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国长屋王是什么意思

日本国长屋王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9-26 06:06:21

‘壹’ 奈良东大寺鉴真和尚的诗是什么内容

唐代纪念鉴真的诗词
鉴真的弟子中,随从鉴真讲经授戒、传播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是思托。思托是台州开元寺僧,从天宝元年首次东渡,直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后的20年间,自始至终紧跟鉴真的中国僧人只有他一人。他对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过程了如指掌,加之他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写了《大唐传戒师僧大和上鉴真传》,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一次次东渡的曲折经历,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鉴真逝世后,思托写作《五言伤大和尚传灯逝》(五律)一首:“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东。戒香馀散馥,慧炬复流风。月隐归灵鹫,珠逃入梵宫。神飞生死表,遗教法门中。”这里的“上德”指至德、盛德,“金人”指佛像。“乘杯渡”原为南朝一高僧乘坐木杯渡水的传说,后泛指乘船。李白《赠僧崖公》诗:“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首联二句,赞扬鉴真乘船东渡,弘扬佛法。颔联描绘了鉴真讲经授戒的情景:点戒香,燃慧炬。而今斯人虽逝,遗范犹存,仿佛馀香缭绕。“流风”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灵鹫山”是佛教圣地;“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颈联嗟叹美好的宝物隐匿,悼念高僧的圆寂。尾联赞颂鉴真虽死犹生,精神超脱于死生之外。“法门”指佛教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末句讴歌鉴真传授的佛法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同为鉴真弟子的僧法进,也写了悼念鉴真的诗一首,题为《七言伤大和上》,看来这是一首七律,可惜五、六句已经佚失了。诗云:“大师慈育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度物草筹盈石空,散流佛戒绍遗踪。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
“传灯”指佛家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慈育”谓仁慈抚育,“契”谓体会、领悟;“圆空”对“偏空”而言,谓一无所着,犹言“圆通”,即“不偏倚、无障碍”。开头两句赞扬鉴真大师慈悲为怀,学养丰厚,跨海东渡,宣扬佛法。三、四句描绘鉴真继承前辈高僧、讲经说法的情景。“散流”与前面思托诗中“散馥”、“流风”含义相同。“草筹石室”佛家指“说法证果”之室。《翻译名义》云:“优波毱多国城东五、六里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道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最后两句赞颂鉴真完成使命,终成正果,乘龙升天,回归佛国。“娑婆”系佛教语,指“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
与鉴真同时稍后的高鹤林,在唐朝为官都虞候、冠军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因出使日本国,欲顺访东渡高僧鉴真,至则鉴真已先逝世,乃作五言诗一首以悼念他,题为《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和尚,既灭度,不觐尊颜,嗟而述怀》。全诗如下:“上方”传佛灯,名僧号鉴真。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早嫌居五浊,寂灭离嚣尘。禅院从今古,青松绕塔新。斯法留千载,名记万年春。”“上方即上邦、大国。“藏”(zàng)是佛教经典的总称。“真如”为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动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合称“五浊”。这首诗高度评价了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历史意义,赞颂了鉴真离开尘世的从容自若、永垂不朽。
