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美国和日本一共损失多少航母

美国和日本一共损失多少航母

发布时间: 2022-10-05 14:02:50

Ⅰ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航母数量究竟有多少

二战时期的海上战争,是航母与舰载机的战斗。就像美日的太平洋战争,虽然战争前期的日本曾偷袭了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偷袭大获全胜之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肆意驰骋在太平洋北部、中部、西部、以及南太平洋北部和印度洋东部。肆意攻击盟军海上和陆地军事目标,与英美荷澳四国海军舰队作战。一时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航母编队所向披靡,击沉击毁盟军各种舰艇与飞机,暂时确立了其“太平洋霸主”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海军的实力大大锐减,最终惨败于美国海军。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航母数量究竟有多少?倘若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人共建成下水了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22艘,中途岛级舰队航母2艘,独立级轻型航母9艘,塞班级轻型航母1艘,博格级护航航母45艘 ,康门斯门特滩级护航航母18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50艘。以上共有重型的舰队航母24艘、轻型航母10艘、护航航母113艘,总计147艘。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航母数量究竟有多少?但就算是在航母数量上碾压日本,美国在二战期间也还是损失了五艘航母,分别为“列克星敦”号、“兰利”号、“约克城”号、“黄蜂”号以及“大黄蜂”号。

Ⅱ 日本和美国的太平洋二战战争损失了多少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共有七艘航空母舰,其中,三艘在太平洋,两艘在本土,两艘在大西洋。这七艘航空母舰,其中有三艘“约克城”级(“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两艘“列克星顿”级(“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还有一艘“黄蜂”号,一艘“突击者”号。这些航空母舰,都是达两、三万吨,舰载机达八九十架的大型航空母舰。“约克城”级的三艘航母,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是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

二战中,美国共建造重型攻击性航母29艘,轻型(护航)航母124艘。其中包括:
埃塞克斯级:17艘(即CV9-CV21,CV31、36、38、39,另CV32-34,CV37、40、45、47战后建成,另有6艘已列入计划但未开工,2艘已经开工但是停建)

中途岛级:1艘,即“中途岛”号

独立级:9艘,虽然是改装自“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但是只是利用了舰体设和现成船台,应算是全新建造的航母而非改装。因此美国在二战中一共建造了27艘舰队航母。

美国在二战中共损失了11艘航空母舰,其中大部分是在太平洋上与日本交手过程中被击沉的,也有个别的是在大西洋中栽在了德国潜艇的手里。在损失的11艘中,有4艘为大型航空母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艘是“大黄蜂”号和“列克星敦”号。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损失了哪几艘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损失的航母
【一】“莱克星顿”号﹝Lexington﹞是第一艘被日本击沉的美国大型航空母舰,它是美国的第二艘建造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四万八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四二年五月八日“莱克星顿”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受到日本“翔鹤”号及“瑞鹤”号舰上飞机的攻击,至少有两枚鱼雷及两枚炸弹击中该舰,起火两小时后终因航空汽油爆炸而被迫放弃,由美国驱逐用五枚鱼雷击沉。

【二】“大黄蜂”号﹝Hornet﹞是最后一艘被日本击沉的美国大型航空母舰,黄蜂号服役不及一年,在四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圣塔克鲁兹岛﹝Santa Cruz Is.﹞海战中被炸受重伤后被日本驱逐舰击沉﹝总共挨了四枚炸弹及十六枚鱼雷﹞。

【三】四二年六月六日中途岛海战中,“约克镇”号﹝Yorktown﹞被日机三枚炸弹及二枚鱼雷击中受重创,在友舰拖撤战场途中,被日本潜艇 I-168击沉。

【四】四二年九月十五日“黄蜂”号﹝Wasp﹞在所罗门群岛海战中,被日本潜艇 I-19击中三枚鱼雷,起大火后又因航空汽油油管破裂引起爆炸,弃船后由美国驱逐舰用鱼雷击沉。
【五】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普林斯敦”号在雷依泰湾海战中,被日本俯冲轰炸机的一枚炸弹击中;也是因为航空汽油爆炸,全舰大火后弃船,由美国巡洋舰用鱼雷击中弹药库,一分钟内爆炸沉没。

Ⅳ 二战时美军一共击沉几艘日军航母

太平洋4次大的航母会战、包括后来美国登陆日本本土作战,日本已经被美军直接击沉的大约有11艘航母,但日本在二战中总共损失了近20艘航母

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共击沉日本多少艘航母

日本有18艘航母被美方击沉
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
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损失20艘航母,其中18艘为美方击沉,其中的大风号是由于错误的损管措施才爆炸沉没的,2艘无法挽救为日方击沉。战时有2艘分别被美英击伤,不再参战,战后拆解。
另有2艘战后作为人员运输舰使用,而后同隼鹰号一道拆解。天城号击沉后搁浅于港内,战后打捞拆解。

Ⅵ 美日在二战中各损失多少艘航母

据我了解日本在中途岛太平洋战场还是大西洋战场损失极为惨重,以下为数据
航空母舰16艘
赤诚、加贺、飞龙、苍龙
4舰都沉于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翔鹤号
44年6月菲律宾海战中被美国潜艇击沉
瑞鹤号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祥凤号42年5月珊瑚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龙骧号42年8月瓜岛系列海战中的所罗门群岛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飞鹰号44年6月菲律宾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大凤号44年6月菲律宾海战被美军潜艇击沉
千岁号、千代田号、瑞凤号都在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信浓号,由大和级战列舰改装,44年11月试航时被美军潜艇击沉
天城号45年7月在港内被美军飞机炸沉
云龙号44年12月被美军潜艇击沉
改装航空母舰6艘
冲鹰号43年12月被美军潜艇击沉
大鹰、云鹰、神鹰号分别在44年8月9月11月被美军潜艇击沉
海鹰号45年7月在港内被美国飞机炸沉
另外一些没建成就被美国毁掉
我认为美损失为14艘
有人认为11艘
选D

