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剑要怎么绑在腰间
1. 日本刀刀鞘上面的绳子是干嘛的,还有怎么挂在腰上,,不用说道服了!
刀鞘上面的绳子叫下绪,作用是居合的时候要做鞘引,鞘大幅度运动,没有下绪容易滑脱,而且松紧适宜的下绪能够控制鞘引的范围。
挂在腰上是因为防止武器轻易地滑落或被人夺走。日本刀用多了,鲤口会松动,如果不注意,刀就会从鞘中滑落。这样有些时候需要用下绪在镡上扎一下,提高佩戴人的注意力,防止刀滑落。
(1)日本剑要怎么绑在腰间扩展阅读:
日本刀的刀剑鉴赏礼仪
鉴赏刀剑时一定要顾及在场人士的安全,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刀剑。
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两手将刀剑托起,然后鞠躬敬礼,以表示对刀匠的敬意和对物品的尊重。然后,用左手紧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
保持刃向上,先轻轻拔出一小段刀身,确认刀身是否有卡紧在鞘内。刀身若果卡紧,一次过强行拔出会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飞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后,以缓慢的速度一口气将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若中途有停顿,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内部可能会被刮花。
拔刀时,要避免刀身两面和边锋与刀鞘内侧的接触,将刀背抵着鞘边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内。切先先支撑在鲤口,也就是刀鞘开口的部分,再慢慢将刀身移离刀鞘。刀拔出后,先将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鉴赏刀剑。
2. 古时,人们是如何把刀剑佩在腰间的
以前那些人用腰带的拉,所以可以插在腰边!日本的武士刀嘛,有一样东西叫肚兜就象海贼王里的索罗一样!!
3. 日本剑道中打刀怎么绑在腰带上
NHK : 打刀不是绑在腰带上...是插在腰带上~...要绑在腰带上的...是太刀~...打刀...小太刀...或是 胁差 (= 短刀)的刀刃...不管是收刀...或是拔刀...在传统的日本剑术里...1般都是朝天滴~...而太刀的刀刃...是向地滴~...打刀...小太刀...以及胁差...剑士通常只插在腰带内...而太刀...是绑在腰带上固定...打刀的刀刃朝天...不管是左手...或是右手作居合...就是在拔刀的时候...刀刃自然会朝外...而且...向正前方的敌人...作90度~180度的通杀...因为打刀在拔刀的时候...除了进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第1时间的防卫...以刀格刀...慎防被奸人...突然拔刀偷袭呗~...嘿嘿嘿....第1格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第1格格不住的话...剑士的生命...也就 Game Over 了~...哈哈哈嘻....居合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作为防卫护身之用...或是用作危机回避...剑士要常常...天天...反复的练习...要懂得在处理突发危险的时候...不用思考...光靠本能反射...达到"居合必杀"..."拔刀必杀"...或是"1击必杀"~...谁的反应比较快...谁的胜算...就自然比较高...下场没父子...刀具没眼睛...要毫不思考...第1反应...手起刀落呗~...当然...在拔刀的时候...如何练习"突然刹车"...也是各个的居合道流派...各有不同~......... NHK : 在剑士腰间的打刀和胁差...通常只是插在腰带上...而且...不管你天生是左手或右手...全部要刀刃朝天~ NHK : "收刀"也是要刀刃朝天...如果拔出向地的打刀...1般的反应...可能会不够快...而且...最重要的是...拔刀后...拿准刀刃所在的位置...会比较困难...要求拔刀快狠准...出刀位置准确的话...日本大多数的居合道流派...还是建议...要刀刃朝天~ NHK : 初练习剑道的女孩子...会使用木刀...学习最基本的"站立居合"...就是 站着拔刀~ NHK : 使用传统 白樫木 制做的...练习剑道用的木刀...太刀和小太刀套装~ NHK : 拍摄于1880年左右...当时1位日本武士的照片...照片经过高清处理...而正本...现收藏于日本长崎大学的付属图书馆内~...图中...刀刃朝地的那把...就是太刀...而且是1把...外面披有尻鞘的太刀...拍照的时候...武士把它拿在手上...平时应该是...缚系在腰带上...而另外1把...刀刃朝天...插在腰间的...就是打刀~
4. 怎么把武士刀绑在腰上
