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美国为什么投原子弹打日本

美国为什么投原子弹打日本

发布时间: 2022-09-20 11:19:37

㈠ 美国为什么要用原子弹打日本

因为,德国1945年4月30日,已经投降了。欧洲战场结束了战斗。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远东战役,解放东北。加快结束太平洋,以及东南亚的战斗,加快进程。美军占领冲绳之后,轰炸机可以直飞东京进行轰炸。
而此时,日本内阁跟军部大本营,拒绝投降,誓死抵抗。
美军为了减少伤亡,而且,又要震慑日本,所以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广岛20万人的城市,瞬间消失。美国威胁如果不投降,就往东京投原子弹。
所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南亚,中国,朝鲜的700万军人,立即缴械。

㈡ 美国为什么向日本投原子弹

为了粉碎日本扩张,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战结束。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 月9 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 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岛、冲绳岛等地的激战中体现中顽抗到底的精神,让美国高层意识到日本人的疯狂,因此需要彻底打击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对苏联的一种威慑,杜鲁门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未来美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为了对苏联形成有效吓阻,美国决心使用原子弹,起到威慑苏联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测试,武器必须经过实战测试,丢在敌对国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为了解武器的杀伤状况。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的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粉碎了日本的扩张计划,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㈢ 二战后期美国为什么要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许多人常常都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二战后期,美国明明已经取得了一边倒的优势,为何还要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呢?

本挂在线上,没有轻言要对日作战,但美军原子弹炸响后,苏联的一切规划都乱了,他们阵脚大乱,最麻烦的是时间慢了。虽然华西列夫斯基早就在边境秘密进行了布置,可谁都没与日本政府不断传声的苏联明白——日本政府的决心已经到了推一把就会垮掉的地步。


在花了几天消化掉原子弹这个新生事物后,恍然大悟的苏军迅速对日军发动了攻击,他们此时已经不奢望能打到北海道,而是期望攫取最大的远东利益。然而当天上午美军就出动了第二架轰炸机“博克之车”,轰炸了长崎。

很快,心灰意冷的日本政府选择了无条件投降,苏联的参战、美军恐怖的超级炸弹,再加上天皇得知“国统可以得到存续之可能”的消息后,日本再没有打下去的打算。这一投降,美军就获得了绝对的战略胜利,美军很快踏上并占领了日本全岛,然后还北上进入朝鲜,直到碰上苏军,然后在北纬38度划了条线。


空出手的美军不仅在朝鲜顶住了苏军的南下,还在中国帮助国民政府来了次“大搬运”,通过海运、空投和其它辅助运输,大量的中国军队被送进了东北,其中甚至包括共产党的军队(长宁空运),这直接遏制了苏联有可能耍赖不走的行为,并迅速瓦解了各地的日本军队。


最后一点,美军丢原子弹还有做实验的因素在内,曼哈顿工程属于二战中的超级工程,耗资巨大,动员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作为超级工程的产物,原子弹如果不用出去,就太划不来了。

实际上,对日使用原子弹,与曼哈顿工程相关人员对杜鲁门的游说有关,他们成功的让总统理解到“此时不用,过期作废”的道理,同时也通过“三位一体”核试验,让杜鲁门明白自己并没有投资错误,他掌握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战略武器。

㈣ 二战时,为什么美国要用原子弹炸日本

美国之所以使用原子弹是处于两个目的:
1。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另美国人后怕不已,进攻太平洋上的小岛就遭到了日本人惨烈的抵抗,美军损失惨重,更何况是进攻日本本土,在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曾预计进攻日本本土会牺牲50万-100万美国士兵的生命。所以这样危险的赔本买卖美国是不会干的。
2。美国人刚刚研制出了原子弹,但并没有投入实战,正好可以在日本试验一下,一则可以避免大量士兵的牺牲,二则可以验证原子弹的威力,三则可以向前苏联展示美国的核技术——恐吓前苏联。
呵呵~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该死的日本鬼子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

㈤ 为什么美国要用原子弹炸日本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那么,为什么美国要用原子弹炸日本?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为什么美国要用原子弹炸日本吧!

为什么美国要用原子弹炸日本?