Ⅶ 莱特湾海战,到底让日本损失了多少航母

莱特湾海战时二战时期太平洋末期日本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的一场海上大决战,在这场海上大决战中,日本海军最后的力量也被美国海军摧毁,从此日本海军基本上就已经全军覆没了。不过在莱特湾海战的时候,美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双方的实力差距也是非常明显了。而且日本军队在这次战役之后,一下子损失了最后的四艘航空母舰。所有的航空母舰精锐基本上全部报销。之所以日本军队在莱特湾受到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日本舰队虽然还是能拿出不少舰船,但是这些舰船基本上都不是主力舰,而是战争开始之后改装的舰船。其次就是此时的日本海军和航空兵基本上都是新兵,老兵很少了。作战能力不强。最后就是此时的日本海军甚至落魄到给航空母舰使用的燃油基本上都拿不出来了,甚至开始全民提炼松根油。

最后就是此时的日本海军甚至落魄到给航空母舰使用的燃油基本上都拿不出来了,甚至开始全民提炼松根油。毕竟在美国潜艇的攻势下,日本的运输船队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在东南亚地区提炼的原油,根本无法运送到日本国内供军舰使用。

Ⅷ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各有多少艘航母被击沉

根据《简氏二战战列舰年鉴》记载:二战期间总共有25艘战列舰在交战中被击沉。其中有14艘是被飞机击沉的,这还不包括德国“俾斯麦”号和日本“比睿”号。

“俾斯麦”号虽然是毁于英国海军的万炮齐轰,但此前它已遭英国海军舰载机的鱼雷攻击而无法逃脱,这才是致命一击;日本海军的“比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期间自沉,同样也是在遭到美军空袭、舵机受损后才不得不自我了断的。
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日本航空母舰,按建造过程大致可分为正规航空母舰、改造航空母舰和改装航空母舰三类。其中,正规航空母舰一开始就是按照标准航母设计建造的,如“翔鹤”级;改造航空母舰是指原本其他舰种的军舰,在施工阶段改变原设计,而以航母的姿态出现在联合舰队序列中,如“赤城”级改装航空母舰则是指将一些服役中或已经完工的战列舰、巡洋舰乃至征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结构,增设飞行甲板和操作舰载机设备而成的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在条约的限制下,采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舰数量的方法。其中所谓的“航母预备舰”就是在部分军舰的设计中,事先就考虑了未来可能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需求,以利于日后的改装工作。另外,日本军方还以投资方式参与商船的设计建造,战时大量征用这些商船,进行改装服役以增强其航母力量。

由于日本航空母舰的建造受到《华盛顿公约》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战列舰那样受重视、有计划,因此其谱系相当混乱,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规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舰都是以特殊的飞禽为名,其中正规航空母舰的舰名中有“龙”或“鹤”字,如“飞龙”、“翔鹤”等;由其他军舰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舰的舰名中均有“凤”字,如“祥凤”、“瑞凤”、“龙凤”等(但“赤城”号和“加贺”号例外,它们直接沿用了原来战列舰的舰名);由民间船只改造成的航空母舰的舰名中则有“鹰”字,如“大鹰”、“云鹰”、“冲鹰”等。在1943年以后,日本航空母舰的命名方式又有变动,改用日本历史上的诸侯国名或者山名来命名:其中排水量25 0 00吨以上的用国名命名,15000~25000吨级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从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对航空母舰的认同是从早期的存疑到后期的重视——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个舰名的词尾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类似于日本海军驱逐舰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后期所采用的山名和古国名,则明显是战列舰所惯用的命名方式。而战列舰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舰。

“凤翔”号:日本航空母舰的元老和试验舰

它是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中的元老。在该舰动工兴建之前,日本曾改装过一艘运输船“若宫丸”号,以进行水上飞机的搭载试验。而“凤翔”号在建造之初被归为“特务舰”,后来才自成一类,成为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21年10月在浅野造船厂动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9494吨,航速25节,有4门1 40毫米炮、2门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由于在建造“凤翔”号之前,日本海军没有建造专门航空母舰的经验,许多设计仍在摸索阶段,所以该舰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舰的试验舰。在原设计中,其前段起飞甲板向下倾斜5度,为的是利于飞机起飞加速,右舷的3根烟囱在飞机起飞时可由垂直转为水平;舰岛前方有专供水上飞机回收使用的起重机等。到1923年,“凤翔”号才一一改正了这些错误设计:前端飞行甲板改平,拆除舰岛,舰桥改在飞行甲板下面。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国上海的作战中,“凤翔”号所属的13式舰载攻击机首次与中国战机交锋并取得胜利,这是日本海军首次以舰载机击落对手的空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凤翔”号再度出没在中国青岛外海,而后从事训练任务。中途岛战役时,“凤翔”号负责主力部队的反潜警戒任务,搭载了6架飞机,未直接参加第一线战斗。1944年,为了搭载新式战机,“凤翔”号的飞行甲板被加长到180.8米。由于改装后的飞行甲板长度超出舰长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无法在远洋活动。但“凤翔”号也因祸得福,由于活动减少而得以躲过美军铺天盖地的攻击,存活到日本战败后,于1946年9月被解体。

“赤城”号:山本五六曾任舰长的名舰

“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一艘。“天城”级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预定要建造“天城”号和“赤城”号两艘。“赤城”号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华盛顿公约》的影响,建造中的“天城”级面临停工解体的命运。日本海军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将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1923在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坏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号龙骨,最后只有“赤城”号以航空母舰的姿态面世。由于日本当时只有小型航母“凤翔”号的建造经验,因此在设计这艘排水量比“凤翔”号大近3倍的航空母舰时,煞费了苦心。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机(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测试排水量34364吨,航速31节。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测试排水量增为41300吨,航速31.2节。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的名舰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担任该舰舰长,偷袭珍珠港时,该舰也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其后,“赤城”号还参加了爪哇海大战和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枚炸弹命中引起火灾,大火殃及弹药库,连锁爆炸迫使“赤城”号船员不得不弃船,最后日本用自己的“野分”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加贺”号:关东大地震使它得以顶替上岗

