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四帅等于多少
❶ 日本2战有几个元帅都是谁
元帅为日本陆海军的名誉称号,官衔为元帅陆军大将或元帅海军大将。当了元帅,等于可以不退休,日后进元帅府发挥影响力
陆军有三个在二战时被授予元帅称号,分别是
寺内寿一,元帅陆军大将, 1943.6.21 授予
杉山元,元帅陆军大将, 1943.6.21 授予
畑俊六,元帅陆军大将, 1944.6.2授予
海军也有三个,但两个是死后追授的
山本五十六,元帅海军大将,1943.4.18追赠
永野修身,元帅海军大将,1943.6.21 授予
古贺峯一,元帅海军大将,1944.3.31追赠
❷ 历史2战日本有几个元帅都是谁
在整个二战期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共有9位“元帅”:
陆军:
闲院宫载仁亲王(1919.12.12授予)
梨本宫守正亲王(1932.08.08授予)
杉山元(1943.06.21授予)
寺内寿一(1943.06.21授予)
?x俊六(1944.06.02授予)
海军:
伏见宫博恭亲王(1932.05.27授予)
永野修身(1943.06.21授予)
山本五十六(1943.04.18追赠)
古贺峰一(1944.03.31追赠
❸ 日本的旅团长大概相当于什么
旅团长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陆军的作战单位。
旅团是由3到4个旅组成,甲级旅团8000人左右,乙级旅团,5000人左右。旅团长(司令)少将,相当于我国陆军中的师级单位。
联队是由3到4个大队组成,2000-3000人左右。联队长军衔大佐,相当于我国陆军的旅长。
大队是由3到4个中队组成,大队长中佐,600--800人,相当于我国陆军的团长。
中队,是由3到4个小队组成,150到300左右,中队长的军衔为少佐,相当于我国陆军的营长。
小队,50人左右,相当于我国陆军的连长。
伍长,15人左右,相当于我国陆军的排长。
军槽,5到6人,相当于我国陆军的班长。
(3)日本2四帅等于多少扩展阅读
其实日本军队这种军衔,是从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有的,倡导提倡这件事是日本有一个叫伊藤博文的人,天皇依据他的建议,树立军官制,建立起中央管辖是在军队,分为陆军,海军两种军种,日军中的大元帅为最高军衔,是天皇自己授予的;
日本有明文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空最高统帅,并宣战,讲和及宣告戒严。至此,日本军官制开始实行,陆军军衔共六等,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一共16个级别。
日军陆军也有元帅军衔,规定是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者资深的大臣中选拔,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分发元帅军衔。其中不乏一些甲级战犯。
日本军衔与我国不同的是,大卫大尉、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三个,而不是四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长是中将,或者大将军衔,旅团长是少将军衔,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都为少尉军衔。
当时日本军队在华最高编制为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为西尾寿造,中央派遣军下管华中方面军和华北方面军,名气较大的如,松井石根、岗村宁次等,都担任过方面军司令,方面军下辖是军,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甚至比集团军编制都要大;
最有名气的就是岗村宁次的11军最高时大约有30万人,军下以此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当然臭名昭昭的关东军不属于中国派遣军编制,而只归大本营管辖。
❹ 谁知道二战时日、德、美、英、中国军队的军衔等级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设置不同:多数国家军官分将、校、尉三个等级;部分国家在将官之上还没有帅,军衔分帅、将、校、尉四个等级。还有一些国家把准将作为非将非校的特殊军衔。另有个别国家把准尉当作不同于尉官的单独一级军官军衔。士兵军衔,各国通常分为军士(士官)和兵两个等级。如此细分起来,各国军衔最多可分为帅、将、准将、校、尉、准尉、军士、兵八个等级。
帅目前,俄罗斯、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蒙古、古巴、英国、法国、印度、泰国、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几个国家设有帅军衔。美国于第二次民办大战后期正式设立的五星上将衔,等同于盟国的帅。除朝鲜之外,其他国家的帅目前只有一级。不少国家的帅衔一般只在战时授予功勋卓着的高级将领,平时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国目前已没有在世的五星上将;法国的帅,也是作为荣誉军衔,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将;印度历史上也只有一人荣获帅军衔,他是第三次印巴战争时期的陆军参谋长马尼克肖。还有个别国家,并未正式设帅衔,但在战时曾有人被授予帅军衔。如芬兰法定最高军衔为上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曾被授予帅军衔。
将军世界上共有100多个国家设有将官军衔。其中,多数国家的将官分为四级。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四级。前苏联、东欧各国、朝鲜、越南、蒙古、古巴等国的将官一般设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不设准将。只有波兰例外,将官设五级(大、上、中、少、准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既不设大将,也不设准将,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三级。以英国为首的英联帮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准将既不算将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为将、校之间的特殊军阶看等。因此,这些国家的将官军衔实际上大多为少将至上将三级。一些中、小国家,将官等级少,有的以中将、少将或准将为最高军衔。拉美一些小国,如厄瓜多爾尔尔、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的将官只有一级,就叫"将军"。
有些国家将官的衔称比较特殊,如日本的将官称"将一"、"将二"、"将补",通常译为上将、中将、少将。越南海军将官军衔分为"海军都督"、"海军副都督"、"海军准都督",应套译为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瑞士高级军官军衔分四级;将军、军长、师长、旅长,分别相当于别国的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智利陆军将官设四级,衔称为上将、四星中将、中将、少将。
