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金阁寺怎么样
㈠ 《金阁寺》美到让人嫉妒,然后呢
三岛由纪夫这个人跟他的作品,有美,有青春,有暴力,有死,有生,更有欲望的无穷无尽。三岛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就缩影在《金阁寺》里:自毁式的美,才是美。
70年前,27岁的三岛由纪夫(1925-1970)到希腊旅行。希腊雕像所展示的饱满的肉体与精神上面的光辉,深深地震撼了他。年轻时代就长期练习剑道的三岛,益发坚定要透过斯巴达式的锻炼来强健体魄。
从小被长期与日本皇室交往的贵族外祖母扶养的三岛,很早就体会到日本文化对于美的独特视角—物哀:万物皆有灵,哀叹爱怜让悲与美相通。
物哀这个文学观念,是日本传统三大美学理念之一。另外还有推崇不完美的事物更有意义的“沉寂”审美观念,以及崇尚在冶艳之中发现恬淡的“幽玄”审美意识。
古典文明崇高的“里”,必须有坚毅丰饶的“外”。青春的,肉体的生,可以在毁灭之后再次焕发呈现出美的新生,这种暴烈的美是可以永生的。因为,它的美是有深度的,值得探究的。
美如果可以有丑,有老,有死亡,可以作为对比,这个美,可以更被凸显,更被放大出来。三岛由纪夫创作的小说,剧本,还有他参与的电影和摄影作品,通通都在彰显美与死亡。连他自己的死亡,也像是一场暴烈的表演。三岛这个人跟他的作品一样,迷人而又有话题性。
有人说他外表气场满满,内心实在脆弱无比,更多人说有人说他是融汇大和与西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艺术家。从希腊归来到18年后的骤逝,三岛由纪夫创作的内核所在,或许在《金阁寺》这部作品当中可以被琢磨出来。
日本古典具有一种力量
三岛由纪夫从出生49天开始,就被期待他这个小少爷可以复兴家族的外祖母一个人霸占,进行封闭式的抚养。
他被隔离在大自然,双亲,同龄人以外,在豪宅里陪着外祖母过着贵族般的生活跟读书。本名平冈公威的他,回忆童年时曾写道:“13岁的我,竟有一个60岁的情深的恋人”。他在他的自传《假面的告白》里面还说,自己最早被唤醒的感官记忆,是掏粪工跟军人的体味跟汗臭。
海明威说,对作家创作最好的礼物是,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三岛由纪夫备受呵护的童年,延续到中学。欣赏他的国文科老师鼓励他研读日本古典文学跟西洋文学,肯定他的作品并推荐他发表。
自恋、自虐、还有崇尚肉体之美跟暴力之暴所带来的冲击,是三岛由纪夫外在静谧的成长过程所塑造出来的性格特质。大量阅读,则让他“不知不觉间积累了用世界文学的视野,来审视日本古典文学的修炼。”
他说,日本跟希腊古典文学经常出现的“罪”的主题,一点都不抽象。然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文化的结论,却似乎只能跟同温层的人分享。因为他认定“日本古典具有一种力量,执拗地盘踞在日本现代人的心中”。这样的想法,得到有同样执念的川端康成高度肯定。
引领他走入日本文坛的川端康成,曾经如此评价他这名弟子说:“我早就希望这位最年轻的作家将人生写得扎实些,在古典与现代、虚空的花与内心的苦恼的结合取得成功”。
天真感性地幻想着恶魔
三岛由纪夫说他撰写小说的动机在于,“企图从深藏在内心里的那种可怕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因为他自知自己“总是天真地、非常感性地幻想着恶魔这种东西。”
恶,罪,魔,一直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里盘旋着。为什么,人们还会想看呢?因为,这里面总是有相对应的美,纯真,跟生命力。
1950年,一个年轻的僧人放火烧毁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金阁寺。原因竟然是,“我嫉妒金阁寺的美”。这个因为美而产生毁灭的真实故事,深深吸引了三岛的注意。他到现场,到僧人成长的东北去做调查跟访谈。五年过后,三岛由纪夫发表了小说《金阁寺》。
口吃孤僻的沟口,出生于舞鹤的贫穷乡间,“父亲说过,地上最美的东西是金阁”。住持父亲逝后,沟口到金阁寺成为学僧。他一边扫地一边跟自己说:
沟口终于得愿,可以日日夜夜与金阁寺相伴。身边有的是召G的住持,龌龊的同行同学。从小心仪的女子嘲笑他的丑跟缺陷,却甘心爱恋粗俗的情人。平安度过战争的金阁寺还是那么美丽辉煌,人的丑陋必须得到惩罚。
这个终点在哪里?放火烧掉金阁就是。
憧憬为理想献身的死亡
评论家曾问过三岛,可不可以改写火烧金阁寺的最后一章。三岛说,做I到一半却停止,那对身体健康很有影响。
全书最后一段是:“就像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该歇息一下了。我想,我还是要活下去的。”
写完《金阁寺》的三岛才31岁,他还要继续创作“自毁式的美”,一直到45岁自尽为止。
终其一生,三岛都对死亡抱着一种“甜甜的期待”,憧憬为理想献身的死亡。
《金阁寺》的内核就是美与死,这也是三岛由纪夫所有创作的出发点跟终点。
㈡ 金阁寺简介
链接:
提取码:617r
该小说取材于1950年7月11实际发生的纵火事件。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㈢ 金阁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
金阁寺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北区。