“加贺”号和“赤城”号虽然不是姊妹舰,但2艘航母从诞生到覆灭的命运却惊人的相似。属于“土佐”级的“加贺”号,真原始设计也是战列舰,同样也是“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正当它受到《华盛顿公约》的影响而准备解体时,关东大地震报销掉了“天城”号,“加贺”号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来顶替。
[ 转自铁血社区 <a href=target="_blank">http://bbs.tiexue.net/post_2260755_1.html/ ]</a href=>

“加贺”号于192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开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观与“赤城”号类似,同样是三层式甲板,排水量33693吨,航速27.5节,可搭载60架飞机。

1934年,“加贺”号也进行了大改装,于一年后完工。主要是延长飞行甲板,使舰载机的数量增加达到90架(15架90式战斗机、45架89式攻击机及30架94式俯冲轰炸机),航速增大至28.3节,排水量增加到42541吨,续航力得到提高。

“加贺”号一直与“赤城”号搭配编为日本海军第1航空战队,曾参与侵华战争的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偷袭珍珠港时战果颇丰,在进军南洋的过程中也出力颇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时,受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被命中3枚炸弹而引起火灾,数小时后沉没。成军13年的第1航空战队至此全军覆没。

“龙骧”号:日本海军后续小型航空母舰的典范

在1924年的日本舰艇补充计划中,准备建造1艘27000吨和3艘10000吨的航空母舰。1925年,为了取代老旧的“若宫丸”号水上飞机母舰,有了建造“龙骧”号的腹案,后来又从水上飞机母舰变更到航空母舰。

“龙嚷”号最初计划的排水量为9800吨,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航速30节,搭载约24架飞机。1924年11月,“龙骧”号在横滨三菱造船厂动工1931年4月下水后拖曳到横须贺进行艏装工作。此时军方要求舰载机数量增加到36架,厂方不得不更新设计,增加一层机库,以至于舷高度降低、耐波性变差。1933年5月完工时,测试排水量12732吨、66000马力、航速29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搭载飞机48架、官兵924人。

“龙骧”号的外形成为以后日本小型航母的典范全通式飞行甲板、无舰岛、露天式舰艏甲板,舰桥位于飞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发生了一起日本海军史上着名的“第4舰队事件”:“龙骧”号在演习过程中遭遇台风,由于干舷太低导致舰桥被海浪冲毁。这次事件对日本舰艇设计影响深远。事后,“龙骧”号再度进坞改造,除了重新设计改善了耐波性的舰桥外,新加了层甲板以提高干舷高度。改造后的排水量达到12575吨,航速却降低到28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龙骧”号搭载有18架96式战斗机和12架97式攻击机。它与航母“祥凤”号、征用商船“春日丸”号编成第4航空战队,曾参与入侵菲律宾和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支援行动。偷袭珍珠港时,“龙骧”号负责进攻阿留申群岛的作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龙骧”号搭载有24架“零”式战斗机、9架97式攻击机,在敬运输船队护航行动中遭到美军航母舰载机的攻击而沉没。

“苍龙”号: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标准建造的航母

“苍龙”号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标准设计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军舰改造而成的。“苍龙”号的建造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规定,当时日本还可建造总吨位21000吨的航空母舰,因而最初设计了2艘各10500吨的航空母舰。但海军方面却要求在10500吨的航母上安装5门203毫米炮、20门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飞机,这对万吨级航母而言简直是无理的要求。进入预算审核阶段后,这些要求有所减少,航母的自卫武器数量减少到5门155毫米炮、16门127毫米炮。

1934年,日本海军发生了着名的“友鹤事件”:第21水雷战队的2艘水雷舰在旗舰“龙田”号轻巡洋舰的率领下在日本外海进行夜间训练,返航时海上风速达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鹤”号水雷舰倾覆,约100名官兵丧生。事后检讨,导致“友鹤”号倾覆的原因是舰体重心过高,而且几乎所有的日本军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个通病。这主要是因为在《华盛顿公约》的限制下,为了尽可能提高单舰战斗力而盲目在舰艇上堆砌过多的武器所致。这次事件和前面提及的“第4舰队事件”对日本后来的舰艇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军方对“苍龙”号的设计要求也变得合理些。

“苍龙”号于1934年11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18800吨、152000马力、航速34.5节、续航力768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裁飞机72架、官兵1000人。

该舰服役后与“飞龙”号一同编入第2航空战队,搭载57架飞机(21架“零”式战斗机、18架97式攻击机、18架99式俯冲轰炸机),曾支援日军在中国大陆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动,并且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苍龙”号战斗生涯的最后一幕。该舰在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的打击下沉入海底,舰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还。

“飞龙”号:鱼雷“自我了断”,水兵得以逃生

“飞龙”号是“苍龙”级的2号舰,于1936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0165吨、航速34.6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载飞机72架、官兵1101人。

该舰在外观上的最大特征是舰岛位于左舷中央(航母的舰岛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处),以便为舰载机提供较长的起飞跑道。舰岛从右舷改在左舷,是因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烟囱的后方,而烟囱的排烟会影响航行操作、干扰飞机的降落。采用这种设计的还有改造后的“赤城”号。

