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
㈠ 1945年,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啊
在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有美国为何要对日本进行核攻击的真正目的的论述,即“美国不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确实,原子弹实验成功前,美英两国都曾强烈要求苏联参战。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英两国最初却有意排斥苏联签署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对美国、日本和苏联外交档案的最新研究显示,杜鲁门试图用原子弹“吓唬”苏联人。美国在波茨坦会议刚结束就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要求分享对日本的占领使杜鲁门感到非常为难。
(1)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扩展阅读
1945年8月6日清晨,3架B-29轰炸机即将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他们载着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向着日本飞去,目标是广岛,一个离东京不远的城市。
9点14分17秒,装载着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瞄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央,自动轰炸装置投下了原子弹,投弹45秒后,原子弹在距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由此打开了核战争时代的大门。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美国针对日本进行了第二次攻击,1945年8月9日,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扔在了长崎,35000人丧生,8月15日,日本投降。由于广岛原子弹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对二战后各强国的军事思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㈡ 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美国为什么向日本扔原子弹?美国史学界长期重视探讨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本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正统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决定的年代》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在“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文中对投放原子弹的解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1 由此,正统派认为,投放原子弹无需派遣大量士兵进入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结束战争,又可以大大减轻美军的伤亡。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着名的历史学家山姆尔。伊利奥特。莫利森。莫利森抨击现实派认为“日本已经接近战败,不用原子弹战争也将在1945年底结束”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原子弹,日本的投降将会拖后很久。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决定将战争坚持到底。因此,“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投放原子弹成了关键的一步”。
现实派的主要观点是:投放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物汉森·鲍尔德维认为:“我们犯有双重罪。我们于日本已经在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没有最后结果的时候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要求无条件投降,然后投放原子弹和接受有条件投降。这种顺序是很明显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应日本保留天皇,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将投降。”“因此,我们使用原子弹,被烙上了野兽的烙印。”
修正派也认为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的。但他们比现实派进一步,指出:决策者有关使用原子弹的主要目的是对付苏联。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艾尔坡罗维兹(GarAlperovitz )。在他的名着《原子弹外交——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6 中,直接挑战费斯的观点,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更为广泛的学术争论。戈。艾尔坡罗维兹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政治的,而不是军事的;投放原子弹主要是为了吓唬苏联,而不是为了击败日本。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1 )罗斯福去世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发生根本改变。杜鲁门很快抛弃了他前任的调和方针,而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迫使苏联默认美国的东方和中欧计划。
(2 )杜鲁门的策略是“延迟摊牌”。直到在新墨西哥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决定在日本使用,向苏联摊牌。
(3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后,杜鲁门和国务卿伯尔纳立即
用核外交政策,迫使苏联削弱对欧洲的影响。
(4 )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㈢ 美国为什么向日本投原子弹
为了粉碎日本扩张,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战结束。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 月9 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 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岛、冲绳岛等地的激战中体现中顽抗到底的精神,让美国高层意识到日本人的疯狂,因此需要彻底打击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对苏联的一种威慑,杜鲁门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未来美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为了对苏联形成有效吓阻,美国决心使用原子弹,起到威慑苏联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测试,武器必须经过实战测试,丢在敌对国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为了解武器的杀伤状况。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粉碎了日本的扩张计划,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㈣ 美国为什么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美国给日本投原子弹有以下几个原因,但直接的导火索是“珍珠港事件”。
