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个月灭亡多少人
① 在淞沪会战中日方伤亡人数多少
中国军队投入战场多达七十五个步兵师九个步兵旅警团教导总队与特种部队,总数超过60多万人。日军参战部队约27万人。日军于金山卫登陆前,其伤亡即达10672人,其中阵亡9115人,受伤31357人,中国军队则损失惨重,据估计伤亡应达30万人以上。
② 二战日本为何敢说三个月打下中国
日本人自然极其蔑视中国的抵抗军力,但他们仅仅为占领东三省即耗费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为了平息东北义勇军与抗联的反抗,也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他们自己都说其日本皇军的鲜血洒遍了满洲大地。
一九三七年间,日寇关东军东防卫地区司令岩越,曾在伪满洲报上发表过:“日本皇军的鲜血,洒遍全满洲”的说法。所谓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相当程度上可能是我们用来激发中国军民抗日斗志的宣传。
日本人自己的说法,是说要用三个月的时间解决因事变而导致的战事,他们的图谋还是要逐步蚕食我们中国的领土与资源,以武力为后盾来逐步扩大对我们中国的渗透与控制。
至于彻底灭亡中国,他们自然也想,但一方面自揣绝对无此实力,另一方面,在列强环伺的背景下,试图独吞中国,实在也是根本无从实现的目标,即使倾举国之力,也断难灭亡中国,更别说要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实现这一指标了。
(2)日本三个月灭亡多少人扩展阅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首先,在亚洲的东部,中国、越南、朝鲜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扩展到中东、北非 。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外,非洲国家几乎都取得独立。拉丁美洲战后民族运动也在深入发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胜利,影响尤为重要。60年代以来, 亚非拉总共有104个民族独立国家,其中新独立国家达69个。
这一系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结束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
③ 日本侵略中国用了多少兵马
前后300多万。包括半岛的棒子和汉奸伪军。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之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
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
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12月13日,日军4万多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内几乎无中国人的惊人局面。
同年9月,日本为夺取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派出10余万陆军展开进攻。国民政府因应组织展开了太原会战,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总部位于不远的延安。根据9月的国共合作协议,共产党奉命派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林彪115师协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防御。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
1939年2-6月,日军相继攻占海南岛、南沙群岛和汕头等地。7月,日军用14万兵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长达两个月的9路围攻,打死打伤我民众15万余人,粮食被焚劫一空。日军还乘晋察冀边区淫雨成灾之机,决堤淹没1万多个村庄,使300万人沦为灾民。10月,日寇2万多人分12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1月,日军攻陷南宁。
12月,日本与汪精卫在沪签订把中国完全变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兴关系调整要纲》,其主要内容为:将东北割让给日本;绥远、察哈尔、山西北部、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岛屿由日军长期占领,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监督;伪军警察由日籍教官训练;伪政府经济由日控制;一切资源由日开发;禁止一切抗日活动。
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城进行了20多天的轰炸,死伤者无数,半个山城被炸毁。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军逐步把主力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动用50多万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再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我八路军官兵伤亡10余万人。
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
1941年8月,日军集10万以上兵力,采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晋察冀北岳区进行空前大“扫荡”,烧毁我房屋15万余间,抢掠粮食5800多万斤,残杀虏掠我国同胞2万余人。
随着汪精卫等投日,几十万敌后的地方军阀部队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满意国民政府者投向共产党的部队。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华日军用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频繁向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70余次,投入兵力共达83万。
1942年春,日军在冀热辽区制造无人区,使大片土地荒无人烟,近50万中国人过着非人的生活。5月,日军五万兵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1943年秋,日军以4万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县平阳村一带疯狂扫荡87天,屠杀中国村民700多人,烧毁房屋5000多间。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至8月先后占领郑州、长沙、衡阳等地。9月,日军发动柳桂战役。 12月,日军攫取了大陆交通线。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被抓到日本的华工大约1000多万,从1874到1945日本侵华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达2.8亿,经济损失50万亿美元。
④ 日军占领东北后为什么敢扬言三个月灭了中国,真的是这样吗
是真的,因为三十二万东北军,居然被两万五千的日本关东军赶出东北。
⑤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是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是:
1、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2、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全面对抗和较量。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⑥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役是哪个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⑦ 三月亡华从何事开始
当时日本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发端得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算起。但之后的松沪会战,打破了日本的原定计划(直到1937年12月13日才攻陷南京)。
另外,客观的说,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如果仔细推究起来,这句话恐怕并无史料上的根据。
分析:虽然日本人当时极其蔑视中国的抵抗军力,但他们仅仅为占领中国的东三省就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而为了平息东北义勇军与抗联的反抗,又用了五年多的时间。1937年间,日寇关东军东防卫地区司令岩越,曾在伪满洲报上发表过:“日本皇军的鲜血,洒遍全满洲”的说法。既然如此,即使他们再狂妄自负,依它们那有限的人口与战争潜力,也何至于会说出要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胡话呢?
其实,所谓“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当时用来激发中国军民抗日斗志的宣传。而日本人原本的意思是:希望能用三个月的时间解决因“七.七事变”而导致的战事。它们的真正图谋还是要逐步蚕食中国的领土与资源,以武力为后盾来逐步扩大对我们中国的渗透与控制。至于彻底灭亡中国,它们自然也想,但一方面日本当时绝对无此实力。另一方面,在列强环伺的背景下,日本试图独吞中国,实在也是根本无从实现的目标。即使倾日本举国之力,也断难灭亡中国,更别说要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实现这一指标了。
另外,关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说法,目前认为最早提出的是当时日本陆军省的杉山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在日本军部内,慎重论者(如:石原莞尔)认为:苏联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真正威胁,必须全力准备与苏联进行决战;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条件尚不具备,以日本现有的国力,难以支撑一场全面的日华战争。当时日本正专心致志完成"满洲"建设和对苏备战以巩固国防,不要因插手中国而弄得支离破碎,担心日本陷入持久战。因此,主张“不扩大,就地解决……采取外交手段扩大日本在华利益的方针”。
但日本军部内的强硬论者则认为当时苏联不会干涉日本的行动,英、美也无暇东顾,而中国是东亚病夫,不堪一击,因而主张借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举占领南京(最终的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正府跟日本媾和)。正是基于这一点(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攻陷南京)日本陆相杉山元才狂妄的宣称(认为):“最多3个月就解决了”。
⑧ 打破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
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42万 1'46"
1937年日军炮击轰炸下的上海 死伤同胞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6.5万 3'49"
抗战牺牲级别最高海军将领:誓与战舰共存亡,带25部下共沉长江
4.4万 3'32"
淞沪会战
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viola芸夜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1],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2]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⑨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为何敢口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这其实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他对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的自信。那么在最开始侵略我国的时候获得了胜利,所以就觉得在此后一定也能够取得长久的胜利,那再加上当时我国其实处在一种非常飘零的状态之中,那么晚清的时候整个局势也并不是很好,所以说才使得日本有着如此大的野心和狂妄。
传到后人的耳中就变成了三个月灭亡中国,所以当时这样的一句话,在说出来之后,其实很多的爱国分子的心中都是十分的愤慨的,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是公然的蔑视我们的主权以及蔑视我们对于自己国家保卫的能力,也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才激起了后来很多有识之士站起来保卫国家的一个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