“飞龙”号服役后一直随“苍龙”号同进退。在中途岛战役期同,该舰在“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横遭惨祸时躲过一劫,随后在第2航空战队指挥官山口闻多少将的指挥下,出动舰载机对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实施了连续两波次的攻击,使其受到重创。不料在“苍龙”号遭袭6小时后,美机再度光临“飞龙”号上空。该舰被4枚炸弹命中舰桥右侧前方的飞行甲板,前段升降机整个被炸飞到舰桥上井引发火灾。6月6日夜零时15分宣布弃船,包括山口闻多在内的416名官兵丧生。值得提的是,当日本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飞龙”号旋射2枚鱼雷离去后,被困在“飞龙”号舱底轮机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从鱼雷命中爆炸后的缺口处奇迹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后有34人被美舰营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内,日本海军一下子损失了4艘一线航母及其所搭载的332架飞机和飞行员。从这时起,日本海军开始从进攻传入防御,直到1945年败亡为止。

“翔鹤”级:鼎盛时期的宠儿、偷袭珍珠港的干将

“翔鹤”级航空母舰包括“翔鹤”号和“瑞鹤”号。1936年,日本单方面退出伦敦裁军会议,从此海军的造舰工程便如脱缰野马一般全力扩张。“翔鹤”级航空母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翔鹤”号于1937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 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鹤”号则于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户造船厂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9800吨,可搭载飞机84架、官兵1660人。这两艘航母均属于第1航空舰队的第5航空战队,它们服役于日本海军的鼎盛时期,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东南亚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战。

“翔鹤”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因甲板中弹而无法起降飞机,之后回到吴港大修,第5航空战队因此避开了中途岛战役,免去了覆灭的命运。等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时,该级舰成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于缺少熟练的飞行员,舰载机损失惨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翔鹤”号再度受损,不得不回到横须贺大修。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5航空战队再度出击。19日,“翔鹤”号遭到美军潜艇“青花鱼”号发射的4条鱼雷的攻击,导致弹药库爆炸,1263名官兵与舰同沉。

马里亚纳海战中,“瑞鹤”号被一枚炸弹命中,随后回吴港进干船坞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鹤”号投入莱特湾大海战,担任日军北方部队的旗舰。25日,“瑞鹤”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被命中鱼雷和炸弹各7枚,在恩加诺角沉没,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获救。

“祥凤”级:名为潜艇支援母舰、实为航母预备舰

“祥凤”级航空母舰包括“祥凤”号和“瑞凤”号,前身分别是潜艇支援母舰“剑崎”号和“高崎”号,在设计之初已被列为“航母预备舰”。“高崎”号在1939年下水后立即进行航母的改造工作,于1940年2月完工,并更名为“瑞凤”号。“剑崎”号于1939年1月比“高崎”号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进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为“祥凤”号。

由于是“航母预备舰”,“剑崎”号在充当潜艇支援母舰时就已设置了飞机机库和升降机,最上层甲板除了烟囱、桅杆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舰桥外,几乎空无一物。改造后的“祥凤”号排水量达13100吨,航速28节,续航力7800海里(18节时),舰上可搭载6架“零”式战斗机、12架97式攻击机及10架99式俯冲轰炸机,合计28架。官兵788人。

“祥凤”号的第次也是最后班出击是在珊瑚海海战中。在战斗期间,“祥凤”号遭到美机密集攻击而被命中了7条鱼雷和13枚炸弹,1942年5月7日沉没,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母。“瑞凤”号则在1944年10月于恩加诺角遭到美机轰炸,命中2条鱼雷和2梅炸弹后沉没。

“龙凤”号:甲板上设置一根烟囱以掩人耳目

“龙凤”号的前身是潜艇支援母舰“大鲸”号,1933年8月在横须贺开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吨。它也被列为“航母预备舰”,所以舱内没有安排太多设施;外观上与“剑崎”号相似,最上层甲板平坦且没有主要建筑物,只有为了迷惑西方军事观察家而设置的一根大而不当的烟囱。

“大鲸”号曾担任第6舰队第1及第2潜水战队的旗舰。1941年底,“大鲸”号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为“龙凤”号。排水量15300吨,航速26.5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官兵989人。“龙凤”号可搭载21架战斗机和9架攻击机。

“龙凤”号曾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轻微受损后回到日本。其后为搭载新式战机而将飞行甲板延长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龙凤”号停泊在吴港时遭空袭而役失动力,后被充作浮动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战败。战后,“龙凤”号被用于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和侨民回国,最后在1946年4月解体。

“大鹰”级:只能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

“大鹰”级航空母舰包括“犬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就有资助民间航运公司建造大型邮轮的计划,以备有朝一日征用这些邮轮改造为航空母舰。

1937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上述计划,凡是排水量在6000 吨以上、航速在19节以上的客轮、邮轮、货轮,政府均会在建造之中予以“奖助金”。1940年,日本海军急速扩充时,三菱长崎厂的“春日丸”号邮轮即被日本军方征用,当时该船的建造工程已经完成约30%。1941年5月,该舰转移到佐世保海军造船厂改造,于同年9月完工编入第5航空战队,稍后改编入第4航空战队。测试排水量为20000吨、航速21.1节、续航力85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172米、宽23.5米,官兵747名。

由于它是用商船改装的航空母舰,所以在性能上远不及正规航空母舰。完工后从未作为航空母舰使用,多半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只能算是飞机运输舰。1942年中途岛战役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线航空母舰损失惨重,因此“春日丸”号在1942年8月被更名为“大鹰”号,正式编入日本航空母舰行列之中。“春日丸”号的姊妹舰还有“八幡丸”号和“新田丸”号两艘。“八幡丸”号在偷袭珍珠港前夕被军方征用,1942年初开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为“云鹰”号。“新田丸”号的改造工作也于同年11月完工,更名为“冲鹰”号。

