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一尺多少钱
① 日本战国时期一杆铁炮80贯=多少银
根据江户时期的规定,金1両=银50匁(约187g)=銭4贯文(4,000文)
也就是说,80贯=1000匁银=3740g银子
匁(もんめ) ,来源于中国的质量单位“钱”
②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尺是多少
战国时期每个地方对于一尺的定义都不一样,大致是30CM~35CM左右(京都地区)。
最早平安时代日本有律令制,当时规定了一尺等于29.6CM,但是后来随着律令制的消失导致各个大名对于长度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就参差不齐了,甚至有大名故意把长度给弄断一截,这样其他地方的布匹进入该地的时候就能收更多的税了。
③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尺有多长
古代的日本的一尺没那么高,日本古时期一尺=28.89
④ 在日本战国时代养一个半农半兵的足轻和一个全职足轻分别要花费多少钱粮
查了一下日本的资料。
首先要声明一下资料来自于日本网站,不一定完全正确,你就当看了图个乐吧。
战国时代足轻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宽泛的,正常情况下太阁检地以前,一个半农半兵的普通足轻每年的粮钱是2.5石(1石是大约是一个成年男性一年吃的米)
足轻的级别越高所拿到的钱粮也越多。
等到太阁检地以后,日本进入了兵农分离的时代,一个彻头彻尾全职的足轻的花费就变高了,大约是每年6.5石。
最高级别是足轻大将,此时一个足轻大将每年的俸禄是200~500石,基本等同于中级武士的收入了,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而不是武士(除非被君主提拔)。
江户幕府以后,由于幕府财政紧缩,所以让一部分的足轻留在城市里奉公(相当于下级公务员),而一部分足轻解甲归田。解甲归田的足轻也叫乡士,幕府不给他们任何俸禄但是给他们一定的特权,比如允许有姓名、允许带刀等等,所以这些乡士往往都成了小地主。
基本就这样。
⑤ 日本战国时 一石是多少贯
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折合大米约30千克;石是重量单位。
一石不能与贯换算,“贯”是货币单位,古代将若干钱币(大概是一千铜钱)串在绳索上,称为一贯。
一石的重量,日本古代使用秦汉旧制,铜与米的价值在狭小的时空里,没有任何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比价非常稳定。
所以1石的重量基本是在30kg上下浮动(直到明治维新)。
太阁检地时期,(日本)一反稻米产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为1石3斗,到1686年则为1石5斗了。”1反(段) = 10亩(日本亩) ≈991.7平方米。
991.7平方米水田的产量,不可能只有1石3斗,所以太阁检地的石高应该是根据田地质量制定的税基,而不是田地的总产量。
一反水田的总产量正常情况下至少在6、7石以上,年产10石以上的水田应该普遍存在。
(5)日本战国一尺多少钱扩展阅读:
江户时代大名的石高:
1、加贺藩前田家外样领地:加贺国 能登国以及越中国大半 134万石,
2、萨摩藩岛津家外样领地:萨摩国 大隅国以及日向国部分 75万石,
3、仙台藩伊达家外样领地:陆奥国部分 99万石,
4、尾张藩德川家亲藩领地:尾张国 美浓国和信浓国部分 88万石,
5、纪州藩德川家亲藩领地:纪伊国以及伊势国南部 大和国部分 58万石,
6、熊本藩细川家外样领地:肥后国大部分 69万石。
⑥ 在日本首次被制造的货币名称为
对中国人来说,日元不值钱;但日元上的人物,远不是中国人所崇拜的权势人物。他们既不是像比尔.盖茨那样的阔佬,也不是袁世凯、毛泽东一样的大佬;既不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不是维新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不是天皇,也不是内阁大臣。靖国神社有位子的日本“民族英雄”,也没有份儿。
比战国三雄、维新三杰更牛的人,是谁?
倒数5个数,5,4,3,2,1。他们是福泽谕吉、樋口一叶和野口英世。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这三个日本人呢?
