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人和马来西亚人有什么关系
① 马来人是棕色人种还是黄色人种
1、棕色人种是按照遗传和体质为人类分类所划分出的一个人种。 棕色人种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分子人类学研究证实了他们的遗传基因的独特性,同时发现作为氐族后裔之一的白马藏族可能也属于棕色人种,藏族和日本民族中棕色人种遗传基因的比例很高。日本绳纹时代的文化被认为属于棕色人种,虾夷人和阿伊努人是其后裔。有趣的是,哈萨克族,蒙古族,朝鲜人与美洲印第安人都被认为棕色人种后裔。
2、南方人与马来人没有任何关系,马来人是混血人,最近1500年才产生,就是说中国南方民族的技术和历史都比马来人长远的多,中国南方的民系最少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多只可能是马来人的祖先之一,这里有一个最起码的先后问题。
3、马来人与棕色人种没有关系,马来人是黄种人与矮黑人的混血。中国北方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朝鲜人都是棕色人种,而南方则没有。
②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会说中文
你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所有马来西亚人,都会说中文,只有少部分华人会说而己。全世界很多华人都会听说读写中文,主要是因为从小在华人学校读书,但是会中文,不代表就会理解中国的文华,很多只是了解他们本国和当地佛华人的文化,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别。
毕竟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问题,文化、民俗、语言、饮食都有非常大的偏差。
马来西亚的排华现象,包括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地位都不是很稳定,基本都是二等公司,有钱没权。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成为马来西亚国民,不再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华人。
在马来西亚3170万总人口中,华人就有664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过165万。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都是同时抵达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并不是马来人,其实马来人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入马来西亚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开始,他们就开始自称为土着,导致很多人认为马来西亚人就是指马来人的现象。
马来西亚华人,也称为马来西亚华裔、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的本地民族之一。
马来西亚华裔大多数是自明清起数百年来自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亚的移民及其后代[3]。在马来西亚,本土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总人口约有741万人。其中包含闽南民系近300万(其中200万是福建闽南人)、广府人100万、客家人100万等。
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4%,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华人也是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占该直辖区总人口的43.2%(马来人占44.2%)。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华人占总人口大约37.2%。但由于出生率较低以及移民国外,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2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移居或长居在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或日本等等。在众多国家当中,新加坡算是吸纳最多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的国家。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到新加坡工作或念书拿到了学位,选择留在新加坡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后又定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有六百多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马来族。马来西亚华人按族群可分为闽南、客家、广府、潮州、兴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马华族长期受马来和其他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华人族群,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
马来西亚2700余万人口中华人将近三成,650余万华人中,客家人占150万。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怡保、吉隆坡、沙登、槟城、吉打北部、森美兰、沙巴等区域。主要来自惠州、嘉应州、揭阳、永定等地。当年在客家人中广为流传“千辛万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锡屎来割橡胶,积存些钱寄家乡。” 来自广东惠阳淡水镇周田乡的叶亚来,经苦心经营,使原来不满千人的矿区吉隆坡,建设成为马来亚早年繁荣进步的大市镇,奠定了以后作为国都的基础,因而人们称他为吉隆坡王。
2013年,马来西亚全国有2900万人口,华人是第二大族群,到2012年底有652万人,客家人占华人的1/4,客家人最多的是梅州,其次是惠州、河婆,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有76个属会,分布全国各州县。
没有华裔,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面貌
马来西亚,这个和我们相隔不远、面积不大的国家,和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华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至今,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马六甲仍然保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但依然保留了华人的很多风俗仪式。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逐渐成为马来西亚的重要民族。
在马来西亚,华社通过中小企业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部分最有名的大企业都来自华人。2009年,华社研究中心出版了《勤俭兴邦—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一书,书中详尽地讲述了一代代华人为马来西亚做出的贡献。书中写道,“华人先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大胆开发锡矿、拓展农耕地、建立村镇及塑造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促使马来半岛各土邦逐渐繁荣起来。至独立时,绝大部分华人已落地生根并安分守己地以这个国家为安身立命之地了。”
马来西亚华人不仅搭建了中马交流的桥梁,而且在加强中马经贸合作、促进对华投资、增进中马民间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较为知名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U盘之父”潘健成,现任群联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的郭鹤年,是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2012年12月12日,郭鹤年曾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曾经表示,没有华裔社群,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面貌;没有华裔社群的支持,马来西亚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③ 广府人是马来人种吗他们为什么和越南人还有菲律宾人那么像
马来人种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应该说广东人和越南人菲律宾人等东南亚人都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广东和东南亚地区自古是百越之地,人种语言都有很大相似性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特点是:眼窝深陷、眉眼间距近、高颧骨、鼻子塌陷且宽、嘴大厚唇且向前突出、面部比较立体不够平整、皮肤较黑、四肢短小,体味较重
④ 有人说广府人和广西说白话的人是同宗,都是马来人后裔,正确吗
你才马来人后裔呢!我是地道的广府人,我爷爷说,我们祖先从河南搬出来的,先是定居福建,繁衍了九十多代人,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家族越来越庞大,便分出去几十路,搬到广东共有二十多个地方,搬来广东到了我这一代是第三十代,所以广东人中姓李的非常多,在我家粤西,邻近县都有很多很多人是李字同宗的,我这公社,九成是李姓的,我村的邻村,都通一色是姓李。题主以后别乱说话啊!
