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怎么有姓张的
Ⅰ TEOH POH LAI 马来西亚人名怎么读
华人的名字哦,TEOH,是姓张,发音是TIO,没有中国字能表达感觉哈哈,我以前的朋友也姓TEOH。后面就是 拼音读发基本一样了昂。POH读PAO,LAI读赖
Ⅱ 张姓大多数分布在哪
张性主要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印尼。我一定和你交朋友。
Ⅲ foh chee cheong 马来西亚哪个是姓
foh chee cheong是全名的话 cheong是姓吧,姓张
Ⅳ 马来西亚华人名字里面有Teong,对应中文为什么
张,你可以看看2008mtv亚洲颁奖典礼,张栋梁的名字,NICHOLAS TEO ,不过你的是teong,有点怪
Ⅳ 槟城(马来西亚)有什么渊源
我经常去东南亚,这是我网上帮您找的资讯,希望可以帮到您:
槟城的岛屿槟榔屿在马来历史书籍马来记年之书就记戴有Polo Pinang之称,而当年的郑和航海图中就有槟榔屿之称,这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唯一在6百年来仍然沿用航海图上的华文名称的地方。
槟榔屿此地理名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书的《郑和航海图》中。15世纪中,一部中国舟师使用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就纪录从马来半岛的昆仑岛到槟榔屿的航行指南,可见在15世纪槟榔屿已经和中国通商。
槟城是于1786年,由FRANCIS LIGHT莱特船长所发现的。莱特船长是在答应吉打苏丹,英国将保护吉打免于暹罗的侵略后,代表东印度公司接收槟城的管辖权。 当莱特抵达时,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岛屿。有故事流传谓,当年莱特以大炮将金块射进内陆去,来鼓励工人协助开发这片土地。
他将该岛重新命
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
名为威尔斯王子岛,事因征得这座岛屿时,适逢王子生日。
他很快的将乔治市发展起来,不久,他亦占取了邻近大陆的一片土地,后来被称为威省。
莱特将乔治市发展为免税港口,他并且鼓励移居本地的住民,尽量开垦土地,这座原本荒无人烟的岛屿,在莱特的带动之下,其人口竟然多达一万人。
1805年,槟城成为孟卡的臣属地。它过后被升级为第四印度殖民政府,拥有和马德拉斯及孟买相同的行政架构。
1826年,马六甲及新加坡的管辖权转移到槟城,海峡殖民地于焉成立。经济发展得非常迅速,1816年乔治市设立了第一所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大英义学。
1910年孙中山先生在槟城主持“庇能会议”。这个事迹在2007年被珠江电影与深圳影视厂联合拍摄一部电影《夜明》。
故事
1786年3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根据莱特的建议,以槟榔屿为英国海军基地。莱特为第一任总督,他在任期间鼓励华人及其他移民进入槟榔屿,令槟榔屿日益繁荣。
海峡殖民地:英殖民时期之新加坡、槟城、马六甲叁港口 最高行政长官由华人担任;未设苏丹之州(其他叁州为马六甲、沙巴、和砂劳越)之一。
早期为孙中山及中国同盟会和革命党在东南亚的根据地[7] 。
除了创办光华日报, 革命人士也在槟榔屿组织“槟城阅书报社”鼓吹革命。黄花岗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就是孙中山和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于1910年11月13日在槟榔屿议决和策划的。
据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4人来自槟榔屿,可考的只有罗仲霍。 莱特死于1792年,当时估计人口已近一万人。绝大多数杂居在码头处极不卫生的地方,很多人因而死亡。
更难置信的是连莱特本人也是受害者。他因疟疾而在1794年10月21日逝世,终年54岁。
莱特掌理槟榔屿不过8年,就告英年早逝,以致他无法实现其理想,只能交后来者继承。 莱特将槟榔屿命名为“威尔斯王子岛”,但此名挂不住,甚至连以后的史书也少提及,而是惯称为“槟榔屿”。
为什么叫做槟榔屿呢?它又不是盛产槟榔的地方。原来这个小岛的形状如同槟榔,因而得名。
马来人一早就将此地叫做“丹绒”(Tanjong),后来马来文译为Pulau Pinang。至于乔治市则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把槟城的首府称之为乔治市,即便在1957年独立后,也不易名,因为它已经载入史册。
根据史书记载,莱特初抵槟岛,只有居民58人。其中三人即张理、丘兆进及马福春在丹绒道光过着打渔生活。
这三位华人在1745年来到槟城,死后化身成为大伯公,比莱特早来41年。在这方面,曾任华民政务司的巴素博士这样说:“一位姓邱的客家铁匠,一位姓张的教书先生及一位姓马的烧炭人,他们都被尊奉为华侨的开辟者。
”巴素也引述史料指出,槟榔屿可以说是华人第一个被鼓励移民的地方。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麻烦请及时采纳,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我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谢谢您。
Ⅵ 张姓的有关资料
我能找到的就这些了
“张王李赵遍地刘”、“无张不成乡”。迄止20世纪末,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群体之一。有人说,如果到大街上大喊一声“老张”或“小张”,准会有人答应。张姓群体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张”一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华人最大的10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4亿人。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助理研究员袁义达的研究结果《全国百家大姓座次》: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这时,李姓人口已经超过了10年前排名第一的张姓。
2002年7月,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几乎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张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尧、舜、禹)。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孙(一说为其子)挥在中国最早发明了弓箭,并首次运用于“黄帝大战蚩尤”之役,由此开创了洪荒岁月的铁矢神弓时代,后被颛顼帝封为监造弓箭的“弓正”官,赐姓为张。
