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说甲午什么梗
㈠ 日本人为什么发动甲午战争
日本是有自己大国梦的,这个梦可以追到隋国唐国等,明国时就做了一回,想入主中国(地名),失败了,这之后认为蒙古人满洲人能做到,自己会比他们差,自己也可以比他们更好,这个国家向来有大国理想,从王政归古推翻幕府,到睦仁掌权,进行了一些革新,自认肩负使命,发动对清国的战争只是他设计的战争的第一步,打败清国后就要发动对俄国的战争,吞并台湾朝鲜,取得在满洲南部的利益,在日本的大国理想里,满洲蒙古应该是一独立国家,汉地也应该脱离清国独立,当然中国(地名)如果能再分成几个国家更好,他想要的样子就是满洲国蒙古国中国等都围绕着他转,让他当老大,拥护他领导,他在日本清国战争后一定程度上允许各革命组织在日本的存在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当汉人要大获全胜时就想保全清国,汉人建立的中国(国号)是真正的人口多土地大,可能彻底断绝他的梦,清国是一个小民族统治一个大民族,为维护统治必须压制这个大民族,最多小而强,他以后还有机会分解清国,最后阻挠清国的灭亡失败了。
㈡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
【答案】B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中的三种观点都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来说的,而且根据解释来说,把甲午中日战争说成了是对中国、对亚洲均有积极作用的战争,完全掩盖了甲午中日战争发动的真实意图,所以侵略的本质没有显示出来,选择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㈢ 你知道谁才是甲午之战的罪魁祸首吗
一直到今天,日本人说起甲午战争,他们对当时的北洋水师都是怀着一种肃穆的心理。这种心情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战胜国而消散,相反,他们觉得自己能打败北洋水师是存在侥幸的,因为北洋水师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一支先进的海军,洋务派李鸿章投注自己20余年的心血在这支军队上面,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后来翁同龢去世之后,有人提出应该厚葬,虽然此时的光绪帝已经被囚禁瀛台,没有实权,但是他当即就在朝堂发怒,下令不许厚葬,只能薄葬。而在垂帘听政的慈禧,罕见的支持了光绪的决议,可见慈禧也明白,翁同龢可能才是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
㈣ 甲午战争清军为何惨败日本军官讲出原因,一真相被忽视百年,是何原因
1894年,日本逐渐有了扩张的野心,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想瓜分中国的领土,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国近代史导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你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一点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政府完全是仓皇应战,最终清军惨败,北洋水师也几乎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剧,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㈤ 每次一到甲午年日本都会对中国说什么
不说什么,普通日本人早就不关心战争这些事了,国内的仇日情绪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右翼势力较强,另一方面是我们国内刻意宣传的,转移社会矛盾
㈥ 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1 日本为解决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吨,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大陆政策
2 此时处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的侵略行径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3 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 镇压东学党起义 蓄意挑起战争
4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而不认真备战
(历史书上的) 希望符合你的要求
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竟会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所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对日本却从没用正视的眼光去打量过它,因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决没有掀起黄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掀起了千层浪,掀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的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地主为了挽救清王朝濒危的统治,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壮大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终于,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思索日本强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以明治天皇为首,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如废藩置县、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等,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由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也赋予了公民以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日本还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仅限于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关的内容,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这一切都决定了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会,凡是在国际事务中指手划脚、甚至粗暴动武干涉他国内政的无不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他才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新中国历经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奋斗,开创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但问题与不足却仍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有了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却不是世界强国,没有在国际事务上充当主角的能力。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掀起历史逆流,使中国和亚洲的和平面临挑战。
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一切,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方面如政治、军事、文化的突飞猛进。九七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站住了,站稳了,经受住了冲击,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将再掀起国内经济发展的新高潮。而且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她将是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的镇石。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㈦ 日本为什么向中国发动“甲午战争”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㈧ 什么叫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中国清朝政府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参战方:清朝,日本
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 240,616人
清军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冬祐亨
日军指挥官:官桦山资纪、伊东祐亨、河源要一
清军损失舰艇:超勇、扬威、致远、广甲、经远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