鉴真圆寂之后,日本人民采用多种形式赞颂鉴真的光辉一生;官员、文人、僧尼写下了大量诗文,讴歌鉴真的不朽业绩。兹选录其中代表作四首:
元开《初谒大和上二首》
(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二)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瞋。
元开是日本国高僧,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这两首诗的第一首,指出汉代高僧摩腾、僧会等,都远远比不上唐代高僧鉴真。鉴真品德高尚,成就卓越,弘扬佛法,指点迷津。第二首写自己承蒙鉴真的循循善诱,深受教益,从而了解到佛法的一些真谛。
按:“摩腾”即“迦叶摩腾”,又称“竺摄摩腾”或“摄摩腾”,汉代印度高僧,汉明帝遣蔡愔等到天竺求法,遇之,永平10年(67)与竺法兰同至洛阳,特建白马寺以居之。《汉明帝内传》曰:“摩腾、竺法兰,汉地僧之始也。”《高僧传》曰:“僧会,吴地僧之始也。”“含章”指鉴真内在包含美质。“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戒网”指佛教内部条规森严,密如罗网。“慧苑觉华”:佛教语。王维《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觉苑”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亦比喻修行者的心境。“玄津”指佛法;“缁门”指佛门。
“无明”是佛教语,谓痴愚无智慧。王维《能禅师碑》赵殿成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净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净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漏津”即疏漏之处。“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南史·梁昭明太子传》:“素信三宝,遍览众经。”“六魔”指众生轮回的六道中的恶魔。
石上宅嗣《五言伤大和上》
上德从迁化,馀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刬,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无处不遗踪。
藤原刷雄《五言伤大和上》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日本国的朝臣。石上宅嗣(729—781)任金紫光禄大夫、中纳言行式部卿;藤原刷雄任图书寮兼但马守。“刬”(chǎn)指铲除杂草;“百亿”是佛教语,指世界及众生。这两首诗不仅赞颂了鉴真大师为日本建立律宗、传经授戒、建造招提寺,以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且对鉴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最后两句希望僧俗人等发扬优良的传统,让洪大恩惠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二)同天风月颂先贤
——现代纪念鉴真的诗词
公元1963年为鉴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文学、艺术、医药各界共同倡议,在鉴真故乡扬州举行纪念活动。鉴真生活和讲学的扬州大明寺,建有鉴真纪念堂。堂中供奉了鉴真塑像,堂前雕刻了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写的碑文中,有一段四言诗“鉴真颂”,兹节录如下:“惟我大师,法门之雄。三学五明,乘桴而东。志绍南岳,愿酬长屋。坚心誓舍,头目手足。五行五止,缘集辄散。既遇黑风,复遭王难。睿竟不返,师亦伤明。百折百赴,终胜波旬。十年跋涉,十年教化。恩斯勤斯,根深树大。巍巍鲁殿,灿灿奈良。庄严庙像,俨然盛唐。台赖以昌,律赖以立。枝叶广敷,光采四溢。右军书法,道子经变。青囊之传,金堂之建。惟师之泽,等施两邦。怡怡兄弟,历劫争光。千二百年,道久弥信。分同唇齿,义无障衅。师之志行,如兰益馨。师之功业,与世更新。东徂西行,俱会一处。震大雷音,击大法鼓。以昭光德,以策来兹。同天风月,万世埙篪。勒石追远,发愿陈辞。慧灯无尽,法云永垂。”这首长诗全面记述了鉴真大师东渡传法的过程,赞颂了大师为中日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其中“三学五明”:佛教称戒、定、慧为“三学”,戒学属律,定学属经,慧学属论。“五明”指五种基本科目:内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为哲理,因明为逻辑,工巧明为工艺技术、天文技术,医方明为医药卫生,声明为文法、训诂。“南岳”指唐南岳观音院怀让法师。“长屋”指日本国长屋王子。“五行”为佛家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睿”指日本留学僧荣睿。“波旬”为梵语,其义为恶者、杀者,释迦出世时的魔王名。“鲁殿”原指鲁灵光殿,这里指代唐招提寺。“右军”以下四句,指鉴真赴日带去的书画、医药等。“金堂”指招提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慧灯”谓佛法如灯,照亮一切;“法云”谓佛法如云,覆盖一切。