校官所有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有校官军衔。东、西方各国绝大多数都设上校、中校、少校三级,只有中国和朝鲜校官为四级,多一级大校。越南虽然也设大校,但已于1982年取消了上校衔,实际上也是分三级(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级军官军衔称"佐"。旧日军军衔佐官设大佐、中佐、少佐三级,相当于别国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自卫队军衔佐官设一佐、二佐、三佐三级,亦相当于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般都设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尉官军衔。前苏联、东欧各国和朝鲜、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国设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级、大尉军衔一般授予连长,这与西方国家的上尉实际上是同一个等级。前苏联的大尉在西方被译作上尉,上尉被译作"上级中尉",与西方国家的中尉列为一格。现在译作上尉的俄文原词,系由"资深的"和"中尉"组成,说明前苏联原本也是把它作为中尉里面的一级看待。此外,前苏联的初级军校毕业学员一般授予中尉军衔,少尉衔基本不用;波兰不设少尉,而设大尉、上尉、中尉;罗马尼亚男军官兵最低军衔是中尉,少尉是专为女军官设的。因此,也有将前苏联、东欧等国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译作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国家将准尉列为尉官的最低等级,因此,尉官等级较多,一般为四至五级,最多的达七级。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尉官设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级;以色列、智利设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五级;巴拿马设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级准尉,多达七级,是世界上尉官衔级最多的国家。
军士军士是介于军官或准尉与兵之间的一个等级,亦称为"士官"。各国军士等级差别较大,多数分三级或四级,分三级的通常为上士、中士、下士;为四级的一般为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波兰、意大利、阿根廷、秘鲁等一些欧美国家,军士设六至七级。而目前我国设士官八级(军士长四级、专业军士四级)、军士三级,共计十一级,是当今设军士等级最多的国家。
兵兵是军衔等级体系中最低的一个层次。多次国兵的衔级设二--三级。前苏联、东欧国家和朝鲜、蒙古、越南、古巴等国,均设二级: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国设三级: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国、日本等国设四级别;印度则设五级;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只设一级。
编制军衔
又称“职务军衔”,就是对军队的每一个职务所规定的军衔等级。军人个人的军衔必须是在其所担任职务的编制军衔范围内授予或晋升。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规定有编制军衔,但编制幅度不尽相同,有的一职编一衔,有的一职编数衔。规定一职编一衔的英美等国家,辅以临时军衔制度,来调整新者军官的利益关系,规定一职编数衔的国家,则用编制军衔的幅度来调整新老军官的利益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排职:少尉、中尉。
军衔等级介绍
帅
帅这个比帅更高的头衔,起初并不是军衔称号,而是一种荣誉封号,用来授予本国或同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1569年,法国的查理九世国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为帅。
此后,到19世纪的3个世纪里,法国、奥地利、罗马帝国、俄国等国家,先后享有帅封号的共约三十人。
1716年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帅为俄军最高军衔,1727年将这一军衔授予缅希科夫公爵,帅开始成为军衔称号。后来设过帅军衔的国家,仅有前苏联、西班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少数国家,目前世界上已没有这一军衔的设置。
帅在中国近代,曾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名称出现过。清朝末年,一度以皇帝为陆海军帅。中华民国前期,以大总统为陆海军帅。1923年,广东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帅。1926年,张作霖在北京自称为安国军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帅名称遂中止使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8月12日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帅”,即最高统帅之意,并非实际职务和军衔。所以1945年 9月蒋介石在给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命令中,签署的职衔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
帅
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法文帅一词源自古上德意文“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帅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在中国,汉语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年(公578年),宣帝宇文氲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帅”,率军作战。隋、唐、五代和宋朝,战时都设帅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帅”。当时的帅按其职权轻重和执掌分工, 大都冠以不同名号,如“天下兵马帅”、“兵马帅”、“行军帅”、“行营帅”,其中又有“都帅”、“帅”、“副帅”的等级之分。金朝战时设帅府,任命不同级别的帅,专掌征讨之事。朝各道、州,凡有军旅之事的地方,都设都帅府或帅府、副帅府,任命不同名号的帅,掌管当地的行政及军事大权。明朝韧年,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帅府,任命帅、同知帅等官职,统军征战。、明两朝的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帅一词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 16世纪的法国军队。