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李鸿章到日本签约了多少钱

李鸿章到日本签约了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2-09-26 04:54:58

❶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这件事是这样的,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和日本方面签定不平等条约时,中途发生了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的事件,李的脸部挨了一枪,事发后,日本方面在签约时,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问题是免去一个亿的赔款和李鸿章受伤有直接关系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是完全因为受伤就免了一个亿的赔款,这里面包含了国际舆论和环境的因素。

话说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清朝的北洋水师不敌日本海军故而全军覆灭,大清不得不打出白旗认输,接下来要谈判赔偿日本损失问题,“要不说落后要挨打,”大清受了窝囊气还要赔款,还不是日本有坚船利炮在撑腰!

❷ 日本与清政府打甲午战争到底花了多少钱,为何勒索三亿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被国人骂死了!日本与清政府打甲午战争到底花了多少钱,为何勒索三亿?

加上之后的赎辽费用和驻军费用,还有利息,一共3.5亿两,是够高的,不过,没办法,人家要的,你签字了,你就按照合约来吧!要不然,你在国际上就不用立足了,你说当时的清政府就狠心说一句:我就不还了,日本还有实力跟我们再干一场吗?要是再干一场的话,他们会不会完蛋呢?

你觉得日本要的那么高,当时为何就同意了呢?你要是李鸿章,你会签字吗?

❸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大东沟海战,无疑是一曲悲壮的挽歌,让清王朝成了真正的鱼肉。日本为了在甲午一战成功,几乎赌上了国家的一切。战胜了当然要狮子大开口以求最大的战争收益。所以《马关条约》谈判条件之苛刻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而去往日本谈判的还是老面孔,那就是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一看日本这架势也是心知肚明,无奈的他只能用拖字诀。可是日本人每天都催着李鸿章签约,李鸿章在日本硬扛了一个多月,慈禧太后的回话也给了,只要不交战,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李鸿章即使不愿意签约也走到了签约门口,谁知道在快要签约的当口被一个日本愤青给暗杀。子弹穿面颊而过。让日本开始承受无数的国际压力。伊藤博文无奈只能减免一个亿赔款以求清朝尽快签约避免列强干涉。就这样李鸿章顶着满头的纱布在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所谓的李鸿章面子之说减免一亿两是假的,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

❹ 李鸿章"与日本商定合约"的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甚至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
1871年(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光绪五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约》;
1876年(光绪二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1884年(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成功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但辽东半岛触动列强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其后,沙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
1896年为使李鸿章放弃清政府自造铁路的方针,沙皇批准,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但李鸿章最终实得值可能只有50万,这引发了他对俄国人的报复,在最后时刻拒绝签约。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❺ 关于么湾问题李鸿章1895年和日本签的是什么条约

[编辑本段]【相关简述】
《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清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端口;
●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清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编辑本段]【相关历史】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1894年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中日双方代表在下关的“春帆楼”展开和谈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端口。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编辑本段]【条约全文,日文版译】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坛之端。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侍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于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
彼此较阅所奉渝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清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清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清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诣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会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 清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情,第二次伍干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清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清国约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B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清国员为优待之国,礼退护视,一律无异。清国约将下开让与备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力:
第一、现今清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日清两国政府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清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徵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清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清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余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清国内地沾及寄存饯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个国之货物--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护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现驻清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清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清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清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充撤回军队。倘清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清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
清国约将认为军事问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清国臣民概予宽贷,并伤有司不得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品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另约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清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清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
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清国军队不宜(逼)近或驻扎,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清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清国官员亦当责守。
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此另约所定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份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第一、《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更大,两亿两白银,而《南京条约》赔款是2100万元,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端口,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人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很抱歉了解的实在太少,希望以后能得到些更深的认识。《马关条约》条款实在太苛就清政府而言,如赔偿和财力损失是极大的。赔偿的军费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也价值1亿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4。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战后列强势力进一步的延伸到了中国同地,资本输出成为了主要的侵略载体和锐利武器。干涉中国内政、践踏中国主权的情况更为严重。外国教会势力的为所欲为和不法传教士、教民肆无忌惮的为害地方,激起整个帝国广泛的反抗。甲午战后到处爆发反洋教、反贪官污吏的斗争,其势如烈火燎原。社会下层民众为主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也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尽管它以失败告终,但它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社会的改革,并促使旧式的农民运动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中世纪式的农民运动是无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❻ 李鸿章的一生签订了那些条约如何认识他的签约外交