挥自古便被张姓族群奉为自己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其后裔繁衍迅速、迁徙频繁,至汉代已成巨族大姓,唐代更列十大“国柱”之姓,明代则覆盖了全国93%的国土。
张姓是一军武之姓,也是一智慧之姓。不但历代多有着名元帅、武勇大将与威猛强兵,而且涌现出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史学家、诗人等。张姓在历史上共出现了63位宰相,也曾在西北建立过前后传九代、长达76年的封建王朝——前凉。
与其他姓氏一样,张姓也是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全过程的见证,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火、语言和弓箭被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张”姓就源自一个关于弓箭的远古传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古代史研究者称之为五帝时代,即黄帝时代(4513—4050年BC)、颛顼时代(4050—3380年BC)、尧舜禹时代(3380—2073年BC)。
黄帝轩辕氏是这个时代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善于发明创造,最初率部落族群游牧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徙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逐渐定居下来。
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一说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之父),封邑顿丘,位于古清河之阳,故号青阳氏;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封邑昌乐(今南乐)。
黄帝时代初期,炎帝部落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伟大的人物。但那时的炎帝族正在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能够呼风唤雨,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略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族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决战之初黄帝占尽优势,于是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原来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无法追赶。黄帝为此不得不停下来日夜苦思对策。
一天夜晚,黄帝之孙(一说为其子)挥观天象时偶然发现流星飞宫而过,他见流星光芒有尾,星座有零星,闪跃前进,星座形如半孤棱弦有势,顿时受到启发,于是折枝弯条,发明了弓矢弹丸,并赶快奏明给黄帝,说此器“远以弹以矢而射,近以弓代器而挥击”。
黄帝大喜。这时黄帝部族也有人发明了“指南车”,可以用它在迷雾中指引方向。于是,黄帝利用“指南车”带领兵士继续追击蚩尤,并运用弓箭远距离射击追杀,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巢——冀一带。最终将蚩尤活捉,斩杀于涿鹿之野。
黄帝大战蚩尤,弓箭虽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弓箭的发明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飞跃。史学家因此把火、语言和弓箭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后来用于狩猎,大大提高了部族的生产力。当时打猎,单靠棒打石投,常受野兽伤害,受乏食之苦,一到严冬更难觅食。自从部落族群广泛使用弓箭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生活水平也显着提高。
后来黄帝崩,其孙颛顼继位,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挥作为黄帝的嫡系子孙,一生辅佐颛顼领导部族。
当时一个叫共工的部族“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来犯,在帝颛顼领导下,挥率众迎敌,弓矢这时候广泛用于战争,最终将共工部族战败,使共工“怒触不周山而死”。
战胜共工之后,帝颛顼统治的疆域空前扩大,北至幽陵(即幽州),南至交趾(即两广),西至流沙(即敦煌西),东至蟠木(东海)。因挥功勋卓着,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这以后就出现了弓氏和张氏。挥即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
挥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他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或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历史学家说,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挥毕竟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因此,后世对“张”的起源存在一定分歧:一说“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一说“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一说“挥封于张,为张氏”。中国各类典籍也有不同的记载——
战国《世本》(秦嘉漠辑补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唐《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北宋《姓解》、《广韵》:“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明张浚《张姓统宗谱》:“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祖弧星”。