1559年----1560年,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级将领以帅军衔称号,至 19世纪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 44人被授予这一军衔。继法国之后,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16世纪有日尔曼各国,17世纪有奥地利、俄国,18世纪有英国,19世纪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纪有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有的国家将帅区分为不同等级。帅级别设置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设有苏联帅、苏联帅、主帅、帅四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帅区分为帝国帅和军种帅两个级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帅,区分为帅和次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的法律文件规定,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帅,帅设而未授,授予帅军衔的有10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有的国家还将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帅、海军帅和空军帅三种;前苏联还在陆军中又区分为炮兵帅、装甲兵帅、工程兵帅、通信兵帅等。
大将
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将军衔最早由苏联红军设置,1940年5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将高级军官军衔改称将官,大将为陆军将官中最高级别,与海军帅等同。1943年设置了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帅后,大将军衔只在诸兵种合成军队中设置,与军兵种帅属同一级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相继设置大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一1968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也设有大将军衔,授予大将军衔称号的共10人,他们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
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General),但在法、德等语中则是在将军之后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构成,法语为“集团军将军”(Gneral darmee),德语为“最高的将军”(General oberst)。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彼得一世设立,根据 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帅,有权领导将军“军事会议”。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体制的发展,有的国家遂将上将区分为几个等级。最早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授予潘兴以五星上将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结束后,授予马歇尔等 8人以五星上将称号,其中陆军 4名,空军 l名,海军3名。中国国民政府时期,于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 1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等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上将为将官中的第二个级别,全军共授予上将称号者57名。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法律文件规定,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上将空缺未授,授予上将称号者 17名。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不再设一级上将,上将遂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衔称号,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编制军衔,资深的大军区正职也可以授予或晋升为上将军衔。截至 1996年,有 29名中将先后分三批晋升为上将,人民解放军新的上将总数达到46名。他们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张震、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以上 1988年 9月 14日授予)、张万年、于永波、傅全有、朱敦法、张连忠、曹双明(以上1993年 6月 7日晋升)、徐惠滋、李景、杨德忠、王瑞林、周克玉、丁衡高、戴学江、李文卿、王克、李来柱、谷善庆、刘精松、曹澎生、张太恒、宋清渭、固辉、李希林、史玉孝、李九龙(以上1994年6月8日晋升)、周子玉、于振武、丁文昌、隋永举(以上1996年1月23日晋升)。
中将
将级军官中的一级军衔称号,多数国家属将官的中等级别,少数国家以中将为最高军衔。在多数国家,中将是军长的编制军衔,但在一些国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亚、索马里、比利时、瑞士、危地马拉、厄瓜多爾尔尔、乌拉圭、洪都拉斯等国,中将则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的军衔称号,因而也是这些国家的将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
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6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中将是军长、兵团级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编制军衔,共有 177人获得了中将称号。当前规定,中将军衔可授予正大军区职、副大军区职和正军职;也可授予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但目前尚未有人获得专业技术中将的称号。
少将