1963年3月,郭沫若作一七绝《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亲笔书赠扬州大明寺:“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980年1月,茅盾作一七古长诗《欢迎鉴真和尚探亲》,为中日联合出版《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册》题词:“一代高僧幼便奇,鉴真十四即从师。家学渊源四分律,生涯勤护水田衣。两京寺院擅宏丽,楼台巧构有成规。建筑神奇细端祥,利人又复学岐黄。广陵自古繁华地,师择此邦建道场。善男信女万千辈,来自东西南北方。顶礼焚香莲座下,悲田喜舍见慈祥。遣唐使者频来往,云是扶桑日出乡。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鉴真投袂欣然起,携带门徒赴海市。茫茫烟水罡风高,心向之邦何处是。诚开金石动天神,海若前驱报大喜。此时和尚已丧明,赖有广长舌代睹。奈良京洛隔重洋,风送梵音与法鼓。今日鉴真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
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苏仲翔作一七律《闻鉴真和尚塑像将回国巡展,赋此壮之》:“鲸波浴日飞帆远,蟾月流光鼓棹前。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宏愿证同天。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土招提历劫传。成就胜缘增友好,鉴师功德信无边。”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鉴真为东渡弘法,昼夜兼程,冲破惊涛骇浪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1980年4月,赵朴初作词《鹧鸪天·迎鉴真大师像回国》,表示欢欣伫望之诚:“奋入狂涛不顾身,终携明月耀天平。千秋德范存遗像,万里香花结胜因。 今古事,去来心,海潮往复两邦情。故乡无数新新叶,待与离人拭泪痕。”
这首词的上阕,作者自注:“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是言当时扬州之文明繁盛。此则比喻盛唐文化与中日人民的友谊。”下阕写的是:在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的宴会上,作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日本古代诗人松尾芭蕉的名句:“愿将一片新叶,擦干您的眼泪。”鉴真大师的思乡之泪,今天可以擦干了。但看到了一千二百年之后祖国的山河新貌,日月新天,他一定又会落下喜悦之泪;特别是看到了他当年不惜身命所播下的友谊种子,今天在中日两国土地上到处开着繁盛而灿烂的花朵时,他一定会更加感动欣慰而落下喜悦之泪。
同一时期,赵朴初还作词《金缕曲·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欢迎礼赞》:“像在如人在。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添不尽恩情代代。还复大明明月旧,共招提两岸腾光彩。兄与弟,倍相爱。 番番往事回思再。历艰难,舍身为法,初心不改。“民族脊梁”非夸语,鲁迅由衷感慨。试瞻望,是何意态!坚定安详仁且勇,信千回百折能无碍。仰遗德,迎风拜。”
当时,《人民日报》曾以“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名句为题发表社论,热烈欢迎鉴真像首次回国探亲。同时,鉴真扬州故居大明寺,自清代干隆以来曾改名法净寺,此次鉴真像回国,恢复“大明”原名。作者又想到鲁迅在一篇杂文中,称我国历史上舍身为法的人(玄奘、鉴真之类的人物)为“民族脊梁”。不禁激情澎湃,汇成了这首热情洋溢的绝妙好词。
与此同时,我国着名词学研究家、“一代词宗”夏承焘,还填了一首好词,题为《减字木兰花·鉴真法师塑像回国纪念》:“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 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上阕的“愿力”,是佛家语,指志愿的力量。“冯夷”,水神名,这里指鉴真六次渡海,虽因风浪阻挠,而终于成功。下阕中的“高坛讲律”,指鉴真到日本后,随即开展宗教活动,讲经授戒。“禅灯明暗室”:日本兴元寺隆尊长老,针对当时日本传戒方面的混乱情况,感叹说:“于黑夜中,叹无庭燎;于暗室内,叹无明灯。”他建议邀请中国高僧到日本当传戒师,将日本佛教加以彻底整顿。“杖锡”,指僧人手持锡杖。最后两句,谓鉴真法师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为中日人民间建立友谊作出重大贡献。