1、抓紧在战争结束前检验原子蛋实际的爆炸破坏威力。
2、尽快结束战争,加速日本投降,减少美军伤亡。
3、对未来的潜在对手苏联以及全世界起到震撼与威慑作用,从而确定战后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实力地位。
4、为珍珠港雪耻。
5、摧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地,不浪费自己在战争中已经花费的人力财力。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奇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美国为纪念珍珠港战役的失败,将1941年12月7日定为国耻日。
㈤ 美国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看来,美国人之所以要直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还与杜鲁门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
一个是美国政府当时最关注的是战后东欧事态的发展。战争必胜当时几乎已成定局,是否使用原子弹已无关紧要。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原子弹这一事实本身,以及这种炸弹能够显示的无穷威力,足以对整个世界包括其盟国(前苏联和欧洲)产生巨大的威慑。一方面对树立战后美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有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战时的盟国、战后必然的对手—前苏联人能够接受美国制定的战后世界的计划,尤其是在美方与盟友之间有争议的问题上,能够将美国的意志强加给前苏联人,迫使他们接受美国提出的关于中欧和东欧的建议。
正是基于此点考虑,原子弹在杜鲁门总统的政治、外交底牌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召开“波茨坦会议”时,杜鲁门就是为了能够将原子弹的王牌带到会场,而将原定于7月1日的开幕日期拖了半个多月。直到7月17日,在美国第一次核试验完成后的第二天才开幕。罗伯特·奥本海默曾说:“我们受到不可思议的压力,一定要在三国首脑波茨坦会晤之前试验原子弹的填药。”很明显,原子弹的首次试验是存心赶在“三巨头”会晤之前进行的,以便对苏形成威慑。
而在投掷原子弹的具体时间安排上也是精心考虑的。
“曼哈顿工程”的参加者菲力普·莫里逊说:“我可以作证:8月10日对我们一直是个神秘的期限。我们必须不顾一切代价、冒任何风险,在这个日期之前将炸弹制成。”
一本在日本印行的《关于原子弹轰炸后果的白皮书》中这样指出:“对于不了解雅尔塔会议内情的科学家来说,8月10日的确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神秘的期限,但对于美国政治领袖来说,他们明白这是前苏联向盟国保证的参战日期。”
虽然,西方国家曾多次破坏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保证,但他们并不怀疑前苏联会信守诺言于8月10日对日宣战。为此,美国一定得赶在8月10日之前采取行动!要制造一种假象:仿佛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苏军的打击,而是美国的原子弹。另一方面,在此刻展示新武器的可怕威力,还可以使战后的世界对美国俯首听命。
一个是美军拟定的攻取日本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1945年9月占领日本本土南部。1946年3月攻占东京。但鉴于日本顽抗的立场,盟军将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征服日本,估计会损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而倘若首先使用原子弹,则情况将会大为改观。
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把20多亿美元花在了原子弹的研制上,政府官员们认为无论如何做一次试验是十分必要的,既然要试验,与其投在无人知晓的荒漠之上,不如扔在敌人的头上,以雪珍珠港之耻。
从以上这几个观点出发,原子弹的使用首先能够使美国达到长远的政治目的,又能取得军事上的直接优势,同时也获得了原子弹实战使用的效果,一举多得。
正因为形势的需要,使得杜鲁门终于把罗斯福一直犹豫不决的事情敲定了下来。不过此时的杜鲁门似乎还良心发现,在他授意之下,从1945年7月27日~8月1日,美国每天都出动飞机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发《波茨坦公告》和其他传单。传单上这样警告说,如果日本还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内容,它们将会受到更猛烈的空中轰炸。而且,每次传单散发后1小时,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次普通炸弹的猛烈轰炸。对于这一种先抚后杀的手法,顽固的日本政府一点也不担心。
终于,到了8月2日,执行轰炸任务的特殊大队机群进行了最后演习。
8月2日,大队接到命令,派出7架B-29飞机轰炸广岛。其中一架飞机运载原子弹,由大队长蒂贝茨亲自驾驶,另两架飞机担任观测,3架飞机担任气象侦察。此外,还有一架飞机作为预备队,留在硫磺岛机场,随时准备替换发生故障的飞机。在轰炸以后,还指定有两架飞机进行效果检查。第20航空队负责担任援救任务。
8月5日下午2时,用蒂贝茨母亲的名字命名、代号为“埃诺拉·盖伊”的B—29飞机装载了原子弹,弹身上满是用铅笔写的给日本天皇的信。这天晚上,飞行员们吃惊地从蒂贝茨那里获悉,他们要执行的具体任务是扔一颗破坏力相当于2万吨4N4炸药的特殊炸弹。
5日傍晚,最后的检查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原子弹安然无恙,飞机随时可以起飞。
起飞前,机组人员每人领到一副电焊工用的护目镜,以便在炸弹爆炸产生强烈闪光时护住眼睛,接下来进行祈祷仪式,机组人员都把头低下来,由年仅27岁的德教牧师威廉·唐尼进行祈祷:“……上帝啊,我们向您祷告,愿战争早日结束,和平早日重临人间。上帝保佑今晚飞行的飞行员安全无恙返回……”这是所有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
㈥ 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
为了粉碎日本扩张,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战结束。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背景: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月9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岛、冲绳岛等地的激战中体现中顽抗到底的精神,让美国高层意识到日本人的疯狂,因此需要彻底打击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对苏联的一种威慑,杜鲁门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未来美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为了对苏联形成有效吓阻,美国决心使用原子弹,起到威慑苏联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测试,武器必须经过实战测试,丢在敌对国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为了解武器的杀伤状况。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粉碎了日本的扩张计划,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6)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扩展阅读:
广岛原子弹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夏,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当时美军已经制订了在九州和关东地区登陆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