特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世界各国的将官,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后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国,前者如东欧国家、日本、丹麦、巴西、哥伦比亚、葡萄牙等国。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帅将”,现在法文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General dedivision)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少将是大军区副司令员、兵团级部队正副司令员、正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10年中共有 1360人获得了少将军衔。当前规定,少将军衔可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副军职和正师职军官,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也可授予此衔。
准将
一些国家的将级军官中最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准将一般是旅长的编制军衔,所以过去一些国家称准将为“旅将”,法文用“将军”和“旅”这两个词相组合即为“准将”。在英国,凡是担任副师长或独立旅(由两个团组成)旅长的准将,属将级军官,而担任相当于其他国家团级规模的旅长职务的准将,则不是将级军官,而是一个受到特别任命的上校,这种准将军衔带有临时性质。在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只在海军中设准将衔,陆军不设。中国自清朝末年引进西欧式军衔制以后,历届政府都没有设置准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校与少将之间所设的大校军衔,按指挥职权并不比准将轻,但外军往往将其等次排列在准将之下,理由是最低的将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个等级。
大校
少数国家校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称,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置。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55年和 1988年两度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均设有此衔。设有大校军衔称号的国家,还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洛哥。人民解放军的大校军衔称号,1955年----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可以授予军长、副军长、师长和副师长等四个级别的军官。198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可以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军职、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五个级别的军官。1994年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只授予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三个级别的军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规定,大校只是副师长的编制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设大校军衔,有的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一个军衔等级,往往同他们国家的上校对等,在名称的翻译上译为“资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
上校一词源自意大利语“(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l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出现在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人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军和团首领的称呼,把担任团长职务的雇佣军官叫做上校。从1632年起,上校作为军衔开始授予新制团的指挥员。清朝末年军衔制传人中国后,清朝政府命名该级军衔称号为“正参领”,是“统带官” (“标”的指挥官,相当于现在的团长)的职务军衔。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将这级军衔称号重新命名为“大都尉”,后北洋政府改名为“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一般都设有上校这一级军衔称号,除设有大校的少数国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级衔称。上校一般为团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法律文件规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师职军官。
中校
校级军官中间一级的军衔称号。在 17世纪俄国军队的副团长称作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军衔称号。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级表》中,将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军衔称号固定下来。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到 1939年才补充设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没有中校军衔称号,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现行法律规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团职、副团职和正营职等三级指挥军官和担任高级、中级、初级等所有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
少校
该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等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人德国,开始只是作为对担任一定职务人员的称呼,如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以后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中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13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也开始设置此衔。18世纪--19世纪,俄国一度将少校区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级别,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
