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西亚高庄舞狮那么厉害
⑴ 为什么大陆内地的舞狮和港台的舞狮不同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但中国大陆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⑵ 2010世界舞狮队冠军是那个狮队呀
2010世界舞狮队冠军是南湖醒狮团 狮队参赛成绩:
1、1999年12月参加广东狮王大赛获一金、二银、一铜奖。
2、2000年5月代表广西武术院参加全国南北狮王赛获第三名,并列为国家A级队。
3、2000年9月参加广西狮王争霸赛获一金、一银奖。
4、2000年11月代表广东参加全国第四届农运会舞狮赛获第二名和套路编排优秀奖。
5、2001年2月参加佛山南粤狮王之王争霸赛获第二名。
6、2001年5月参加福建石狮市中国第五届国际舞狮邀请赛获第二名。
7、2002年8月参加秦皇岛全国舞狮精英赛荣获第二名。
8、2003年11月中国民间舞狮湛江邀请赛获金奖。
9、2004年3月参加马来西亚美里国际狮王争霸赛。
10、2004年5月浙江天台中国南北狮王邀请赛获第一名。
11、2004年7月马来西亚第六届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第一名,并获“世界狮王”、“东方狮王”称号。
12、2004年9月随梧州市政府文化代表团赴法国巴黎表演。
13、2005年4月12至17日,代表广西民间舞狮团赴越南参加富寿省祭祖雄王庙会友好表演。
14、2005年10月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基金会的邀请,晋京参加在国庆节举行的2005年中国民族文化暨中国少数民族绝技艺术展演。
15、2006年6月3日在南宁参加广西纪念全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16、2006年7月21日至23日,赴马来西亚云顶参加“云顶杯”第七届世界狮王争霸战获季军。
17、2006年7月21日开拍反映狮队艰难成长历程的数字电影《东方狮王》。
18、2006年9月获梧州宝石节国际狮王争霸赛金奖第一名。
19、2007年4月获广西南北狮王争霸赛“南狮王”称号。
20、2008年11月广西梧州全国龙狮赛获金奖。
221、2008年全国农运会南狮赛获全能金奖,其中代表江苏、江西、陕西的南湖狮队运动员,全部都获得单项或多项的金奖。
⑶ 为什么海外华侨过春节或公司开张,都邀请狮队拜门呢
从小时候开始,人们就发现不论是过年还是公司的新开张都会邀请舞狮队拜门,除了增加节日气氛以外,也是为了清扫一切的不吉利。
3.舞狮的发扬
自从改革开放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触甚为亲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中国定居,他们在看到舞狮这个传统舞蹈以后,会赞叹中国非常的厉害,于是舞狮这个传统就传到了国外,而且海外华侨的中国人有着非常深切思乡之情,舞狮也是为了表示怀念祖国的怀抱,慢慢的舞狮成为了一些场合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综上所诉,舞狮不仅仅带来的是欢乐,还有着它深刻的含义,给很多人都留下了好的印象,也是人们生活上新开始的重要标志。
⑷ 南狮和北狮有什么区别
1、造型不同
北狮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2、动作不同
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舞动时注重马步。
3 、舞法不同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
(4)为什么马来西亚高庄舞狮那么厉害扩展阅读:
南狮点睛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
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朱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
醒狮采青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⑸ 为啥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其实马来西亚也有华人的。我们有自己的教育,庆典。二十四节令鼓,舞狮啊。而且我们
在马来西亚还有印度裔讲淡米尔语,占了马来西亚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华人占有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上下。
⑹ 为什么在许多开业庆典活动中都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呢
在开业庆典活动中安排舞龙舞狮表演一方面是为了让营造喜庆、欢乐、火爆的氛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舞龙舞狮是中华的传统文化,在庆典活动当中寓意传递美好祝愿、吉祥如意。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
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岭南醒狮,又名南狮,以各种高难度动作着称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⑺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你看过惟妙惟肖的汉族狮子舞文化吗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你看过惟妙惟肖的汉族狮子舞文化吗? 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舞狮习俗,在南北朝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间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因此,每个节日和开幕式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帮助庆祝。据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地方。随着佛教进入中国,舞狮活动也进入中国。到唐代,狮舞已成为宫廷、军事、民间盛行的活动。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有些地方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能祈求和平,能保佑和平。因此,在重大活动中舞狮助兴。希望美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走在海外的中国人把我们的当地文化带到了国外,舞狮也在国外兴起。舞狮在我们熟悉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其他地方很受欢迎。在一些地方,人们还组织了自己的舞狮会议和舞狮组织,以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特别是在节日和新年期间,它非常活泼,舞狮的活动更有活力。
⑻ 舞狮哪个世界比赛厉害点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陈培森:曾获11个世界舞狮比赛冠军,创新舞狮教学方式。
中央电视台网站| 关于CCTV.COM| CCTV广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⑼ 舞狮哪里最有名
岭南醒狮,又名南狮,以各种高难度动作着称其实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1]。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中国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带的狮球。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南狮:佛山桩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功架。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和耳朵都可动。
南狮狮头
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早年甚至以铁制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
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
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