清干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曾经撰文指出,张姓始祖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张字的结构上分析,弓长或长弓为张,《说文》:“张,施弓弦也”,说明挥的得姓与发明弓矢、弓弦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而对于“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的历史悬念,朱绍侯教授也有他的看法。
朱教授认为,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世本》优于《姓篡》。一般说来,对于传说时代的人物的记载,文献越早,越接近那个时代,记载的就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而就更具真实性、权威性。但研究历史,也没有规定“那部文献不具权威性,不能引用。”
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这十二姓中没有张姓,朱教授断定挥不是黄帝之子,而是黄帝之孙。
但挥是黄帝哪个儿子之子,各书记载也不相同。一说是青阳之子,一说是青阳少昊之子。朱教授指出,黄帝之子中,有两个青阳氏,除少昊之外,还有一个青阳玄嚣(枵)。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少昊金天氏是东夷族的首领,与黄帝族不是一个族系,这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挥之父的可能性。另外,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少昊为己姓,玄嚣为姬姓,而挥在得姓之前,亦为姬姓,这就说明挥只可能为玄嚣之子,不可能是少昊之子。
“挥也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程有为研究员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在《挥的身世与青阳之地望考》一文中写道:事实上,五帝时代的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部落和氏族。所渭黄帝等人,实际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很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酋长的称号,这个称号可沿用若干代。黄帝、颛顼、帝喾、少昊等都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古史记载谁生谁,谁是谁的儿子,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部落氏族逐渐繁衍,又分裂出新的部落氏族,其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古史记载黄帝娶某氏女,实际上是说两个氏族有固定的族外婚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挥也可能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
对于学术界在“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朱绍侯教授认为要有包容精神,因为姓氏文化涉及到家谱,问题复杂非常多。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各个宗亲支派所遵从的文献依据,谁也无权改写人家的族谱,谁也无权让人家改变家谱,不能强制统一。泱泱大族,岁月悠悠,传说时代,谁能保证张姓世系中没有缺环、错位,没有衔接阻隔?因此,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张姓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先后有解、龙、聂,以及蒙古、朝鲜等他族之姓融合进来,同时还衍生出“张廖”、 “张简”等特殊的姓氏。
研究姓氏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任何姓氏在诸如部族衍变、民族融合、战争迁徙、朝代更替、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定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演变,从而形成同姓但不一定同宗同源的姓氏族群。
张姓也是如此,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少其他姓氏、其他民族融合进来,形成了今天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的张氏族群。姓氏学专家研究表明,张姓的融合、演变就其来源主要有:
1.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西南部,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为黄帝姬姓后代,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2、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②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高句丽开国君主)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着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3. 台湾张姓的演变。
台湾的张姓,组合的情形较为特殊,有所谓的“清张”、“张廖”、及“张简”之分。所谓“单张”,就是一脉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张挥的张姓,而该省的“清张”省籍人士,大多属于着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遥远的河北、山东地区。
“清张”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支派,那便是近年来一直有出色表现的台中神冈张氏。这一支张氏,是该省民间有名的“番仔驸马”张达京和土着岸里社公主所传的后裔。
张达京是广东人,于雍正年间渡海来台,在台中地区开垦。那时台中地区还是土着的地盘,张达京为了开辟新天地,就与六个番社的士着合作,由他出资开圳,把水分给土着灌溉,土着则以土地换水,不久之后,张达京并且娶了岸里社的公主为妻,所以被称为“番仔驸马”。
台中盆地的开发,张达京的功劳不小,由于他的开路,此后,从神冈、丰原、潭子、石冈、东势以及新庄一带,才大量出现了大陆移民的聚落。他的这番贡献,连满清皇帝都认为了不起,后来,还曾经特别把他和岸里社的头目阿穆一起召到北京面圣褒扬。