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美军选定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子弹的备选目标。此前,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端,面积406.4平方公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德国法西斯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
㈦ 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核弹
减少美军士兵伤亡,关于原子弹威力的测验,美国向日本投核弹是为了加速战争进程。
日本的史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对日本投降原子弹,主要是为了观察原子弹在实战中所具备的威力。可以看到,在原子弹被研究出来后,日本是唯一被投放且成功引爆原子弹的国家。
相关信息:
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杀伤力非常惊人。
当时广岛约有30万人口,在这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直接抹去了超过一半人口的生命。日本战后统计,在原子弹爆炸的中心点,方圆14平方千米的建筑物直接被夷为平地。
㈧ 美国为什么向日本投原子弹
1、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采用“蛙跳”越岛的作战方式一路节节胜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会更加激烈,虽然美军在火力上已占有绝对优势,但代价却越来越大。所以美国必须找到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战胜日本,原子弹是最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2、自欧洲战场结束以后,苏联和西方阵营已经貌合神离,而通过自诺曼底登陆后,东西两线对德作战的战况评估,虽然德国将主要防御力量置于东线。
但苏联军队的推进速度仍快于西线盟军,这让盟军认识到一旦和苏军撕破脸,一定会被苏军打出第二个敦刻尔克撤退。为了达到威慑苏联和避免直接对抗的双重目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最合适的一种手段。
㈨ “二战中,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
1、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采用“蛙跳”越岛的作战方式一路节节胜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会更加激烈,虽然美军在火力上已占有绝对优势,但代价却越来越大。所以美国必须找到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战胜日本,原子弹是最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2、自欧洲战场结束以后,苏联和西方阵营已经貌合神离,而通过自诺曼底登陆后,东西两线对德作战的战况评估,虽然德国将主要防御力量置于东线。
但苏联军队的推进速度仍快于西线盟军,这让盟军认识到一旦和苏军撕破脸,一定会被苏军打出第二个敦刻尔克撤退。为了达到威慑苏联和避免直接对抗的双重目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最合适的一种手段。
(9)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扩展阅读
广岛的事件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相,对外宣称是有一枚陨石陨落在广岛市。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还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
但1945年,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着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国联的义务,接受国联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
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从而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宣布投降。
㈩ 美国为什么给日本投原子弹
(1)
美国的B-29飞机的航程有限,原子弹的投放飞机的起飞地点在日本较近的提尼安岛上,从美国本土运送两颗原子弹到提尼安岛上,要用军舰,而且这段路危险很大。日本海军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潜艇,随时有可能偷袭美军运送原子弹的军舰。那么,美国冒的风险也太大了。(2)
当时美国制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弹只有三颗,其中一颗已经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弹实验厂做实验引爆了。而仅剩的两颗原子弹,美国竟然都用于攻击已经没有很强战斗力的日本,而且还是投射在平民区。如果未来几个月内美国突发意外需要原子弹怎么办?而且攻击平民区与法西斯又有何区别呢?(3)
有很多人看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电影和照片资料,但是,原子弹爆炸过后谁有能力在强烈的核辐射区进行摄影或摄像,日本当时没有任何一种防辐射的装备。此外,电影资料还有一些问题,一些“幸存者”在爆炸后从废墟中出来后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经过训练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幸存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4)
从战争结束到今天,从未发现过一个可以直接证明在广岛和长崎有过原子弹爆炸的人。有些“幸存者”只看到有大火产生,另一些“幸存者”以自己所谓“受到辐射烧伤的”伤痕,实际上只是火烧伤的痕迹。(5)
在二战末期,美国飞机的经常对日本的一些大城市狂轰滥炸,大多数市民都跑到乡下躲避,广岛和长崎也不例外,实际上,据一个在广岛的日本老人介绍,1945年3月以后,在广岛市的市民已经不足五万人了。当他在四月离开广岛到乡下时,广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当然长崎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日本政府所称的两颗原子弹最后造成近30万人死亡,这个数字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6)
为了研究原子弹辐射的危害,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在广岛和长崎两地进行了土样的秘密采集。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土的土质与普通土几乎没有区别,辐射剂量并非超常。而且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在几百年内不可能生长植物,人在该地区生活也相当危险,对其后代的影响十分大,但是这又与今天广岛的事实相悖。(7)
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运用巨型计算机的有限元分析法,对在新墨西哥州、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的电影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后,其结果发现三份图像是同一颗原子弹的,只是在同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摄的,就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种种令人不解的疑问和新的发现,不得不令人对美国是否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产生疑问。只是核武器的事件的极其特殊性,这种疑问没有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但是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永远埋没。
原子弹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