条约一共签了不下三十,如果一一罗列真不容易……最出名的几个比如马关,辛丑,中法新约,还有什么天津会议专条…… 我觉得李鸿章签约反而比主战更加维护了国家,当时主战只能挨打,签约确实保一时平安,况且签约不是他的意愿,而是清政府的派遣,他只能照办。比如马关条约,他在日本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时都发电报去请奏朝廷,不然给他十个胆都不敢签……他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力去把危害降到最小,维护清王朝统治,比如辛丑条约原来11国要价是9亿,李鸿章把价钱硬生生降到了4.5亿,以夷制夷也起了一点作用(一点而已……),不割地了……代价是,他自己死了……

❼ 当年李鸿章到日本去谈判。遭到了日本民众的袭击

是的,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和日本谈判。本来日本要求中国赔款白银三亿两,结果李鸿章遭到日本愤青枪击(他认为日本应该直接把中国灭了而不是和谈),李鸿章脸部受伤,日本怕中国发难,干脆把赔款减成了白银两亿两。回国后李鸿章曾无奈地表示如果能再减少赔款,就算再挨几枪把老命搭进去也值了。

❽ 求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详细过程

《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这次
战争发生在1894年7月(清光绪二十年六月)到1895年3月(二十一年二月),历时8个
月。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战争。
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其实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但
他们找不到办法使日本同意停战。
在战争进行了两个月的时候,慈禧太后重新起用她在10年前罢免了的恭亲王奕主
持总理衙门,以代替庆亲王奕。当时有些朝廷大臣因为感到奕贪庸无能,所以坚决
主张起用奕。这个富有“洋务”经验的亲王,一上台后,立即同李鸿章一起分别向英
国和俄国的驻华公使联络,希望他们再来进行“调停”。英国、俄国各有自己的打算,
并不急于使日本停战。英国这时曾向美、俄、法、德提出由各国共同进行调解的建议。
这个建议特别受到美国的反对,英国也就罢手了。
美国之所以反对这建议,因为它的政策就是让日本得到充分的胜利后,由它来独家
经理中日间的和议。
恭亲王看出了美国同日本关系最为密切,在10月初就经过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呼吁美
国政府来调停。田贝和美国驻日本公使谭恩根据美国政府训令开始在中日间做了一些联
系传话的活动。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担任天津税
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和议的条件。为了使这个德国人有正式的身
份,还给了他以头品顶戴。正在日本军队攻下旅顺口的时候,这个德国人携带了李鸿章
求和的亲笔信来到日本,日本政府拒绝同他谈判,但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清朝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战争经过了8个月,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认识到如果战争再延续下去,对自己是不
利的。第一,日军已深入中国内地,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将来很可能陷
自己于不拔的境地;第二,日本“国内的海陆军备不仅几成空虚”,而且“人员、军需
等均告疲劳缺乏”;第三,日本向中国内地进军,业已引起其他列强的强烈反响。正如
陆奥宗光所顾虑的:外交上“已经逐渐露出不稳定的情景”,日本尽量不使第三国干涉
的方针。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日本政府经伊藤博文的极力坚持,放弃了进攻山海关以内
的计划,决定接受和谈。2月17日,即在接到清政府通知的头一天,就把一份包括赔款、
割地等条件的媾和大纲通知了清政府。至此,中日双方都作出了进行谈判的决定。
1895年1月底,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前
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但是日本抱定要消灭北洋海军,迫使清政府接受
它的全部侵略要求的狂妄野心,正在集中力量进攻威海卫,因此借口张、邵二人“全权
不足”,拒绝谈判,并以强迫手段把中国政府的代表驱逐出境。与此同时,日本又私下
指名要恭亲王奕或李鸿章,来担当议和使臣。
3月中旬,日军已击败了清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主力,占领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清政
府被迫按日本侵略者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3月14日,李鸿
章由他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随同,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议和。谈判过
程中,李鸿章乞求为清朝“稍留体面”,而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动辄以战争再起相要
挟,肆意勒索。
24日,暴徒小山丰太郎还以李鸿章为他们勒索的重要障碍,竟枪击李鸿章于回旅馆
途中,伤其左眼下角。按照国际惯例,日本当局对作为外交代表的李鸿章受到伤害,负
有严重责任。
一些国家纷纷谴责日本政府。日本统治者很担心由此横生枝节,而使日本对中国的
勒索“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陆奥宗光:《蹇蹇录》,第137—139页。)然
而,李鸿章等人却依旧卑躬屈节。据陆奥宗光回忆,当他来到李鸿章病榻前探望时,看
到李鸿章尽管包扎伤口的纱布蒙住了一只眼睛,还眯起另一只眼睛,流露出十分高兴的
神情与他攀谈,一再感谢日本方面的“厚待”,乞求尽早举行条约谈判。
4月1日起,谈判继续进行。截止4月17日,谈判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从4月1日到10日。日本妄图先以漫天要价的手段迫使李鸿章就范,故在提出的媾
*和草案中,所列举的内容远比日本的实际要求要多得多。不仅如此,伊藤等对李鸿章
父子还百般恫吓,态度极为蛮横。而李鸿章父子只是低头哈腰地还价,不敢据理力争,
故会谈一直未解决任何问题。4月10日,日本代表才提出了实价,即所谓的“尽头条
款”,谈判遂进入第二阶段。当时伊藤通知李鸿章说:“此次日本国家索款实为尽头一
着,所宜复者,惟有允否二字耳。”(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
第291页)摆出了一副战胜者的架子,盛气凌人,丝毫不允许修改。李鸿章虽然在某些
问题上也同日本代表进行过争辩,但也仅仅是低声下气地哀求。他此时的主要注意力,
与其说是放在了对付日本代表上,还不如说是用来对付清政府。因为他既看到日本要坚
决割地,又担心清政府不允许,故在同总理衙门的往返电报中,常常用日本的恫吓之词
来恫吓清政府。4月13日他致电总理衙门说:“伊藤谓广岛已派运兵船三十余艘出口,
赴大连湾,小松亲王等明日督队继进。”(《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20,第38—39页)
虽然李鸿章明明知道这全是谎言,但仍然不加解释地转告清政府,显然是为了迫使清政
府让步。李鸿章的目的达到了。15日他再次奉旨:“如竟无可商议,即遵前旨与之定
约。”(《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20,第39页)。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马
关春帆楼正式签字。
《马关条约》正约十一款,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
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实质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
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
本军费两万万两,分8次在7年内交清。在交清第一次赔款后,余款按年加每百抽五的利
息;(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没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
客装货,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任意设立工厂,其产品得免征各项杂税,日本货物均可设
栈寄存。
《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中的一个严
重步骤。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
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
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
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
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
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
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
力的发展。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
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条约的
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战略要地,而且使中国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
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
瓜分的危险信号。