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一座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着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被昵称为“金阁寺”。
金阁寺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也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于1994年以“古京都的历史遗迹”的一部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
更多关于金阁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c722a1654843671.html查看更多内容
㈣ 简介金阁寺
金阁寺,正式名称为鹿苑寺,位于日本国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日本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
金阁寺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着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称为“金阁寺”。
金阁寺始建于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日本应永回年),在二战前日本政府就己将其列为国宝。1950年7月,寺中仅存的舍利殿被人纵火完全烧毁(即金阁寺放火事件),如今看到的舍利殿是l955年依照原样重新复建的,1987年又将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样子。
1994年12月,鹿苑寺寺院全境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
㈤ 金阁寺为何肠子流露在外就是凄惨呢
金阁寺为何肠子流露在外就是凄惨呢,这是作者为了表达战争的残酷性。
《金阁寺》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金阁寺》于1956年连载于文艺杂志《新潮》的一至十期上,并于同年由新潮社推出单行本。
该作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㈥ 《金阁寺》:美与撕裂的艺术
金阁寺的美学意义
1950年,日本京都的名胜古迹金阁寺被一名年轻僧人付之一炬,这一度成为震惊日本的大事件,也成为了三岛由纪夫写作本书的原型。
小说的内容结构不算复杂,本书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我”在十几岁时因为住持父亲的去世,而被托付到了金阁寺。“我”是一个面容丑陋的结巴,对于自己的丑陋而感到深深的自卑。
初次见到金阁寺时,“我”把金阁寺看做是美的化身:“世界上没有比金阁寺更美的东西”,但渐渐地“我”发现金阁寺的美逐渐内化为“我”的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阻碍。
在绝望之余,“我”将金阁寺付之一炬,在火焰燃烧之后,“我”放弃了原本与金阁寺同归于尽的想法,决定好好活下去。
当“我”随着身患肺病的父亲第一次拜访了金阁寺,金阁寺成为在“我”心中与外部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幻想中的美的象征。在外部压迫性的黑暗之中,金阁寺的光芒与美也格外耀眼。“毫不夸张的说,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美。”
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是希冀自己能够占有,“我”也不例外。因此,“我一想到在自己未知的地方已经有了堪称美的东西,就不知不觉充满了渴求和焦躁。”
“我”对于美的事物持有一种病态的、偏执的占有欲。如果“我”不能占有,那么“我”就是“被美疏远的东西。”
在脱离了想象的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之后,“我”一下子从金阁寺的幻想中抽离出来,面向战争的阴霾与死亡的危机。当“我”近距离观察时,却感受到了不协调的焦躁感。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呢?是不美的东西带来的才是美,是想象与现实的妥协。美的事物如果被固化,那么自然生发的美感也会逐渐消失。
如果自己真实看到的美好的事物与期待有所差距,免不了自欺欺人,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被压抑的欲望如果不能及时排遣,那么在下一刻爆发的时候,这股怨恨与压抑的能量足以将自己与美的事物一起撕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逐渐萌发了对金阁寺被毁灭的忧虑,希冀与担忧美好事物的毁灭是典型的悲剧美学心理。庄严的佛音与无常的命运,将金阁寺的生与我联系在一起。此时产生了一个存在主义的疑问,我们借由外部的投射来印证自己的存在感与存在的意义是正确的吗?