认识上的两大误区

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使冥顽不化的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武士道精神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一直都以顽强和宁死不屈着称,很少有日军主动投降,甚至是在战局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日军也宁可选择自杀冲锋或是“神风特攻”之类同归于尽的方式也不愿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尽管美军已经攻占了冲绳,兵锋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认为日本肯定还是不会投降,一定会死撑到底。美国依靠原子弹,才彻底粉碎了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从1945年2月开始的战略轰炸和代号“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柯蒂斯·李梅少将在1945年1月担任美军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后,对日本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采取了夜间低空投掷燃烧弹的新战术,史称“李梅火攻”,从3月到7月底,美军总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0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其中7月投弹就超过4.27万吨,美军计划8月的投弹量将超过10万吨!有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毁面积最高,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为71%。在空袭中死亡约23万人,伤47.6万人,失踪2.4万人,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3月9日夜间,一个晚上的空袭就造成东京10万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伤亡人数。

173架B-29轰炸机夜袭富山市,将其夷为平地

由于这样恐怖的空袭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恐慌,李梅又结合空袭实施心理战,通过空投传单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将要轰炸的地点和时间,这就更加剧了平民的惊恐,共有850万城市居民逃往乡村,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达50%。加上工厂厂区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如航空工业厂区被毁60%,直接导致军事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3%,飞机发动机产量下降75%,飞机机身产量下降60%,电子设备产量下降70%,飞机月产量从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达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储备为四十万吨,美军第315轰炸机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进行了重点轰炸,共投弹9100吨,至8月,日本炼油能力下降80%,石油储备在轰炸中被焚毁近六万吨,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几近崩溃,毫不夸张地说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

1945年6月4日,美军轰炸神户港口,炸弹如雨

同时,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橡胶、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铁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依赖进口。因此美军决定实施攻势布雷,封锁日本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从3月27日至8月15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

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着,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饥饿战役”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切断了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1945年8月与1945年3月相比,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在这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所以经过近半年的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日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赖以维持战争的国家机器已经基本崩溃,此时几乎是全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但是枪里没有子弹,飞机没有燃料,肚子里没有吃的,光靠精神还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弹,日本也撑不过一两个月了。

第二种说法是,扔了原子弹,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陆了。美军确实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但这只是预案。熟悉美军情况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哈尔西上将和斯普鲁恩斯上将两人各自带着一个参谋团队,当一个团队在前方指挥作战时,另一个团队就在后方策划下一场战役,一个战役结束再转换角色。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陆的“奥林匹克”计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如果真要实施的话,完成各项战役准备至少要到11月,日本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个时候——即使不投原子弹。

正如美国战略轰炸评估委员会那份着名 报告 所说的:“根据战后对当时局势和日本国民经济状况的完整调查,期间包括许多前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协助和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发动前,日本一定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即使没有投下原子弹,或者苏军没有出兵东北。正式的登陆行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日本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

所以,投原子弹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

日本,快点投降!

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坚持不了一两个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会投降,但是美国人却等不了那么久了!因为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参与对日作战,同意了苏联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外蒙古独立的现状须予维持、恢复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来共同经营、苏联在东北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这些条件如此优厚,使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向睿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甚至有人认为因为罗斯福沉疴重症在身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罗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国在太平洋反攻阶段最艰难的时候,以血腥残酷闻名的硫黄岛战役就发生在这时,美国很清楚,随着战线越来越向日本本土推进,日本的抵抗也就会越来越顽强。作为同盟国阵营一员的苏联怎么可以在对日作战问题上袖手旁观?苏联也得参加对日作战,而且是必须的!当然,为了换取苏联出兵的那些条件,损害的都是中国的利益,又不是美国的利益,出卖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从而减少美国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战争的发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坚持不下去,苏联出不出兵都已经无关大局。而且苏联这时候出兵那真就是来摘桃子,捡便宜了。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就出兵对日作战,德国于5月9日投降,也就是说苏联将在8月9日前后出兵。所以那时美国最着急的就是要让日本在苏联出兵前投降,这样就可以不用兑现许给苏联的优厚条件。但是一向顽固的日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就让原子弹来当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较确切地说,原子弹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动日本尽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弹更不是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推进原因。但这一切,既不是为了消灭军国主义,也不是为了美国大兵,而是为了向苏联“赖账”。

让全世界看看原子弹的威力

除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特别是要在苏联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国扔原子弹还有一个原因,那更是着眼于战后的考虑。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原子弹的,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强,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无从了解。如果没人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美国投入了20亿美元(1945年20亿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0亿美元,如果以黄金价格来比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80亿美元)的研制经费,总得最后听个响吧,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美国的纳税人一个交代,你看我们花这么钱搞出了这么厉害的武器,还是值得的。