上述3舰的航速高正规航空母舰甚远,只能为运输船队警戒、护航或充当运输飞机平台,均末参加较着名的战役。“大鹰”号于1944年8月18日在吕宋岛西北方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云鹰”号于1944年9月11日在东沙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而“冲鹰”号则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

“隼鹰”级:整体性能不亚于正规航空母舰

“隼鹰”级航空母舰包括“隼鹰”号和“飞鹰”号,它们的服役背景与“大鹰”级类似。为应付194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邮政省决定建造2艘大型豪华田6轮。日本军方愿意提供60%的补助经费,但要求这2艘邮轮必须达到船长210米、宽25米以上的规格,而且航速要在24节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吨之间,并且可在3个月之内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号于1939年3月在三菱长崎厂开工,第2艘“出云丸”号则于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1940年‘0月,邮轮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决定改造成航空母舰并由军方收购。“隼鹰”级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僵原丸”号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为“隼鹰”号;“出云丸”号则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为“飞鹰”号。测试排水量均为27500吨,水线长215.3米、宽126.7米,飞行甲板长210.3米、宽27.3米,航速25.5节,续航力12251海里(18节时),可搭载飞机53架、官兵1187名。

“隼鹰”级的舰岛设计新颖,烟囱与舰岛合并向外倾斜26度以减少排烟造成的干扰。日本采用这种设计的航空母舰还有“大凤”号和“信浓”号。虽然该级舰由邮轮改造而来,内部有许多木制装潢隔间必须予以拆除以防火灾发生,但整体性能却足以与正规航空母舰“飞龙”号相抗衡,这一点颇令人意外。

“隼鹰”号在1942年7月与“飞鹰”号同被编入第3舰队第2航空战队。在中途岛战役结束一个月后,由于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严重不足,它们由二线预备部队调整到第一线作战;10月份参加了所罗门群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攻击了美军“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美军进攻塞班岛时,它们也有出击的记录。

1944年6月20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飞鹰”号在舰载机倾巢而出后,被美军舰载机趁虚而人命中1条鱼雷,鱼雷爆炸后破坏了航空燃料库,挥发后的油气弥漫在舰艇内部。2个小时后油气被引爆,随后产生了场无法控制的大火,强烈的爆炸使舰上官兵误认为该舰又被一条鱼雷击中。“飞鹰”号在爆炸后不久便倾覆沉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舰都是被鱼雷攻击后因油气引爆而沉没的.

在同一天里,“隼鹰”号也被2枚炸弹命中,坦损伤不重。它在修复后直担任训练和飞机运输的任务,未参加针对莱特湾美军舰队的作战,因此免去了被美军穷追猛打的命运。1944年12月9日,“隼鹰”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而严重受损。但由于中雷时弹药库和燃料库都是空的,因此幸运地没有步姊妹舰的后尘而发生爆炸。

Ⅸ 太平洋战争日本和美国共损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舰

首先要说明的是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存在“舰队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的区别(当然,美日双方对此有不同的称谓)。“护航航空母舰”大多是利用油轮、货轮等辅助船只改建而来,性能方面远逊于舰队航母,通常都或多或少存在航速低、吨位小、防护薄弱、舰载机搭载量少、飞行甲板长度较短不适于飞机起降之类的缺陷,因此主要用于一些辅助任务比如反潜巡逻、飞机运输、支援登陆等,很少投入舰队之间的海战,二战结束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失去用武之地的护航航母很快就从各国海军中彻底消失了。下面的内容会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航空母舰分开叙述。

美军的损失——

舰队航母:

  1. “兰利”号航空母舰(USS Langley,CV-1)

    沉没时间:1942年2月荷属东印度战役

    该舰为美国在1920年代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由一战时期的运煤船改建而来。由于本身底子差,且当时还是第一次建造航母的美国人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导致“兰利”号的性能存在很大缺陷。30年代后期,过于老旧的“兰利”号又被重新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以发挥余热。1942年2月,为应对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兰利”号受命由澳大利亚向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当时为荷兰海外领地)运送一批陆航P-40战斗机,但在途中于27日在爪哇以南海域遭到日军岸基航空兵的多轮空袭,在多次中弹后被迫弃舰并由己方驱逐舰将其击沉——不过,由于“兰利”号当时已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严格来说已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2. “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USS Lexington,CV-2)

    沉没时间: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

    该舰原本为美国海军在一战后设计的一款战列巡洋舰,但因一战后列强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影响,在建造过程中于1920年代被改建为航空母舰,成为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如果撇开试验性质的“兰利”号,“列克星敦”号也是美国海军拥有的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舰队航母。1942年5月,“列克星敦”号与“约克城”号航母一起参加了珊瑚海海战,在第二日(5月8日)的战斗中,“列克星敦”号遭到了日军“翔鹤”号、“瑞鹤”号两艘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之后由于损管不当造成舰内油气泄露和大爆炸,最终因火势失控于当天晚间被迫弃舰,成为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珊瑚海海战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海战。

  3.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USS Yorktown,CV-5)

    沉没时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该舰于1930年代建成,是为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克城”号曾参加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并在战斗中受伤,但经过紧急修理后又立即参加了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在4日下午的海战中,“约克城”号遭到日军“飞龙”号航母的反击,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受损严重。随后在海战基本落幕后的6月7日,在美军试图将受损的“约克城”号拖回珍珠港抢修时又遭到日军“伊-168”号潜艇的偷袭,最终于当天在中途岛附近海域沉没。

  4. “黄蜂”号航空母舰(USS Wasp,CV-7)

    沉没时间:1942年9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该舰于1940年建成入役,曾参与盟军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作战行动。由于美军在1942年上半年接连折损了“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黄蜂”号航母被由大西洋战场调动至太平洋战场以补充战力,在1942年8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战期间,“黄蜂”号与其他航母一同提供了空中支援。1942年9月15日,该舰在瓜岛以南海域为美军前往瓜岛运输船队护航过程中,遭到日军“伊-19”号潜艇的偷袭,被多枚鱼雷击中后沉没,结束了在太平洋战场仅仅三个月的短暂生涯。