“张廖”,则是从福建地区衍传到台湾来的, 父系为张,母系为廖,他们的家族标识,也是张、廖二姓的混合——从张姓的清河郡和廖姓的武威郡,各取首字,合成为“清武堂”。
“张简”,也是产生于宋朝时的福建,父系为简,母系为张,由于父系的祖籍是在福建上杭县太平里的洪源村,所以本省的张简氏子孙,迄今仍然以“洪源”表示自己的根源所在。
清张、张廖和张简三支系统,组合成了目前台湾省第四大姓的张姓家族,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源流,但是在血缘方面,却毫无疑问是殊途同归,全都是五千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因此,本省的张姓,不论属于哪一个系统,早已彼此互认为一家人,不但张、廖、简三姓的联宗组织处处可见,数年前,大家还合编了一部“张廖简氏大族谱”,以最具体的方式,团结宗亲,共清本源。(未完待续)
张姓先民最初因“受封为王侯”而迁居八方,但更多的是因为董卓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后来的金兵、蒙古兵入侵中原等战争因素被迫远走他乡。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在播衍迁徙过程中形成26处郡望,即为: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
其实,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张姓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巨族大姓的播衍迁徙的历史:“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
西周时期,有张仲在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作官,关中地区开始有张姓居住。
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是张姓主要聚居地。
战国初期,由于韩、赵、魏三国分晋,将都城分别迁到新郡(今属河南)、邯郸(今属河北)和大梁(今河南开封),原居住在晋国的张姓,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先后迁居黄河南北。
秦、西汉时期,张姓先民建功立业后,有不少人受封为王侯,于是张姓迁居范围更为广阔,不仅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西至甘肃、宁夏、东至山东、江苏沿海,北至长城,南至秦岭、淮河,以及巴蜀(四川)、吴郡(今江苏苏州)均有张姓住居。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
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
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地。
明代中叶,据嘉靖年间张浚等编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当时在全国15个行政区划中,每行政区均有张姓。
明、清以后,有不少张氏族人从江浙、福建和广东流徙迁去台湾省。全国解放前夕也有全国各地张姓流徙台湾。在台湾,张姓也是大姓之一,特别是台北、彰化、嘉义、高雄等地,张姓人口众多。
近代以来,张姓有不少人走出国境,侨居海外,有些加入了外国国籍,成为外国公民。国外的张姓人氏,以东南亚地区力量多,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东亚的朝鲜、日本也有不少张姓人氏;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有许多张姓人氏居住;欧洲的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有不少张姓人氏在那里生活。
总之,从晋代“八王之乱”以后,张姓经历了几次人口的大流动,逐渐遍布神州大地,他们或为官一方,或劳作开拓,繁衍生息,为华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天下亿万张姓对其得姓始祖挥的高度认同感,不但使濮阳成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寻根溯源、拜祭先人的圣地,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张姓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断异姓加入,但是,所有的张姓都认同挥为自己的得姓始祖。从古至今,数以亿万的张氏族人对挥及其陵墓多有敬祭。
一般说来,张姓族人的普遍认同其祖根(起源郡望)在今河南濮阳。究其原由,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朱绍侯认为,这还要从挥之父青阳玄嚣研究起。
《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这里所说的青阳,是玄嚣的封号,江水是玄嚣的降生地。意思是说玄嚣降生于江水,封邑在青阳。
《正义》引应劭云:“(江水)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又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豫州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这就是说玄嚣降生地古江国安阳,并不是现在的豫北安阳。但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一生活动关系不大,而玄嚣的封邑青阳才是挥成长、生活的地方。
按中国以“山南曰阳,水北曰阴”的传统解释,青阳即在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这就证明张姓始祖挥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
据历史文献记载:挥死后葬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挥公的生长地、受封地、得姓地。
1998年3月,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民众的意愿,筹措资金,重修了挥的陵墓,立了墓碑,雕像。命名为“挥公陵园”。
挥公陵园坐落在濮阳县城外东南隅,北临南环路,西靠马颊河,南临金堤。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居中即陵园,陵园南及东西两侧即挥公千亩森林公园。
2001年冬,挥公千亩森林公园开工建设。该县林业局职工经过一冬的奋战,植树64万棵,修柏油路3.8公里,公园已初具规模。