这也是美国把原子弹的第一个袭击目标选在广岛的原因之一。因为从1945年3月开始的战略轰炸中,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被摧毁的面积都超过了50%,早已经是一片瓦砾废墟,再扔上一颗原子弹,谁知道是原子弹炸的还是之前B-29的功劳?另外,城市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区的范围在直径5公里最合适,这样的城市规模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原子弹的威力。

因此被美国列入第一批原子弹袭击的四个城市是:广岛、小仓、长崎、新潟,其中广岛和小仓两个城市为首选目标,长崎和新潟两个城市为备选目标。这四个城市的共同点就是,在此前的战略轰炸中,都只遭到轻微的破坏,城市基本上比较完整,而且城市直径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来检验原子弹的威力。

特别要说的是广岛,是日军指挥中枢之一,甲午战争时期就是日本大本营所在地,二战后期是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观察者网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编制级别最大的单位,而当时日本本土总共只有两个总军,第一总军司令部在东京)。同时也是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和中转枢纽,设有规模巨大的军需品、军火仓库、码头设施。此外广岛市区的东部还有铁路中转枢纽和军火制造、船舶维修等军事工业企业。

将广岛列为第一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以为广岛没有关押盟军战俘,也没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实在广岛关押有23名盟军战俘,主要是在对日本本土空袭中被击落飞机的机组人员,他们中有10人死于原子弹轰炸。

所以,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一是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二是出于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和话语权的考虑。果然正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一颗大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城市,这样的威力绝对令人震撼,也使人对美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敬畏,美国也因此凭借原子弹的核垄断,稳稳地座上了战后世界新霸主的宝座。

㈥ 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核弹

减少美军士兵伤亡,关于原子弹威力的测验,美国向日本投核弹是为了加速战争进程。

日本的史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对日本投降原子弹,主要是为了观察原子弹在实战中所具备的威力。可以看到,在原子弹被研究出来后,日本是唯一被投放且成功引爆原子弹的国家。

相关信息:

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杀伤力非常惊人。

当时广岛约有30万人口,在这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直接抹去了超过一半人口的生命。日本战后统计,在原子弹爆炸的中心点,方圆14平方千米的建筑物直接被夷为平地。

㈦ 美国为什么给日本投原子弹

(1)

美国的B-29飞机的航程有限,原子弹的投放飞机的起飞地点在日本较近的提尼安岛上,从美国本土运送两颗原子弹到提尼安岛上,要用军舰,而且这段路危险很大。日本海军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潜艇,随时有可能偷袭美军运送原子弹的军舰。那么,美国冒的风险也太大了。(2)

当时美国制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弹只有三颗,其中一颗已经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弹实验厂做实验引爆了。而仅剩的两颗原子弹,美国竟然都用于攻击已经没有很强战斗力的日本,而且还是投射在平民区。如果未来几个月内美国突发意外需要原子弹怎么办?而且攻击平民区与法西斯又有何区别呢?(3)

有很多人看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电影和照片资料,但是,原子弹爆炸过后谁有能力在强烈的核辐射区进行摄影或摄像,日本当时没有任何一种防辐射的装备。此外,电影资料还有一些问题,一些“幸存者”在爆炸后从废墟中出来后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经过训练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幸存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4)

从战争结束到今天,从未发现过一个可以直接证明在广岛和长崎有过原子弹爆炸的人。有些“幸存者”只看到有大火产生,另一些“幸存者”以自己所谓“受到辐射烧伤的”伤痕,实际上只是火烧伤的痕迹。(5)

在二战末期,美国飞机的经常对日本的一些大城市狂轰滥炸,大多数市民都跑到乡下躲避,广岛和长崎也不例外,实际上,据一个在广岛的日本老人介绍,1945年3月以后,在广岛市的市民已经不足五万人了。当他在四月离开广岛到乡下时,广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当然长崎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日本政府所称的两颗原子弹最后造成近30万人死亡,这个数字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6)

为了研究原子弹辐射的危害,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在广岛和长崎两地进行了土样的秘密采集。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土的土质与普通土几乎没有区别,辐射剂量并非超常。而且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在几百年内不可能生长植物,人在该地区生活也相当危险,对其后代的影响十分大,但是这又与今天广岛的事实相悖。(7)