⑤ 闽南人,广府人、客家人,这三类人该怎么区分,从历史的什么年间开始区分
客家人:底子是秦代的50万移民,然后历代北方移民不断加入,到唐宋时期逐渐融合形成、在三个民系中时间最早,客家人有南越王赵佗直系后代
形成时间:上古音民系上古汉语在魏晋简化为中古汉语那一刻
闽南人:祖先主要大多部分是唐宋之间南迁的开漳圣王军民光州固始汉人——以唐宋间中原话(河洛话)为基础形成闽南话的文读层次
广府人:底子是宋末的江西和福建闽西等移民,到江西客家话逐渐简化形成广府话才形成——广府话祖地是广信梧州,祖先主要部分是唐宋之间江西南迁广东珠玑巷的汉人——以江西客家话(河洛话)为基础形成的方言系统
晚期中古汉语民系次方言宋末江西客家话 简化→广府话,从历史的宋末明清江西客家话在广信梧州简化为广府话年间开始区分
在三个民系中时间较晚,南宋以后是形成的时间
形成时间:张九龄唐朝开通珠玑巷,江西客家话简化为广府话那一刻开始,在梧州简化
——综上,到了宋元之际,三大民系已经正式确立了
参考视频:《中古汉语朗读将进酒》客家话和闽南文读就是中古汉语
参考族谱:广府人族谱
⑥ 广府民系的分布
广府人主要居住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西部(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分布。
广东省:广府民系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聚居的城市达11个,地方占全省面积的1/2以上,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阳江、云浮、清远、茂名、顺德、南海、番禺、龙门、增城、从化、花都、连州、阳山、连山县、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新兴县、高明、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及斗门等。非纯以广府人为主的县市13个,分别为广东粤东、粤西、粤北的韶关、湛江、深圳、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徐闻及廉江。
港澳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广府人占大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南宁、邕宁、横县、宾阳、贵港、桂平、平南、藤县、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
海南省:
儋州、东方、乐东、琼中、三亚、昌江及文昌市铺前镇浦渔村。
海外:
欧美、澳洲等地区在华人社区,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
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
⑦ 广府人的来历
广府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从起源到形成有一个历时二千多年的发育过程。具体而言,广府人是北方中原人移民,自秦汉到宋明长期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结果。
自秦汉至宋明,这个长达二千余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雏形、发育和形成三个阶段。据明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罗贵带领珠玑巷人97户33姓在胡贵妃的掩护下,南迁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了岭南这片疆土。从此,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传。
从秦代开始至20世纪初粤汉铁路开通之前的1000多年里,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经过珠玑巷驿道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珠玑巷聚族而居,然后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区继续迁移。
据史料记载,宋至元初200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1000人。珠玑巷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区,人数达数千万之众。
(7)广府人和马来西亚人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效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
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⑧ 同是广东人,为什么客家人像马来人呢
客家是南方汉族十分独特的一支,是汉族的重要民系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大陆地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和江西、四川、广西等地区,特别的是,客家语在东南亚等地,也是这些国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世界约有8000万客家人,其中,国内大约有5000多万人,国外大约有3000多万人。因此,客家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⑨ 广府的故事
要了解广府文化,先要弄清广府民系。了解了广府民系,则粤方言的形成与覆盖的理据就不难明白了。