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
大尉
该词源自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的称谓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职位显贵。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开始称连长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在俄国,大尉称谓最早出现在16世纪鲍里斯·戈杜诺夫时期,人们称外国雇佣军的队长为大尉,从1647年起,大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制团的连长,到18世纪初,所有正规军的连长都享有大尉称号。当前,世界各国的尉级军官军衔中,设置大尉军衔称号的,只有东欧国家和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作大尉,但他们不设上尉,大尉是高于中尉一级的军官,故译成汉语应称上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有大尉军衔,是尉级军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授予副团长、营长、副营长和连长。1988年实行的新军衔制,不再设置该衔。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作“连”的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当今世界上凡是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设有上尉军衔,在绝大多数不设大尉的国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是副营长、连长和副连长的编制军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直接获得此衔。
中尉
该词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 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兰西等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俄国军队17世纪中叶在新制团设置了中尉军衔,起初授予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都设有中尉军衔称号,一般为副连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还将中尉区分为一级中尉与二级中尉两个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尉,是连长、副连长和排长等初级军官的编制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军人可直接获得中尉军衔。
少尉
该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称号。在德国,1500年前后,人们用由法国传人的该词称呼某些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l8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在俄国,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彼得一世时期,在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年。现在,少尉是绝大多数国家尉级军官中最低一级的军衔称号,少数不以少尉为尉官最低军衔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少尉军衔,以中尉为尉官最低衔,如蒙古、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男军官;再是将准尉列入尉官等级,以准尉为尉官最低衔,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是排长的编制军衔,大学专科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担任军官职务者,或由士兵经短期培训后直接提升为基层军官者,一般授予少尉军衔。
准尉
该词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国军队首次称旗手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最健壮、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挑选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立了准尉军衔,作为步兵和骑兵中的最低官衔。在 1722年的《官级表》中,将准尉分为两个等级,“下级准尉”列入军士的等级,准尉列入尉官行列。准尉是一个特殊的等级,准尉制度在国际上很不统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国家设置,有的国家不设,两者的比例大体是 4:6;二是设置准尉的国家,对准尉的地位规定不一,有的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列入军士级别,有的则将其列为军官与军士之间的一个非官非士的独立等级;三是对准尉有的国家分级,有的国家不分,分级者所分数量多少不一,阿尔及利亚分两级,印度分三级,美国分四级,玻利维亚分五级,原捷克斯洛伐克分六级。军衔传人中国后,清朝政府规定设准尉衔,称之为“额外军官”;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历届政府也规定设置该衔,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沿用清朝名称,北洋政府改称“准尉官”,国民政府称“准尉”和“准佐”,明文规定“不列入官等”。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立法文件没有规定设置准尉,但实际上授有准尉军衔,全军最多时拥有十一万余人。当时准尉为副排级人员,算干部但不算军官,在军队内部称之为“预备军官”。1988年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准尉没有列入军衔等级体系,五六十年代由准尉担任的工作分别由少尉、军士长或文职人员担任。
士官
一些国家军衔体系中低于军官、高于军士的军衔称号。只在少数国家设置,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始设此衔,是士兵军衔中最高的一级衔称。士官军衔分为军士长和专业军士两个类别,二者在等级体系上无相互从属和递进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平行的两个系统。士官按兵役性质,属志愿兵范围,服役期限较义务兵为长,退出现役后可享受转业待遇,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工作,符合条件规定的还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复员安置。有些国家称军士为士官,有的称“非委任军官”,名称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异,都是居于军官、军士之间的一个等级。
