她说:“很多小孩患了皮疹,纷纷哭诉他们的皮肤发痒。”依斯迈强调,灾区必须赶快清理干净。他说:“很多事情必须处理,包括消毒、清理以及教育公众注意个人卫生。”“此外,人们也面对肉体及精神上的压力,可能患上各种与传染病无关的病症,例如疲劳、抑郁及焦虑。”动员200医务人员依斯迈透露,当局已经动员大约200名医务人员,检查及医治灾民。他说:“我们的人员将会出动,鉴定需要获得治疗照顾的灾民。积水消退之后,灾区也可能出现传染病,例如痢疾、食物中毒、伤寒及流行性霍乱,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他指出,当局担心的其它实现包括医药供应是否充足、交通、病人伙食,治安及医务人员的士气等等。他说,由于药物及仪器短缺,重灾区哥打丁宜的私人诊所全都关门。另外,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周美芬昨天透露,接下来几天,哥打丁宜预料会有更多灾民病倒。周美芬也是国阵华族成员党马华公会的妇女组署理主席。她说,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灾民向马华志愿医疗队求助,因此她相信接下来的人数还会上升。她指出,哥打丁宜市区的化粪池在大水灾中爆裂,导致很多灾民患病。截至昨天,昔加末、笨珍及居銮的水灾已经过去。柔州警察总部水灾行动室发言人说,这三个地区的救灾中心全部关闭,灾民回返家园。不过,峇株巴辖的灾情没有改善,仍有5万人滞留在救灾中心。哥打丁宜的灾民减至792人,麻坡及新山南区的灾民人数也下降。在彭亨州,水灾昨天再次来袭,正在举行补选的峇都达南州选区也发生水灾,干扰了竞选活动。
新华网吉隆坡5月9日电(记者熊平)据马来西亚媒体9日报道,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一所学校最近暴发传染病,目前已有至少1名学员死亡,另有418名学员被隔离。
马来西亚《星报》援引马六甲州卫生官员的话说,本月4日,该州丁赖地区一所公路运输学校的1名24岁学员死于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可能是脑膜炎,也可能是其他传染病。具体病因正在确认中。
马卫生部长廖中莱9日说,导致该学员死亡的病因是脑膜炎。
马新社说,死者4月27日曾与该校100多名学员一起外出旅游,5月2日返回学校后,出现发烧、咳嗽、头痛和流鼻涕等症状,被送往医院两天后死亡。其他学员也出现同样症状,均已被隔离,目前病情稳定。
1997年在马来西亚Kinta地区养猪农中暴发过一次脑炎流行,有1人死亡。
马来西亚和英国科学家日前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培育出一种不能繁殖后代的伊蚊。马来西亚科学家计划将这种蚊子投放到该国首都吉隆坡附近的吉胆岛上,以抗击当地的登革热。 马来西亚媒体28日报道,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伊蚊。这种蚊子呈黑色,腿部有明显的白色纹路。马来西亚医学研究所科学家与英国牛津大学下属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对雄伊蚊进行了基因改造,雌伊蚊与这种基因改造过的雄伊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后代。科学家希望借此达到消灭伊蚊并控制登革热疫情的效果。 由于吉胆岛伊蚊众多,科学家计划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把数百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伊蚊投放到该岛。预计这项实验将历时一年多,随后科学家将评估用这种办法抗击登革热的效果。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廖中莱指出,这项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如果成功,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伊蚊将会被投放到马来西亚登革热高发地区。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热带传染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烧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⑶ 有一个国家被蚊子咬的叫什么病
蚊子可以传播多种疾病。登革热,病毒型乙型脑炎,黄热病,塞卡病毒,疟疾
⑷ 请问什么是登革热怎么防治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病因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二、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
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日,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
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
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
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
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
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患者于病程3~6日出现斑丘
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
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
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
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
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轻型登革热表
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
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
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
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
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刺:
1、消灭蚊幼虫:发动学生、家庭妇女,家家户户齐动手,倾倒盛养富贵竹、万年青……的花瓶、花盆中积水,清洗根部,3-5天换水一次。在花盆假山中放养鱼,吞食蚊幼虫。 大面积积水可加入汽油,使幼虫窒息死亡。
2、消灭成蚊:
1)室内交替使用“泰康”、“奋斗呐”喷杀。喷杀的地方是房屋阴暗处,窗帘布、墙裙等。室外可用“菊素灵”喷杀。这些药物也可杀灭苍蝇、蟑螂、蚊子等昆虫。
2)做好个人防护: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涂驱蚊油防蚊。蚊帐可用“泰康”、“奋斗呐”浸泡,凉干再挂,杀灭成蚊。
⑸ 蚊子会传播什么疾病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3]
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冈比亚疟蚊(Anopheles
Gambiae),疟蚊的一种其他疾病大部分种类的蚊子都能够传染丝虫病(由线虫导致)。这种疾病会导致橡皮肿(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异常肿大。在全球,约有120万人感染丝虫病。[2]大部分品种的蚊子会传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炎、圣路易脑炎、多发性关节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亚热及西尼罗河热。幸运的是,艾滋病不会借由蚊子叮咬而传染。
蚊子是怎样把病原传入人体的呢?当疟蚊吸食患有疟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疟原虫(疟疾的病源)吸进体内。它们再咬人时,疟原虫又从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体内了。十天以后,疟原虫开始在接近皮肤的血管内出现。它们在患者的红血球内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虫,这些小原虫破坏红血球并释放一种毒素。每个小疟原虫又侵入其它红血球而继续繁殖,使得病人体内疟原虫和毒素越来越多,引起患者发冷和发烧。得了疟疾的病人首先发冷,全身抖个不停,但体温表测验体温是高的。大约经过一小时,病人才觉得发烧,这时体温继续上升,三、四小时之后开始出汗、体温下降,再过几小时病人觉得松快,病好像过去了,其实这时小原虫已侵入新的红血球,又开始繁殖。当疟原虫再次破坏红血球而出时病人又发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获得适当的治疗否则这种发作将有规律地继续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疟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病人身体衰弱,工作效率低,严重时还会丧失生命。目前用药品已可治疗和预防此病,但最好的办法是消灭传染这种疾病的蚊子--疟败。
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
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此外,库蚊和按蚊还传播丝虫病(象皮肿)。
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的1年内,全世界因患疟疾致死的约200万人。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⑹ 蚊子都有什么病毒
蚊子有很强的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的能力,经蚊子传播的疾病多达80余种。其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乙型脑炎、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裂谷热、黄热病、西尼罗热、辛德毕斯病毒病、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等。除了传播病毒以外,蚊子还能传播寄生虫病,如:疟疾和丝虫病。
⑺ 八种由蚊子传播的人类疾病
如果列一张威胁人类的致命动物排行榜,蚊子肯定会名列榜首,而且不同于老鼠、毒蛇,它们简直是防不胜防。人被各类蚊子(如按蚊、伊蚊、库蚊等)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乙脑、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这些疾病也被统称为蚊媒病。近期在中南美洲密集出现并已在世界多地散见的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就被认为是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所导致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卫组织发布的第四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于按蚊(又称疟蚊)叮咬人体,令人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急性寄生虫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高达3亿~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在100万~300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三大危险疾病之一。虽然抗疟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一些疟疾现已发展出抗药性,而且疟疾疫苗历经几十年的研究,迄今仍无一种获得正式批准,所以抗疟之路依然艰辛而漫长。
2.黄热病
黄热病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也是第一个被证实是由蚊类(主要是伊蚊)媒介传播的疾病。该病1648年在尤卡坦半岛首次发现,被称为美洲瘟疫。后来又在世界多地带来毁灭性的疫情,如1793年的美国费城黄热病大流行,造成全市1/5人口死亡。1907年,《国际卫生公约》将黄热病列为继天花、鼠疫、霍乱之后的国际检疫传染病,可见其危害之巨。不过,随着南非病毒学家马克斯·泰雷尔等人的努力,黄热病肆虐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他也因此而获得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登革热
伊蚊还是传播登革热的重要蚊种。该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根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定名为登革热。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每年全球有4亿人因蚊虫叮咬而感染登革热病毒,
约22000人不治身亡,东南亚地区的儿童深受其害。2015年,巴西、菲律宾和墨西哥批准了全球首个登革热疫苗,效果还有待全面检验。