10000日元——福泽谕吉,日本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学庆应私塾创立者。
5000日元——樋口一叶,明治维新时期女作家,才女,去世时,只有24岁。可以比作中国的张爱玲,但是,其小说不是粉色的爱情,而是黑色的社会写真。
1000日元——野口英世。日本现代细菌学创始人,混血儿,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日本人。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染上病毒,于1928年5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其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一比就知道中国的“英雄人物”,都是帝王将相,都是“自己过得比别人好”,都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角色。如果,仅仅是“英雄人物”自己这么做,也就罢了。偏偏是,这些“英雄”,也是中国人所崇拜和念念不忘的。
三位人物,有哪些英雄事迹呢?罗列如下。
福泽生活的时代,正当幕府末期。在美国黑船的威逼利诱之下,日本不得已走上了维新之路。可是,向东还是向西?哪一条路是阳关道?谁也不明白。是坚持日本特色?还是彻底和东亚决裂,“大江歌罢掉头西”,投入欧美怀抱,是摆在日本人面前最急迫的问题。
福泽谕吉以“雁奴”般灵敏的视觉和超人的胆量,提出“脱亚入欧”的伟大构想,为黑暗中的日本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他在《 文明论概略 》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并呼吁:“我国不可 狐疑 ,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 行伍 ,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要向西,必须先转身,和东方告别——东方是什么?东方就是由中国大陆传到日本之儒学,就是“明尊卑别贵贱”之封建等级制。对此,福泽谕吉几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厌恶和抵抗。在1872年—1976年之间连续发表的《劝学篇》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天未在人之上 造人 ,亦未在人之下造人。”说白了,就是中国人现在依然十分抗拒之普世价值:人人平等。
实际上,在福泽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反抗等级、对抗专制的种子。谕吉是武士之后,但是,他父亲是最低级的武士。父亲去世之后,生活更加惨淡。他不得不随母亲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回到母亲的老家艰难度日。即便如此,也要过“武士一样高尚的生活”。武士道规定,武士不能经商,不能干活儿,因为,和武士身份不符。所以,很多低级武士之子弟,上街打酱油,都用毛巾遮脸,或者,干脆半夜再去。
福泽谕吉可不鸟这个。他不仅打酱油,而且,大摇大摆,还在腰里别两把刀,以证明自己是加强版的武士。他不蒙面,提着酒壶,光天化日之下雄赳赳气昂昂地公开打酱油,就差警车开道了。他认为一个人用自己的钱 买东西 ,光明正大,没有什么不该,也没有甚麽羞辱可说。
再有,谕吉十二、三的时候。有一天进屋,无意中踩了他大哥铺在室内的废纸,他大哥勃然大怒。原来,废纸上写着藩主“奥平大膳太夫”的名字;踩踏主君大名,这还了得。谕吉为了息事宁人,连忙谢罪,心里却不以为然。他暗地里写好藩主的名字,乱踩一气,然后,扔进厕所。他还暗中掉换神社供祭的神体,窃笑善男信女的无知,揭穿天谴冥罚的骗局。
实际上,谕吉的父亲,倒是儒家文化的粉丝,谕吉的名字也和中国典籍有关。1834年12月12日(日本历),福泽谕吉出生在大阪的藩邸。父亲福泽百助,是丰前中津(今,九州大分县)奥平藩士族。母亲是同藩士族桥本滨右卫门的长女,名阿顺。他的父母一共生了两男三女,谕吉是最后一个儿子。百助虽是一名低级藩士,却廉洁持重、才学俊彦。他 最喜欢 中国古书,恰巧,在谕吉诞生那一天,买到了中国清代的 上谕 条例六十余册;晚上,谕吉出生,喜事成双,于是,给新生儿取名“谕吉”。
与时俱进,在福泽谕吉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早期,由于受父亲的影响,福泽谕吉熟读中国儒家经典,也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同时期,儒家学说也是幕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很受德川家族之厚爱。但是,当他到了大阪,接触了“兰学”——荷兰人带来的西方科学——之后,儒家及其学说就被其彻底扔到海底。
福泽谕吉认为,儒学有两大致命弱点:第一,不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任何实际问题,比如丈量土地、比如兴修水利、比如造船造枪、比如经济商业、比如核算盈亏,儒家经典一个字也没有;第二,儒家的等级制,和福泽谕吉追求个人平等的内在精神,背道而驰。顷刻之间,福泽谕吉就对兰学入了迷,并为此废寝忘食。
进步之神速,颇得其师绪方洪庵之赏识。一次,福泽谕吉因为看护一个同学,自己也染上了伤寒。绪方洪庵特意请另一个名医为其诊治,自己则亲自护理。实际上,绪方洪庵也是西学名医,之所以自己不诊病,原因是,绪方洪庵将谕吉当做自己的亲身儿子,不敢开方下药。谕吉深受恩师喜爱,可见一斑。谕吉也从老师的身教,学到了做人为师的高尚品格。
