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吴氏宗祠在哪里
Ⅰ 我是湖州的我妈祖上是吴氏延陵堂的,以前老家具桌背面椅腿上有“延陵佩记"字样,现问下吴氏宗祠在何处
吴氏宗祠简介:
坐落在北岸村中央的吴氏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门庭为五凤楼,八自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亨堂之月梁,楹柱粗硕宏大。檐前由黟青石栏、望柱头刻有石狮。栏板六块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柱,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相接。七方栏板刻有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十三块栏板组成。望柱上饰以石狮,栏板上镌礼器,亦极工丽。
Ⅱ 请问吴氏在中国最大宗祠在哪里
北岸吴氏宗祠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
Ⅲ 吴氏家族的祠堂在哪
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干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3)马来西亚吴氏宗祠在哪里扩展阅读:
建筑组成:
牌楼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拜殿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戏台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
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Ⅳ 吴氏宗祠的简介
洪内大鹏吴氏祖宇为吴氏开基祖柒赐公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巳亥年(公元1419年)建成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甲向庚,二进院,砖木结构,宇名“大鹏”。洪内大鹏吴氏位于福建省永春县锦斗镇洪内村金鸡坪山下,与着名AAA旅游区乌髻岩相邻。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Ⅳ 吴姓的起源
http://ke..com/view/45245.html?wtp=tt
寻根溯祖
[编辑本段]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编辑本段]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历史名人
[编辑本段]
吴道子:唐代着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着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着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着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着名小说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着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着名政治家、科学家。着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着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长,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社会主义先锋党。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吴姓宗祠通用对联
[编辑本段]
〖吴姓宗祠门楣题辞〗
延陵高风
“延陵高风”指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的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为父所喜,为兄所爱。寿梦想让位给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江阴县一带),称为延陵季子。因此,吴氏亦有称延陵堂者。延陵遂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
-----------------------------------------------------------------
〖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家第一;
至德让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
梅里家声。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称“延陵季子”。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吴季札。下联典出西汉·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
明体达用。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下联典自清·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
让德留芳。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吴公。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
箫鸾成仙。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典出唐·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清操绝俗;
画圣留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吴隐之任职各地,均着清操。下联典出唐·吴道子为着名画家,世人誉为“画圣”。
鹰扬虎视;
剑气玉光。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吴质,曹操赞其“鹰扬其体,虎视凤观”。下联典自明·吴伯宗,人称“玉光剑气,殆不可掩”。
-----------------------------------------------------------------
〖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八闽孝子裔;
三让帝王家。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
-----------------------------------------------------------------
〖吴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让两家天下;
一剑万世千秋。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典用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
孙子能教宫女;
文箫幸遇仙姝。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黄指春秋吴王阖闾用孙武操练宫女事,在操练女军时,不顾吴王面子而杀他两名爱妃,果然使军纪严明。下联典指唐·吴彩鸾遇书生文箫事,想传书生文箫于太和年遇到他,受她接济。十年后,一起到吴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
〖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渤海家风千古兴;
延陵世泽万载隆。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百年丕振延陵绪;
三让犹存泰伯心。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泰伯。权威姓氏着作《元和姓纂》云“周太王子泰伯、钟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泰伯亦作太伯)。姓氏学者咸认吴氏始祖是泰伯。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而周太王意将家业让于三子季历,泰伯为遂亲愿与二弟仲雍两次出逃,从陕西岐山一直跑到南方今江苏无锡一带,建立起氏族小国,并沿用第一次出奔建立的国号句吴。当地的土着吴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贤德,有一千多户归附他,于是泰伯成为句吴的首领。泰伯死后无子嗣,由二弟仲雍继其位且世代相袭。至周武王时,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君。
楼危明月芭蕉翠;
水涨白帆杨柳青。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工词。下联典指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人称祖师号画圣;
我恨王郎曰频香。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被誉“画圣”,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下联典出清代女祠人吴藻,字频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
将军功业炳山川。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佚名集吴天发碑字帖联。
----------------------------------------------------------------
〖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秘义烟涵,瑰词雨散;
文章绮合,藻思罗开。
——吴荣光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吴荣光联。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
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歙县胡端口口吴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吴氏源于延陵季子,即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因不愿继承王位受封于延陵。“西土”,胡端口口在延陵以西。下联“石里”,指附近吴氏散居地石门坞、石门坑等;“东山”,为当地小山名。
胄继缙绅,高出延陵鼎族;
政务宽厚,早标太守芳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吴·季札。下联典指西汉·吴公。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无锡县吴姓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省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姓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自题联。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
