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软学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

软学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

发布时间: 2022-09-09 15:01:11

Ⅰ 软科学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
对软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尚有不同看法。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举办的软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定义是:“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学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政策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的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Ⅱ 什么是硬科学和软科学

一、硬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两大系统所同学科与其交叉学科的统称。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工程等学科。

二、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软科学的突出特点,第一,它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

(2)软学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扩展阅读:

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

中国软科学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的鲜明宗旨,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在20多年的发展中,软科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是中国软科学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Ⅲ 日本儒学的发展

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作为禅宗附庸的儒学
(镰仓、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1192-1333)中期,中国儒学的新发展——宋学传入日本。
从镰仓时代起,大量中国宋儒的经典被中国禅僧和日本僧人带来了日本。中国禅僧对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推动作用,这些禅僧,到日本后在传播禅学的同时,主要还介绍朱熹、二程和杨雄的着作和思想,促进了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南北朝和足利氏时代(室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并不要求把儒学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而仅仅是把它同神道及老庄思想一起保存下来作为从属于佛教的一种教养而已。虽然当时儒学成为了当时盛行的禅宗僧侣们的必须之一,但它还是包含在佛教当中,由此看出在这段时期,儒家思想只是佛教的一个从属品。
但也正因为佛教传播与政治挂钩,因而也容易受到了政治动荡的影响,其中对佛教鼎盛的势力产生较大影响的转变来自于日本进入下克上的战国时代。
14世纪室町时代初期,在日本的禅僧和贵族当中也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讲授儒学的日本先河。例如,研究朱子学的“五山僧侣”,他们几乎占据了当时的日本儒学。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研究儒学的上层公卿贵族学者,使这个阶段的新的儒学慢慢地深入进了宫廷。
一直到16世纪时,禅僧独占儒学的局面才被逐步打破,在“五山僧侣”之后形成了“博士公卿派”“萨南学派”“海南学派”三个研究宋儒的学派。这表明儒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了,而是向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了。
到了室町时代末期,在关西、土佐等地方,儒学思想逐渐占了主要地位,并且成为该地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三、儒学的全盛和日本化(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经过战国时代的混乱,德川家康建立了他的政治体制——幕藩体制。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儒家思想上升到统治地位,儒学在此阶段进入了它在日本的兴盛时期。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学者推崇儒学,尤为推崇《论语》。然而由于日本不受科举制度的束缚,对《论语》的解释比中国要自由得多。
在儒学发展的同时,日本出现了研究儒学的不同派别。各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各异,于是各派之间展开了学术争鸣,犹如百花齐放,争相斗艳,使学术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一般把江户时代的儒学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朱子学的兴盛时期;
第二时期是阳明学兴起并与朱子学相对立时期;
第三时期是古学派的崛起与朱子学相抗衡时期。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 。
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儒学总体上已经同中国本土儒学产生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学被改造为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那些日本政治家们,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周等人,宣扬的是儒学和武运的结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结合,孔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神道与儒学糅合为一体。所谓“和魂汉才”,正如中国的“中体西用”一样,骨子里必须是“和魂”,儒学是用来支持“皇道”的。中国孔子的正宗传人孟子,因为有较为明显的民本思想,日本人就不大愿意提到他。

Ⅳ 古代时期,日本人从我们国家学走了什么

第一: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
把土地收归国有像按人头分配田地的“班田收授法”,就是仿照隋唐的“均田制”而来。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学习。和唐朝一样,把儒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政府大力推崇儒学,设置官办教育机构来进行官员的培养,《论语》和《孝经》都是必学科目。
第二:文化艺术方面的学习
在日本的国史的编纂上,利用《古事记》宣扬皇权天授,说明天皇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后来的《六国史》都是仿照中国编年体纪事体文学样式来记载的。鉴真东渡后,他本人及其弟子对唐文化在日本文学、雕刻、绘画及建筑等艺术传播,丰富了日本的佛教艺术建筑。
第三:社会生活方面的学习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他们学习唐朝人制茶的方法,并且改良创新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围棋也是在这个时候传入日本,深受贵族阶级的喜爱。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