转帖即功

‘贰’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也没有同享一片山川。但我们处于相同的风与月的照拂之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绣袈裟衣缘》,作者是日本长屋王,长屋王为奈良时代的皇族、公卿。

原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的世界主义精神,表现出诗人不被国别拘束的开放精神。

作者介绍

《绣袈裟衣缘》的作者长屋王不仅是诗人,还是日本大和族的皇族,是天皇的孙子。长屋王是唐代时期日本重要的政治家,他一生的诗作收录于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长屋王官至正二位左大臣,作为皇族势力的巨头,是当时日本政界的重量级人物。由于对立的藤原氏的阴谋,长屋王于长屋王之变中自杀。

在长屋王邸遗址挖掘出的木简中,有“长屋亲王宫鲍大贽十篇”的文字。在《日本灵异记》中关于长屋王之变的部分也有“长屋亲王”的称呼。长屋王在世时可能被称为“长屋亲王”。

‘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最早是谁说的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绣袈裟衣缘》,作者是日本长屋王。这句话来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根据记载鉴真事迹的历史典籍《东征传》,公元八世纪,日本长屋亲王曾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3)日本国长屋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

这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告知我们说虽然由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们不是属于同一个国家,但我们同处在一个天空之下,人道主义救助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并且国界的划分都是后天的人为因素,并不能阻挡我们对彼此的关爱,天涯犹若比邻。


‘肆’ 日本捐赠物资上的4句古诗词

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出处: 崇敬佛法的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意思: 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原文: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述:“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众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出处: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原文: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意思: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分明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与你面对同一个敌人。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分明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理好矛和戟,我与你同把敌人歼灭。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铠甲与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杀敌。这是战士们慷慨、勇敢、互助的请战书,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流传成鼓舞斗志的诗歌。

3.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出处: “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意思: 比喻亲生的同胞兄弟。

4.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出处: 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原文: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意思: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这些文字,也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样美。

5.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出处: 南宋诗人陈刚中《阳关词》。

原文: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意思: 在客店旁边不要因为柳树新生的枝丫而感到悲伤,大地的各个角落现在都是一样的春季。五湖四海都是兄弟,无论在哪相逢,无论在何地相逢,并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都应该像兄弟一样亲密。

6.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出处: 出自唐朝张九龄《答陆澧》

原文: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意思: 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虽然山路崎岖遥远,纵使大雪厚积,也要前往拜访。

7.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出处: 唐代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公元838年(文宗开成三年)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学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原文: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意思: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吧。

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出处: 《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意思: 她将木桃赠送我,我拿琼瑶回赠她。此非回赠想报答,欲结深情永爱她。她将木李赠送我,我拿琼玖回赠她。此非回赠想报答,欲结深情永爱她。

‘伍’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带走了什么

鉴真东渡日本弘法,是中日佛教交流的一件大事,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仍不改初衷,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国弘法十年,成为日本律宗初祖,所带去的唐朝先进文化改变了整个日本社会,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伟大使者。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弘法,历时十一年,历经各种艰难曲折,最后终于抵达日本,他带去的,不仅仅是高深的佛学教义,还有文化上的传播,这极大了改变了日本的社会面貌,也彰显了大唐的繁华强盛。一千多年来,日本人民对鉴真大师始终是发自内心的的尊崇,把他奉为是日本“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成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陆’ 山川异域,不共戴天出处

原文‌‌‌‌‌‌‌‌‌‌‌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疫情期间援助中国包裹上的诗句。后因日本反华心重,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再加上中日国仇的影响下,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且他们非但不承认还捏造事实,公然挑衅。如今很难与日本“风月同天”,于是这句山川异域,不共戴天就出现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


发展历史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

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很多印在物资箱上的诗句都是留日的中国人想出来的,表达出华人华侨与祖国同在的情感。



‘柒’ 日本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代表了什么心情和愿望呢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指虽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人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曾绣于日本长屋亲王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决心东渡弘法,因此被视为中日交流的象征。

这件事记述在《唐大和上东征传》里,原文是这样的: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众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哪里这句话有什么历史背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最近这段时间,应该火遍全网了吧。这句话是日本在给中国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出现的一句话,很多人应该都是第一次听说,虽然句子很美,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段很深刻的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理解一下这背后的深意。

所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表达不仅仅是对疫情中的中国的心痛,也表达了对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祝愿。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国度,但是我们风雨同舟,共患难。

‘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处

近期,朋友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被刷屏,很多人不知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怎么火起来的。其实,这句话是这次疫情期间火起来的,日本为中国捐赠口罩时的一句话,形容中日友好关系,具体可以看看本站提供的详细介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对仗很工整。“域”是地,对“天”。“山、川”对“风、月”。山与川,都在地上,依附于地。一个国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个国度。而天上的风月,则不受此拘限,不同国度的人可以共见。

这8字出自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全唐诗》中收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亲王,是日本当时的宰相。唐玄宗时,长屋曾经命人制作千件袈裟,绣这四句偈语在上面,送给大唐高僧们,鉴真大和尚当时也收到了这份厚礼。鉴真正是披上了这件袈裟,发心去日本传法,6次东渡,历经劫难,终不言悔。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体现着中日友谊的源远流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典故