军士长
一些国家士官或军士军衔中的最高等级称号。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匈牙利及卢森堡、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许多国家设有此衔,有的国家还将军士长区分为若干等级,如美国的军士长包括一级军事长、二级军士长和三级军士长,另外在军种部、军队院校和各级部队,还设有总军士长,是各该单位士兵的总头目,地位颇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士长军衔,授予经过军队院校培训,被任命担任基层行政或者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士兵。从 1993年 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决定起,军士长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初级,可按服役年限逐级晋升。一级晋升二级、二级晋升三级的期限各为 4年,三级晋升四级的期限为5年。
专业军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军衔中的一类衔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专业军士军衔,授予服现役满5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工作职务的士兵。专业军士区分为一级专业军士、二级专业军士、三级专业军士和四级专业军士四个级别。专业军士
❺ 日本政府官职
1楼的真是搞笑,弄的全是古代的官职。
根据日本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内阁”。所谓“内阁”,是指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其他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的“合议体”。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即首相,是内阁的首长和政府的首脑,控制着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内阁总理大臣还有权提名最高法院长官(院长),以影响司法机构。
在内阁中设置内阁官房,是内阁直接辅佐首相的机关,被称为“日本的白宫”。内阁官房设官房长官一名,由总理大臣任命,为国务大臣之一,一般是总理大臣一派的主要成员,也是总理大臣最亲信的人士。内阁官房长官统辖内阁官房事务,同时下设内阁官房副长官3人,秘书官、内阁参事官、内阁总务官和内阁情报官等,均由内阁官房长官任命。
除内阁官房外,日本内阁还设有内阁府、外务省、经济产业省、财务省、法务省、文部科学省、防卫厅、国家公安委员会、宫内厅等省厅。这些省厅的最高领导人称为大臣或长官,即相当于我国政府的各部部长。
以外务省为例,最高首长是外务大臣。大臣下设大臣官房、综合外交政策局、亚洲大洋洲局、北美局、欧洲局、国际情报局等11个省内单位,还有驻外使领馆和外务省研修所等。外务大臣下有副大臣2名、外务政务官3人,外务事务次官1人、外务审议官2人,这些都属“副部级”干部。下属各局设有局长、参事官和调查官等。局之下是“课”,例如“中国课”,课长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科长”,而是相当于我国的“处长”。“课”是日本中央行政机关里最小的行政单位。
❻ 二战时期日本鬼子的军队建制是怎么回事
日军 -国军 -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
军 -集团军 -纵队
师团 -甲种师或军 -师
旅团 -师(乙,丙),旅 -独立师
联队 -甲种团 -独立旅,主力团
大队 -团(乙,丙) -团
缺编 -甲种营 -主力营
中队 -营,连 -营,连
小队 -排 -排
分队。组 -班 -班
以下是日军编制的详细情况,人员,装备。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 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五、师团:
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
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
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 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
工兵联队编制900-1000人 ,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
运输联队的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 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
综合日军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最多有100-150辆卡车。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1、
四单位制师团:又称挽/驮马师团,甲种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48门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000-28000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 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近卫第二、近位第三师团、战车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四单位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团司令部:人员75, 马20,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联队:人员3747,马526,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大队:人员1091,马118。
步兵中队: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炮兵大队: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队: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联队: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中队:人员144,马134。
工兵联队:人员672,马99。
工兵中队:人员286,马19。
师团通信队:人员255,马47。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辎重兵中队:人员562,马376。
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240。
