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油价这么高
1. 日本迎来涨价之秋,小麦等粮食和原油价格呈现全球性上涨趋势,是什么原因
相关新闻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日本的一个呃粮食的话,一些原油价格的话,那存上涨了一个趋势啊,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接下来小编带大家具体的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大家在日常的一个生活中的话啊,不要去慌张,我们国家的一个粮食储备的话也是非常非常的多的啊,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的话是有这一个很大的一个改变的,所以说我们大家不要去进行惊慌,不要去啊散播谣言,要相信国家的一个力量,要相信国家的一个支持,总的来说我们大家也要积极的去劳动,积极的去保护好自己的一个土地。
2. 高油价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权威回答:
首先日本现在的经济大臣不是竹中平藏(2年前就更换了)。现在是鹰派的中川昭一。要分析高油价对日本影响,先要分析石油与日本的经济。
战后,日本将经济恢复和高速成长的希望,放在环太平洋临海重化工业地带的建设上。近30年时间里,日本在临海填海造陆11.8万公顷,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此举促使了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学肥料等工业飞速发展。
重化工业的兴起,的确带动了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他们依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重化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
1973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中占77.4%。就在此时,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了。油价扶摇直上,严重打击了建筑在进口能源基础上的日本经济。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因此画上句号。70年代日本的畅销书之一就是以描写石油进口中断引起日本社会极大混乱为题材的《油断》。
这是因为,日本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日本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占能源一次消费的比重为48.7%;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占能源一次消费的13.8%和20.1%。依靠进口的能源合计占到能源一次消费的83.7%(2003年)。
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重点发展汽车、机电等加工组装机械行业,逐渐将石油、化工、煤炭等高能耗行业,以及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调整出局。当时,日本人提出“技术立国”战略,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
特别是后来由于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欧美,经济竞争力随之跃居世界榜首。
日本的企业还积极拓展内需,借此机会在制造上同时实现了低能耗、低成本以及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短交货期等目标。这些又帮助日本制造,尤其是汽车和机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获取竞争力。
一直以来,日本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位居前列,像索尼公司每年把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日本企业认为,价格战只是短期企业的竞争行为,从长远来看,全球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必将转移到产品及技术的革新上。 日本每年的科研投入在发达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其产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一部分高耗能、低产出的行业逐渐淘汰,而以IT为代表的低能耗、高产出的行业开始占据制造业的中心位置。原先以"长大重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逐步向"短小轻薄"转变。目前,日本在超薄型大屏幕电视、产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领域都走在世界的前沿。即便是钢铁、水泥和发电等传统行业,由于持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的结果,能耗也大大降低。以钢铁为例,2005年度重油、焦炭等成本上涨50%,但由于连铸比提高以及高炉伴生气体的综合利用,加上高级钢比率上升,钢铁业的利润反而比上年增加30%。
目前,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由于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高涨,日本在世界能源市场上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争夺,采购成本和风险大大上升。
人们注意到,近年来日本政府明显加大了能源领域的战略筹划。近5年来先后问世的法律、法规和中长期规划有《能源政策基本法》(2002年6月)、《能源基本计划》(2003年10月)、《新国家能源战略》(2006年5月)、《能源基本计划修改案》(2007年3月)等等。在短时期内如此密集地出台这些文件,反映了日本政府对规避能源高进口风险、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急迫心情。《新国家能源战略》规定了一系列目标。主要是:1.修改节能基准,发展节能技术,争取到2030年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2.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降低到40%;3.将运输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100%降至80%以下;4.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站,将核电的比例提高到30%至40%;5.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将日本在海外自行开采的石油在石油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从目前的15%提高到40%。
最后:高油价对汽车出口、进口的影响是以丰田为例:上半年,高油价的对丰田产量仅占5%左右。(汇率影响较大)而因美国的经济危机才使丰田产量下降30%。(油价不是决定影响)
家电,家具行业影响不大,大抵的公司的海外工厂已经抵消油价的影响。
旅游,酒店业因油价上升,来客减少20%左右。
农业:因日本的农业广泛使用大棚,所以用油来维持温度。高油价对日本农业影响很大。哀鸣遍地。
3. 汽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汽油涨价的原因
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2005年发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着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2004年年报为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四、上游垄断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扭曲经济结构肆无忌惮的涨价,使中国经济和宏观调空的复杂局面加剧。可怕。成品油涨价,因为你是垄断,但下游产业却是竞争性行业,不能涨价。比如公交和出租车,关系群众生活,其价格调整要经过严格审批,油价从2元涨到4元多,公交价格和出租车价格并没有什么提高,可见,油价上涨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补贴中。汽车制造业是国家寄希望的产业,但消费环境不良,加上油价上涨,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两年的工资并没有显着增长,翻倍上涨的油价让大家很难受。可见,这是赤裸裸的掠夺,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增加了所谓的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欣鼓舞,但是,这种危害中国经济的掠夺经济思路,将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观察大家对油价上涨虽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捣鬼,但是不知道要点!我在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战略物资,国内的油田都是这两个集团垄断的。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售权利。近几年国家进口石油越来越多,今年会达到1.5亿吨。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岂不是两大集团就没有话语权了??放心。关键的石油进口权还是只有两大集团所有。国内的炼油企业就算是油价再便宜,也无法自主进口,只能从两大集团买他们加价进口的原油。
这样两大集团对内把持油田,对外把持原油进口权。国内原油价还不是他们说得算?国内的炼厂,包括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是在亏损,那是因为原料石油(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的价格是两大集团定的!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亏损无所谓,反正在贸易/开采环节已经有足够惊人的利润了!!
而且炼厂亏损的情况可以成为汽油涨价的借口,掩人耳目。于是我们就这样因为所谓的炼厂亏损,口袋的钱被淘空!!!!