战败后金阁寺让“我”产生了异样的感觉,“我”本应该在对金阁寺的尘世之美中自己的理想之美,而不能因为对金阁寺的幻想破灭而毁灭自己。但是,“我”却不得不因为现实的驱策而走向了毁灭金阁寺的道路。
其中走向毁灭金阁寺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受到柏木的蛊惑。柏木在本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形象,是“我”极恶的化身,我们将在第三章着重分析。
在烧毁了金阁寺之后,我本想一同死去,但最后还是决定好好活下去。并不是我畏惧了死亡,而是发觉自己与金阁寺一起毁灭没有意义。金阁寺固然是美的事物,但同时也是我探索美的阻碍。
在烧毁之后,我如同经历了上帝审判之后的末日幸存者,在新的世界活下去。这时候,我将重新构建美,并且在对旧事物的撕裂中诞生新的美。
美的人格化:有为子以及女性的形体
少年时,“我”因为是结巴、天生体弱,因此免不了遭受欺凌。在第一章“我”对于年轻英雄的态度是充满着少年独有的骄傲,但同时也带着一丝破坏性,这是一种对于宿命的蔑视,也是阴郁的幻想。
内心阴暗的“我”在一次出行中遇见了一个明亮的女孩,她叫有为子,“我”在一瞬间就被她迷住。但由于“我”的不知所措,让“我”遭受到了有为子的厌恶。而“我”对有为子由贪恋变为嫉妒与痛恨,有为子成为一个“我”所抵抗的外部世界的缩影。
“我”诅咒有为子死去之后,意外发生了。有为子与一个逃兵恋爱并且怀孕,之后被医院发现后辞退。在被宪兵抓住的时候,三岛由纪夫用了一段特别传神的话来描写。
他写道:“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见过像她那样写满抵触的脸。……月光毫不客气地洒向了她的额头、眼睛、鼻翼、脸颊,她却一动不动地任月光清洗,仿佛只要稍微转转眼睛、动动嘴巴,被她拒绝的世界就会瞬间如雪崩般涌来。”
“我”嫉妒有为子身上具有的极致的美感,她与“我”一样,都是主动摒弃外部世界。但一个是阴暗之恶,一个是极致之美。三岛由纪夫通过美与丑、内在与外界、小我与大我的对比在这里进行了撕裂、碰撞、杂糅、扭曲。
而当有为子指向金刚院,“我”因为有为子背叛而感到高兴时,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男人击杀了有为子后自杀,对于有为子来说,她既背叛了爱人,也没有背叛爱人。不管过程如何,最后还是与爱人一同死去了。
“我也是通过这件事,开始可以直面任何事情。直面人生,直面感官刺激,直面背叛,直面爱恨,直面所有。我的记忆可以轻易地否定和无视潜藏其中的崇高。”
有为子以死亡给“我”上了一堂课,竟成为“我”的人生导师。在红叶、阳光与鸟声的对照下,死寂的白骨有着一丝妖异的美感。
之后在书中出现的花道师傅、大小姐、房东女儿等等都是一种美的化身,她们被“我”称为活着的有为子,当“我”拿着住持给的钱去嫖娼时,期间“我”又想起了有为子。
对于“我”来说,有为子是一个美的象征,因此“我”既向往又不想玷污她。“我”与妓女麻里子做爱,丢掉了童贞,同时也彻底告别了有为子。“我”终于被当做一个正常的男人来对待,但这种对待是不是可悲的呢?
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能够付得起钱,妓女就能够和他做爱。这种做爱完完全全是肉欲上的,不带有一丝情感,而如果带有情感反倒是麻烦。
而麻里子不排斥苍蝇停在她的乳房上,“我”猜测她的内在已经腐烂,这种腐烂是“我”对于女性与情欲幻想的破灭。
细心地读者会看到,每一次“我”的眼前出现女性的形象时,都是出于一种探求。少年时“我”目睹了母亲的出轨,之后对于母亲让“我”成为住持的野心感到厌恶。因此,“我”一方面极力排斥女性,另一方面希冀从女性中得到救赎。
这种救赎不是出于一种形体上的爱恋,倒像是一种精神的感知,女性的形体赋予了她们温柔的救赎形象,特别是日本作家很喜欢描写女性的象征意义。
三岛由纪夫是其中一位比较重视女性象征性的作家,他将情欲视为一种将人生升华的方式,在本书中,她们是对于“我”阴暗一面的弥补。
善恶的分析:鹤川与柏木的人物解析
鹤川在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不在乎“我”的外在,反而积极向“我”释放善意。这让“我”感到幸福,鹤川身上具有着人性的光辉。
鹤川的出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是“我”的阳光一面,是“我”对于世界认可的那一部分。而之后出现的柏木则是“我”极度阴暗的一部分。
之后鹤川的死亡意味着“我”心中光明一面的丧失,而得知鹤川可能是自杀之后,“我”心中的那个坚定的道德化身也就此死去。因此我彻底堕入地狱。
柏木有着似是而非的哲学观,他不因为自己的残疾(内翻足)而自卑,拥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拒绝了一个美丽少女的示爱反而与老太太进行做爱。
在于老太太的做爱的过程中,老太太的脸与少女的脸交替辉映,伴随着一种佛教哲学式的意味。
这种虚无主义的美学象征正是三岛由纪夫一生追寻的意义,他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死去,如同樱花一般绚烂。这本书也是三岛由纪夫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与文学之间的距离。就故事而言,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是极具艺术美感的。