Ⅳ 软科学的发展历程

2007年是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20周年。20年前,人们对这个舶来的概念还很陌生,而今,软科学已和科学技术一样,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非凡的影响,“只生一个好”的提出,“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三峡工程的上马等等,均为“软科学”支撑的经典案例。充满希望的2007年正向我们走来,辞旧迎新之际,本报特奉献一组软科学发展20周年纪实报道,以期广大读者更加了解软科学,运用软科学,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1986年8月。
一份几经斟酌的讲话稿,送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案头。
小平同志看完后,未改一字便提笔批示:“很好,全文发表!”
与此同时,陈云同志也批阅了这份讲话稿:“这个讲话,解决了我们党多少年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86年7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上述讲话。讲话的主题非常鲜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至此,“软科学”就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软科学”研究在全中国落地、生根……
舶来的概念,“软科学”应运而生
新中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软科学事业开始起步,并缓慢发展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首先提出并发展了技术经济学,另外,运筹学和系统科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研究机构院所,培养了一大批软科学研究人才。这期间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我国早期最成功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
追溯“软科学”一词的由来,有业内权威曾专门进行了考证。 “软科学”的涵义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软科学讨论会”。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软科学”的这个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号报告中,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将正在实践中的软科学研究与此联系起来,考虑到要给我国的这个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命名。
时任原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长的张登义回忆,“科学学”、“政策科学”、“决策科学”、“战略科学”等,都曾作为参考方案进行广泛的探讨。但是,这些名称都难以准确概括和描述这一学科的特点。最后,中国借鉴了日本学术界的提法,将之命名为“软科学”。
其实,我国“软科学”的实质内容与西方传统的“软科学”范畴是相通的。如果追溯西方文献,早在1914年的一次讲座上,英国学者罗素创造性地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系统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两大类。
学者研究认为,西方“软科学”概念从其本身在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检验性方面的程度来理解。而中国“软科学”概念更侧重于从决策宗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3年为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8号《中国软科学》所写的前言中说,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在国内外简称“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认为,软科学是社会、经济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宏观层次的管理科学以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决策科学。
就中国软科学的内涵和实质,学术界已有广泛的共识。
成思危概括软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
在中国软科学名称确立的过程中,学术界始终强调的一点是,“软科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时代的选择,“软科学”呼之即出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7月首届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是我国软科学事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壮大阶段。
“这次座谈会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张登义这样描述,软科学界也这样评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启动,树立了富有新意的“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地位。
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着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正在酝酿科技、教育、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入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当时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和给出答案的问题。
伴随改革开放等各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人们在各类发展与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决策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仅凭个别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意志已经难以进行正确决策。人们开始探索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帮助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从1978年以后,很多科学家和领导同志都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增强对研究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声,为中国软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张登义回忆,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筹备过程中,时任原国家科委司长的邓楠请示万里,敬请他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那段时间,中央核心领导层正在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问题。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等从“科学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角度向万里汇报,引起了万里同志的高度关注。
万里同志的讲话引起会议内外热烈和强烈的反应,一致要求全文公开发表。万里同志非常慎重,把讲话稿送呈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审阅,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万里同志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新华社在对外发的通稿中,主题也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副题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的本领”。
历史的必然,开启勃兴的阀门
20年前的那次座谈会,开启了软科学勃兴的动力阀门。从此,中国软科学名正言顺地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张登义等学者认为,有四类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者,他们手中握紧一柄由科学和民主浇灌而成的宝剑,在软科学的支撑下,披荆斩棘阔步前行;长期以来在政府各部门从事调研的秘书班子,其工作内容成了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他们也积极地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一直以来从事软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其工作性质明确以后,软科学成果倍出;还有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庞大队伍,成为软科学兴起的最直接受益者。
座谈会的成功举行,引起全社会对“软科学”的浓厚兴趣。软科学事业蒸蒸日上。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管理”奖项被“软科学”奖项替换,一系列重大软科学成果获得奖励。“若干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中国人口控制”等课题研究影响深远,成为软科学历史中的经典。
1988年,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全国软科学研究的路径做了正确指导,也为现代化建设进行论证、规划和管理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是其中之一。
1994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还设有“地方网”、“部门网”,成为从事软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为实现其宗旨自愿联合起来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软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众多重大决策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科教兴国”被确立为重大国策,“技术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等,软科学工作者功不可没。
20年来,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是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绝对分不开的。
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不断阐述和强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从制度建设到机制建设,从程序建设到机构建设,软科学研究范畴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
历史跨入了新世纪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我们党要实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
所有这些,无疑为软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时代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要求。
人们不会忘记,20年来软科学与中国发展的休戚与共、命脉相关。
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那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学科面纱
对于科研课题来说,技术的攻关、最后的成果是最引人关注的,但执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项目?可行性如何?经济社会效益如何?如何对类似的技术方案进行筛选,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些都是软科学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所谓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科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说,“软科学的突出特点,一是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二是它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第三,它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
1986年7月,原国家科委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软科学研究被提到了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和要求。这些重要决策奠定了软科学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2000家,研究人员近4万人,每年开展软科学研究项目1万多项。我国软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重大决策问题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证,取得了重大效益,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显着,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

Ⅵ 日本的几个时代,急求!