石油是工业血液,现代基础工业的王道!!两大集团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竞争力甚至国家安全!!90#油从今年3月份的3.18上涨到7月份的4.06,快一块钱了,还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业破产阿?到底有多少企业背上沉重的运费成本阿?无耻的抢劫!!2004年两大集团净利润2000亿,咱们国家gdp才多少?11万亿,各行业综合净利润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亿。可见40%的国家利润都是两大集团的!大家伙都在给两大集团打工呢!!
有人会问,油田是国家人民共有的,这两大集团虽然垄断,毕竟是中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这样丧心病狂的掠夺财富不顾危害国民生机?其实这两大集团都是海外上市企业!!所有权和资本不是纯粹国家的了。资本是贪婪的,对利润的追求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看到这里,国内油价未来的走势相信每个看过帖子的人已经很清楚了。
我很担心国外投资者利用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从这个角度讲,两大集团已经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了!!有时候看到纺织厂的女工虽然一天12小时的拼命干活,居然连500块钱的工资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厂因为纺织原料涨价(非棉的纺织品大部分是石油变得)或者停产/或者破产。心情真是无法描述。前一阵子还听说北京有的哥为了多跑出点钱过劳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亿的纯利还叫嚣亏损要求涨价的嘴脸是什么麽样??那2000亿人民的血汗钱又有多少进了原本已经很富裕的老外口袋里!!
无论如何,两大集团正在挤垮国内非自有的炼厂,同时也正在挤垮社会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现在的情况不得到改变,两大集团的目的很快就会完全实现。
可能有人问,目前发改委已经批了19个非国营的公司可以进口石油。其实私营企业进口石油除了要有进口权,还要有配额,2005年非国有进口配额一共才0.1亿吨,根本没有影响市场!而且两大集团除了因为自己是国有公司,进口不受限制之外,还注册了非国有企业,也在这19家里面混,用他们的实力抢占绝大部分配额!!太狠了!!关于私有企业石油进口权/配额计划具体详情大家可以查询国家商务部网站看看!!
我是业内人士,所以知道两大集团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误解油品涨价的原因,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发言的。可惜我不是记者,否则早就揭他们的老底了。
4. 石油为什么涨这么厉害
原因有:
一个原因是产油国仍在限制原油生产,这使得供应不可能。不久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也宣布将在原油减产协议的基础上自愿减产100万桶/日,这表明它也在为推高油价而努力。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全球通胀已经上升。最近,世界上几乎各种资产都在上涨。在其中,原油等大宗商品涨得不错,当然最疯狂的是比特币此外,股市和黄金也表现不错。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钱的泛滥。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了尽快恢复被疫情破坏的经济,许多国家发行了更多的货币,这推高了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开始上升时,资产价格往往最容易上升,同时也最容易上升。
相关介绍:
英国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英国汽油价格同比飙升19%,达到每升1.35磅,约合人民币11.86元,为8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也意味着,与去年同期相比,加满一箱汽油需要10.8英镑,约合人民币95元。在日本,零售普通汽油价格今年上涨了约20%,达到每升166日元,相当于9.3元人民币,创下7年来新高。7年后,韩国汽油平均价格也超过了每升1700韩元,约合人民币9.3元。
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汽油价格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涨了23%,达到每升107卢比,约合人民币9元。一些车主表示,如果油价进一步上涨,他们只能出售自己的汽车。美国汽油价格飙升,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些偏远城镇加油站的“优质汽油”已经涨到了每加仑8.5美元,约合每升14.33元。
5. 日本汽油价格持续上涨,创7年来新高,导致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汽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就是石油资源越来越短缺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而每天的用油量都非常巨大,除了汽车需要使用石油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工业都需要使用石油来作为能源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量价格上涨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基本上可以断定,即使这样高的价格仍然还会再上涨下去。
石油作为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确实有很多人叫苦不迭了。但我们也不要过分的担心,因为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有回落的现象或者停止的现象,因为绝大部分人如果真的承担不起之后,就会转而选择其他可代替的资源。
6. 为什么日本的电车比燃油车贵
难道是日本油价便宜?非也,无论大多数日系车再怎么省油,都无法弥补日本高昂的油价。撇开日本油品不谈,日本汽油每升的单价比国内的98号汽油还要贵。既然日本油价这么高,为什么大多数人还如此执着于买燃油车或者HEV车型呢?带着诸多疑问,我请教了几位工作生活在日本的小伙伴和身边的“日本通”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分析的。
原因三:对于EV、PHEV车型来说,充电是每一个车主都将面临的问题,车主们不仅要自己在固定车位上安装充电桩,相关部门还要在许多公共场所另外安装充电桩。这在国内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国土面积本就很有限的日本来说就并非易事了。要知道日本很多城市和农村的电路系统还依然铺设于地面之上,且日本的街巷布局非常紧凑,几乎没有余地再去安装充电桩。由此可见,想要在日本的城市里大规模改动电路来加装充电桩着实是一项规模不小的工程。而在日本街头,几乎每过几个路口就能看到一个加油站,比起给纯电动车充电,给汽车加油反而成了一件非常省时省力的事。
7. 日本的汽油和中国比谁比较便宜
应该说在日本这个国家的汽油费用要比国内相对来说要更贵一些,但因为日本人他这个收入差距也比中国高,所以现在这个负担要比中国低一些。
8. 中国给日本石油就给吧,给完后自己国家的石油却涨价,为什么
因为给日本油没向日本人要钱..而油钱总得有人出..不涨价的话..他们总是感觉自己吃亏..所以让咱们来出给日本的油钱..并且借这个机会还能从咱们身上赚更多的钱....做人难..做中国人难..做一个老实本份的中国人难上加难
9.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尔爾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动乱,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着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着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着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着。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