如果你买的是正规的剑道服(上下两件的),网上可以找到标准剑道服的穿着方法,Hakama(就是那条像裙子一样的裤子)穿起来有点麻烦。
但是如果你是买的cosplay用的衣服,那就随便系系好了。因为那个衣服本身就不标准。
日本刀标准的佩戴方法是插在腰带里面的,但其实真正的居合道练习的时候,是需要一条居合带的,只是Hakama的腰带是禁不住刀的。
刀插在腰带里面时,是刀刃向上的,刀绳要绕过刀再绑在腰带上,这个打字就说不清楚了。
建议你有条件的话系统的去学学。自己练习容易受伤。
如果只是为了拍照什么的,那就无所谓了~~~pose摆好了都OK。
5. 佩戴在日本武士腰间的那个用来装剑鞘的带子叫什么
下绪:绑在刀鞘上的绳带,用于刀鞘和腰带的固定。武士绑的是居合腰带。
6. 我想在腰上跨刀,剑道用刀,请问要用皮带还是什么东西啊
古玩市场上有日本的留下的专门用来挂刀的皮带,一般太刀的话用他自带的绳子或者直接掖在腰间也行。
7. 如何将剑悬在腰上
绶带绑着。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此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
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
先秦两汉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带扣,如15-17楼那样的卡扣式佩戴法,另一种是如39楼的秦陵一号铜车马御官俑那样,使用璏式佩剑法,使用剑璏穿系在剑带上。
最初剑璏直接穿系在革带上,后来在革带之外另加一条剑带,专门用于系剑。
早期剑的佩带方法:
西汉之前青铜剑的佩带方法,根据实物资料和出土时遗存的痕迹,可以归纳为三种:
(1)单耳(环)悬挂法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佩带方法,比较适合于尺寸较短小的剑。以西周早期的曲柄青铜短剑为例,多数在出土时都没有剑鞘或腐烂的剑鞘(如皮革剑鞘)的痕迹,而大部分剑首上几乎都有一个圆环,这个圆环很可能是用来穿绳带,使剑能系吊在腰带上。这种佩带法可以在西汉的一件持刀俑上得到一些证实,这件俑的腰部很清楚地塑造了一把悬挂着的小刀,说明西汉时期仍在使用这种方法。
西周后期开始配剑鞘,甘肃灵台和四川成都曾分别出土一柄有铜鞘的剑,这两把剑鞘一件左右各有一环,另一件为双耳,这些耳和环用于系挂应是无可置疑的,如果做一试验可以发现,当绳带系住一环或一耳时,佩剑正好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拔剑时就很顺手,而两侧有环或耳可能是便于左右都能佩带。
北方系统的曲刃剑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渖阳郑家洼子两座战国墓中出土了很多曲刃短剑,内有一柄剑的木鞘虽已腐烂,但在剑身上,特别是铜制剑镖(剑鞘底部的装饰)内留有清除的残痕,剑身旁还有七个大小不等相互套连的铜环,第一环上残存有麻绳痕迹,靠近痕迹还有一颗绿松石佩珠,经研究复原,确定是剑鞘上的佩挂装置。
采用悬挂法佩剑,如把绳带直接系结在腰带上,经常要取下挂上一定会觉得十分麻烦,如不系住的话,一遇剧烈运动剑又会掉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在绳带的一头穿上一颗大珠子是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好办法。佩剑时只要把珠子塞入腰带内,剑就不会脱落,卸剑时轻轻用力一扯,很容易就取了下来。这种方法在今天的戏曲道具中仍在使用,而几千年以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已经把它给发明出来了。
曲刃剑在使用悬挂法时,还要增加剑柄的重量,这是因为曲刃剑的剑身比西周的要长一些,入鞘后连同剑柄约有50釐米左右,如果仅用一个支点悬挂,必然会因剑身下段分量较重而使剑垂直于腰间,妨碍人的行动。为了使剑能横向保持45度倾斜,只有加重剑柄的重量,这可能就是曲刃剑为什么要装剑柄端加重器的原因。剑柄加重后,不仅便于佩挂,而且还增加了挥剑时产生的冲力,提高了剑的击刺穿透力度。
(2)璏式佩剑法
璏,《说文》上注:“剑鼻玉也”。(《说文?玉部》)那么,又何为鼻呢?“钮谓之鼻”。(《广雅?释器》)“钮,系也”(高诱注)联系起来理解,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这种剑鼻钮曾与很多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铜铁剑同时出土,开始人们并不瞭解它,许多专家对它的名称和用途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七八十年代,山西、湖南等地出土的几件青铜铸像上,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楚的用璏佩剑的形象,秦始皇陵1号2号铜车马出土后,真相终于彻底大白,两辆铜车的驭手身上都配有剑,其腰带穿过剑鞘上的璏系与腰间的每一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而且铜俑剑上的璏的形状和近旁兵马俑坑出土的铜璏造型也完全一致,由此不仅证实了璏在剑鞘上的位置,璏式佩剑的方法,还证实了西汉时期很多雕璏精美的玉制剑器也是璏,这些玉璏一般都用于玉具剑的剑鞘外。