出自唐时,日本天武天王之孙长屋亲王赠送大唐千件袈裟,袈裟上绣偈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全句意思是:“大唐和日本虽是不同的国家,拥有不一样的河山,但是两国人民生长在共同的天空之下,吹过你们的春风也会吹到我们,照亮你们的明月也会照亮我们。这些袈裟寄给大唐的佛门子弟,让我们共同修行弘法,共结来世善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这次日本针对中国新冠捐赠活动中常被引用,表达对邻国之难感同身受,愿意倾力帮助之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处

说一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

诗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全唐诗》的注释是“长屋,日本相国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为公元684年-729年,是当时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长屋王曾制造一批袈裟赠送给中国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绣有此诗,其时大约为唐玄宗执政初期。诗的全文如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此诗在历史上的最大影响,是让高僧鉴真对日本产生了极为友好的观感。公元742年,来唐的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在扬州拜谒鉴真,请求鉴真向日本派遣戒行优秀的子弟,鉴真回复道:

“昔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

为什么日本会想写这句诗

向中国捐赠口罩等物资一事是经由HSK事务局的10名理事商议决定的。他们捐赠给湖北的物资包括约2万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已发往武汉的15家医疗、教育机构等。2万只口罩中还包括部分儿童口罩,捐赠这2万只口罩的是同样参加过HSK相关活动的日本约30所大学。 “我们通过北京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机构帮忙捐赠口罩。”林隆树称,写下古人的诗句,也是想把与古人相通的日中友好情感寄托在一个个口罩中。

‘拾’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什么意思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典故来历介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最近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背后的典故来历是怎样的,那今天就位大家好好讲讲这个故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所写,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当时绣在了长屋王送给中国高僧的一批袈裟上。因为鉴真高僧六渡日本,使得两国增进了情谊,而且出远海在当年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这句话背后的寓意也承载了两国的友谊。

说一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

诗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全唐诗》的注释是“长屋,日本相国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为公元684年-729年,是当时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长屋王曾制造一批袈裟赠送给中国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绣有此诗,其时大约为唐玄宗执政初期。诗的全文如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此诗在历史上的最大影响,是让高僧鉴真对日本产生了极为友好的观感。公元742年,来唐的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在扬州拜谒鉴真,请求鉴真向日本派遣戒行优秀的子弟,鉴真回复道:

“昔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

这段记载,见于日本僧人元开所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长屋王施赠袈裟的善意,无疑强化了鉴真接受邀请、东渡日本的决心。他询问弟子中有无人愿意响应此番“远请”前往日本传法,众弟子皆沉默无语——在当时的唐人眼中,日本乃是地处僻远、野蛮不化之地,按弟子祥彦的说法,“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渡海的风险太高,投胎为人不易,投胎在中国为人更不易,故“众僧咸默无对”。见此情状,鉴真转而对荣叡、普照二人回复道: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荣叡、普照邀请鉴真东渡,执行的是日本政府交代的使命。自公元733年来到唐朝,二人即在洛阳、长安等地四处探访、邀请高僧,始终没有成果,直到遇上鉴真。

日本政府之所以派人来唐朝聘请高僧,有两个原因。其一,佛教传至日本后,长期未能形成完备的戒律制度,尤其是未出现拥有正式授戒资格的“三师七证”(共10名僧人),故元兴寺上奏请求向外国聘请有授戒资格的高僧(范围不限于唐朝,也包括高丽、印度等地的高僧),得到了天皇的许可。其二,当时的日本,为逃避租税、劳役而私自剃度出家者甚多,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征发。聘请有资格的授戒师,来建立完备的考试、受戒、度缘、公验制度,有助于改变私自剃度风行这一社会现象。

唐玄宗天宝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鉴真与21名自愿随行者第一次东渡。同行者还有荣叡等人邀请的道航(权臣李林甫之兄的“家僧”)与如海(高丽僧)。道航自视颇高,看不起如海,以“少学”为由反对如海一同东渡。被激怒的如海前往当地衙门告发道航,说他造船入海是为了与海贼勾结,计划引“五百海贼入城来”。地方衙门逮捕了荣叡、普照、道航等人。长达四个月的调查之后,如海因诬告被判杖刑六十,道航一众人等被释放,海船被没收为官产。