有两个古岭南的战斗故事,可助我们了解广府民系分布地区古代社会的变化。一个是秦军统帅屠睢(sui) 死于南越族人的游击战中,另一个是赵佗为完成南越国统一大业而巧设美男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统帅,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五岭之南进军。其中一军驻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军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军守镡城之岭(今广西桂北越城岭),一军占据九疑要塞(今湖南宁远境内),还有一军“处番禺之都”(今都庞岭附近,属连县)”(“处番禺之都”之意争论不休,今从“五百里为都”之意。参见《广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龙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在强大的秦军进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国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击。屠睢攻占番禺后,急于推行暴秦的各项制度,以为可以压服越族人。但是,早有断发文身之俗,强悍好斗的越族人,不肯屈服于秦军的暴力,同心驱逐外敌,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与爬山设伏的长处,白天隐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袭秦军,还袭击秦军运粮的队伍,使秦军夜不能寝。疲于奔命,百越族中的西瓯族人还发动了一次大攻击,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并击毙其统帅屠睢。这故事显示了岭南土着人的刚强善战与不屈服于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有诗句云,“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九日登镇海楼》),可借来形容古越族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还是百越族的世界,广东的青铜时代始于商末西周,但广东当代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仅有5件,不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却达1000多件,其中,不少还是本地铸造的。由此可见战国时岭南百越族的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先秦时,岭南的番禺、肇庆、罗定、清远、四会、广宁、揭阳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国”,如称为番禺、缚娄,阳禺等市镇型小国。这些“小国”是部落联盟发展的结果,虽然并没有在岭南建起一个统一国家政权,但已是贸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岭北楚国商人也常来此贸易,出现语言交流现象,因此成熟后的粤语也还带有一些楚音。那时,番禺的珠玑、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贵商品,已扬名中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既想扩大领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贵商品,遂出兵岭南。
屠睢身亡后,秦军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强大的秦军,双方僵持不下,形成“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弯”之势。
起初岭北到岭南的交通不畅,影响着秦军的给养。后来,秦将监禄(一说监为官衔,名史禄)率工兵在海阳山开凿一条水道,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民间称为秦凿渠,也称零渠(唐代时改称灵渠)。于是,粮草可以从岭北水运至岭南,解决了秦军给养问题,使秦军得以打持久战。
后来,秦始皇派任嚣为统帅,率领赵佗等将领,出动楼船沿秦凿渠南攻百越。水军参战,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加上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的同时,善于安抚越族人,恩威并用之下,终于逐渐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相当于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南海尉任嚣在郡治番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就是广州建城之始。
任嚣、赵佗率军南下之时,秦皇已命一批游民。商人随军移民;统一岭南后,秦守军号称50万;设南海郡的次年,秦又发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筑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赵佗上书皇帝,奏请拨3万名无夫家的女性来南海郡为士卒补衣和照顾生活,秦二世拨给1.5万名女性,这一系列举措,使南海郡的“中县人”(汉族人)大大增加。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任嚣、赵佗采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汉、越民族融洽相处。古越族土着语言属壮侗语系,由于交流的需要,土着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雏型粤语。
任嚣任南海尉时,赵佗任龙川令。他们经营南海郡数年后,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义军四起。任嚣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灭的形势,也看到岭南有拥兵自重的有利地势,便萌发割据之心。无奈病魔不许他再称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到心腹将领赵佗身上。任嚣病危之际,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一职,并把割据岭南的计划告诉他,希望他不要错过机会,赵佗欣然受命。
赵佗(一些古籍写作赵他)原籍巨鹿郡东垣县(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军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嚣逝世后,他首先令横浦、阳山、湟溪等五岭关隘的守军塞绝通岭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来。接着,清洗不听号令的秦朝官吏,安插亲信担任重要职务,为称王立国奠定基础。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暴秦终于退下历史舞台。次年,赵佗发兵进攻桂林、象两郡,赵佗巧设美男计的传说,说明他进攻时发生过激烈的对抗。
那时,西瓯骆裸国之主“后蜀王子”自称“安阳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辅佐。传说这位神人名皋通,制作了一张神弩,一发能杀300人!