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
(2)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91,马239。
旅团司令部:人员80,马25。
步兵联队: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大队:人员1150,马180。
步兵中队:人员194。
骑兵联队: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联队: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兵大队: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兵中队: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联队:人员719,马150。
工兵中队:人员约300。
辎重兵联队: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兵中队:人员684,马598。
师团通信队:人员289,马84。
师团卫生队:人员1328,马163。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300左右
总计:每师团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3)临时编成三单位制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师团还有师团搜索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兵器勤务队,病马厂一个,野战医院2个。
师团司令部: 人员91,马22,马车8。
步兵团司令部:人员7,马3。
步兵联队: 人员2909,马179。
师团搜索队: 人员319,马185。
野炮兵联队: 人员1745,马1259。
工兵联队: 人员402,马15,车2。
师团通信队: 人员178,马30。
辎重兵联队: 人员370,马113,马车50。
师团卫生队: 人员376,马47。
野战医院: 人员239,马87。
病马厂: 人员48,马11。
兵器勤务队: 人员132。
总计全师团约12800人,步兵团约8700人。
(4)丙种师团情况:丙种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旅团下编四个独立步兵大队,以及工兵队,通信队,辎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人员:丙种师团的编制人员在不同时期变动极大,一般情况下,步兵旅团约为5100人,独立步兵大队为1270人,总计全师团约为11980人。
37制标准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4门,37炮4门,92步炮6门,重机枪24挺。1个炮兵联队,48门炮,其中36门38式75毫米山炮,12门100毫米炮。共计25375人。
3、
37制特设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3门,92步炮6门,重机枪8挺。1个野炮联队,36门38式75毫米野炮。计21902人。
4、
三单位制师团,又称乙丙丁种师团。辖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炮兵小队,炮兵联队为24-36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 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 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被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缉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O九师团均属于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O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是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5、
37制3单位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炮12门。1个炮兵联队(12门炮,其中8门38式75毫米野炮,4门100毫米榴弹炮),计12689人。
6、
41制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92步炮6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108挺,自动枪6。1个步兵掷弹炮联队,8门炮,其中山炮4门, 37炮4门。1个战车队,坦克/装甲车15辆。1个炮兵联队,32门炮,其中24门90毫米炮,8门150榴弹炮。计12605人。
7、
41制治安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3门,37炮4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72挺,装甲车5辆。1个野炮联队,36门炮,其中24门38式75毫米野炮,12门100毫米炮。计13500人。
8、
41制留守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4门,37炮4门,92步炮6门。1个野炮联队,12门炮,其中8门38式75毫米野炮,4门100毫米炮。1个速射炮队,12门47毫米炮。计14342人。
9、
战车师团
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 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
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中均显得不堪一击。
六、其他: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对于步兵来说,中队长以下的军官是徒步行军的,而中队长以上的大队长、联队长等都是乘马的。
在步兵联队中,军马主要担任兵器运输与弹药、补给搬运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机枪小队为例,九二式重机枪重55公斤,因此每小队编制有驮马五匹(其中一匹为预备马),除了背负机枪外,负责驮运弹药时标准是每匹马需要驮负四个540发弹药箱,但是战时考虑长期行军的影响,实际上每匹马以驮运两箱为原则。
在炮兵联队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计入火炮本身的挽马,单单每炮的附属车辆——弹药车、观测车、预备品车——就需要三匹挽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后是由六匹马以驮运方式运动,另外弹药驮运马每匹则驮运12发炮弹。
❼ 帅 用日语怎么说
帅的日语说法是:ハンサム,汉语谐音读作“卡口亿亿”,中文拼音是“shuài”。
在日语中,不像在英语中,词序并不能表明名词在一个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名词并不像有些语言中那样,会因语法需要加以变化。代之,语法作用是通过名词后面的虚词来表示的。重要的是が(ga), は(ha),助词读做Wa),を(o),に(ni)和 の(no)。虚词は(作助词时读作wa)特别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句子的话题或主题。