同年十二月,鉴真第二次东渡,同行的僧人、工匠、画师等共计80余人。出发后不久,航船遭风浪击破,众人无奈登岸修理航船。航船修毕,启动第三次东渡,驶至舟山海面却又触礁,众人不得不再次上岸,前往明州(州治在今宁波一带)的阿育王寺暂住。期间有“越州僧”向官府告发荣叡等人,说他们引诱中国僧人前往日本,荣叡被地方逮捕送往京师,途径杭州时诈死逃走。

天宝三年,众人准备第四次东渡,前往福州购买粮食、置办航船。弟子灵佑等人不愿鉴真再做生死难测的东渡,前往官府告发。众人在黄岩县被官府追及,押送回籍。

天宝七年,荣叡、普照再次前往扬州谒见鉴真,筹划第五次东渡。众人于六月份自扬州启程,结果遭遇飓风,在海上漂流十余日至海南岛。在海南,鉴真一行滞留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天宝九年才经雷州半岛绕道广西,经广东、江西北归。北归途中,鉴真遇到一名自称能治疗眼疾的胡人,该庸医将原只是“眼光暗昧”的鉴真治成了完全失明。荣叡也在北归途中去世,这给了普照极大的打击,他既不愿去扬州被地方官逮捕(引诱鉴真东渡之罪),也不忍继续鼓舞年迈体弱的鉴真继续尝试东渡(时已六十三岁,最倚重的弟子祥彦等也已去世),遂于中途与鉴真告别。

天宝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前往扬州拜访鉴真。藤原等人告诉鉴真,他们已知晓鉴真五次东渡,故在京师时,使团曾试图从唐玄宗处获得高僧东渡的许可。但唐玄宗的旨意是“令将道士去”,希望使团带回日本的是道士而非僧人。藤原让鉴真自己决定,是否要冒着偷渡的风险,第六次前往日本。鉴真做了肯定的答复。十月十九日,鉴真一行随使团悄悄离开扬州,十二月十日抵达日本。六次东渡,前后历时十二年。

公元754年,鉴真入平城京,在东大寺大佛殿钱,为太上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及僧俗400余人授戒。公元758年,日本朝廷表彰鉴真的功绩,赐予其“大和上”的称号,并赠亲王旧宅为鉴真的专修道场,即日后着名的唐招提寺。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这十年间的具体境遇(主要是政治境遇),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汪向荣的《鉴真》一书认为,因思想理念方面的差异,鉴真曾遭到日本朝廷的冷落和“奈良旧教团”的排挤。其中一则重要证据是,淳仁天皇于公元758年登基的同日,免去了鉴真的大僧都之职。王金林则认为,“鉴真在日本是受支持、受崇敬的”,他的被免职“首先是鉴真自己的要求”,证据是《元亨释书》中有记载称“此日授(大和上)号鉴真。初为大僧正,真患纲务烦杂,故有此释”,由此可见,“如果鉴真自己不提出来,朝廷也不一定免他的大僧都职”。

其实,历史的真实情形,未必是这两种意见之一。如前文所述,日本朝廷对外聘请高僧一事,本就存有世俗政治层面的目的,在政治层面引起某些力量的反对,乃是情理中事。鉴真东渡日本,旨在传播与交流文化,而非为追求政治地位,但对日本朝廷而言,如何对待鉴真,却不止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纵观鉴真在日本生活的十年,有两点值得注意:(1)日本政府对鉴真的文化地位和生活待遇方面的尊崇,从未稍减;(2)政治性职务方面确实有所调整,但调整方式上仍给予了鉴真极大的尊重——依据淳仁天皇的诏书,免去鉴真大僧都的公开缘由是“政事躁烦,不敢劳老”,考虑到鉴真该年已满70岁且双目失明,其精力与身体状况,确实不宜纠缠在具体的政务当中。且在免职大僧都的同时,淳仁天皇对鉴真尚有赐住宅、赐水田旱地、赐宫中殿宇为传戒讲堂等举动。

公元763年,鉴真在异乡去世。这位76岁的老人,历经艰难困苦,怒海出航,用自己的后半生,回应了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以善意回应善意”。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6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7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20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1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5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08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5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09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6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