他的美学理念与日本文化交融的同时,发展出了一套向内探索的弗洛伊德式的、艺术思想,这也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以及他本人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但是,如果将他的美学思想从故事中抽离,放到现实中去,放到他本人去审视,则未免令人不快;如果一个人按照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去指导生活,则内心是混沌与阴暗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时感到沮丧的原因,文学有着自己的边界,不能越界。而一旦越界,美的事物也会变成丑陋的事物。
当柏木罕见的没有亵渎美,而是用尺八吹奏了一首《御所车》时,我认为:“演奏者成就的短暂时间的美,把时间变成了纯粹的延续,无法重复不能回头,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的同时,也幻化为完完全全的抽象与创造。我在向往美的同时,也在遭受到美的折磨,因为我丑陋的形体与阴暗的内心配不上美。”
因为与老师发生矛盾之后,“我”主动出走,这次出走也是一次觉醒的时机,与老师疏远之后,“我”开始思索之后的人生,并且产生了很多琐碎的思绪。
向柏木借钱之后,“我”离开了金阁寺,有时候怀念死去的父亲、有为子、鹤川,比起生者,死者的身影更加令“我”怀念。
在车厢上听到其他人对于金阁寺与住持的讨论,“我”感到诧异与厌恶,因为在“我”的心里,车厢上是现实世界,而金阁寺是彼岸的世界。
当“我”看到日本海时,突然想起柏木的那句话:“人们是突然变得凶残的,比如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无所事事望着透过树叶漏在地上的阳光。杀意往往产生在这样的一瞬间。”
于是“我”产生了将金阁寺烧掉的念头,毁灭金阁寺就是毁灭永恒的美。
人们的生存靠持续恒久的时间凝固物来确定,而毁灭这种恒久的时间凝固物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岛由纪夫通过对美的探求与川端康成有着相似之处,毋庸说他们出自一种日本式的内在精神启发,自杀不过是他们追求美的一种方式。对于读者而言,能够从文学中接受不同理念,学会审视就已经足够。
㈦ 金阁寺的简单介绍
金阁寺是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
鹿苑寺寺名源自于寺院的创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法号·鹿苑院殿。山号为北山(ほくざん)。寺纹为五七桐。该寺院是在义满死后,将他原来的北山山庄改成的寺院。舍利殿本是室町时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筑,但是于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阁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烧毁,并于昭和30年(1955年)重建。
金阁寺的特点:
重建后的金阁是木造的3层楼阁式建筑,位于鹿苑寺境内,镜湖池(きょうこち)的南岸。屋顶是宝塔形状,并有只铜制的凤凰。虽然是3层建筑,但是由于一层和二层之间没有做出屋顶的延伸,所以形式上是“二重三层”。
一层没有贴金箔而是用木头制作,二层与三层的外面(包括围栏)全部贴满金箔。三层的内部也是全面贴满了金箔(地板除外)。一层与二层的平面是同样形状和同样大小的,正面5根柱,侧面4根柱。一层与二层使用了贯通的柱子,使构造一体化[9]。三层小了一圈,每边3根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金阁寺
㈧ 日本金阁寺,东大寺,大板城公园哪个值得去
我个人觉得是金阁寺。比较有名。我在日本生活了10多年。东大寺没有金阁寺好看,大阪城公园没什么特色。
㈨ 日本金阁寺资料(急需)
1397年足利三代将军义满在衣笠山的东麓修建了北山殿,作为隐居之处。后依照义满的遗言将北山殿改为寺院,并被命名为鹿苑寺。因镜湖池畔的三层殿阁的2—3层外包金箔,故通称金阁寺。它不仅是安置佛舍利的佛殿,同时又因位于池畔,观赏性极高。1950年被僧徒放火烧毁,五年后又恢复原貌。1988年全面贴上了金箔。在庭院的池子里,表现佛教世界的奇岩、鹤岛、龟岛、九山八海,样样俱全。金阁寺与这个庭园,将那个时代的传统公家文化和新兴的武家文化融为一体,象征着受到禅宗影响的东山文化,是室町时代的代表作。金阁寺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又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名胜。
进门,镜湖池上的金阁寺就不容分说地撞进眼睛,满目滴绿的庭院,金箔贴就的金阁明亮如画,仿若虚幻。低的小荆棘,低的小草丛,底的石头,连靠近金阁的松树也修剪得低首徘徊的样子,全心全意地烘托着三层阁制的金阁寺,尖顶的金凤凰在午后的阳光里样子随便你用什么词形容吧,反正骄傲的凤凰怎么都当得起的意思。
其实,金阁寺是鹿苑寺的一部分,因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舍利而着名。第一层是宫殿式建筑法水院。第二层是武士住宅样式的潮音洞。第三层是中国样式的究竟顶。第二、第三层贴以纯金金箔,是以分外金碧辉煌。临湖而建,倒影若水中金焰。屋顶金凤凰更是光芒统领。无论从哪个角度瞻望,都那么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