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运用巨型计算机的有限元分析法,对在新墨西哥州、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的电影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后,其结果发现三份图像是同一颗原子弹的,只是在同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摄的,就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种种令人不解的疑问和新的发现,不得不令人对美国是否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产生疑问。只是核武器的事件的极其特殊性,这种疑问没有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但是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永远埋没。

原子弹爆炸

㈧ 美国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看来,美国人之所以要直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还与杜鲁门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

一个是美国政府当时最关注的是战后东欧事态的发展。战争必胜当时几乎已成定局,是否使用原子弹已无关紧要。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原子弹这一事实本身,以及这种炸弹能够显示的无穷威力,足以对整个世界包括其盟国(前苏联和欧洲)产生巨大的威慑。一方面对树立战后美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有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战时的盟国、战后必然的对手—前苏联人能够接受美国制定的战后世界的计划,尤其是在美方与盟友之间有争议的问题上,能够将美国的意志强加给前苏联人,迫使他们接受美国提出的关于中欧和东欧的建议。

正是基于此点考虑,原子弹在杜鲁门总统的政治、外交底牌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召开“波茨坦会议”时,杜鲁门就是为了能够将原子弹的王牌带到会场,而将原定于7月1日的开幕日期拖了半个多月。直到7月17日,在美国第一次核试验完成后的第二天才开幕。罗伯特·奥本海默曾说:“我们受到不可思议的压力,一定要在三国首脑波茨坦会晤之前试验原子弹的填药。”很明显,原子弹的首次试验是存心赶在“三巨头”会晤之前进行的,以便对苏形成威慑。

而在投掷原子弹的具体时间安排上也是精心考虑的。

“曼哈顿工程”的参加者菲力普·莫里逊说:“我可以作证:8月10日对我们一直是个神秘的期限。我们必须不顾一切代价、冒任何风险,在这个日期之前将炸弹制成。”

一本在日本印行的《关于原子弹轰炸后果的白皮书》中这样指出:“对于不了解雅尔塔会议内情的科学家来说,8月10日的确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神秘的期限,但对于美国政治领袖来说,他们明白这是前苏联向盟国保证的参战日期。”

虽然,西方国家曾多次破坏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保证,但他们并不怀疑前苏联会信守诺言于8月10日对日宣战。为此,美国一定得赶在8月10日之前采取行动!要制造一种假象:仿佛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苏军的打击,而是美国的原子弹。另一方面,在此刻展示新武器的可怕威力,还可以使战后的世界对美国俯首听命。

一个是美军拟定的攻取日本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1945年9月占领日本本土南部。1946年3月攻占东京。但鉴于日本顽抗的立场,盟军将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征服日本,估计会损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而倘若首先使用原子弹,则情况将会大为改观。

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把20多亿美元花在了原子弹的研制上,政府官员们认为无论如何做一次试验是十分必要的,既然要试验,与其投在无人知晓的荒漠之上,不如扔在敌人的头上,以雪珍珠港之耻。

从以上这几个观点出发,原子弹的使用首先能够使美国达到长远的政治目的,又能取得军事上的直接优势,同时也获得了原子弹实战使用的效果,一举多得。

正因为形势的需要,使得杜鲁门终于把罗斯福一直犹豫不决的事情敲定了下来。不过此时的杜鲁门似乎还良心发现,在他授意之下,从1945年7月27日~8月1日,美国每天都出动飞机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发《波茨坦公告》和其他传单。传单上这样警告说,如果日本还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内容,它们将会受到更猛烈的空中轰炸。而且,每次传单散发后1小时,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次普通炸弹的猛烈轰炸。对于这一种先抚后杀的手法,顽固的日本政府一点也不担心。

终于,到了8月2日,执行轰炸任务的特殊大队机群进行了最后演习。

8月2日,大队接到命令,派出7架B-29飞机轰炸广岛。其中一架飞机运载原子弹,由大队长蒂贝茨亲自驾驶,另两架飞机担任观测,3架飞机担任气象侦察。此外,还有一架飞机作为预备队,留在硫磺岛机场,随时准备替换发生故障的飞机。在轰炸以后,还指定有两架飞机进行效果检查。第20航空队负责担任援救任务。