日语中的动词变格不能反映出人称和单复数。在现代语中,所有动词在现代日语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一部分U段假名结尾(う、く、ぐ、す、む、つ、ぬ、ぶ、ふ、ぷ、る)。
与英语一个主要区别是,日语没有重读的重音:每个音节的重音相同。英语音节有时会被拉长,但在日语中,一连串的音节在发音时如节拍器一样规则。跟英语一样,日语有一种高低声调的重音系统。
(7)日本2四帅等于多少扩展阅读:
帅哥ハンサムな人属于一个外来语形容动词,形容动词也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日语的形容动词可以分为日本固有的形容动词。
“帅”字词组:
很帅:すてきな;
好帅:などが;
例句:
この若者はなかなか粋だ
这个小伙子真帅。
❽ 抗战时期日本的军衔怎么分的啊和中国对照的军衔怎么称呼的
日本:根据“陆军定员令”(明治23年11月1日勅令第267号)
旧日军的最小编制是步兵班/分队,记得是8个步枪兵+2个机枪射手或轻迫击炮射手
其上是小队,由3个分队合成,一般为30人,,视情况可加强至50人,相当于排
小队上面是中队,相当于连,一个步兵中队含将校5名、下士10名、兵卒120名、看护手1名计136名,这里的将校是尉级军官,指中队长
大队包括大队部(16名,含战马3匹)+4个中队(各136名)及机关枪中队和步兵炮小队各一
还有一个和大队(小、中大队均为步兵编制)平级的技术兵种编制为连队,一般为装甲兵或航空兵采用
大队的上级是旅团,而旅团可以由连队或大队组成,若是大队,则为旅团本部+4个大队;连队则是2个连队
再往上就是师团了,一个师团下辖三个旅团
基本上到师团级的兵力都以地域划分了如最废柴的第4师团亦称大阪师团
再往上的军基本上就不是一个固定编制了而是根据战役目的编制的例如某某派遣军,其兵力总量不定。着名的关东军实为5个独立守备大队(主要守备南满铁路)和4个师团组成(后增至14个师团)
其军衔基本存在其下对应关系:
下士——伍长
中士——军曹
上士——曹长
少尉——少尉
中尉——中尉
上尉——大尉
少校——少佐
中校——中佐
上校——大佐
少将——少将
中将——中将
上将——大将(最高军衔)
没有元帅军衔,所谓的元帅乃天皇赐予的荣誉称号,无实际军权
各军阶担当的职位如下:大将为方面军司令官、中将为军司令官�9�9师团长、少将为旅团长、中将�9�9少将为各种学校长,大佐为歩兵连队长、中佐为骑兵�9�9战车连队长、少佐为大队长、中佐�9�9少佐为飞行战队长,大尉�9�9古参中尉为中队长、中尉�9�9少尉为小队长�9�9连队旗手,军曹�9�9伍长为分队长。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陆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海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空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
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
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
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
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
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
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
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
中级士官: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
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
❾ 二战日军司令官多田骏和畑俊六谁的军衔高
畑俊六大,畑俊六是元帅,多田骏是大将。
1、多田骏
多田骏是日本宫城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1941年7月7日晋升陆军大将。中日战争开始不久后任参谋部次长,后历任陆大校长、第3集团军司令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2、畑俊六
畑俊六是日本东京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8年调任上海日军总司令、华中日军司令官,曾指挥日军侵犯武汉。1939年任内阁陆军大臣。1941年再次来华,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官,负责全面指挥侵华战争。1944年获得元帅称号。
(9)日本2四帅等于多少扩展阅读:
战前的日本陆军陆军大将位于官吏的最高级,与日本首相和枢秘院的议长同等级。从中将向大将晋级法律上源于“陆军武官晋级令”,初期的武官晋级条件是以屡次征战功绩显着的人,不过,因为日俄战争以后很少打仗,所以晋级条件就变成了关键军务的经历。
所谓的关键军务是指除了作为陆军三长官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教育总监以外,航空总监、陆军次官、参谋次长、筑城本部长和技术本部长等的本部长。
军司令官、师长、警备司令官、造兵厂长官。晋级的原则是根据停年原则,任满5年以上的中将按顺序向天皇提出上奏审议。
不过这个内部守则的6年到1941年(昭和16年)10月被打破。这是为了因为东条英机年数不满5年(于1936年底升升中将)却晋级大将的。按规定筱冢义男中将应该先被晋级大将,但是以后筱冢却没有被晋升。
至于1914年毕业的栗林忠道为什么只升中将两年就被晋升大将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在硫磺岛与美军作战期间,日军大本营误以为其已战死,追晋其为陆军大将。实际上他是被“追晋”9天后才死的。
大将的退休年龄被定为65岁,如果65岁之前成为元帅,则是终身现役的。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的1944年时就任了内阁总理大臣的小矶国昭,因为在1938年时变成预备役,以后虽然担任拓务大臣和朝鲜总督。但是是完全不明白大战的战况。
就任首相以后也只知道大概,他为了解战况而设置了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几乎不起作用,小矶不是大本营的成员,也没有资格参加天皇主持的大本营御前会议。
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从中将的战死者接连发生了的事,从武功显着2年以上由天皇亲任的部队主官中根据陆海军的协议,使之晋级向大将就成为内部守则了。根据这个内部守有7名中将晋升。栗林忠道虽然年限不足,但是根据昭和天皇特旨晋级了。
日本帝国陆军从建立到灭亡总共有1200名陆军中将,但升任陆军大将的仅仅是134名。其中17名有元帅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多田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畑俊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