4.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传播媒介相同——主要是伊蚊,发病的症状也类似。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该病的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自2004年以来,这种病毒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在亚洲和非洲持续流行,并蔓延至印度洋群岛和美洲加勒比海及周边地区。
5.寨卡病
自2015年10月以来,巴西报告的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激增,在卫生部门确定一个死去的婴儿身上存在寨卡病毒且该婴儿天生就有小头畸形和其他遗传性疾病之后,认为寨卡病毒和小头症之间存在关联。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身上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确认。成人染上寨卡病毒一般危害不大,但该病毒会“穿透”胎盘屏障,干扰胎儿神经发育系统,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6.西尼罗河热
西尼罗河病毒是1937年在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首次被分离出来并因此而得名,此后陆续在非洲、欧洲、中东、西亚和中亚、大洋洲以及北美被发现。鸟类作为病毒的主要宿主,促使该病远距离且迅速传播,而蚊子叮咬是造成人类感染的主因。2012年的一项研究认为,蚊子不仅充当了从染病动物到人之间的媒介,它们本身就可以直接传播病毒。几种库蚊已被证实是传播西尼罗河病毒的罪魁祸首。
7.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其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子传播病原体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乙脑病毒的传播就属于前者。病毒进入蚊子体内后,先在肠道内增殖,然后行至唾液腺,经叮咬后传播给人或动物。
8.丝虫病
库蚊是传播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此外还有几种按蚊和伊蚊。丝虫把蚊子作为中间宿主,幼虫在蚊子体内发育,蚊子叮咬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侵入最终宿主体内,再发育为成虫。丝虫会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和肌肉组织里,由此引发四肢或其他部位肿大,因此丝虫病又被称为“象皮病”。
原文来自《网络知识》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⑻ 蚊子携带什么病毒 蚊子携带的病毒有哪些 蚊子的危害
专家管蚊子传播的病毒叫“蚊媒病毒”,如非洲存在的寨卡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蚊子的危害: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虫媒病毒媒介控制学科组副研究员夏菡介绍,已发现蚊虫携带和传播的病毒有300余种,其中近100种可以引起人、畜疾病,有些甚至致死,如裂谷热、病毒性脑炎、登革出血热等,传播的烈性病毒让“蚊子比子弹更可怕”。
由于全球化发展、气候变化等因素,蚊子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张,增加了蚊媒病毒的传播概率。
(8)马来西亚蚊子传染病叫什么扩展阅读
转基因蚊子让蚊子无毒可传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一份在佛罗里达州基黑文地区进行转基因蚊子投放试验的征求意见。根据意见,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将在该地区投放代号为OX513A的转基因蚊子。这一试验旨在研究转基因蚊子帮助消除寨卡热、骨痛热等由蚊子传播的多种疾病的有效性。
早在几年前,科学家就研制出转基因蚊子,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多次投放试验。
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拟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一种改造后的埃及伊蚊,其体内会产生一种毒素。在实验室里,这种毒素被四环素所抑制,所以它对蚊子没有影响。一旦把转基因蚊子释放到自然环境中,脱离了四环素的抑制,毒素就被激活了。
然后,这种雄蚊与自然环境中的雌蚊交配,产生的后代体内就会含有这种毒素。在蚊子幼虫发育早期,有活性的毒素会杀死它们。这样,整个种群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从而达到灭蚊效果。
⑼ 蚊子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蚊子传播的疾病多达80余种,主要有: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区在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我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可见,集中7,8,9三个月发病.它由病毒引起,经蚊传播,临床上发病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2)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发热,皮疹,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长江以南为多. (3)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4)疟疾: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国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遍布全国,北方地区发病较少.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临床可分间日疟疾,三日疟疾,恶性疟疾三型.其中恶性疟疾可侵犯内脏,预后不良. (5)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淋巴管炎症及阻塞,形成象皮肿,腹水等.临床还有丝虫热,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等. (6)黑热病:是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为内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因此,灭蚊避蚊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