❾ 李鸿章一生签下的条约中,究竟给外国送了多少银子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王朝,拥有过无比灿烂的时期,但当统治者还沉浸在王朝美梦,盲目的自信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随后将这个闭关困守的国家卷进了更为汹涌的洪流之中。而作为清朝的统治者此时已经无力再对抗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列强,不得不任人宰割,被迫同意无数辱国条约,而签下这些条约的人,就是晚清的重臣,李鸿章。也正因为此,他的历史风评并不好,被后世人骂了百年。据统计,李鸿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约签了30多个。


最后是1874年签订的中日《北京专约》,以赔偿日本50万两银子为代价,换日本撤离台湾。也许这笔钱和上面相比算是少的,但对于当时已经末路的王朝来说,这也是天价。后来日本政府曲解《北京专约》称,清政府已经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土,1879年,日本以武力非法吞并琉球,并改为冲绳县。算起来,李鸿章签过的条约加起来,至少赔偿了外国12亿两银子,当时大清委托德国建造定远舰才约140万两白银,12亿两可以购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舰艇857艘,组建20多支顶级水师,如果清政府强硬一点,用这些赔款建设军事,这军事阵容足以威慑各国列强了,可惜就这样白白的送人了,可想而知,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软弱到何种程度。而李鸿章最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人,也一直被人痛斥谩骂。

其实这里小编倒想多说几句,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他一人所能左右,就算他不签,还会有别人,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这就是历史,无人可以阻挡他的潮流。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6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7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20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1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5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08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5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09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6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