日本历史上的几个时代
约公元1世纪,日本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区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

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 —— 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彼的绳文时代。

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构成了没有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回到最上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

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回到最上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

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大和政权吸收了中国的高度物质文明。

到了公元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 —— 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

公元6世纪,正式接受儒学,佛教也传入日本。

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为动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至公元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回到最上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公元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公元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公元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公元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公元712年着)、最古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着)、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公元751年着)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回到最上

平安时代

公元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公元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引进中国文化。公元10至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极差,武士集团强大起来。

到公元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即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本国文化为特色。公元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公元10世纪后与中国断交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公元10世纪初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公元11世纪初着)、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着)等等一批文艺作品。回到最上
镰仓时代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引进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着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

公元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公元13世纪初着),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回到最上

室町时代

公元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两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人民的强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公元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公元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公元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回到最上

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公元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其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公元1600年)发动关原之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回到最上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

元和九年(公元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镇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公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公元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公元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户,小说、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回到最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馀年的日本国门。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邉诱归_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邉又校�_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

公元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公元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回到最上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的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远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公元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公元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公元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公元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公元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公元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Ⅶ 日本文化到底是从中国什么朝代开始学起的

日本文化最初是从中国唐朝开始学起的,后来大规模的学习和接受实在隋唐之后。

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视太阳为图腾的。

日本文化由来: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和人类学多次证实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7)软学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扩展阅读:

由陕西省文物局和日本奈良县联合主办的“隋唐文化与日本——七八世纪的中日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中日两国学者通过七八世纪的中日交流文物遗存论证了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以往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研究多以中国史籍记载为主要依据;直接使用日本原始第一手资料,对日本原始时代和日本古代文化的研究比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

此次研讨会上,日本原正仓院事务所所长米田雄介以日本《国家珍宝帐》中记载的书法、乐器、袈裟、屏风以及东大寺正仓院内珍藏的五弦紫檀琵琶和御袈裟,论证了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韩钊以日本考古学时代为序,通过梳理日本奈良地区古代历史文化,提出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为主要特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表示,此次中日专家学者的交流活动,旨在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奈良发掘出土的文物。据悉,作为此次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考古展——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已开展。

该展览共展出奈良出土的各时代珍贵文物243件,种类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鎏金器等。

Ⅷ 什么是软科学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科学,是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高度集锦,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集中体现。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为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
具体指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进行研究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又称科学指挥学、战略科学、政策科学等。软科学一词是借用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名称而来的。它综合运用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决策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研究它们的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为有关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政策制定及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对软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尚有不同看法。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举办的软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定义是:“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学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政策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的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软件与硬件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从来就存在着“硬”与“软”两个部分,它们分担着不同的功能,并统一发挥作用。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人们总是首先看到硬因素、“实在的 ”东西的作用,而对软的方面、软的因素,因其表现不明显 ,则往往被忽略。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软的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之深入。软部分的功能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电子计算。电子计算机是由“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硬件是具有实体形态的输入、存储、运算、控制、输出等结构装置;软件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程序指令,它指挥硬件进行操作,以完成和提高整机的功能。因此,“软科学”一词,就是从电子计算机软件的涵义中引申出来的,并用来对科学功能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
把科学作为一个大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相类比,可以认为有些科学主要起“ 硬件 ” 作用 ,而有些科学则主要起“软件”作用。
软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实践系统,即由各种相关部分综合而成的社会活动系统,而且必然是一种“人─事─物”的综合系统运动规律以及对系统整体进行优化领导和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与方法的综合科学。
软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软科学包括一系列学科,但以研究系统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为目的的系统科学是其一大类主学科。所谓系统科学是一个类概念,它包括系统论、信息科学、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一组学科。软科学既然是为系统领导、整体管理、战略决策服务,因此,领导学、管理学、决策学是软科学的又一大类学科。这三个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领导的实质就是战略性管理,而决策又是领导与管理的首要职责。现代系统领导、整体管理、战略决策都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内容,都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因此,以研究科学技术的规律为中心,同时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科学学,就是软科学又一大类主学科。人类行为科学化,首先是决策的科学,其次是行为程序科学化。因此,关于人类创造思维的学问,行为心理活动规律与预测未来发展等也是软科学的一大类主学科。综上所述,系统科学类、领导与管理学类、科学学类以及关于人才、创造思维、心理和行为科学类,就构成了软科学体系中的四大主体学科。
软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科学,是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高度集锦,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集中体现。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为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
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近年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对软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三峡工程论证”“载人航天战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7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8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230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2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6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2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6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11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7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97