8月5日下午2时,用蒂贝茨母亲的名字命名、代号为“埃诺拉·盖伊”的B—29飞机装载了原子弹,弹身上满是用铅笔写的给日本天皇的信。这天晚上,飞行员们吃惊地从蒂贝茨那里获悉,他们要执行的具体任务是扔一颗破坏力相当于2万吨4N4炸药的特殊炸弹。

5日傍晚,最后的检查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原子弹安然无恙,飞机随时可以起飞。

起飞前,机组人员每人领到一副电焊工用的护目镜,以便在炸弹爆炸产生强烈闪光时护住眼睛,接下来进行祈祷仪式,机组人员都把头低下来,由年仅27岁的德教牧师威廉·唐尼进行祈祷:“……上帝啊,我们向您祷告,愿战争早日结束,和平早日重临人间。上帝保佑今晚飞行的飞行员安全无恙返回……”这是所有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

㈨ “二战中,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

1、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采用“蛙跳”越岛的作战方式一路节节胜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会更加激烈,虽然美军在火力上已占有绝对优势,但代价却越来越大。所以美国必须找到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战胜日本,原子弹是最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2、自欧洲战场结束以后,苏联和西方阵营已经貌合神离,而通过自诺曼底登陆后,东西两线对德作战的战况评估,虽然德国将主要防御力量置于东线。

但苏联军队的推进速度仍快于西线盟军,这让盟军认识到一旦和苏军撕破脸,一定会被苏军打出第二个敦刻尔克撤退。为了达到威慑苏联和避免直接对抗的双重目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最合适的一种手段。

(9)美国为什么投原子弹打日本扩展阅读

广岛的事件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相,对外宣称是有一枚陨石陨落在广岛市。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还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

但1945年,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着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国联的义务,接受国联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

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从而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宣布投降。

㈩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轰炸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不过在二战期间,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就是美国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轰炸日本的原因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美国轰炸日本的原因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比较确切地说,原子弹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动日本尽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弹更不是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推进原因。

除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特别是要在苏联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国扔原子弹还有一个原因,那更是着眼于战后的考虑。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原子弹的,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强,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无从了解。如果没人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美国轰炸日本的过程

1945年4月,为了确定原子弹轰炸的城市,美国“曼哈顿工程”的负责人与陆军航空兵的专家组成目标选定委员会,要挑出4座日本城市,2座为首要轰炸目标,2座作为备选。

最初的候选名单是由美国陆军航空兵战略航空参谋长诺斯塔德列出的17个日本城市,依次为:东京、川崎、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广岛、吴、下关、山口、八幡、小仓、熊本、福冈、长崎、佐世保。

从军队的角度来说,目标重要性越高,震慑效果越好。因此,城市当时被破坏的程度至关重要,已经被破坏的程度越小,越可以准确评估原子弹的威力。其次,投放城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最好将破坏控制在一定范围,更方便美军专家事后评判其威力。这样,东京、大阪、名古屋这几座面积大、同时已破坏严重的城市就剔除了,佐世保、吴等小城市也随后被删除。

多方考虑后,5月10日至11日,委员会选定了第一批城市:

1.京都,AA级目标

2.广岛,AA级目标

3.横滨,A级目标

4.小仓,A级目标

这些目标都有共同的特征:

1.军事、工业潜力高,要么是军备供应和生产中心,要么是重要的指挥部或军队集结地。

2.城市直径在4.8km以上。

3.地形平坦,爆炸冲击波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战局时刻变化,讨论也更加细致,委员会在5月28日选定了新的目标城市,并与军队协调——投放原子弹之前,禁止对这些城市常规轰炸。

这4座城市,按轰炸的优先级排列是:

1.京都,日本的故都,100万人口的巨大工业城市,战争后期最重要的军事生产中心。

2.广岛,日军指挥中枢之一,第二军总区司令部所在地,同时是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这里有规模巨大的军需品、军火仓库、码头设施,此外城东还有铁路中转枢纽、军火制造、船舶维修等重工业设施。

3.小仓,小仓兵工厂所在地,厂区长达1.3公里,宽0.8公里,附近还有铁路车辆厂、机械工厂和发电厂。

4.新潟,濒临日本海的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座炼铝厂、一座巨大的钢铁工厂、一个重要的炼油厂和一个油港码头。