当时,大阪是日本的商业中心,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学成之后的福泽谕吉,急切地想到东京一试身手,以期在内忧外患的日本政局,作出自己的奴隶。但是,当他到了东京附近的横滨,才发现,这里的人们,外交、贸易的语言,居然一句也不懂。因为,他们说得都是英语。
这对满腹经纶的福泽谕吉,简直是一大桶冰水。可是,福泽谕吉却一点也没有懊悔和泄气,他第一时间强烈地意识到,英语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语言。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必须先学好英语。其超前的意识和战略家的眼光,令人惊叹。与“不懂ABCD,照样当好接班人”,岂可同日而语。可当时,并没有教授英语的老师和学校。福泽谕吉硬是凭着一本兰英词典(荷兰语和英语词典),和自己超人的智慧,自学了英语。
半年后,有一个机会,福泽谕吉作为随员,去了一次美国。安政六年冬,依据日美通商条约,德川幕府派遣军舰咸临号,护送使节到华盛顿,交换商约。这是日本开国以来空前的壮举。经过朋友推介,谕吉获得舰长木村摄津守的准许,到了夏威夷和旧金山。
到了旧金山,一上岸,谕吉就迫不及待地问美国人:华盛顿的后人,都干吗呢?美国人看着这个日本鬼子,一脸的狐疑和不屑。意思是:哪儿来的乡下佬,问这种弱智问题。这给了福泽谕吉极大的震撼,也再一次让福泽谕吉领略到西方文明之根本。但毕竟是第一次出样,加之随员事务繁忙,第一次出国仅带回一本 韦伯斯特 大辞典。他的思想,只是有了触动,并未发生根本性和系统性变化。
回国后,福泽谕吉开始在日本外务省做译员,并开办私塾,教授英语。期间,他又在1861年,旅欧一年;这一次,福泽谕吉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医疗、教育、邮政、政党、选举等等,无一不感到新奇,无一不留心在意。1866年,出版了此次欧洲之行的总结报告《西洋事情》,向往西方锐意改革的日本人,几乎人手一册,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性着作。
1867年,作为德川幕府的军舰采购委员,福泽谕吉第三次赴美,考察了美国东部各州的城市。他的身份是幕府阁员,可是,在他内心已经对幕府的反动统治,厌恶至极。他对日本的未来,也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见解。他坚信日本要有美好的未来,必须西化,而且是全盘西化。并且,他为此设定了正确的实施步骤。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 人心 ,然后改变 政令 ,最后,达到有形的 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 障碍 ,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恰如立于 墙壁 之前寸步难行,不是踌躇不前,就是想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
明治维新,走的就是这个路径。结果如谕吉所言,很快就见到了成效。1868年维新,1894年,就给了“好为人师”的大清国一个教训。1904年,又在日俄之战中,大败俄罗斯。同时,迷恋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大清,一蹶不振。最可笑的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醉心于“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殊不知,日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证实了“此路不通”。
每到此,我都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没脸;我所有的爱国自豪感,被福泽谕吉秒杀光了。
但,福泽谕吉不是官迷,他的志向在于教育,在于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国人,用思想的力量,将日本社会引向文明。
他认为,西方教育的根本在于:一,塑造独立人格;二,提倡和传授实学。实学就是解决问题的学问,而不是满嘴仁义道德,却不知柴米油盐由何而来、为何而来的儒学。为此,他孜孜不倦地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数量之大,涉猎范围之广,令人叹服。
他译着的书,有六十余部;册数,有一百数十册。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 、历史地理、制度风俗不用说了;就是天文、物理、化学,或是儿童读物、习字范本、修养丛书等,甚至簿记法、兵器操作法和 攻城野战 法等,都包括在内,范围之广,有如网络全书。在今天,也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福泽谕吉以教育为己任,以传播思想为职业,视名利如粪土。维新政府再三请他出任政府职位,但他从不改变以平民身份终其一生的初衷。常有颁赠他学位、勋章或爵位的倡议,他也一概婉辞,始终没有接受过。明治三十三年,日本朝廷特旨嘉奖,并赏金币五万元。谕吉把这笔钱,全部转赠庆应义塾作基金。
他倡导“学者雁奴”,认为学者是雁奴。群雁夜宿江湖沙渚,千百只聚在一起。其中,大的居中,小的在外警戒,防御狐或人类捕获。从事警备的小雁,称为“雁奴”。学者也是如此。学者应该瞻前顾后,洞察世事,明了未来;见人之未见,言人之不敢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福泽谕吉是日本的“雁奴”,他改变了日本的历史,日本人尊他为民族英雄。所以,放在面值最大日元上。1901年,福泽谕吉突发脑溢血病逝,日本举国为之哀痛。
谁是中国的“雁奴”?