  5.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USS Hornet,CV-8)

    沉没时间:1942年10月圣克鲁斯群岛海战

    该舰于1941年10月入役,为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3号舰,不久后就迎来了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争期间,该舰参加了杜立特空袭东京、中途岛海战、瓜岛登陆等重要战斗。1942年10月26日,在瓜岛争夺战中的圣克鲁斯群岛海战期间,“大黄蜂”号遭到日军“翔鹤”、“瑞鹤”、“隼鹰”三艘航母的舰载机的轮番攻击,在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后因受损过于严重而被迫弃舰,最终于当晚被追击而来的日军水面舰艇以鱼雷击沉。

  6. “普林斯顿”号轻型航空母舰(USS Princeton,CVL-23)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

    该舰于1943年初正式入役,是由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改建而来的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的2号舰。所谓“轻型”是指相对大型航空母舰而言吨位较轻、防护相对不足、搭载舰载机数量也略少,但其综合性能仍足以伴随大型航母作战,与只能担当辅助任务的“护航航母”不同。“普林斯顿”号入役之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盟军的一系列大规模反攻作战。1944年10月24日,在支援菲律宾莱特岛登陆的莱特湾海战中,“普林斯顿”号遭到由吕宋起飞的日军岸基航空兵的空袭,仅遭一弹命中后即引发机库内燃油和弹药大爆炸,最终于当晚被迫自沉,是为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最后一艘舰队航母。

    (注:以上几艘航母沉没后美军又将其舰名重新赋予一些新下水的航空母舰,如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8号舰被重新命名为列克星敦号,只是编号变成了CV-16,因此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重名问题。)

护航航母:

  1. “利斯康姆湾”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Liscome Bay,CVE-56)

    沉没时间:1943年11月,吉尔伯特群岛登陆战役

    该舰属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由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标准型商船“自由轮”改造而来。由于吨位小、航速低、舰载机搭载量小、防护薄弱,这些护航航母并不适合跟随舰队航母作战,主要担当诸如为舰队航母和前线机场运输飞机、为运输船队进行护航和反潜巡逻、为登陆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等辅助性任务。“利斯康姆湾”号于1943年建成入役,当年11月24日在支援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时,遭到日军“伊-175”号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该舰沉没时人员损失多达600余人,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舰长和搭乘该舰的护航航空母舰分队的少将司令官,这起惨剧也让护航航母从此在美国海军中蒙上了“易燃、易损、易耗”的“宝宝航母”的恶名。

  2. “甘比尔湾”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Gambier Bay,CVE-73)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萨马岛海战

    该舰同属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战役的萨马岛海战中,由于美国舰队的部署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日军主力舰队捕捉到了原本位于主战场之外的美军护航航空母舰分队“塔菲3”,在菲律宾萨马岛外海的战斗中,“甘比尔湾”号护航航空母舰遭到了日军战列舰、重巡洋舰的轮番射击,最终被日军舰炮击沉,这是美军唯一参与了舰队海战并在海战中被击沉的护航航空母舰,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舰炮击沉的“航空母舰”之一。

  3. “圣洛”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St.Lo,CVE-63)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萨马岛海战

    该舰属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该舰在萨马岛海战中与“塔菲3”分队的其他护航航空母舰一起遭到了不期而遇的日军主力舰队的猛烈炮击。“圣洛”号虽然侥幸逃脱日舰追击,但在当天又遭到由吕宋起飞的日军“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飞机撞击而沉没,成为被日军的“神风特攻”击沉的第一艘盟军舰艇。

  4. “奥曼尼湾”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Ommaney Bay,CVE-79)

    沉没时间:1945年1月,菲律宾战役

    该舰属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1月4日,在支援菲律宾吕宋岛登陆作战期间,“奥曼尼湾”号遭到由吕宋起飞的日军“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撞击而沉没。

  5. “俾斯麦海”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Bismark Sea)

    沉没时间: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

    该舰属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2月21日,在支援硫磺岛登陆战期间,“俾斯麦海”号遭到由日本本土起飞的“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撞击而沉没,是为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

日军的损失——

由于日军并不存在“护航航母”这一称呼(但确实存在一些性能和用途相近的改装航母,不过日军一般称为“特设空母”),在表述上与美军略有不同。

舰队航母:

  1. “祥凤”号轻型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

    该舰于1942年由潜水母舰(注:指为潜水艇提供补给的辅助舰艇,不要和战争末期日军建造的可搭载飞机进行奇袭的“潜水母舰”混淆)改造而来,吨位、舰载机搭载量等指标接近于美军的轻型航母,不过日军对其的称呼是“改造空母”。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战第一日的战斗中,单独行动的“祥凤”号遭到了美军“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的集中攻击,在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后迅速爆炸沉没,是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2. “赤城”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该舰的情况与美国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类似,最初是日本在一战后建造的一款战列巡洋舰,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影响下于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为航母,也是日本海军拥有的第一艘大型舰队航母(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凤翔”号,但与美国的“兰利”号类似,性能存在较大缺陷、试验性质浓厚,不能满足实际作战需要)。该舰参与了1941年12月的偷袭珍珠港,1942年6月“赤城”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在4日上午的战斗中被美军“企业”号航母的舰载机命中,虽只中一弹却引起了机库内燃油和弹药的连环爆炸,最终因火势失控而被迫弃舰,于5日黎明前被日军驱逐舰雷击处分。

  3. “加贺”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该舰最初是日本在一战后建造的一款战列舰,但同样受《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影响而在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为航空母舰。1941年12月,“加贺”号参与了偷袭珍珠港。1942年6月,该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在4日上午的海战中,“加贺”号遭到美军企业号航母舰载机的集中攻击,遭多枚航空炸弹命中后引发了舰内燃油和弹药大爆炸,当晚因火势失控被日军驱逐舰雷击处分。