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剑,剑身都比较长,佩于腰间时必须要束紧,否则必然会左右晃动,磕磕碰碰,妨碍人的行动,用璏式佩剑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璏式佩剑时可以直接用腰带,也可以用另一条比腰带更细的布带系佩,这在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兵俑上也表现得很清楚。为何要用另一条腰带系剑,可能也有另一层原因。《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情急之中几次拔不出腰间佩的长剑,原因一是剑太长,二是剑佩得太高,抽剑时剑锋还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极限,后来侍臣叫“王负剑”(负剑就是把剑柄朝下,剑身推至背后),秦始皇才把剑拔出来。由此可见,佩剑时剑柄的位置最好低一些,璏一般都装在剑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剑一长剑柄位置就要升高,如用另一条剑带使剑垂下来一些,既不碍束衣,又有利拔剑,岂不是两全其美。而秦始皇危急时无意中所创的负剑,西汉时也成为一种剑的佩法,的武士像,腰间佩剑的剑柄朝下,就是采用的这种佩法。璏式佩剑法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入西南和北方草原,随着匈奴骑士的行踪,传播到了欧亚广大地区,在俄罗斯南部、黑海和印度等地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见到用璏佩剑的图像。
(3)剑带挂肩佩剑法
用剑带佩剑的方法在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云南普甯石寨山一作战国墓中曾发现,在一人体骨架的头至腰间,斜置了二十六枚圆形玛瑙片,最下一片正好与铜柄铁剑的茎首相连。根据种种遗迹推断,这些玛瑙片原来是钉缀在剑带上的饰品,这柄剑是用剑带挂肩佩带的。用剑带佩剑的形象在1993年于云南江川最新出土的一尊西汉鼓座铜俑,和唐代的《南诏图卷》上表现得最清楚,其馀在一些青铜贮贝器器盖上的人物雕像上也有反映。贮贝器和铜俑都出土于云南,《南诏图卷》也画的是云南南诏国的故事,因此很可能这种佩剑法最早流行于云南地区。南方气候温暖,衣着单薄,采用剑带佩剑使携带物能松散舒适地挂在身上,比较符合热带地区的生活习惯。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崇尚装饰美,生活中各类用品装饰都非常考究。因此西南夷剑不仅本身雕镂花纹,剑鞘也都十分华美,晋甯和李家山都曾发现过数量不少的金制残剑鞘和剑鞘上的饰品,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既然剑鞘如此珍贵,在剑带上有相应的贵重装饰品,也就显得完全合理了。
剑带佩剑法在中原地区也曾使用过,河南洛阳出土一柄刻有“繁阳之金”铭文的青铜剑,铜剑配有象牙制成的剑鞘,在剑与剑鞘的近旁也发现有于晋宁玛瑙片相近的圆形玉石片,据考证也是剑带上的饰品,这一发现证明中原地区也有使用剑带佩剑的。剑带挂肩佩带法一直到今天在阿昌、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行着。
8. 怎么把刀固定在腰上
有两种方法,(真刀)
1.日本刀的刀鞘上带有皮带,将它系到
hakama(道服下衣)的腰带上。
2.直接将刀带在hakama(道服下衣)的腰带上。
竹刀是不允许绑在hakama上的。(本人以前试过,被教练痛打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刚刚卖了道服,应该是初始者吧?
你学的是大韩剑道?还是日本剑道?
大韩剑道在3段之前是不允许使真刀的。
9. 海贼王索隆的剑怎么绑在腰上
是有绳扣的。可以用麻绳绑在刀鞘上,当然,三个扣分开。也可以用第三根绳将三扣连在一起防止刀鞘不齐
10. 日本剑道服腰上的是什么
日本刀。
所谓的挂在腰间 ,是日本穿着武士服,“(就是没有外面那层护甲),将刀插在腰间, 武士刀上面的剑鞘外面有有绳子 ,叫做“下绪“,把这个绳子绑到腰上。
刀鞘上面的绳子叫下绪,作用是居合的时候要做鞘引,鞘大幅度运动,没有下绪容易滑脱,而且松紧适宜的下绪能够控制鞘引的范围。
挂在腰上是因为防止武器轻易地滑落或被人夺走。日本刀用多了,鲤口会松动,如果不注意,刀就会从鞘中滑落。这样有些时候需要用下绪在镡上扎一下,提高佩戴人的注意力,防止刀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