⑦ 日本战国大名经常用“石”来表示自己的领地大小,他的“一石”是现代的多少
日本战国1石米=现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
每个士兵耗粮=1.8石/月,21.6石/年
领地的粮食产量称为石高,是通有"检地"得来的,在战国以前就已经测量过了,只是数据不太准确,由于石高的准确度关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领主继任家督后通常又会重新检地
检地:
中世后期至近世时代,领主对于农民的保有地所进行的测量调查,称为检地。其性质很类似古代庄园制下的检注,丰臣.德川两政权时代,为了强化农村支配的基础,乃实施检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国统一的背景下,乃彻底施行检地法,史称太阁检地。透过检地的实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园制的支配关系,并制定一套新的租税体系、以及确立对农村的支配体制。到了江户幕府时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阁方式,订定检地条目。从庆长~元和年间(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为止,这套检地条目被适用于幕府与诸藩领内。检地的方法,首先将传统一反=360步改为300步制,并将1间=6尺3寸(但江户时代的石见检地、备前检地则定为6尺1分)、1间四方=1步、30步=1亩、10亩=1反,的计算法统一起来。派遣检地役人以村为单位,将每一笔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农田房舍等)、面积、等级(上、中、下、下下)、生产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则下,确认纳贡责任者(名请人),登录于检地帐,称为绳打。这种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曾经引起农民激烈的反抗。
国名 州名 石高量
北陆奥 奥州 九十万七千石
南陆奥 奥州 八十二万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万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万石
加贺 加州 四十四万五千石
越后 越州 四十万六千石
越中 越州 五十三万六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万六千石
若狭 若州 九万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万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万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万八千石
常陆 常州 七十五万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万石
下总 二十九万六千石
上总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万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万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万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万二千石
骏河 骏州 十七万二千石
远江 远州 二十八万石
三河 参州 三十五万石
尾张 尾州 五十二万石
信浓 信州 五十四万七千石
飞騨 飞州 八万三千石
美浓 浓州 五十八万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万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万六千石
伊势 势州 五十七万二千石
伊贺 贺州 九万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万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万四千石
河内 河州 二十万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万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万九千石
纪伊 纪州 三十九万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万五千石
丹后 丹州 十二万三千石
但马 但州 十二万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万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万一千石
出云 云州 二十二万三千石
石见 石州 十三万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万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万一千石
备前 备州 二十八万九千石
备中 备州 二十万七千石
备后 备州 二十三万八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万七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万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万四千石