风裁峻厉,飞帛书御史之名。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北宋·吴申,持议刚方,上书“争讲官正席”。下联典出北宋·吴中复,累官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
至德启云礽,三让两家天下;
大宗绵雪堰,千秋一脉江南。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吴氏宗祠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
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苗栗县吴氏宗亲会敬献给江苏省无锡市泰伯祠联。1992年10月中旬,来自东南亚、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泰伯后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的带领下,到无锡泰伯祠寻根祭祖,于人宗亲,洒扫成礼,盛况空前。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还特意敬献了这副新堂联。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兰谷;
派衍绮里,缅当时儒术,望重草庐。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佚名撰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吴姓典故、趣事
[编辑本段]
〖吴汉杀妻〗
吴汉,字字颜,南阳宛人。关于吴汉及其家世的历史演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出京剧《吴汉杀妻》,也叫《斩经堂》。
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汉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准备送去报功,其母告诉吴汉说,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吴汉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的,那时他年龄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吴母命令吴汉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兴复汉室。吴汉持剑去杀妻子,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将实情告诉了她。王莽的女儿听后自刎而死,吴母因为促使吴汉下决心反对王莽,也上吊自杀了。吴汉于是死心塌地追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东汉中兴的名将之一。
-----------------------------------------------------------------
〖贤人吴隐之〗
吴隐之,字处默,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其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
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着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
后来,吴隐之兄弟因孝名远扬,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东晋大司马桓温专权时,袁真对其不满,起兵反叛,最后失败了。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而被桓温逮捕,即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使桓温被感化了,从而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马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后来吴隐之升为秘书监,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禄大都接济了贫穷的亲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贫苦。
位于五岭之南的广州地区,盛产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广州刺史大都贪泞受贿,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腾,简文帝司马昱为改变此弊端,决定委任清官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赴广州上任途中,在距广州20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石门的小镇,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门水。据说,外地人一旦饮了这里的泉水,便会起贪心,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人们都称它为贪泉。历任广州刺史东窗事发后,都以误饮贪泉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到达此地后,他认为官吏贪不贪,关键在于心术正不正。他掬水而饮。饮过贪泉水,还做了一首诗以表明心志,诗中写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到任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认为刺史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行为,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
吴氏宗祠 http://wu.memsky.com
Ⅵ 吴氏大宗祠的介绍
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 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着水西”。
Ⅶ 后吴村的历史文化
后吴虽历经沧桑,全村至今保留着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据有关资料初步显示,计有明清时期建造的祠堂、厅等建筑十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
其中吴氏宗祠建筑占地1140多平方米,始建明嘉靖26年(1547),已有450多年历史,吴氏宗祠结构合理,技艺精良,分前、后、后三进两厢,前厅三开间,中厅五开间,后寝七开间,为五明二暗,两蝴蝶均施高深精美浮雕。人物、走兽飞禽、花卉、鱼虫皆栩栩如生。柱头、檀坊,玲珑剔透,牌坊、桁条都金珠彩绘,且保存完整完损,真是富丽堂皇。
澄一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仪庭公祠,建于清光绪初年,均为三进三厢,建筑楼牌坊,玲珑剔珑,牌坊基座,前墙全部用水磨于砖精工雕砌,前面多数建有月池塘一口,极具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为别处不多见。另外,还有其它类似的古宅 。
此外,后吴村还有30多幢多宅大院,小院,精舍,多数建自清末民初,建筑档次很高。后吴今存明清古建筑多处,旧时营造风格清晰可见,或简洁明快,或繁缛典丽。自名传杭沪后,中外观光者不绝于途,皆交口称誉。村民淳朴,古风犹存。
Ⅷ 哪个地方有吴姓聚居地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着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着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着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着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着名小说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着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着名政治家、科学家。着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着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Ⅸ 吴氏宗祠的介绍
徽州歙县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汉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汉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Ⅹ 吴姓祠在哪里
吴氏祠建在卓王山下南面,与陡山村的谢家垸毗邻,倒水河与陡山村隔山相望,其中有一条小溪正好在祠堂门口流过。
红安倒水河与麻城柏子山之畔的举水河之间(柏举即柏子山与举水河的合称),即是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携伍子胥孙武带三万军士与楚军相战的柏举之战的发生地。近年来,在举水河床上陆续被人们发现的石器、陶井、箭镞、青铜玺和大量古钱币,特别是在两河之间(举水、倒水)出土的一批批古代武士墓群,更能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战争。
(总称为柏举之战的吴国破楚之战,经过吴国在汉水施诱敌之战、撤至柏举,爆发柏举之战、一举击溃楚军,之后是清发水追击战、雍澨败援战、入郢之战。经过这五次战斗,吴国终于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
吴氏祠原是红安八里湾镇陡山村吴姓人的家族宗祠,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物质遗产
据吴氏家谱记载,此祠始建于清干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现吴氏祠为光绪廿八年(1902年)新建,历时两年。
整个吴氏祠为砖木结构,共三幢,依次为观乐楼、正殿、寝殿。在观乐楼与正殿之间为前院,中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桂花树,为清同治年间栽种,今已一百好几十年了,月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
吴氏祠建造上的木雕艺术是弥足珍贵的,均为当年“黄孝帮”的杰作。
吴氏祠堂其建筑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湖北罕见,被誉为古武汉的活化石和鄂东第一祠(祠堂有古代武汉的市景图浮雕)
吴氏祠门楼上“家承赐书”相传与朱元璋的关。1354年,朱元璋在陡山村附近遭到敌军突袭,逃亡中遇到吴家读书人吴琳(吴氏三世祖),吴让他藏到自家阴沟,并在阴沟入口处布上蜘蛛网,这样朱就躲过敌军搜捕。朱元璋在吴家暂时落脚时,一日雪后初霁,吴琳信口吟道:“雪压竹枝低,虽低不惹泥。”朱元璋忍不住接吟:“有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吴琳由此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遂帮他收集散兵,重整旗鼓。朱元璋即位后,召吴琳入仕,官至吏部尚书。朱元璋还亲笔题写“开国天官里”的字样赐予吴琳,让他在家乡建立牌坊。
据传,抗战中,一群日军曾欲将此祠烧毁,当他们举着火把闯进祠中时,却被祠内的富丽堂皇震住了,纷纷熄灭火把,向吴氏祖宗牌位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