这种神奇武器令赵军连吃败仗,于是赵佗暗派太子始潜入安阳王宫。由于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辩,遂使安阳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悦。为了讨太子始的欢心,媚珠竟盗出神弩,交给太子始毁掉,赵侬遂得击溃安阳王。这个传说不能说绝对真实,但也说明了赵佗平定岭南并非轻而易举。
赵佗通过武力进攻与拉拢越族首领等计,终于使大多数越族部落归心。他又把象郡分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领为长官,把原来的岭南三郡牢牢控制于掌中。从此,岭南出现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赵佗自称南越王,建南越国,在国都番禺扩建任嚣城,史称赵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国御苑遗址,震动国内外。专家们推测,南越国宫苑的中心在今广州儿童公园范围内。
南越国初创时,其统治范围是:北界西起今广西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恭城、贺县,历广东连山、阳山、乐昌、南雄等县一段,再折向南经连平、和平、蕉岭;东界从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达南海;西界为今广西环江、河池、东兰、巴马、百色、德保,与夜郎、句町等国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国都番禺处于东、西、北三江交汇之处,航运已有一定发展,成为犀、象,毒冒,珠玑、果布等商品云集的都会,引来不少客商,语言交流增加,促使雏型粤语进一步变化。
由于越族人多,中县人居于南越国也只得入乡随俗。赵佗对越俗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对越族好斗之俗他明令禁止,但对服装,习惯却听其自然变化,如汉高祖为与赵佗结好,派陆贾南来作说客,赵佗接见他时穿越俗服装,束发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赵佗除了带头与越俗同化外,还大力提倡汉越通婚,赵家与越族名门吕家结为秦晋之好,融洽了汉越关系。他还推广汉族的语言文字,使汉文化在国中占了重要地位,越族语言因而更加与汉语融合,雏型粤语得以进一步发展。
后来,对中县人有较强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闻、合浦,乃至广西迁移,使粤语地域有所扩大。
赵佗推行友好睦邻的政策,对汉朝,只有几年关系不好,其他时间皆友好往来。赵佗于公元前196年臣服于汉朝,使汉越贸易合法化,中原地区获得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也得到中原提供的农业生产必需品,如铁器工具及马、牛、羊等牲畜。后来吕后执政时,歧视南越,断绝供给南越生产必需品。赵佗一怒之下于吕后五年(前183)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吕后便派兵攻打南越,却攻不进岭南。吕后死后,汉文帝再派陆贾南来,与赵佗尽欢而别,陆贾还朝时,赵佗进贡了一批珍品给汉文帝。托陆贾带回的赵佗《报文帝书》是见于典籍最早的岭南文学作品,此后,岭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再次增强,使岭南的经济顺利发展。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信位于岭南腹心之地,地处漓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口,扼水陆要冲,故为汉代所重视。
此后,广信作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了300余年,其对粤语的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如陈钦、陈元父于及士燮等。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可见其影响之大。因此说,广信一带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论。(参见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载《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过,也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张买。“能为越讴,时切谏讽”,可见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东汉时增加增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到番禺视察时,认为番禺农业、商业发达,地势更有利于发展,故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晋代,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也把中原的汉语带到岭南。至唐代,有诗人咏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代,商业的交流在番禺一带更盛,还有官员被贬到岭南,皆使粤语吸收了不少中原语音。与此同时,粤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规范化与书面化,形成比较独立的语言体系。
今日的粤语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粤语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粤语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其语音、词汇,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元代,虽有大批随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广州地区,带来不少北方语言,但己产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在长期的发展中,粤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当代学者认为,广东境内的粤方言可以分为几个片:一、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三水、花县(今花都)、从化、增城、清远,龙门、佛冈、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肇庆、高要、高明、新兴、云浮、英德等县市,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的城区,以及香港、澳门也属这一片,总计广府片人口约2000万。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阳江、阳春、茂名、高州、电白、信宜、湛江、遂溪、化州、吴村等县市,人口约600万。三、罗广片,主要分布在四会、罗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人口约700万。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鹤山、江门、新会、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县市,人口约400万。合计今广东省使用粤语人数在3800万左右。此外,广西的梧州、苍梧、贺县、南宁、柳州、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蒙山、贵县、昭平、博白、钦州、合浦、浦北、灵山、防城、北海等县市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300万。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亚、白骈,陵水、莺歌海等地的厂矿、林场、盐场等企业单位多流通粤语,儋州话也可归入粤语系统,合计使用粤语人口约几十万。还有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非洲不少华侨、华人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500~2000万之间。总计起来,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见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粤语各个片之间,乃至各方言点之间,在语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四邑片与广府片之间有更大差异,故近人有从广府文化中分出一个“五邑文化”(按:旧时称“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今称“五邑”,指旧四邑加鹤山)。近代一两百年来,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州的语音,成为粤语区各地的标准音,广义的广州话是指粤方言(粤语),狭义的广州话则指作为标准音的广州市所使用的语言。
粤语的形成与覆盖大致如上述。但广府民系的“广府”怎样解释?这是因为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广府民系的人口组合是怎样的呢?学者认为,岭南三大民系——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组合大致在宋元之际形成,虽同属岭南汉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广府民系居民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后最早实现汉化的古岭南人的后裔,福佬民系与福建东南沿海古瓯越(闽越)族有较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客家民系是较后从中原移入定居于岭南的移民后裔。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不要说当代,就是在明清,广府民系地区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岭南人的后裔了,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更有不少是两晋两宋移民的后裔,他们生活于广府民系地区之中,成了广府人,潜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又为广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广府人崇尚“英雄莫问出处”一语,一般只重实干成效,不喜欢炫耀出身,资历(这就是广府文化大众性的体现)。因此,要深究广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类比率,其实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