  4. “苍龙”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该舰于1937年建成入役,曾参与1941年12月的偷袭珍珠港。1942年6月,“苍龙”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在4日上午的海战中遭到美军“约克城”号航母舰载机的攻击,遭多枚炸弹命中后引发了舰内燃油和弹药大爆炸,当晚因火势失控被日军驱逐舰雷击处分。

  5. “飞龙”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该舰于1939年建成入役,曾参与1941年12月的偷袭珍珠港。1942年6月,“飞龙”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在4日的海战中“飞龙”号躲过了当天上午美军的全部攻击,并在午后的反击中重创了美军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最终还是在当天傍晚由“企业”号、“约克城”号航母舰载机发动的攻击中被多枚炸弹命中,于5日凌晨被日军驱逐舰雷击处分。

  6. “龙骧 ”号轻型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2年8月东所罗门群岛海战

    该舰于1930年代初建成入役,但由于设计上的严重问题,使得“龙骧”号一直为各种与生俱来的性能缺陷所困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多被用于二线任务。1942年8月24日,在瓜岛争夺战的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中,“龙骧”号遭到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而沉没。

  7. “大凤”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海战

    该舰于1944年建成入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建成的为数不多的装甲航母之一(飞行甲板装甲化、提高舰船防护能力),在其他各项技术性能上相对过往的日本航母也有所提升。然而尽管有着不俗的纸面性能,“大凤”号还是在1944年6月19日的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菲律宾海海战)中遭到美军“大青花鱼”号潜艇的雷击、引发油气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没,结束了短暂而尴尬的服役生涯。

  8. “翔鹤”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

    该舰于1941年建成入役,不久即参加了12月的偷袭珍珠港。此后“翔鹤”号与同型的姊妹舰“瑞鹤”号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多次大规模海战,两舰也是与美军航母舰队交手次数最多的日军航母。1944年6月,“翔鹤”号参加了马里亚纳群岛海战,在19日的海战中遭到美军“棘鳍”号潜艇的雷击、引发油气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没。

  9. “飞鹰”号航母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海战

    该舰与姊妹舰“隼鹰”号原本为日本建造的大型民用远洋邮轮,但在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将来改建为军舰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的专门性强化和设计预留。随着国际局势恶化,两艘邮轮最终被日本海军征用,于1942年正式改建为航空母舰(日军称为“特设空母”,不过就实际性能和用途而言,与下文将提及的其他“特设空母”显然不同)。由于是由民用船舶改造而来,尽管进行了专门性的设计,但性能上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航速偏低,不过尚可编入航母舰队作战。1944年6月,“飞鹰”号参加了马里亚纳群岛海战,在20日的美军追击作战中,“飞鹰”号遭到美军“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此为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号,继承了之前在珊瑚海沉没的列克星敦号的舰名)、“贝劳森林”号轻型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遭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后爆炸沉没。

  10. “千岁”号轻型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恩加诺角海战

    该舰于1943年由水上飞机母舰改造为航空母舰,不过仍存在吨位小、舰载机搭载量少的问题,性能近似甚至弱于美军的轻型航空母舰。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海战结束后,损失惨重的日军无力为幸存的各艘航母补充舰载机和飞行员,只能在即将到来的“舰队决战”中把这些几乎变成空架子的航母当做诱饵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千岁”号充当了引诱美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北上的诱饵,在恩加诺角附近的战斗中遭到美军第38特遣舰队多艘航母的舰载机攻击,被多枚鱼雷命中后很快进水沉没。

  11. “瑞凤”号轻型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恩加诺角海战

    该舰与同型的姊妹舰“祥凤”号一样,于1940年由潜水母舰改造为航空母舰,因吨位较小、舰载机搭载量少,通常作为主力航母的辅助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战役的恩加诺角海战中,“瑞凤”号充当了引诱美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北上的诱饵,遭到美军第38特遣舰队多艘航母的舰载机攻击,在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后沉没。

  12. “瑞鹤”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恩加诺角海战

    该舰与同型的姊妹舰“翔鹤”号一样于1941年建成,并随即参与了12月的偷袭珍珠港。此后两舰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海战,多次与美军航母特遣舰队交手。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战役的恩加诺角海战中,“瑞鹤”号充当了引诱美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北上的诱饵,遭到美军第38特遣舰队多艘航母的舰载机攻击,在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命中后沉没。

  13. “千代田”号轻型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0月恩加诺角海战

    该舰于1943年由水上飞机母舰改造为航空母舰,也存在与同型的姊妹舰“千岁”号类似的一些性能问题。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战役的恩加诺角海战中,“千代田”号充当了引诱美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北上的诱饵,遭到美军第38特遣舰队多艘航母的舰载机攻击而重伤掉队。当天下午美军派出巡洋舰分队前出追击残敌,最后以舰炮将掉队的“千代田”号击沉,该舰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舰炮击沉的航空母舰之一。

  14. “信浓”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1月

    该舰原为大和级战列舰的3号舰,在建造过程中被改建为航空母舰,与“大凤”号一样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的设计,其吨位更是名列二战各国航空母舰之最。然而由于工期紧张、材料匮乏、人员素质下降等原因,该舰在建造过程中就已埋下了不少隐患。1944年11月19日,甚至还未彻底完工的“信浓”号被提前编入现役,11月29日在首航过程中即在日本近海被美军“射水鱼”号潜艇雷击而迅速沉没,此时距其入役仅仅十天,距其首航出港更是仅17小时,堪称历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舰。