长门 长州 十三万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万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万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万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万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万二千石
筑前 筑州 五十二万二千石
筑后 筑州 二十六万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万一千石
豊后 豊州 二十七万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万一千石
肥后 肥州 五十七万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万石
萨摩 萨州 二十一万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万石
壱岐 壱州 一万五千石
対马 対州 二万石
虾夷 三万九千石
⑧ 求日本战国时代货币单位
1、 货币一个基本的假设:在日本幕末明初与日本战国时期白银价值不变(银本位)。1609年幕府官方比价:金1两=50匁=4000文=4贯“金一两”在此处应当指相当于纯白银(指中国的官银,纯度较高)1两的黄金,而非1两(37.5克纯金)。当时幕府的银币是银8铜2,那么50匁银等于40匁白银。那么1匁实际上相当于四分之一钱。那么所说匁是两的简体字,但实际上指四分之一钱白银,实重0.625钱。 另日本战国时期铜钱制作比较差。一文永乐钱当4枚日本铜钱使用,所以这个实际上是白银一两=1000文的中国法定兑换比例。因此银1匁=100枚永乐钱=1疋。 古今货币的价值比较:按庆长大判重44钱,含金67.3%。银29.4%计算,实际含金29.612钱,银12.93钱,则大判1枚=银10两=400匁白银=160钱,其中银12.93钱,金29.612钱,则金银比价为(160-12.93):29.612约1:5。这个也是大明朝的官价,可见幕府也是银本位的。当然日本的重量钱比中国的钱要轻1.3%。,到了明治初年,大判1枚(银10两)=74.7186日元(《日本国志》上P489),则银1两=7.47186日元,1日元=540.5文=永乐钱135文。而根据幕末明初20元金币与1元银币金银含量的比《日本国志》上P490),得出当时金银比价为1:16.18,比当时国际的1:15要高。
⑨ 日本战国时期的俸禄指的是月薪还是年薪
战国物价表(1580年基准):
钱1贯文=100疋=1,000文=换算现值8-9万日圆=约可买2石米(江户价)
金1枚(10两)=44匁(约165公克)=钱10贯文
银1枚(10两)=43匁(约162公克)=钱2-2.5贯文
米1石=2.5表=10斗=100升=1,000合=换算重量约150公斤=500-1,500文
(米价波动极大各地域也不同-下文中俸禄"米1石=500文″计算价为江户时期低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盐1斗= 70-150文
酒1斗=100-200文
茶1斥= 50-100文 (日文斥=中文斤)
油1升= 70-120文
炭1荷=约30公斤=150-200文
豆腐1块= 3文
馒头1个= 3文
柑橘1个= 2文
茄子10个=1文
1尺长鲷=15文
杂鱼2-3条=1文
蜡烛1根=8-10文
镰刀1把=20-25文
畳1帖=100文 (畳=たたみ褟褟米)
高级纸1束=250-270文
上?1反=1,500文
下?1反=1,000文
木绵1反= 872文
麻布1反= 83文
(布1反=1尺*2丈8尺-3丈)
(?为真棉绢织物)
皮靴1双=350文
九十九髪茄子=1,000,000文
松 本 茶碗= 5,000,000文
三日月茶壶= 10,000,000文
职人/工匠1日工资=50文
人夫/小工1日工资=20文..只够买5个馒头几条小鱼..不小心弄坏镰刀..就得全家捱饿..
再看这个..
制札钱-战国百姓于战争时为避免被军队劫掠..必须缴保护费
以1590丰臣秀吉讨伐小田原时为例_
大村缴3,200枚永乐钱
中村约大村2/3
小村约大村1/3
永乐钱1枚=4文
战国职业人口比率:武士 7%、商贾 6%、其他3%、农民84%
1贯文=1,000文=换算现值8万日圆=约可买2石米
1石=2.5表=100升=1,000合=约150公斤=换算现值4万日圆
1表=60公斤=1袋重
1合=约150公克
1日份兵粮=米6合(900公克)+盐0.018升(27公克)+味噌0.036升(54公克)
1日份扶持米=5合/日=1.75石/年(有些大名家是女子/子供3合/日)
武士的俸禄结构=家禄+职禄+扶持米
家禄=领地石数X公有比率(战国约50%)
职禄=职务加给、现金、约总俸禄25%
扶持米=眷粮
侍(上士)年俸禄=米300表+职禄+5人扶持米=约200-300石
组头年俸禄=约70-100石
常备(职业)足轻年俸禄=米22表+职禄+3人扶持米=约20-30石
上忍年俸约400-500贯文(800-1,000石)
中忍月俸约12贯文(换算年俸约300石)
下忍月俸约 6贯文(换算年俸约150石)
马1匹=4-6石
6匁铁炮(口径15.8m/m)1丁=9石
30匁中筒(口径28.0m/m)1丁=40石
50匁大筒(口径33.0m/m)1丁=80石
秀吉初仕信长时年俸禄=15贯文(约30石)=换算现值120万日圆
秀吉任组头时年俸禄=50贯文(约100石)=换算现值400万日圆
秀吉任城主时年俸禄=600贯文(约1,200石)=换算现值4,800万日圆
(织田家待遇不错..难怪秀吉要跳槽)
目前日本国民平均年薪资=600万日圆
战国常备(职业)足轻年俸禄换算现值约80-120万日圆(约合台币20-30万),生活可说非常清苦,通常还必须种菜、做做手工补贴生计;不过有梦最美..有机会平步青云晋升上级武士就可享受优渥的待遇,以下统计数据最能看出上级武士与常备足轻的生活处境_
平均结婚年龄:武士23岁、足轻30岁
平均寿命:武士63岁、足轻50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