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基石在哪里
㈠ 日本人危机意识狠强,试运用地理知识结合日本自然环境,说明原因
1、日本的版图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却比四川还要大。地峡人多,资源匮乏,具体为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矿藏太少,在日本,最长的河流才300公里,而在中国,随便哪条溪流也比这个长,没有领土,侵略就难以维持生存;
2、日本地处狭窄的海岛,又处在大陆板块碰撞的活跃地带,千百年来遭受着地震、海啸的威胁。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机意识。
所以日本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储备体系,日本的财力储备相当雄厚,外汇储备是全世界最高的,目前已增至8060多亿美元,黄金储备也有104多亿美元。物资储备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钢铁及众多稀有金属等,而且还有粮食、木材、大豆、动物饲料等。日本的战略储备物资分为法定储备和任意储备两种类型,也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企业储备两个部分。
㈡ 二战后至今,( )-直是日本对外关系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发展与美国息息相关,日美同盟是日本对外关系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8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 ——《军事博览报 》
材料二 日本首相小泉日前表示,在9月下旬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他将表明日本在不修改宪法的条件下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向。和以前相比,小采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因此,日本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㈢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理论和表现,具体一点啊
日本的忧患意识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来自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即通常所说的“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等。这种忧患意识在日本无所不在。
第二种是来自社会压力的忧患意识。例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目前公布的 " 日本 将来人口推测 " 报告显示 , 到2055年 , 日本人口将 减少至 8993 万人 , 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 40%, 是目前的2倍。对于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 , 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种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 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 , 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例如孔子 "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 、孟子 " 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 " 的教诲等 , 似乎就是针对日本而言 , 使日本人受益极多 , 非常推崇。
(3)日本的基石在哪里扩展阅读: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八国集团成员。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㈣ 想买一款日本的蛤基石,有没有好的建议
现在的蛤基石在市面还是蛮贵的,但是一款好的就有收藏价值,这要看你自己怎么去理解,好的有收藏价值的大约在一万左右吧,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在网络上仔细查找,有好多卖这方面东西的网店!
㈤ 日本曾经窃取中国多个地方的古砖,做成一个基石,然后基石上立了一个碑,是叫什么名字
八纮一宇塔位于宫崎县宫崎市中心部的平和台公园内(二战前被称作“八纮台”),正式名称是“八纮之基柱(あめつちのもとはしら)”,由当时的着名雕刻家 日名子实三设计完成,现称“平和之塔”。该塔是1940年(昭和15年)为庆祝“皇纪2600年”而修建的,从5月20日开始施工,到11月25日完成,总共有超过6万人参与建造。塔高37米,四隅分别是和御魂(にぎみたま)、幸御魂(さちみたま)、奇御魂(くしみたま)和荒御魂(あらみたま)的雕像,正面中央是秩父宫雍仁亲王亲笔题写的“八纮一宇”文字雕刻,内部是神武东征记絵画。
修建者的设计是,塔身只用宫崎出产的石头,因为宫崎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出生地,以标志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塔基的石头,则是陆军大臣的坂垣征四郎号召在亚洲各地的军队“捐献”的,并且要是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珍贵石材。于是,塔基的372块石头中,1块掠自库页岛,123块来自朝鲜,来自中国的有238块,占64%;还有一些是日本侨民捐献的加拿大、秘鲁、新加坡、菲律宾的石头。石塔正中是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题写的“八纮一宇”四字。四面的浮雕为“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民族协和”、“万世一系”的图样,塔的背面至今还镌刻着日本皇纪2600年以来日本对外用兵所侵犯的国名、地名等武功战绩。“八纮一宇”塔经历沧桑风雨,一些石头表面已开始风化,但这些石头的来源地仍依稀可辨,其中有泰山石、庐山石、“南京中山陵”、“武汉黄鹤楼”、“朝鲜总督府”、“万里长城多天部队”等。这种抢来的石材既可证明皇军所到之处,又可炫耀“皇威”。修建该塔建筑费用1000万日元,500万日元由国库出资,其余的500万日元来自普通民众的捐款。命名为“八纮之基柱”,统称“八纮一宇塔”。
1940年日本从各个占领地征集材料而建成的纪念物,位于宫崎县西北60米高的丘陵之上,被称为“日本第一高塔”。八纮一宇是日本军国主义格言,也是二战时期日军宣扬东亚战争正当性的用语,意为“天下一家”。为树立天皇的宗教权威,日本统治者神武天皇下达“八纮一宇”诏书的神话,即完成“征服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于一个屋顶之下”的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口号而在日本社会家喻户晓。
㈥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
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为什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资循环经过一圈虚拟经济后,没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业,反专于一个不断吹大的泡沫行业。广场协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6)日本的基石在哪里扩展阅读:
判断方法
如何辨别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判断出现差错,出台了错误政策的情况下,哪个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大?对于这个问题速水优认为:“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
比方说,在当时东京地价暴涨时,人们所举的一个在当时很难分辨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理由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一个是,在经济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时,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
中央银行在进行政策判断时,不能光注意哪个风险的概率高,还要关注在政策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哪个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高这一问题的评价。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显示了.
对于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成是真实的这一错误,从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点,当时的日本银行的认识是不足的。”
在速水优看来,放任泡沫的扩大所造成的损失,远比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而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大。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80年代后,支撑日本战后30多年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都渐渐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而这时出现的日元升值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点。
日本当时应利用这一危机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却只顾眼前的经济繁荣,从而放任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结果该改革的没改革,该调整的没调整,不仅白白浪费了4、5年的大好时光,而且给以后的经济体制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㈦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7)日本的基石在哪里扩展阅读
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36~1912)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㈧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当时有利于日本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条件外,还有许多国内因素,比如日本是单一民族,有强烈的一致性和文化同质性,有学习外部文化的传统,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识字率高以及有古老的天皇制即传统的权威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人的世界观和现代意识相对成熟,武士所起的作用及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性。首先,日本人的世界观和现代意识相对成熟即启蒙运动的作用,这是个关键因素。在从传统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中,西欧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变革,这除了“第三等级”的兴起和发挥作用外,关键的一点是在变革以前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下级武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是一个军事集团,是一个文化集团,还是一股革命势力。作为地主武装,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曾有过,但日本的封建武士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他们以杀伐为荣,并勇于切腹自杀,这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特别坚强的性格,其军人的职业性和战斗性都高于其他国家的封建卫士。同时,日本的武士又是一个文化集团,学文习武是武士的两大职责。长期以来,他们垄断着日本文化,这又使他们比一般的封建卫士高出一筹。除此,日本的武士还是一股革命势力。
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大量削减他们的俸禄,他们“恨主如仇”,产生了革命思想,并最早接受了欧洲的近代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他们不仅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和视死如归等传统价值观,而且具有开阔的视野,有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伟大抱负。
先进的西方战胜落后的东方是不可避免的,要打破常规,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力量,而日本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就是这种力量,他们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当革命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便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领导责任,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性即分封制框架结构起了作用。
小编认为这三要素缺一不可,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推动力,但也佩服日本人的果断,以及吸收新的东西的能量。
㈨ 日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明治维新还是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日本拥有1600-3000万人口,土地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清朝面积是1316万平方公里,沙俄面积为1410万平方公里,他们的体积都是日本的30多倍。为什么至今我们很多人称日本为“小日本”,这和他们的土地面积、人均资源、领土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稀少、人口密度超大的小国却几乎吞并了整个亚洲,并将自认为是超级大国的苏联和美国打得满地找牙。而奠定这一切成功的因素很多人都误认为全是明治天皇的功劳,其实不然。早在明朝时期的江户时代,才是日本现代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