但是“曼哈顿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把这份名单提交给马歇尔时,遭到了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反对。史汀生在20世纪初担任菲律宾总督,其间多次造访京都,对这座优雅而美丽的千年古城感情很深。史汀生称,京都对日本人有巨大的感情价值和宗教意义,如果将其毁灭,将给战后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格罗夫斯显然不接受这个理由。他反驳道:京都市区里有264公顷已查明的和195公顷待查明的工业区,正在生产机床、精密机械、飞机零件以及无线电和火控仪器,是最有价值、最重大的军事目标。但史汀生坚持己见,并向马歇尔力陈不可轰炸京都的 文化 、政治理由。

无奈的史汀生找到了杜鲁门总统,劝说他将京都从名单中划掉,并继续禁止对其常规轰炸。杜鲁门同意了。

但是,美国军方和科学家仍然坚持京都为首要目标,他们列举了一条十分实际的理由:京都坐落在盆地中,街道都是方形网格状,最适合评估原子弹轰炸效果。7月21日,陆军部向在波茨坦开会的杜鲁门总统发去电报,请求把京都重新加入轰炸名单,结果仍被拒绝。

7月24日,作为京都的替代品,长崎被列入原子弹轰炸名单。但是这里地形多山,并不能很好地测试原子弹的效果,所以,1945年7月25日,杜鲁门最终下达对日进行原子弹轰炸的指令时,目标城市的优先级为:广岛、小仓、新潟、长崎。

8月6日,美军对广岛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轰炸。8时15分17秒,“恩诺拉•盖伊”号炸弹舱门打开,原子弹“小男孩”从9600米的高空中笔直地落了下去。8时16分整,“小男孩”爆炸了。按照日本政府的估计,8月6日当天广岛市内的市民人口约为28万到29万人。

8月9日,美军准备对第二目标小仓投弹,并将长崎作为备选。但小仓的天气十分不利,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博克之车”在云层上空穿梭了3次仍未找到缺口,最后只好向第二目标长崎飞去。

此时长崎上空的云层也很厚,云量达8/10,“博克之车”第一次通过时未能找到目视投弹目标。按照规定,机长斯韦尼在这种情况下应带弹返回。投弹手比汉突然发现两块云团之间有个大缝隙,第二投弹点三菱重工长崎兵工厂清晰可见。

于是,10时58分,比汉扔下了原子弹“胖子”。爆炸中心浦上地区是天主教徒集中地,2万名天主教徒中1.5万被炸死。长崎市民总计有19748人在爆炸一周内死亡。

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原子弹实战也就宣告结束,满目疮痍的广岛、不幸被轰炸的长崎成为日本永恒的伤痛。

美国轰炸日本影响

日后,美军开始使用破坏力惊人的B-29超级堡垒(Superfortress)空袭日本,与B-29相比,杜立特空袭造成的破坏着实微不足道,据称空袭后不久,遭轰炸的设施就都修复一新。杜立特机队对8个主要目标,5个次要目标实施了轰炸。在东京,目标包括一座燃料储藏仓库,一座钢铁厂和数座发电厂。在横须贺,McElroy中尉驾驶的13号机投下的炸弹中,至少有一枚炸到了几近完工的日本帝国海军龙凤号航空母舰,使航母不得不在船坞中躺到11月方才完工出航。另外有6所学校和1家陆军医院也遭到了轰炸。

尽管轰炸效果很小,但空袭的消息一经发出,美国上下一片欢腾。之前从珍珠港遭袭,到日本接连占领东南亚领土和岛屿,媒体报道的一向都是坏消息,在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从前线传来的胜利消息来鼓舞人心,无论胜利来自于多么小的一场战斗。

杜立特空袭也对日后二战的战略形势产生了影响,尽管在当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空袭使得日军意识到了本土防御的脆弱,随即从各条战线上召回部分部队安排本州岛的防御。在印度洋上,由南云忠一大将指挥的主力航母作战群拥有五艘速度极快的大型航母,所携带的舰载机队也属帝国海军中最强的一支。这支舰队的存在沉重打击了英国皇家海军和盟军在印度洋的物资运输航线。南云的舰队曾一度挺进至最西面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对部署在那里的英国港口和皇家空军机场实施了数次空袭。然而杜立特空袭迫使日本为了防守本土,将南云的舰队召回了日本,从而一下子缓解了对印度洋上皇家海军的压力,更使得战备物资得以较安全地由商船运抵印度后再输往中国。这样看来,杜立特空袭迫使日本下了一子败棋。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7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8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21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1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6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1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5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102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6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