  15. “云龙”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2月菲律宾战役

    该舰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建造的云龙级航空母舰的首舰,1944年8月建成入役,但此时战局每况愈下的日军已经无力为各艘航母补充舰载机和飞行员,导致“云龙”号入役后既未能真正形成战斗力,也未能参与任何重大战事。1944年12月19日,“云龙”号在运载人员和物资(其中包括用于特攻的自杀式武器“樱花弹”)增援菲律宾途中,在黄海遭到美军“鲑鱼”号潜艇的雷击而沉没,结束了短暂的服役生涯。“云龙”号也成为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损失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

护航航母(日军多称为“特设空母”):

  1. “冲鹰”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3年12月,护航作战中沉没

    该舰于1942年由民用邮轮改建为航空母舰,为大鹰级航空母舰的3号舰。但不同于经过专门设计的“隼鹰”和“飞鹰”,大鹰级航空母舰由于航速低、舰载机搭载量小、飞机起降能力差,基本上无法投入舰队作战,再加上日军在技术装备方面的落后,又长期忽视护航反潜作战,结果这些“特设空母”即便在担当护航等辅助任务时,表现也明显不如美军地位类似的护航航母,不但难以压制美军潜艇的破交作战,甚至自己也沦为美军潜艇的猎物。1943年12月4日,“冲鹰”号在由特鲁克环礁运送人员物资返回日本本土时,在日本外海遭到美军“旗鱼”号潜艇的雷击而沉没。

  2. “大鹰”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8月,护航作战中沉没

    该舰于1942年由民用邮轮改建为航空母舰, 为大鹰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当然也存在和日军其他“特设空母”一样的通病。1944年8月18日,“大鹰”号在护航运输船团由日本本土前往菲律宾途中,在菲律宾吕宋外海遭到美军“红石鱼”号潜艇的雷击而沉没。

  3. “云鹰”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9月,护航作战中沉没

    该舰于1942年由民用邮轮改建为航空母舰,与大鹰级航空母舰的其他姊妹存在同样的性能缺陷。1944年9月17日,“云鹰”号在护航运输船团由新加坡前往高雄途中,于南中国海遭到美军“石首鱼”号潜艇的雷击而沉没。

  4. “神鹰”号航空母舰

    沉没时间:1944年11月,护航作战中沉没

    该舰原为德国邮轮“沙恩霍斯特”号(注:不是同名的德国海军战舰),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德国对美宣战,无法回国的“沙恩霍斯特”号被迫滞留在日本港口,后被日本海军购入并改造为特设空母,命名为“神鹰”号,但性能相对其他的大鹰级航母依然没有改观。1944年11月17日,“神鹰”号在护航运输船团由日本本土前往新加坡途中,于黄海遭到美军“锹鱼”号潜艇的雷击而沉没。至此,日军建造的用于护航的“特设空母”几乎全都以被美军潜艇击沉的结局收场,这一无比讽刺的结果,无疑是日本海军在“海上护卫战”中惨败的一个缩影。

除了以上在战斗中被击沉的航空母舰,日军侥幸保存到战败的其他航母也大多惨淡收场:

  1. “凤翔”号航空母舰:该舰于1922年建成入役,为日本海军建成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航空母舰的标准设计并建成的“航空母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凤翔”号因性能过于老旧,多数时期只能留在后方担当一些辅助任务,也因此逃过了在历次海战中被击沉的命运。在1945年美军航母特遣舰队对日本吴港的大空袭中,“凤翔”号受到一定损伤,但并未沉没,战后该舰被退役拆解。

  2. “隼鹰”号航空母舰:该舰与同型的姊妹舰“飞鹰”号同样由大型远洋邮轮改建而来,1942年建成入役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多次重大海战。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海战中,“隼鹰”号被美军航母舰载机击伤,1944年12月在执行运输任务时又遭到美军潜艇雷击而重伤,之后一直停留在日本本土直至二战结束,战后该舰被退役拆解。

  3. “天城”号航空母舰:该舰为云龙级航空母舰2号舰,1944年8月建成入役,由于此时的日军已没有舰载机和熟练飞行员的补充,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形成战斗力。1945年7月,在美军第38特遣舰队对吴港的大规模空袭中,停泊在港的“天城”号遭多枚炸弹命中而进水倾覆,二战结束后该舰被打捞、并最终拆解。

  4. “葛城”号航空母舰:该舰为云龙级航空母舰3号舰,1944年10月建成入役,与姊妹舰天城一样因缺乏舰载机和飞行员的补充而无法真正形成战斗力。1945年7月,在美军第38特遣舰队对吴港的大规模空袭中,停泊在港的“葛城”号也遭到炸弹命中、但并未沉没,二战结束后该舰被退役拆解。

    (另外,除已建成入役的“云龙”、“天城”、“葛城”外,云龙级航空母舰还有数艘直至日本战败投降时尚未完工,实际上战争末期已濒临崩溃的日本也实在没有能力将这些航母建成了,这些未完工航母也在战后数年间被陆续拆解。)

  5. “龙凤”号轻型航空母舰:该舰与“祥凤”“瑞凤”等舰类似,于1942年由潜水母舰改建为航空母舰,参加了马里亚纳群岛海战等重要战事。1945年该舰滞留在吴港期间,曾遭到美军航母特遣舰队的多次空袭,最终侥幸保存到二战结束,战后该舰被退役拆解。

  6. “海鹰”号航空母舰:该舰与其他大鹰级航空母舰类似,1943年由民用邮轮改造而来。由于性能缺陷,主要从事护航运输船团等辅助性任务,也是日军用于护航的“特设空母”中唯一没有被美军潜艇击沉的幸存者。1945年7月,在美军第38特遣舰队对吴港的大规模空袭中,“海鹰”号遭到多枚炸弹命中、并触发了美军投下的水雷,因进水严重在港外的浅滩上搁浅,战后该舰被就地解体。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6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7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19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08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5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0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4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08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5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