在重修挥公陵墓及建设挥公园过程中,国内外挥公后裔及有识之士慷慨捐资。为答谢他们做出的贡献,特意建造了功德碑,以志纪念。
2002年4月18日,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张姓族人赶赴濮阳,专程敬祭张姓始祖挥公,所诵祭文,气势磅礴、言辞华美、真情感人,记录如下:
公元二00二年,岁次壬午年,月建甲晨,朔日辛亥,越祭日丙辰,时值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期,兹有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的宗亲及会贵宾等,谨以鲜花素果之仪,敬祭于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Ⅶ 姓张,马来西亚弟三代,只知道揭阳河婆,祖父张重想,父亲武字辈,我是伟字辈,请问我应该上哪祭祖
应该是揭西河婆镇
Ⅷ 张姓的来源
张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点:张姓的鼻祖、张挥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赐姓或他姓所改、唐朝时期奚族、其他各少数民族、源于姬姓、源于改姓。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张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
源于改姓。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张姓主要来源自姬姓及改姓等,是中华姓氏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建立前凉国。
张氏祖地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挥公:河北清河。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张氏最为显赫。2008年6月24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海内外的张氏子孙,不远千里来到中华张氏起源地——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祭拜他们的始祖挥公。
台骀:山西太原。台骀为挥公的孙子,山西太原昌宁公祠是文献记载中张氏最早的“祖庙”,是为祭祀张氏的先祖 (一世祖挥、二世祖昧、三世祖台骀)而建造的,殿内塑像仍存,高约3米。据考证,是张氏三世祖台骀公像。始祖挥公像和二世祖昧公像早已荡然无存,但有关张氏始祖的遗迹和三世祖台骀的历史功绩却彪炳千秋。
张氏总会:河南濮阳。濮阳县建有挥公陵园和张挥公园,以纪念张氏始祖,国学大师张岱年题词:“濮阳本颛顼故都,今为中州胜地。张氏源出濮阳,历代名贤辈出。”在濮阳张姓研究会及世界其他地方张氏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和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于2005年4月27日至30日在濮阳召开,有来自海内外31个国家和地区的张氏代表1300多人和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地方政府的领导参加,汇集在濮阳,来到张氏发源地,进行寻根联谊、考察合作活动。
Ⅸ 我是马来西亚华侨,最近得知祖籍是广东省开平市赤水镇高岗里,请问怎样能找到族谱呢我姓张
你要找的话一定要回去才能找到的.现在农村的人都往城市搬,再过几年以后你回去找也不一定有人帮到你了.
Ⅹ 想了解几个姓氏的来历,有人知道吗
陆姓
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
张姓
起源: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于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
俞姓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
应姓
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
徐姓
徐姓是当代第11大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
伯益,也称大费,伯翳,传说他精于畜牧和狩猎。他被禹所重用,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大禹有意让位于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而跑到山里隐居起来。大禹感念他的功绩,就把他的儿子若木封到了徐国,也就是现在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方。从此,伯益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为国君徐偃王的“僭称为王”,而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左传》记载的“昭元年,周有徐,奄”说的就是这件事。
徐被周穆王消灭之后,并没有亡国,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质的诸侯,一直到春秋后期,才被吴吞并,“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徐姓由此开始。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徐姓源于古徐国,即现在的安徽泗县北,而《姓谱》里记的是“望出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原因就在于,徐氏以国为氏之后,由安徽泗县扩至凤阳,以这里为源地,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家族。《姓谱》中所记载的5个地方,都是徐氏播迁山东后的称盛之地。
====================================================================
洪姓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
陈姓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于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有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杨。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杨氏移居台湾,始于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